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出名15分钟”。安迪·沃霍尔不仅在20世纪由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样也是是21世纪最先进的艺术家,艺术不一定总是正统,他把艺术的界限从绘画与雕塑拓展到媒体、乐队,他放下画笔转而投身新媒体装置的艺术探索中,他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先驱,尽管当时社交媒体尚未出现。但在1968年,一场未遂的枪击改变了他的艺术轨迹。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用粘稠的笔触描绘身份的流动性。8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用黑白颜色和不断重复复制的技法向达芬奇的旷世奇作致敬,也回应着80年代社会的艾滋病危机和身份政治的议题。
Simon Shcama终于再一次出场,他果真是解读伦勃朗的大家,伦勃朗描画宫廷上流服饰的笔触极其精细,但作为宫廷艺术家的对立面,伦勃朗对人性的近乎本能的关怀又让他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Nothing human is alien to me."
大英博物馆的珍宝要更为古老。原始时代流水冲刷下的鹅卵石在原始人粗糙又耗费精力的打磨中成为两个相拥着的人体的形象,让人相信拥抱与爱抚是古老人性最为深情和原始的需求。“五个好皇帝”之一的哈德良和情人安提诺乌斯两座雕塑半身像并列,阳刚与柔美、沧桑与年轻,穿越世纪的感情在石雕中成为永恒,而18世纪的巧克力杯是一对普通同性情侣突破社会规范的爱的珍物。埃及镀金的石棺是对死亡的致敬,13世纪的星盘将上天的奥秘事无巨细的呈现,约翰·迪的镜子探索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中石器时代的鹿角用途未知,但这些或远或近的艺术作品同样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是宗教和灵性,艺术同样是人类面临挑战时的救赎。
最动人的是听James Fox把泰特美术馆里种种古代的现代的各种主题和类型的展藏串联成全新主题,介绍起困境中艺术的救赎力量。艺术家从来是苦难的描述者,衰老、病痛、死亡,弗朗西斯培根画中狰狞的残酷画面揭示出一种普遍的痛苦,肉体终会腐烂,最终消逝空中。个体的痛苦外,上世纪战争的残酷也在画家的笔下暴露无遗,是破碎的废墟,亦是文化的挽歌。《死海》里翻涌的海浪由战斗机的残骸组成,失败和崩溃从纸面溢出。工业发展带来文明社会的太多疾病,战争、病菌,但自然却始终如一,万物却生生不息。Fox介绍起拉斐尔前派对自然近乎崇拜的爱时跳跃的语气太过可爱。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提供另一种想象,苏珊希勒的新媒体装置是一种现代化的隐喻。但有时却不必去想深层的含义,单单是这些作品本身的存在却是一种美好于希望所在。艺术是黑暗中的光亮,更提示着人类超越生存之上的意义。
真希望疫情结束博物馆重开之后,每个展也都能拍摄这样的纪录片,这样博物馆的大门才是真正朝整个世界展开。最喜欢第三集,Dr. James Fox通过Tate Britain的展品,完美展示了艺术如何表现苦难,激发共情;描绘自然,疗愈心灵;将平凡转化为奇妙,在苦痛中发掘坚强、快乐与希望。(EP1 Tate Modern 安迪·沃霍尔展;EP2 Ashmolean Museum 年轻的伦勃朗;EP3 Tate Britain;EP4 大英博物馆)
博物馆,好鸡汤,绝配。
想起十年前在大皇宫看andy warhol的展览排了将近3个小时的队,如今tate modern空无一人 伦勃朗和tate的两集非常好 大英博物馆的硬是要和lgbt和lockdown扯上关系
云游博物馆
啊好棒!
干了这碗BBC用艺术熬的鸡汤,疫情期间云看展:EP01 Tate Modern - Andy Warhol;EP02 Ashmolean Museum - Young Rembrandt;EP03 Tate Britain - British Spirit;EP04 The British Museum - Love, Death and Rebirth。文案写太好了,就是后面几集只有旁白看着有点闷。
Nothing human is alien to me. 伟大的艺术家如此,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习这样的胸怀。
第三集配乐里有件很黑暗的低音乐器是管风琴吗?有点像《All Thoughts Fly》里的声音。
特殊的视角,Alastair小哥解说的安迪沃霍尔展是疫情爆发闭馆前的最后一天,后面三节都是主持人解说出演/James和Alastair小哥!!
疫情之下的特殊看展方式。旁白写得真好,专业的导览和深度分析,升华疫情之下人类、未来与艺术的关系,似乎比自己去博物馆收获更多。(安迪沃霍展、伦勃朗展、泰特英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
云上看展真的让我很想念博物馆和美术馆,几个地方都去过,特别是tate modern的展品都有印象,能够得到解析感觉太不错了。
所選的四家博物館的四個主題都很有現實意義。藝術還是充滿希望的。
二月之后再也没去过美术馆 怀念专门跑去纽约看专题展的日子。比较喜欢前两集 年轻的伦勃朗的专题展确实会想去看
在B站看完。全片共四集,结合当下的疫情主题分别介绍了Tate Modern、Ashmolean Museum、Tate Britain和The British Museum四家博物馆的展品。E1和E2主要介绍刚刚开幕却不得不闭馆的Andy Warhol展与Young Rembrandt展;E3通过一组英国画家的作品概览重申百折不挠的英国精神;E4的视角则更具人文关怀的温度,从永恒的爱与死出发提点人性共通。记录几个个人眼中比较有意思的知识点:AW怕死,遭极端女权主义分子枪击成为了他艺术方向的转折点,Silver Clouds;Rembrandt既渴望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也无法摆脱与平凡人的质朴共情;William Hogarth的狗叫Trump;现代电视机与古代篝火拥有类似的家庭社交功能。
讲博物馆的纪录片那么多,这部是切入点相当特别、相当有2020特点的一部了。如果有人想象过博物馆空无一人,只有自己一个人逛是什么感觉,那这部片完全满足这种设想,只不过并不美好,甚至有种诡异的末日感。如果人类社会就此消失了,这满屋满楼的艺术品作为注解或者自嘲,倒还挺合适的(泰特那集又是这位小哥做主持)
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观影。4个小短片,2020年3月前后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安迪·沃霍尔展(唯一解说出镜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伦勃朗早期展、泰特英国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只去过大英,镜头中的展厅展柜展品似乎还是2014年去看时的样子,只是如此空旷。其实这片子和我想的不太一样,除了空旷无人和片头片尾一些点题的话外,并没有太体现出疫情/隔离下的独特性,仅是介绍作品。人家的隔离已经结束开放了,而这个518的北京,我们的博物馆全都关着。今天我走遍了国博、故宫、五四运动北大红楼、中国美术馆、嘉德艺术中心和恭王府的大门,看这些全部关闭的地方(然后进了北海公园)。越是疫情之下,我们越需要艺术的力量,也是越特殊的经历,越能激发出独特的艺术,也许这就是今天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b站APP。
看了很多遍,一段时间全靠这组纪录片云看展,云吸氧。疫情之下,BBC带观众偷偷溜进美术馆,看看重要作家的重要展览,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全面,也不是艺术家的回顾展,而是角度特别,是对众所周知的艺术家作品和思想的补充。赶在展览关闭前,BBC艺术记者真是开了好头,艺术不要停,没有其他的宁静之美可以与博物馆相提并论,艺术在疫情中给观众安慰。
四集都不长,随着镜头,去疫情期间空荡无人的博物馆美术馆也是奇遇吧。有两集是特展,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沃霍尔展,在镜头里看安迪·沃霍尔在Alastair Sooke眼里最沃霍尔式观展方式了,前几年还能喊主持人小哥的Sooke,居然白发暴增。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年轻的伦勃朗特展和泰特美术馆的两集主持人都没有出镜,但是撰稿都很喜欢。尤其是泰特这集Dr. James Fox,从此圈粉,他完全在常设展中挑选自己钟爱的作品串联起来,构成一集,来诠释艺术的作品美、力量,如何描绘战争与灾难的残酷,又如何慰藉心灵和带来希望。大英博物馆也是靠主持人串联,但那集我老走神……不过空荡的展厅还真是难忘。
特殊時期,關於藝術、博物館最優秀的紀錄片,無出其右。它不僅是展現泰特現代、阿什莫爾、泰特美術館及大英四個博物館被關閉的展覽,更有一條Pop-People-Beauty -Death&Life(Love)的暗線,以致能穿越宇宙、直指人心
云游馆 疫情真的改变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