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可能是我想记录这些东西的契机。
在我看到屏幕上显示“Ain't Heard Nothin' Yet Corp.”的时候,只是心里一顿——咦,什么样的公司会取这么一个名字。
1925年,华纳兄弟为自己濒临破产的小studio苦恼不已。在Sam的软磨硬泡下,Harry答应去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看一眼。想象一下从西岸跑去遥远的东岸,一直对所谓新技术心不甘情不愿的Harry,大概也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Bell Lab作为AT&T和西部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s)的附属研发部门(现在是诺基亚子公司!我的诺记!)。这一访令Harry印象深刻,点头在新片《唐璜》(1926)中用Sam牵头和Bell Lab共同打造的Vitaphone技术,录制同期音效。
然而公众和评论家们好像并不买账马车在台格路上颠簸的咕噜声,或是刀剑相擦的金属声。
气。
但好在大家对录制的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的bgm还有不少好评。华纳决定趁热打铁,拍个爵士音乐片《The Jazz Singer》(1927)。故事based on一位comedian,但本人却不肯出演,认为同期音乐录制的新技术对自己艺术生涯来说是巨大风险。华纳只能找到Al Jolson(虽然肉痛,因为他太贵了),没想到他满口答应。Jolson本来就是先锋性格,能做第一的机会绝对不落下——一战时他是第一个劳军的演艺界明星;第一个进行百老汇剧目巡演;第一个把观众席劈成左右两半,给自己更狭长的舞蹈空间;第一个从电影盈利中分得一杯羹的演员——25巴仙)。
(咦上面是不是押韵了)
(为了插入这个条目,我发现我居然看过这部片……大概以前上电影课要求看的,额)
录制其中一首“ Toot Toot Tootsie, Goo' Bye”时,麦已经开了,乐队奏出第一个音符,周围杯盘碗盏叮当作响(也录进去了),Al Jolson凑向观众笑眯眯互动“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I tell yer, you ain't heard nothin' yet.”
//www.youtube.com/watch?v=22NQuPrwbHA
It changed everything. 录音技术员们惊呆。Sam却跳起来:如果大家能接受一句对白,那么我们可以给到更多。他赶紧给电影加了一幕,主角和姆妈畅想大歌星生活(对话),被犹太Cantor老爹呵斥(明明父子都是唱歌为生,唉)。默片时代真正结束,相当惊心动魄。华纳盆满钵满,由此奠定江湖地位。
(B站也有The Jazz Singer全片)
(这里quote一下,片中有位音效师说,“When you have goosebumps, you know it's right”)
Walter Murch,George Lucas跟着Francis Ford Coppola办了个工作室,Zoetrope。一开始都是科波拉自己的片,一部公路片《Rain People》,哥几个一路high着好几个月,由东岸往西岸,拖家带口奔去。Murch已经开始了他的沉浸式收音尝试,电话,汽车,拒绝用好莱坞大厂千篇一律的音效。玩high了就开始更奇诡的尝试——卢卡斯的处女作《THX 1183》。
Big fail. 亏惨。Zeotrope差不多破产。科波拉要赔钱。Murch在采访里说,“没钱了,大家就好几年都不能在这行干了。”为此科波拉不得不接了一部被二十几个导演嫌弃了之后,扔到他手里的黑帮片。
Fuck yeah! 我太喜欢这种扬眉吐气的故事了!
According to Murch,那种get on my nerves的金属声,在描绘一个人的精神挣扎时,是他的神经在撞击。我信了!
把Zeotrope救回来以后,除了科波拉一家的电影,公司还出品过很多名导的片——戈达尔、黑泽明、塔希米克等等。
Ben Burtt(长得有点像Bob Odenkirk)在大学里和朋友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个非常cult+五毛特效的外星怪兽大战爽片。他说我就不喜欢文艺片,喜欢那些cheesy(不是原话)的老片。卢卡斯要拍星战的时候,Murch抽不出身,有人引荐了Burtt。Burtt去了卢卡斯的办公室,看到了墙上制作的概念图,“我一直就喜欢外星啦机器人啦怪兽啦这些东西,这个叫星战的片里,都在了!” 他高兴得发狂。
为了设计Wookiee的声音,他跑去动物园(很多音效师都提到去动物园采样,比如老虎吼声倒放,狮子吼声0.5倍速正放,最后拼在一起变King Kong的骚操作,大开眼界),找到一头熊叫(……),给它吃面包,逗它玩,哄了它一天。
大家都喜欢Wookiee的声音。然后Burtt给整个剧本的音效做了详细梳理,写了proposal,画了收音地图,拿给卢卡斯,问他“这些要不要我都给你做了”。
就,莫名其妙看哭了。一个人有机会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是ultimate accomplishment?
其实不只是Burtt。他们一个个都提到,童年时的一部电影(一位提到的是Robert Altman的《Nashville》,难得地每个演员身上都全程配麦,全方位立体收音),一个广播剧(一位提到的是Orson Wells在广播剧里各种生动音效呈现,脚步踢踏,开门吱嘎),打动了自己,最后真的坐在console前成了音效师。Murch也说小时候自己捣鼓磁带,剪剪拼拼,做成小电影。直到大一点听到法国有个乐队,这样剪剪拼拼变成了一张专辑,“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人在跟我做一样的事情“。我会觉得amazing,大概是因为I have no passion, 但哪怕是这个路径本身,it's sooooo touching。
一些边角料。
玩具总动员的导演Lasseter,在讲到胡迪的时候说自己小时候也有个拉线娃娃,show出了童年抱这个娃娃的照片,镜头一转,他如今居然还possess这个娃娃!并保存完好。我瞬间想起最近一部里的Gabby。
一开始做玩具总动员,Lasseter本来想找Ben Burtt的,但人家领完奥斯卡后肯定就是很忙了嘛……于是就找来Burtt的徒弟Gary Rydstrom(也是侏罗纪公园的声效主理,跑去动物园录了一大堆野兽咆哮组合成恐龙嚎叫,把斯皮尔伯格吓得跌到地上)。Rydstrom给跳跳灯设计的声效,赋予其第二个layer的生命,太满意了!从此成为皮克斯当家花旦。但是这个Lasseter哦。
还有拟音师,叫作Foley artist。缘起是因为伟大的拟音师Jack Foley。库布里克为了斯巴达克斯里的盔甲声音大发雷霆的时候,Foley找来几个小铁罐叮叮当当。兜转回去,上文提到The Jazz Singer一炮而红以后,Universal觉得我们不能输啊,就到处问谁有电台广播剧经验?搜罗了一批拟音储备人才,里面就有Foley。
在大学里修的一门Film and cultures,教授花了很长时间跟我们介绍counterculture revolution。于是看了许多六七十年代狂放不羁的片子,什么《Easy Rider》,《McCabe and Mrs. Miller》,《M.A.S.H》等等,知道那时候的年轻人不事生产想着避世,奇奇怪怪的念头丛生,电视抓住大家的眼球,追星也是追Beatles。But how can we live without大荧幕?片中模拟了影院里从六个方向来抓住耳朵的注意力。一个雨夜的镜头里,雨声fade out,只听到主角的低语。
飞机掠过,炮弹落下。踩到了玻璃杯,拎起电话。
反正电影不会死的。
And maybe it's time to watch Star Wars. - 咄,望而生畏。
Ref: Wiki + IMDB
(有点懒了,本来还想dig一下后期技术发展……但晚上还要看片,写不动了……)
看完后我进入了智能自问自答模式“怎么这么好看”“就这么好看”“我疯了”…
纪录片里,请来了不少好莱坞大腕名导剖析比如在《太空漫游2001》《教父》《拯救大兵瑞恩》…等等抽层解析大片影像背后的声音构建艺术。我更多会被影片中出现的音效师们所打动,他们终身隐在幕后不为人所知,但当他们发现一种创新的构建方法,或窝在一大顿稀奇古怪中杂物试验一个拟声,或端坐混音台不断调配声音之间分毫比例时,脸上变幻着或天真的狂喜或抽离的专注,就像孩童就像修行者。
几度让我不由落泪的.并不是被任何煽情桥段勾起,实讲,这部片也没有一点催泪的意图,相反,采访话语和画面剪辑手法充斥了跳跃的幽默感。想来,是全片那刻画那种昂扬炙热又精细到极致的创作状态,让我感动的“太美好了。”
看得过程中,不断有新鲜知识向我扑过来,我赶忙打开脑壳想都盛起来。不料知识点太密集,看完头昏昏的,需要点时间回个炉整理。
创作原理其实是相通的,而且纪录片里的大师们都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生动的比喻,把艰涩的专业壁垒绕指柔了。
在这一个半小时里,我常处于“我理解并大受震撼”的状态里。
目前头脑中翻腾着有些零星字词
“声音编织的内核还是想象力”
“在混乱中也能编织出秩序”
“用声音拉开空间”“还原重量”
“用声音实现目光专注与调度”
“配乐是救生筏,只有在必须找寻有所依傍时,才该出现”
“三组操控”“推情绪时,调大配乐;实现冲击力时,调大音效;剧情关键信息时,让位对话”
……
电影开场时有句话:人出生之前第一个有感知的是声音。我信了!
平常去看电影的时候,我潜意识里认为电影里的声音就是这样,好像并不需要花费好多时间去琢磨。但是当我看到一个背景(环境)音乐要做到完美,做到自己的鸡皮疙瘩都起来,是需要整整几周时间来收集、完善时,发现原来声音是需要一点点制作出来的。
《象人》导演David Lynch在影片中说:“人们常常讨论电影画面看起来怎么样,但是很少人说起电影听起来怎么样,但它们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声音甚至更重要些。”听到这,回想起自己看过的电影,战争场面中的静音让我体会到角色的感受,传递角色看到上将死亡的悲痛情绪,枪支声告诉我在狭窄的电影画面中没有看到的东西——枪林弹雨,想象到对面的敌人,海面上的战舰沉沦......声音的节奏和规律,建立一个空间规模,使电影更立体些。打个比方,如同救生艇,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把里面的情绪救上来,让观众有真实感,感受沉浸。
有个画面,Burtt说他去了卢卡斯的办公室,看到了墙上制作的概念图,“我一直就喜欢外星啦,机器人啦,怪兽啦这些东西,这个叫星战的片里,都在了!” 他高兴得发狂。声音制作的确麻烦、费时,但他们说把作品做到自己都感动时,他们很愉悦,因为他们一直在突破,在创新。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也适用在这里: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没有听到美的耳朵。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和大卫·林奇都是这部引人入胜的电影的被采访者。
《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是一部完美的约会电影。还有什么能比电影如何变成声音的故事更让人兴奋,甚至更浪漫呢?在多30年的时间里,它无法对观众说“我爱你”。
后来,艾尔·乔森的《爵士歌手》,《公民凯恩》的多平面配乐,再然后,《雨中曲》,当然还有《惊魂记》、《纳什维尔》和《现代启示录》,把声音像一群生动地嘶鸣着的脱缰野马一样推向观众。
米琪·科斯汀这部纪录片中的受访者阵容令人难以置信。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大卫·林奇、罗伯特·雷德福、芭芭拉·史翠珊(芭芭拉·史翠珊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彻底改变了银幕音乐剧中声音的力量和直接性),还有沃尔特·默奇叔叔等等。
默奇的音效设计生涯,为卢卡斯、弗朗西斯·科波拉和其他人奠定了现代的基础。他还发展了声音效果的诗意隐喻的疆域:《教父》中的一个场景出色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里,我不会剧透太多。看看这部电影吧。
然后开始怀疑“看”是否已经是一个足够的动词来表达体验伟大电影的行为。
By:Danny Leigh
————纪录片《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观后感
电影声音的发展如同电影本身的发展史一样,有开端,有变革,还有进步。导演通过串联时间线的方式去带领我们了解整个电影声音的发展历程,从“本·博特”代表电影声音新动力,到“沃尔特·默奇”建立电影声音制作标准,以及“加里·里德斯特罗姆”开启电影声音数字时代,再到现在形成好莱坞电影声音制作的体系。其实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一百多年的声音发展史中,有着无数的人们将电影声音作为视听技术参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权衡着技术与艺术的力度,将声音这种错觉的艺术,切合实际地融入电影中。
不管是影片的叙述要素来讲,还是电影声音制作的流程也好,其都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人声”、“音响效果”和“音乐”。在其中人声又包括了“现场同期录音”、“对白剪辑”、“对白重制”;而对于音响效果来说又可分为“特技音效”、“拟音”和“环境声”;而音乐也就是电影配乐,是我认为最伟大一个声音制作要素。本片中通过大量的电影素材来展示,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的感受到,在我们观看电影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听觉盛宴,不仅仅是一支话筒就可以录制完成的,它所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背后制作团队去共同完成的。
其实在影片的前后导演依旧用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只不过这个元素是潜在的。在整个声音制作的流程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那就是“混音师”。这个看似简洁而又明了的词语,背后承载的却是所有声音要素的总和。在影片中一位女混音师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忆犹新,她说“当你听到你制作完的声音成品后,如果感受到全身汗毛颤栗,那你就成功了”。我一直在回想这句话,到底是怎样的声音成品,会让你汗毛颤栗?也许当我看到影片的结尾后我才明白,当你沉浸在一个电影里无法自拔时,当你的感情被电影勾走时,当你的听感沉浸在声音塑造的世界里时,你会感受到,这就是电影声音工作者最开始想要在电影中体现声音的意图,这就是本片的核心元素“Emotion”。
为什么说电影声音是一种错觉艺术,是因为我们在真实的世界里总有自己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会迷失自己。正是这样,我们才渴望在电影的世界中去寻找到那个与自己感同深受的人物,而电影声音就是你踏入这海洋的一艘皮划艇,时而让你平静的感受这个错觉世界里的美好,时而让你真切感受到来自这个错觉世界的风浪,这就是声音本身的魅力,也是电影声音工作者们想要传达给每一个观众的电影的魅力。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收录于话题#电影 1 #音效 1你平时喜欢看电影吗?我和合伙人会每周一次电影之夜。下次看电影的时候,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尝试,把声音关掉,体验一下有声音和没有声音的区别,我相信体验肯定会很不同,而这种不同就是电影声音带来的。 而这些声音背后是一批电影声音工作者持续创造的结果,最近刚好看了一部纪录片《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专门介绍电影背后声音的制作过程,我觉得挺有意思和启发,通过本文分享于你,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为什么电影需要声音?电影中声音有哪三种类型?不同的声音如何组织起来,传递情感?这些对我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启发? 1 为什么电影需要声音? 电影为什么需要声音?或者说声音在电影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部纪录片中采访了很多著名的导演和声音创作者,我影响比较深刻有三个: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导演):电影是个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一起才能传递信息。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导演):声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一种情绪;
克里斯托弗.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及《盗梦空间》导演):你能通过声音感知到空间的规模。
《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头诺曼底登陆的片段,听到声音,立即会让你感到受一种紧张的情绪,通过士兵的视角,你只能看到有限的区域,但是其中的枪林弹雨的声音,可以让你感知到整个战场,而如果能在用全景声的方式播放,你能有更明显的感受。
2 电影中哪些声音? 电影中的声音有很多,你可能很容易想到任务的对话,或者一些音效,比如枪的声音等。这个记录片中,将电影中的声音分成了三类,分别是语音,音效和音乐。
2.1语音(Voice)
语音通常指的是电影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为了做出好的对白,常常要考虑三个方面:录音(Production recording),对话编辑(dialogue editing)和对白重置(ADR)。
在电影拍摄中,常常会发现有人举着麦克风,而且离人非常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录制人物的对白,为了降低环境声音,特备是风声的影响,常常还会加上风罩。
录制好的对白,有时还是会存在噪声,需要进行编辑,去掉其中的噪声,而有的时候,再编辑很难达到目的,甚至需要把演员请到声音工作室当中,重新配合着口型和当时的情感,重新录制。
2.2音效(Soundeffect)
除了对白外,第二类电影中常出现的声音是音效(sound effects),它可以分为三个子类:SFX、Foley和Ambience。 SFX是两个不同的简写:sound effects或者是special effects,但是因为前者和音效重复,所以我选择它表示的声音的“特效”,它和我们后面提到的Foley有些地方是相似的,我理解它更多指的是原来不存在,超出人们想象,但是被创造出来后,又觉得很适合的,最典型的如星球大战当绝地武士所使用的"光剑",以及战斗机在空中被进入的声音。
Foley也是音效,它更多指的是对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重现,有的地方也特指人在物体作用中产生的声音,最典型的如脚步声,抖动衣服的声音,激烈冲撞中骨头折断的声音,而这些都是后期加上去的,如果感兴趣,在我的视频公号“精进学思行”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Ambience指的是环境声音,它在我们周围很常见,比如你在逛商场的时候,听到的电梯或空调系统运作的声音,你在公园散步时,听到的水声和鸟鸣,在电影中加入这些声音,能给你创造一种环境的真实感。
2.3音乐(Music) 最后一种是音乐,它是电影当中最直接传递情感的部分。比如下面这段音乐,它是《角斗士》中的主题曲《Now we are free》,它的高潮部分让我感到主人翁干掉仇人后死去,和家人相聚的一种解脱和欢快。NowWeAreFreeHansZimmer;LisaGerrard-100GreatestFilmThemes 3交响乐团 前面我们提到了三种类型的声音,如果想让它们更好传递情绪,需要进行组织,我认为主要有三种方式:时间,空间,混音。 3.1时间 关于时间,最典型的就是画面和声音的匹配,以及煽情音乐出现的时机,比如脚步声要和动作是匹配的,人们说话要和口型是对应的。精进学思行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匹配性,其中包括时序一致以及对声音符合场景预期。视频号3.2空间 第二是空间,刚开始,电影的声音都是单声道,也就是从屏幕背后一个扬声器中发出,后来电影人发现立体声更加能提升体验,而比较著名的还有Dolby的全景声(DolbyAtomos),前两天体验了一个音响公司的全景声方案,它播放了Dolby的一个宣传视频,的确很震撼,当你你闭上眼睛,你能感觉到雨水是从你的头上方滴落下来,而小鸟是从你的左边飞到右边。
3.3混音 混音就是将前面的几种声音混合在一起,但是可以通过故意突出某一种声音来营造氛围,比如把脚步声做得很大,或者把一个人的呼吸声音做得很突出来营造紧张的气氛,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其实很难听到这么细微的声。
4 电影声音的启发 这个记录片对我有三点启发:汽车声音设计,更好观影,聆听真实。 4.1 汽车声音设计
因为我自己是在做汽车的声音设计,它和电影声音有个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声音传递情绪,甚至是品牌,比如我们会有自己的品牌Logo声,而行业中优秀的企业其实也在做这个。 比如在如何基于“声音基因学”进行电动车声音设计?中,我分享过BMW请汉斯.季默为他们创造未来电动车的声音,Taycan为了保持它的品牌特征,为纯电动车创造了模拟的声浪 Electric sport sound,这个不就是对应电影声音中的SFX吗? 在2019上海车展观感:两家声学公司对比(Arkamys VS Harman),我分享过 Arkamys创造的3D报警音(3D alert sound),我在19年车展上听过实车的演示,的确挺有意思,比如它做出了声场的移动感来提醒不同方位其它车辆和自己的距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声音的"掩蔽效应"来掩盖一些很难消除的噪声,以后有空和你分享这个部分。 4.2 更好观影 我在写这个文章的过程中,和父亲一起去看了一下《金刚川》,我刻意关注了这部电影中的声音,特别是其中的环境声以及战争中的声音,让我印象深刻,当然我也发现其中有些脚步声和动作有时不是很匹配,其实你在观影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去感知前面提到的几种类型的声音,提高你的观影体验。 4.3 聆听真实
电影的声音毕竟是制造的,有时甚至为了营造氛围而“欺骗”你的耳朵,但是对于听觉正常的人,我们天然生活在一个真实的,如果你留心你周围的环境,你会发现有丰富的声音,比如我在星巴克当中听到的下面的这些声音,里面有冲制咖啡的声音,有背景音乐,还能听到人们的对话,这俨然是真实的电影,就在此刻,你也可以感受一下自己周围的声音,你听到什么?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参考听,你在Hearing,还是Listening?星巴克.m4a来自精进学思行00:0001:35 总结 电影中的声音可以分为三类:语音、音效和音乐。通过时间、空间和混音三个方面的组织,让声音和影像配合,可以传递信息和情绪,而电影声音别后的故事,也可以启发我们更好观影和聆听真实的世界。
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颠覆性地改变了电影的进程,默片与有声片基本上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类型。拍摄音效作为视听技术参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为人所忽略,本片从大众化角度科普了不少有用信息,从中可管窥电影制作的部分流程,真是一个既需要能力/技艺/天赋担当、又无法或缺热爱与热情支撑的行当啊。
老师的作品 被逼在不同的课上看了好几次
72Cannes, 有幸认识了南加大的制作老师。这部片算是对幕后人员的一种致敬了。
电影声音编年史,尽管有些泛泛而谈(也是这类纪录片的通病了),不过就这些年陆续看到的纪录片来讲,欧美电影界对于剪辑、选角、声音这些通常被人忽略的幕后工作的尊重程度以及所拥有的专业性确实是喊着“电影工业化”的天朝所无法企及的。
很多工作都是看起来tedious的,认真去做就很不一样了。
就我个人的电影学习经历来说 目前至少形成了这样几个阶段 对叙事结构的观察-对画面的观察-对可能使用的理论的观察-对声音的观察//学电影实在太有趣了
电影声音简史回顾,从无声、单声道到立体声、杜比音效、多轨、环绕、混音、配音、拟音到数字化。轶事:肥西另外编写声音剧本;科波拉因为上一部电影巨亏才去接手一部没人要的黑帮片,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教父》;《星战》伍基人的原声是小熊维尼; 库布里克差点因为音效问题重拍《斯巴达克斯》那段大规模草原战役。最后致敬女性电影工作者。
我的春药。
很好的科普教学片,讲《星球大战》和《现代启示录》的片段真的很激奋,这些幕后人员的工作状态太让人感动了。
科普了美国影片的声音制作发展史,不过内容分配有点头重脚轻,收声似乎是本片重头戏,等现代启示录讲完时间已经不多,抬眼一看片中的内容表格里还有一半多没讲?后面的比如混音拟音配音配乐等就一笔带过其实每一个都能拍一部记录片。选用的也是大制作影片居多,像大卫林奇和Alan Splet这样自主映画型的工作就完全没有细节啊虽然林奇出来讲了讲。不过真没想到知道芭芭拉史翠珊的《巨星诞生》影院才开始导入立体声
3.5多一点吧。全片有点流水,有点太模式化,太套路,又太杂乱...很不喜欢后半段硬植入的种族人权,女权,家庭关系之类的杂音。完全破坏了我的观感
(好莱坞)电影声音编年史,提到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影片、声音制作的演变等。片子挺科普路线的,介绍挺全面,开头引入、中间转场、结尾“煽情”都有点硬,要是再举一些被声音毁了的电影可能更好,更有说服力。
【34/300】1、工整、学院但情怀满满,是那种你以为很爱电影了,看完还会感叹电影真是太棒了的作品;2、科波拉和卢卡斯真的是神,芭芭拉史翠珊也颇具先锋精神;3、必须全程戴耳机看,有多贵戴多贵的;4、以后的颁奖礼会好好关注这个奖项
一部可以让你感受到电影艺术之伟大的纪录片,作为大学时期录音课课代表的我,终于有一种“看吧,我说过声音很重要”的扬眉吐气之感。真诚建议所有想学电影的,喜欢电影的人,都来看看这部纪录片。
谢谢三少惠赠,影史+幕后一向都能击中我心底小铃铛,科普得也不错,还有女性从业者的秘辛。谁能想过《教父》居然是单声道呢,以为离我们的“现代”很近,就好像想不到《绿皮书》和披头士是一个时代一样。数字化阵痛那段笑死我。虽然现在不少“影迷”的很迷恋胶片(声音是磁片),虽然数字化让垃圾产生地更快,但是我必须说数字化让更多的艺术家摆脱了生产资料的垄断(以前也有行政上禁止给地下电影导演出售、冲洗胶片的规定)。数字化也让电影制作更少体力上的要求,也就有更多热爱电影的女性有机会参与进来。这里面很多白发苍苍还在做编辑的工作人员,这在目前的国内电影圈是很罕见。老的体制内制片厂有,而“市场”时代下总监以下职位的薪金无法支持一个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一个岗位的经验留不住,甚是可叹
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些著名电影的音效制作,但没提卡梅隆有点遗憾
“声音的出现让电影真正成为了一种艺术。”此片生动直观地让我们了解从默片到现场录音、单声道、立体声、环绕声、数字时代数码科技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为之付出巨大贡献的卓越导演和声音剪辑师、音效师们。看后才知道电影声音对成就一部伟大影片的巨大作用和制作、剪辑、混音的艰辛不易。(电影声音分Voice, Sound Effect和Music) 值得重温回看。
对《电影史话》和《世界电影史》声音部分的进一步系统化地科普补充,特别提到了《雨族》和《教父》的声音团队的存亡和机遇,还有一些声音创作上私人的小技巧。推推子的感觉太棒了,不禁想起那些一个人的下午,在大厅内轻轻触碰推子或者四处走动、跑动、跳动说着电影台词的日子。想到世界各个角落都有着对电影无比热爱和用心的创作者,莫名喜悦。
对于默片,无声胜有声;对于有声电影,声效也是讲故事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之所以还愿意到电影院看电影,其中有个原因是因为声效。
电影声音工作真是我的毕生梦想 所以高考志愿就是它 这部纪录片回顾了电影声音的历史 也拆解了所有和电影声音相关的工作类型 也致敬了所有幕后的英雄 想想触发我对声音感兴趣的几个时间点应该是侏罗纪公园 哈利波特 和一部叫情人劫的国产电影 当时陆毅饰演的角色和母亲在房间里讲话 母亲倒了杯水 慢慢的走过木地板 那个地板的声音让不禁联想这是怎样录制的 随后接触了很多考题 分辨烧干柴和烧湿柴的声音 雪碧和啤酒的声音 再听声音写故事 太有意思太喜欢了 虽然没有最终成为一员 但也不后悔曾经梦想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