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少有人没有遗憾,大家的遗憾各不相同,如此而已。
因为种种原因,每逢重大节日,我都会心情低落,这份阴郁的情绪在春节时尤其明显——毕竟,在平时,没有人会提醒你在某一天必须要快乐、必须要团圆、必须要其乐融融。
而一年里总有那么几天,你要被迫旁观其他人的幸福美满,对比之下,无形中放大了自己的遗憾与无奈。
强颜欢笑是很难的,除非你找到一种方式自我排解、自己走出来。
而今年帮助我平复情绪的,则是一部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
或许是因为心情低落带来的心理投射,抑或是因为母女关系对于现在这个阶段的自己来说是软肋中的软肋,令我在观影的这两个小时里深深共情,在欢乐与感动之后——确切地说,是在笑声与泪水之下,终于让自己阴郁的情绪得到了排解与宣泄,新年抑郁暂告结束。
新春佳节、欢声笑语,大家都在祝福“新的一年要喜气洋洋、大吉大利”,除了看电影,你还能找到更充足的理由让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吗?
这一年,很多人都过得异常艰难,有人是因为工作,有人是因为别的原因。
只有在电影院里,你不必和他人解释,你的眼泪到底是为何而流——是为剧中人,还是为你自己。
在剧情的渲染加持下,你的情绪还可以更上一层楼,来得更加波涛汹涌——大哭一场总比默默委屈流泪过瘾多了。
总之,尽管看的是一部喜剧,我却觉得,比起它的笑点,我更感谢它的泪点,让我痛快地宣泄了一把情绪,以至于值得我在大年初一的深夜为它认真写一篇观后感,记录它带给我的思考与感动。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是以其母亲为原型,结合真实经历改编的穿越题材喜剧。
“李焕英”这个名字对于喜欢贾玲的观众绝不陌生、甚至无需解释——早在几年前,这部以贾玲母亲为原型的同名小品就已家喻户晓、成为了贾玲的代表作,先喜后悲的情节编排也在一段时间成为喜剧小品争相模仿的叙事架构。
在电影版中,贾玲饰演她自己——“贾晓玲”,她的搭档张小斐则依然饰演贾玲穿越后相遇的母亲“李焕英”,与小品相比,电影版的《你好,李焕英》并没有简单重复小品的创意,而是对故事进行了更加戏剧化的处理。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令母亲生命垂危,病房中的女儿贾玲悲痛至极,从2001年穿越到了1981年——那一年,贾玲还未出生,她的母亲李焕英还是一位青春少女。
贾玲和年轻的母亲意外重逢,联想到自己的不争气,电影中的贾玲痛定思痛、决定扭转母亲的命运,帮她换个老公、换个女儿、换个活法,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整部电影笑点密集,情节一再反转,作为导演处女作来说,完成度算是非常高了——相信我,在经历了今年春晚的“毒打”后,再看这部电影,你会感到极度舒适,毫不犹豫地为它打上至少4颗星。
喜剧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惊喜,在于不断地反转与出人意料,一旦说破,就没意思了。
在此,我们避开笑点,聊聊这部作品的泪点。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妈妈一直是一个中年妇女,我常常忘记了,她也曾经是个小姑娘。”——在电影片尾的字幕中,贾玲如是说。 在影片中,贾玲的妈妈李焕英是一位完美的妈妈,对待女儿宽容、耐心,充满包容,对女儿唯一的要求就是“健康快乐”。
但,不得不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妈妈并不是这样的。
除了李焕英这样慈爱的妈妈,也有很多在孩子心中留下伤口的妈妈——作为儿女,在面对让自己爱恨交织的妈妈时,心情往往是十分复杂的。
大年三十,我还因为我妈哭了一鼻子,我对我老公说:“我想不通为什么我妈要这么对我,她为什么意识不到她一直在伤害我?”
在我看来,我母亲的很多行为并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我一直试图去寻找一个答案,一个之所以令她如此对待我的答案,而揣摩这个答案的过程,则会频繁地激发出自己的痛苦。
当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因为情绪敏感,每一个煽情的节点都成为了我的泪点,以至于从电影刚开篇母女二人遭遇车祸时就开始哭,到了故事后半程,更是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我开始回忆我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开始思考:在没有成为我的妈妈之前,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和当下的我一样,她也曾青春年少、也曾迷茫懵懂,她也有存在问题的原生家庭,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也曾孤立无援……在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她肯定想象不到自己此后的人生要以如此复杂的方式推进。
身为儿女,大概都很难接受自己不是母亲的全部——母亲必须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孩子,否则就是对儿女的伤害和辜负。
可是,并不是所有母亲都是专为成全子女而存在,她们更想拥有自己的人生。
她们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并不仅仅是做孩子的妈妈。
从子女的角度看,这或许是一种自私。
站在母亲的角度看,又觉得可以理解。
电影中,贾玲为了母亲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企图扭转母亲的命运、让母亲嫁给更优秀的人,哪怕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不能来到这个世界、成为母亲的女儿。
贾玲的妈妈李焕英没有接受这种安排。
但如果她接受了,她就是错了、就不值得被原谅了吗?
我们往往期待父母对我们无私,却很难接受他们有自己的私心。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和设定中,既然为人父母,就必须为儿女作出牺牲,所以我们很难接受另一种假设。
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少有人能没有遗憾。
大家的遗憾各不相同,有人因为生离死别、有人因为其他种种,生活的现实之处,大概就是如此吧?
作为喜剧,《你好,李焕英》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而它最动人的,还是它喜剧外衣包裹下的悲伤内核。
至亲的突然离去,是很多人终生无法释怀的遗憾——而造成这份遗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自己从此以后的成功与幸福,都因无法与逝去的至亲分享而注定存在缺憾。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大概就是无论遇到再大的幸事与喜悦,夜深人静时,依然会觉得悲从中来。
贾玲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对母亲的遗憾,格外真诚动情:“你要是现在过得不行,可能还好,要命的就是你现在过得还行,她却不能和你一起享受这一切……”
“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是大多数人至中年的成年人心中共同的恐惧,也是最终不得不面临的遗憾——越成功,越愧疚,越幸福、越遗憾,因为注定难以弥补。
电影中有一处情节尤其令我难忘。
和沈腾参加完文艺汇演后,贾玲与母亲李焕英在酒馆庆功。
谈到对未来人生的畅想,母亲李焕英对贾玲说自己想要一个女儿,贾玲便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她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如何精彩、未来的女儿会如何如何优秀。
母亲李焕英却坚定地告诉贾玲:她并不需要这些,她只希望她的女儿健康快乐。
作为女儿的贾玲听到这些话心情复杂,不屑地摇头、无奈地否定,紧接着泪流满面——她为母亲的选择不值,她想说服母亲:你不该对你的女儿没有要求,你肯定不想要一个一事无成的女儿。
她以为她的母亲还未经历过这一切,作出这样的选择仅仅是因为天真浪漫。
母亲越是否认、越是坚持,贾玲就越觉得愧对母亲——“你明明可以过得更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结合剧情最后的反转回过头再重温这一段,会更为这场对话背后隐藏的真情所感动。
初看这部电影,以为它讲的是场充满喜感的圆梦之旅,看到最后,却发现是场伤感的生死离别。
影片的结尾,贾玲开着敞篷跑车在风景如画的山间惬意奔驰,母亲坐在副驾上,和贾玲一路谈笑风生……镜头一转,回归现实,一切只是想象,母亲早已离去,车里只有贾玲一人,面容沉静,一路向前。
这一定是她在心中设想过千万次的场景。
这份心酸与无奈,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大概很难感同身受。
家境贫寒或是经历坎坷的孩子长大后大概都会梦想时光可以倒流,自己可以回到过去,帮助父母和家庭扭转命运。
小的时候,他们还没有长大,没有能力为父母做什么,不得不被动地旁观父母深陷困境,这份痛苦所带来的刻骨铭心会逼迫他们在日后的成长中加倍努力。
可当他们有一天终于长大成人,终于如愿地有钱了、成功了,却无奈地发现,很多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纵使他们今天如此这般,却依然无力改变……
小时候觉得有钱便能改变一切,长大后却发现,钱并不是万能的。
没有人能改变过去、有些遗憾注定无法弥补,这便是成长路上最残酷现实之处。
《你好,李焕英》像是贾玲写给母亲的一封长信,她通过作品安抚自己、记录对母亲的思念。
很少有人能有足够的勇气,愿意将内心深处最怕被碰触的伤口敞开与众人分享,而贾玲的勇敢与动人之处,即是她愿意笑着讲述自己的辛酸往事。
这份母女情缘,并不会因为一方生命的终结而结束,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得到延续——贾玲的母亲李焕英通过另一种形式再次成就了她的女儿。
“我对你别无所求,只要你健康快乐。”
你好,李焕英。
你好,妈妈。
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沈阳
大年初一
电影院又复活了。《唐人街探案3》应该会在上映首日就突破10亿票房。
10亿票房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票房体量。
而在疫情下的2021年,只不过是1天的成绩。中国这个超级大票仓的潜力还在持续开发。
这个春节档又是四国争霸大乱斗
《唐探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这四部电影目前谁胜谁负不好说。
因为其中三部已经预约出去了,所以只能选择在初一去看《你好,李焕英》
这是部自带流量的IP,这得力于贾玲在《喜剧总动员》中使用的必杀技。
这个综艺已经搞出套路,而且改变了中国喜剧的定义。
先甩段子,再强行煽情上高度。让人如鲠在喉,还不知道能说些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小沈阳说自己不会再参演小品的原因。
这种模式,或者套路。简单又好用。导致的结果是观众审美疲劳,实在是哭的太累。因为不哭觉得对不起演员。
慢慢的小品没意思,小品真无聊。成了观众对小品这个圈子的多数评价。
这个结果,就是参加《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所有团队“努力”的结果。因为那是一场竞赛,需要获得投票,只能从脑袋顶上往下砸观众的情绪。而这种在那个场合百利无一害的做法,正在悄悄的毁掉小品,这个曾经让我们充满期待的节目类型。
贾玲搬出了她的妈妈,那部作品的口碑相当好,也确实催泪。从那以后,全国人民都知道贾玲的妈妈叫李焕英。那个小品也成了这部电影最好的预告片。
和开心麻花一样。把一部舞台剧作品搬到大银幕上,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看似相通的东西,却有着千里之外的差异。开心麻花没有解决好的。作为第一次当导演的贾玲自然也解决不好。
即使把电影拍出小品剧,现在也没有人能挑出什么毛病。
可能自己也都没有发现哪儿有问题。
贾玲团队产出的作品是完完全全的舞台剧作品。很多包袱都是靠语言抖出来的,而不是靠镜头。别忘了,贾玲的师傅是冯巩,而且也是相声出身。
如果说语言类节目搬到银幕属于多此一举或者格格不入,可能是说严重了。毕竟普通观众是看不出来其中差别的。只有爱挑骨头的进阶观众才会盯住这个使劲开炮吧。
那么从观众的视角带入《你好,李焕英》。这确实是一部比较“好哭”的作品。这一点和小品一样,不用意外。能去抢票看这个电影的观众,也是想要获得笑中带泪的感受的。
贾玲和李焕英成功了。
如果不是最后强加反转,做出《开心鬼上身》的效果,可能这个作品会更完整些吧。
强加上反转,让人觉得炫技不足,还漏了马脚。
不能说是模仿,只是觉得没有必要。
如果不出意外,这部电影在春节档中应该是属于高口碑的作品,想想贾玲会借着她的电影处女作打入电影圈会是什么结果,大碗和麻花能不能共生共荣,还是像《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一样“共创“中国喜剧电影的美好未来。我们不得而知。
但和大鹏的《吉祥如意》一样,拍电影逐渐变成了有钱人的自我表达渠道。创作者有了资本,就可以让所有观众跟着自己共情。
我妈就是你妈。我哭就是你哭。这是让人羡慕的成就。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自以为在消费明星们自身的故事。
其实,我们本身也是作品创作者最大的消费品。情绪也是一种商品。
虽然不太喜欢用正能量这个词,但不得不说,从来没有哪部中国人拍的女性电影,给过我这么多正能量。
在我印象中,贺岁档喜剧片,要么女性角色缺席(如《疯狂的外星人》就没有女主角),要么因为不尊重女性遭人诟病(如《唐探3》),让女性看了感动,振奋的,着实不多。 胖女孩作为女主角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年代,“胖就是不自律”,“爱自己的女人不会胖”已经成为很多女性的共识。 在网红脸充斥银幕的当下,我真的不记得中国还有哪部影视作品,用过胖胖的女主角。 即便动漫里有胖女孩,最后的结果也大都是她通过减肥获得了真爱。胖胖的女孩总是在当配角,要么就是“糟糠之妻”的形象,仿佛只有又美又瘦的才配受人瞩目。 《你好,李焕英》则不然,胖胖的,快奔四了的贾玲演了个18岁的姑娘,还串起了整个一出戏。 这一次,胖姑娘非但没有被歧视,还是当仁不让的女主角。她不仅因为热情率真、风趣幽默、活泼机智的性格被大家喜爱,还有挺帅的小伙打算追求她。 正能量。 学习不好还爱闯祸,妈妈却说,“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
“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这句话太戳泪点了。
中国父母素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少人认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对孩子要求低,就是对他们不负责。
李焕英妈妈并非对孩子毫无期待,而是选择了一种顺应其天性的教育方式。
女儿爱表演,妈妈就支持她去学艺术,哪怕家里并不富裕,也没有资源。女儿连大学录取通知书都能搞个假的,让父母在庆功宴上把脸都丢尽了,妈妈竟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转脸就给女儿哄乐呵了。
母女之间的温馨和睦,建立在母亲对女儿个性、人生选择的尊重之上。
这部母女题材的电影,最感动我的一点莫过于,李焕英从来没有想把女儿改造成一个“正常的淑女”,一个儒家文化所认可的,规规矩矩,压抑自我,不犯错误,不挑战权威,不瞎折腾不闯祸的完美女性形象。 通常来讲,母亲经常会把社会对女性的规训加诸于女儿身上,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李焕英本人也是一个活泼大胆,极有主见的女性,她是排球队主力,她和李焕英爸爸搞了三年地下恋,她“纵容”女儿做自己的底气,不在于家境富裕,而在于她没有什么攀比心、虚荣心,她一直相信照着自己的活法去活就挺好。 哪怕你不符合世俗意义上优秀的定义,对自己失望至极,甚至怀疑起自己的出生是不是一个错误时,母亲还能一直相信你,看好你,而非纠正你,定义你。这是多少子女梦寐以求的亲情!
李焕英的乐观与豁达,真正诠释了你快乐,她就快乐。
很多父母觉得快乐不值钱,真性情不值钱,孩子得“优秀”、“美满”才行。只要孩子不够“美满”,偏离了自己的期望,他们的生活就不美满了。这简直就是中国父母的心魔。 “恶毒女配”也并非是靠潜规则上位 女性题材作品里经常会有一个“婊里婊气”的“恶毒女配”,来衬托女主的“白莲花”。 但这部片里母亲的“死对头”王琴,除了比较凡尔赛以外,还称不上恶毒。 王琴既没有被塑造成妖里妖气的心机女,也没有靠潜规则上位。她有一技之长,是排球队的主力,而且还挺敢拼的,最后大老远跑去深圳了。即便按照穿越前的原始设定,她被厂长的儿子看上也是因为排球赛上表现出色,而非靠什么不正当手段。 这部电影,在逗笑的同时没有矮化任何一个女性。对比拿殴打女性当笑料的《唐探3》和公然歧视剩女、胖子的春晚小品,这部片向我们展示了女导演对女性,以及对人的关怀与善意。 贾玲真棒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得知李焕英的原型就是贾玲的妈妈,得知贾玲年轻时曾被男友说受不了自己女友在台上出尽洋相,被姐姐一脚从马桶上踹下来说必须减肥,但她还是选择了胖着搞喜剧。 我始终觉得,创作出一部被这么多人记住、喜爱的作品,比做个体重标准的女人,拥有一个以老公孩子为标配的“幸福人生”更难得,因为女性创作者面临的障碍太多。 在喜剧这个长期被男性垄断的行当更是如此,人们习惯了男性冒犯女性,而杨笠调侃了一句“男人就是普通又自信”竟然会遭到那么多男性举报。 在《你好,李焕英》这部贾玲导演并主演的电影中,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女性成了主体,不再是男人眼中的评判对象,母亲也不再是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唠唠叨叨的中年妇女形象。 它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消弭代沟的思路:子女去了解父母,父母接受子女并非完美,认可他们独特的优点。 这样的作品真的是越多越好。 也许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接受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女儿。但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不一样的女性,创作出不一样的女性作品,告诉我们人生还有其他的可能。 我想贾玲的妈妈一定也会为她骄傲。
1.医院里认亲时包玉梅风风火火闯进来,李焕英的眼神和刚见到张江时是一样的;
2.包玉梅提到电视的时候,李焕英和晓玲眼里同时闪过疑惑,被包玉梅半推半就去赶巴士的时候眼神里还明显带着懵懂跟回忆;
3.抢电视机排队的时候,开始李焕英是退让的(这也是现实时空里为什么会被王琴抢到全厂第一台电视机的原因),但是看到女儿在旁边加油打气,稍一迟疑果断切换成“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模式,以“48岁的灵魂”过了一把“人不轻狂枉少年”的瘾;
4.全厂围着电视准备看球赛前,晓玲抢了车间主任的发言,焕英看着女儿眼里满满都是宠溺——这一点在后面的闪回里其实也有表现,但是一刷的时候很容易错过正叙时的这个细节——张小斐当时的那个眼神真的很传神;
5.玉梅和焕英前后两次出马邀其他队员出山失败后吃西瓜闲聊的那场戏,陈赫演的冷特带着他的小弟第一次出现,由此激发了焕英争强好胜的性格决定参赛,但说到怎么解决队员各自家庭问题的时候眼神飘向远方,心不在焉的说了句“玲儿能解决”之后就丢下包玉梅和晓玲匆匆离开,私以为这段留白是整部电影编剧最出彩的地方:李焕英应该是第一次在自己弥留之际的梦里见到了当年还未结婚领证的爱人——贾文田——这样就很好解释了为何整部戏她所有的视角不论在正叙或是后半段煽情闪回过程中都在关注自己的女儿,这里却能果断抛下女儿和闺蜜独自离开,因为她见到了她人生中除了女儿以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她的丈夫;然后在这之后,她肯定不止一次的和贾文田私下悄悄约过会,这也符合领证之后晓玲在第一次见到自己父亲时候他叙述的“俩人车间隔得远不常见又瞒着大伙”的情况;
6.冷特应该是弥留之际的焕英在自己的梦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一方面他是女儿精神世界的象征,借由冷特之口说出了很多晓玲的心声;一方面他又是母亲想要留给女儿陪她走完今后人生之旅的另一半的寄托,以至于在撮合沈光林和母亲的过程中,李焕英对晓玲的所作所为完全不感冒,反而每次都先反问她和冷特的进展情况,文艺汇演结束后的把酒谈心过程中,晓玲直言和冷特没可能,她也能迅速释怀并宽慰女儿:会有更好的在等着她;
7.看电影的过程中,沈光林患得患失全程注意力都在李焕英身上,而焕英却是真的津津有味在重温和回味当年的老电影《庐山恋》,哪怕自己一个人坐着也看的十分投入,尤其是到了男女主角吻戏的时候,全场哗然,她却微笑中透露着十分淡定,这里也属于是暗示之一;
8.文艺汇演现场座无虚席,唯独李焕英是被晓玲硬拉着去的,这段应该是第二次编剧留白,焕英原本的计划应该是趁着大家都去看文艺汇演的时候偷偷去和贾文田约会,结果因为女儿一句:演出节目由她出谋划策,对女儿的宠溺盖过了对约会的渴望,这也符合48岁母亲的灵魂的正常反应;
9.闪回的开始,李焕英灵魂出窍走入了电视机里,其实是以《盗梦空间》里的方式作为造梦者制造了一个梦境,晓玲在哭累了睡梦里进入了弥留之际母亲的梦境,甚至在梦里再次做梦梦到和母亲遭遇车祸的瞬间惊醒过来,可以看成是梦中梦,被撞醒来也符合“kick或死亡后回到现实/上层梦境”的原理,切换成李焕英视角在她完成了梦境里想要实现的愿望,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也行将耗尽,梦境坍缩,晓玲回到现实;
10.二刷完回家路上,车里正好随到Eason的《好久不见》,每一句歌词感觉完美契合,希望网络有资源以后有心人能做一个《好久不见》的bgm混剪,感谢;
我来到 你的城市
走过你来时的路
想象着 没我的日子
你是怎样的孤独
拿着你 给的照片
熟悉的那一条街
只是没了你的画面
我们回不到那天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
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会带着笑脸 挥手寒暄
和你 坐着聊聊天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
看看你最近改变
不再去说从前 只是寒暄
对你说一句
只是说一句
好久不见
看了一个比较靠前的影评,说李焕英没有深挖什么母女矛盾和解,什么女性意识觉醒,比较遗憾,要是深挖更好。
额,那些自然也不错,但是不一定适合李焕英这部电影,李焕英也没必要非得去谈这个话题。
首先,贾小玲和李焕英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完全没有。李焕英很疼爱贾小玲,即便她做假证这么严重的问题(我是觉得挺严重,如果我做个假录取通知书,我妈肯定气疯了追着我打,不可能和李焕英一样哈哈笑笑就过去了),李焕英也没责怪她。两个人的关系完全就是贾小玲单方面感觉自卑,单方面心疼李焕英,根本就没有什么矛盾。所以“母女矛盾和解”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就不成立。
说这话的人可能是看类似思路的父子关系片看多了,以至于习惯性的就把父子片的思路带进母女片。父权社会下父亲永远是儿子的假想敌,儿子要击败父亲才能证明“自己是个男人”,而父亲要时时刻刻提防自己的权威被儿子挑战(宙斯和宙斯他爹克洛诺斯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我们看到那么那么多的父子关系片里父子都势同水火,得经历点什么大起大落大生大死才能勉强和解。
但是母女?母女不一样。女性天生拥有生育的力量,比起互相征伐女性的力量更接近创造和抚育生命,如果没有什么强大的父权力量横加干涉(比如母亲受重男轻女思想对女儿不好/堕女胎/把女儿送人)(女儿受父权逻辑影响严重厌女看不起母亲/觉得母亲是靠父亲养着的没出息废物/盲目慕强甚至社达),那么母女的关系天生就是圆融的,和谐的,互相关爱的,传承的。从头到尾李焕英这部电影都是爱,只有爱,没有势同水火没有你死我活。
李焕英对我而言最大的泪点根本不是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然这可能是贾玲的最大遗憾),而是即便重来,我也还是要选择那个没那么好的你。
你不够好,但我就要你。
小丑的悲伤,只有面具才懂。
《你好,李焕英》选择在大年初一上映,不仅仅是从商业价值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贾玲对自己喜剧生涯的自我审视,以及对亲情的重新思考。
当我们在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具有作者性”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指代影片是否承袭了导演本人的一贯拍摄,调度风格和手法,却常常忽略了,来自于导演自身的生命经历,情感体认的影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作者性。《李焕英》在大年初一这个节点上映,排片已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本片口碑一路走高,其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
第一,亲情题材,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喜剧形式,符合大多数观众在这个节日点上的情感诉求。光有亲情远远不够,把亲情拍得不痛不痒的影片大有人在,就比方说前一阵上映的抗癌“神片”,成功收获了开年第一波尴尬。《李焕英》是真事改编,其原作同名小品大家肯定也不陌生,把小品与电影做对比,可以发现编剧,导演几处用心的改动。开头,贾玲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从来没有让妈妈高兴过”的孩子,在妈妈临终的时候陪在病床前。但是现实其实更加残酷,贾玲考入中戏相声专业,却有一天猝不及防接到了母亲的死讯,最终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眼。另外,本片最大的亮点就在,年轻的李焕英给贾晓玲缝裤子,贾晓玲猛然发现,原来母亲也穿越回到了1981年,变成了年轻的李焕英,这一桥段在现场赚足了眼泪。此处可见编剧的精到之处。
第二,本片的独特就在于它虽然粗糙,但是真诚。人之大悲在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很显然,贾玲在年轻时已经体验过这一痛苦,《李焕英》是一部标准的商业作品,但是它也是贾玲挖出心中最隐秘的痛处给观众看。“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这个喜剧所以真实,所以能让人会心一笑,还是归功于它背后切实的情感所支撑。用票买电视,排球比赛,介绍相亲,文艺汇演,每一段单独拿出来都会是一个优秀的小品,让观众笑很简单,但是,让观众笑过之后思考很难。一个从小总是惹祸,成绩又不好的女孩只想要做几件让妈妈高兴的事,这个愿望朴实到几乎没有几个编剧会想到。有人说穿越那一段让人很跳戏,太假。我倒觉得,场景,特效再怎么精致都只是假象,人物情感再怎么朴实那也叫真实。
第三,有人说作者矫情,一部给贾玲母亲立传的片子怎么能有这么高票房。但是,作为智力正常的观众,我们再怎么沉迷于电影情节也明白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充满了铜臭味的,电影本身也是资本的运作,影院里的一把把泪水,打湿的纸巾背后,是一叠叠白花花的钞票。从这一点上看,可能本片也不值得什么褒扬了,但是,到头来,观众还不是兴致冲冲地捏着电影票挤进影院,在现在的特殊环境下,与其说是资本需要我们,不如说是我们更需要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精神产品。贾玲也过过几块钱的盒饭分三顿吃完,住着几平米地下室的日子,她非常懂得她作为一名喜剧演员,所能提供给大家的,是怎样一份文艺作品,我们需要一个地方洗净积攒了一年的泪水,然后在镜子前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母亲,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第四,贾玲已经有了较为成熟而且固定的演员班底,至于制作团队,制作体系,尚无从得知。但是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打造一个较为稳定的班底,未来极有可能与开心麻花比肩而立。从剧作上,经过《夏洛特烦恼》一片,开心麻花达到了制作水准的高峰,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显出疲软之态,《西虹市首富》就是实例,但是《李焕英》让观众看到了喜剧的另一种可能。它可以说是《夏洛特烦恼》的另一面,从“爱情诉求”,变为“亲情诉求”,夏洛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逃避马冬梅,贾晓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母亲拥有更好的未来。从这个人物动机上看,主角又多了一个“自我牺牲”的行动线,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李焕英》放在影院里,可能只是几滴泪水,放在一个人的肩上,却可能是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希望每一片创作的真心都不会被辜负,希望每一份真诚都得到应有的回馈,也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听到银幕背后创作者的那一声长久的叹息。
这扑面而来的复古系笑感啊哈哈哈哈哈,感觉是属于母上大人的时代精彩~~片子笑点暖点可可爱爱,冷不丁就还让人会鼻头一酸。不得不讲啊,old school还是很触动我的。这亲情治愈系的喜剧是妥妥符合春节档可以约上爸妈一起看电影的了,毕竟给爸妈安利贾玲&沈腾真的毫不费力哈哈哈~~然后更重要的是,贾玲镜头下的张小斐,灰常美啊,不单是女儿滤镜,这个女性视角下的女性,让人觉得是这般温暖且充满力量呢
这次感受注定是感性压倒理性的,所以就不打分了。贾玲还是适合做小品,她的表演方式、她的叙事能力都更适合能和观众互动的、短小精炼的舞台而不是要被观众一帧一帧检视的电影。更何况她非科班出身,参与电影项目也不多,要执导筒讲故事就更是自曝其短。这是一部非常开心麻花式的片子,如果你喜欢《夏洛特烦恼》那么可以去看看,如果是抱着宁浩电影的期待那就赶紧睡个回笼觉,或者喝杯咖啡把瞌睡醒醒。但说一千道一万,《你好李焕英》只能是贾玲来演、贾玲来导,它是贾玲自己的情感寄托和内心牵挂。哪怕在我觉得很尬的场景里,她对母亲的爱意和思念都饱满到要冲出屏幕来逼我落泪。我也确实掉了眼泪,在大年初一这天。这种情绪不是浓汤宝能兑出来的煽情,哪怕我和她的人生轨迹并不相同,但我也在电影院里体会了一把贾玲的过往青春。
以为穿越是为了改变她的人生轨迹,竟然只是了却自己的遗憾。原来从天而降的大胖妞无论有多重,她都会毫不犹豫接住她的宝儿。裤子无论多破,她都会缝成小狗。今生母女一场,只能化作目送。以为她希望我有出息,原来她只需要我平安。以为她想换个女儿,原来她从没后悔。以为多了解她,原来还是误会了她。
我要强烈批评影片最后刻画母亲买票又退票在大雪天中一个人走回去的镜头,我不接受,母爱不是因为牺牲才伟大,爱与关怀本身就是伟大。
贾玲水平有限,奈何感情无比真挚。虽然结尾让我哭的稀里哗啦,但也没能改变前半段就是个低配版夏洛特烦恼的状况。
贾玲昨晚的喜剧已经尴尬到我了… 这个导演的电影真的更加尴尬… 还是好好当个综艺咖吧!电影就算了…别伤害影迷的眼睛了…
我以为是我在为你圆梦,其实还是你陪着我做了一场好梦。
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
真情动人
这个底太好了,比起以往穿越片的个人救赎迈的更深了一步。本以为影片会如同以往的俗套一般会终结在「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上,没想到结尾以针线为引,将「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找到你并且保护你」的母爱穿进了观众的心里,以个人故事为本,动了真情的贾玲担得起导演的称呼。在喜剧元素上,影片也做的十分自然,不刻意不尴尬,更是在演员的选角上玩出了花,乔杉和贾玲的父女堪比去年黄渤和彭昱畅。
贾玲哭的时候很明显没有在演戏,这是最让人伤心的。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有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余光中《今生今世》
多一星给最后的反转
笑后有泪,温暖感动却不过分煽情,它正是这个春节最需要的电影。期待贾玲和沈腾这两位喜剧界扛把子的合作已经很久了,这部终于让愿望达成,两位除了保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外,还催出了不一样的化学效应。尤其是沈腾,这次塑造的角色非常另类。最难得的是,本片还塑造了一个独立而自强的母亲形象,也在提醒我们:她是母亲,但她更是自己,身为儿女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在她们对我们有求必应的同时,我们更要尊重她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而对于今年过年不能回家的我来说,看完后更加想念母亲了,她也是从片中那个时代的国营单位走出来的,想要回家陪她再看一次,她一定会觉得像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希望还能赶得上!
跟唐人街探案三的分数相比,很明显观众们评判电影的标准不仅在于你拍的好坏,而更在于你拍的态度是否真诚
如果你要陪长辈看电影的话,那就看这部吧。基本上就是贾玲版的《夏洛特烦恼》,完成度很好,笑点和泪点都到位,感觉会是春节档期大众口碑最坚挺的一部电影。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个熟悉的穿越设定,最后一反转,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次穿越,而穿越的背后正应了母女情的主题。完了结尾的字幕又补了一刀,原来这是贾玲自己的经历,用这样一部电影去追忆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穿越回八十年代,从工厂记忆,女排比赛,黑白电视到祖父悖论,都是能引发几代人共鸣的设计,以前都是看贾玲笑,这次是看贾玲哭,很多人却是跟着她笑着哭。
有笑有泪的,不明白陈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完全多余
贾玲:我给你们讲个笑话,你们别哭。
贾晓玲从天上掉下来李焕英“我的宝啊”小小瘦瘦的冲过去一下子戳到我了
把二十多分钟的小品拉长到两个小时,没有好导演和好剧本还是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