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老人与回忆
看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我才发现:原来小孩和老人是最好的演员。
本片摄影、剪辑、配乐都非常优秀,镜头的运动就像音乐一样优美,缓慢的叙事节奏配合干净利落的剪辑,使影片充满张力。本片采用黑白摄影,而好的黑白影像出来的效果往往是惊人的。贝拉塔尔曾经说过:“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彩色银幕对我来说太多姿了。”有些时候,彩色也许会令画面感觉扁平化,而黑白影像的确没有彩色的绚丽,却拥有黑白的强烈对比以及不同层次的灰色的过渡,摒弃掉色彩的干扰,人的注意力就被集中在光和影上,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构图感。这样一来,黑白往往显示出比彩色更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来。
一个老人独居在一座老宅子里,除了一条狗之外,陪伴着她的就只剩下自己的回忆了。片子当中不时出现的那些闪回镜头,配合着老人甜蜜的笑容和闪烁的眼睛,真的很漂亮。
老人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孙女。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她,不过总是来去匆匆。对于老人来说,最宝贵的事物就是自己的回忆了,而她一生的回忆都与这座房子有关。她甚至打算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记忆,那些她认为美好的事物。可对于儿子来说,他只希望把房子卖掉,而孙女只想着吃东西和得到老人的戒指。老人把孙女带到旧房子里,告诉她二战之前这里是多么的漂亮,她拿出儿子小时候玩的玩具,一只翅膀会动的玩具鸟,问:“你想留着做纪念吗?”“不。我想要奶奶的戒指。”“现在还不能给你,要等我死后。”“那到底还要多久啊?”于是老人发现,所谓共享回忆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回忆是一个人的事情。片尾,老人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邻居夫妇所办的儿童乐团,换来的条件是他们要翻新这座老宅子,供乐团使用,并且承诺永不卖出它。因为对于她来说,看着那些穿着纱裙的小女孩们和吹着小号的男孩们,至少能令她想到年轻时候的自己。而她的儿子,却只存在于旧照片中。
老人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微风吹过,她开始荡秋千。音乐响起,镜头在老人的头顶、背后、正面、侧身来回切换,配合着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交织,我们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屋顶、天空、老人被风吹起的白发和裙角、印着花朵的衬衣、满是皱纹的脸上幸福的微笑。镜头向下,老人抬起头说:“生命是美丽的。”太美了!
小孩子们搬着乐器冲进了屋子,大喊大叫,兴奋不已。这所寂静的老宅霎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老人谨慎地下楼看了看,又慢慢地爬上了楼去,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镜头拉后,现出了窗子、老宅的外墙、院子里的树木…远处,孩子们在玩耍。镜头逐渐提升,我们看到房顶,树梢,直到天空。好像她真的到了天上一样,正如她所说:“天堂才是最好的归宿。”一个人的逝去,带着她所有的记忆,这就是全部。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婆,以及所有的老人们。一个老人,带着他一生的回忆,这就是他所拥有的全部。
片子当中,似乎讲述了记忆的隐秘性和不可分享性,似乎人本应该是孤独的,但正是这些事物,如同这部片子本身一样,正是它们的存在能令人深感温暖,因为你至少知道:有人和你关心着同样的事物,感受着同样的美好,甚至承受着同样的困惑和痛苦。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就不是孤独的。
2 ) 老宅里的老人
你要是想要了解一个老人,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要是你喜欢宠物电影,也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要是你对黑白片不反感,更不妨看看它,它会花了你生命的一时三刻,却能带给你三时一刻的思考。
电影以耄耋老人对不礼貌的医生一句“Kiss My Ass”打头,讲述了她和一只狗共居老屋,寂寞的自言自语,信手拈来的回忆,老人孤独时和狗凭窗凝望,借镜窥看。有富家商人(还有儿子),打着老宅的主意,隔壁还有一间儿童音乐俱乐部,声乐响起,漫天音色,孩子们有时偷跑来老宅院荡秋千,处处混杂着老人的迷思和回忆。
我对电影的两处独白很着迷,一次是有个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顽童,爬过窗子,找老人一本正经地索要用不完的东西,老人纠正小男孩come的时态,小男孩屡教不改说成camed。第二次是老人纠正10岁体重超标的胖孙女说Grandma,孙女同样屡教不改,偏偏说Grams。这两次对比我觉得极有意思,除了在暗示老人的孤独无助,还有新旧时代的格格不入。
撇开对话,电影更多的是老人一个人或者和狗伙伴的独白,语焉兴起,狗还会吠两声以应答,意趣横生。老人和狗矫健地一同下楼抢电话,一同驻目窗外,一同喝老酒,一同吃早餐,还有一同出门关窗,狗不仅保护老人,也不止是伴侣,更赋予了人的灵性,比人更难得的忠诚本性。
在我看,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在年老时有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另一个是你有否出现在别人回忆的画面里。有没有人回忆起老人我不敢推测,老宅里却藏满了老人的记忆,一件衣服,一件玩具,一瞥偷吻,一记脚步,无一不勾起往事。岁月凝炼出的是一幅幅似清晰似模糊的油画,一如电影里拍摄记忆时的变焦画面。而电影外的我牢牢记住了老人的沟壑纵横的面庞,这何尝不是成功。
不长皱纹的婆婆是骇人的,老人写满沧桑的脸是如此动人,乃至于看了老人放下口红我禁不住期盼着皱纹早日爬满额头。
结尾是一个上升的全景镜头,透过茂密的树叶,老宅和安睡的老人是如此静谧,原来,天空里的墨云并没几朵。
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20.html 3 ) 那么美的光影,配的上这个夜晚。
穿越了大半个城市来到这里,固执地坐在了所有人群的最前面一排,这是被谁传染的坏毛病呢?
美到极致的光影,在黑白胶片上比放大的每个细节,特写和中景更多,生动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人和狗,配合的天衣无缝。
黑白的影像中,看不到演员老去的痕迹。一样优雅和高贵。
在一些镜头的处理上,导演也不落俗套。比如死去的那一刻,比如在秋千上看到的世界。
转场方式自然,在梦境和现实中游移,每一帧,都是一副出色的黑白摄影。
节奏很慢,舒缓平静,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也很温和。现实中,其实并不会那么激烈。
一个有脾气的老太太,我想,希望自己老去之后,也一样优雅美丽而刚柔并济。
也有好玩的细节,都细致而真实,导演是真正会观察生活的人。
这里更像学校的小剧场,周围都是学生。散场之后会有掌声。似乎,我开始又开始在北京上学了?喜欢这种感觉,虽然暂时已经远离,偶尔的回顾,会让人倍加珍惜。
总有一些感动想和人分享。是文。
4 ) 老房子物尽其用,老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一位孤独的老人住在一座老旧的房子里,儿子不总来看她,和儿子一起来的胖孙女只会吃东西。儿子和邻居一起秘密商量在老人死后把房子卖给邻居,而邻居一直都想买这块地,想拆掉房子。老人给发现了这个密谋,于是在死前的一天把房子捐给了一个教育穷人孩子学习音乐的音乐俱乐部。最后,老人坐在窗前,在心爱的小狗的陪伴下,安详离去。
在临去世前的这几天,老人的心情很悲凉,她非常喜爱自己的这座老房子,在发现儿子和邻居的密谋后,决定把房子捐给那个训练穷人小孩的音乐俱乐部,而且约定只能加固,不能拆掉重建房子,还把自己的珠宝也送给俱乐部,作为修缮房屋的费用。虽然约定老人会一直住在房子里,但在捐出房子的第二天,在那些孩子们搬进来的热闹中,老人悄然离世。老人既保住了自己心爱的房子,也让房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让儿子和邻居的密谋落空。这应该就是善举带来的回报了。
那些孩子们搬进来,老人并不觉得吵闹,而是感到高兴,完全不是以前那种孤僻状态了,这种改变应该是从她玩儿秋千那一刻就开始了。
片中第二角色应该是那只小狗,太可爱了,老人幻想的时候,它大叫打断;邻居找来流氓窥探房屋,它赶走流氓;老人准备好早餐,它都偷吃光了,然后躲到床下;最后老人离世,它安静地依偎在身边。我想音乐俱乐部那对夫妇肯定会收养这只可爱的小狗吧。
老人的生活一直都很孤独凄凉,但最后终于自己打破了这种状态,捐出房子后,不仅老房子有了生气,老人的精神也好起来,然后,在这种热闹高兴的状态中离世,避免了按以前的状态持续下去,在孤独凄凉中离开。片子最后展示的天空,象征着天堂吧,老人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5 ) 死期将至的安的日记。
(一)被抛弃的老人
今年的盛夏一道来,我人生中的七十七个年头就要结束了。
心中会有强烈的预感,时间对于我可能所剩无几,甚至我可能不能送走春天。
最近总感到身体不适。呼吸不畅甚至导致眼前漆黑一片,晕倒。
足够幸运的是,每次我都还是醒来了。
发现自己挣躺在屋中冰冷的地板上,不免绝望。
另外,喜多的悄然离开,也使我悲伤。
哦,我忘了介绍,喜多是我养的猫——一只罕见古铜绿色的猫。
七年前,我从河边把它捡回家。
从此,我们每周四便一起享用美味的西红柿面条。
前不久,第一次晕倒醒来时,我呼唤它,却没有回应。
几天后,我只能端着慢慢两大盘西红柿面孤零零地坐在床边。
“人们更多喜爱养狗而不是猫,
原因就在于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狗使之成为流浪狗;
而猫天生就是流浪汉,它们只会主动离开,抛弃人类。”
那个下午,我开始意识到,喜多消失了,不会再回来。
(二)必输的斗争
脑中有虫,记忆再慢慢消失。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或是发呆很久,直到喜多弄出噪音。
看电视的时候,嘴角会流口水,很多很多。
没有害羞或是恐惧,正如同很多暮榆之年的朋友,
我在与痴呆症这种老年疾病斗争,并且——
这是一场必输得斗争。
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忘记自己,忘记喜多,忘记七十多年的所有。
昨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窗外得树木已经吐芽,
偶然发现得春天使我精神甚佳。
我拿起笔,模仿儿时历史书后的大事年份表写起自己。
我不是什么有名的人,无需将它呈给任何人看。
我只是希望不知还有几日的未来
我可以知道自己是谁,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使我微笑或流泪。
我将写好的年份表贴在了床头,翻来覆去的看直到睡着。
很久没有这样的开心,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人。
爱 历久弥新
(三)一纸遗书
人终究不能逃避死亡。
年轻时曾认为,能活到五十岁便足够。老了,自己也或觉得日子无聊。
可现在我已七十七岁,即将到来的夏天仍然对我充满诱惑。
如果能在几个月之后,穿上我那条古铜绿色的裙子,撑起花伞——
和喜多去公园欢快的唱歌,一首接着一首。这无疑是最大的幸福。
然而回到现实——我不仅时而呼吸困难,而且股骨头坏死使我寸步难移。
既然死亡近在咫尺那我必须留下一纸遗书,以便我可以用剩下的日子放心来继续想象夏天。
如下:
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交给我的妹妹。她是我一生中最信赖的人。或许她会把我的骨灰撒进大海。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是那么喜欢大海。妹妹甚至能够一口气说出海洋中从古到今所有鲸鱼的种类以及它们到底有多长,某些鲸鱼哪一年灭绝。大海如此浩瀚,相信决不会拒绝孤身一人的老人。
我四十岁那年为儿童写了一本书,献给孩子们,同时也像我喜爱的作家黑柳彻子致敬。书的版权将赠儿童基金会。希望全世界得孩子们远离那些不该存在得苦难。
经过六十年的收藏,我有五百一十二条裙子。它们每一条都精致可爱。我的侄女一直羡慕着,时常大老远跑来向我借,之后再恋恋不舍地还。我死后,这些都将属于你,我的孩子。希望你能够善待它们。另外祝你幸福一生。好好对你的妈妈。
我没有子女,从六十岁孤身一人旅行到将近七十岁。这十年,我将我绝大部分积蓄花光。人生的最后时期,我卖了房子,长期住在一家旅馆,因为这里有人替我收拾房间,有人给我送来饭菜。办完丧事,我银行得存款应该所剩无几。但如果还有一些的话,请将这些存款交给旅店的主人——一位善良的姑娘。感谢你多年照顾。好人一生平安。另外,请帮我留意,喜多是否会归来。如果它真的回来了,请每周四做一碗西红柿面条给它好吗。我十分想念她。感激不尽。
6 ) 她让我释然
一阵敲门声之后,一张老太太的脸试探性的闯入了镜头,迟疑了一下,露出微笑。就这一笑,拉近了我和她的距离,我打心底里对这位老人有了亲近感。
满脸皱纹,一头白发,是影片对老太太年龄的交代。而片名《Time to Die》也让我时时牵挂着老太太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条狗,一瓶酒,一栋破旧的房屋和院落。老太太的晚年生活孤单封闭。不远处住着几个邻居,还有一家儿童音乐俱乐部,虽然吵吵闹闹,欢笑揶揄,但和老太太的生活没有交集。她只是以一个旁观者,通过望远镜,默默注视他们,不时以过来人的姿态露出浅浅的笑容,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光。
老太太晚年唯一的牵挂是亲情,她唯一的儿子和孙女。面对一个贪得无厌,只知道吃和索取的8岁孙女,老人多的是无奈和失望。而当她得知本以为还算孝顺的儿子企图背着她将自己珍视的房子卖掉,且言语之间表露出对母亲的厌弃时,老太太在万般绝望下,几乎动了轻生的念头。
老太太晚年的生活不算完美,但她最后作出的决定弥补了此生的不完美。至少对于她来说,她可以放下身后的一切,安然的离开世间。
这是一个和蔼,睿智,孤独的老太太。在外人眼里有点怪脾气。但仔细想来,这不就是老人么?在年轻人眼里,他们古怪,守旧,难以沟通。但事实上,他们不再浮躁,能够豁达的审视周遭,看开一切。某些决定在于别人或许无法理解,而对于他们确是里所当然。
本片并没有让我对垂暮的老人有更深的了解,但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宽容的对待,学会释然。
7 ) 真是出乎意料了
波兰,其实,是个很纠结的国家。
总觉得波兰电影有许多各异的毛病,谈不上多差,却也总不让我特别喜欢。可是这一部,却出乎我意料了。
影片对于曝光的掌握真是好到无话可说,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是极致唯美丰富,虽然节奏缓慢,却内容丰沛,每一个镜头,都极考究,淡淡的,却也让人移不开视线。
太喜欢这电影的镜头运用,配合了Szaflarska的表演,极致完美。波兰演员总让我觉得演技太过表演,Szaflarska却完全是浑然天成,也许,必然是,到了那个年纪,有些生活的感悟,演技是表达不出的,只有岁月,只有岁月沉淀之后才能体味,才能展现。
老太太虽然老去,但美貌依旧,那双眸子里深邃却也清澈的目光,散发着独特魅力。阳光从阁楼的窗口投射进屋里,照在老太太脸上,那恬淡的表情,那闪耀着光芒的淡色头发,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安详气息,瞬间侵占所有的感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多美好。
但是,一切终有结局。
一开始,便在想,那架钢琴,到底如何重要呢?原来,重要的不是钢琴,而是,尘封了50年的青春记忆。可惜,儿子不肯帮忙,最终,却只好将那些青春记忆赠予他人,以便能保留自己一生的痕迹。人的一生,何其丰富,一栋破败的老宅,便是一段正在凋零的百年生命,生命的延续却从不想让这生命延续下去,这也不是愤怒,只是悲凉。
好在,她虽然离去了,但记忆她生命痕迹的老宅,还会继续鲜活下去。
至少,不是太坏的结局。
在被光阴揉碎之前,她先将光阴揉碎。在死去之前,她来得及,如斯如逝如长眠地老去。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以老年人自白形式的电影与孩子很类似。女导演更能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母性。明确这种风格就是我追求的风格。
对比度很高,即使是黑白的,也能看到阳光和蓝天
不经意的举动,让人回想起往昔的美好。那些跳舞的日子,那件美丽的婚纱,那段荡着秋千的快乐时光。影片给人一种平实的感动,配乐动人,演员表演细腻,那只“Phlia”的小狗真讨人喜欢~
透过玻璃看见年轻的自己,她在热恋,她在跳舞,婚礼头纱滑过她年轻的肌肤,她没有死亡与孤独的顾虑;冲进暴风雨中手舞足蹈;在秋千上找寻快乐,当这些情节一一发生时,这不是死期将至,这是死前之生。没有晦涩难懂的情节,也不是闷片,是情感细腻的光影艺术品。狗狗Phila最让我心碎,生养子女后代不如养只狗,弥留之际用尽全部感情为你悲伤。
非常容易就被吸引进去(很奇怪,也没有精彩的对白<字幕>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就是很轻易地被这个奶奶吸引了)摄影非常棒,很好的利用了各种镜面反光,营造了一个奇丽的层层叠叠的空间,将原本有些空旷的大屋子和院子弄成了一个多面性的梦境一般的心理世界。老太太的性格也是她魅力的关键。非常好玩
很唯美的片子 大概是唯一看完的黑白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 其中穿插着他的回忆 那些曾经的种种 而陪伴她的只有一只小狗 优美的剪辑手法和巧妙的镜头里 却透露着一股残忍 一个老人 带着他的回忆和对儿子的思念 静静离开
若非看完怎能想一个独居深院的老人,老伴逝去媳儿不肖只和狗相依为命,本凄凉的生活竟也能拍得这样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一定得活得比爱的人更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她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孤单!让一个终老之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开始怀疑生命的价值或许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请永远别伤了一颗老人的心!
正好最近在读《暮色将近》,和电影一样也是讲述了年迈老妇如何一步步接近死亡的主题,片中真实地记录了独身老妇可能面对的孤独境遇,只能靠在阳台偷窥邻居以及回忆年轻时自己的倩影度日,好在有衷心小狗陪伴,远胜惦记老妇财产的儿子一家,当老妇决定捐赠部分财产后快乐地荡起了秋千,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光,养儿防老又一次啪啪打脸了。
小时候都可爱,长大了为什么招人烦?儿子还不如忠犬。这样拍显得老人很可怜。亲人的冷漠,老人的孤独,默默回忆曾经的欢乐时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尊严赴死!老屋新颜,生命的传递!
一个老女人,一条狗,一栋破败的房子,一架承载无数幸福回忆的秋千。来路不明的人打这房子的主意,儿子也巴不得她快死。她万念俱灰,准备去死。突然绝地反击,把房子捐给了对面的儿童乐团,倒贴修缮费用。笨重的钢琴抬起,地板撬开,藏着一生积攒的首饰。足够了。捡出最珍贵的宝石戒指,遗赠给背地里向着她的儿媳妇。房屋整修一新,师生们拖着家伙什搬了进来,磕磕绊绊,乒里乓啷,有大孩子给她煮了茶,她已安然死去。不悲伤,因为再老也可奋起反击。
我能想象的「老年生活」由形态各异的镜子,黑白的幻影和对《死期将至》无知的伴侣构成;通透,明亮,隽永;却也深邃,幽暗,无常。甚至单调,乏味。我早已预见旅途的终点,看穿所有该来的未知——隔着玻璃窗,远远望见死神在等待着每一个人,我却无论如何也不敢抑或不想与她近距离接触。甚至连打个照面的意愿,打声招呼的力气都了无。与其说子女需要我的守护,不如说我们彼此照顾。貌似忠诚的关系最终都成了我赴死前的障碍物;此时此刻,我想像满是好奇心的孩子那样——在得知无法从你手中盗走任何东西之后嚎啕大哭。没错,从人的角度来解读,我们都是上帝的宠物,不管是苦与乐,还是善与恶都是神赐予人的礼物。若是可以选择,我想像摇篮里的老者那般——手持烛光,素履之往。
她很喜爱窗后流动的影影绰绰,喜爱从玻璃背后望出去的梦幻,眼前的事物冷漠而不真实,相反,回忆却是如此美妙温暖;有点联想起《野草莓》,弥留之际的脑海蒙太奇;热茶,一条狗,花园里的秋千,一群热闹的孩子,漂亮的衣裙在衣橱内荡漾着芬芳,老得安详宁静,走得如秋叶静美。
尽管死期将至这电影很闷,很文艺,沉浸在一股骗取娘们眼泪的气氛里。摄影真是美的一逼,全片黑白,最后镜头从墓地直升云霄,看得我一下胸腔都宽广了好多。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如果能更深刻体会他的诗意,或许也没那么可怕了。
1.老人与旧屋,都不再美丽,被人嫌弃;2.儿子和狗,有趣对比,有时候儿子还不如一条狗;3.摄影依旧美得没话说,老无所依的生活适合黑白光影;4.院子里的秋千,老人总会看见小时候儿子欢笑的模样,那或许是她的天堂。
这才应该叫《老无所依》。“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2008.如果我们年老时回忆一下自己当初要孩子的目的和动机,可能就不会对孩子有那么多期望和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