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好想出一个关于女性议题研究的系列,初衷是对女性议题关注但不了解,对各家之言跟着频频点头又总想不清楚,更困惑于提到女权,舆论的激烈与撕裂。于是,想用研究的“笨方法”,从重要历史、经典著作开始,理解女权是怎么回事。
《美国夫人》是一部全明星阵容的历史剧,背景是第二波女权运动。巧妙之处在于,比起女权主义者单方面高呼“我要什么”,笔墨还着重刻画了另一方“反对什么”,呈现平权浪潮下的众生相和利益纠葛。 通过影响整部剧的三个关键问题,审视了一项争取了近百年的权益,为何至今结局不明。
在看剧时,有三个问题一直在萦绕,找了些资料,试图探索答案。(第一部分的历史背景,涉及的内容太多了,准备再单独出一篇。)
01 为何在当时,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 02 反女权到底在反对什么,这种主张对男女皆有害吗? 03 最意想不到的反对群体,如何造成半个世纪的分裂?
第一波女权运动:争取女性作为人的权利
受到启蒙思想的启发,发现基于天赋人权的权利,在法律条文明确之后,衍生出来的投票权、受教育权、工作权等,女性并没有实现。人性、人权的概念落到具体实践时,出现了区别对待。
一战二战和经济大萧条时期,外在需求迫使女性走出家门,加入社会建设和养家糊口的行列,赢得尊敬,促进女性的重新界定,只能固守家庭角色的说法不攻自破,激发了女性创造成就的内在欲望。
但男性退伍后,女性面临工资削减,很多人回归家庭,迎来生育高峰。
比起战时对职业女性的追捧,广告主、社会舆论重新塑造了“幸福主妇的形象”,年轻貌美、温顺、容光焕发、热衷家务。
处处暗示“美国主妇太幸运了”的背后,还有一声受到压抑的低语,“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女性逐渐意识到,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决定,而是社会所规训。
第二波女权运动:从生活经验层面考虑到了社会性别(gender)
波伏娃《第二性》的著名论断是“女人是被文化塑造的”,第一性是父权和男权结构,决定了第二性的存在。女权浪潮伴随着抵抗一切基于族群、年龄等方面的歧视和压迫,《美国夫人》中指代女权主义者就不是feminist,而是liberationst。
《美国夫人》的焦点 —— 平等权利修正案(以下简称ERA),一句话概括就是 “美国的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1971年,在ERA提案期间,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美国宪法是在假定妇女不作为法人而存在的情况下起草的(Constitutions were draf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women did not existas legal persons)。
零碎的改变过程是漫长而不确定的,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才能有效地实现美国法律结构的必要变革”。
但反女权力量的出现,让势头大好的ERA,面对半个世纪的分裂。
《美国夫人》开篇是反女权领袖菲利斯,她穿着星条旗图案的泳衣参与筹集资金的时装秀活动,展示完镜头拉进,看到了她逐渐消失的笑容。
她更喜欢的是访谈节目、讲座、辩论现场,对热衷的国家安全能侃侃而谈的场合,想要进入国会实现影响力。
现实却是经常碰壁,两次竞选议员失败,丈夫认为她不会竞选成功,才做做样子帮忙。
菲利斯并非不在意,剧中不是像女权主义者一样,放在台面上的申诉。但通过放缓的节奏,会注意到细腻的刻画,比如一个微表情的特写,一次回头的审视。
即使生活美满的她想成为幸福主妇的代言人,即使一再标榜“从未觉得受到了歧视”,这些无声的表达,传递了融在她生活里一个个介怀的信号。
女性从政之路不易。
但因声势浩大的ERA,政治家更关注她的女性身份,点醒了她。尽管明确表示通过女性议题赢得竞选并不感兴趣,但撼动ERA大潮中受到忽视的家庭主妇群体,将意味着四千万张选票。
面对职业歧视时,你会怎么做?
当时的女性,多数在职场中默默接受,乃至放弃职业追求。伴随着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直面问题,主动争取权益。
菲利斯则选择站到了对立方,自建一支队伍,以此争取话语权,赢得参与“数字游戏”的筹码。
看到了不知是立志还是讽刺的故事:因女性身份碰壁,转身却以反女权的姿态,号召主妇安于家庭角色,实现了自己追求的事业。
“当菲利斯把ERA变成女性内部的战争,而非讨论社会性别角色(带来的问题),ERA就失去了胜算。”
如果在自媒体时代,菲利斯应该能做到流量大V。深谙夸大言辞、扩散焦虑的手法,“获得大众关注的人总是赢家”,剧中不止一次为证明观点捏造事实。
通过巧言令色,菲利斯凭空树立了攻击女权的靶子。
ERA追求法律上平等的权利,到她口中就变成否认男女之间的一切差异。
有的观点过了半个世纪,依然具有煽动性:
“婚姻制度是世界上最适合女人的交易。”
“女权主义者是得不到像我们一样美满的家庭,心生嫉妒。”
核心是彰显女性的“特权”
类似于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提出的“我认为妇女的生命太宝贵,不能参与作战。”
这种特权的“照顾”下,背后是“女人根本不行”的看法。以自身柔弱接受从属地位,使命回归于恪尽妻职母职。
当律师的丈夫驳斥了菲利斯的特权论是把常态当成了保障。
警惕:女性的福祉不能全靠男性的善意
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把依赖丈夫当成唯一的正确答案,高声呼喊“爱的供养”作为普世价值主张,实则带来隐秘而沉重的性别歧视。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提到当时的一些典型法律条文,比如,“丈夫是家庭的主人,应有他来选择家庭的住处,女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职场歧视案件层出不穷,以性别划分等级,造成优劣批判是污名化,局限女性自我发展和成长。”
男性也被“生来优越论”架在了与成功模式捆绑的位置上
有钱养家、事业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标准化形象,加剧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同女性一样,抹杀个人和生活多元化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人特质和品德,评价维度趋向单一。
父权环境下,男性如果家庭贫困、身材瘦弱,可能会遭遇欺凌。为了符合男性气质,也不能轻易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面对来自女性内部的阻挠,女权主义者的反应是什么呢?
从不屑到不解。
最初ERA的局面势如破竹,认为菲利斯不过是“边缘化的理论”,迟早被遗忘。
现实却是迅速反转,主妇们的行动力和效率令人惊叹,还想到了给投票者送面包这样巧妙的手段。
“送面包的组织”把女权运动的领导者打得措手不及。轻视变成惊讶和不解,“法律没阻拦她们整天待在厨房里烤面包啊”。
不解是有原因的,对平等权利的呼吁,不是仅凭几个女权领导者的主观臆断,是历史发展中逐渐明朗,众多女性形成了共识,逐渐走到了一起。
《幸福的奥秘》提出,主妇们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家庭生活中,“看不到自己21岁之后会是什么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困惑,蔓延到并没有犯错的丈夫和孩子身上”。
安稳生活和自我探索互相撕扯,女性还有所企求:“作为心灵和精神的生命,思想的境界又在哪里呢?”
所以,“无以名状的问题,像沸腾的水,在美国幸福主妇的形象中迸溅而出”是真实的。
而剧情的大反转,女性运动主角之一 —— 主妇居然站出来反对ERA,也是真实的。
为女性争取权利的过程中,来自内部的反对,让我们看到了关键的三个因素:
环境:当否认了现有生活,也没看到更好的生活;
所得:不清楚能获取什么权利;
所失:损失厌恶的威力更大。
这股浪潮颠覆了“幸福主妇”的形象,动摇了信赖的价值基础。世世代代根植的理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彻底改变的。
声称可以自由选择,但生活环境和舆论压力不变,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每个人做选择时,担忧的不是“选择”,而是连带的结果。
如果你选择不结婚,会在主妇群体中听到“40岁没结婚没生孩子是没人要的象征,是可悲的。”
如果你选择成为家庭主妇,可能会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同情或揶揄。
很多主妇不了解ERA究竟代表了什么,通过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但不工作也能养育6个孩子的中产家庭主妇,担心失去丈夫供养的恐惧,首当其冲地反对ERA 。
自下而上的疑惑,映照出女权共同体内部的分裂。究竟争取什么权利为先,是温和还是激进路线,意见常难统一。
这种情况下,仅靠举着“进步”的大旗,告诉主妇们“应该”做什么。
课代表般一厢情愿地谆谆教诲,说服力不强。 如果不理解主妇的处境,细分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形成有效的策略,越来越多的主妇加入了反对的阵营。
《美国夫人》借史思今,今天的问题,有历史沿革的痕迹。反复讨论的内容,早有样本。
对菲利斯的争议,依然值得借鉴。
《大西洋月刊》的影评,有一句是“从肮脏的伎俩到媒体操纵,从厚颜无耻的受众规模化到特权的武器化,她的幽灵无处不在,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被驱逐”。
华盛顿大学打算给她授予荣誉学位时,遭到一些师生的反对,理由是“职业生涯表现出追求政治目的的反智主义”。
学校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而是认可一位校友,对美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议和辩论,在许多情况下,帮助人们更好地阐明了对自己价值观的看法”。
近半个世纪的讨论和争取之后,可能依然会像金斯伯格所说,“真正的改变是具有永续性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参考资料:
特别感谢 :美国夫人的讨论组里 “关于《美国夫人》的历史背景书籍推荐” ,豆友 已注销 和qycanace 分享了 《女人的一个世纪 — 从选举权到避孕药》,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对把之前零零散散的认知串起来了。
链接://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924334/
1. 德博拉·G,费尔德.《女人的一个世纪 — 从选举权到避孕药》[M]. 2006. 新星出版社;
2. Emerson, Tomas I.; Brown, Barbara A.; Falk, Gail; and Freedman, Ann E.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A Constitutional Basis for Equal Rightsfor Women[J]. Faculty Scholarship Series. 1971. Paper 2799.
3. 阿迪契.《亲爱的安吉维拉》[M]. 2019. 人民文学出版社.
4. 王业昭.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的反女权运动 —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J]. 2015. 《社会科学家》.(第3期,总第215期).
5. 贝蒂·弗里丹 . 《女性的奥秘》[M]. 2005. 广东经济出版社.
6. 琳达 赫什曼. 温柔的正义[M]. 2018. 中国法制出版社.
7. 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2018.
8.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Roberta W. Francis. 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s Organizations. 2014.
9. 纪录片:女权主义者,她们的所思所想. 2018.
10. 豆瓣课程:用性别之尺丈量世界.
11. 李银河. 《女性主义》[M].2005. 山东人民出版社.
12 徐艳蕊. 《媒介与性别》[M]. 2014. 浙江大学出版社.
13. 玛丽·比尔徳. 《女性与权利》[M]. 2018. 天津人民出版社.
14. The Atlantic:We’re Living in Phyllis Schlafly’s America.
15.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 2011.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会持续更新女性议题的研究,关注这方面,想做点什么,也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吧。正在学习中,欢迎交流呀。
本来想从多方面来写自己看剧的感受的,结果写了“政治游戏和群体利益”这个小标题就码了这么多字。其他的等看完第九集再来回味吧!
政治游戏和弱势群体利益
菲利斯和Jill在酒店吧台线下对线的时候把真话摆到了台面上:it's never about equlity. It's always about parties.
在国内网络上常常看到有人这么抨击西方的LGBT议题(还有环保、保护动物等等):那些都是西方统治者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转移国家矛盾而而故意设置的议题。虽然这番话紧接着的就是“因此我们不能被他们欺骗,不能把焦点放在这种'无关紧要'的议题上”这种结论,但不得不承认前半段话有一定的正确性。对于西方(常常指代的,其实也就是美国吧)政党来说,无论是LGBT群体还是有色人种,归根结底都不过是想要争取的选票对象;当他们提出这个议题,那么一定是想要获得这些群体的选票。剧里相应的一幕场景就是:自认最能play the politcal game的贝拉,当发现公开提及同性权益很有可能会阻碍继续推进ERA运动的时候,其实是主张撤下这个原本要提出的议题的。因此我说那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它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它忽略了这是个双方博弈的过程。无论是ERA还是Gay Rights,这种诉求不是凭空而生的,并不是忽然有一天政客发现了有那么一批人可以拉票,于是有预谋地组织了这种运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群体早已长期存在,并且在如同贝蒂这样具有洞察力的先驱人物的启示之下,选择主动发声,才有机会博得关注,进而在艰难的政治博弈中去争取权益,实现从0到1。
前些天才看到了国内人大关于同性婚姻的声明,大概意思是说,来信内容大多都是一样的,都是复制粘贴,背后都是有组织的,(因此)不予考虑。我无法理解这个声明。其实对于一些持反对意见(反对同性婚姻)的观点,有一些理由我倒也认为有一定道理,比如说通讯录在中国与国外的处境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等原因有不少人对通讯录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甚至迫害行为,比如剧中一个ERA女成员要求提出同性议题时的说辞就是“I want this (agenda) to happen so I wont be scared of being beaten to death evrytime I walk on street holding hands with my girlfriend ”(大概这个意思,渣渣转述);而中国没有这种十分恶劣的环境。但是类似“这些议题都是西方统治者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和社会主要矛盾”这样的话,我觉得他们同样只说对了一半。剧中第八集,在最后的选票大会上ERA提出的议题内容是:forbiding discrimination from sex orientation(渣渣转述x2)。在国内,也不是没看到过教师因为是通讯录而被辞退的新闻(2018年),而且有意思的是,想到这里我特地去翻了几页百度新闻(跟百度搜索一样,是聚合类的搜索结果),发现几乎都是百家号的野鸡自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主流媒体中只有一家被网友认为是“歪屁股”的新京报有报道过。
差不多的案件,国内外的新闻 //new.qq.com/omn/20190115/20190115A11S1Y.html //3g.163.com/news/article_cambrian/F6FTATKD0535ATX0.html?from=history-back-list
然后我用通讯录作为关键词搜,再筛掉了垃圾百家号,发现搜索结果给的正儿八经的媒体门户网站只有7页。真有意思。通讯录群体里经常看到有人调侃:众所周知,中国没有通讯录。偏好娱乐和用户群体年轻化的社交媒体总给人一种社会对通讯录已经十分友善的假象,然后就会有人“理性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不支持也不反对;会这么说的我猜想还会包含着这样的前提:只要你不出现在我身边;只要我的儿子女儿不是;只要我儿子女儿的老师不是······再加上与LBGT利益诉求毫不相干的腐女文化、粉丝经济下的男男CP文化不时出现在大众面前,且微博这样的平台总会被沉默的螺旋裹挟,会进一步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幻象。而且总会有人说,通讯录这个群体还想要什么?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吗,又没有人上门来歧视你,还要得寸进尺?indeed, they are all very greedy people and they want more. They want to hold lovers' hands in public without fearing to be seen as aliens; they want introuduce their lovers to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and recevie blessings; they want being known and treated as normal people by the young and the elder.
说回那条人大的新闻,其实我相信没有任何人对通过同性婚姻的提议抱有任何希望,只是这个回应看着实在是没头没脑。不过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这些复制粘贴的来信肯定都是别有用心。毕竟众所周知,我国没有通讯录,自然也就没有人歧视通讯录,更不存在什么通讯录的生存发展难题。退一步说,就算真有这样的群体,那他们的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比起来也不值一提了。套用菲利斯反对ERA的话术:不要把个人的不幸福归咎于社会问题;你是个通讯录而且受到了他人的不公正对待?那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毕竟我们这儿没人歧视通讯录,而且你干嘛非要告诉别人你是通讯录怪物?
美国夫人第八集第一幕,展现了1977年休斯顿的全国妇女大会前,一场以塞内卡为起点的火炬传递。
纽约州的塞内卡是一个对于女权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小城。1840年,在伦敦一场废奴大会上,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与卢克丽霞‧莫特对大会因性别而将她们排斥在会议活动之外而愤然离场,以示抗议。随后﹐她们开始策划一次有关妇女权利的大会。八年后,也就是1848年,妇女权利大会终于在塞内卡召开。
斯坦顿在塞内卡瀑布城大会上根据1776年宣告美国脱离英国独立的《独立宣言》,起草并发表了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开头为:“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男人与女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她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由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而美国夫人里的1977年全国妇女大会,是继1848年妇女权利大会之后,美国的第一场全国性的女性权益大会,而此时距离1848年已过去整整129年之久,这样的时间间隔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意味着1848年那场大会的参会者们并未在有生之年看到他们的legacy以同样的方式延续下去。
所以在上一集,当Betty忿忿地对Bella提到,如果此次失败,“又得再过150年女人们才能举办这种大会”,这绝不是一句玩笑话或是气话。
也正是这样,当看到片中大会投票结束,所有女人起立放声歌唱的这一幕,很难不为之动容。
关于美国夫人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现实中的全国妇女大会,亦可参见这篇考据文:
一个有趣的点是,虽然香蕉姐饰演的Alice是个虚构人物,她的迷幻夜游之旅倒很有可能是真的——
“This aligns with Spruill’s depiction of the event, which included “pageantry, films, exhibits, self-defense workshops, women’s history lessons, poetry readings, stand-up comedy, a Sweet Honey in the Rock concert,” along with “occasional spontaneous outbursts of hugging, singing and dancing in the aisles.” The large exhibit area was outfitted with beanbags and shag carpet — it was 1977, after all — included more than 200 booths and offered a range of workshops and entertainment.”
(有空的时候再继续考据补充)
原问:请问第四集片尾曲是什么名字? 如题。最好还能有这个版本唱的人的名字. 感谢 答: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 Jackie DeShannon 这部剧的一些音乐都蛮好听的.因此我決定,来更新一下本剧OST的每集所有歌单。万一又听到喜欢的歌了呢?
最新一集在最下方。希望大家喜欢。如果喜欢的话请点个赞。谢谢!诚挚邀请大家留意歌词,结合场景就会感受到本剧选歌的用心。(最上方是qq音乐的合集,全部更新的都放在里面了,创建的过程也是重听的时候,越听越有意思——)
排行榜 随着第一季进入尾声,小小地来一个top3排行榜,欢迎交流👏 最耳熟能详 top 3: 24.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同时也是阿甘正传ost) 25. What Ever Will Be, Will Be (Que Sera, Sera) 33. The Entertainer (卓别林) 最似曾相识 top3: 2.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15.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12. Oogum Boogum Song 纯音乐/交响乐 top3: 1. A Fifth of Beethoven 17.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26. TSOP (The Sound of Philadelphia) 诚挚推荐 top4: 39. You Don't Own Me 5. Make Your Own Kind of Music 14. This Time Tomorrow 52. Song of the Soul
Opening Theme Song 1. A Fifth of Beethoven - Walter Murphy
S01E01 - Phyllis 1971 2.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 B.J. Thomas @12:50 [Phyllis & Friends at Beauty Salon] 3. Magic Carpet Ride - Steppenwolf @20:10 [Phyllis arrives at DC in a taxi] 4. Fire - Etta James @41:09 [Shirley Chisholm's presidential candidacy] "Yes, I expect to go all the way. (big smile)" 5. Make Your Own Kind of Music - Cass Elliot @Ending Theme Song [Make a toast "To the ERA!"]
S01E02 - Gloria 1972.04; 8/38 6. 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 - Sly & The Family Stone @03:35 [Gloria arrives at the Ms. Magazine launch party] 7. Tell Mama - Etta James @05:55 [Ms. Magazine launch party, people dancing] 8. Hum Along and Dance - The Temptations @09:03 [Gloria & her date Frank dancing and kissing at the party] 9. The Flesh Failures (Let the Sunshine In) - James Rado, Lynn Kellogg & Melba Moore @12:55 [Phyllis & conservative women start a campaign against ERA, in full swing] "Fairness doctrine" 10. Chip's Funk - Black Heat @21:04 [Gloria & Betty awkwardly sit together on an airplane, Betty explains she had said good things about Gloria too but the reporter didn't quote that.] "People are always trying to divide up women. It's just another way to take away our power." 11. Here Comes That Rainy Day Feeling Again - The Fortunes @23:50 [In the radio, Gloria and liberal women are waiting for Senator to call back.] 12. Oogum Boogum Song - Brenton Wood @30:58 [STOP ERA women hand out bread to legislatures in the House.] "From the breadmakers to the breadwinniers." 13. For Me and My Gal - Judy Garland & Gene Kelly @44:04 [In the TV in both Phyllis and Gloria's homes, in memory of youth, Gloria's abortion] 14. This Time Tomorrow - The Kinks @Ending Theme Song [Gloria goes to Bella's to agree to be the spokesperson]
S01E03 - Shirley 1972.06; 18/38 15.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 Anita Bryant @00:23 [The conservative women meet in Phyllis's home to decide the name of their activist group] "Stop telling...stop tormenting...stop taking...stop taking over......" 16. My Girl - The Temptations @05:48 [Gloria, Shirley & Flo discussing, in party background] 17.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 Feminist Anthem version (Move On Over) @08:09 [The crowd of Feminists singing for rally] 18. Are You My Woman ? (Tell Me So) - The Chi-Lites @08:44 [Shirley arrives at the '72 Miami Democratic convention] 19. Oye Como Va - Santana @28:58 [Gloria and Bella prepare to deal with McGovern staffers over including abortion in his platform] 17.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 Anita Bryant @Ending Theme Song [Phyllis is reassured by her well-stocked basement/bomb shelter] (第17首在本集有两个版本,可惜只能找到原曲纯音乐版,希望qq音乐以后能够有更全的资源)
S01E04 - Betty 1973.01; 30/38 20. I Just Want to Celebrate - Rare Earth @00:51 [Street scenes of New York, Betty meets fans while feeling threat by Gloria] 21. I Know - Bonnie Raitt @04:55 [At a Democratic lawn party, the women discuss concerns over the rising threat of Phyllis] 22. This Girl's in Love with You - Dionne Warwick @15:30 [Betty dates a man at restaurant, look back to her glorious times] 23. I'll Take You There - The Staple Singers @29:58 [The African American women begin to form their own organization at Sundays at Flo's] 24.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 Jackie DeShannon (1965) @Ending Theme Song [Gloria calls Betty to butter her up]
S01E05 - Phyllis & Fred & Brenda & Marc 1974; 33/38 25.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Que Sera, Sera) - Doris Day (1956) @03:11 [Fred taking photos] 26. TSOP (The Sound Of Philadelphia) - MFSB (1973) @06:38 [Brenda decides to debate Phyllis] 27.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Saint-Saens) - various artists (1886) @12:25 [Phyllis rubs Fred's foot and try to get Fred into a couple debate] 28. Can't Seem To Make You Mine - The Seeds (1966) @14:20 [Phyllis takes the LSATs in replace of her son Bruce] 29. Roller Girl - Anna Karina (1967) @19:01 [Brenda in a lesbian bar] 30. Are My Thoughts With You ? - Linda Ronstadt (1970) @25:03 [Gloria & Frank in bed, discussing] 31. My Music - Loggins & Messina (1973) @27:07 [Transit to LA scene] 32. Etude Op.10, No. 3 in E Major (Chopin) - various artists (1832) @43:39 [Phyllis's son John, play a piano/离别曲] 33. The Entertainer (from The Sting) - Scott Joplin (1902) @46:40 [Phyllis & John play a duet on the piano] 34. Can't Let Go - Psychedelic Soul Crew @47:36 [Gloria, Frank, Brenda & Marc in the kitchen] 35. Free to Be...You and Me - The New Seekers (1972) @Ending Theme Song [Gloria, Frank, Brenda & Marc watch TV together. It seems no one is really living free.]
S01E06 - Jill 1975.02; 34/38 36. Radar Love - Golden Earring (1973) @10:16 [Phyllis is on a payphone in campus before class, go through her contact list] 37. If God is Dead (Who's This Living in My Soul) - Loretta Lynn (1972) @15:45 [Phyllis & her friends visiting Ms. Hobbs] 38. Piano Trio No. 2 in E-flat major D.929, Op.100 (Schubert) @20:16 [Phyllis meets Jill in Washington restaurant] 39. You Don't Own Me - Lesley Gore (1963) @Ending Theme Song [Phyllis meets Congressmen and is told to drop the floor fight] (随着剧集走到中后段,剧情冲突逐渐白热化,揭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沉重,本集采用的大量音乐也从流行乐变成交响乐,第37首歌算是本集最为轻松的风格。p.s. 不好意思,第37首歌在QQ音乐没有Loretta Lynn的版本,因此找了一个风格相似度较高的版本,大家如果有兴趣找到欢迎分享到评论中。谢谢大家!)
S01E07 - Bella 1977.04; 35/38 40. Blitzkrieg Bop - Ramones (1976) @03:36 [Phyllis is pied at the restaurant] 41. Cherish - The Association (1966) @20:13 [The Schlafly family is taking Christmas photo, and getting tense] 42. Are You Sleeping (Brother John) - ERA version @23:08 [Montage where conventions are held all over the country] 43. Cherry Bomb - The Runaways (1976) @32:34 [Phyllis discovers and plays the tape of Liza] 44. Hold Your Head Up - Argent (1972) @47:46 [Everyone is receiving their invites to the National Women's Conference: Women on The Move] 45. Me and Jesus - Tom T.Hall (1972) @Ending Theme Song [Phyllis and Lottie on the phone are planning to have a counter-rally of the convention] (本集距上一集过去了两年,角色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但批准ERA的州只从34增加到35。事情越到后面越艰难,随着最后决战逼近,两派斗争渐趋白热化。而两派各自内部的矛盾也愈加凸显,只是最后各自也达到了新的和解。 “Fear never move mountains. What's right is right.")
S01E08 - Houston (Alice) 1977.11; 38-3/38 = 35/38 46. Amazing Grace - Yes (1977) @Opening/00:00 [Torch relay is started in Seneca County for the Women's Convention] 47. Miracles - Jefferson Starship (1975) @17:47 [In restaurant bar, Alice drinks a Pink Ladyl after messing up an interview, and amazingly enjoy chatting with a liberal woman stranger. And a hidden miracle, in Betty saying she won't fall in line with lesbian right proposal.] 48. This Land is Your Land - The Kingston Trio (1940) @32:09 [Alice joins the lesbians singing this Woody Guthrie classic in the Gay Lounge. Alice is finding back her own voice.] (这首歌居然是老友记Friends里Joey推销 Identical Hand Twin的“原创”主题曲哈哈哈) 49. Show Some Emotion - Joan Armatrading (1977) @34:31 [Alice goes get milk and apologizes in lowest voice for the poster to libbers.] 50. I Feel Love - Donna Summer (1977) @36:22 [Alice sees Gloria walking towards her, making a grand entrance] 51. We Shall Overcome - Joan Baez/Pete Seeger (1963) @45:22 [Attendees of the convention sing together this civil rights anthem when a proposal calling to end doubl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of color passes. This song was also sang in '60s civil rights movement.] 52. Song of The Soul - Cris Williamson (1975) @Ending Theme Song [Rolling captions at the end. Cris is feminist folk singer and lesbian political activist.] (第50首歌用在那个场景里也是很有趣。这一集主题为什么是Houston而不是Alice?不是人名而是地名?不仅是Pamela获得了六年来难得的自由和放松,Alice也从无止境循环的日常采购和餐饮安排中解脱出来,哪怕是做作的Rosemary,也终于成为实质代表,而不必事事都听Phyllis掌控。突然间,气氛变得平和温柔,一丝丝飞扬,Pamela也能独自行动。推荐听51和52。 When your worst nightmare comes true, you know your fear is not coming from nowhere. Let's defend ourselves before they become nightmares to more and more people.)
S01E09 - Reagan 1979; 38-3/38 = 35/38 2017; 36/38 2018; 37/38 2020; 38/38 2020; House vs Senate; Democrat vs Republican; Liberal vs Conservative 53. Atomic - Blondie (1979) @12:10 [Gloria and Betty walk away, and entrance of a parody of the two.] 54. Triumphal March - Verdi (1897) @14:12 [Phyllis' grand entrance at the gala] 55. How Great Thou Art - Uriel Vega (saxophone solo) @19:28 [Phyllis and congressman Phil Crane discuss the endorsement to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nd possible appointment in return.] [Christian hymn based on a Swedish traditional melody and a poem written by Carl Boberg] 56. Ride Like the Wind - Christopher Cross (1979) @37:51 [Phyllis in an elevator to meet Reagan, going up to her rising political career. and Reagan take the White House] 57. More Love - Kim Carnes (1980) @40:22 [Betty talks about the tides turning against feminists with Gloria in a salon] 58. Little Weaver Bird - Molly Drake (1950s) @46:40 [Phyllis is in the kitchen peeling apples, wearing suit under apron] (第55首没有音源,所以找了一个天籁版本。)
(最后一集,随着最后的真实录影回放,随着一个个年份的排列,似乎编剧想说的都已经在本季说完了。很不舍。但也许剧集有结束,现实却不会终结,当现实照进梦想,又怎样让梦想照进现实。本集最后截取现实片段却展现出浪漫结局,有暗示或想象的空间,却仍然不脱离实际,这是我们的编剧需要学习的东西。而剧中的人和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榜样,则是我们都要学习的人。)
自1923年首次提出至今将近百年,《平权法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仍未被写入美国宪法,当1970年代轰轰烈烈的第二波女权运动达到顶峰时,它曾无限接近这个目标,然而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出现了。
在Hulu最新推出的9集迷你剧中,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挑大梁出演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反平权草根领袖,这样一部讲述女权史的影视作品中大魔王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反英雄人物,强硬、聪颖、狡猾而又极具煽动性。围绕着施拉夫利登场的是第二次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 谢丽·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以及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等。
"平权"与"反平权",女权战场的两生花
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触发了婴儿潮,大批女性不得不留在家中承担起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的责任。彼时尚未出现口服类避孕药,堕胎又被视为非法,“家庭妇女”几乎是大部分已婚女性的唯一工作选择。
到上世纪中叶,波伏娃的《第二性》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唤醒了美国国内的女权主义,她认为女性要获得解放必须拥有对生育与否的自我决定权以及一份工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于60年代批准了第一款口服避孕药物;贝蒂·弗里丹的著作《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则成为引爆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1971年,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贝蒂·弗里丹,谢丽·奇瑟姆,贝拉·艾布扎格,吉尔·拉克尔斯豪斯等人共同创立了全国妇女参政小组(The National Women’s Political Caucus),旨在为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和选举提供帮助;1968年,谢丽·奇瑟姆成为第一个当选美国国会议员的黑人女性,1972成为第一个黑人总统候选人,代表民主党参与总统竞选;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平权法案》。接下来只要有超过四分之三个州即38个州政府批准,《平权法案》就能被正式写入宪法,一切看起来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一个叫STOP ERA的运动悄然兴起。在剧中,它的发起人菲莉丝·施拉夫利一开始对女权问题并不感兴趣,她是一个苏联问题及核武器问题专家,对这系列问题的见解和立场是她争得政治地位的筹码,然而野心勃勃的她最终却没能当选国会议员。一次偶然的谈话,她从朋友处得知了正席卷全美的平权运动以及这场运动在一部分保守女性心中所引起的恐慌——许多女性以为一旦男女平等,女性将会被征召入伍送到越南参战。敏锐的政治嗅觉让施拉夫利从中捕捉到了火药味,认为女权战场大有可为,她立刻通过自己多年积攒的人脉名录联系了全国各地的妇女,组织起与之相抗衡的STOP ERA团体。STOP是Stop Taking Our Privileges的缩写。她认为平权组织对女性财产权、工作权、同工同酬以及合法堕胎的诉求将矛头对准了她们这些“家庭妇女”,剥夺了她们想要当家庭主妇,想要安心扮演妻子、母亲角色的特权,Stop Taking Our Privileges便成了她们的口号。
施拉夫利在团结和壮大STOP ERA的过程中将模糊焦点、编造谣言、操纵媒体、制造分裂的手段运用得神乎其技,在女性内部煽动恐慌情绪,大肆宣扬平权将使寡妇失去抚恤津贴,厕所不再分男女,女性将被征召入伍,最后每个女人会发现自己不仅找到工作而且要同时打两份工(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出门挣钱),甚至声称E.R.A.企图颠覆传统的美国家庭价值进而颠覆整个国家……听起来是不是觉得非常耳熟?没错,川普继承了施拉夫利耍弄权腕的伎俩,堪称翻版施拉夫利。事实上,施拉夫利本人在世时也力挺川普,虽然在2016年川普当选前去世,但她身后出版的书籍The Conservative Case for Trump为川普进行了强力背书。
在凯特的演绎下,即便不认同施拉夫利的政治立场,我们也依然能感受到她非凡的演说能力、强大的感染力以及鲜明的个人魅力,而她也将政客的诡辩话术运用得游刃有余。当脱口秀主持人在节目结束后质疑她的煽动性言论缺乏根据时,她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美苏问题上。她在女性与女性之间撕开一道口子,分裂出一条巨大的鸿沟,让女性把矛头对准自己,让E.R.A.团体开始意识到女性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这才只是开始。
女性,想象的共同体?
在妇女参政小组的共同创立者中只有吉尔·拉克尔斯豪斯是共和党员,其余大多来自民主党派,E.R.A.团体中的大多数也都是民主党派的拥趸,但组织者们希望能尽最大可能争取两党的支持,在两党之间就平权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尽可能不在二者之间选择立场。但ERA的代言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却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抱有极大好感,甚至公开宣称他是最好的白人男性候选人,贝蒂·弗里丹则希望参政小组能全力支持谢丽·奇瑟姆竞选总统,这遭到了贝拉·艾布扎格的强烈反对,讲求务实的贝拉凭借多年的从政经验认为单凭女权势力尚不足以让女性在白宫争得一席之地,唯一的最优选择是让亲女权的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当选总统,和他建立紧密关系,以期尽可能多地让女性进入内阁政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让刚刚从党内初选中胜出的另一位民主党候选人谢丽·奇瑟姆退选,从而让支持她的代表们转投麦戈文以免出现选票分散。
面对昔日曾一起组建“全国妇女参政小组”的好友劝阻,谢丽·奇瑟姆感到心灰意冷,决意与小组决裂并继续竞选总统。作为第一个当选总统候选人的黑人女性,谢丽除了要为女性争取权益,更大的目标是为黑人群体发声,这是她更为关心的议题;格洛丽亚22岁时曾在伦敦进行过非法堕胎手术,深知其苦,堕胎合法化是她最迫切的诉求 ,麦戈文利用这点作为筹码与格洛丽亚私下达成协议,让她帮忙争取加州女性代表选票。老辣政客的三言两语轻易挑动了女权团体的内部关系,原本打算支持谢丽竞选的格洛丽亚向麦戈文阵营倒戈,这也导致了谢丽的竞选失败。麦戈文拿到足够选票后马上从中间立场转而反对堕胎合法化,此时格洛丽亚终于发现自己被算计了。
当她找谢丽道歉时谢丽说道:“权力不会对任何事情让步。如果我们自己不追求真正的平等,就要永远乞求男人,拾其牙慧,拿女人来交换空洞的承诺。”
正如格洛丽亚在飞机上对贝蒂所说的,“人们总是想离间女人,这不过是夺走我们权利的又一伎俩。”讽刺的是,离间女性的不仅仅是男性,还包括她们自己。
ERA运动在“家庭妇女”中产生了极大反弹,吉尔·拉克尔斯豪斯希望能释放出信息让她们知道ERA并不针对她们,另一位极端成员却冲口而出,“我们针对的就是她们!”在伊利诺伊州的投票中,以格洛丽亚为首的ERA和以施拉夫利为首的STOP ERA形成两股对抗的女性势力。“有一大部分女性害怕一旦她们追求平权就会和男性形成敌对,失去他们的爱和保护。”施拉夫利深知这一点,施展出强大的政治巫术在她们身上种下恐惧的幽魂,面临着外部压制与内部分裂的ERA却无力祛魅。
没有国家的女人
《美国夫人》每一集以一个人物为主题展开叙事,酷似人物小传,从“菲莉丝·施拉夫利”、“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谢丽·奇瑟姆”再到刚刚播出的第四集“贝蒂·弗里丹”,制作方从不同人物视角尽力呈现、还原历史现场,让观众看到每一个人物的矛盾与复杂性。虽然这些身处不同立场、政党、种族与地位的女性彼此间不断地较量与碰撞,但她们都共同面临着一些幽微的女性生存困境。
强硬如施拉夫利也不得不在筹款晚会上身着比基尼摆出各种撩人姿势博得赞助人慷慨解囊;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当选议员,她不远千里出差去华盛顿进行游说,却又必须在当夜赶回家照顾子女,当她终于万分疲惫地回到家打算好好休息时,丈夫却又希望她履行做妻子的“义务”,在抗议无效后,施拉夫利只好妥协,面无表情地任丈夫褪去自己的衣服,压在自己身上。在华盛顿和议员们讨论核武问题,施拉夫利正准备发表看法时男人们却把她打发到一旁让她记录会议内容。参加完脱口秀节目后,议员在化妆间对施拉夫利不时地俯身密谈,上下其手,施拉夫利也只能尴尬地微笑掩饰。
而即便激进如贝拉·艾布扎格她也“恬不知耻”地对格洛丽亚坦承之所以选她做ERA代言人是因为她有一张漂亮脸蛋,男人们都愿意听她说话。赞助商更直言因为他看到了格洛丽亚的那双大长腿才答应资助她出版女权杂志《女士》(Ms.)。就连电视中的软饮广告也充满着对女性的极大恶意——“当我穿上一套红裤套装而我丈夫却没注意到,那可不是好事,所以我会注意卡路里的摄入……”
吊诡的是虽然施拉夫利不断宣扬传统家庭观念,呼吁女性回归家庭,但她却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开展政治活动,树立自己的政治声望,这也正是贝蒂在辩论中攻击她虚伪的原因。她让小姑子和黑人女佣帮忙照顾自己的六个子女,自己却在外斡旋运动,扩充个人政治版图。她不在乎更不关心女权,女权不过是她掠夺政治资产的工具,而她却通过打压女权一步步成长为女权典范。
施拉夫利领导的STOP ERA运动提振了美国国内的保守派势力,使得共和党崛起,极右翼里根当选总统,彻底地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版图。在第三集Shirley败选的结尾,背景音乐里奏响了美国内战时期的流行歌曲《共和国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这场关于平权的斗争就是美国的另一场内战,高昂头颅的施拉夫利俨然大祭司,在反平权的祭台上将女权先锋燔祭。
剧中ERA关于女性财产、工作、婚姻和生育的呼声一直回响至今始终未能得到完全回应。今天的我们回顾半个世纪前那场激荡全美的女权运动和女权先锋们的高光时刻,她们每个人都犹如困兽般在历史盲点中劈砍冲杀,四处碰壁。我们该如何总结这场溃败?当Me too运动再次将女权推向风口浪尖时,我们会否重蹈覆辙?
在第四集的结尾,素来意见相左、冲突不断的格洛丽亚打电话给贝蒂·弗里丹,感谢她写出《女性的奥秘》,唤醒了她的女权意识。
女性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分裂,但女性的联结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稳固。这些没有国家的女人们或许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找到那片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美国那边街头运动已经闹了创纪录的十二天了,看昨天华盛顿DC林肯纪念堂下的广场,这事好像没有短时间消停的意思。抗议者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反对“系统性种族歧视”和“警察滥用暴力”,这样的运动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变革?街头运动将走向何方?
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近日看美国各色政客的表现,从躲在地下室疯狂发推的总统,到抚棺痛哭的市长,实在难以让产生有什么信心。再大的街头运动,也会第一时间转变化两党互殴的素材。而对死者的英雄化“国葬”,到对施暴者的从重从速审判,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无非是些公众愤怒情绪的安抚剂而已。治标都可能无效,更何谈治本?
以情绪为核的街头运动,是否能带来什么本质性的政治倡明和进步?说实话,我看这个问题是比较悲观。
正好前日看完了FX出品的政治剧《美国夫人》,这种悲观情绪不禁又加了一层。
9集迷你剧《美国夫人》(Ms. America)无疑是今年最出色的政治剧,而剧集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场戏,无疑又是整部剧的“剧眼”。我们先从这里说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里根参选美国总统。一直致力于阻止《平等权力法案》(ERA)成为法律的保守派政治活动家菲力斯·施拉夫利(Phylis Schlafly),最终选择助选里根,并为他提供了一份保守派核心选民的邮寄名单。1980年11月,里根胜选,施拉夫利夫人认定自已即将被里根选入内阁,自已的政治生涯将进入新的篇章。
11月的一天,施拉夫利家的电话终于响了。老公接了电话之后,兴奋地捂着话筒跟老婆比划:“是他!”施拉夫利夫人款款拿起话筒,笑容满面地准备接受新总统带来的好消息。
我们只能听话筒那头里根的声音。他感谢了施拉夫利夫人对他的支持,特别是那份邮寄名单。但他话锋一转,说他现在已经成为女权主义者的眼中钉,再也不能与反女权的团体或个人有太直接的关系了。
话说的很明白了 --- 施拉夫利因为高调反对ERA,是美国民间反女权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为了避免与“反女权运动”过多交涉,里根决定放弃施拉夫利这颗棋子,不再邀她加盟内阁。这就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鸟尽弓藏”。
施拉夫利夫人一时无语,而电话那头的总统也就客气地挂断了电话。施拉夫利夫人呆呆地坐在那里发怔,全程旁听了她与总统对话的老公走进来看着他,做了个惋惜的表情,然后说:“晚饭吃什么?”
施拉夫利夫人怔怔地站起来,走进厨房,系上围裙,开始削一枚土豆。
全剧终。
《美国夫人》九集刻画上世纪七十年代围绕ERA的美国政治,特别是民间政治,的风云起伏。在保守派政治活动家施拉夫利历经十年的推动之下,ERA终究在三个州未能通过,一直到现在也未能成为法律。作为民间政治斗士,她成功阻挠了女权主义在政治上的进步。
但看懂《美国夫人》的观众知道,施拉夫利参政并非为了反女权本身。她原来专攻的领域是外交政策,只是看到ERA出现后,才发现“反女权”才会给自已增加政治法码。她的政治野心是进入体制(这也是她年届中年还奋发学习法律争取名校法律学位的原因),所以里根组阁时将她抛弃,对她来说是一场失败 --- 尽管在阻止ERA这件事本身是取得了成功。
施拉夫利败给了里根的政治手腕,而她的对手,一众女权主义斗士,同样也败在另一名总统手上。这位总统,就是卡特。
七十年代女权早中期,女权运动在美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到七十年代末,女权运动的领袖贝拉·艾布扎格也在卡特政府中的一个女性权利委员会任主席。在选战中卡特政府为平衡各方选民情绪,决定放弃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因此断然辞去艾布扎格委员会主席的职权。被政府抛弃的女权运动诸领袖愤愤不平,全部从委员会辞职,女权运动再次回到民间,后来再难成声势。ERA也竟再未在三个堡垒州获得通过。
所以到最后,女权和反女权这两个民间政治阵营,虽然相互对立,殊死角逐了十多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输给了政客们的算计;它们双方发动的轰轰烈烈的街头运动,最后都消弥在政治体制的铁幕之后。
这是看完《美国夫人》后得到的观感 --- 这部剧不仅讨论女权和反女权,更深入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带着观众认识政治运动中的一个个人物,由此剥开政治事件的一层层表象,最后到达剧集所要表达的那个核。
每个人开始看一部影视作品,通常都会有一个预期。《美国夫人》的片名、海报,以及凯德·布兰切特这样一位大牌演员的出演(实际上这是她出演的第一部电视剧),这些都给人一个印象:这是一部少有的,站在保守派立场的政治剧,将会塑造一个保守派政治英雄。
第一集大概是给人这样的印象 --- 家庭妇女施拉夫利夫人容貌优雅,举止端庄,相夫教子颇有建树,而又以巨大的热情投身政治事业。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你会开始发现她那种笑容可掬后面的虚伪,还有那种深藏不露的野心。
你会发现这位反女权的代表人物,内心里其实就是一个强悍而独立的女权主义者。在外面高调悍卫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她,在家里又必须低眉顺眼去扮演一个从众入流的妻子和母亲。她志不在厨房,又不得不自限于厨房之中,因为一份政治野心,她必须承受这样的撕扯。
于是菲莉斯·施拉夫利,就成为电视剧的世界里少有的血肉丰满的而富于深度的人物,饰演她的大魔王布兰切特不出意外地发挥着她强大的气场,但这一次,她演出了一个反派角色外表的风光和内心的沟壑,又成为她个人演艺生涯里的一个新的标志。
在认识施拉夫利的过程时,我们也开始认识女权阵营的一众斗士:漂亮摩登的格罗莉亚,肥胖但气场逼人的贝拉,看上去十分凶悍的贝蒂,有志于竞选总统的雪莉等等……
这些人各有各的政见,也各有各的短处,但个个活得生动鲜活而自然,不像她们的对手施拉夫利,好像每天都在人前扮演别人。
《美国夫人》采用一种“连续剧中的系列剧”的模式,每一集在推动整体剧情同时,聚焦于某一个人物,以此完成了出色的“群像”塑造。当观众跟着这种模式认识运动中的一个个人物时,剧集挺女权的政治立场,其实就昭然若揭。这时你才会感叹:
原来大魔王演的,是一个反派!原来所谓“美国夫人”,其实是一个反讽!
作为政治剧《美国夫人》自然还是持有自由派和女权主义的政治立场,但其出色之处在于这种政治立场并未作预先假设。它带着观众回到七十年代女权和反女权运动的民间和街头,在展现历史的过程中让观众一点点靠近创作者所持的政治主张。
但《美国夫人》又不仅仅是关于女权或反女权的主张。对于两个阵营中的政治活跃分子(Activists)来说,她们曾经轰轰烈烈的街头斗争,最后其实都无疾而终。女权主义者不能说赢,因为ERA最后没有通过;反女权主义者也不能说赢,因为美国五十个州里,毕竟只有三个州没有通过ERA,而女权思想仍然开始改变了人心。
而他们的斗争,最后在政府体制和权力面前,都显现出同样的苍白无力。街头运动究竟能对政治和社会带来几分改变?看过《美国夫人》,你会感到某种茫然。
而当然最好的文艺作品,都是能联系到今天的现实世界的。《美国夫人》的创作,相信是与川普治下保守主义的大行其道相关,是自由派知识分子“借古喻今”的一记逆袭。而联系到今天美国上百个城市大街小巷上演的示威甚至暴力,你可能会对政治进步的前景,感到更加茫然。
因为《美国夫人》展现出政治的功利和冷酷,以及民主政治的虚伪和阴暗一面。激情澎湃的街头运动,最终都被冷酷阴暗的权力所吞噬,最终消弥无迹。政治和社会问题于是就成为沉疴痼疾,直到下次街头重燃怒火。之后再归于平淡,之后再爆发动乱……
这也许就是民间政治与权力政治循环往复的角力互动,这种循环往复中,人类的政治和社会毕竟还是会取得一点点“寸进”。就好像 ERA 虽然未能通过成为联邦法案,但女权思想毕竟还是深入人心,改变了几代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悲观之余也不妨抱些希望 --- 只是任何社会的变革,都需要时间和耐心而已。乐观与悲观,其实可以一体。
最后是一组剧中人与现实中真实人物的对比。真实,带来力量,你不能能敬佩创作者的诚意:
仔细听女主的演讲,很多观点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女权引起女性内部争议的地方。我们声称女权是使女性拥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你可以外出工作也可以当全职主妇,可又有人指责你甘愿囿于厨房与家庭是被男权奴役使然,同理也可以女性爱美(身材样貌化妆品)为例。作为一个边走边学的女权主义者,很多方面我立场坚定,但很多问题我也在摸索,在男权话语背景下真的有不被影响的自由意志吗?反女权的女性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是捍卫自己作为男性附庸的权利?喜欢这部剧和几位卓然演技带给我的思考,点名表扬Cate,一个毫无疑问的女权主义者,在平权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选择出演一个这样反女权的角色。
1) 争取堕胎合法实质是在争取女性掌控自己身体的权利; 如果男人也会怀孕那么堕胎就是圣礼, 同理如果男人也会来月经卫生巾就会免费; 2)我尊重一位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选择, 但我更希望越来越少女性选择把自己束缚在家庭之中. Revolution is messy. People get left behind. 大魔王的角色极富有人格魅力, from breadmakers to breadwinners这句标语真聪明, 但也证明要争取男人真心加入女权运动中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是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既得利益者。ep4双方正面交锋,Phyllis真是聪明,立即从丈夫那里获取了扰乱对方情绪的能力。格洛丽亚作为较温和的女权主义者屡屡受挫令人深思。女权团体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也很有趣。
靠这剧做女权启蒙,效果不会乐观,否则你看短评区点赞最多的热门,“女权不是平权”?什么玩意?这是给女权主义者的进阶版教材。凯特的原型人物,一句话概括:用她所有的聪明才智、实干与野心,在她个人的狭隘局限里打转。作为野心勃勃,甚至可谓有长远抱负的高知女性,长期被丈夫忽略轻视怠慢,她的一切能量都在伺机爆发,而最终找到了一个荒谬出口:心机算尽、调动一切资源,反对一个能让她自身的性别与能力获得公平公正生存生长空间的《性别平等法案》。斯坦纳姆、弗里丹、谢丽几位女权领袖的画像也很360度,你不断看到她们的彷徨和盲点。谢丽选举中,女权内部的龃龉和倒戈也给我们教训:不要与虎谋皮,跟权势男性谈团结、合作、让步与折中。谢丽说的对:权力不对任何事让步,如果不追求真正的平等,就要永远乞求男人,拾其牙慧。我对谢丽肃然起敬。
全职家庭主妇请明白几个重点:1.女权争取的是群体利益,包括家庭主妇,2.女权希望更多人走出家门,但绝不是逼着你离开家庭,3.如果你感觉到了某种歧视,那是这个社会的挤压,是社会环境不重视家庭主妇的付出,不是女权主义造成的,请别他妈的随便甩锅,4.请永远不要忘记,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无数女权主义者用血汗牺牲换来的,不是你老公施舍的,所以,当她们战斗的时候,可以沉默,但请别哔哔赖赖的添恶心添堵。
真的好。另外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ERA早就通过了,毕竟也不是啥激进的法案,现在gay都能结婚了。结果我前女友说她专门查了一下,ERA时至今日都没有通过,还在扯皮。我就觉得好绝望,Gloria Steinem都是上一辈女权主义者了,感觉说起来都是历史,yet we are still fighting the same fight and not winning。今天也是有点想吐呢。
同意Gloria Steinem本人对该剧的评价。总有一些势力做出一些表面上你想看到的东西,让你去忽视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忘记你为之抗争的东西,这些势力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这部剧目前(第三集)为止,最让我起鸡皮疙瘩的一幕就是,支持ERA(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女性(多是年轻未婚女性)队伍 和 反对ERA的家庭主妇队伍 在相反的楼梯上互相回头凝视对方,那一刻不得不思考是什么把拥有共同命运的她们分裂到如此地步呢。不过转念一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她们都共同意识到了女性需要站出来为自己的利益呼声呐喊,意识到了女性参与政治的必要性,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哪怕是不同方向的楼梯,只要向上走,尽头到达的也是同一个地方 The fight is not about Equality. It’s about Power
我说。这部剧不是在讲反女权。而是说如果一个女权主义者不女拳或者反女拳,反对和男性斗争的话,自己争取女权的路会变得多么崎岖。
女权不是平权,有些权利本来就平不了,有些东西就不必对男人低声下气的说我们是平权了。^^
让她们去工作,让她们做不好主妇,也做不好外面的工作,哪里都失去存在意义。其实所谓女性解放,不过是为了经济价值,但最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这个举措后,都发生了什么鬼事。你歌颂一般的叫好,不过是自欺欺人。可不解放呢?去nmd吧,怎么可能不解放。
Too good to be true
几乎看不出时代背景,是不是意味着社会进步不大?
本季最佳,看哭好几次。一个人不可能通过背叛自己的性别取得真正的成功。
男性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让女性内部分裂。女权运动最大的阻碍来源于女性内部,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的割裂,工作族和家庭妇女的对立。好讽刺,这正是我们在经历的现实
Schlafly的言论姿态就是今天反对派的照妖镜:身边即世界,看不到更广阔的社会还有被歧视的女性就以为社会歧视不存在;无根据揣测污蔑女权寻求的不是平权是特权;希望把女性束缚在家,美其名曰保护。他们有的也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只有通过污名化女权博得同流者关注;本来温和的谈话因他们一再挑衅变得激化,正好扣上女拳的帽子。但他们的论据又是如此偏激而可笑:他们认为女权发展产生了一些矛盾,所以女性的争取不具正当性;他们指责女性压榨了男性的资源,可他们的策略不是帮男性争取资源,而是炮轰女性的争取;或者指望女权主义把无论男性女性的问题全都解决,在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后坐享其成。反女权主义并不是一种主义,它不成系统,只驳论不立论,只质疑不建设,作用仅仅是指出女性主义理论现有缺陷并帮助其不断完善发展而已。
“精灵不会再回到瓶中。”
Phyllis Schlafly参政多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国防安全及美苏关系等问题上始终被当作花瓶,只有在投机的反平权事业上,才刷到难得的存在感;然而即便在此问题上身先士卒功勋卓著,她也从未进入共和党的权力核心、得到男性同僚的尊重,只能屈身餐桌底下分食boss们掉下的面包屑,一生得到的最高评价不过是“里根革命中的一个步兵”~这才是全面展现女性的困境,清晰描绘男权体系中女性面临的种种桎梏和天花板。
大魔王也要横扫电视圈啦哈哈哈哈哈哈,香蕉姐金牌辅助。还有罗斯拜恩…!姬爆了姬爆了。
改借那句耳熟能详的台词:女人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这个世界回到该有的样子。
对于女性,究竟女权主义可以只是一个政治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