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策划的意大利电影周活动,正好以一部“盗走班克斯”的纪录片来收官。以前对大型壁画在巴勒斯坦的经历没有太多了解,反而是对挪威街头艺术家在大马槟城的涂鸦有切身体验,不过,相对而言感觉纪录片中的政治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的街头艺术表达的情绪更有目的性和感染力,大马的拍拍游客到此一游照体验当地生活也是可以的。纪录片过程中引出的几处观点的讨论也挺能代表双方立场的,也不能说完全为自己的投机行为做诡辩,然后说到版权以及作品维护问题的时候,确实也是事情,这真的需要考验行政管理层的智慧了……
另外,有朋友提出了Banksy 是不是某个匿名的团体而非某一独立的创造个体的理论我也觉得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说不定可以等到真相大白的一天……
太散了。但是那些曾经走过的街道真的太熟悉了,一点都没有变。最喜欢的是巴勒斯坦街头艺术家的rap,beatbox和歌。@面包面条面饼怒打断Q&A讲你的问题是什么,结束以后意大利人跑过来讲干得漂亮,值得记一笔。
无名艺术家创作无名的街头艺术,商人以保护艺术的借口将涂鸦盗走高价贩卖。街头艺术在脱离原来的地方后是否还具有艺术价值?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很好的探讨价值,但由于拍摄地在巴勒斯坦,使得影片不由自主加入许多政治的元素,致使本片采访太散,主题太杂,想要的太多,却让不知背景的观众看得太累
街头气质的采访穿插年轻气息的 Hip-Hop 就是很多表达都是直接说出来 结尾也是如此 当然对于激进街头艺术的观念和现代商业化艺术品市场的对冲理念以及那个所谓创作环境 Context 到底意义何在的辨析还是有些启发的
2020-445
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理念冲突来讨论公共艺术的价值问题,但是主要要讨论的什么并不算很清晰。到底是谁把这个命个“贩皮之人”上传的,现在找到的贩皮之人全是这个,我等了80分钟莫妮卡贝鲁奇都没出场。。。
#3rd IDF# 4星 “与人交流多么容易,在墙上画画就行了,人们一定会看见。” 影片并不是要去拍班克斯这个人(话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在哪),而是他在巴勒斯坦留下的作品所延伸出来的一系列话题:讨论街头涂鸦艺术作为艺术的合理性与存在价值。当班克斯的涂鸦被盗走,艺术品本身剥离了场合之后还能否存在艺术性?借用班克斯这个符号去拍摄与它相关的街头艺术、文化殖民、商业运作、艺术交易里面的东西才更为重要,这也是主创想向观众表达的主旨。特别喜欢里面三段没有翻译过来的阿拉伯语说唱,导演的意图是想回归最原始的语境之下,让观众感受最实际的情况。顺便说一下:Iggy Pop 的旁白异常性感!!!
艺术能做什么?对于「圣地艺术家」来说,艺术除了对「以爱之名的人道主义假象」进行尖锐的讽刺之外什么都不能做。正如班克西所说,他的街头涂鸦属于「昙花一现」的艺术。有趣的是,这种「当下性」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神迹」在宗教语境里的意义。然而,他的艺术越是「红火」越是让艺术的尸体——艺术品变成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关注的对象,进而成为「贩皮之人」的生意。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家是把隐性而无形的资本市场搬进了难民营,亦或者是将非法的「奥斯维辛」带到交易市场去拍卖。而这些流动性艺术真正的讽刺在于,资本主义将人的灵肉分离,人却把人的尸体当做艺术来买卖、收藏和展览。这部作品无疑是将这件极具争议性的行为艺术本身搬上了银幕,它以《合法副本》的形式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对于上帝而言,艺术属于人类,而非属于某一类人。
Banksy的创作意图并不是让作品进入博物馆,他反博物馆、反“永恒”,尤其反对过度膨胀的艺术市场——如今却成为投机者哄抢的对象。伯利恒是基督出生的地方,一堵巨大的墙却把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割裂,从上俯视像一道巨大的刀疤,从下仰视看不到另一边的天空。墙除了实用功能,更成为了当地人发表政见的媒介,街头艺术家们在这里传递信息、唤起意识。这个纪录片太好了!多角度搜集了对Banksy的看法,从伯利恒的普通居民、无名街头艺术家、警长、市长,到占绝大话语权的艺术史家、人类学家,和艺术市场的经纪人画廊主,再到其他艺术家,充分体现了同一艺术品对不同人的不同意义,阐释本就应该多样化!关于艺术品context的讨论,一些完全相悖的意见也被客观地剪辑出来。每一节之间切一小段巴基斯坦的歌曲和旁白的吐槽也都好有意思。
+艺术作品离开了场域,他的力量就弱了好多。有人把它看做反抗的象征,有人只觉得它是一场交易。而艺术作品离开了艺术家后的命运,总会让人唏嘘不已。看,那座墙还在,艺术家是没有什么用。看,那座墙还在,但好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了。历史会让人们记住,除了战争以外,人类还能开出艺术之花。
想到了画廊外的天赋那个纪录片,当时看的真的很惊艳。再而衰三而竭,感觉这本质上还是个班克斯口味的片子吧。就没那么好了。最后还是宣传了一下画廊,和拍卖的意义???是为了筹到足够多的钱把墙推倒???因为墙上的涂鸦很值钱的话,人们就会把墙拆了??认真的吗?这不是钱的事好吗?
比士兵检查驴子证件更荒诞的,是巴以边境建立的西岸墙,墙堵住了路,人们看不到对面的天空。阿拉伯之春的涂鸦,展示在伦敦的商场。博洛尼亚的展览,引发了作者的抗议。切割是在保护艺术,还是抹杀自由。涂鸦应该束之高阁,还是任其斑驳。柏林的墙不是第一座,伯利恒的墙亦不是最后一堵,唯有艺术永恒。
「街头涂鸦」作为一种现代主义的「冒犯」,只是生活中各种冲突的表现之一,内在因素又牵扯到各种民族/种族和意识冲突,归根到底依旧是「党同伐异」,和人类无法避免的主观与排他性暴力倾向。
哗众取宠之作,毫无价值的东西。太多所谓艺术家在等待着一夜出名,以那种三毛钱的浅薄创意去博人眼球。
我怎么觉得是非常美式的纪录片,有主持的辩论,借Banksy的线索探讨了政治、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范畴,容量太大了,总是讲着讲着就跑题,借时间线强行拉回来,最后用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与信念升华一下就完事了。片子的节奏还是靠动感音乐在调动,几首幕间的阿语hip-hop算是最大的亮点了。提及的问题至少有:巴以隔阂/讽刺涂鸦的实际作用/街头艺术算不算艺术,它们的所有权归属/街头艺术该不该保护,保护的经费和手法/涂鸦的自由限制,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冲突/街头艺术是否应该被商业化,它们的高低品级之分?/民间涂鸦与艺术家行为间的相互影响,这是否涉及西方的文化主导与霸权。(那个法国专家政治觉悟很高嘛,什么话题都能拿来批判西方的“殖民”入侵,分分钟教你看破资本主义的虚伪)
艹
当巴以边境的隔离墙涂鸦碰上爱举铁的出租车司机 所产生的一连串文化碰撞不只于发泄不满情绪 更呈现出一番别样的艺术保护和传承抗争
这才是左派观点,
世界太需要艺术家了。围绕他们/她们的俗人,俗世就是这个嘈杂、无望的世界的混沌、无意义。
有意思地方是点到了艺术的媒介语境和与政治环境的关系 但是想说的太多 停留表面 还有最后落脚究竟是政治状况还是艺术作品 不清晰
#观影手记# 2241 4.5 查驴子身份证的士兵 我看来是反讽,专家说是对以色列士兵的规劝,巴勒斯坦人说是羞辱,想知道真是文化差异还仅仅因为受访巴勒斯坦人都是卖墙(?画?壁画?)的参与者。用毕加索那种画布油画类比根本就是扯淡,街头涂鸦更像是祭坛画,离开环境就是会丢失很多信息。打着保护旗号还不是为了钱,嘲笑要求保留墙面画作但不愿意出钱买下的那个人最扯淡,你参与不也因为有利可图,贴钱保护你干吗?最吊诡的是,声称保护画作的和声称厌恶画作的都选择了贩售,你咋不蒙个钢化玻璃保护下呢,你咋没把墙面重涂了呢,做妓女还立牌坊,傻逼!画阿巴斯和奥巴马舌吻的那位巴基斯坦艺术家怎么肥四?这不是违背伊斯兰教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