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德剧,而且在一天内飞快追完第一季,实在太想分享这部剧了。 这部剧从剧名上来看,Babylon,巴比伦,乍一看很快就能联想到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关键词有奢侈繁荣黑暗糜乱等等;和Berlin并列,恰好可以暗示1929年柏林的情况。 说实话,囫囵吞枣看到最后一集,才慢慢品味出一部分剧情,但概括起来也很简单,主线故事是来自Köln的警官二代男主小泪沟(要是不抓住他的部分特征在一堆男演员里我真的辨认不出来)来到Berlin帮助他父亲寻找并销毁记载着德国正在参加选举的高级官员丑闻的录像带,副线是他正好也碰上了在Berlin活动的第四国际的地区领导人为支持在土耳其的领导人而运送一大笔黄金、各派产生了斗争。 1929年的柏林是什么情况,我看完剧以后狂补历史,豆瓣里有写的特别全特别好的,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了解了历史以后,我更感兴趣的是剧里对此进行的阐释,豆瓣里有一个概括非常恰当:满目疮痍的世界里的众生相。Jeder einmal in Berlin,每个人都该去一次柏林,但是这时的柏林是什么样子呢?我倒觉得,有点类似于中国晚唐时期的长安:繁华背后是满目萧然,有点长安十二时辰的意思了。 还有一点我个人印象较深的是,不细细看下去,你永远不知道每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但是,反过来说,就算是看下去了,人,也不能定性或好或坏。这个剧,细细的线索太多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一眼看不完,我才看完第一季,还有第二季,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剧啊。
昨晚开始看“babylon Berlin"。警匪本不是我的茶,只是过去好多年里,"Cabaret"一直被我当成自己没有之一的最爱电影,这个剧里有很多对Cabaret的“致敬”。
看了两集,来龙去脉并没有完全搞清。主角是科隆官二代警察,来到柏林警署加入“社会风化小分队”(vice squad,大概是朝阳群众那个功能,集扫黄缉毒剿私于一体)。表面上看,他追缴黄色电影和照片,并捣毁制造窝点例如图四(还有一个功能,他拿缴来的黄色照片跟药店老板换药磕,你看,哪里的条子不腐败捏?),实际上是为了拿回至少销毁一盘可能关系某领导前途的证据录影,大概是这半年来油管上爆料时经常拿来威胁对手的那种。
女主是贫民窟的孩子(住地类似大兴环境,似乎更脏乱差,尚未被驱赶),白天是警署谋杀队的临时工秘书,晚上是所谓的爵士baby(舞女还兼点儿别的)。与男主的交叉点出现在警署电梯,相撞,照片散落一地,她的都是谋杀,他的都是爱情动作。匆忙中拿混了一张,这是最常见的包袱,后来断胳膊断腿的血腥照出现在兴冲冲欣赏黄片的药店老板眼前,镜头切换,不知下文。
另一条线,是流亡的托洛茨基支持者第四国际同志们的反革命(反斯大林)行动。地下印刷厂,为五一国际劳动节暴动做准备,伪造旅行文件。然而被最信赖的革命同志向苏联大使馆举报了(图五七是革命同志),随即的血扫印刷厂一节有塔伦蒂诺“无耻混蛋”的影子,哗哗哗哗全是窟窿全是血。
卖高级酒的以次充好被餐饮大老板请喝茶,哦不是,请吃饭,煎鱿鱼吃到一半,出现《权力游戏》二丫的影子,“舌头是上帝给我们的最好礼物,能如此精准优雅地辨味,而本身也是一道美味…”哪里是鱿鱼。
一锅杂烩,还没理清,可是,who cares!好看啊,撩人啊,今年的电影电视里最让人视觉满足的就是它了。
(当老年人有一个好处,觉少,一天能过出28小时)
必有剧透 按季更新 第一季共三篇
第一季夜总会这场戏算是两人发展的重点。胖警察在广场上看到两人买烟的场景就看出来两人之间互生好感,那么夜总会这样一次借工作之名的非正式约会则是关系的发展,尤其男方明显被夜店里充满活力的夏洛特深深吸引了。荷兰人夜总会这个异装癖Club的场景也选择的好,有几个方面都表现了对格里安来说打开了新世界了,一是夏洛特笑他约9点那地方要半夜1-2点才去呢,二是摄影师小哥的出现格里安其实很震惊吧但是大家都安之若素,不能显得自己像个科隆来的土包子吧,几方面都让人感觉柏林是很自由的地方(所以他给嫂子打电话就开始有了想让她来柏林的想法,因为这里自由啊没人会说我们啊,看得出来他已经向往柏林了)。从演技爆棚的异装癖歌手这里获得重要情报后两人放肆跳舞的场面也太欢乐了,之前格里安去那个小酒吧跳舞就看的出来他很喜欢跳舞舞技出众还能翻跟斗(想说那时候跳个舞真不容易啊运动量太大技巧要求太高比郑多燕要累多了吧)。这个铺垫就是想说两人兴趣爱好很一致啊,先是相互有好感现在发现两人还能玩得到一块去多好啊。(夏洛特那么喜欢玩如果发现格里安去了酒吧是个很无聊的人该多无趣)之后就有点俗套的互问有没有结婚啊有没有对象啊这类问题,没事问这干嘛呢,说明互相好感都增进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是发展的前提。这里格里安说的是我的事情没那么容易(想起来就沉重啊),但那晚的夏洛特应该给了他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离开俱乐部后的戏是个要仔细推敲的地方,尤其是对话部分。男主提出要送她回家,家,对女主来说是个沉重的话题,那个贫民窟的家,那个一地鸡毛的家,她可不想露怯,于是就委婉的拒绝了,说自己还不回家还要去别的地方。格里安应该很难get她是因为这个原因回绝了他,所以有点困惑,那么晚了你还要去干嘛?因此好像还问了一嘴。刚要走她突然好像想起来什么,问做你的助理谁会给我钱吗?格里安不知怎么回答说了句我们(的工作关系)不是才刚开始吗?
为什么突然问了这样一个略显突兀的问题?试着理解下。女主生命中大致三类男人:第一类是男客户,这里就别说什么道德问题了,饭都吃不饱家人都养不活,马斯洛需求理论了解一下,当然后期胖警察因为关键时刻帮她出钱葬妈,对他产生了一些依靠感,超越了客户和相互利用的关系,这另说;第二类是朋友,比如那个学解剖的逗比,可爱但早亡的小警察,他们都是朋友,都属于有好感床单可以滚一滚,但也别太认真的类型,(郊游游泳时格莱塔问夏洛特,你喜欢他(指逗比)吗?夏洛特说你怎么会这么想?可见夏洛特心里是很清楚的)这姑娘后期晚上不愿意回家去,都去这些朋友家留宿,也是个寄托,但注意只是朋友,不是男朋友,她当时回答男主的是我可连男朋友都没有呢。第三类就是认真的对象了,当这样的理想型出现的时候,她是想要争取的,但是她考虑的不是我如何千方百计接近你,而是我需要先把自己变得更好,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也解释了她为什么这时候问报酬的问题呢?有人付薪水给我=我可以慢慢放掉之前那份皮肉生意了=我可以考虑一场认真的爱情了?而为什么是男主?我觉得可能是在女主掩藏在机智敏锐表面下,那些她在小心掩饰的苦大仇深、千疮百孔,她在男主身上也找到了类似的东西吧。
这就要回到男厕所那次偶遇了,男主最狼狈最不堪的样子,不过如此了。她无意中救了他,他表示有件事要拜托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抢答,我知道我懂的,做了一个保密的手势。男主想要掩饰自己的脆弱,她太感同身受了,这是一种从心底里的共鸣与理解。经历过此事的两人,再相见必然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夏洛特,她看到了格里安身上别人都看不到的一层底色,并不是表面那样风光的官二代。两者之间彼此都产生了一种更深的联结。
这每一次的交汇,都是庞大剧情中的一小点,但是每一点都如此连贯与合理,随着剧情徐徐展开,不紧不慢,简直是深谙点到为止的马老师。
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
还记得那个曾经带给你无数视觉体验却因为太烧钱而被迫砍掉的大尺度神剧《超感猎杀》吗?
还记得被砍时粉丝们苦苦哀求片方奈何开销太大无力继续拍摄的悲恸吗?
不过,超感的粉丝们不用再继续苦等遥遥无期的第三季了,我们超会花钱的导演汤姆·提克威已经提着他的才华继续出来烧钱啦!(不知道这次能烧多久?
其实本人看德国电视剧不太多,我个人第一部德国电影应该是1998年的《罗拉快跑》,应该有很多人的第一部和我相同吧。而这部奔跑中的《罗拉快跑》的导演即是这位德国人汤姆·提克威,也是这部《巴比伦柏林》的导演兼编剧。
据悉《巴比伦柏林》是迄今为止德国电视剧中最昂贵的一部,制作费高达400万欧元,想想那些投资破亿却婆婆妈妈各种植入弱智广告的国产电视剧,这部德剧真的堪称良心之作,分分钟花的都是真金白银,钱都花在刀刃上了,能不出好作品吗?(当然不能!
所有的打光、焦点、画面的结构,乃至人物的服饰都进行了电影化的处理,比如下图中女主孔雀绿的帽子,在一众灰黑棕中鹤立鸡群,让观众一下子就能发现谁才是重要角色。
又比如这一幕的烟雾缭绕,为主角的出场染上了神秘色彩。
整部剧的背景设置在上世纪20年代的柏林,一战失利后的魏玛共和国,幻想中的君主制被弱小的民主制取代,沉重的赔款和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继续压迫着底层人民,所有的一切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摧毁了西方上百年的价值观与宗教信仰。
人们对现代化狂热膜拜,整个国家就如同《巴比伦柏林》中所展现的一般,到处蒸汽飞扬,机械鸣笛,人们就像是一个个迷失在巨大锅炉房中的行尸走肉,看不见蓝天,没有阳光的普照,终日沦陷于纸醉金迷之中继续彷徨与迷惘。
1927年德国影史标杆之作《大都会》,即为当时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对摩天大楼的无限憧憬与对未来无知的幻想。
人们一方面消极地逃避一战战败的耻辱,一方面又在积极地在经济危机时期挥霍那些不值钱的货币。迷失与盲目,过度的放纵与最终的极权,所有的一切终究酿成了最后的悲剧,魏玛毕竟只是块历史的垫脚石。
欲望的十字路口,你奔流向前,却不知哪里是天堂、哪里又是地狱。
在这样混乱的历史背景下的故事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很黄很暴力了。
男主格里安是一位患有严重战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探长,从科隆调到柏林,表面上是一位风纪组警官,实际上是在调查一起高官不雅视频的案件。
女主洛特,身处贫民窟,白天在警局做着文职工作,晚上做高级应召女贴补家用。
拿着不雅视频敲诈勒索的黑社会老大。
还有为了民主为了德国崭新的明天,第四国际“红色堡垒”骨干小提琴手,以及假意支持第四国际实则在转移黄金的俄国女伯爵等等。
几乎所有人物的登场都是从后脑勺开始或者先声夺人,每个角色在导演的设计中或多或少带着点朦胧的面纱,令人无法看清他背后的真面目,让观众怀揣着无数个问号在剧集的深海中找寻答案。 在悬疑这一点上,导演可谓下足了功夫不让你轻易看懂。
其实这部德剧,你只需要用45分钟的时间看完第一集就够了。因为从一上来回忆与现实的镜头切换,到导演对于光影的把控,以及方方面面的调度,就已经注定了它的不平凡与导演无处安放的野心。
在男主不断成长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中,向世人展现德国当时的世间百态,当你真正了解看懂了格里安时,或许你就能够明白历史中的德国和人性的狂欢与丧失了。
——《魏玛文化》摘录(我或许也会将此评论的内容同样放在这本书的书评里)
“...,难怪有许多“好的德国人”,比如像海德格尔,会把柏林看成是现代的巴比伦而不愿去住在那里。”
1.关于柏林
1)作者说:
哈斯出生在布拉格,最后却完全认同柏林,他在那里以写电影评论成名,同时编辑《文学世界》(Die literarische Welt)杂志,然后“我发现我所认识的柏林人很少是真正在柏林出生的”。不过,“只要好好用力呼吸柏林的空气,很快就可以成为柏林人”。哈斯深爱柏林,这个城市让他变得多愁善感:“我特别喜爱柏林女人机灵快速的说话样子,也喜欢剧场、酒馆、街上以及咖啡馆里人们那种敏捷反应的样子——那种凡事无所谓却又认真专注的姿态,整个气氛是那么可爱迷人,冷静却不冷淡,一种说不出的机动性感觉,他们热爱工作,随时准备接受重大打击——然后再继续生活”
2)茨威格记载了通货膨胀时期的柏林:
“柏林,”他写道,“已经转变成为全世界混乱离谱的中心,酒馆和许多游乐场全都在一夕之间关门大吉,我们在奥地利所见和这里相较,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这说明德国人是如何爱搞怪和多么变态,许多弄成柳腰细身的男孩子,乔装成女人在大街上招摇过市。每一位高中学生都想在外面赚外快,在阴暗的酒吧里,我们可以看见高级公务员及高级财务官员和一些喝醉酒的税收肆无忌惮地打情骂俏。及时古罗马时代秀多尼奥斯(Suetonius)时期的众酒徒狂欢清洁,都比不上这里化妆舞台的嚣张淫乱,许多男人穿着女人的衣服,女人穿着男人的衣服,在警察的仁慈目光下,若无其事般滑着舞步。这真是价值崩溃的时代,连许多想来号称秩序最稳固的中产阶级亦难幸免,一样跟着一起疯狂。许多年轻女子都骄傲选成自己是性倒错,在柏林的学校里,一个16岁的姑娘如果被怀疑仍保有童贞,会觉得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2.关于青年及传媒
青年(右翼青年),......,结果都会是他们牺牲自己的青春并把自己束缚在政治冒险和狂乱的意识形态上面,或是伪装成新形势的老式工业和军事官僚机器上面。
“年轻人导出乱闯,追随错误的神和领导者,但还是坚持像追寻清明和精神的律则。”
“然而,这些年轻人身处杂音、冲突的诉求方针、纳粹的血腥集会以及共和的病态环境当中,他们如何寻找到清明和精神的律则呢?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电影,只是徒然引发混乱。”
作者接着举出《大都会》的例子,并认为其只能算是一部“缺乏想象力的狂想影片”,“只讲究画面构图,内容却十分贫乏空洞”。“父亲的复仇和全能的母亲,可以说是魏玛共和时代最常见的两大重要主题,而此两者对年轻人而言都是深具破坏性的”
作者提到著名的宣传家和出版家苏尔坎普(Peter Suhrkamp)描绘并指出了父亲复仇的必然结果:
“这些年轻人的思想都是一些经过伪装的本能冲动,在他们的讨论之中,把个人的观念引申成为世界观”。然后,他们努力攀附于英雄崇拜,“没有英雄他们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所适从,但是他们从来不了解什么是困难,什么是危险,以及什么是现实的冷酷法则”。总之,他们根本还未真正长大,现在,由于精神和经济的需要,他们就投向反知性的行列,把思想看成是无能的象征,所以对自由主义的党派不屑一顾,然后聚集在平凡而可靠的保护伞地下,他们喜欢“被训练、然后随时准备为命令他们的人效命”。他们欠缺的是一种“真正的革命观念”。
然后作者写道:“这是1932年魏玛共和的真实处境:清明的视野和政治的无能、恐惧、怀疑以及非理性希望的时刻。表面看来中产阶级的政治人物仍在运作他们的政治,但对其他人而言,危机实在已经迫在眉睫”
3.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章最后一段
几个月之后,希特勒成为德国的总理,魏玛人开始四处逃窜,身上带着魏玛精神,逃向伊索寓言式的放逐,逃向死亡的终结阵地,有的自杀——在柏林的公寓里听到敲门声后的自我了结,或是在西班牙的边境上,或是在巴黎租来的公寓里,或是在瑞典小村庄里,或是在巴西的某个镇上,或是在纽约的旅馆房间里。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人带着魏玛精神继续活着,活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有的在实验室,有的在医院,有的投向新闻事业,有的在剧场上,有的走入大学的学术园地,在各自放逐的他乡异国,让魏玛精神真正开花结果。
本书遗憾的是:
目录对应章节处有一段文字那段没在正文中找到。那是:
创伤需要时间去治愈,并不是摇旗呐喊就能治疗创伤。真正的进步依赖“木匠按部就班地工作,铁匠拿着铁锤不停敲打,还有商人仔细算计等等”。
这一段写的亲切朴实,又谦卑。
书后附录有魏玛共和的政治简史。
如果想了解相关时期一些内容,此书可略作浏览用。
必有剧透 按季更新 第一季共三篇
好了回到时间线,夜总会舞会之后,发生了大家都一脸懵逼的场面,格里安居然跟房东太太搞在一起了。试想那晚发生了什么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张国荣、刘嘉玲和袁咏仪的《金枝玉叶》,里面有一场戏是张国荣的角色对袁咏仪产生了感觉但以为她是男人因此没敢怎么样,回家忍不住就睡了自己的女朋友(即刘嘉玲的角色)。我脑补的就是这样类似的设定,生理上的补偿。尤其是从房东太太后来一系列的反应来看,一晚就被睡服啊:从满脸死灰到满脸光彩,连愚钝的Bruno太太都察觉到了说你越来越漂亮了,虽然大家吐槽说这廖凡一样的脸不知道怎么夸的下口,但你不得不说久旱逢甘霖啊状态是不一样,演员和导演的功力是到位的。在格里安要搬走来告别的时候,房东太太没有开门,看的出来是真伤心。顺便提一下她那一袭黑衣坐在红色丝绒单人沙发上手里一根烟的画面还是很美的和很忧郁的,油画一样的质感。
第一季的高潮和大结局是男主007一般的表现得到了胶片并烧毁了胶片,为第一季做了交代,同时形成了格里安这个人物的转折点,这件事之后的格里安,在心理层面即将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也是我认为发展CP关系只是结果,更重要的是看到两位主角的个人内心成长之路,然后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他们走到了一起。
那么对格里安来说,出身在官二代家庭,上头有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哥哥,爸妈从小就有意无意显露出你不如你哥,然后他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理想型女生,结果这女生在两兄弟之间摇摆不定,最后怀上了哥哥的孩子变成了嫂子。经历了这些的格里安内心应该是充满了得不到父辈认可的自卑感和种间竞争的失败感的,这种感觉被深深压抑在自己的潜意识中,直到在战场这样一个极端环境下,潜意识被释放出来做出了那样一个人神共愤的举动,后来他连自己都没法自圆其说,从情感和理性层面都没有办法自洽。不知道格里安是如何度过那一个个夜晚的,当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他无法直视,最后选择了逃避、欺骗自己和别人、逐步变成生理心理疾病和依赖药物。这也一直是心理医生在帮他寻找的根源和面对的真相,是他这个病例心理治愈的关键点。
再看下格里安与母亲的关系,他一直以来的怨念是母亲认为该回来的是阿诺而不是他,这事情被反复提到,可见是他情感上过不去的一道坎,那么投射到格里安与女性的关系上,就是要跟哥哥竞争才能获得情感满足?这会不会就是一直与嫂子保持着偷情关系的源动力?如果哥哥从中撤出了,比如哥哥死了,这种关系反而维持不下去了,看剧情发展这样解释基本符合逻辑。
胶片找到后父亲人设彻底崩塌了,基本上格里安建立在父权基础上的世界观都崩塌了(查案期间每次给父亲打电话汇报进展格里安都显得那么紧张,可见是很想完成任务获得父亲的认可的),这件事促动了格里安想要与过去的一切告别,他决心不再回头,留在柏林,并要跟嫂子分手。这是想要一切重新开始的标志。在告别信中说实话我一点没看出来他跟嫂子情感上有什么割舍不下,只是找了个理由想要尽快跟过去拜拜重新开始。
我这人完全没法抗拒Raymond Chandler-esque风格的东西
可与《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对照,相同的社会背景——一战战后创伤对个体与民众心理的影响,各方势力与国内外诸政党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利益制掣关系;汤姆·提克威拿手的多线叙事倾力运用,描摹政治狂潮风雨欲来前夕的全景图,群像相当考验脑力与剧本,各条线索悬疑感并进,合力拼凑细节。配乐佳。
那个年代蹦迪还有套路的啊。。。。。。。。动作统一得像广播体操,还有人在台上领操。。。。。。
史上投资最大的德剧,被称为“十年来全球最佳剧集”,果然牛逼的一塌糊涂,即便是最好的国产剧,跟人家也差着好几条长安街。
儿子给爸爸找性爱录像带的故事?
第三季结束后,男主角又上了战场无缝续接《我们的父辈》……
铁路迷就问一个问题,火车是怎么从用宽轨的苏联开到用标准轨的德国的🤔?
汤姆大叔转剧之后真惊艳。有生之年能不能等到一部巴比伦上海呢。
Christopher Isherwood鬼混过的柏林就是这样吧
(9/10)魏玛共和国末期百态。第一集街上几百人全是群众演员,并非电脑特效。和以往魏玛题材只能和纳粹挂勾不同,这部的主角是共产党、保皇派、黑帮、还有维护即将倒塌大厦的魏玛官员。德国曾距离全面赤化如此之近,也受到复辟的威胁,而议员则为保护来之不易的共和成果不择手段。珍惜共和成果的人很多,但执意倒退搞领袖崇拜的亦不少,在一系列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最后却是纳粹的上台。(这是第一季,准备撸第二季去了。)
片子的主线很明确,就是为了给科隆市议员销毁不雅录像带,但这一条主线放在纸醉金迷,暗藏危机的魏玛共和国的背景下就很有意思,各种真实历史事件构成的支线是本剧最大的亮点,托洛茨基的黄金,德国共产党在5月1的流血事件,军国主义的黑色国防军的复仇,对德国社民党的敌视,魏玛建制派对黑色国防军的提防和遏制,每一条支线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再加上本剧对于战后的ptsd的士兵,失业的工人,没有生活保障的底层人民,夜店里奢靡的德国人,种种魔幻场景的叠加描绘了一副魏玛共和国的浮世绘。不管是书还是影视作品,市面上都少有对魏玛共和国的详细研究,所以像巴比伦柏林这样的德剧与其说是娱乐作品,不如说是一个文献,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在希特勒上台前魏玛共和国的样子,也给希特勒为什么上台留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史上最贵德剧,烧钱烧出了一幅华丽丽的魏玛德国浮世绘,格局大(试图描绘纳粹上台前的德国社会众生相),着眼小(由一列火车引发的系列案件),画面养眼,摄影音乐奇佳,各国的电视剧都奔着电影的制作水准去了。目前已预定三季,这样的剧集请多拍几季好嘛!
神剧,尺度堪比HBO,但又带着德剧制造的严肃正剧范儿,一桩桃色丑闻背后的政治角力,非常引人入胜的设定,尤其是光影和构图非常惊艳, 暗黑又复古,刺激又香艳。
怀旧神剧 细节大赞 有几场拍得很飞
女猪是妥妥的斜杠青年,白天警局文员,晚上pub不可描述 咳咳咳。。
山雨欲来,时代变革前,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是例外,殊不知早已是历史的齿轮。官商勾结,黑色交易,政治权力,错综复杂的多线叙事描绘出一幅当时德国社会的全景图。色情场所的奢华迷离拼凑仅有的华丽,剧中的打光和摄影极为精致。第二集最后枪战的太棒,就像用《歌厅》的手法剪辑了《无耻混蛋》。
第一次看德语的剧,看了两集就很喜欢。毕竟被奶飞HBO养得口味很高的自己,找到一部对胃口的剧已经很不容易了。这部剧的优点是剧情紧凑,角色众多,各势力和利益方都值得去回味和深入解读,最重要的还是时代感的还原,真的非常入戏。继续追,希望不会烂尾~
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犯罪+悬疑+时代。多线叙事,精致场景,迷幻配乐。一切还只是开始。
神剧先mark下。谢谢鱼哥推荐
看了两集以后,竟然在柏林街头遇到了男主,于是继续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