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虽然我们不同,但我们愿意团结起来,去争取和享受属于我们的骄傲
《Pride》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同志群体为因被政府打压而罢工的矿工群体筹款,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从偏见和歧视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故事。为了感谢同志群体的支持,1985年英国同志骄傲游行时,来自全英国各地的矿工组织代表汇聚伦敦,公开支持同志群体,走在了骄傲游行的第一线。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自己的理解谈谈电影中的两个点。
1.在那个同志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时代,同志群体为什么又要去关注矿工群体的权益?
影片中曾经有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同志曾质疑LGSM组织,在当时同志群体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激增的AIDS问题当时也是同志群体非常关心的另一大问题。在我看来,LGSM组织并不是不在意这些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正如Mark在剧中的回应和Dai在gay bar中做的演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These mining communities are being bullied just like we are, bullied by the police, bullied by the tabloids, bullied by the government. ”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And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
矿工群体经历着来自社会各层的欺压,而这些经历正是同志群体所经受的,他们知道矿工群体的不易,所以更想去用实际筹得的资金去支持矿工群体。毕竟两个群体都经历着相同的压迫,只有携手团结起来,才能更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和质疑。而最终,同志群体为矿工群体筹集的资金帮助南威尔士一个小镇的矿工们度过了罢工的寒冬,而在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上,来自英国矿工群体从各地赶来,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走在骄傲游行第一线,这无疑对保守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2.Pride--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保持骄傲。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Mark对Bromley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呼应主题的了。Bromley之前总是瞒着家人去参加LGSM的活动,毕竟Bromley所在的城市对同性恋并不太包容,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不过最终Bromley还是选择了接受自我,学会了为自己骄傲,他选择离开还不接受自己的家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Mark给Bromley上的另外一课同样很重要。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群体并不被社会待见,英国媒体甚至用perverts(变态)来形容他们。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传统,那就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绰号,并让它实至名归。这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不畏他人眼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骄傲。
最后,以电影中的插曲《Bread and Rose》的歌词结尾。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
从出生到离去,生命不应只有汗水。哪怕身心俱疲,我们也要争取生活和尊严。
2 ) 如果站在对面的立场上看这部电影
在影迷心目中,英国有一个绰号叫做“腐国”。所谓“腐”,来自于网络的一个群体,叫做腐女,这是一帮深度宅女,她们热衷于把各种影视剧里的男性友谊解读为同性之爱。而英国则更加成为了腐女们臆想的重灾区,所以干脆以“腐国”命名了。
英国影视编导们也不负众望,在作品里添加各种“腹黑”的小玩笑,比如无论是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还是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都被处理的很暧昧,各种腹黑的小桥段也让全世界腐女们大呼过瘾。这可能也体现了英国文化的自嘲精神和深入骨髓的幽默感。
然而同性恋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能够被轻松幽默地展示,直到19世纪下半叶,同性恋仍然被英国人看做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行为。对剧作家王尔德和科学家图灵这两大天才的迫害,至今仍是最为臭名昭著的案例。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沃芬顿报告》为起点,英国开始走上了同性恋非罪化的道路。当然,所谓非罪化只是把法律和道德区分开来,不再通过法律迫害同性恋者,但在观念层面,英国人那时候还远未到接受同性恋者的地步。就好像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了《平权法案》,但观念上的种族歧视,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清除。
好吧,其实我想写的是影评,最近看了一部英国电影《骄傲》,讲述的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同性恋运动的故事,交代一下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征。这部电影虽然主题沉重,但情节处理的相对轻松,甚至有点载歌载舞的意思。
影片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尽管讲述的是同性恋者争取权利的故事,但时代背景中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故事讲述了一个同性恋小组织,在观念保守的英国社会里,影响力极其有限,募捐也很不理想,于是有一天组织者突发奇想,打算借助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他们把募捐的口号改成了同性恋支持罢工工人,果然效果好了很多,他们筹到了不少钱。
然后问题来了,当他们打算把钱捐给工会的时候,对方却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拒绝这笔捐款。这时候,同性恋组织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绕过工会,直接把钱交给罢工所在地的工人。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在我看来,影片的表达方式特别好,首先是那种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去讲述沉重的历史话题。影片通过笑中带泪的方式去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英国式的幽默,以及不那么英国的歌舞,让剧中人们维持着尊严、乐观的形象,这种诉说方式我觉得远比那种苦大仇深的贩卖苦难来得更有格调。
另外一点则是这种小中见大的表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截取一小段极富戏剧性的片段加以细致的描写,这让无论是同性恋维权还是矿工罢工都变得不再是历史标签,而是血肉丰满的具体人和事儿,宏大叙事,往往容易让我们趋于理性地看待各种历史事件和数字,而忽略了这些事件和数字背后那些具体的人。这会让人失去痛感和同情心。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很容易让观众在这段历史中站到编导的立场上。影片中的工人罢工以失败告终(因为真实的历史如此),人们目送着工人复工的一幕,则更是增添了悲情的气氛。假如观众是一个没有具体立场的旁观者,这部电影真是有足够丰富的情感和细节来打动你。可惜我不是,我无法抛弃自己无可救药的理性,起码在我看来,如果审判那段历史,这部电影只算是一方之词,而控辩双方的另一方,在电影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最多只有几个脸谱化的警察形象。
唉,刚才我还在说,宏大历史容易让人失去感性,现在我又要反过来说,任性的艺术家和他们旗帜鲜明的文艺作品又容易让人失去理性。这部电影,就表达了编导们鲜明的左派立场,他们所讨厌的,就是当时的执政者,保守党和他们的首相撒切尔夫人。我觉得,如果我们因为这部电影而想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英国,还是应该听听另一方的声音,比如看看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铁娘子》。
所以我打算交代一下另外一段背景。早在二战之后,英国煤矿产业就开始萎缩,到了八十年代,受到石油能源的冲击,英国经济对于煤矿业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弱。正常的逻辑当然是大量的裁员下岗。然而这个行业不同一般,他们拥有着极为强大的工会力量,而且始终持不妥协立场。裁员?开玩笑,不仅不能裁员,政府还要补贴,企业还要购买他们的产品,于是这个冗员、低效、高待遇的群体,已经严重制约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而罢工,则是他们强有力的武器。可惜这一次,他们碰到了更为强硬的撒切尔夫人。罢工被铁腕镇压了下去,英国工会组织也遭受了沉重打击。这个仇恨结大了,以至于当撒切尔夫人去世时,还遭受了当年那些工人们的咒骂。
之所以讲述这段被电影略去的历史背景,其实还是想说同样的道理。别忽略了历史事件背后具体的人。当工人们为他们的利益抗争时,他们损害的是更多的英国国民的利益。他们的税钱被拿去补贴煤矿工人,他们不得不忍受质量更差的能源,他们的经济发展也被严重拖了后腿,相比于有组织的工会,这些国民们又是属于一盘散沙的弱势群体。如果让持这个立场的艺术家拍摄一部电影,那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当然,影片里的人们并不是都失败了,在影片的结尾,同性恋组织赢得了矿工们反过来的支持。这种观念上的理解要比法律上的认可更加重要。然后一步一步,埃尔顿•约翰、本•卫肖们再也不必掩饰自己的性取向,英国也成为了被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腐国”,这个胜利是没有争议的。
3 ) 因为付出,所以骄傲。
但没想到在80年代非常保守意识下的英国,也曾有过纯爷们的矿工公会和同性者的联盟,如果不是纪实电影简直难以相信。我个人不喜欢同性者,对赞誉无数的断背山也很无感。像费城故事,米尔克,平常心等电影都是同性者追求自身权益的电影,只是出于公众道德才会表示支持。看完《骄傲》开始觉得,我这样冷淡的歧视者是不是才是最卑鄙的,虽然不会嘲笑他们,但也不会有行动上的支持。而被歧视的同性者们却主动支持工会罢工,用行动打开人们道德上的坚冰。
宽容和理解不应该只出在嘴巴上,那是非常软弱的行为,就像我在教会的祷告一样软弱无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虚空的应付,而无实际。十分付出才有一分获得,所以我觉得羞愧。这些80年代的同性恋者最终获得来自公会的支持,他们是配得这份骄傲的。
4 ) 骄傲做自己
充满阳光、激励人心的片子。
英国资深望重的男演员 Bill Nighy在此片中饰演了一位隐藏多年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的老矿工。他在法国接受采访时说:1984年是同性恋的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包括艾滋病的出现。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同性恋被认为是罪行、可以被判7年的徒刑。同性恋还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要遭受电击疗法来治。现在,他可以在伦敦街头目睹两个同性恋人结婚,他为英国人对同性恋看法的进步感到自豪,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看了此片后,想到事隔30年后的今天,即使在法国这样自由开放的国家,仍有连续不断的游行示威反对同性恋婚姻合理化。要知道,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许多的不同才有了大干世界的美丽。记住了片中一句话:“生命是短暂的,因此要骄傲做人。” 勇敢爱、做自己!
5 ) 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说实话,可能我是比较笨的人吧。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真没去考虑是什么主题的。结果看了以后才知道说的是同性恋群体的一些事。我承认,刚开始我是因为好奇这个特殊的群体,并且希望可以多了解一点有关他(她)们的事,所以才看了下去。真的没有想到,看到后面已经津津有味,为了主人公们的遭遇而感同身受。在结尾处,他们终于骄傲的进行游行,并且一个个介绍之后的事情的时候,我竟莫名的有些想哭的冲动,也哪许这就是所谓的感动了吧。哪怕遭受再多责难,依旧勇敢得面对。那句人生何其短暂,要骄傲的活下去。我感受到了阿什顿那颗炙热的心。导演深刻的刻画出了小镇居民以及同性恋者们的各种想法,性格等等,能将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拍成这样,还有电影所表达出的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就值得让我们去观看了。。
6 ) 清澈的勇气
两个八竿子打不到的团队的不可思议组合,最后成为彼此的骄傲!思及马克思哲学理论,联系是普遍的,但普遍联系的关系是要有个前提的,就是说事物的联系还有条件性,而这个条件只要你肯,终能寻找到。
对同志们的勇气敬佩不已。对Mark绕过总工会寻找镇公所的机智很佩服。
看了热门影评得知此纪录片从LGSM自制剪辑至有投资方肯投资隔了20年,忧伤与感动混合。
life is short. have some pride.
题材伟岸,主旨崇高,情怀动人,但前一小时都笼罩在一种刻意营造骄傲氛围的亢奋状态之下,而且台词太满。后40分钟更好,多了一些缓冲余地。
对抗的力量被描绘得太微弱,让一切胜利和骄傲都显得轻而易举,反而失了感动和震撼。两个小时的片长里,更多的只是在狂欢,让观众沉在自我陶醉中,忘了现实的艰苦,好像麻醉剂一样的效果罢了。在塑造人物的个性和背后的故事上,几乎是零分。
从剧情到煽情控制得恰到好处,一大波英剧的演员让人深感熟悉,以小见大颇有新意,笑点频出特别是大妈胖妞都超有亮点。矿工阶级和同志阶级互帮互助,或许是今年最好的同志片。一厅的gay和les看完都鼓掌了。
有点音乐剧的感觉,以至于我总以为他们会突然又唱又跳起来。这也让影片的风格远离写实,有点音乐喜剧的味道。故事的视点很有意思,结合矿工大罢工与同性权益,这也是一次认知与成长
笑中带泪的年度励志同影。很少有一部片会让人爱上里面所有的角色,但这部是例外,它让人真正感受到了LGBT作为一个群体的可爱。因为人生很短啊,所以一定要骄傲!
“罢工潭水深千尺,不及弯弯赠我情......”不卑不亢,温暖美好........
整个特别musical的感觉,好多正能量,特别天真而温暖,连威尔士那么美的航拍和莫娘娘那么到位的演出也是醉了。最后全场起立鼓掌好久好久,见到原型人物,更加哭成了傻逼。。
切入点就决定了它与众不同,把被打压的矿工们,与当时还没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同性恋群体相结合,产生的效果自然是戏剧性的。影片没有突出某个人,所有角色均为故事服务,构建起了鲜活的群像。同时得益于故事,角色得以立体丰满。这部影片有一种强烈的,振奋人心的感觉,那些辆大巴车来到时,达到最高潮。
故事讲得好好~So powerful, so touching. 交叉性不仅仅是为了写论文啊,若可促成不同受压迫族群之间的互相谅解与政治连接...当然这在现实中是非常非常难的!But it is worth fighting for!!!
“别被斗争占据了自我,生活里有更多内容。” 轻松、治愈、正能量,两个群体伴随抵触、逗比和理解的融合过程,让人感动,看着全身都洋溢着阵阵暖意。小镇里的人物个个鲜活有趣,艾美达·斯丹顿老奶奶好感爆表。“绝望的人什么都相信,没有什么比没有希望更糟糕了” 2014最佳英国电影。
不落俗套的叙事切入点,一个群体援助另一个群体,抛开各种符号和偏见,通过人与人的相处融合隔阂,让这片子彻底成了欢乐美好的正能量喜剧,而且对于这种群戏的片子,每个人物的刻画还都能细腻鲜活立体,更是足见主创们的功力。对于这样的改编,编剧的切入点真的很聪明,绕过事件,直接讲人。★★★★
偏喜剧的基调决定了许多可以被深挖的细节被忽略,起承转合中“转”这部分太过牵强,真实的历史中其实有更具冲突性的事件;但全片顺下来真是又燃又煽,最后各地大小矿工组织一齐支持同性恋游行的时候,连我这个自认泪点不低的人都没绷住。
戴锦华老师讲的好,女权主义者是天然的左派,片子里基佬左派讲,警察没镇压我们的时候在干嘛呢?镇压矿工啊!非常左的一个片子推荐大家看看。。游行完了事后趴的感觉肯定能让你们回到戏梦巴黎。。
如罢工矿工Dai所说,你身处战役,面对强敌,却发现还有从未知晓的朋友,实太美妙。柏林墙非一日推翻,太多正义尚未伸张,太多权益值得争取,想呐喊想援助的你,永不孤单。悲怆伤怀的历史与压抑沉痛的现实拍得火花四射活力爆棚,燃得人只想吼——生命太短,没空低头!今年目前最爱的电影。
无产阶级-同志大团结万岁!
啊,这股自由之风什么时候才能吹进我们的生活中啊,有血气有尊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好爱伦敦,想到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噤若寒蝉的社会中,便真是觉得又羡慕又唏嘘。妙趣横生又感人至深的作品,今年奥斯卡季第一部五星!
胜在轻松幽默笑中带泪,又不失对角色的细腻刻画,满是治愈人心的正能量,使此片在众多严肃悲伤的同志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题材切入点新颖,群戏卡司很赞,不仅有人妻莫娘,就连小狼也来惊喜客串。但这也仅仅是部Feel Good电影,一切都美好的太容易。
这片子问题有一点,就是太傲娇了,让直的小伙伴们都有些害羞了。
好看又好听,一想到是真的发生过的事儿,就不觉得拍得太正能量了。as和nighy爷爷演得尤其好,别看戏份少,一瞧就是有故事的人,虽然没有篇幅讲出来,只要一出现就很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