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吐芳华,在最美的年纪遇见的那段时光让人回味无穷,青春是段跌跌撞撞的旅行,拥有着后知后觉的美丽。由冯小刚指导的《芳华》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这是一部个人情怀的电影,根据严爱苓的小说改编,片中萧穗子的人物也是严爱苓的化身,冯小刚说,《芳华》是他心愿清单里的最后一电影,他把自己对青春那段时光的怀念毫无保留的融入了电影里,才会有了这么精彩的影片,果然不负众望整部影片都洋溢着阳光,青春,积极和革命年代的气息 。两个人都出身于文工团,而文工团的那段时光都是他们抹不掉的记忆,冯小刚导演并没有用当下最火的“小鲜肉”“”流量小花”来担任影片的主演,而是用一批新的面孔呈现给大家,给观众最真实的感觉。而每个演员都带着自己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了电影当中,开拍几个月前每个演员进行了训练,才会演绎的这么生动。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能够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刘锋就是被何小萍珍惜善良的人,片中这两个人的命运很像只至于两个人最后相依为命,最后都离开了文工团去了前线,刘锋是活雷锋标兵大公无私的他让出进修的机会留在文工团,刘锋这样的人物也是向那个年代的雷锋致敬,可刘锋所做的一切却让人感到都是理所当然以至于走的时候只有何小萍一个人送他,送别的时候小萍的敬礼也与刘锋第一次见面时候的敬礼前后呼应,那个时候的何小萍甚至都不懂如何敬礼,刘锋的遭遇也让何小萍看清了人性。 片中在萧穗子收到陈灿送给她的西红柿时表现出的满足和幸福更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感染力,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简单的西红柿就可以让人欣喜,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爱情的单纯和纯粹。萧穗子对陈灿的爱一直深深埋在心里,毛主席逝后港流进入内地,萧穗子偷偷试穿香港流行服饰,偷偷听邓丽君歌曲都是那个年代封建思想的表现,也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同样是干部子弟郝淑雯一直以干部子弟的身份自居傲慢,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而陈灿却一直低调人物低调鲜明的对比。两人因为却门当户对在一起也是封建思想的表现,自古以来很多的婚姻都是因为门当户对。 片头文工团的精彩表演舞蹈,手风琴,小提琴,给整部影片定下基调,冯小刚也运用许多经典的老歌和舞蹈结合,经典的老歌作背景音乐增加了年代感同时也向经典致敬,也表现出了那个年代正值芳华的人们的青春活力,片中主要的两种色调红色,绿色都是那个年代的代表颜色,战争鲜血的红色,红旗的红色,听歌时红色的绸子,红色的沙发是那个年代人们的激情和热血,片中以绿色基调为主,绿色的军装,绿色的军营,绿色的排练厅是希望和无限的生机。 我们以为这样的芳华会伴随我们一生的但生活就是很现实,芳华就像摸到一块软软的海绵它是吸水的虽然水份存留不住但会留下很多的养分,这就是我理解的“芳华”。
在我看这场电影的时候,后排坐着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独自前往,有的三五成群。在文工团散伙饭的时候,背景音乐想起,我听见后面有小声跟着唱的声音,还有隐隐的啜泣声。 我们在最好的青春虚度光阴,他们在最坏的年纪洗净铅华 感觉这部电影还有的是在表达人性。一个活雷锋对别人好到没话说,甚至到了大家都觉得他做的都理所当然,就因为一次“思想不端正”被调队,而他之前做的所有牺牲付出都被大家伙遗忘,甚至是唾弃。他解释,挣扎,但是这个光荣振奋的集体却都在等他从天堂掉进地狱。这时出身卑微,被集体欺负的何小萍却站了出来挺他。从来不被善待的人,其实最容易发现善良,她对这个集体寒了心,以至于最后的调离让她得到解脱。 或许会觉得他们俩个好人为什么会没有好的下场,但其实他们的好下场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上“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伴一生。”
那一年是1984年。
元旦刚过,政委笑眯眯找我谈话,态度异常和蔼,我心头一沉,知道这回狼来了。我很配合,对组织上的决定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甚至第二天就搬出了军区大院。
据我所知,和我一批转业的,到现在还有些人住在军区大院里没有走。我当时之所以离开的这么匆忙,主要是不想再广大指导员面前丢份,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部队竟是那么的留恋。转业的真正原因我是心知肚明的。
很简单,我恋上了一个女孩。
“去城建开发总公司报道的前一天晚上,我已经躺下了,忽然意识到明天我就沦为一名平头百姓了,一种对军队的留恋让我心如刀绞。我起来重新穿上军装站在大衣柜前,望着镜子里的军人依依不舍。 我转过身来对母亲说:您坐好了我给您敬个礼吧,您好好看看,明天儿子就不能穿军装了。 母亲也很动情,露出不胜惋惜的神情。她说:你穿什么也不如穿军装好看。 那夜我一直穿着军装,抽了很多烟。天亮了才摘下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郑重地交给母亲代为保存。”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感动落泪的时刻,也有气愤的时刻,还有心情复杂的时刻。
感动是因为小萍在被窝里给父亲写信,字字句句直戳内心,还有她父亲生前给她写的最后一封信,我也了解了她为什么那么迫切的给父亲寄穿军装的照片,小萍这个角色我觉得演的挺好,把她初进文工团的兴奋,再到刘峰被处理时的深深地失望很好的表达出来,整部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萍在看文工团最后一场表演中途去月光下独自一人翩翩起舞,是那么的美好,是白月光的存在。
气愤最开始是因为刘峰被冤枉,后面就是多年以后刘峰这个战后残疾军人被那些不配坐在队长位子上的zougou欺负,这个时候我真的替刘峰不值,那么好,那么善良,那么乐于助人,那么有骨气的一个汉子就为了一个林丁丁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如果刘峰大学毕业,像他这么有才华,有品德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一定能干的特别好。
心情复杂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比较特殊,有战争,有解放,有随之而来的各种风口浪尖,我们父母一辈的芳华已逝,而有一天我们的芳华也会消逝,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芳华,在最美的时光,做一个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美丽的年轻人。
当然,我也想记录下我们这一代的芳华。
我看的虽然不是电影,只是一本和封面一样的书。看了好多人的书评,都说书比电影更沉重——因为电影里没有把他们老了的情景给拍出来,而书里写出来了。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前面描写的他们在军营的生活,还有下放到基层,当兵的时候,大多是有趣加荒唐的。特别是何小曼的人物塑造(在电影里面她好像叫何小萍),她拿掉包的温度计作弊和她拿海绵垫在乳罩内的作弊,她想和林丁丁一样被当作公主的心理,以及最后她被孤立……她和她周边的人,有趣在这些事真实又有笑点,荒唐在小曼的心理和众人随着别人对她的孤立她的心理。 书中对何小曼被孤立的过程描写的是最多的。小曼本身不是什么险恶的人,她做出的事情,或者说她自身,包括她身上的馊味,但凡可以为人所吐槽,可以制造话题的,就是可以成为可孤立她的点。
为什么孤立何小曼,或者说为什么把刘峰逼出红楼——这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人们需要话题来交流,就像何小曼下放到基层了她还是作为她走了之后大家半年内的话题,而这也并不是因为大家有多讨厌何小曼。在那个比现在更喜欢制造话题,更喜欢夸大其词、捕风捉影的年代,不做坏事,甚至也不做丢脸的事,就像萧穗子(就是作者本人)给少俊的情书,甚至因为她爸爸是位诗人,都可以作为她被称为怪胎的理由。另一个原因,放到现在来说,孤立一个人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两个人或者一群人说某个人的坏话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在何小曼救了伤员以后,她又被称为“战地天使”。这大大小小的荣光,签字签到手抖,让她看起来像位女将军。在浮夸场面的冲击下,她精神分裂了,反复这那句“我不是位英雄”。我记得在柴静采访了从德国来到中国,不谋钱财名声,为山里孩子支教的卢安克以后,发表了一篇报道——《无能的力量》。读完之后我也觉得卢安克的做法非常好,他的话非常有思想,但是在这篇报道发表之后,一些人觉得他身上披着光辉,一些想要造访他说向他学习,却不肯理解他的教育理念,一些女人还想要以身相许,发邮件说“你多么光辉,我多么了解你”。对于这种感情以及做法(这是一种打扰和一种误解),与战地小兵对“战地天使”何小曼,“雷又锋”刘峰是一样的。误把他们判为了有光辉的圣人,自以为帮助人的他们就是他们全部的一面,这单单的一面也要夸大,大到让他们成了光辉不变的雕塑才好。这不仅是中浮夸的固化,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物化。正如林丁丁面对“雷又锋”的表白“他怎么敢爱我”“这雷锋雕塑上的东西,怎么就下来了”。
我觉得影片没有拍出来的,也就是他们老了的时候,不能说是全书最精彩的,d但是确实是最有味道的。像咖啡豆,味道不美,是苦的,但是最有回味。他们年轻的时候离我们这个年代太远,这近到了21世纪,便有了莫大的真实感。刘峰名义上的几个女友,他的病痛,和小曼生命最后的相惜相依,林丁丁不幸的两任婚姻,郝淑雯最后的好归宿,萧穗子如愿以偿成了作家,在刘峰去世后大家来悼,小曼在灵堂里插满冬青花……这一切堆杂陈述一起,才是集了酸甜苦辣,能感慨的世事如烟。
严正声明 非崇洋
希斯莱杰在扮演完小丑角色后 得抑郁症离开人世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他代入小丑的角色 阴暗厌世 以至于电影结束后自身无法抽离出来
然而听到一个很有趣的讲法:国外的导演或者环境里 是鼓励演员熟悉角色进入角色 表演的时候才能生动传神 比如丹尼尔刘易斯 马修麦康纳 都曾因为角色的身份需求在现实里变的神神叨叨 这要是在国内 人们指不定就说 你好好演戏 别跟我在这装疯卖傻
我很敬重这种敬业精神 台词形体乃至走位都是要时间去把握去适应 流量明星的产生将电影变成了快销品
这是导演自身想法的一种表达 他有追求也有能力将自己的青春芳华投射到荧幕上 对自己是种成全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这些幕后故事感兴趣 他们的备战状态可以了解到对这次拍摄的重视性
和他同年代的人群借此追忆 较他年代之后的我们借此了解 斟酌每个画面 提携后辈 薪火相传 公共人物拥有更多资源的同时 也该有责任感
其实观众很聪明 一部影视剧有没有用心能看得出来 大多数时候看些烂片之类的东西 不是喜欢看 而是打发时间和为社交提供谈资 其次大可不必由于创作人员的花边新闻而对作品有什么偏见 我们想看的不只是一部精彩作品吗
年轻是活力 是无边无际的时间 附加功能是彷徨和青春懵懂的爱 黄轩那段侧对着镜头 窗外下着雨 想起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
我喜欢过去但不想回到过去
他已走出半生,但归来仍是少年。
至少看到了那段在正片里被删剪掉的何小萍高原独舞。
看完电影一定要来看一看,幕后的他们,身上依旧带着《芳华》的气息。观看地址:https://music.163.com/#/video?id=234C10C5CD406AE5AF77FFE62A1D5D97
沐浴后的肥皂香味,舞台上的如花笑颜。《芳华》这片真好,看两遍看三遍,至今弥留“芳华”。故事真好,角色真好。是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放置到此刻也有新的感情。留有原著的灵魂,又注入导演自身的经历和情怀。电影真好,记录真好,重塑影像,重回最难忘的岁月。这片让我对冯小刚电影的印象改观不少。
演员口水话大杂烩
刚刚看完大银幕,再看看幕后纪录片——我们的电影花絮还没有像好莱坞大制作那样规范,对付看看八卦吧。
这些女孩子实在太好看了😭
⒈芳华,词语挺美好,但电影所展示的青春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却是残酷;⒉据冯小刚导演说他片子终混完请了葛优、黄建新等人内部观影提意见后又剪了12分30秒,那场高原舞蹈戏可能是在这期间删掉的?但我觉得保留更好,现在的成片那段有跳跃不连贯之感;⒊相较之下还是更喜欢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什么纪录片啊,还不如不说明呢,弄半天就把芳华变成他个人的致青春啦,大家各种表扬原来都是意淫而已,导演没想那么多原来。
纪录片比电影好看…
看了很多被剪掉的镜头很好,对苗苗的刻苦印象太深刻了
《芳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一帮子的人陪冯导重新过了八个月的部队文工团生活
看完《芳華》再看幕後記錄,感慨拍片真的非常不容易,即使最終成品並不盡如人意。仰望馮小剛的導演境界,還有攝影指導羅攀的敬業(幾乎都是親自背Steadicam去拍)。《芳華》是馮導的青春和情懷,他坦言拍這部片不指望賺錢,而是因為這部片除了他沒有其他人能拍出來了。鐘楚曦不僅美,還特別有個人魅力。
看了这部纪录片,更确定了《芳华》就是冯小刚实现年轻时未竟春梦的性幻想作品。最可笑的是,大家集体体验生活,黄轩都没有被要求参与。看冯导给围坐成圈女演员们说戏,有种后宫漫的既视感。演员接受访问说冯导一遍一遍给她们讲当年的故事,特别投入。“我那会儿啊……”好像饭桌上得瑟、油腻的中年男子
看到她们幕后的样子,真是动人。到底是年轻芳华,萧穗子是每一个身段都美不胜收。人人都说电影像情书,这一部电影才是冯小刚给自己青春的,最热烈、彻底、缠绵的情书。
美好的肉体【度 /s/1o8N0MWa 码 325u 】
看完电影趁着热乎劲看纪录片还是很好的一个模式,并且这个纪录片还是挺有格调的,不错
冯小刚说新人演员给剧组的时间“别说几个月,一年他们都可以”那种中年有点权利男人的猥琐劲展露无疑。
比电影要好看些。真实,真切。
所谓芳华,不过是人过中年的冯小刚的一场自恋式的怀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