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匠人精神
真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电影充满了日本电影特有的琐碎和温馨,从上世纪开始叙事,贯穿一本辞典成书的全过程,并且摄影特意采用了35mm胶片,充满了古典气息,初看就像电影中那位男主角,呆嘴笨舌、一脸木讷、土里土气,可是只要你试着了解他你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他,最后我才恍然这是一曲对日本匠人精神的赞歌。
匠人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
三个词,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
所以,拥有匠人精神的人终究是少数,通常被称为怪人,这可能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过于专注于某一事物就会忽略其他一些事情,如人情事故、物质追求……等。若非如此,谁能花费15年时间,一日不缀地收集整理数十万词条,再逐词编撰释义,最后五遍校对,完成一本辞典?
耗时靡烦,却收入微薄,皓首穷经,却不与人闻。
这些“怪人”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从工作中发现了意义,甚至发现了美!
松本编修这样解释《大渡海》辞典的意义: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 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 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 那是发现独一无二的话语的奇迹 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 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 那就是「大渡海」”
廖廖数语道尽了万千心意,他们发现了语言之美,他们爱上了语言。
这些匠人们有时也非常可爱,如呆头鹅马谛向厨师林香具矢求爱,他竟然像战国时代将军们下战书一样用毛笔写了厚厚一封求爱信,美女自然看不懂,还得求主厨来翻译。但马谛并不怯懦更不敷衍,当他看着林香的眼睛轻轻地说“我喜欢你”时,他是无比坚定和确定的,就如同他轻轻地说“我要完成《大渡海》”时一样。一言即出,此生不悔。
他们以匠人之精神编舟,这舟可以是《大渡海》辞典,以渡语言之海,也可以是做人,以渡人生之海。人生之海与语言之海何其相似,人生似有涯却又无限,常遇急风劲浪,时处浪峰谷底,有万千选择却只能择一端,遇万千之人却知己难求,已万千烦恼却明天更多。若不能找到渡海之舟则难免一生庸庸碌碌或彷徨无依,以匠人精神编舟的人,如松本编修,荒木编辑,马谛光也却不会如此。这舟虽不能载人到大海之极外,尽览无限之风光,却自有风采,更为后来人指明一条航路,他们一生不富不贵无名无利,却生活充实幸福,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了人生之美。
我禁不住想,这是否就是日本这个小小岛国却能在文明之海中鼓帆急行不落人后的原因呢?
本电影是一曲匠人精神之赞歌,而并非挽歌。电影故事跨越近20年时光,匠人精神总能传承不息——最老的松木编修担心找不到如荒木编辑这样的人,荒木就找到了继承人马谛光也,马谛光也辛苦支撑辞典编辑部后又发现了新的怪人女编辑岸边绿,岸边绿之后的年轻人们也能和这些前辈们一样为校对辞典而吃苦受罪不喊累……虽然“日本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常见于报端,但匠人精神还是一棒接着一棒地传承了下来。匠人前辈们大概会很欣慰吧?
有趣的是,匠人精神不再只是男人的荣誉。辞典编辑部的新人是一位女性,马谛的妻子也不输于丈夫,她不顾家人反对要成为日本料理厨师,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料理屋——与前辈松本的妻子不同,新时代的日本女性们不再只是丈夫的附庸,以丈夫的追求为自己的意愿,而是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这不是很好吗?
2 ) 为辞典奉献的一生——《编舟记》
马缔光也:“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编舟记》
将代表日本角逐the 86th Oscar(2014.3.3)的是石井裕也的《编舟记》,一部从画面到剧情都充满陈旧质感和味道的日本电影。一如影片中西冈正志的扮演者小田切让所说:“当我看完剧本之后,感觉这部电影充满浓郁的旧时代印记。”而事实上,这部“充满浓郁旧时代印记”的电影所设定的故事发生时间是1995年——2008年。这一时间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与其说“旧时代印记”是故事发生时间所带来的,倒不若说是故事的内容所赋予的。
所有人都以为玄武书房的旧楼早已成为了公司的仓库,直到松本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提出辞职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发现原来旧楼里还蜗居着辞书编辑部——这是一个早已不能为出版公司带来任何利润,甚至是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抛弃的部门。在这样一个因为互联网而让社交变得轻便简省的年代,人们忙于不停地创造一个个“新词”,还有谁回去翻动一本笨重的大辞典呢?
38年来一心一意编写辞典的松本乃是荒木部长的最得力助手,因而当松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辞书编辑部另谋一份稍微丰厚一点儿的工作时,荒木一边饮酒一边落寞地说“就好像自己的身体被砍走了一半”,“再也不可能有像松本这样的编辑了”。也正是因此,松本在临走前走到了自己的接班人——马缔光也。
马缔的名字,在日文中与“认真”同音,马缔君就是认真君。满身书呆子气质的光也与销售部门的工作格格不入。扮演者松田龙平的表演堪称精准,仅仅是光也在销售部与同事的几句交谈和在书店推销时的几个动作,这些就足以让我们看到一幅鱼沉闷地陷在淤泥里的景象,扑腾不懂,掣手掣脚,满身都是扭捏和不自在。
辞书编辑,随身携带采集卡片,在宴会上或是饭馆里将听到的所有新词都记录下来,然后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以分门别类,交给不同的人来释义……而“《大渡海》要成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
语言是活的。它们决不像沙滩上的鹅卵石,停在那里等着你去拾拣。它们是不断流动的水,或许有始,却永无终。然而,一旦被写在纸上,词语就再也不会变动。“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究竟是怎样的?《大渡海》如何才能追赶上生活的变化?
一如荒木所言,“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便是《大渡海》。”
与其说荒木和光也等人是在整理词语编纂成册,不若说他们是在与加速前行的时代做抗争,用笃定和坚持去抓住变动不羁的时间脉搏。
“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花了28年。”当听到松本的这一举例时,浮躁的西冈正志先是为自己无望而寡淡的未来人生大呼哀哉,接着却又不禁感叹松本的持守——“38年一心一意编辞典,真是难以想象,明明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事。”编辞典,尤其是编一本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的辞典,到底有什么意思呢?正因此,正志向光也发问:“你怎么那么有干劲?拼上20年都不一定完成的哦。”
然而,光也的回答是什么呢?在与房东竹奶奶吃饭时,光也这样说道:“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竹奶奶如此开心:“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是呀,“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然而,词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编辞典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光也作为一个编辞典的人,却完全没有与人共同的能力。为了热爱的事业,光也开始尝试与人共同……
沟通的变化发生在光也与正志之间,然而却通过光也和香具矢的爱情展现出来。木讷的光也写了一封文言情书给香具矢,正志拿来要做指点却完全看不懂,而香具矢也只能让餐厅的老板帮忙翻译……这可爱的尴尬渗透出影片背后的力量,似乎沉闷的图像之下一种绵密、隐约却又亘久的韧性。
波折依然来自于变化的时代。玄武书房决定关闭已经长久亏损的辞书编辑部,然而,《大渡海》却还遥不可及。浮躁的正志已经慢慢地开始平静和投入,一方面将确定要收录的词语交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开始释义,生米做成熟饭;同时,找到村越局长,说服其继续保留《大渡海》项目,而条件则是自己要被调至销售部。这是被《大渡海》改变的有一个人,西冈正志。
竹奶奶去世了,正志离开了,荒木老师生病住院……时光不紧不慢日复一日地又走过了14个年头,在对抗内心的疲乏、时代的变化和不时发生的意外之后,“国语大辞典”《大渡海》终于浮出海面。然而,光也还是晚了。在能透过窗户望见海的房间里,荒木部长离世了,他未能看到自己曾经命名并付出了几乎一辈子心血的《大渡海》。但每个人或许都会相信,他徜徉过词语的海洋,将撑着那“一叶扁舟”继续泅渡。
辞典发布会上,光也和松本不约而同地掏出衣兜里的采集卡,词典刚刚发布,修订却已经开始,这两代人将继续做着“这辈子想做的工作”,这无疑是幸福的。而辞典是“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的人们”,这是人类的事情,大概人类也会是幸福的。
词语不断地出生和成长,时代的加速度愈来愈快。松本在离开前将自己的袖套送给了光也,光也戴着它继续“扁舟渡海”。新人岸边绿,这名字充满寓意,似乎乘舟渡海终于抵达海岸,那一抹绿色让人感动。
无论“编舟记”,抑或“大渡海”,这译名都让人不自觉有种沉静的感觉。编纂辞典,像是一件如陆上行舟般的事情,当翻动那厚厚的辞书,薄软却质地密实的纸页产生似有似无的粘连感觉,这怎会不令人感动,继而油然生爱?
2012年12月4日
3 ) 文科男不是文青
致中文系研究生博士生的男生们
电影看了不到一半,忍不住过来说两句。
语言,是我们的工具以及研究对象。然而中文系里面又分很多专业。有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影视戏曲文学,文艺学,文字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等。有些专业还要再分很多具体的方向。
语言学和文字学以及文献学其实跟中文或者说文学没太大关系。如果做一个定位,他们其实是很枯燥很理性的专业。特别是语言学,几乎就是一个理工科专业。招生时候,懂电脑语言,数学建模这些的都优先录取。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他们最看重的是稳定,谨慎,细心,持之以恒。
小光给我的印象很熟悉,因为我周围很多这样的人。当然他们没有小光这么戏剧化的夸张,但相比常人,的确木讷,不善言辞,重实际,谨慎。
其实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这样?研究生博士生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理论上面。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论自身的辨析以及从作品抽绎出理论出来。那些常常运用的语言,理性,枯燥,深刻。
小光的苦恼也是我们的苦恼。不善交际,不会心机,不善言辞。但这个社会很残酷。我们往往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
一辈子能做精一件事是很幸福的事情。就像我们学院有些学者能把一部古书的所有版本找齐,并且校对注释一遍,花了十几年啊。我们都很敬佩,他自己也很骄傲。
我们又是正常人,有正常的反应和想法。但在表达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形式扭曲了,即使别人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他们也不会否认你所带来的形式并没有表达你要表达的意思。熟悉的人会进入你的语境,会原谅你,纵容你。但在社会,一次没成功,你就失败了。于是,这种痛苦是巨大而无法摆脱的,也许只有时间能让我们逐步适应社会,钝化自己,钝化感受,痛苦也就能减轻。
文科男不是文青,他们不会说甜言蜜语,他们不会浪漫。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的美丽的语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知道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已表达就杀死了更过未表达的东西。
这部片子,有着浓重的禅味和积极的感受。这是电影,是理想。但真实的社会不可能这样。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那些有限的事物,你不抢就被别人抢了,你抢不到任何东西,到最后你连抢的资格都失去了,只能捡拾别人不要的废弃之物。
文科男表面会表面没什么反应,但他们的心却是清晰和健动的,更是敏感的。
4 ) 人生如海,一苇以航
被日剧近来愈发无节制无下限的动漫化表演风格逼得头疼时,所幸遇到了这么一部日本电影。
如果要我选择一个词来形容我的观后感。
我首先想到的是,节制。
这是非常节制的一部电影。从叙事,从人物,从视听,都收敛到了隐忍的地步。
从故事讲叙来说,编辞典这种故事原材料本来就容易在戏剧性上先天不足,编剧和导演还愣是把可能渲染出浓墨重彩的情节点故意漂白了才拿来示人。
马缔的爱情,词条的疏漏,主编的过世,无一不是可以或煽情或励志的泪点或燃点。但是这部电影里,却硬生生地将这些事件的棱角砸得扁平,只留给我们看,岁月碾过的痕迹,清晰却不用力。
但即便是这样,香具矢带着几分怒气地说拜托大将帮自己念情书的时候,兼职打工的大学生陪着编辑部的众人熬夜熬出胡渣的时候,主编过世时夫人手中的毛线织针一滞的时候,那种不露痕迹的情绪,还是让我眼眶一热。
从人物塑造来说,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去申奥,西方评审到底能多么逆转口味来欣赏。
这是一部比《入殓师》更东方的电影。没有一个人类似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那样,张扬自己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放进普通的人生里,平淡地走着自己的路,男主在静静编书,女主在静静下厨,同僚和亲朋们也在静静地奔波着他们的家庭和工作。连得到爱的喜悦,与失去爱的痛苦,都只会在某一瞬间流露,然后又在生活的洪流里被蒸发成虚无。
但是每个人,都不是麻木的,他们生活,却又被彼此的生活潜移默化着。比如一点点学会表达情感的马缔,一点点变得认真踏实的石冈,一点点喝起清酒和啤酒的岸边。
从视听语言来说,就更明显了。全片使用35mm胶片拍摄,和手写编书一样,复活着数字技术侵略一切以前的质感。固定镜头铺天盖地,镜头光线大多时候偏暗发哑,就像是书库里久不翻动泛黄的卷册。比起很多人并提的《入殓师》,《编舟记》对音乐和音效的使用更加润物无声,在很多情节点音乐甚至直接缺席。
但是我喜欢这些节制,比起刻意串起的故事性,比起精心打造的戏剧性,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不动声色的感染力。
为言语之海编织辞典之舟的人们,也为自己的人生如海,找到了可渡的航船。
人生如寄,何为多忧。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5 ) 伪中年男人的古典爱情励志片
伪中年是讲本片编写新词流行语的行为志在讨好年轻观众,又不愿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段,流连纸笔,隔离出一片不染俗尘的世外桃源。
这样一个累积知识的空间必定是有男性谱系的,因为女性要么肤浅,如时尚杂志编辑,要么平庸,只能做临时工打字员,要么,必定是贤良淑德的男性仰慕者,如宫崎葵小姐,为自己看不懂松田的信而自责流泪,戏里却除了让她做饭端盘子外毫不留意。当然,松田这样的继承人要以振聋发聩的知识分子的事业为重,但总要有人做饭洗碗吧,于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于是戏里戏外都是一道道美丽的毫无意义的花边。古典爱情便是,女性默默的献祭,完成男神的功成名就。
这倒还并不是利害之处,问题是人物行为缺乏充分的动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可能得以品尝一点点蜜糖便脱胎换骨死心塌地,这一点,导演尤其天真。我们当然可以推测圣人出,以身作则化育万物,于是众生有情,迷途知返。但究竟为什么女人们可以对自己甚至不能理解的事业如机器人一般无欲无求,片尾学生们为了同样的原因热病般数月不眠。但毕竟,导演的努力,大家都感觉到了,此时的确是令人振奋和骄傲的既定高潮。
偏门的主题反而更讨巧,因为知道自己面向的哪一类人群。但如果想要寻找微妙的情戏,代入某种前现代的古典剧情,还是罢了。毕竟,这里只是中年男人的字典癖,没有爆米花的爆米花电影。
6 ) 大渡海渡的是人生
<<字裡人間>>是<<編舟記>>的港名, 按電影里叫<<大渡海>>更貼切, 那是辭典的名字(中式直接叫辭海), 代表用這部字典作一葉扁舟去渡過那言葉之海 (言語葉片堆積的海洋-我理解-錯了-原來即言語之海). 因現電影票都打印出來的, 存放久了印跡會消失, 用粗陋的方法, 圓珠筆在旁潦草地注明戲名時間, 希望在時間之河保留久一點點.
港名還是改得不錯, 全片是說編辭典, 實是寫人, 編典時間很長, 也是一個人的成長, 所以松田龍平演的馬締為主線, 他果沒辱沒父親松田優作的名聲, 把他字裡人間編的有條不絮的.
最印象深的是"右"字, 如何解釋她, 這個日常整天用的字, 要寫在辭典的意思反而很難, 其他辭典有很多, 推陳出新也不容易. 看到一幫編輯嚴謹地討論這個問題, 肅然起敬免不了.
再來一個現今最多人最永恒被探討的--"戀愛", 安排超級書蟲一段愛情可謂 別有用心/用心良苦/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別無他選, 我個人還是喜歡"別有用心", 可能是"勢在必行"才對, 畢竟愛情是小說電影最愛題材.
原著選取編辭典這一話題創作, 沒看到, 但能成為暢銷書則肯定活用愛情這一法寶, 估計電影這方面應改動不大.
電影基本是順拍, 很少閃回, 這樣好看, 劇本出色一定的啦. 這種事件和人物無縫結合的片, 主角們也一定要性格鮮明, 出場人雖不少, 電影集中松田小田切兩人身上作對比, 以致有影迷覺得宮崎葵小姐得不到發揮機會 (書可能不是這樣), 電影時間有限, 集中出擊 無可厚非.
重點是細節, 有的配角就算出現少, 有細節支撐性格就突出, 不流於平板/平面, 可以平凡, 不有8分鐘戲拿走最佳女配角(茱迪在莎翁情史), 9分鐘拿最佳男配(梁家輝大丈夫)先例.
號稱大事, 全由細節組成, 勉強算最大事是請求社長不要腰斬計劃那一下. 小田切從一開始就長舌婦般, 松田開場就木衲推銷被拒, 再加一點, 小田切暗約女友交代他如何找到宅男, 松田因書占地太多想多付租金, 暗場表現他們特點, 順帶出小田切女友及房東婆婆的性格. 其他人物, 無不從小見大, 其他演員各司其職, 小到連小虎都有戲演可見一斑.
平實故事配平實手法, 除了女主在陽臺沐浴在月光中稍有魔幻味外(輕易為宮崎小姐加上夢幻光環),影片一直都在平靜中度過, 會給人慢的感覺, 但這恰是重點, 編辭典不能錯, 慢才對, 作者安排高潮就是發現漏印, 結果全盤從頭查過幾十萬字有否漏印, 挑燈夜戰, 即便如此, 仍是很靜, 和他翻書感覺一脈相承/暗通款曲, 這個重中重細節在出版時專門拍出來, 出這麼大一本書, 為何最考量最講究是這一點, 這講書的感覺, 也說是電影的感覺, 并不是快慢或吵靜決定電影是否好看!!! 一番轟炸, 一堆快節奏的情節迫面而來, 快則快矣, 但如 沒內涵/能量/即打動人心深處的細節存在, 只淪為堆砌, 堆砌!!!多少大成本的大爛片說明這一點, 相反一些成本低情節少但細節足夠人物感情豐滿仍可輕易打動人.
不是非有大表情大搞怪才叫有發揮, 宮崎小姐表面平靜, 內心翻江倒海的, 說她無發揮的人是看碟或上網, 須知大銀幕放大了細致表情無所遁形, 眼神表情早出賣了她, 尤其讀情信那段, 男主答案則相信是所有毒男宅男都想大聲吶喊的一聲!! 只需要三個字, 但毒男卻可能永無法宣知於口, 宣之於手, 只融在心的三個字.
那一刻, 我竟無法看男女的表情, 只望到三個字, 印證我的淚. 宮崎葵小姐將那份介乎於 無法宣泄/害怕被拒/女性矜持/患得患失/疑幻疑真 之間的心情演繹得…蕩氣廻腸/絲絲入扣/真情流露. 原諒我, 太粉絲.
也許她只要木無表情加少許淚光, 鏡頭燈光剪接對手會幫她補上其他東西.
為何我們能對女主表情諸多解讀, 因劇本用細節做好鋪墊, 松田給小田切看, 他都看不懂, 觀衆早猜到她也看不懂, 正猜她會怎反應會怎麼明白, 她說請師父讀, 這種私密又曖味的事由外人轉達, 對小鳥依人的女孩, 那種感覺是一個留白(讓我們猜的), 我們在看她演出時, 會自動給她補上, 她的演出千萬不能過一點點的火, 一過火我的感覺就會被消失了, 不明的人心盲無明的人則覺是沒表情(可能是對的-因可能只能用這演法-一個習慣太多演法的會演砸-此所以王導要叫劉嘉玲拖了50遍地,李安導演的戲也總是這樣).
意在言外, 我把事說太白了.
拉開一句, 選角很重要, 老美橫行天下, 因他們特設了選角導演一職, 我們這邊往往靠導演天才, 或選秀試鏡, 流於不專業. 象這戲選對了女主, 如換了比如國民少女長澤正美就差很遠, 因為…氣質. 絕無對長澤小姐不敬的意思, 藍寶石和祖母綠各有搭配的.
本片在其他演員選擇也無懈可擊.
東洋這種熱血愛情題材長盛不衰, 很多流於過火, 強調一股斗志辦一件大事, 其實日常生活是細水長流, 這齣電影點出, 事情未完, 跟著要編修訂版, 所有事重復再做多一次, 你以為工作營營役役毫無意義, 高歌"誰發明了返工", 這只是你沒找到人生的方向, 人生在世的意義, 渡過言葉之海, 跳起街舞, 一口氣, 傳一盞燈, 殊途同歸, 我多次用這四個字, 無論是跳舞, 激戰, 功夫……
7 ) 编舟渡海
《编舟记》讲的是编辞典的故事,听起来有些老土,典型的日本式故事内核——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辞典名叫《大渡海》,编舟渡海,再贴切不过。
松田龙平在里面演一个梳着中分头,木讷、不通人情世故的出版社职员——马缔光也,被调到编撰辞典部门,这个职位再适合他不过了。马缔这个姓相当少见,日文读音和“认真”一样,然而他,还是那种宅男式傻傻的认真。
宫崎葵饰演房东家的孙女,是位日式料理的板前厨师,穿着一身白色制服,带着白帽子站在吧台前,周围的空气是凝固的,但她那种小动物似的长相,艳《NANA》里的花枝招展的无脑妹子还行,实在和会席料理的雅致气氛不搭。看到时候就一直在想,要是让菊乃井厨房里那位宝塚风的姐姐来演,一定赞爆!
小田切让一改《深夜食堂》里的神秘路人气质,出演了马缔大大咧咧、为人处世圆滑、公关能力很强的同事。有时候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工作也好,交女朋友也好,但这种人,认准了一件事,认真起来也认真地可怕,和马缔简直是天生一对。
编一本字典,可能是关乎有些人一生的事,就是说,一辈子就做了那么一件事。但比起碌碌无为的一生,能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事,也没有白活啊。关于纸张的手感,要反复和供应商敲定,怎样在翻页的时候不粘滞,手指轻轻一带,恰好翻过一张纸,又不在纸上留下难看的痕迹。
对于和纸的美,来日本后才渐渐领悟到,不是死板的白,而是微微粗糙泛着纸浆原色的光,摸上去有股令人安宁的温柔感,像在抚摸爱人的皮肤。如京都柿本纸司这样的老店,仍旧安于寺町通的一侧,卖着绘有四季花事的信封、信纸,架子顶端排着颜色艳丽的友禅纸,是的,真是老土,老土的日本人们还在新年到处寄贺卡,连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寄。
正是这种老土,让和纸的美一如既往地保留下来,就连怀纸,也没有成为橱窗里展示的老古董,京都城里有那么多穿和服的人,都需要往腰带里塞上一枚怀纸。这种老土,就好像电影里马缔用毛笔手写的一封古文情书,幸好遇到的是个知音,假若黄头发超短裙的美瞳妹子,可能直接顺手丢进垃圾桶了。
这大概就是对于《编舟记》最想说的,在日本,居然还有人会拍摄如此落后于时代的电影,不可否认,影片的确有点沉闷,看完之后,甚至不知道该怎么为导演拍这部片子的目的辩白。实在不有趣、也不吸引人,岁月就这么过了,仿佛有了一点成果,也有了爱人和家庭。一生悬命的坚持的确让人肃然起敬,但看完电影,却反而变得迷惑了。
但我心里自有一套评价自己喜欢电影的标准,首先要“雁过留痕”。看完至少要在心里留下些什么,有些电影,故事很丰富有趣的样子,看的时候也给足观众感官刺激,但看完就是空落落的,什么东西都没留下。而有些电影,故事似乎寡淡,但有那么一两个场景、一两句台词历久弥新。
《编舟记》大概就是这么一部寡淡,却又能留驻心里的电影。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
为理想主义的执著精神而深深感动,然而又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遗憾。这是典型的日剧式表述,而舟的结局该在海上。几位关键人物印象深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比较单一,也是日剧式的,温暖的大酱汤。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爱是温柔有耐心,还有敬意。松田龙平爱编词典是这样,爱小葵也是这样。嗯,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如此对待的工作,一个爱人,这一生,夫复何求呢。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看来我已经腻味了日本电影里的简单笨拙的坚持和不善言辞的weirdo,加上我对这种生硬的两段式的时间结构一向的无感,《编舟记》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触动,知道导演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就是不在乎、不觉得好看,反而觉得这种设定和台词都相当矫情。
一个呆萌一个贱萌,我就被这俩男神轮着萌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边看边难过,有了wiki,大渡海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做这件事真有价值吗?但又打心眼里羡慕日本人这种一头扎下去做事,从不怀疑其意义的踏实。专注本身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道之所在吧。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值得钦佩,让人想到这个民族经常引以为豪的“大和魂”。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社会,看看人家的一个字头是怎样诞生的吧。
龙平真是理想型。
不会再有更呆萌的松田龙平和更贱B的小田切让了,赚得一把基情泪啊
言葉の海を渡る船、人生の海を走る道!
其实还是回避了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辞典有什么用的问题,展示了一种古董级的工作方式,很美,很职人,感情让人很泪目,但还是古董,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
你怎么看待字典,如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应该说,电影本身相当枯燥,没有太多的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还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那份對於文字與傳統的謙卑敬畏令人動容,前半闕松田龍平的書呆子形象塑造略顯過火,但詼諧味十足
清凉的质感就像翻字典纸张的手感,松田龙平不再只靠外形吃饭,熬出了味道。我们拍各种不着边儿的时尚杂志社,总那么虚假蹩脚,人家拍辞书编辑,不徐不疾,一针一线。把语词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词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80后导演石井裕也万一会拿个奥斯卡最佳外语。
入殓师,编舟记,日本人总能把一些边缘职业的人拍得有滋有味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