坚持到了47集(二叔三叔下线、废后、立新后;宣宗因二叔三叔而不久于人世;宣宗下线,新帝朱祁镇怕是个脑残吧,还有太皇太后张氏,也是个傻子?早朝上的事竟需要孙太后一句一句解释),真的看不下去了,必须弃了。
从满怀期待到“恨铁不成钢”,到“忍无可忍”,都经历了什么???
本人半吊子明粉:
【明朝是我最喜欢的朝代,最喜欢的皇帝是成祖朱棣,看过一半《明朝那些事儿》(有段时间事情太多就把它放下了,之后就一直没再捡起来😂),对明朝的了解来自于中学历史+百度百科+知乎。
对明朝的兴趣主要来自于一本以朱棣为原型的半言情小说(有言情,也有家国、天下),在看小说的过程中各种百度+知乎搜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原型,从而有了对成祖和明的初步了解。
对朱棣了解越多(虽然依旧是凤毛麟角),就越喜欢他,也越喜欢明朝,所以明朝十六任皇帝的百科也都看过几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的百科+知乎科普也了解过一点。前不久才看完《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真的值得细品),依旧是边看边百科+知乎。
平时没事儿会在知乎上逛与明朝相关的话题,最常见的例如明究竟为什么灭亡,怎么评价某某事件、某某皇帝、某某大臣等。
看这部剧跟我看其他古装剧/小说一样,边看边百度搜相关人物和事件。】
以上是我对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半吊子明粉”的说明,如果有人拿我是“明粉”说事儿,请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看清楚你以为的明粉跟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否是一回事儿。
因为是“半吊子”,所以对明朝服饰、武器、官员设置、非特别有名的臣子、战争详情并没有特别多了解,因此也不会特地去究剧中某些地方怎么怎么不符合历史,更不会为了挑不符合而去挑。
所以请某些人不要张口闭口就“明粉和历史爱好者别以纪录片标准要求电视剧”、“明粉就爱究这些东西”、“低分就是喷子”、“为了黑而黑”。
谁没事儿闲的会为了黑而黑一部剧,会为了挑错而去扣一帧一画?又没给我钱!但中学历史水平、随便翻点儿百科就能知道的,咱能不胡编乱造嘛???
况且,如果不是对这部剧有期待,但最后有些“恨铁不成钢”,甚至对某些情节“不忍直视”,谁会闲的来发(差)剧评,还是长评?
我最初真的特别期待这部剧的,有我爱的朱棣,有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还有对北京保卫战、对大明进程起了推到作用的孙皇后(孙太后)非常期待(当然,大女主戏必然要夸大她的作用,而历史上她的作用没有那么大,但作为大女主戏、作为电视剧,适当夸大也可以理解)。
而放眼近些年的电视剧,写明朝的好剧真的少,所以最初真的特别特别期待它,而且印象中朱亚文演技好像还不错。
however,我现在真的看不下去了,连“接受不了半途而废”(看剧和小说看一半会不舒服,后面不喜欢了也会硬着头皮看完)的强迫症都救不了我了。
————————以下开始主体部分————————
【1】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请保持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
对于没有明确记载,或者记载模糊的细节,还有史学家们有争议的地方,都是编剧发挥的空间。但对于有明确记载的、盖棺定论的(某些人别杠什么史书也不一定都是真的,你要推翻至少要有足够的证据),咱能别瞎说吗?
①孙皇后、胡皇后、朱祁钰的出身
孙皇后与宣宗的青梅竹马不能写出彩儿吗?或者您说孙皇后从小跟在太孙身边是别有用心(就是你们给人家安的“靖难遗孤”的身份,怀着“给‘亲生’父母报仇的心”)也行啊,非要搞个男女主因为赐杀事件相识,搞个女一女二是亲生姐妹。
胡皇后是无过被废,是以没生儿子为借口废掉的,这么可怜的一个人,竟然因为编剧一句“反正我是不相信无过被废”而黑化?
这个说辞,我???您不相信就可以改?
就算她真的犯了什么不能为外人道的错,史书无从记载,您这里想象了一下,但是朱祁钰什么时候是她生的了?这个总不能也是“您不相信”的地方吧。这是明晃晃的篡改历史、不尊重历史。
②张太后(朱瞻基的母后)
她在英宗朱祁镇未亲政时为朝廷做了什么百度百科就有,但凡您翻看一下也不会把她写的对国事一窍不通!!!
(早朝时,一个将军禀报事宜,他说一句孙若薇在旁边小声跟张太后解释一句,张太后怕不是个傻子???即使抛开历史,也有逻辑上的问题,这个我后面说)
请编剧给一个中年先后失去丈夫和儿子,还要辅佐幼帝的可怜女性最起码的尊重。她是明朝为数不多的精明能干的皇后(含太后、太皇太后)了。
③朱棣
成祖朱棣五次北伐,确实最后两次没什么成果,,但至少也是胜利,就算明军一样损失惨重,就算最初把蒙军(鞑靼、瓦剌、兀良哈)打退打疼或者干脆灭掉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从战事本身,明军还是赢了。
怎么被说成最后一次亲征败了???
而且朱棣领军能力怎样,你百度查不到吗?为了衬托出他最后一次亲征的失败,把他写的各种自大、各种延误战机、甚至最后军营都被端了。exm?
以及,就算最后两次亲征没有达到目的,那前面几次呢?而且,这种事情向来只宣布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隐藏,作为孙子,宣宗能说出“我爷爷五次远征都无功而返”的话???(别惊讶,就是TV版43集30:40,宣宗扮演者朱亚文说的)
我真求编剧了,朱棣要真这么不行,后面会被世宗把庙号改成“成祖”吗?朱棣可是唯一一个非开国皇帝,庙号却是“XX祖”的。
④其他时间线的问题、年龄的问题、移花接木
朱棣第五次亲征时马哈木早都死了;王振被朱祁镇视作老师、视作父兄,王振年龄至少比朱祁镇大一轮,剧中。。。。同龄人;其他的就不说了。
作为电视剧,出于某些需要,把一些人的年龄该了,把一些事的时间改了,把A做的安到B头上,也可以理解,所以这一条“④”姑且不算了。
但是前面①②③,把重要历史人物的作为、心性特点、出身都改了,真的不能忍,编剧完全不尊重历史啊!!!
以上是编剧胡编乱造、不尊重历史。
【2】编剧逻辑能力真的欠佳、怕是语文不及格
各种逻辑问题(举两个例子,张太后和靖难遗孤)
①张太后:
上文说到编剧把仁宗的皇后张氏写的对国事一窍不通(早朝时,一个将军禀报事宜,他说一句孙若薇在旁边小声跟张太后解释一句),这里说一下抛开历史,它的逻辑问题、它的矛盾之处。
如果张太后真的不辅政,不懂这些事儿,她就不会出现在朝堂上,就算你说她是出于表面功夫到场,那既然是表面功夫,孙若薇跟她一句一句解释的意义又在哪儿?
换句话说,张太后<1>要么不辅政&不出现在朝堂&对国事不通,<2>要么辅政&出现在朝廷&通晓国事&但不需要孙若薇解释(通国事自然不需要孙若薇解释),<3>要么名义上辅政实际不辅政&出现在朝堂上&既然是名义上就无需孙若薇一句一句解释。
也就是说,不管张太后因为什么出现在朝堂上,都不会出现需要孙若薇解释国事的情景。
②靖难遗孤,这也是很多人都在说的
编剧不知道“遗孤”是什么意思嘛?不知道“烈士子女”是什么意思嘛?
站在朱棣的角度,那些跟随他靖难的(却不幸战死)的功臣才是烈士,他们的子女才是“遗孤”。那些誓死效忠建文的人的后代,是反贼啊,应该称之为余孽,遗孤?那岂不是朱棣觉得效忠建文(却战死/被杀)的人是烈士?那自己靖难是什么?造反吗?打脸不?【就算实质上他就是造反,他也不可能对外承认啊,对外说的就是“靖难”(类似于“清君侧”),所以明面上所有人都说、甚至圣旨中都能出现的“靖难遗孤”四个字,不觉得可笑吗?】
你跟别人打仗,你管对方的幸存后代叫遗孤、叫烈士子女???编剧你语文体育老师教的吧。
【3】所谓“用心”、所谓“良心”、所谓“大制作”,我真的不敢苟同
①台词的bug,所谓用心就是这样???
您台词通俗易懂、不弄那些文绉绉的东西,您觉得皇家人私下相处说白化文,我可以理解,但有的话不是白化不白化的问题。随便举两个最新两集(46、47)的例子:
第一处,几个臣子向太后行礼:太后万安。
请问,何时太后能用“万”了?
第二处,孙若薇跟太皇太后说:过几年等他(朱祁镇)登基了。
Excuse me?他还没登基?那现在凭什么叫他皇上?
他父皇宣宗一去世他就登基了好嘛,那叫“等他亲政了”。
别跟我说什么“别太咬文嚼字”、“这都是细节”。这种问题不是一处两处,而从这些层出不穷的台词bug,我无法相信这是认真制作的。
②各种细节bug,所谓用心???
举几个例子
<1>平安、盛庸
朱棣说要放松对“靖难遗孤”的压迫时,当初跟着朱棣南下靖难的人不干了,然后出来两个代表人物平安和盛庸【我之前不知道找俩人,也不是故意挑刺儿,我是看当时朱瞻基叫了这俩人叔叔,感兴趣、想知道这俩人是谁(最开始就说了,我喜欢边看书/看剧边百度),然后发现,找俩人是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中央军指支持建文的)主要将领之一???】
所以善待“靖难遗孤”,对于当初支持建文的两位将军有什么不好?他们有病嘛出来反对!!!出来反对的应该是跟着朱棣南下靖难的人啊!!!
我觉得这种“小细节”的不符合历史不必夸大为不尊重历史,也没必要,毕竟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本来就有一定的改编,但,这绝对是不认真、不用心的体现。
这么多靖难功臣不用,非要用这俩,或者您不叫他们的名字,直接“两位爱卿请起”,也比您用俩反方功臣的名字强啊。
<2>诗句、文章乱入
于谦在宣德年间的文章、诗,在永乐一朝就出来了。清朝的诗明朝就出现了。
同样,我并不觉得这需要上升到不尊重历史上。
但如果真的用心制作,就不该也不会出现这种bug。
<3>编剧历史知识储备不够
汉大王之乱。。。。
我真服了,八王之乱是晋。
编剧大人您不知道能不瞎写吗?
<4>关于军事方面的错误
军事方面的我不太了解,之前看其他人说也没太放在心上(主要我对军事不感兴趣)。
但是,当我在知乎上看到编剧这段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称呼,就这么写上了。这就是您所谓的“认真”、所谓的“用心”?
<5>从蒙古南下要绕道山海关,编剧我真服你了
我本不确定山海关在哪儿,依旧是出于兴趣,看剧看到那儿就想了解一下,于是百度到山海关的位置。。。
以下是几张地图,您好好看看瓦剌、鞑靼在哪儿,山海关又在哪儿。
您要说奴儿干都司、女真部南下要过山海关也就罢了,瓦剌、鞑靼,你从上海去北京还要经过四川吗?
编剧你真是拿起一个武器就写、想起一个地方就用。
还是那句话,我说这些bug并不是想说所有地方必须跟历史一致、或者必须不能出错,而是认为从这些bug,就可以看出所谓的用心有多大水分。
③家常确实别出心裁,但咱也要分场合不是?什么时候都随便就有问题了吧。
一家人私下交流不用父皇、母后这种称谓,用爹、娘、儿子。这个想法挺好。在朱家5位男性的家长里短时我真的觉得挺有意思的,觉得耳目一新。
但是,朝堂上皇上还自称“我”(不是偶尔,是80%都这样)就有问题了吧。
平时不穿龙袍,但朱棣接见随郑和来大明的外国使臣依旧穿便装就过分了吧。
平时用白化文,但批奏折也用就有问题了吧(孙若薇说,让宫女帮她写,说的半文言半白化,总之就是用词特别不讲究)。
不要跟我说什么这部剧的特色就是语言白化、家常,那是私下,正式场合该怎样就děi怎样。正式场合没规矩,这就是编剧和导演没在意它,就是不用心的体现。
还有,封建社会的等级、身份差异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我说。
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那么文绉绉,但该有的规矩不能丢。一个宫女能说出“皇上他还小”这种话?皇上是君父、是真龙天子,不管他再年幼也好、智商低也罢,有些话不能说。《大明王朝1566》中,太监陈洪说了句“世子乖”,是什么下场知道吗?他当时是最大的太监了,但主子永远是主子,奴婢永远是奴婢,有些话就是不能说,有些事就是不能做。
幼年英宗和郕王还有一群小太监一起玩闹,英宗让打郕王,那群太监没有任何犹豫就去,关键还压在郕王身上,他们是真不懂规矩还是嫌命太长?
【4】终于到了情节、演技部分了
【【【先说好的】】】
①白化、家常、朱家五位的日常
这个真的是这部剧的亮点,很喜欢。(但前提是家长里短是在非正式场合,正式场合毫不避讳就有问题了)
②成祖、仁宗、汉王、赵王角色的塑造
演技、台词功底,赞👍🏻
整天在战场上厮杀的成祖,虽然写的有些“温柔”,没那么杀伐果断,但整体还可以(第五次北征除外),而这温柔可以理解为他晚年的改变。
仁宗,他是真的仁,也是真的聪明。这个角色的塑造真心喜欢。
汉王,把他的作战能力、喜欢打仗、脾气暴躁,还有手腕不够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赵王,虽然跟历史上的不太一样,但他的“小人”特点塑造非常成功,这也是他在参与造反(历史上是有造反之心但还未付诸行动)却能活下来,他这一脉延续到明灭的原因。
③杨士奇,塑造的还不错
④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张氏,前期很不错。
但是从46、47集朱祁镇登基就不能看了(我不是说演员演技不好,是编剧写的问题,就像我说的朝堂上孙若薇给她解释国事这个情节,终于把这个角色写费了)
⑤胡尚仪,这个角色塑造的很成功,最初认为是胡善祥需要她,后来才发现她也需要胡善祥。
【【【再说不好的】】】
①女主孙若薇,演员汤唯
造型师该换了;汤唯的台词。。。。;汤唯的演技(眼神好像就没什么变化),情绪没有起伏,表演没有层次。
说实话,普通观众(我)不太懂什么叫演技,但谁的表演在剧里舒服、谁的能让人共情、谁的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感觉尬,观众还是知道的。
以及,至今没get到孙若薇对剧情起到的推动作用(这个不是汤唯的锅,是编剧的)。
②男主朱瞻基,演员朱亚文
(演员本身还好,主要是角色本身,即剧本问题)
厂里厂气,姑且算作特色吧
“我们的儿子(朱祁镇),想当皇帝就当,不想就让他按自己的想法活”,这是一个即将去世的帝王该说的话吗?
如果您身体很好,还有很多年,您有很多儿子可以选,您确定可以选一个志向远大、且有能力的后代继承您的皇位,但您身体不行了!!!
③男女主的感情线
我真没看出来男主怎么就爱上女主了,当太子、当皇帝后也看出来他就怎么怎么爱孙若薇了。
这俩人的感情线跟这部剧(前47集)其他剧情整个就是脱离的。
④胡善祥,邓家佳
先说演员,邓家佳的演技比想象中好,不过,个人觉得她的脸不太适合古装,然后,她的台词总觉得有些别扭(就是有种端着的感觉)。
再说剧情,她跟汉王桥归桥,路归路,后面找男人还通过那道门???她脑袋秀逗了???
还有,要被废了,说了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还能说什么。。。。
⑤朱祁镇,张艺兴
好吧,真的不是演员的锅,是剧本的问题!
英宗再怎么不英明也没那么脑残,还有,皇帝没有老师的吗?这么没教养。
最搞笑的是,他刚亲政(预告),在朝堂上说永乐北伐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底下的群臣是在哄小孩儿嘛。。。。
————————————总结————————————
【1】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魔改不能忍
【2】逻辑自洽!!!编剧逻辑水平欠佳
【3】用心、良心在哪里?各种奇葩的bug,主要是既然这样您就别说自己多用心,说了又有一堆打脸的地方。细节改编没问题,但不是随便写一个就叫改编,改编也是要用心的。地理位置乱写、明知对武器装备不了解还不查,这是态度问题,不是历史爱好者对改编零容忍。
【4】演技除了女主,都还不错,尤其是朱棣、仁宗、汉王、胡尚仪的扮演者。
【5】剧情,乱,主要是定位问题。如果定位是大女主戏,是宫斗剧,主要情节在后宫,纠结你让宣宗对了一个或少了一个妃子的又有几人?如果定位是历史正剧,您就别出现那么多重要人物的魔改,别出现那么多历史bug,也别让男女主的感情线处在这么不尴不尬的位置。结果贪心不足,两头都想要,最后两头都不捞好。
写着写着就累了,跟一部电视剧较什么劲呢?
不过也是真看不下去了,越看越无力,就是那种你希望它好但它真的不好的无力。
罢了罢了,就写到这儿,也就看到这儿吧。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说辞,这句话本身没错,但用在明朝剧现状上并不合适。首先,历史粉从不要求做到纪录片水准,更何况国内的纪录片也好不到哪去。他们大多数只求“看起来像明朝”,那真正的明朝什么样呢?像韩剧那样。我知道说这句话会被明粉喷,但是,和这部剧的画风比起来,真正的明朝只会更向韩剧靠拢。这样一来大家能理解了么。
如果还不理解,我举个例子,清朝剧看过吧,试想一下,假如你从小看到大的清朝剧都是没有辫子的,由于你对历史不感兴趣,所以并不觉得违和,久而久之也就看习惯了。突然有一天,第一部号称有辫子的清剧出现了,大家激动不已,结果一看,大家梳的都是脏辫,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有辫子不就行了么?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现在能理解了么?)
所以结论就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真正的明朝是啥样,也就无法正确评估电视剧的审美跟协调性。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按道理明朝剧并不少,为什么大家不了解明朝呢?
因为没有特色代表。结合我上面说的,明朝剧更像韩剧(或者说韩剧更像是mini版的明朝剧),我想大家就算不听声音也能正确分辨哪些是韩国古装剧吧,那为什么明朝剧就不行呢?回答:因为没有网巾,大帽,道袍,四团龙补服,护领等等这些明代基本元素。历史粉要的只是这些,试问很苛刻么?
我不是历史考据党我是逻辑党我才不管它什么不什么偶像的,服装不标准的。真要说历史它奉天殿还不合格呢,让人从新建一座?我就看演技看剧情看美女,毫无疑问它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所以我搞不懂那些才看一两集就打分要不是特别高要不就是特别低。
你们看完了嘛?还是说你们从其他渠道看完了?评剧评烂点、哪部剧没有瑕疵你说说,烂点谁不会评还要你说?
再说这部剧我才看第一、二集我也觉得剧情尴尬、所以我打算等它出完了再看再打评分(毕竟很多剧评分都是前高后低或者前低后高)就为了汤唯和朱祁镇那句“言不正也要打”。但出于无聊我看了新出的第三、四集剧情依然尬、所谓的接地气有些刻意了,大家可以看看《朱元璋》就是那个你就是馋她身子、你下贱的出处,真接地气。但是我可以看出来导演想拍些别的东西
就是这随意的朴实无华的在每个人之间关于权力与亲情的的写照,心里恨不得对方马上去死但表面笑呵呵。(还有很多细节表现这一点)
以及朱棣为什么要立朱高炽为太子而不是朱高煦这个更像自己的人。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因为朱瞻基但这部剧就把期中缘由演绎得很好(朱高炽并不蠢、且有能力)
感觉他是不是很像历史上一些比较仁慈的太子,事实上他就跟他爸说了这么一句就什么都没再劝了,并不像历史上那些太子反复强调、劝说。然后亲眼看着很多人被杀也没再说什么(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表现这一点)
《大明风华》上线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的豆友提到,这部剧有不少地方不符合史实,有过于“戏说”的感觉。对此,我倒是持有不一样的意见。前几集给我的观感,还算是可圈可点,尤其在情节和人物设定上,有着不同于其他古装剧的迥异之处。
虽然初看这部剧时,也会产生相似的疑惑,因为《大明风华》的确不是常见的类型——它既没有像很多古装剧般完全架空历史,又没有那种从史实出发的正剧般严肃。它介于两者之间,有着符合自身的戏剧逻辑。而也正是它的“少见”,令人产生了在类型上的新鲜感,和原先设想的老套的“大女主剧”的方向并不一样。
剧中的朱家,这个特殊的皇族家庭,有着和常见的“君臣父子”式皇族家庭所相似的地方,关键词包括:权力制衡、伴君如伴虎;但同时,它的特殊之处又在于有生活感、有人情味。
比如爷孙俩明成祖朱棣(王学圻饰)和皇孙朱瞻基(朱亚文饰),他们平日里的交流偶尔嬉笑怒骂、偶尔谨慎相向。朱瞻基生性活泼机敏,是他的父亲朱高炽的“智囊”;而朱高炽则天天在父亲朱棣面前装怂包,同时也是装给自己的二弟朱高煦看,堪称大智若愚的典范。
说起来,朱家的故事经常被影视剧所演绎,对于大部分观众都是不陌生的。但在之前的影视剧中,这一大家子好似每个人都是“野心家”,乃至骨肉相残都会无愧于心。这种约定俗成的演绎看似“正”、“严肃”,却也有着过于脸谱化、过于片面的一面。
相比之下,《大明风华》则挖掘出了打破刻板印象的一面,把君臣、父子、爷孙的关系刻画得很生动。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大明风华》中,我们看到的是非常鲜活、不死板的“朱家的日常”。
图上的这一幕,就是剧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一天晚上,朱棣震怒,抽出剑鞘让太子拿着剑对着老二朱高煦的脖子砍,闹得叫一个天翻地覆。不过,这其实也就是做做表面功夫,来试探自己的两个儿子。
太子回去对着自己的太子妃吐槽:“老二的头差点满地打滚”。太子妃问道:“你为什么不干脆砍了,也落得清净”。太子回答:“今天砍了他的脑袋,明天挂到墙上的人头就是我们”。这揭示出了家庭相处中的“退即为进”。
第二天,老二“先下手为强”,来对太子“道歉”,太子一句“让大哥看看你这脖子?”,叫人啼笑皆非。这种相处与寒暄的方式堪称清奇,却也是朱家上上下下的日常,隔三差五就会闹上一阵。和传统那种绵里藏针的古装剧不同,它更幽默外放,很难被预料到。
剧中的朱家人个个都是活宝,却也都心怀城府、暗中布局,表面的玩笑和背地里的暗流涌动,构成了鲜明的反差。老二在这之后动作频频,既有联合三弟企图逼宫,又不断逼迫自己收养的靖难遗孤对朱瞻基下杀手,可谓真正的心狠手辣。
于是乎,每个角色的人设与我们的刻板印象,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鲜活的一面。
朱棣虽然表面上对所有人都极其强势;但皇帝也是人,在他心中背负着“千古骂名”的枷锁,午夜梦回时经常梦到父亲朱元璋指责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害怕自己的每个孩子也骨肉相残,走上自己的老路,只得时时刻刻留心、提防。
王学圻的表演,既有帝王的威严,又有人情味,把朱棣的外表和内在都表现得不错。
朱家的每个男人,似乎都活在他们父亲的阴影之下,除了朱瞻基。他因为父亲的“装怂”,反而活得不那么害怕,也是这个家里和朱棣关系最好的人,当然,这种关系也源于朱棣对他在能力上的认可。
朱亚文表现出了朱瞻基生性洒脱、有谋有略的一面,他多次帮自己的父亲和二叔在朱棣面前解围,又能帮朱棣排忧解难,时不时也会放下脸面撒娇,不断周旋在这个家庭的每个人之间,是家中除了朱棣外最精明的那个人。
而剧中的另一条主线,还在于朱瞻基与孙若微(汤唯饰)之间以一个个“圈套”开启的缘分。就目前剧集的发展来看,这条线并没有喧宾夺主,几个桥段虽然似曾相识,但发生地也算合情合理。可以看出,孙若微是一个聪明、敢作敢为的女子,背负着父母被杀的仇恨,但骨子里仍旧较为单纯。在之后的剧集发展中,相信这个人物的内心戏会变得更复杂。
依我看来,《大明风华》更适合被定义为“历史传奇剧”与“家庭剧”的混合体。不少人谈论的“不符合史实”,我却觉得没那么重要。
《大明风华》从朱家出发,打破了大家对古装、皇室的刻板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史实,并由此引申到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的人情层面。在这其中,一切的“戏说”也在戏剧的逻辑中得以成立,从而产生了一种戏剧维度的真实感。
对这部剧,我抱着看好的态度持续观望,希望后续剧情能发展得更加出彩。
第一集孙若薇和胡善祥是亲生姐妹的设定像极了《芈月传》《锦绣未央》,接下来就等着女二嫁给男主,男主念念不忘女一,女二黑化,女一真善美白莲花,女一女二撕逼,女一得知女二身份又大义灭亲,男主用情专一温暖守候的狗血剧情吧。
编剧和服装的历史知识真的是太匮乏了:服化道与明朝不符,礼部尚书领锦衣卫都指挥使这种不伦不类的官职差点笑掉大牙。
尤为搞笑的是,电视剧还出现了这么一幕
编剧你是有多脑残?靖难之役的后代脱离贱籍是三百多年后雍正干的事儿,什么时候轮到他朱瞻基了?如果是真的,朱棣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了,非得一巴掌呼死这个傻逼孙子不可:你爷爷去世才几年啊,你就为了个小媳妇打我的脸?
一代帝王明宣宗,就特么让编剧给写成了杰克苏,编剧,你要脸吗?
服饰问题太多了,就拿下面这张图来说吧。皮弁服搭配翼善冠,而且翼善冠上面还有帽正,可以说最最基本的明朝服饰基本功都没有做到,这部剧的服饰完全不及格。
明朝服饰科普资料现在这么多可你连抄都不会。《女医明妃传》至少还会抄虽然错误也有但都是细节问题所以可以勉强及格,但这部剧完全是0分。比较靠谱的明朝服饰推荐央视拍的《海龙屯》
最后笔者想说,明朝离现在不远,皇家服饰的样貌有紫禁城里留下的明朝孤本书籍《明宫冠服仪仗图》,里面有皇帝、后妃、官员的服饰细节介绍,且都有插图,不同时候该怎么穿都是很清楚的。你们不要随便乱发明一些不知所云的服装好吗?你再不济也完全可以照着近年来的科普书籍《Q版大明衣冠图志》抄,不要自己发明了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衣服还说是明朝的。
原著党对造型持保留态度,官宣的阵容还可
汤唯演技太尬,台词是烫嘴吗
超乎想象的观剧感受,汤唯演技在线,朱亚文和梁冠华演的父子太逗了,大明王朝的故事太逗了,家长里短的故事另一个角度去看,特别好玩。
我太好奇燕王闯入宫城那一晚,朱允文究竟在想什么?会恐惧还是后悔?可无论怎样,我都不希望他是这样…减分…朱棣对子孙一字一泪,对比隔壁,鹤唳华亭的太子是充话费送的吧…这部剧难得在讲帝王家时添了许多烟火气,一家人说话像极了宅门百姓的苦辣酸甜。这个风格独特,有趣。ps:感情线和老朱家的鸡飞狗跳相比,真是无聊到死…而且汤唯的演技…俩人站一起,一丝cp感都没有…连带着朱亚文都要被质疑演技了…
男主扮相好像公公呀,女主也不怎么样,造型师出来挨打
这节奏,这剪辑,这台词,稀巴烂
清宫戏此起彼伏的时候,有个明朝的戏一下子就亮起来了,从题材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张挺执导让节奏和剧情的流畅度都不错。明宣宗的故事挺新鲜的,一开场朱亚文这个又苏又腹黑的小太孙也是很有意思。画面质感古意十足,极佳,算是美术置景的典范了。
但凡花80块钱买一本大明衣冠图志和看看明史都不会拍出这种烂剧
史诗级灾难片。历史虚无主义这里怎么没适用呢
汤唯是李安打造的一次性筷子,她的生硬和造作正好符合王佳芝假定的表演情境,不得要领反而是画龙点睛,一旦脱离就是灾难,属于文艺片里的古月刘劲王伍福,特型就看怎么用,遇到编剧出身的文本型导演,九成九是祛魅。
一代废物孙皇后被改成历经六代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玛丽苏大女主,我就知道明史官的棺材板压不住了。但凡孙皇后长点脑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子都不至于亲征被俘虏。别大明风华了,叫大明疯话吧!大明虽好不容易有个剧但也不是像你们这样糟蹋明史的。衣服丑绝人寰,张叔平做个人吧!
汤唯的男装扮相挺有气质的,确实撑住了这个造型,开始期待这部剧了。感觉也有好多熟悉的老演员出演哇。
朱亚文太让人上头了!和汤唯两人在酒楼上相互试探非常可,你用酒试探我的身份,我也赌你不会真的让我死。聪明人就该这么对戏,假风流真腹黑,假小子真少女,人设一下子就立起来了,编剧可以。
写了一大堆最后还是删了,槽点多到不想吐,我算是看明白了,中国真正缺的是好编剧,可惜了这些好演员。别叫大明风华了,您可当不起《大明》二字。看王学圻,梁冠华的面上给两星。
果然动起来的造型比静态图片好看,服化道置景还挺精美的。实力派演员真的多,汤唯和朱亚文都是原声很好评。既靠着明史,又在乱编乱造。
刺杀朱棣三毛特效,假得不行,刀还没砍上人就飞出去了,OMG,还好小时候一笔带过,不过汤唯怎么了,演得咋咋呼呼的反而邓家佳令人印象深刻,演的灵气逼人。朱亚文演的也很奇怪,像个中二青年,虽然我是冲着朱亚文和汤唯去看的,但真的觉得不吸引人。
狄胖胖真的太萌了,就是一大把年纪了,在父皇面前依然惨兮兮的,只能靠卖萌才能生存。
梁冠华老师确实不一般,朱高炽就是朱高炽,跟狄仁杰完全分得开,不出戏。
皇帝和太子这对父子关系堪称是最难搞的,特别是像朱棣这种特厉害的老爹,太子当的跟孙子似的。
第一集开篇就来个鞋拔子明太祖,然后又是剃发和尚跑路的段子,必须0分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