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坏蛋,乏味的好人。”这是几乎所有续集都会面临的困境。毕竟,正面人物已被预定好,结局不可更改,此外风格上还要与过去接轨。
续集不易,而为《精灵旅社》这样曾获巨大成功的影片续集更不易。
一方面,它原作的价值源于颠覆,正因颠覆了以往人们对吸血鬼的认知,才营造出一个异世界,笑料与悬念皆从此出,但这种离奇、新异往往只能一次性成功。
另一方面,成长是一个比较狭窄的话题,极难有所拓展,所以续集往往给人以说教之感。童话的责任是寓言化,作为寓言,开新篇总比续旧章来得容易。
《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不免有些拘谨,单从幽默的角度看,它不如前两集。毕竟,在前两集中,德古拉是全新的,一颦一笑自带笑料,可到了第三集,他的上蹿下跳、玩世不恭已成规定动作,不再出乎意料——坦率说,在《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中,反派范海辛已变得更好玩,德古拉反而有点装模作样。
必须讲的故事最难讲,亦最考验着原创的水准,《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的叙事策略值得玩味:
首先,《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开出了一个全新的话题:爱能否有第二次?
在世俗社会中,爱正日益被神话,已从个人体验升格为活下去的理由,则爱的排他性、易逝性便成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知道爱的到来,可一旦重复,它还是爱吗?正如嗜辣的人天天吃辣,辣会不会也成一种痛苦?
爱是惧怕分割、惧怕磨损的。更具体点说:在子女眼中,当单身父亲爱上了别人时,他还会继续像过去那样爱我吗?这是不是对母亲的背叛呢?该如何接纳一个陌生人,与他共享隐私与亲情呢?
如此追问下去,就会发现,这关乎“理想的爱”与“真实的爱”之间的落差,所谓成长,其实就在于我们理解并接受这个落差——在爱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妥协、退后与忍让,接受对方的不完美,所谓“理想的爱”是不存在的,但生而为人,我们又必须保存“爱的理想”。
在《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中,德古拉的犹豫、焦虑、苦痛与迷茫皆源于此——他需要平衡各种爱的关系,既让女儿相信他依然爱她,又要说服自己,这场爱绝不是对过去的背叛。所以,他居然糊涂到没发现他爱上的人是范海辛的曾孙女,一个时时刻刻准备干掉他的人。
其次,用半遮挡的叙事方式来创造悬念。
在前两集中,德古拉的万能人所共见,范海辛已不足以对他构成挑战,这就给《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的叙事带来难度——没有悬念,故事该怎么讲?
《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的应对策略令人赞叹,它采取了半遮挡的结构——观众能清楚地看到,杀手正在靠近,色迷心窍的德古拉正一步步走向圈套。然而,杀手下一步会怎么做?范海辛的大杀器究竟是什么?这些又被完全遮挡起来。
半遮半掩的故事最有悬念,因为它邀请观众也加入到故事的编造中,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吓唬自己。
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让读者融入到故事中,取消他们的警惕性,但《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作为动画片,有天然短板,即:它与现实有不小的落差。
所以在具体的细节上,必须加入大量“麻醉性设计”,比如德古拉被爱催眠,突然变得幼稚起来,他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来自现实生活。然而,一到情节的高潮,《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又会采取克制陈述,德古拉与范海辛的曾孙女都用自创的外语来表达激动,通过陌生化,来保持煽情的分寸,不至于滑向肉麻。
在这些技巧的拿捏上,《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专业且成熟。
其三,保持了狂欢化的主调。
《精灵旅社》前两集能取得巨大成功,在于它的狂欢化设计——故事节奏紧凑,正反人物并非截然对立,海量炮灰出场(如史莱姆、弗兰肯斯坦、狼人、女巫、骷髅、八脚怪、隐性人格里芬等,他们每个人都是话痨,却又是不一样的话痨)……
《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最出彩的是大结局部分,范海辛的大杀器出场,居然是一个音乐狂魔,在坏音乐的指引下,它会变得狂躁,在好音乐的引导下,它又变得善良。于是,善与恶的斗争变成了DJ的技艺对抗,最终,更具魔性的正能量音乐打败了可怜的范海辛……
这种狂欢化设计还包括大量细节段子的堆积:被海量孩子折磨得筋疲力尽的狼人夫妻,已经彻底机械化的范海辛,不断惹麻烦的大狗……
《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的故事基础是一次充满阴谋的度假旅行,但旅行节目的精彩设计,乃至造型怪异的邮轮,无不体现出制作者的匠心——一旦进入狂欢模式,《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立刻找到节奏,这恰恰是国产动画片最缺乏的东西。中国的动画片制作者们并不缺乏智慧与深情,但他们缺乏一份淘气,在把正确的故事讲好玩上,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不否认,《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不算惊艳,但对于看过《精灵旅社》前两集的观众来说,它是一个巨大安慰——故事仍在一个不低的水准中继续,德古拉仍然活着。
而这,就已经足够完美了。
今天刚刚看完就忍不住想一吐为快...
首先很高兴第三部没有砸掉“精灵旅社”的牌子。其实近些年来的动画,第一部往往能呈现给人一个新奇的设定、世界观,配上时不时的一些笑点和一个(并不见得多深刻)内涵便可以走红。但是一旦到了续集,无可避免的,观众的对角色和环境的新鲜感就会减少;如果不能在主旨内涵上多多下点功夫,那肯定会让观众失望。近些年的《神偷奶爸三》,窃以为就是一个典型。
然而《精灵旅社三》在新的主旨上做得还算可以——至少从第一部的“怪物对人的偏见”变为“人对怪物的偏见”(第二部个人认为比较玄妙...实际上是延伸第一部的主题+家庭之间的矛盾/代沟+以及“Dennis是人类or吸血鬼都无所谓”)。但是,尽管与每部情节相关的小主题有所不同,贯穿三部的主线其实就是“现代新观念与保守旧观念之间的的相互调和”。这一点可以在第一部中的接受Johnny/人类带到旅馆的流行音乐与新观念,第二部中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大量出现,第三部Dracula应不应该再婚等等地方都可以体现。顺便一提,虽然我用了“调和”一词,但事实上,新观点的胜利更加明显。
不过,尽管《精灵旅社3》在主题上做的不错,其在情节上的处理还是稍显粗糙。其中很明显的一点便是角色们的“嘴炮”过多过尬过于无所不能:比如埃丽卡对怪物们态度的转变,就算电影中体现了Dracula一家的相亲相爱、Dracula对她的出手相助,同时出现的还有Dracula在晚会上讲的人生大道理(正常生活中有谁会说话这么头头是道啊..orz)。同理的还有Johnny对Mavis的洗脑(在最后蹦迪的时候..少林宗师可还行)。最自然、最有力的推进情节发展的方式不应该是光凭一张嘴,而是用角色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互相影响,同时说服观众。(是不是听起来很老套?但这是事实). 作为导演or编剧,你可以通过角色之口传达你想让观众知道的道理,但过多地使用‘金句’会让整个发展看起来很单薄。
除此之外,我最最最想吐槽的是这个电影的结尾....我不知道为什么剧组选择了“用正能量的音乐来打败负能量的音乐”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resolution/解决方案。甚至最后,扯了半天正能量正能量邪恶邪恶,到头来居然是在比谁更洗脑...不过,考虑到《精灵旅社3》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一点——其中数不胜数的流行音乐——这个结尾就变的..稍微合理了一点?(可能剧组想“哎呀都找来Tiësto啦不如就让最后对决和音乐有关吧~
(p.s. 除了Tiësto,电影中其实还用了Micheal Jackson的Bad, 和Bruno Mars的24K Magic)
不过我还是觉得可能是编剧们到最后想放飞下自我...
说到放飞自我,其实《精灵旅社3》何尝不是一部充斥着各种脑洞、吐槽、与玩梗的电影,一部让大家在电影院里可以开怀大笑的作品。当范海辛的曾孙女遇上德古拉,亚特兰蒂斯变身拉斯维加斯。It is just a fun and harmless movie that provides a good way to spend 90 minutes in cinema with your families. 你去看它,开心才是最实在的收获。比起第二部,第三部一大明显的优点便是连贯的众多的笑点。(虽然有一些笑点国内的观众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难get到). 可能对于这些笑点呢,文字实在是很难表达出那些呈现在荧幕上的可爱与滑稽,我只能说:“好看,快去看”
我再来补充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吧...
1. 电影中的“宇宙最最最洗脑魔音”玛卡丽娜Macarena来自西班牙组合Los Del Rio;其专辑发行于1996年,被称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拉丁唱片,曾稳居B榜榜首连续14周..也是b榜评的All Time Latin Songs的第一...如果在迪厅听到这首歌的话,大家都会去做同样动作,就是电影里那个‘伸手..翻手..摸头..摸腰..摸屁股..最后再扭一扭..’的动作 2.Mavis的配音是Selena Gomez 3. 绿绿史莱姆全场最萌不接受反驳 顺便电影中史莱姆生孩子的部分跟预告比起来应该是被删过了,想看更完整的可以去看预告
4. 绿绿史莱姆(好吧他叫Blobby)的配音是Genny Tartakovsky,正是本片的导演+编剧
5.这个Dracula真是骚死我了...
6.所以说隐形人平时都是不穿衣服的吗...就算大家看不见..会感冒的..
7.埃丽卡船长无论是在电影海报、预告片、还是官网角色介绍中都没有出现(不过解释得通 8.《精灵旅社三》不是迪斯尼的,也不是梦工厂的,也不是环球的,是索尼的 9.谁能给我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梗?
10.想到再补
图片及资料来源: 官网:http://www.hotelt3.com/ IMDb页://www.imdb.com/title/tt5220122/ Wikipedia://en.wikipedia.org/wiki/Hotel_Transylvania_3:_Summer_Vacation Macarena://en.wikipedia.org/wiki/Macarena_(song)
不吓人的怪物们,沉溺于freestyle无法自拔
未曾想到的是,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这部动画片《精灵旅社3》竟然成为了最应景的电影,搞笑归搞笑,也不乏甜蜜元素,在海底神殿德古拉为船长“挡枪”的场面,狂撒狗粮啊。所以七夕刚过,这里还要马后炮一下,各位情侣过节看电影,没选这片,亏大喽。
更未曾想到的是,这套格局有限,故事模式完全类似的《精灵旅社》系列,竟然能拍到第三部,而且依照目前的票房走势(截至目前,北美公映一周1.5亿,全球4亿,而本片的成本仅有8千万),未来第四部也是板上钉钉的。
在我看来,《精灵旅社》系列比起其他系列动画,格局还是偏小一些。因为第一部的故事模式和格局已经被限定了,说白了就是旅社老板一家子的琐事。估计连该片主创都没有想到电影会如此成功,导致后面两部作品也不会跳出这个模式。
所以,《精灵旅社3》中,德古拉还自黑了一次:“不就是把旅社搬到了游轮上,这有什么不一样??”
格局和模式被限定?我一说您就明白。《精灵旅社》系列的故事都用到了一个“瞒天过海”的招式。
第一部,德古拉为了避免怪物发现人类,把小哥打扮成怪物,还阻止女儿与这位谈恋爱; 第二部,德古拉为了蒙混老爷子,把外孙打扮成了吸血鬼; 第三部,德古拉向女儿隐瞒自己与船长谈恋爱的事实,结果船长是范海辛的曾孙女,打算灭掉怪物,也蒙混了所有人。
所以,这三部基本上都是描述这一家子的鸡毛蒜皮,不是拉女婿对付女儿,就是一家三口一块对付老爷子,互相大摆龙门阵。而且其中有个规律:
★德古拉用“瞒天过海”的方式对付的都是自己人(蒙了女儿两次,老爸一次),结果最后自己也中计了,被未来的老婆给蒙了,真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每次“瞒天过海”的起因,都是碍于亲情,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亲情关系,可谓有始有终。
所以,《精灵旅社》三部的编剧各有不同,但我猜至少每集故事大纲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人,不是导演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的主意,就是亚当·桑德勒的点子。
而且就这么个家庭琐事的故事模式,竟然拍了三部,且如今依然能获得大量观众追捧,就是因为建立在这个非常“没创意”故事基础上的角色带来的娱乐效果,才是非常“有创意”的地方。
世界奇幻文学中的各类恶魔、怪物以及不死生物永远是大银幕上的常客。
在美国电影协会(AFI)评选的影史50大恶棍之中,真人角色比例很少,而恐怖片、神话片里的大坏蛋形象占据了相当多的比重,比如吸血鬼、狼人、木乃伊等等基本榜上有名。
这些虚构的怪物形象,坏得很纯粹很单纯、没有理由的坏,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坏得太有趣了,所以才成功有了光彩。
比如在很多网络文化中,有恶搞异形、吸血鬼的图片和漫画,却没有恶搞汉尼拔的,这就是区别。
正因如此,才有了《精灵旅社》系列,将影史上那些最著名的怪物集合一处,用反传统手法给观众的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最大创意,就是将吸血鬼、狼人等作为怪物角色进行拟人化、日常化、萌化的接地气的处理。在此之前,这些怪物都是来自于亚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骇人”形象。但随着他们知名度不断提高和观众审美的进化,这些可怕的怪物大部分都进入了主流文化之中。
就像哥斯拉一样,最早只是恐怖片、特摄片里的反派,如今摇身一变,不但横行于好莱坞,还广泛进入到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中,光是哥斯拉玩偶就深受孩子们喜爱。试想一下,50年前这玩意还是能把小朋友吓哭的恐怖怪兽哦!
这就是这些怪物进入主流文化的契机,因为他们形象鲜明,而且就算坏,也坏的很单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而这些进入主流文化的怪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精灵旅社》的五位主角:吸血鬼、狼人、木乃伊、学科怪人、隐身人。
如果把这几位如今进入主流文化的故事,都说一遍,恐怕这篇文章就跑题,这里只挑重点的说,以德古拉举例。
来自于欧洲罗马尼亚著名传说的吸血鬼,本来就是西方让人谈之色变的怪物,但在1819年波利多利医生创作的《吸血鬼》小说中,将吸血鬼主角鲁斯凡爵士(Lord Ruthven)从野蛮的杀人活尸转变成了英国贵族形象开始,吸血鬼在大众心中的造型就开始变化了。 直到19世纪末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的哥特小说《德古拉》打底,成功将德古拉变成吸血鬼的代名词,而且他们文质彬彬、具有吸引异性魅力,能够控制受害人的思想的绅士形象至此定型。
如果说吸血鬼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出没于恐怖文学和电影之中,虽然充满魅力但还是让人心有余悸。那么真正让吸血鬼进入主流文化,要归功于1976年美国作家安妮·莱丝的小说《夜访吸血鬼》。
因为这套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去除了吸血鬼的负面、隐喻和消极影响,反而让人觉得他们有些可怜,从而更加令人着迷。
所以在如今,进入主流文化的吸血鬼的形象与最早恐怖传说里嗜血怪兽的形象完全不同,看看现在有关吸血鬼题材的电影都是些什么——《暮光之城》《刀锋战士》《嗜血破晓》《黑夜传说》《吸血鬼的生活》等等,动作科幻、青春爱情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恐怖片。
拍吸血鬼的恐怖片?恐怕没人看的哦。
《精灵旅社》系列中的德古拉,采用斯托克小说中经典角色德古拉作为原型,形象上算是电影史上诸多吸血鬼的形象结晶。
★比如造型,来自“吸血鬼之父”托德·布朗宁1931年的电影《吸血鬼》中贝拉·卢戈西饰演的德古拉,看剧照就能发现该造型对后世吸血鬼形象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个性方面,这位沿用了赫尔佐格《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中的诺斯费拉图,比如孤独、害怕人类等设定都是出自后者。
★到了《精灵旅社3》,我们发现这位卡通德古拉,也摄取了《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的特征,比如不怕大蒜,这是安妮·莱丝笔下吸血鬼的独特之处(她笔下的吸血鬼并不害怕大蒜或十字架,也不会被木桩钉死),本片中德古拉一家“害怕大蒜”的原因是吃了大蒜会放屁。
《精灵旅社》系列,能把吸血鬼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代表昔日怪物早已渗透主流文化,同理,狼人、木乃伊、隐身人也是如此。不但完全不吓人,而且光看形象就能叫得上名字。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西方怪物,在东方尚且如此知名,就知道他们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了。
PS,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环球黑暗电影宇宙的失败。这些怪物形象已经都如此大众化了,你还玩这一套阴暗恐怖的玩意儿?最大的噱头要集齐环球几大怪物?《精灵旅社》系列早在2013年完成了,而且人家是索尼出品的。第三部里连范海辛都晒出来了。
所以说,《精灵旅社》系列几乎算得上西方怪物与流行文化的一次碰撞,除了几位我们光看形象都知道叫什么名字主角怪物们,其余还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形象,它们几乎都离开了亚文化领域,都常见于西方各类奇幻甚至儿童文学作品(有的可能在东方不太流行,以至于大家叫不上名字)
★比如因《绿野仙踪》《灰姑娘》而成名的女巫,本片还看上了一位男巫,后者的形象最著名的就是《暗黑2》中死灵法师了。
★还有如果冻一般的史莱姆,在《飞天法宝》和《怪兽大战外星人》有过出场,本片里这位超级抢戏。
★雪人,是东方传说进入西方文化的怪物之一,到了西方几乎跟大脚怪混为一谈,在《木乃伊3》中,雪人作为墓穴守护神出场,算是近期比较著名的作品了
★九头怪,九头妖怪在东西方神话中都是BOSS的怪物,这个家伙学名为Hydra,比较著名的代表就是九头蛇,不过《精灵旅社》中的怪物只有6个头,具体形象来源于雷·哈里豪森的《杰逊王子战群妖》
★小精灵,本片中新加入的角色,把飞机开成过山车的那群恶搞的小玩意,早在1984年斯皮尔伯格监制、乔·丹特执导的《小精灵》中其捣乱的本领就已领教。
★然而《精灵旅社》中最著名的“新人”,当属结尾大boss,来自《克苏鲁神话》中的旧日支配者——克苏鲁,被粉丝们亲切的成为克总。
“克苏鲁”这个词,具体来源于《克苏鲁神话》,这套来自于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创造的神话体系,几年前在东方还是比较陌生,近几年才流行起来,也出版了不少关于《克苏鲁神话》的相关汉译小说,这跟魔兽世界、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等西方奇幻流行文化作品在东方风靡有关。
要概括克苏鲁神话,是很困难的,但对于非粉丝来说,只需要记住两点就够了:
第一、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s),是克苏鲁神话的核心。
它们是恐怖的、拥有伟大力量的古老存在,在上古时代曾经统治地球,但结果却被古神封印,在如死亡般的睡梦中安眠。它们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克苏鲁(Cthulhu),它沉睡在南太平洋的海底都市拉莱耶(R'lyeh)。
第二、这个神话体系,影响了很多奇幻、恐怖作品。包括史蒂芬·金和胖陀螺都是其粉丝。
比如《地狱男爵》中拉斯普京召唤的邪神,就是克苏鲁神话中的阿撒托斯。《林中小屋》最后现身的大手也是克苏鲁。而根据洛夫克拉夫特小说改编的电影《疯狂山脉》,最终项目被取消,也是胖陀螺的怨念之一,希望这位拿了奥斯卡之后能够说服片商重启这个项目。
还有在《精灵旅社3》中游轮的目的地——亚特兰蒂斯,在《克苏鲁神话》中是旧日支配者时代的失落文明,有大量记载。
比如著名的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中,恩吉尔教授留下的笔记中就有记载“亚特兰蒂斯和失落的雷姆利亚”。而在《来自万古》中,有触手和长鼻、章鱼的眼睛、鳞片和满是皱褶的不定形巨体加塔诺托亚,就是亚特兰蒂斯和姆大陆的信仰中心。
其实在《精灵旅社》系列,克总就疑似现身,在第一集中,仅仅露了一只触手,作为科学怪人跳水用的跳台,不过从大小上来看,你也可以将其认作是挪威海怪。
在《精灵旅社3》中,不但让克总全身亮相大秀“音乐细胞”,还把《克苏鲁神话》体系变成了电影的剧情。
片中的线索暗示,在太平洋海底沉睡、足以毁灭怪物的力量、昔日亚特兰蒂斯的崇拜之神(其实亚特兰蒂斯崇拜的那位叫做加塔诺托亚)、海底神殿等等,充分证明这只大章鱼不是《加勒比海盗2》中的挪威海怪,而是真正的旧日支配者降临。
而《精灵旅社3》也成为第一部把“克苏鲁神话”体系融入故事的商业大片,可喜可贺。
我们的逗比怪物联盟,终于召唤出了伟大的克总。不,其实是把进入主流文化之后的克苏鲁大人也拉下了水。
结尾DJ大战大概是全片最high之处,不但动感十足,而且还有着文化内涵——新旧文化的交织,怀旧文化最终KO掉了时髦潮流。
本片的制片人亚当·桑德勒,就是典型的怀旧文化支持者,他在《长大后2》中就干过一回。他带着“周六夜现场”(SNL)那帮货们,在结尾大玩怀旧party,大叔们用一套80年代流行文化COSPLAY,干掉了泰勒·洛特纳为首的一帮90后。
《精灵旅社3》中更加明显,两套DJ音乐大战,用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就是,不同年代的洗脑神曲之间的PK。
范海辛把克总洗脑的歌曲,就是当下很典型的夜店DJ舞曲,很聒噪的那种,比如下面这样。
而德古拉和女婿,用三首歌应对,前两首乡村乐和布鲁斯,太快没听清。但最后一首歌,非常著名,叫做《Macarena》(玛卡雷娜)。
这首歌是90年代神曲,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拉丁音乐,连续创下14周美国公告牌排行榜首记录。而更神的还在后面,这首歌因为太洗脑了,后来也成了著名的DJ口水歌,并且成功入选“DJ死也不愿再听的十首歌”榜单。
所以当放出了这首歌的时候,片中大部分怪物都在吐槽“烂透了”。
所以这里的对决就很意思,就是亚当·桑德勒个人的小情怀,意思就是,就算比洗脑歌,我们那个年代的也比你现在强,你们年轻人得这些太聒噪,连克总都吵醒了。
而这样的PK,“翻译”过来,好比当年流行大街小巷的的士高名曲《NO NO NO LIMIT》,战胜了这个时代的“freestyle”。
让我们感受一下《Macarena》的洗脑程度。
PS,《精灵旅社》系列向来有制造神曲的习惯,第二部是《 I'm In Love With A Monster 》,最喜欢第一部结尾那首《My Zing》,不亚于《玛卡雷娜》,亚当桑德勒还贡献了非常赞的rap。
三星有余,四星不满,但是会有愿意给四星的冲动的那种回忆加成型动画片。
本片适合合家欢笑,齐聚一堂;适合情侣相伴,携手相顾;适合学生儿童,荡脚尖笑;......坐在满满当当的电影院里,环顾四周,唯一与这本电影剧情的出厂设定,推荐型号,不匹配的观众,仿佛,就只有,我。
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独立观影人,比起网络独立观影人需要考虑的是否对电影保有独立思维和独立判断这些中二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独立观影人大部分时候在考虑的是,这本电影是否适合单人观看?
适合单身人士的独立社交空间很少,我看过以一张孤独指数的表,上面从0-10中的大部分我都做过,一个人去迪士尼也玩的很开心,一个人做手术也疼痛的恰到点处,但是一个人看电影,还是很小心。
一人食很简单,一个观却有点难,一个人没办法看爱情片,因为怕被情侣闪;也没办法去看家庭片,因为怕小孩太多;看悲情片不行,怕在电影院独自大哭;看喜剧片也不行,怕捧腹大笑结束之后听到心里的回声......脑子里的戏多的比屏幕演的还精彩的时候就不需要看电影了。
动画电影分类,算是一个不需要用心也不需要用脑的小消遣,没有太错综复杂的剧情,没有大喜大悲的转折,没有血腥暴力色情,甚至连坏人做的坏事都有限,电影的最后往往还会和主人公一起在彩蛋里扭动,所以找个清净的场次,在电影院的椅子上摊开自己,也会有一点找回那种十几年前兴冲冲放学回家打开电视剧看动画片的感觉。
当然了,还是有差的。近年来的动画片更荤素不忌了——比如我长很大才看的圣诞惊魂夜,完全就是一个充满了LOVE&PEACE的童话,但是因为画面暗黑,主人公是个人体骨架,在我童年的时候算深夜档动画片;而上一本我看过的以吸血鬼作为主角的动画片是怪鸭历险记,主角是个鸭子不说,还是吃素的——而现在我身边这群站凳子上都没姚明高的小朋友,已然在看一本主角为德古拉的动画片。
更劲爆的是,在讲二婚纪实。比起大部分的童话所维持的古今中外天下大同的婚姻基本观: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本动画片抛掉搞笑的元素,抛掉音乐背景元素,抛掉别的不重要配角和花絮式出现的彩蛋梗,抛掉这些包装带和彩色纸卡,故事的情节相当简单的来说就是:男主角,又,恋爱了。
问题在“又”上。
据我所知,吸血鬼也有情吸血鬼也有爱吸血鬼也有爱要谈的故事并不在少数,但是无论是精灵旅社本身还是别的大部分少年儿童动画片对社会的深入程度或者说对儿童心灵的保护程度还没有到达谈及二次真爱的地步,当然主要还是保护家长——我们连宝宝你从哪里来这样的科学常识都说不清楚,要和宝宝解释妈妈爱你,妈妈爱爸爸,当然妈妈以后可能也会爱别人,当然那时候妈妈也爱你,之类的纯粹的心灵情感大剖析,真的太难了——扪心自问很多妈妈爸爸自己都没办法对自己做这样的ZING的真心话大冒险吧,何况是对孩子。
我当然尊重唯一,也相信人会陷入二次爱情,但是到底哪一次才是真的ZING,或者两个都是,还是其实都不是,就没有ZING,这不是动画片要解决和讲述的问题,这是没有人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面对孩子视角而言,可能这些让我陷入沉思为家长冒白毛的剧情,不过是要讲一个基本,简单,好笑,你爱我,我也爱你,最后大家开开心心永远在一起的爱情动画片,ZING不ZING,真爱不真爱的,是大人在想的问题。
本片适合合家欢笑,齐聚一堂——但却在告诉你的伴侣、父母和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未来人生,与你无关也可以幸福美满;本片适合情侣相伴,携手相顾——但故事的剧情是你此生不变一生一次的ZING的花火,当然还会为别人的双眸也重新点亮;
所以最后我环顾四周,要说完全不会被这本电影剧情噎住回家再想一想ZING的花火的观众,大概真的只有孩子们。这么算起来,的确算是一本儿童动画片,只有儿童才能尽情欢笑的动画片。
“你知道它有多有趣吗?” ——全球最萌的妖怪都在这里了~
上周末去看《精灵旅社3》的提前点映,拿到票后开场时间还早,就去旁边的书店逛了逛,发现各类励志书籍摆得满满当当——《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光看封面,就感觉自己正在经受着数十位“成功导师”的厉声拷问:“你够努力吗?你安于现状吗??你如何应对瓶颈期???你打算啥时候实现财务自由????”
吓得坐立不安,赶紧落荒而逃。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你会有危机感和迷惘感吗?
我会有。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由于长期被各类成功学理念强势轰炸,我现在的状态是:没有“近忧”,但每天都在为“远虑”担忧——生活一旦悠闲顺心了,耳边就会想起那句“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总觉得自己跑得还不够猛、不够快……总之,很难真正地放松下来。
每当这种焦虑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就会翻翻最近的影讯,看看有什么值得看的动画电影上映,我要去缓解焦虑。
在我看来,好莱坞的动画电影解压效果奇佳——《超人总动员》、《寻梦环游记》、《怪物史瑞克》、《冰川时代》、《驯龙高手》、《怪兽公司》、《功夫熊猫》……
当然,也包括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这部《精灵旅社3》。
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共同特点是情节并不复杂,但均创意非凡,能把简单的故事讲得异彩纷呈,令人脑洞大开。
而最重要的就是:动画电影的主旨永远是“亲情、友情、爱情”——好人永远能战胜坏人,每一个故事都是Happy Ending——看的时候不用费脑子,却能轻易收获满满的喜悦感和幸福感。
再加上炫目的视觉效果和恰到好处的BGM,简直能让每一位深感疲惫的成年人秒回童年,哭过笑过之后,重新抖擞精神,再回到现实中继续接受生活的磨练考验。
吸血鬼,科学怪人、僵尸、木乃伊、巫婆、狼人、骷髅、透明人……这些在我们心中惊悚灵异的各类“妖怪”,在《精灵旅社》中却一反常态,全都变成了对人类闻风丧胆的可爱萌物。
本片的导演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在美国的动画圈工作了20年,《精灵旅社》是他的长片处女作,第一部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获得了2013年金球奖最佳动画片提名。
此后,它以每3年一部的速度推出续集,今年,《精灵旅社》已经推出了第三部。
自2012年推出第一部以来,《精灵旅社》始终围绕着“爱与亲情”展开。
因为对关于父爱题材的各类影片均毫无抵抗力,当年看《精灵旅社1》的时候,一度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它的故事并不复杂,却充满创意与温情,令人脑洞大开的同时心中充满暖意。
在阴森恐怖的幽灵森林深处,耸立着一幢巍峨庄严的古堡。
因为妻子被人类迫害至死,古堡的主人吸血鬼德古拉一度对人类痛恨至极。虽恶名在外,但真实的他却温柔善良,独自抚养妻子留下的女儿梅维斯长大成人。为了保护女儿免遭人类的伤害,特意修建了名为“尖叫旅社”的城堡。
而机缘巧合,女儿却爱上了一个人类男孩,从最初的极力反对,到被女儿的真情所感动,德古拉接受了女儿的爱情和人类女婿,在第二部里,家里还添了可爱的外孙……
除了这可爱的一家人,德古拉的朋友——科学怪人、狼人、木乃伊、隐形人也常伴左右,再加上旅社里川流不息的各类灵怪旅客,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妖怪迷的视觉盛宴。
而在此次的《精灵旅社3》中,每日陪伴在女儿女婿和外孙身边的老伯爵德古拉终于也逐渐感受到了孤独与疲惫,也开始渴望能够重获爱情。
于是,贴心的女儿为了能让父亲好好休息,为全家筹备了豪华邮轮之旅。
灵怪们如何使用相亲APP?
专属于精灵的航空公司服务如何?
被孩子折磨到崩溃的狼人夫妇如何摆脱儿女的束缚?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洲中有怎样的奇异景致?
吸血鬼吃了大蒜会毙命吗?
哪首神曲让所有鬼怪们停不下来?
——《精灵旅社3》中这些脑洞大开的看点、笑点一定会让你忍不住在影院的座位上笑得前仰后合。
从第一部的“懂得放手的爱”
到第二部“我的期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快乐”
再到第三部“爱能跨越一切”
《精灵旅社》的每一部都包裹着浓浓的爱与亲情,温和地传递爱与被爱的方式与理念,是一部塞满创意与笑料、老少咸宜的合家欢电影。
如果你此时正被生活搞得有点烦,不如去影院吹吹空调、吃吃爆米花、看看这部好听好看又好笑的夏日爽片~~
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比孩子更需要童话
毕竟,在面对生活的残酷时,我们往往需要自做盔甲、故作坚强。
在没人哄你的时候,自己哄哄自己
生活远非竞技比赛,与其按别人的规则而活,不如珍惜每一份简单纯粹的快乐
幸福就够了,管它意义何在~
(推荐各路鬼怪的小白文)
不知有没有哪些鬼怪,曾经给你留下过阴影?
吸血鬼?狼人?木乃伊?丧尸?
假如曾经感到害怕的话,不妨看看《精灵旅社》系列电影。
那些凶神恶煞的怪物到了这里,全都变得激萌而有爱。
看完后只会觉得,这世间也没有什么怪物是需要害怕的。
所谓“精灵旅社”,指的是由吸血鬼德古拉为了保护女儿梅菲斯而建造的一座旅店。
它的前面是400英亩亡魂森林,周围则是活死人墓地,没有人类会走进。
这样一来,各种怪物就可以安全地回归自我。
在这个谈人色变的小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让观众忍俊不禁的反差。
就像人类用怪物来恐吓小孩那样,德古拉给女儿讲的恐怖故事,行凶者都是人类。
但不管有多少残暴的刻板印象,这个系列的走向始终是多元的、融合的、温暖的。
在前两部里,吸血鬼梅菲斯与人类乔纳森共谐连理后,生下了可爱的儿子丹尼斯。
而在《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中,怪物大家庭将会一同踏上游轮度假。
在假期开始之前,推荐兼盘点一下当中的重要怪物吧。
吸血鬼这个当之无愧的主角,大家都不陌生。
早在数千年前,神话传说中就有吸人精气的魔鬼。
直到18世纪,更接近我们认知的吸血鬼形象才在民间传说中,被杂糅地塑造出来。
吸血鬼通常肤色发暗,体温冰冷,有时能变身蝙蝠,需要饮用血液才能存活。
理论上,他们复原能力强,长生不老,但怕阳光、十字架、圣水、大蒜,也怕心脏被钉上木桩。
这个怪物界的人气王,光是各大文学、影视作品的亮相概率,就遥遥领先。
曾经他们主要以面目狰狞的形象示人,第一部吸血鬼电影《诺斯费拉图》(1922)就是代表。
《惊情四百年》(1992)延续了阴鸷的特质,但哥特之下,又添了些凄美。
这个造型,德古拉有调侃过……
到了《夜访吸血鬼》(1994),血腥与阴郁的风骨都在,对于人性、异己的思考更深一步。
而布拉德·皮特和汤姆·克鲁斯两大顶级帅哥,把吸血鬼往偶像方向狠狠推了一大步。
于是在主打年轻观众的《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和《吸血鬼日记》等美剧里,没点颜值还当不了吸血鬼。
话说,电影还小小调侃了下《暮光之城》系列。
在《精灵旅社》系列中,德古拉还是以吸血鬼的经典造型出现。
这个很像配音演员亚当·桑德勒的德古拉失去妻子后,一腔热情全放到女儿身上。
深厚的父爱之下,是一颗包容的心,以及躁动的灵魂。
而女儿梅菲斯是典型的哥特少女打扮,尽管已经118岁,又尽管,118岁她才算成年。
到这年纪还是少女,羡煞旁人了。
要是没有吸血鬼,狼人该是西方鬼怪传说中最负盛名的种子选手了。
他们平常是人,但在月圆之夜,就会变成狼,或狼人,凶残异常。
据说狼人最怕的是银,而咽喉则是要害。好吧,其实谁的咽喉都是要害……
在《美国狼人在伦敦》(1981)这部比较出名的老片里,狼人展现了自己毛茸茸的经典款。
这样的形象也不好改,毕竟要跟狼的造型扯上关系。
哪怕是青春美剧《少狼》,也不好好捯饬狼人形象,弄得跟至尊宝似的。
还是美剧《真爱如血》里的狼人幸福,平日展现美好肉体,变身时就是一头纯狼,颜值还是始终在线的。
这些作品告诉我们,狼人是吸血鬼的宿敌,至少,他们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族群。
但偏偏,《精灵旅社》系列的狼人维恩却是德古拉的死党。
维恩最厉害的,似乎是生育能力。
哪怕似乎已经有了几百个孩子,他老婆汪妲还总是处在孕期当中。
而他的嗅觉已经退化,原因是因为长年累月都要换尿布。
但幸好,需要用到嗅觉时,还有那萌出一脸血的女儿温妮。
这小姑娘,请大家一定要重点关注。
科学怪人是由多个人类的尸块拼凑而成的怪物,由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又遗弃。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长篇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1818)是他的重要传记。
在工业革命背景下“诞生”的科学怪人蕴含了人类与科技进步、正与邪的冲突,很是悲情。
第一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科学怪人》(1931)就完整呈现了这一悲剧。
再过4年,导演詹姆斯·惠尔倒是在《科学怪人的新娘》(1935)里给他找了个“女人”。
你们猜,这是悲剧之后的一点甜还是一把刀?
不管怎样,不少作品都展示过科学怪人的苦痛,还让他“树敌无数”。
恐怕,《精灵旅社》系列的科学怪人是最快乐的一个了。
娇妻在手,死党环绕,动不动就自行分尸找乐子,爽到炸。
说到木乃伊,感觉屏幕都要扬起一阵风沙来
所谓“木乃伊”,也就是人工制作的干尸,这算得上古埃及最著名的标签之一。
当年法老王死后,他们会用香油或药物涂在尸体上防腐,以表敬意,因为相信灵魂不亡。
其实世界各地都有木乃伊,譬如中国,就有楼兰美女。
而在大银幕上,木乃伊出道也是很早的。《木乃伊》(1932)就是相关经典。
但要说最出名的作品,还要数《木乃伊》三部曲(1999-2008)。
不知大家还记得3000年前被诅咒封在石棺中的木乃伊伊莫顿不?
虽说它的形象多是恐怖的,但《精灵旅社》系列中的木乃伊墨瑞则非常可爱。
圆润柔软的身子,一反木乃伊干瘦的形象,平添几分中年男人的亲和。
不过,他恋爱运不是太好,是被重点虐待的单身狗……
在《精灵旅社》系列中,西方怪物几乎已被一网打尽。
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电影很精妙地把他们的特点转化为笑料。
丧尸走不利索,恰好被德古拉叫来扮演慢慢逼近的狰狞人类。
而他们也是迟钝的,派对气氛不热烈,可以把锅扣到丧尸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头上。
女巫魔法厉害,正好用来处理酒店的卫生杂务。
骷髅看似“没料”,但动不动就会被人吃豆腐……
而明明已经是隐形人,游泳前被人扒了泳裤,还害羞得不行。
其实还有雪怪、六头龙、果冻怪等等怪物……应有尽有了。
在《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里,还会引进一个新角色,那就是范海辛。
这可是德古拉伯爵的宿敌。
电影《范海辛》(2004)里,这位吸血鬼猎人由“狼叔”休·杰克曼扮演。
他在19世纪末叶去罗马尼亚,就是为了结束德古拉的黑暗统治。
但在《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里,范海辛是个女人(当然,这是电影预告卖的关子)。
她同样身负追捕怪物的任务,但这些冲突,相信会化作一些惊险、搞笑的元素散布在故事中。
而且,当寂寞的德古拉寻思着找女朋友时,她的出现,也许正好填补了空白。
反正人与怪物都通婚了,在这个跨种族的包容世界里,宿敌谈个恋爱又有什么稀罕呢?
所以,一起“见鬼”去呀。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原载于万达公众号。
好好看好好看好好看 为这样的动画片打call
最美不过夕阳红,其实也算家庭电影一种了,每一部的核心其实都是家庭关系的变种与放大。而整体娱乐性非常强,包括这一部,斗歌与各种恶搞,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可看性。
有小笑没开怀,还觉得有些闹哄哄的疲惫感。tinder、民航和邮轮旅游的特征都被搞进去了,世仇的铺垫到解决也表达完整,可就是不燃不欢乐也不动人。舞曲对决的层次递进感比较弱
猜中了开头,也猜中了结尾,唯独没有猜到高潮能拍成印度歌舞片。。。
感觉一般了,结尾也是有点莫名其妙。热闹是挺热闹的,也挺逗的,但看完总觉得缺点什么。
这一部格外宝莱坞了,但这无比欢乐的沙雕系列,还请一直拍下去吧。想看怪物家族不断开枝散叶,想看大同世界不断zing zing zing,想看残酷世界不断乌托邦化。骚入骨髓的德古拉简直是七夕必备,不,常年必备。而狼家的萌,依旧最具杀伤力。不过还是前两部好看点,也许范海辛不够讨喜。三星半。
从第一部的父女代沟,到第二部的下一代教育理念冲突,再到第三部的父辈晚年生活。父权的反叛与和解是近年好莱坞合家欢系列动画一条常见的主线,《海底总动员》《海洋奇缘》《疯狂原始人》《寻梦环游记》之类都是这套路,精灵旅社的父亲最可爱。发掘出每只怪兽身上独一无二的梗,创意无限。光是那坨连台词都没有的绿果冻就贡献了多少笑点啊……还有船上那群表情高冷性格kuso的咸鱼服务生、神曲最终对决什么的~游轮控表示一本满足。这动画的人物动作越来越夸张,光是动作就自带笑点…
女主太不讨喜了…… 为神马不让我打分!国外已经上映了呀!
娱乐性强,笑点足,挺感人的。
感谢亚马逊的点映,在上映前半个月就在电影院看到了~事实再次证明美国人民的三大休闲活动是喝酒蹦迪坐游轮。其实本来是个挺好的点子的,怎么就写成了这么一个剧本呢,最后拔高主题的环节还强行掰到了肤色上,我当时真的白眼都要翻到后脑勺去了🙄 怪物们的习性看到第三部也都觉得习以为常了……
用dubstep唤醒克苏鲁简直要笑死了,结尾高潮算是把系列一贯的音乐元素发挥到了极致吧,整体真的超欢乐,真的超好笑,真的超洗脑,梗多,节奏好,成年观众也能收获非常多的乐趣!
你们对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一无所知!
一直在想做怪物是不是不用工作,直到这一部才想明白,主角们是财阀怪物和他养的一堆食客,底层的僵尸与女巫还是要工作的……
Say Hi Bob!
意义并不大
没想到全片最大的高潮是在结尾处的DJ battle那里,电影院熊孩子都要跳到座位上蹦迪了,音乐很燃很嗨。
虽然低幼,但可看性还不错,很欢乐的暑期档合家欢动画,最后的神曲一响也是够厉害了。
DJ battle DJ battle DJ battle!哈哈哈哈哈哈哈。非常非常适合带着小朋友一起看呢。
笑点不断,恶趣味十足,太合适带熊孩子看了
应该给八爪怪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它弃暗投明,改邪归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