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记录片大陆2012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28 16:38

    详细剧情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 进厨房,走向 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 发言——送给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 发言
    by (80后年轻观众代表<_<)姬少亭
    正如陈晓卿老师所说,只要是拥有5000个味蕾的正常人类,都会对外形诱人的美食产生生理反应。
    对着这部片子流口水,成为了一场中国人体狂欢式的自虐行为。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幻觉,想到深夜里一切都暗下来,中国人对着一闪一闪的电视机或者电脑流一个小时的口水,就觉得充满了魔幻色彩。
    当然它的好处不仅仅是食物的鲜美诱人,所谓,才下舌头,又上心头。陈晓卿老师喜欢的一句极其文艺小清新的文案来说:“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的确,“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
    这些城市上空飘散的香气赋予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人情味。这些味道,才是真正的中国味。
    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也许会比很多国家要更加丰富,食物在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度里,被种植进了很多感情和故事。
    跟沈宏非老师一样,我最喜欢的人物也是第二集中制作黄馍馍的那个大爷。理由是他最有性格。我们通过影片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从选料到浸泡,自己石碾子磨粉,到揉面,发酵,蒸馍,最后制成香喷喷的成品,花了多大力气,那些汗珠在银幕上清晰可见。他对着镜头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这句话真简单,真动人,是中国最最普通的劳动者最普通的愿望。他一边往炉子里添柴火,一边说:“辛苦的人有钱赚,不愿意辛苦的人,没钱赚。”多么朴素的道理,真实得跟他炉子里哔啵作响的柴火一样。
    “吃过的都说,人家的没麻哒。”他站在大街上跟一个砍价姑娘大声说:“不能便宜!我这个都是辛苦做的!”我就觉得他太真实,太可爱,太耿直。
    我是西安人,第二集里恰好有很多陕西的美食。当听到掰开一个肉夹馍发出兹拉兹拉的声音的时候,我的所有毛孔都收紧了,我的每一个味蕾都在呐喊:“要不要这么真实这么大声!”
    这种兹拉兹拉的声音就是我的乡愁了。
    巧的是,在舌尖播出之前几天,我曾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我的乡愁就是一碗辣辣的凉皮。”这句话迅速被转发300多次,每个人都在转发的时候添加上自己的乡愁,导致我被各地美食刷屏。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吃到一种家乡美食,就相当于是回了一趟家。至少自己的胃是这么告诉自己的。
    中国人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这在科学上尚未找到充分证据,但是在文化层面上,有绝对的说服力。
    第四集的编导张铭欢告诉我,摄制组选择食物的标准,是能够承载中国人的性格。
    南方人糯软甜香,北方人泼辣奔放,山区的人坚强隐忍,河边的人温婉细腻。正如柏邦妮所说,我在深深爱着自己家乡的食物和人民的同时,一点也不介意去爱别人的家乡。舌尖上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让我爱上别人的家乡。
    就在我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得热泪盈眶,觉得自己快要爱上陈晓卿的时候,他竟然告诉我,他基本没去现场,大部分都是摄制组的年轻人去拍的。它主要负责总体设计和思想上的把握。
    这件事狠狠地教育了我,并让我认识到,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商业纪录片的尝试。
    我一开始很难接受把这么文艺唯美的片子划归到商业纪录片的范畴,但是其实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否认它在其他方面的价值。
    成功,反而会带来一些专业的批评。
    一些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对已经非常动人的文案提出了批评,认为一些措辞过于拔高,不够生活化。
    这些意见,其实我觉得很中肯,适度地拔高有助于观众进入诗意的状态,过度的渲染就会失去“接地气”的那种珍贵。
    另一方面,我的一些科学松鼠和果壳网的朋友也提出,这部影片很少涉及饮食的科学,一些饮食专家说,里面一些食物重盐、重油、重糖,其实非常地不健康。
    就像网友所说,中国人正在被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舌尖只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是《舌尖上的中国》重新唤起了食物本身的味道。
    也许从科学角度来拍摄《舌尖上的中国》也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式,但我完全能够欣赏现在这一部的好。
    我们的饮食在变化,观念也在变化,这是一个变化中的中国,这个“变”字正是陈晓卿最想要呈现的东西。
    片中所呈现的烹饪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人们正在选择更新的方式来烹煮这些食物,一些曾经被视为珍馐的食物,现在却变成了被抨击的对象。比如最近的全聚德鸭油事件,其实鸭油曾经就是美食,现在人们观念变了,它就变成了地沟油。
    我想这部影片恰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饮食的切片,是一个当下的中国,包含着过去,也包含着未来。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悬挂在墙上的离家打拼的年轻人的照片,也可以看见已经去世的老人的照片,这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短短的几帧画面,也浓缩进一种在时间中缓慢变更的美食之中。
    另外,作为一名新华社对外部的记者,同样是做外宣工作,这部影片所提供的讲述方式引起我的强烈共鸣。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老师说,他们这次摒弃了大而空的叙述方式,选择食物这样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国外介绍中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一个外宣工作人员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的确是符合了我的口味,按照我的职业判断,它应该是符合外国人甚至外星人的思维方式的。
    非常感谢这部影片,让我这样一个吃货刷新了对美食的认识,让我可以单纯地流着口水想念家乡,那一刻的感觉,是十分美妙的。

     2 ) 手艺人,不在乎国王是谁?


    老国王今年已经九十一岁了,他所执掌的这个王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几千年中,有近百个家族先后执掌过这片广袤的国土。老国王的家族在最后一次拼杀中,夺得了夏王大禹传下的,象征王权的九鼎。老国王当年气吞山河,笑傲天下,以为就此江山永固,百姓长宁。

    谁知不到百年,王国已出现衰败的景象,老国王心有不甘,力图挽回民心,振奋经济。老国王招来了心腹大臣,问询应对之策。

    老国王问道:“世间何物?能令百姓闻之欣喜,迷而不返。” 心腹略微沉吟,计上心来,“回禀陛下,唯食色二字。” 老国王道:“食色性也,此言不虚。但二者孰能推而广之?” 心腹微微一笑:“当然唯食而。若推色字,岂不与那米粒坚的蛮夷之国无异?每当微臣查抄蛮夷之国的邪恶淫书《泼累抱歪》时,都庆幸吾国吾民之三生有幸啊!万岁,万岁,万万岁!” 老国王微微淫笑道:“此淫邪之书朕也冒险一阅,实乃大逆不道,人神共愤之物。爱卿此言不虚,朕意已定,那就择吉日,广招刀笔之吏与众画匠,速速绘制王国之内所有美食,传于天下百姓共赏之!朕恩泽天下,允百姓共飨盛世!” “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寒来暑往,不到一年,一本详细记载了王国所有奇肴异馔的精美绘本《槽牙下的王国》被大量翻印,一时间洛阳纸贵,从漠北到江南,从西域到东瀛,街头巷尾人人都在争相传阅这本漂亮的美食宝典,甚至传说在日光暴烈的正午时分,大家都把此书放在日光下暴晒,因为书里浸满了不同人的口水。此书在王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也一路横冲直撞,遥遥领先!!

    若单纯从艺术角度欣赏,此书确为精品,全书不仅记载了善良、淳朴的百姓如何炮制各种不同的家乡菜肴,而且无论从绘本的线条、色彩和构图上看,都是一等一的传世经典。可是总有一些提倡“文以载道”的士人或者忧心国事的百姓,看到这种局面,说些不顺耳的话,他们提醒世人不要忘了这几年由权贵把持操控的盐铁、漕粮等司部坑害百姓的劣迹,他们担心百姓的口水流到这本书上的同时,从心里也慢慢忘记了老国王的昏庸和暴虐,从而一心一意的归顺朝廷。

    然而持这种看法的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嘲笑这群士人太过迂腐,或者杞人忧天。且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和质量如何上乘,单单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深沉劲儿,就够有魏晋遗风的桃源隐士笑上半天的。反方观点认为,这本书绘制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小吃,为淳朴勤劳的百姓立传,是值得称颂的。而且,士大夫们“文以载道”的要求实属无理取闹,君不见多少载道之文都被老国王设立的“收书局” 全部查没,并对作者施以重罪和酷刑。而今你们居然妄想一部美食之作里有揭露盐铁和漕粮黑幕的内容?实在是单纯的可笑。

    吾亦尝翻阅此书,仅在第一册中,便发现了一处隐秘所在。此处记录了远在吉林查干湖一位名石宝柱的渔把头,今年七十有七。石把头从15岁起便未离开过水和鱼,打渔经验丰富,受人尊敬。按照老习俗,石把头在打渔之前,都会进行严肃的祭湖祭鱼的活动,而这种祭祀活动,在老国王的宣传教化里,是被当做毫无用处的行为,受到排斥的。可是石把头则认为:这是一年一次,必须得搞的,这是古代传下来的,那不能差!

    石把头所说的古代,自然是老国王登基之前的历朝历代。在石把头的生活里,完全不屌老国王的那一套,石把头有自己的坚持和习惯,或者说,他有自己的信仰。

    像石把头这样的手艺人,根本不在乎国王是谁?因为无论谁坐在帝都的那把龙椅上,我照样采我的松茸和竹笋,我照样到查干湖上打我的渔。

    悲哀的是老国王,如果年迈昏庸的他还不能看清谁是奸佞,谁是忠良,不肃清一帮把持盐粮坑害百姓的权贵,无论翻印多少本《槽牙下的王国》,都是无力回天的。就凭百姓强大的忘性,一本小小的美食绘本寥寥数日,一季枯荣就无人提起了。可是那渣滓一样的废盐和酒糟一样的霉谷却依旧刺激着百姓的槽牙和心脏。

    这片广袤国土上的百姓,见过了无数的国王登基,也见过了无数的王朝覆灭。无论是谁,如果伤害了他们善良、淳朴的心,都无法获得救赎,而九鼎必将易主。在他们的眼里,国王的分量,有时和一本食谱一样,一季枯荣便已被忘记。无数普通无名,却有着自己古老信仰的手艺人,才是这个王国的根基。

    不只是记录,更需要敬畏。不知年迈的老国王,什么时候才能懂得这个道理?!

     3 ) 中国文化依靠口舌相传

    已经看完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不晓得为什么,虽然是讲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可是看完后没有流口水,却是莫名的一直鼻酸。

    可能是身处异国他乡,每天见到的都是白皮肤高鼻梁各色眼睛各色头发的外国人,在开篇看到那一个个朴实的黄色的面孔,不自觉地就会觉得感动,甚至流泪。

    有人在国外论坛提问这纪录片给老外看了会怎样,有个在国外的人回复说,他自己看了这个电视更没欲望吃中国的食物了,说这话的是个华人,而且大概是个西化非常彻底的人,我不想在此抨击他什么,但是他的观点至少代表了一部分的西方人看完此片后的观感,的确不会有像我一样的共鸣。

    饮食,表面上看是一道道由各类食材组合而成的菜,供你果腹,免受饥饿之苦,其次才是满足味蕾的愉悦。可是另一方面它代表的就是文化,饮食的这种文化,代表着你内心最深处的那种记忆,你小时候吃过什么,它们都会像烙印一般跟随你一辈子。这话一点不假,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可是唯一适应不了的就是自己的胃,正因如此中餐馆开遍了全世界,也试图用中国的美食去征服世界人的胃。

    五千年历史的沉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尤其在现在这样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人都爱吃,人人都讲究吃,随处可见精美菜品的图片四处流传,教授人做美食的相册教学贴比比皆是。可是大家眼中更多的是这五颜六色,卖相极佳的成品,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听起来应该是介绍各地美食名吃的,但是实际看下来却是在讲述一个个和食材相关的故事,一个个食材背后,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所以一部分吃货失望了,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没有新奇的菜品,纪录片展现的人文内容远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腾的食物倒更像是为这些故事的点缀,所以在他们看来喧宾夺主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整个纪录片有了深度,有了更能打动人心的筹码,也才能使我感动。尤其是海外的学子们,看到这些熟悉的情景与人群,大概思乡之情会更切,很多人大概已经开始动手预定暑假回家的机票准备回去大快朵颐了吧。

    中国幅员辽阔,饮食的种类更是千千万,在一个52分钟的纪录片中展现这些繁杂的美食,用剪辑技巧,灵动流畅的把几个故事串联起来,还前后承和,不得不说制作组是花了心思的。而且南北方相对比,内陆与海相映衬,不失独特风味,也更加反映了完整的中国,在片子的结构上来看的确是佳作。

    一部片子里几个故事,众多人物,总有几个会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出现。

    采松茸的藏族姑娘的故事里,我最在意的还是那个松茸在以前就几毛钱一斤,藏族人是根本不吃的,觉得它味道怪。可是现在它的身价倍增,在采集后几个小时候就会出现在东京的高级市场里。经常看日本电视节目的人都知道松茸是怎样的金贵,小丸子家偶得几个松茸全家要闻着味道去吃。小新偷吃了所有的松茸气的美冴直跳脚。看到这里我想的一个是日本人的确是很有经济头脑,另一个就是他们资源稀缺,任何好东西都可以卖个好价钱。对比我国,中国人实在是厚道极了,大多数的美食都可以做到物美价廉,不仅解决果腹之需,还能够满足老饕们挑剔的味蕾神经。所以但愿其他国家的人不要再发现某样美食,然后炒高它的价格,让它从此和中国百姓无缘。虽然这样符合经济规律,但是却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精神。

    诺邓井盐制作的火腿,有没有让在欧洲的同学产生些联想呢?法国的盐之花是盐田的产物,最上层的结晶物,传说中有紫罗兰的味道。可其实这盐属于咸鲜味重,但后劲不足,是第一眼惊艳之物,所以只能够给生食调味,或者在料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时加入,否则咸味尽失,风味全无。很多人在吃牛排吃加之佐味,这盐因为如此讲究所以价格也高出平常食盐许多。不晓得诺邓井盐是不是也可以细分出此等良盐呢?火腿经常是留学生美食版会争论的话题,因为西方也有火腿,而且大多生吃,且名声很大。而且中国火腿大多作为高汤基底,很少听说可以生吃,却原来不是不能生吃,而是不习惯生食的国度的人们不乐意生吃罢了。这一点也改变了我的很多惯常思维。

    查尔干湖的石把头和南海上的林船长的故事,我觉得也是制作组的用心之作,古人传下来的“猎杀不绝”的古训让这群东北渔民可以世代以捕鱼为生,而且人与自然的互相赠予也体现了一种和谐,可林船长越来越艰难的营生,侧面体现了我国海洋渔业的危机,因为过度捕捞造成的资源匮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近年很多渔民偷偷越界捕鱼引起了很多的外交纠纷,也很值得我们深思,究竟在索取自然如此多馈赠之后,我们又可以为自然做些什么?

    绥德卖黄馍馍的大爷,58岁高龄还要骑车几小时去兜售自家的产品,陕北人民貌似都有自己的一套朴素哲学,那就是人得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有饭吃,“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这位老人大概没有退休工资,常说的五险一金估计离他的生活也很远,但是中国人的乐天知命倒是在他身上体现的很彻底,不依靠其他人,用自己的一双手赚取生活所需。

    如果要提点意见,那就是采访的地点大多是和制作组的人员家乡有相关联系的吧,第二集的主食的故事和面食有关的全部讲述的是山西的故事却忘记了山东这个小麦大省,让我这个山东人觉得有种被忽视的感觉,山东的馒头和各类面食制作一点也不输山西啊,花馍的种类更多,饺子也比第二集片尾那家山西人家包的要好很多。这大概也是中国人为何会如此关注这个纪录片的原因,除了是讲述祖国的饮食,也是很多人借此可以看到家乡的机会。不过中国这么大肯定是不可能一一展现,这也是能理解的,只能当做个人的小小遗憾了。

    两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还是无论镜头如何美化,但是还是无法掩盖的是,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环境,很多地方连基本的卫生条件都达不到,也不怪很多人会说没有太多食欲。可是瑕不掩瑜,中国美食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闪着光,那些新鲜的食材带着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在镜头前时,他们都是极具光彩的,也是引人入胜的。尤其在摄影师的竭力配合下,呈现给我们的已经是很不错的镜头了。纪录片那种源自身边的熟悉的感觉,也会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在市场中见到的食品,原来是在这样那样的环境中采集或生产出来的,下次吃藕的时候想到挖藕人的辛劳,也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细细品味那清香与甘甜,下次再遇到卖手工馒头的时候也不会想着去压价了,要知道在西方纯手工制作的东西附加值要加多少吗?人工可是高于一切的,可我们淳朴的中国人民还在用着自己的一份坚持和勤奋在为我们奉献着这最返璞归真的美味,却不多收一分钱。这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美食是属于大家的,无视一切经济规则,要共襄盛举才是真美味。

    本文系豆瓣豚豚原创作品,已于泰安日报社出版,未经允许不可以转载同发表

     4 ) 吃呗

    感谢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记录了世上这么多嗲东西。
    在线地址 http://jishi.cntv.cn/sjsdzg/videopage/index.shtml
    或者更推荐去B站欢乐地边刷弹幕边看。
    被咔嚓的第八集 《播出前的日子》
    请戳--> http://blog.sina.com.cn/u/2290929845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看了第一集觉得哈嗲,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配乐剪辑都很对胃口。除了对着屏幕上各种美食流口水外,通过每一段小故事让人对食物有更多的敬畏和感激。敬畏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好,也应感激采取食材的人们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获取、制作食材的手艺与食材本身,是延续下去还是被迫丢弃,有时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做法。所以说,浪费粮食真的是件很差劲的事情啊! 看完那段挖藕的艰辛,我太惭愧了!还有没有腌笃鲜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马克一下各种食材和菜谱。

    云南香格里拉县吉迪村 松茸
    碳烤松茸、酥油煎松茸
    浙江遂昌县 冬笋/春笋
    油焖冬笋、腌笃鲜、冬笋炒塔库菜
    广西柳州市 大头甜笋
    黄豆酸笋小黄鱼、螺丝粉
    云南大理市诺邓山区 诺邓井盐
    血肠、火腿(生吃、莴笋炒火腿、火腿炒饭)
    湖北嘉鱼县珍湖 莲藕
    炸藕夹、莲藕炖排骨
    吉林查干湖 胖头鱼、生鱼、银鱼、武昌鱼(冰河捕捞)
    鱼头泡饼、垮炖杂鱼
    广西京族三岛 浅海鱼虾(高跷捕鱼)
    海南三亚 狼鱼、马鲛鱼、池子鱼、炮弹鱼(远洋捕捞)
    酸菜鱼汤、香煎马鲛鱼、红烧池鱼
    南海西沙群岛 红螺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觉得没有第一集那么惊艳了,虽然食物和劳动人民的笑容仍旧哈美啊!各个故事更加侧重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情谊,提到许多和节日民俗有关的主食,所以经常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吃。觉得机器生产的食物没有手工的好,很大一个因素是觉得没有人情味吧。和亲朋至爱一同享受倾注了情感和汗水而制作出来的美食,这些记忆赋予了食物本身更多的意义,所以可以延续几百年至今。里面那些做主食的大师傅小师傅大妈大爷们都是武林高手。大概是篇幅限制,但既然有了饺子,那馄饨呢!春卷呢!生煎呢!小笼呢!锅贴呢!烧卖呢!肠粉呢!青团呢!八宝饭呢!其实严格说来,包子也没讲到呢!不要歧视有馅的。还有喂喂那个混在年糕里的,是宁波汤团吗。还有没有提到米线、粥和泡饭一刚。主食可以出番外篇吗!

    五谷 稻黍稷麦菽
    山西蘘汾县丁村 花馍、长寿面(寿辰)
    陕西绥德县 黄馍馍
    新疆库车县 馕(古尔邦节)
    中原地区 馒头
    贵州黎平县 米粉(满月酒) 汤粉
    广东广州沙河 河粉 干炒牛河
    陕西西安 馍、泡馍 肉夹馍、牛/羊肉泡馍
    甘肃兰州 牛肉面
    广东 竹升面、云吞捞面
    陕西岐山 臊子面
    浙江嘉兴 粽子(端午节)
    浙江宁波 年糕(春节) 汤年糕、梭子蟹炒年糕、艾草年糕
    北京 饺子(春节)

    另外那首欢乐的陕西美食歌。以下。
     陕西美食 by 黑撒乐队
    油泼面夹一口,香得发抖,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牛。
    裤带面粗得很,挑战喉咙,biangbiang面拌上肉,真是筋斗。
    浆水面连汤带水,记得擦嘴,岐山面臊子多,历史悠久。
    蒜蘸面有点辣,小心舌头,炸酱面黏一点,吃不了咱兜着走。
    荞面饸饹,包谷糁,洋芋擦擦。现在这时代提倡粮食要吃杂。
    韭菜盒子,八宝辣子,锅盔牙子,你吃完一定狂流哈喇子。
    槐花麦饭,柿子饼,桂花稠酒,春夏秋冬咱老陕都有个好胃口。
    炸油馍,甜劲镜糕,还有粉蒸肉,东南西北来的客人都舍不得走。
    走,伙计们一起吃三秦美食,共同推广咱的陕西小吃,走,姑娘们一起吃三秦美食,共同发扬咱的陕西小吃。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B站上有人说这集是萌菌物语,所以地理上占优势的南方终于逆袭了。古代劳动人民这些转化的妙招一些是出于生活环境的需要,另一些则是对口味口感的追求。片中的各种制作工序,让人得以一窥转化中的微小世界。希望这些手艺不要在时间的转化中都丢失了,让那些味道只能停留在记忆里,或者沦为谑外地游客的民俗旅游项目。弹幕里有人说:我知道古代武术从何来而了,拉面的耍太极,打年糕的会暴击,搅酱缸的又有梅花桩的轻功水上飘。所以那些嗲么事的造物者们其实个个都是身负绝技的隐士/饮食高手!还有说好的腐乳呢!

    云南建水县 烧豆腐
    云南石屏县 豆腐(用井水点制)
    安徽寿县 豆腐(用石膏点制)淮南王刘安炼丹不成的意外发明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奶豆腐
    云南大理 乳扇
    浙江天台山 斋菜豆腐
    安徽休宁县 毛豆腐、豆腐皮、糯米酒
    浙江绍兴 黄酒、酱菜
    浙江安昌 酱油、腊肠
    黑龙江依兰县 大酱、酸菜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这集是金句总汇篇吗。苗族阿妈人生指南“这个天是越走越亮的。”,南货店爷叔自带吐槽“我们都是油水很足的。”,结尾台词“才下舌尖,又上心头。”采访里蹦跶出各地方言好欢乐啊,但是字幕君也太糊弄了吧,尤其是粤语。很欣赏阿添的一番说话“花多点心思,去认识一下你自己做的事。花多点心思,你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穿戴整齐漂亮银饰做腌鱼的姑娘花心思,兜马路兜伐兜伐去菜场的汪姐也花心思,守着百年老铺不紧不慢做虾膏虾酱的阿婆同样花心思,所以他们的食物里、笑容里满载着成就感。那些卖毒牛奶假鸡蛋烂水果的人不愿意花心思,因为他们的成就感都荡漾在钱堆里了。

    腌腊 风干 糟醉 烟熏
    黑龙江绥化市 泡菜、打糕
    辣白菜豆腐汤、泡菜炒肉
    香港 腊肠、腊鸭
    腊肉炒芥菜、煲仔饭、荔芋腊鸭煲
    湖南靖州县 腊肉、腌鱼(禾花鱼)
    腊肉炒萝卜条、熏烤腊肉、油煎腌鱼
    安徽黟县 鳜鱼、腌肉
    臭鳜鱼、腊八豆腐、刀板香
    浙江金华 火腿(上方、中方、火瞳、火爪、滴油)
    蜜汁火方、海参蒸火腿、腌笃鲜
    上海 南货(杭州酱鸭、咸肉、温州黄玉鲞、宁波笋干、绍兴梅干菜)、糟货
    梅干菜烧肉、酱汁肉、红焖虾、煎鲳鱼、油焖春笋、面拖蟹
    醉蟹、醉虾、醉鸡、糟鸡翅、糟猪蹄、糟毛豆!
    福建霞浦县 紫菜
    台湾云林县 乌鱼子
    香烤乌鱼子
    香港大澳 咸鱼、虾膏、虾酱、咸虾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前几集已经觉得分类有些莫名,这集明显思路混乱了,末了还鸭子爸爸附身说: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当阿拉都是戆大儿子吗!咸鸭蛋过泡饭这么嗲的腌货,为啥混在一堆华丽丽的创新菜里面,而且创新菜也展开得半勿郎当。器具提到黑陶(云南出镜率奇高),不顺手带一下沙煲、瓦罐、蒸笼嘛。还有中国发明这么多动词的烹饪方法哪里去了。既然吐槽西方刀具多,那扬州师傅除了绝技切豆腐丝,也多露两手嘛。最后一段香港桃姐乱入是哪能回事体啊,就是为了引出这一切都是爱の终极料理秘籍吗。唯一没有令人失望的只有BGM君了,时而调皮,时而大气,深得我心。

    云南香格里拉尼西乡 琵琶肉
    云南昆明 汽锅鸡
    广东顺德 粉葛蒸肉、均安蒸猪、菠萝排骨
    江苏扬州 灌汤包、大烫干丝、酒酿火方、紫炝虎尾、素汤、清炖狮子头、雪花鲥鱼、仿豹胎、鉴真素鸭
    湖南长沙 油炸臭豆腐、金鱼戏莲、金丝虾球
    山东 葱烧海参
    浙江杭州 咸鸭蛋、创新菜-新式大闸蟹、云雾鸳鸯龙井虾仁、西湖醋鱼
    香港 煎蛋角

    梁以瑚主编的书《老爹妈思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967739/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这集先把五味分段介绍,对于鲜基本在谈海味和清淡的烹调方法,最后却得出鲜是五味进化后的终极boss的结论。五味顾全了,不过调和的解读零零星星地散落在菜式里,比如陈皮鸭的甘苦,鱼香的味型。中菜很少有单一味道的菜,大多是糖盐酱醋八角桂皮各种调味料和食物混合在一起的旨味。味道可以任意组合,比如糖醋、酸辣、甜辣,这种调和出的美味各有各好。正是这种调和可以创造出比原有食材更丰富的口感,而不是片中把鲜仅理解为通过调味来引出食材本身所具有的味道。嘛,我是这么觉得额。话说这集简直是广东人包场啊,但为撒体粤语的字幕君总是状况外啦。大蜀国其实前几集一直在变脸,这集终于露本尊了。作为上海人,我觉得除了江浙一小撮,全国各地都嗜辣,足够单拍一集额。

    甜 糖画
    广东汕头 甘蔗
    糖葱薄饼、熏鸭、汤圆
    江苏无锡
    梁溪脆鳝、加蟹开口小笼包、手推馄饨、酱排骨
    苦 酿苦瓜
    广东江门 陈皮
    陈皮晏(陈皮鸭汤、陈皮排骨、陈皮煮鱼干等)
    澳门路环 陈皮鸭
    咸 盐
    广东惠东县 盐焗鸡
    广东龙门县 菜干
    酸 醋
    镇江香醋
    蟹黄小笼包、肴肉、镇江醋排
    山西老陈醋、姜汁蟹醋、玫瑰浙醋、龙门白醋、北京米醋、恒顺香醋
    中国四大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保宁醋(弹幕都是科普帝)
    辣(辛)辣椒、姜、花椒
    四川乐山 泡椒、豆瓣、花椒
    鱼香肉丝、麻婆豆腐、藤椒鱼
    重庆 花椒
    鸳鸯火锅
    鲜 味精<---是邪道
    广东汕头 野生紫菜
    紫菜蛋花汤、鱼丸紫菜煲
    广东广州
    清蒸鱼、白切鸡、白灼虾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最后一集其实跟第一集有许多相似的内容,都是如何获取及如何烹饪食材。唯一让我觉得不解是花了那么多笔墨介绍在自家楼顶搭菜棚子过自给自足生活的北京大爷,这是为了凸显城市人也能过上和谐美妙的生活么,但这明明是我的菜园,哪里是我们的田野啊。湖州爷叔种芋头辛苦是辛苦,但是划着小船哼两句方言小调,静下来沓两笔做幅画,绝对是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他们的艰辛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这种乐趣,城市里的人也是没福气享受的。另外讲大闸蟹,起名小太大概因为籍贯是太湖,个么远方亲眷英国小泰表示没有人来吃它日子过得太惬意了。

    贵州从江县 糯稻(梯田)、鲤鱼、鸭子
    乌饭、烤鱼、酸汤鱼、炜酒(新米节-长街宴)
    辽宁大连獐子岛
    海参、鲍鱼、海胆、扇贝
    浙江湖州 河蟹
    清蒸大闸蟹、赛螃蟹、靖江蟹黄汤包
    江苏兴化 芋头-龙香芋(垛田)
    蟹黄汪豆腐、芋头红烧肉
    西藏白朗县 青稞
    糌粑、青稞粉、青稞酒、酥油茶(望果节)
    北京
    西红柿、倭瓜花、大角瓜

    吃是中国人的基本属性,所以这片子还没开播就挺期待的,一开头也的确眼前一亮,但是越往后越觉得质量参次不齐。内容素材上来说,由于拍摄时间仅一年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讲美食每个人心中都各自有本谱,总会有人觉得“xxx这么嗲的东西居然不讲!”没有提到的省份地区有天津、宁夏、青海、江西(JohnnyZhu童鞋总结)但在编排剪辑上,每一集的叙事脉络以及集与集之间的联系有时缺乏逻辑。另外旁白君喜欢升华中心思想的总结个人觉得挺减分的,很多时候镜头的记录和人民鲜活的语言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发挥稳定的BGM和各种星人的露脸又默默把分数提高了一些。
    跟吃一样,看片也是件很个人的事情,所以会有留学时差党看着看着想起远方姆妈烧的油亮亮的腌笃鲜于是内牛满面颤抖着打五星,也会有人觉得拍得那么高端洋气徒有漂亮画面有毛用打两星都太抬举你了,我觉得都很正常嘛。但是那些个“你竟然敢不给五星一定心态有问题不顶不是中国人!”和“打那么高分一看就是没看过什么纪录片的无脑跟风党!”,我只想说呵呵,并赠送你沪语五字箴言不谢。
    据说会有第二季,期待创作人员给大家展现更多世间美好的嗲人嗲物,不晓得蔡澜和沈宏非还会继续做顾问伐。还有希望下次字幕君能把各地的方言翻翻准确啊。

     5 ) 吃货与大历史

    一、
    我第一次去兰州,飞机在午间降落。跑到南关大寺旁的旅馆,气还没喘匀就问服务员附近哪里有拉面店。得到的回答是“明天早上再去吃,现在的汤头不好。”

    讲究。

    次日早上七点,我准时起床,前往200米外的占国拉面朝圣。店里座无虚席,男女老少人手一碗拉面,红油清汤,热气腾腾。裹着头巾的大姐,鬓发斑白的老爷子,泥猴似的孩子,各个正襟危坐,天地间只剩咀嚼和吞咽。大师傅起手如风,行云流水间便将大碗塞到手里,脸被清香的面气一熏,有如醍醐灌顶。在满堂虔诚的食客中,我也只有沉默着拿起筷子,将所有的享受留给自己。

    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吃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维持生命,更像一种仪式。工业社会能摧毁家族的聚合,甚至弱化家庭的存在,但始终无法剥夺我们对食物的手工情结的顽固恪守。开个小饭馆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该梦想包含着追求认同、定位身份和自我实现等大量成分,延续几千年而依旧蓬勃。小吃店、私房菜或姚餐厅,只不过是梦想的不同形式体现而已。

    吃,是中国人的信仰。

    二、
    中国能够让绝大部分人吃饱,说白了也不过近几十年的事情。然而抬头看看,帝王将相有阳春白雪的享受,贩夫走卒也有下里巴人的快乐,这是中国菜系的魅力。不过光武帝刘秀落跑时吃过试量的狗肉,刘宝瑞先生也讲过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段子,这说明皇上的肠胃在关键时刻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至于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就已经超越了吃饭的物理层意义了。

    但是喂饱所有中国人是一项大工程。一路看下来,贯穿几千年朝代更迭的主线之一,就是吃。吃不饱,就有造反和动荡,就有镇压和杀戮。归根结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待吃的态度上——“丰衣足食”和“锦衣玉食”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朴素的愿望,后者是宏伟的野心。而这些与天下饥饱相关的故事,都沉睡在史书里,等着每个认识汉字的人去阅读、思考和揣摩。

    所以我一直认为,在这个多民族混居及大杂居小聚居的古老国度里,寻找最终认同的渠道只有一个:从未断绝的历史。几千年的群体记忆,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一杯酒,一碗饭,也许是现代工农业的成果,但归根结底,我们日日在吃的,是祖先的智慧。

    三、
    作为一个东北家庭妇女,我妈的手艺堪称糟糕透顶,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从小到大一直以为酸菜有剧烈的铁锈味是理所当然的事。我爸的鼻炎非常严重,因此每次家里吃酸菜馅饺子,就只有我自己面色铁青,犹如芒刺在背,每吃一个饺子就如同咽下一个大铁球,吃到最后总是身心俱疲。我妈对此极为不满,经常在吃饭时摔摔打打,表示天生挑食者当受拔舌之刑。

    我离家15年,在外面几乎没有吃过东北酸菜。非不能,实不想——没有铁锈味的酸菜,反而让我不习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味觉记忆,这就像你成年之后,必然有了自己的生活,包括妻子孩子、房子车子、人情世故、事业商务等等诸如此类的破事儿。但是只要回到爸妈那儿,总有一种熟悉的气息让你安定下来,不再焦虑或躁动,只想安静地等待属于你自己的那一碗饭端上来。而立也好,不惑也罢,这一刻统统变成一个孩子,手里的筷子就是一生的标尺,嘴里嚼着什么都心满意足。

    我家已经有好多年不积酸菜了,这是因为我妈年过半百之后,右半身几乎已经完全失灵,只能在好天气由我爸推着出去晒太阳。幸而她头脑无碍,我回家时总会问我想吃什么馅的饺子,然后命令我爸买菜动手,却唯独只字不提酸菜。

    她不知道,我多想再吃一口她包的大铁球。

    四、
    以上都是跑题。

    这部名为介绍美食、实则勾勒众生的纪录片之所以会让人流泪,是因为我们在里面看到祖先、父母、兄弟、姐妹、妻儿、亲戚、朋友,以及自己。

    这就是人民。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这部纪录片里,人民不再是一个空对空的符号,也不是被用在哲学范畴里的一个代词,更不是一个被搬弄、被利用、被损害的名词,而是真实的存在。人民共同的记忆创造了全中国数不胜数的美食,让全中国的菜谱成为另一部理想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史书。它最复杂,也最简单。

    只要这部史书还能流传下去,中国就会存在,中国人就会存在。

     6 ) 你们的新鲜,我们的记忆

    作为主创人员的家属,看到的都是:拍松茸,孩他爹去云南一周,我独自在家带娃;去湖北一周,我还独自在家带娃;陕北,广西,藏区,大连......一周又一周,我仍然独自在家带娃......记得08年底娃在肚子里时,他爹拍「北京记忆」也是常常不见人,首播时为了做后期还在机房熬着,我和肚里的娃守着电视看得泪水涟涟,昨晚娃在身边睡着,我又是看得泪水涟涟,不是要倒苦水,也不想做电视家属代言人,不谈剪辑摄影,不提什么人文关怀,只是食物和生命,纪录和回忆,你们看到的,只是我们记忆的一小部分而已。
    当然还有他爹带回的小笼包,肉骨头,黄馍馍,米酒,青稞,乳扇,莲蓬......
    看了片子才知道:火腿呢?笋呢?腊肉呢?鱼干呢?糯稻呢?肉夹馍呢?海参呢?扇贝呢?虾酱呢?糖啊醋啊陈皮八角呢?这算剧透吗?
    还有大家都问关于第八集,其实前七集是正片,第八集是花絮,也就是孩他爹和一众同事的幕后故事,原定是要播的,现在......大概是不播了,也许以后网上能找到。
    还有,那些叫叫嚷嚷的愤青们,这个片子可是拍了一年多啊,虽然中国食品问题由来已久,赶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播出也没你们想得那么复杂,看过美才知道丑,懂得感恩和敬畏,这不好吗? 
    对幕后工作者感兴趣的请移步http://t.cn/a3opNA



    坦白说,写这些字是给一个朋友的回答,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的认可和温暖的鼓励,(大家不是都上微博的吗?)真心感谢!声明一下哈,「泪水涟涟」无关风月,完全是:这个东西好好吃你居然不带给我!这个东西带那么少尝尝就没了!这个地方好想去!......诸如此类。大部分美味不易长途运输所以我都没吃过,吃过的最爱乳扇,娃他爹最爱马鲛鱼!导演也在默默关注观众留言哈!另外,我不是妹妹,我家也没双胞胎美妞,幸亏!不然真会飙泪的!

     短评

    让国人燃起从新善待食物的欲望了吗?CCTV的纪录片真的第一次看到不是奇怪的煽情和猎奇的表现方式啊!好感动啊!诺邓火腿哪里比意大利的火腿弱了?对待食物要真心诚意才能有无限美味!嘴喷酒和地上捡起盐来会让你恶心吗?鱼露是脚踩压出来的也是一贯的做法,有些时候不要自以为干净,化学品最干净了。

    3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 国家规模“深夜发吃报复社会”,得被韩国列为禁片的作品

    5分钟前
  • 阿朴
  • 推荐
  • 网上都是推荐,看过感觉特别好,太好吃了,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后面几部也很精彩

    10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 BGM好燃TVT节奏明快,镜头细腻,感情真挚,人物朴实。现在的国产纪录片比国产电影好一万倍。

    11分钟前
  • 阿米
  • 力荐
  • 好燃!!!!!!!!!!!!!!!!!!!!!!!这根本就是一部青春片好嘛 生在天朝的好处就是能迟到一切想得到的美食!!!!!!!!!!!!!!!!

    15分钟前
  • Hauu
  • 力荐
  • 慕名来看了第一季,真的是很美很下饭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态度,都在片中娓娓道来,淡然却有力量

    16分钟前
  • 你在百花深处
  • 推荐
  • 强烈推荐给大家,是我的助眠利器,不是说节目无聊,而是这种轻松的氛围还有轻缓偶尔带着一点点调侃的语调,会让你整个人都放松下来,超级喜欢!!!

    19分钟前
  • TTTT~
  • 推荐
  • 看是看不腻的,但是看饿是一定的。

    20分钟前
  • 谁家今夜扁舟子
  • 推荐
  • 看了相当有食欲!

    24分钟前
  • metoo_0825
  • 推荐
  • 半夜里看《舌尖上的中国》,突然体会到了一个常年在美国的同学说的“半夜想起羊汤,想的睡不着觉”,和另一个已经移民的同学说的“可惜以后孩子只能吃披萨汉堡了”,谁能想到,一部美食节目却是最好的爱国教育片?

    27分钟前
  • 友风子雨
  • 力荐
  • 这片儿是海外党的地狱

    30分钟前
  • 萌塔 C-137
  • 力荐
  • 很喜欢这个节目,记录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朴实又美好

    33分钟前
  • 端木夜
  • 推荐
  • 中华美食最能引起中国人的共鸣!美食背后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最质朴的品质!

    37分钟前
  • 达达
  • 力荐
  • 记忆最深刻的那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为经常有提到。还有就是各地的特色美食,拍的那么美,每次都想去吃😂️毕竟纯吃货!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美食中又有拓展人文地理,挺好的纪录片!

    42分钟前
  • bekey
  • 推荐
  • 有些国家的人吃是为了活着,而有些国家的人活着是为了吃。

    46分钟前
  • yaya4711
  • 力荐
  • 浪费食物会招天谴的! 另外, 本片一定要翻译成韩文和英文!!!

    50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 壮哉我大吃货帝国!

    51分钟前
  • 小丫么小纯良
  • 力荐
  • 黄岩岛和钓鱼岛都是是我们的!!!黄岩岛和钓鱼岛的鱼也是我们的!!!不准我们抢鱼!!!不准和我们抢吃的!!!

    54分钟前
  • 大树施它活
  • 力荐
  • 这尼玛是最成功的爱国教育宣传片呀!!一寸土地都不能丢呀!!谁知道会不会长出什么美味食材!!!!(话说看完第一集好饿)

    58分钟前
  • vividly
  • 力荐
  • 一句话形容,完美,看到的不止是美食,更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历史感,又感动又喜欢,超级期待第三季了

    1小时前
  • 嘉兴路派出所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