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二季给了五星,但是第三季只给了四星。
最大的硬伤,是一系列谋杀造成的嫌疑故事破朔迷离,但是迷底揭晓时却让人有些失望。Herr Ulrich年纪不小,应该也在警察局摸爬滚打多年,为何受到一次上司的轻慢,就要踏上不归路?以至于最后大开杀戒,甚至疯癫?
这个故事其实是可以圆回来的。比如说,他最后的疯癫演说可以表明,他数十年兢兢业业却深觉自己的证物处工作不受重视,终于心理扭曲,以至于要滥杀无辜来宣扬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但问题是,在前期,这个人物的从压抑到渐渐爆发之间太缺乏铺垫。从过去许多集里,只能看到他的严谨、敬业、古板乃至压抑,但看不到他的痛苦和不满日渐增大。这就显得迷底揭晓时,感觉斧凿痕迹太重,而非惊呼“原来如此”。
另一个问题,在于嫂子这个人物塑造得不生动,Alfred的感情线也不明不白,以至于她和Alfred之间的恋情颇有些莫名其妙。其实,嫂子这个人物从哥哥、主角,再游离到Alfred,占据的感情线位置十分重要,应该要好好表现出她的魅力和迷离。但是,她离开主角,爱上Alfred的过程实在表现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作为寡妇代表骂了一顿Alfred,反而将Alfred迷上了,其中的逻辑难道是脆弱总裁就该爱上霸道寡妇?而霸道寡妇就该被脆弱总裁的温柔攻势拿下?
其实Alfred有着多层次的人物设定。看似身世显赫,富甲一方,实则被家族企业的首脑、自己的亲妈公开认定为无能、乃至疯癫的儿子,在家庭和家族企业里都没有丝毫地位和尊严。因此他才拼死一搏,冒大风险用杠杆做空股市。这样一个内心矛盾的old money贵公子,作为新情人把嫂子从男主那里吸引走,本可以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为什么只用寥寥几笔带过,让观者觉得这段感情线云里雾里、莫名其妙?嫂子这个人物也不饱满,让人说不清她的性格特点和魅力究竟是怎样的。
幸亏,男主和女主的人物形象没有崩坏。整体上也延续了前两季的风格和高水准,不然也不会四星。
女主在第三季格外惨。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无用的挣扎。家人,朋友,一一分崩离析。
而第一集和最后一集首位呼应,在心理催眠中,让男主也走过一段内心秩序崩坏的心路,设计的精巧之处在于,男主内心的崩溃和外部第一次股灾的大环境放在一起。因此,这不仅是个人内心秩序的崩坏,也是无数普通人的崩坏,整个资本界、乃至世界社会格局的崩坏。作为历史时期的事后诸葛亮,我们知道,之后的德国内乱、纳粹崛起,乃至战火燃遍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这次大股灾引发的多米诺骨牌后续。红楼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末世之叹,大抵相似。
不过最后,我还要吐槽一点。男主被催眠的时候,他哥指引他要在崩溃后重建内心,“到达真理,到达光,达到人类和机器一体的新时代”。这里面的“人类和机器一体”,指的的什么?虽有电影剧本的内容相呼应,但是整部剧其他地方并没有谈到“科技改变生活、改变人”这个话题。难道是指用药物控制精神吗?灵、肉,神秘主义,这些作为点缀品,让剧的气氛显得高深莫测,也呼应那个“巴比伦柏林“时期人们的精神出走。但是最后,这些亮眼的元素要贴合情节,而非堆砌辞藻、故弄玄虚才好。希望在未来的剧集里能够处理好这些元素的走向。
因为第四季好多角色对不上号又重刷S3,看到e08最后才知道夏洛特为了给她姐姐眼睛动手术付出了啥,才知道她和傻妹妹托尼在电影院里哭的啥。尤其知道S4里托尼的堕落,害夏洛特失业,更替女主不值得!这剧一遍根本看不明白啥,至少2遍起,导演草蛇灰线,埋太深。
唉凑字数。
最近一直围绕第三帝国看书看剧看电影,德国演员翻来覆去脸熟的就那几个
看过 《波斯语课》,再看阿弗雷德,就咋看看好骗,胎记画的是真像啊
《法比安》里和汤姆希林演情侣的小女演员,到了《无主之作》成了汤姆希林的小姨,在这里是将军的会拉大提琴大女儿
蛮有趣的
很少有耐心且有兴趣的看完一部剧,在看前两季的时候,过程中总是不乏激动和佩服,觉得很少有剧能有这样的水平,所以第一二季就不多言,因为在我心中,一二季已经很完美了。第三季最后两集倒是让我有了激动的感觉,但完了之后还是有些思考的余地。
在看完第三季后,是没能想到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结局却是为了复仇的匈牙利两兄弟和一个为了博关注的妄想症患者共同组织的闹剧一般的犯罪,先不谈格局是否如前两季,对这个仓促又浓缩的结局多少还是有点失望了。警方是如何破案的,是莉特误打误撞的逼出鉴定科科长自己暴露,然后他自己妄想症发作,口述了所有犯罪经过,然后破案了,就这(?)是我对整个案件的期待太高了吗。所以结局记者提问,人民该如何继续相信这样的警局,我觉得倒是可以放在这个剧中警局办案能力的点上。至于警局内部出现罪犯,和嫌疑人被黑帮枪杀这两点,就剧情安排所需了。
再来说温特议员,希望第四季不要再给这家伙这么多外挂了,感觉有利的事都让他撞见了,仿佛会威胁到他的人或事,都会主动到他面前任他摆布,还好最后局长之位给了前任,不然他可能才是这部剧的最强角色了。
还有埃斯特尔也实属是奇女子,训斥埃德加和瓦尔特为了让他们接受三个人一起快乐生活,这可能就是那时候人们朴实无华的爱情吧。再是黑尔嘉,从第一季结尾那一个镜头的眼神让我一直觉得她也不是什么一般人,中途还为她大胆说出“我感谢你们的援助,但我同时也鄙视你们”这话而觉得她或许是个不错的人,但是最后她和尼森一起观赏受股市暴跌而破产的人们如何失控的那一刻,让人觉得她这个角色确实有手段。有一说一,这是这个剧很成功的地方,人物塑造很到位,能让人情绪如此波动。
格蕾特这个角色呢,一开始确实让人有些不快,但是在第三季中,她作为一个可以调查温特的一个角色,虽然谈不上极其关键,但是结局居然就这么死了,那她在这一季中的作用就只是为了凑时数和显示温特的手段吗?多少有些让人猝不及防了,毕竟对她的作用还是抱有期待的。
但是还是要给这部剧五星,对魏玛共和国的了解很少,看此剧多多少少可以了解一些,虽然第三季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整体来说,还算一部成功的剧,还是保留了一二季一些优秀的地方,只是有着看一二季留下来的高期待,所以对剧情等存在一些落差。最后就是个人觉得,这部剧除了女主,其他的女性角色都多多少少塑造的有些不讨人喜。
笔者大概会一丢丢德语,但如果不是关注汤姆提克威导演大概就不会听说过这部德剧。昨天看完了刚刚更新的S3E7后心情有一点点繁杂,想要尝试动笔写一写影评。我始终觉得提克威没有去好莱坞发展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香水》和《云图》的朱玉在前,在和同样“不太主流的商业导演”莉莉沃卓斯基合作的几部《超感猎杀》之后提克威又回了《罗拉快跑》时候那种带一点迷幻和电子风的视听当中去。 但本文想要谈一谈的是,对于这个有一点“遗产电影”气质,既文学作品改编或者具有厚重的历史背景,服化道要素投入超过视听语言和情节,演员也会选择固定的几位(男主还出演了《我们的父辈》)的类型片中,剧作在这其中又制造了多大的亮点,又有多少让人不满意的地方。这也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乏善可陈,早在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香水》中,提克威已经展示了他美术元素的精巧与视听语言的简洁有效。只不过在这种长篇故事里面镜头的精彩瞬间实在不好细数,也没有导演能做到足够细致。 我在初看S1的时候确实又被惊艳到,和常见的网飞剧中依靠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常人的人物三观营造猎奇感不同。《巴比伦柏林》S1中的人物弧线非常的真实而饱满,即使是在背景相隔九十年的如今,笔者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很强烈的共情。而男主格里安明确的戏剧任务,即寻找“匿名政客”的色情录像并销毁也很好地贯穿全篇,女主Charlotte 的坚强聪颖,胖胖Wolter的圆滑世故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仅仅是连功能性人物都算不上却莫名很悲惨的俄共卡达柯夫同志(笑死了)也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同情和喜爱。 S1中几条结构并不固定的情节线互不干涉的并行提供了各自的剧情张力,而故事本身也算的上有趣,编剧完美的避开了除了Wolter以外的所有人物争议,并成功的让Wolter在情节后期通过与“男主组cp”的外在冲突形式实现了正面性转化,如果说唯一的遗憾那大概就是身材矮小,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格里安在情节中的表现有一种过分的“软弱无力”,而被动型的主人公是最容易让观众产生“不耐烦”的感觉的。显然编剧在此处存在有一定的把握失当,当然这种缺陷被不算新颖的反复转折的情节冲淡了,而我对人物的共情上也在S1结尾男主父亲的形象崩塌,决心留在柏林并在悲恸中遇袭,一身水泥的倒在自家门前,对路过伸出援手的Charlotte怒吼的情节中与期待达成和解。迄今为止S1的剧作仍然是已有的剧集中最严整,完成度最高的部分。 但随之而来却是S2的令人失望,首先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神剧化”的剧集结尾,以及在这之前强行营造出的戏剧冲突——这些想必许多人都能看得出来,如照相小哥险些坠机,格里安刚偷完东西就遇到了Wolter,更不用说男女主开车落水之后“接吻换气”(?),和在此之后Charlotte对男主产生莫名好感结果送花遇到了男主嫂子(?),更甚有男主和胖胖在火车上“吴宇森”式的枪战对决,最后Wolter点烟被炸死,以及镀金的煤块和黄金浇铸的车厢。这并不是说这样一种带有一定的“奇幻”色彩的情节设计行不太通,而是对于这部作品而言,编剧和导演在S1努力营造的迷幻写实氛围,和S2努力展开的历史背景下“国防军”复辟的历史宏大感与谍战色彩全部都被这些“奇幻”破坏了,这也是为什么听起来足够强大而合理的戏剧冲突在这里只给人带来一种狗血感。 同样,S2剧集显而易见的缺陷还体现在许多人也一样能看得出来的“巧合”。编剧对于“巧合”的依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视作是一种无能的体现,除了在“黑色幽默”类型片中依靠巧合营造的诙谐和荒诞之外,尤其在悬疑与谍战剧中的巧合应当尽力规避。“怎么这堆事情就全和主角团有关系?”——这应该是很多人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另一方面男主过于强大的PLOT ARMOR也在这样的设定中被放大了。 另外过多的阐述性对话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缺陷,“说的不做,做的不说”的原则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举个例子在男主被通知(记不清了)“XX被杀了”之后,女主另有要事告知男主,然后男主又把案情向女主描述了一遍之后两人才出发,诸如此类的冗余情节点还有很多。 说回人物层面上,人物弧线的不连续性则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发现的tip。比如上一季虽然从睡了女房东,和嫂子有一腿等地方能看出男主有一点“渣男”属性,但绝对不会让观众预料到男主对侄子的粗暴对待,对哥哥Anno的愧对,和失手杀了神父并竭力隐瞒的心理阴暗面,这让观众很明显地对男主“小白兔”的属性生成了怀疑与否认。以及上一季所展现出来的无能到这里突然又变成了与Wolter“cp相残”时的机智无畏,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所谓的“成长”,但笔者个人而言并没有体会到男主变化的过程。同样广受人喜爱的“胖胖”Wolter在这一季也已一种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方式尸骨无存,我们同样也只知道胖胖的圆滑世故,狡猾多谋,以及和男主的惺惺相惜,但编剧却无从展现他其实是一个足够固执与忠诚,致力于帝国复辟的老间谍。这同样也是为何这样一个可爱的枭雄,在以一种荒唐的方式死掉以后,导演展现出了男主的犹豫和不忍,却没能让观众感受到太强的动容。 笔者本以为格里安会在Benda,Charlotte,Wolter,照相小哥,唇语小哥以及“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加持或扶助下实现一些事情,但S2展现出的却是唇语小哥开局被杀,女主Charlotte全程受虐远离主线,Wolter与其反目成仇,照相小哥全程酱油,Benda作为全剧唯一一个没有道德污点的强大男性角色被纳粹暗杀。尽管这里面的确有一定的“反预期”营造情节张力的因素,但是从男主人设的跑偏,女主Charlotte的弧线淡化上我们是不是也能看出,这些“反预期”并不完全是一种合理的存在,虽然有些吹毛求疵的意味,但人物张力的匮乏绝对是和第二季观感下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然S2也并非完全的乏善可陈,只是这些优点可能更多的在S3中被放大了出来。比如编剧非常善于利用观众的愤怒,在具有厚重历史背景的各种剧里面,营造人物的“无力感”以产生共情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技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无力感”几乎全部来自于环境,而不会有种因无能或“不够聪明”而刻意为之的感觉,从而只会有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同情。何况我们都知道,主角团阻止了军国复辟,但终究无法阻止纳粹德国的逐步到来,在我们内心的预期中就设定了这些人终究的悲剧落幕。S2结尾中男主诬陷德共的暧昧结尾又让人对他的立场打上了一个鲜明的问号,也给原本上扬式的结尾提供了一个下行的可能。所以S3中奥佛贝克的愚蠢,弗里兹的无耻,纳粹党温特的阴险狡诈,泽格斯将军的“相对性洗白”,德共的几个人物的恣睢与热忱并存便显得十分自然而精彩。 编剧也可能认识到了女主作为唯一一个活着的无争议正面角色的作用,于是我们便在S3中终于见到了男女主感情线的略微展开,并作为一个有一点attractive的支线存在。比如男主在电梯里帮女主整理了一下头发,和博姆关于下属的争执以及潜入邪教组织的奇怪仪式(伸舌头了啊啊啊!)。尽管是个偶尔发糖依靠观众脑补的小tip而已,但笔者也能看到豆瓣短评里我们对于感情戏“男女主怎么还没在一起”的反应。
S3中的巧合与高潮处理则相对来说更加自然了一些,以E7举例,我们已经不难猜出凶手是瓦恩,而在男主追逐瓦恩的过程中被车门击倒也的确起到了情节回文的作用。至于女主险些丧命,没能阻止薇拉惨遭毒手时众人的反应也同样加入了一些“令观众愤怒”的色彩,笔者比较愿意将其理解为是表现当时堪忧的社会局势下人心冷漠的写照。只不过或许由于导演和演员动作戏经验的匮乏,即使是男主被钉子刺穿面颊的画面,笔者观影过程中也还是感觉憋了那么一口气。至于同样具有奇幻色彩的男主哥哥Anno登场和那个“神奇”的宗教仪式,个人认为还是和迷幻色彩的氛围契合的。 遗憾的地方则在于人物张力还是没有达到第一季的水准,男主和女主的人物弧线甚至比不上第二季明显。而除了温特和泽格斯此类的对立面角色以外,主角团原有的大部分配角都退化成了比较平面的功能性角色,反倒新出场的记者的老板给人的印象很深。总之类似于“胖胖”的角色没有再出现过。好在反派的形象足够的丰满,不管是温特,泽格斯将军还是S2惨了一季,S3竟然预测到了大萧条的尼森都有其塑造的可圈可点之处。或许在主创团队的理解里面,反派的丰满也是主角团薄弱的一个旁证吧。 笔者有一个小小的预测:如果从内在矛盾制造戏剧任务的走向来看,第一季的男主面临着父亲形象的崩塌和个人理想被冲击,第二季不得已投身历史事件并杀死了知己Wolter,第三季现在男主已经与嫂子分手,那么会不会面临与自己所愧对的Anno的决裂,尽管这个玄幻色彩很强的强大配角现在还有很多未知。外在冲突上笔者倒觉得不会有太大的惊喜,因为我们都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这也是为何第三季前大半的主线又回归到小的案件上,终于登场的纳粹党的涌动暂时成了与男女主相对平行的存在。E7的剧情至此,即使本季有12集,按照原著以1933年纳粹德国建立为结尾来看,《巴比伦柏林》完结可能至少是第五季之后的事情了。
一口气看完三季《巴比伦柏林》,由衷赞叹这部细节还原到位、情节把控严密的史上最贵德剧的同时,也被它背后所想要表达出的思想所震撼。神秘莫测的凶杀案、鬼魅般的舞台剧、魔幻的布鲁斯电子乐、各方政治势力错综复杂的斗争,以及男女主一次次险象环生的遭遇,多条叙事线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波澜起伏的20世纪20年代德国柏林的市井众生相,这又于片名《巴比伦柏林》遥相呼应:巴比伦历经繁华,最终瞬间崩塌于历史的长河中;柏林也一样,透过小人物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纳粹上台前民主政治是一步步走向土崩瓦解,这背后,似乎是各方面各领域暗流涌动,最终喷涌而出的共同作用力。
政治上,社民党、德共、纳粹、苏联,以及利欲熏天的亚美尼亚黑帮,你方唱罢我登场,机关算尽的互相角逐,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交织在一起,第一季的五一节枪杀案和黄金列车迷案、第二季捍卫民主政治的议员被莫名被骗的女仆炸死、第三季舞台剧女演员接连被黑衣斗篷凶手残害,一桩桩离奇案件背后,是各方势力的操纵和运筹,在看似歌舞升平的柏林街头下,殊不知暗藏着多少血雨腥风。
经济上,魏玛德国处在一战后二战前的特殊时代背景,注定了它的风雨飘摇。一战后德国面临的巨额战争赔款遭遇世界经济大萧条,让德国民众生活愈加水深火热。从第一季的女主一家处境不难看出,普通的底层德国公民日常生活之步履维艰。需要靠夜女郎身份谋生养一大家人的夏洛特,年纪轻轻失业的格雷塔,感觉被欺骗而一直心怀不满企图复辟的黑色军团,还有直接操纵股票的尼森家族,从他们的一系列行为模式中,我们都可以侧面的看到经济危机下的德国,有如安装看一颗定时炸弹,十分危险,而这一切终于第三季结尾的股市大崩盘,不知道导演是否会基于此,安排第四季的纳粹上台。
文化上,影片对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科学文化元素还原的恰到好处。布鲁斯音乐、收音机、包豪斯建筑、指纹鉴别技术,在剧中都透过一桩桩案件,巧妙的呈现,走马观花一般,就将我们拉回到那个一切都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第一二季的结尾,男主格里安因战后易激症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回看才惊喜的缕清心理医生竟是男主的...),客观的描述了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和医药学领域的重大进步。回想一下那个群英荟萃的时代,爱因斯坦、薛定谔、茨威格、荣格...的确是文化繁荣的顶点,可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纳粹的上台马上就会将这些意识形态相左的产物清除破坏,不知道第四季会如何呈现。
叙事上,男主格里安和女主夏洛特的演员,个人感觉演技非凡,演活了两个为谋生而打拼,不想站队、不想惹事,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却被迫卷入时代漩涡的小人物。第一季的男主费尽心机想要指导并销毁父亲丑闻录像带,却阴差阳错的卷入五一劳动节枪击案,进而又莫名其妙被牵扯进黄金列车案,与亚美尼亚黑帮产生了交集;第二季的男主因为忠实的履行职责而冒险飞去苏联拍摄黑色军团航空基地,女主因误打误撞被黑帮绑架而意外的发现了黄金线索;第三季男女主共同见证了舞台女演员接连被害,本来是要履行本职调查凶杀案,却离奇的发现自己警局的同事竟然是幕后黑手...一切看似那么不可思议,又那么情理之中,而这种没有起因,没有噱头,甚至没有具体结果,仿若街头快闪般的剧情走向,也许正是抓住观众胃口的点。
美中不足的还是剧中的感情戏。三季演完男女主还没有在一起,除了一次舞会上翩然轻擦的吻,依旧是中规中矩的同事关系,这种发展节奏不禁令人想象,这剧怕不是还要拍个三四季;男主嫂子两次移情别恋,而爱恋对象都是原配的病人,这种搭配也是着实令人不明所以,特别是第三季嫂子和尼森集团的少东家在一起,没有过多刻画,略显突兀;而被纳粹设计陷害,误杀议员本达一家的女仆格雷塔,更是令人丝毫喜欢不起来,虽然最后她还是没有逃脱被温特议员陷害走向断头台的凄惨结局,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被爱情蒙蔽双眼+智商欠费,着实令人把这点同情心平衡回来了。
总的来讲,这部剧不失为一部良心制作的电视剧,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和冷幽默,也可以透过这部剧一窥全豹。期待2022年的第四季尽快上映,让对德剧和德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继续沉浸遨游于光怪陆离的魏玛德国浮世绘。
花了两天时间刷完全12集,大体感受如下。
剧透预警
前6集非常紧凑得在讲影场连环谋杀案,期间穿插了对爆炸案的进展,几处伏笔比如黑大哥出狱后失踪30分钟,鉴定科长不被重视还偷偷藏起证据,打胰岛素针等等。7-9集左右节奏慢下来了,都在为最后揭开悬念做积蓄,整体故事还不错。比较遗憾的是,笔墨最多的电影厂连环谋杀是个孤立事件,和政府阴谋没有任何关联,这让评论家对“激情魔鬼”的虎头蛇尾评价更像官方吐槽。不过总算埋的几条暗线,例如nazi的兴起以及股市崩盘让我对下一季充满了期待。另外,sorokin的黄金会不会再次出现呢,毕竟“女伯爵”充满魅力还浑身是戏。
人物方面
Rath在第三季伊始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镇静剂再到最后又开始发作,暗示了他重新又开始了害怕和迷茫,再加上他主动借阅了mein kampf,暗示他有加入Nazi的可能。比较突兀的是他对Helga的嫌弃缺乏说明和铺垫,仿佛一夜之间不爱了。Rat的武力值还是战五渣,在他手上的关键证人都活不过两集(第一季的俄罗斯火车工和这季的灯光师),被幽灵按在针上摩擦,被鉴定科老头打针,没有主角光环都死好几次了,总算最后打赢了肉店伙计和尼森。
Charlott依然冰雪聪明,勇敢,非常出色。家里的一团乱麻,身世之谜不知会将她带向何处。
比较意外的是女房东Elisabeth居然成为了地下工作者,而且干的不错,颇有点意思。
记者Katelbach在这季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段“他们即使杀掉某些人,但不可能让所有人都闭嘴不发声”。
依旧多头并进,但砍掉了俄国线,加了金融线,还有电影拍摄中的连环命案,结局稍微有点乱,期待下一季。
男女主这季还没在一起,可急死我了
破得了案,破不了国家一步步滑向黑暗。台面上是漩涡中的个体们迎来了各自看似仍有希望的终局,而地下沉默的巨兽已然蠢蠢欲动。在大众的绝望所堆积的阶梯上,少数人正在拾级而上。没有谁能预见未来,除了历史本身。
看完了《巴比伦柏林》12集的第三季,比起精干的一、二季来说,臃肿、拖沓了些。制作仍旧是高质量,升为四颗星是因为它对我有启示。 男主一二季的对手胖警察沃尔特死前曾指责过他:“你根本没有道德,只是照章办事,你的行为不创造任何价值”。而第三季男主遇到的对手是议员温特,也责难他只会“循规蹈矩”!这引起我的思考:在人类巴比伦浮世绘式的乱象中,选择了党派、主义者们就可以按自己的“理想、道德”去暴力杀人,超越公认的规矩和法律,阴谋夺权、胡作非为吗?纵容这种某某主义的“道德”,岂不正是给了纳粹等邪恶势力滋生壮大、祸害人类的土壤吗?编导精心塑造的两位尽责的男女小警察,虽然自身也有无数弱点及困惑,但他(她)们在乱世中的道德与法律坚守,似乎告诉了我们作者倡导的历史价值观。
暴风骤雨,根本透不过气。到第八集的时候叙事还是不紧不慢地草蛇灰线,网撒了一大片不见收尾迹象,担心最后剩余的四集能不能撑得起前面的野心。而事实上不仅做到了还真的很精彩。葬礼的仪式感与行刑的仓促拥挤在同一个时间段里,看似虚幻的电影与不容置疑的真实相呼应……作者不惮揭露出那个年代中所有的动人与凶险,并真实地告诉观众,山雨欲来风满楼。虽然这季淡了对党派之争的全景描绘,转而注目在个体对程序、司法的利用上体现权利交替中的风云诡谲,但由于经济线的加入,两者融合之下甚至比单纯政坛勾心斗角的铺叙还显得惊心动魄,并牵涉甚广,与无数个体休戚相关。女主依旧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家人尽心尽力的giver ps.影棚戏我这样的剧场人类不幻视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简直不科学,parallel 过多
快上映!等不及了!总体感觉没有前两季的结局反转炸裂,但依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消失的俄国人线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不过女性角色都太棒了,比如既要黑帮老大又要黑帮老大好哥们的黑帮老大的女人,比如自己打胎也要离开男主和灵魂伴侣在一起的黑尔加,比如敢偷老爸文件曝光的法律女和女房东,比如坚强又勇敢的格雷塔和暗黑客串过来的女狱友,女主更是专业知识了不起又重情义,每个女性角色都是那样的闪闪发光,赞赏!
时代的浊流到底要把人推向何方。最后污水管道的隐喻实在太强烈了。纵然人在乱世前能做的只是凭借经验驾驭自己命运的小船 可在时代的激流前又有多少人有自信能不被它淹没呢。全剧目前最喜欢的三个角色:尼森的法律顾问韦格纳 女房东伊丽莎白和本季新登场的坑爹的共产主义律师女儿。第四季快来吧 不过照这种进度拍下去距元首登场估计还要三四季才行
看到第八集了,没字幕,盲看……真痛苦……看完12集,依然没字幕,盲看……我也真是佩服我自己,哈哈
光是听到“巴比伦柏林前情提要”这句话,就可以打五星啦。
嗷嗷嗷第一集就让我看到男女主cp的希望!果不其然!五星预定!
波米问我更理想的德雷福斯事件的拍法时,我应该说就是巴比伦柏林这样的。同样是一个转折年代,各方势力的绞杀,各层矛盾的嵌套,构成一个难解难分的织体。就连神秘主义的入场也是惊人的相似。当然篇幅完全不同,剧集也有很多为了剧情而剧情的地方,但这种捕捉历史的能力确实更对得起我们的后见之明。而且它最重要的信号是,普通人的视角也能完全讲述和感受那份整体性的崩解和溃烂,而一种几乎是源自麻木和放弃的自我意识会艰难地到来。
直接打分了,我实在等不及了,虽然我已经看过原著了,还是超级期待,目测傻宾很可能演的是男演员那个角色。希望我的cp he看完了第一集,开场即结局,傻宾的角色猜对了,目测和原著不一样,也许他会被改为凶手?嫂子这个样子,我的cp有戏,哥哥是开始复仇了吗?
黑尔嘉既不好看也没魅力,为啥多个男人前赴后继为她付出?还给她提供豪华酒店套房居住?
最后一集频繁出现Leben Sie wohl. Rath的心理问题原本一直用来穿针引线,这里中段突然被抛开,收尾才捡起来。没想到伊丽莎白还有戏,公车上窜下跳,she can be cute. 当年下层是女士车厢诶。想想以前表现主义是主流诶。变作奇情案件,失却大时代背景的immersion,只有经济讨论留下时代风味。在cult的路上越走越远 邪教 心电感应 诡异性癖…以及Toni的脸变形了…伤心。E10片尾曲好赞啊啊啊啊啊啊
这季的几条剧情线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明显不如前两季托派/黑帮/国防军各线基于黄金火车案交织在一起,而且情节上感觉还是有很多儿戏之处(比如剧组连着死了三波五六个人居然剧组还愿意去上班,老公死了老婆又死了搭档又死了搭档还没事一样接着演戏还参加首映式…)不过如今能看的年代剧实在太少了
推荐大家去b站听一个讲座“谈魏玛共和国的兴衰”。由同济大学学生会学术部邀请华东师范孟钟捷教授讲述魏玛共和国的诞生到覆灭。
男主的哥哥,真是多才多义, 堪比洗脑大师专跳大神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比前两季弱,以及跳大神的时候整两个亚裔面孔几个意思?男女主角终于吻上了,但也就是吻了吻。
拍摄历史真实当中的小人物故事时 因为当下已被历史书写所公认的大量史实的存在 导演往往会在分歧点上通过小人物对自己即将面对的未来的一无所知 匹配观众对史实的洞若观火 达成一种藉由历史本身附加上去的情绪渲染 本季中描绘魏玛经济崩溃之前 德国民众上上下下或癫狂错乱、或贪婪加码、或漠不关心、或有A这种人突然警觉并试图从中牟利进而一举改变德意志命运的行为 诚如今日欧洲人面对新冠时的种种表现 引前现代时期欧洲人面对瘟疫时的态度为鉴 承认无能为力、取道集体记忆、选择拥抱瘟疫 若以最近被反复提及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观点来看 仅是表达悲观情绪的借口罢了 但悲观的人拥有诗意 即便失去生命也可被同类人视作超脱 苏联解体之后 世界从未因为意识形态差异而如此割裂过 仿佛在新冠漩涡中重叠了魏玛的末日 是本季所带来最深刻的印象
气死了,这么久谁还记得前两季演了什么,只记得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