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写实,现实。不是完美,也有瑕疵,但不妨碍他成为好片。
双胞胎兄弟,性格迥异。生活在一起,有亲情,有摩擦。每个人物有优点,有缺点。真实又可爱。背景是现代生活。有黑色幽默,有嘲讽,有逗逼,还有温情。导演和编剧一定是洞察了生活,洞察了人性。
那时候乌俄还没有战争。
幺蛾赶紧停止战争。和平是多美好啊。
不是国内近年主流的喜剧片样式,它没有刻意讨好观众,笑点是合理的,就像生活里随机出现的幽默一样自然,不刻意,难得的高级。
剧情主线是两个缺乏父爱的双胞胎兄弟因为不同缘故一起去找爸爸的故事,爸爸的具体情况没有交代,但是从故事的简要交代大概是个黑社会,给家里添了很多麻烦的那种。所以得知父亲病危,哥哥和妈妈的反应都是不要去找他,避免拖累。但最终哥哥还是带着弟弟出发去卢森堡找爸爸了。哥哥是个警察,是个好青年,被爱惹事的弟弟拖累无法升职,被妻子瞧不起,他决定陪弟弟去找生命垂危的爸爸只想把他骗出境,避免弟弟被抓去坐牢,如果弟弟没有再入境他就不存在罪犯家属了,而弟弟的动机相对单纯,只是想去找到那个小时候在他心里很伟岸的爸爸,重温幸福的童年时光。
父亲当然是没有找到的,停尸房里的白胡子老头不是他们的爸爸,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抱歉决定请他们吃饭。弟弟此时无意接了哥哥的电话明白了他计划抛弃自己的打算,默默出走了。
哥哥一个人开着车回去,路过边境加油站看到了老年员工手上的纹身,认出了这才是他们的父亲。这里呼应了前面大块头给弟弟的线索,只是弟弟当时不肯当真。哥哥坐在车里眼看着父亲给他擦车窗,眼睛一点点湿润了,等到父亲走向店门口捡烟盒看里面有没有烟,哥哥用手揉了下眼睛,然后踩着油门开走了。一言不发,也没有十八线演员的吹胡子瞪眼,除了湿润的眼眶几乎找不到面部表情的变化,但是就能让观众产生共情。
最后哥哥揉碎了十几二十年前弟弟珍藏在磁带盒里的树叶,也一并揉碎了父子三人曾经的旧时光。
电影的结尾不是happy ending,是温情脉脉的,从我的感受看更像是一种和解
语言思维不习惯,观念与我有冲突,没有很大共鸣。但作为电影拍的很有意思。镜头语言,最深刻的那个运用推拉,以为是特写,其实是老远放大的,再缩小变远景,好玩。各种耍你的叙述,以为戴金表很老钱的大胖子,实际开的破烂老爷车。开头兄弟俩背道而行的对比最有趣,开始还以为是一个人在生活里有两面。叶子的伏笔,开头到结尾很完整。用文身揭示真相,真正见到父亲却没有一句话,很妙的情节。本来觉得主角很混蛋,看到后来我也会开始理解,被导演洗脑了,这也是精明人。 导演很会讲故事,虽然中途停了一段看不下去,看完了却忘不掉,越想觉得越妙。和东亚和欧美电影不一样,要多看看不同地方的人怎么拍片子,电影是有多样性才有趣味的。 结尾的台词很喜欢:物体越轻,就越难判断它会在哪里着陆,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预知的,它的方向不断变化,就好像它选择了要降落的地方。另一方面,重物很快会掉下来,你总是知道它会在哪里着陆。难怪他们说:“苹果从来不会活在离树很远的地方。”然而,没有人说:“羽毛从来没有落在远离鸟的地方。”如果我们考虑到人的生命是有重量的,那么我们跌倒的方式就不一样了。但一个人越“轻”,就越难猜测他们最终会在哪里结束,风会把他们带到哪里。也许在他们家附近,也许在太空深处,也许一直到卢森堡。 也很喜欢这一段情节:讲诉这一段话的时候,主角在桥上喝酒,大巴士来来往往,经过了后主角不见了,只剩桥桩上酒瓶,你以为他被巴士带走了,羽毛一样和风离开了,这时他从桥桩下直起身,用脚把发现的两半心形陶瓷踢拢合在一起,接着他在加油站偶遇二十年未见苦苦寻觅的父亲。
20230616 上海电影节-和平影都
父亲是黑帮,哥哥是警察,弟弟是公交司机兼卖毒品,这个开场以为是讲黑社会和警察的爱恨情仇,打打杀杀。可是实际上却是一部温情的家庭片。整部片子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也有不少搞笑的瞬间。弟弟有点二,才不会跳河自杀,虽然在导演的暗示下,我确实有了一会会的担心。开场父亲开车截停火车,感觉父亲对儿子还是很有爱啊,可是后面为什么抛妻弃子跑掉了呢?电影没有说。
《交错卢森堡》以去卢森堡为引子,以公路片为外壳,从极致的高矮反差出发,实际上嵌套的是对乌克兰近百年来创伤记忆的反思。
说起乌克兰电影,大家相对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那些被冠以“前苏联”之名的电影中,其实有非常多的影片,都拍摄于现在乌克兰的国家范围中。
影史上誉为经典的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 1925),其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就发生在乌克兰城市敖德萨。
电影眼睛的提出者吉加·维尔托夫也在1931年拍摄了《热情·顿巴斯交响曲》(The Symphony of the Don Basin, 1931),这是乌克兰地区第一部有声纪录片。
而标志着前苏联电影进入艺术巅峰的诗电影,也基本上都是乌克兰的导演拍摄的。出生在乌克兰的亚历山大·杜甫仁科,可谓是苏联诗电影起源的代表人物。他的《大地》(Earth, 1930)以深沉的目光注视着战争时代觉醒的乌克兰人民们,诗意呈现了乌克兰电影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当下乌克兰新一代电影人也已经涌现了不少代表性人物。其中安东尼奥·卢基奇( Antonio Lukich)就是一位风格独特的青年影人。
在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天涯海角」中,有一部非常独特的乌克兰电影《交错卢森堡》(LUXEMBOURG, LUXEMBOURG, 2022)。这是安东尼奥·卢基奇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影片曾入围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也在诸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等世界各大电影节展中亮相。
影片以一对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双胞胎兄弟为主角,着力呈现了他们听闻失踪已久的父亲远在卢森堡的病危通知单后的不同反应。双胞胎哥哥瓦西亚积极向上,努力摆脱黑帮父亲给自己带来的阴影,是当地的正义巡警,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小孩。双胞胎弟弟科拉则深受黑帮父亲的影响,走向了不务正业、深陷帮派文化的混混人生,他企图从父亲留下的点滴痕迹中拼凑出一个父亲形象。
导演安东尼奥·卢基奇在2015年以剧情短片《曼彻斯特正在下阵雨》(It Was Showering in Manchester, 2015)出道,影片以一个身高异于常人的“男巨人”为主角,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高个子日常中与众不同的视角。
2019年卢基奇的处女长片《沉默吾思》 (My Thoughts Are Silent , 2019) 依旧延用了《曼切斯特正在下阵雨》的高个子男主角,也依旧以身高作为影片的核心笑料。但与前作不同的是,从这部长片开始,卢基奇就奠定了公路片和母子亲情和解的戏份,以此扩展纯粹身高笑料的维度和广度。作为处女长片,《沉默吾思》入围了多个电影节展,还入围了2020年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因此,中国内地的观众和这位乌克兰导演算是“再续前缘”。
而在新作《交错卢森堡》中,卢基奇一改之前两部作品中的巨人形象,转而选用了两位身材较为矮小的男性双胞胎为主角。但是延续前作的,依旧是影片中对身高的戏谑幽默。
这种对身高的揶揄,并非恶意的“body shame”,而是流露在生活中的自我调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处。
第一处是科拉和女孩约会的时候,女孩选择了40码的鞋子,科拉则紧张的让女孩先行离开,随后自己才紧张报出了自己的尺码:男士37码。随后的一个大特写,是两人牵着手进入溜冰场的大特写,科拉明显比女孩娇小不少。
第二处是科拉着急去办理护照出国时,他坐在椅子上要拍护照证件照,但是因为太矮小,导致够不上人脸拍照的画框,在椅子上垫了3本厚厚的书后,才到了可以识别的高度。
除了熟悉的高矮反差笑料,《交错卢森堡》也延续了《沉默吾思》中的公路片类型和亲子和解,但是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与交错。
从《沉默吾思》到《交错卢森堡》,卢基奇完成了从单一的母子和解向复杂的父子关系的转变上。《交错卢森堡》中,尽管影片始终围绕着双胞胎要不要去见位于卢森堡的父亲的最后一面展开,但影片盘根错节般的呈现了童年父亲失踪后,强势的母亲、重组的家庭、孩童长大成人后组建新家庭等多种复杂的家庭样貌与生态。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对哥哥瓦西亚的描写。影片虽然是以“坏弟弟”科拉为叙述主人公,但是以很大篇幅刻画了瓦西亚自己组建的家庭。
瓦西亚一心向好,但是因为父亲是黑帮,只能当巡警,拥有漫长的考核期,迟迟不能转为正式的探员。他的妻子来自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岳父岳母因为瓦西亚迟迟不能转正而轻视他。瓦西亚的妻子一直盼望能早日去巴厘岛,因为她的妹妹在巴厘岛拥有她所认为的完美生活。
瓦西亚的努力得到认可,警队即将把他升为探员,但就在这时,瓦西亚亲爱的胞弟又惹事了,因此,上进的瓦西亚又一次与升值失之交臂了。这时,就在命运的岔路口,瓦西亚还是决定,与弟弟一起去卢森堡见他们失踪已久的父亲。
奋发向光明靠拢而不得,自甘堕落走父亲老路的两人,带着各自成长中因为父亲缺位带来的创伤,踏上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旅程。
这不仅是一个虚构故事,更是乌克兰人民一百多年的写照。二战后失去父亲的一代,解体后因为混乱没有父亲的一代,以及此时此刻,陷入战争的一代。导演卢基奇在这样的故事中,表明了“希望人们关注战后乌克兰将面临的问题——再次陷入父亲缺席这一问题”。影片中的父亲,便是在90年代解体后,因为爱情,从南斯拉夫来到乌克兰结婚生子,但又因为局势匆匆离开,留下了两个活在创伤中的小孩。
作为能够呈现当代乌克兰青年生活状况的电影,《交错卢森堡》以霓虹黑色的电影风格,为观众带来了非常现代的视听风格。
当科拉出场时,影片中经常会出现饱和度极高的霓虹灯光,这样的霓虹色影响,暗示着科拉过着迷幻的生活。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样的霓虹黑色氛围,也为科拉开辟出一个专属的空间,在这里,霓虹带来的暧昧氛围成为黑帮父亲的象征。每当霓虹灯光一闪一灭时,恰好都与父亲有关。
与霓虹黑色相搭配的,往往是象征青年一代的说唱音乐,多以律动性极强的trap(说唱在当下极其流行的曲风)为代表。《交错卢森堡》也不例外,巧合的是,影片双胞胎主人公的饰演者,恰好就是被评为最正宗的乌克兰说唱团体Курган & Agregat。这对双胞胎坚持以乌克兰方言进行说唱,与导演卢基奇一样,对故土充满诚挚的热爱。
总的来说,《交错卢森堡》以去卢森堡为引子,以公路片为外壳,从极致的高矮反差出发,实际上嵌套的是对乌克兰近百年来创伤记忆的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制作也相当坎坷。《交错卢森堡》的后期制作过程和战争几乎同步。在俄乌战争的前几天,导演卢基奇刚得知影片入围了威尼斯。战争爆发当日,导演带着妻儿逃离基辅,过程相当不顺利。待局势较为平稳后,导演只身一人回到首都基辅完成后期制作。导演安东尼奥·卢基奇今年不过30岁,但他却拍出了我们所不熟悉的、而乌克兰人正经历的生活。
作者:Berger
©《交错卢森堡》(LUXEMBOURG, LUXEMBOURG, 2022)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2023BJIFF/今年北影节感官最好的一部,导演对色彩的把握师从基耶,学的非常精妙。兄弟寻亲的故事融入了国家命运的宏大主题之下。身穿蓝色外套的哥哥认出了身穿鲜红衣服的年迈父亲却悄悄离去,标志着乌克兰对苏联红色帝国的虽不舍却决绝的告别,新一代乌克兰人义无反顾地拥入了蓝色欧盟的怀抱。你不能说他们数典忘祖,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
Venezia 79 OL剧作尚算不错的作品。标签有喜剧,喜剧方面主要靠反差及滑稽表演制造一定的笑点。但整体看下来绝不是一部喜剧。包括老妇人前期表达悲惨生活有点过量打断喜剧节奏,而家庭相处方面就更加压抑了。更像一部偏向现实题材的剧情片。剧作方面也着实花了点力气,例如限制男主出境的是他前面铺垫好的不良行为而不是被机构拒绝,这样的处理开辟了另一个故事线去完成人物弧光,被动但不刻意。试听就还可以的工业水平。
#79th Venice# 地平线单元入围。不及导演前作《沉默吾思》。不过上一部解决母子关系这部解决父子关系也还挺有趣的。片子大问题是剧作各种断裂,悬念也好麦格芬也罢,寻父之旅其实一点都不重要而是通过兄弟俩的差异来写父亲缺失的影响和各自的成长线(警察与小混混这个兄弟设定还挺来戏的),视角跳来跳去去,戏虽然有趣但是写得又太散漫……虽说第三幕还是写得挺不错尤其结尾还真是蛮动人的,不过第二幕实在太碎了……
@HIIFF,影片节奏控制得很好,很多出其不意和笑中带泪,这里的好坏人都非常可爱。整个色彩也很棒,比如父亲早年间的名片,车上的磁带,还有最后在桥上的卢森堡桃心。因为照料老奶奶而把电子脚镣帮在羊咩咩身上,因为去见父亲虽然乌龙但逃出乌克兰留在了卢森堡,这种小故事更会让人觉得战争可耻。
很惊喜,只是我一想到后期是战时在防空洞里做的,好像笑声就要凝固起来。
#Venezia#后来,我们都老了,在被生活一次次鞭打之后,在无数次希望与绝望之后,在与这片土地一起埋葬之后。
【看尽人间喜剧】这是这次影展的最后一部喜剧,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入围,也是人生中第一部乌克兰电影。出乎意料的好,所有的喜剧桥段不刻意,都建立预期再打破预期的上,人物身份错位产生的笑果让人心疼,一切包袱融入生活又不失智慧,导演虽是第二部作品,但依然成熟,剪辑干净,是一个用镜头讲故事的好的创作者,尤其结局的车里的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让人思考,不煽情不做作……有机会多多看看外面不同国家的电影,电影语言相同,取长补短,才能弥补我们的不足,没错影展是一个看世界最好的窗户,希望年轻电影人都能参与进来共同进步……
用轻喜剧的方式讲了一个有些伤感的故事,结尾让人鼻子一酸。“人们常说苹果会落在树下,但不会说羽毛落在鸟的身边”,父亲可能就是那个没有重量的人,如果不去找寻,可能一生都不知道根在何方。【BJIFF14th/Day4/Scene14·天幕新彩云】
潜水鸭玩具就是要沉到水底,磁带盒里的树叶本该长在枝头。苹果就是会落在树下,羽毛却不会落在鸟的身边。有的人生命是没有重量的,像贴在面包上的标签,箍在羊腿上的脚镣,洒在肩膀上的圣水,像永远不会多带的三明治。加油站看见手臂文身的父亲,任他消失于视线,不同重量的生命,只能回到各自的位置。
#Venezia79# 整部电影的观感很佳,既不过于紧张,又不过于沉闷,而处于一种轻松而生活化的状态中。兄弟俩其实都还是一对没有长大的孩子,虽然问题不断,但依然亲切而可爱。
#BJIFF2023#第15场,3.5,轻快小品
看得很亲切,寻父是个沉重的时代命题,乌克兰的社会转型、阶层对比等很多问题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呼应。轻巧的喜剧性转折和厚重的情感浓度让片子加分不少,男主湿漉漉的鹿眼也救了他。(不太理解导演对身高的迷思 /既然是双胞胎为什么拍得像一人分饰两角??#bjiff2023
居然不是公路片 ……
电影有几分考里斯马基的气味,有冷峻的贫穷的幽默。乌克兰小城市的气息也恍惚东北小城,更多了份熟悉的代入感。这几年北影节一直持续有乌克兰电影放映,只是在2022年前未进入观众视野罢了。2021年,现已成为国际风云人物的乌克兰第一夫人还在北影节上发表了视频致辞,在一带一路加持下真是一团和气。现在自然是物是人非,只剩下这部电影徒作“友好”的点缀了。#BJIFF2023 03
欧洲真是不缺这种呆萌气质的可爱大男孩,而且很像两个欧版郑人硕在水汪汪地对戏。憨痴是能激发喜感的,有许多段落,单是陈设就已足够有趣,但这气质,又天然能够吸纳许多苦楚,映衬喜剧内核的悲,要一直等豁口,等刀插到大腿后无法哑忍的痛,才叫人跟着也抽搐几回。没那么多柳暗花明的,除非又有一座刀光剑影的村等在前头。三星半。#北影节13#12,天幕
开始于荒诞,落脚于温柔,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是发自内心最动人的力量。片尾字幕显示那个受伤的老奶奶已经去世了…
掉在地上摔碎的卢森堡🇱🇺心形石头,夹在磁带盒里碎掉的叶片。羽毛一样轻飘飘的人生,就像浮在水面无法下潜的潜水艇小鸭。
乌克兰版没头脑和不高兴
小哥哥越看越像里兹·阿迈德,双胞胎兄弟俩自古红蓝出CP,小红情绪化,小蓝沉着成熟,小红很二不停作,连累小蓝工作晋升,大概就是这样的戏码,导演要强行拆散双胞胎小哥哥的红蓝CP。去了卢森堡之后,对电影的好感倍增,拆CP和遇爹的戏码都处理的很加分,情感上后劲很足,特别是结尾的加油站,虽然很巧合,但是让故事线和人物都完整了。
【乌克兰】在特殊年份和时境之下,反其道而行之;摒弃既定选材,只专注做一个偶尔傻气、也不忘几分诙谐与感动的喜剧。寻亲真相的揭示和上路所见的种种奇况囧象相互交织,最终完成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仿佛永远不会到达却已经到达的旅程;片尾的真实经历更加注解了它的别样温度。喜欢男主角们的表演,他们也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很好地拿捏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