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德意志联邦真正诞生的日子】
1954年7月4日世界杯决赛上,不为人看好的德国队击败了当时在世界足坛不可一世的匈牙利队,捧得雷米特金杯,成就了足球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就是“伯尔尼的奇迹”。
也许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二十二人和一粒皮球,再加上裁判和门柱的游戏为什么会令地球人如此疯狂。难道都是球类?哈哈。但不会有人否定牵挂在小小皮球上的种种人类情感,这些感情有时候甚至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的高度。希拉克为法国捧杯振臂高喊;默克尔为德国进球欣喜若狂;皇马夺冠令马德里万人空巷;韩国奇迹令红魔威名响彻世界。弄不明白也无妨,享受胜利的喜悦,感受运动的快乐才是难得的。
1954年的联邦德国元气大伤、百废待兴。战争后遗症还在德国人心中肆虐。作为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德国民族背负着罪孽的十字架。直到现在,德国人对战争责任的反省依旧相当深刻。前段时间德国总统因疑似帝国扩张主义的言论被迫辞职。深重的负罪感,国家重建的巨大压力让德国人明白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越是艰难,大家心中越是需要情感的寄托。出征瑞士世界杯的联邦德国队成了德国人希望的旗帜。这也是为什么首场比赛输给匈牙利后,主教练会收到来自国内的无数批评信。“你应该去最近的地方找根绳子上吊,然后再将绳子回收利用。”(谁说德国人没幽默感?只是冷了点罢了。><)
德匈对决吸引了所有德国人。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报社关门、政府停止办公,甚至连僧侣都守在收音机前倾听来自前方的报道。终场哨因吹响时,激动的评论员高喊:“结束了!结束了!结束了!结束了!联邦德国是世界冠军!”那一刻整个德国沸腾了。在这场胜利中,德国人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尊严、勇气、信心。相信不少德国人很乐意将伯尔尼的奇迹与随后发生的国家经济腾飞的奇迹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足球成了振奋民族精神的催化剂。有了这层因素,也许就不难理解足球的魔力了吧。:-D
记录下这段难忘历史的电影就叫做「伯尔尼的奇迹」。足球并不是电影唯一的主题。正如导演所说,这并非一部足球电影,足球在这部电影中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意义。
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我看到了战后德国的伤痛与坚强。母亲经营着小酒吧,姐姐是侍应生,哥哥靠弹琴挣点外快,弟弟也卷烟卷贴补家用。父亲是战俘,在苏联关押了十一年四个月。无法忘记父亲被释放回家,走下火车时那一脸茫然无措。漫长苦难的战俘岁月令他身心遍体鳞伤,特别是精神的创伤无法弥补。陌生的家庭令他无所适从,不服管教的叛逆儿女令他头痛,以往熟悉的矿井却让他联想到不堪回首的战俘岁月,还有政府的错待,父亲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形象模糊的德国伞兵;「卓娅与舒拉」里凶残的德国鬼子;「辛德勒名单」中暴虐的集中营看守;「兄弟连」中救活美国大兵的德国军医和受到美国兵照顾的残疾德军。这些原是我眼中德国士兵该有的面目。父亲这个悲情心酸的回国战俘角色是我从没接触过的。这个人物的存在无疑还原了战后德国的真实形象。牧师告诉父亲,唯有倾诉内心隐痛才能取得子女谅解。他对儿子讲述自己的战俘经历并不是想获得同情,只是希望家庭成员们能理解他、接纳他。毕竟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只是被侵略者,还有许许多多被迫走上战争前线的德国男人和他们身后的亲人。
父亲曾经也是个足球好手。影片里他最开怀的一幕就是倒挂金钩射门成功的那刻。最纯粹简单的快乐。最温馨的是父子二人驾车前往伯尔尼观看最后决战,父亲目送儿子奔向球场。所有的不解和怨恨,都在这一幕中慢慢化解。这仿佛预示着,经历战争重创后,德国民众的自尊心正在慢慢平复。最感人的是父亲读着大儿子的来信哭得像个孩子,儿子安慰他:“联邦德国的孩子有时也可以哭一哭。”
如果说,父亲的形象代表着需要救赎的德国罪孽,那么母亲就代表着忍辱负重、坚强活着的德国老百姓。面对不理解父亲的儿子,母亲安慰他:“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他的错。给他一些时间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最后一幕中,载着归来英雄的列车在夕阳驶向地平线......克里斯蒂安·艾希勒在他的《足球神话百科全书》中如是云:“伯尔尼的胜利是德国足球美德的诞生,是国家自信心的重生。”慕尼黑《每日晚报》称,“这次世界杯等同于马歇尔计划——前者给德国以重建家园的精神动力,后者则给了经济基础。”伴随着伯尔尼的奇迹,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也日渐开始…
德国承办过两次世界杯,夺得过三届冠军,令德国人最难忘的就是1954年的世界杯夺冠经历。那是二战后德国首次参加世界杯,被视为其重新被世界接纳的标志。德国政治学者海因里希的话说:“那才是德意志联邦真正诞生的日子。”而2006年承办世界杯的经历让德国找回了多年羞于启齿的“爱国主义”。二战战败后,爱国主义一度是德国教育领域的禁区。德国歌德大学社会学教授布鲁姆利克认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是一次伟大的心里转折,德国民众第一次真正从心理上摆脱了纳粹二战罪行留下的阴影,他们希望“回归”正常的民族自豪感。[环球时报 2207期 7版]
当然,电影永远不是这么沉重,也有些轻松的场面。最可爱的就是那对记者夫妻了。丈夫告诉兴冲冲准备蜜月旅行的妻子,自己将前往瑞士报道世界杯,蜜月计划流产。按照以往惯例,妻子必定一脸严肃,逼迫丈夫在足球和老婆间做二选一。毕竟记者的上司也说了:“足球是女人的天敌。”出乎意料的是,妻子要丈夫带自己一起去。谁说女人和足球势同水火的?我看来,这个漂亮太太也被足球迷住了。酒馆里夫妻俩发现偷溜出来喝酒的德国队员,于是借着跳舞在队员们身旁摇来晃去企图偷听内幕谈话。决赛前二人还打赌,如果德国赢了,未来孩子的名字由妻子决定,反之德国输了,就由丈夫起名。在德国两球落后的局面下,丈夫开始构思孩子的名字了。妻子一听,哇塞,女儿的名字巨难听,简直是忍无可忍,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高呼德国加油。在她的带动下,德国加油的呼声响彻球场。听说老婆怀孕后,记者丈夫激动坏了,连采访证也不要了,护着妻子离开拥挤的人群。捡到采访证的儿子和父亲登上德国队专列,儿子遵守约定为进球功臣“老大”献上两瓶冰镇啤酒。
再也没有比世界杯期间观看这部电影更好的时机了,如果你是德迷的话就好上加好了。虽然本人出于对98年荷兰队的喜爱的惯性一直支持橙色(吐槽:你现在荷兰队的队员你一个也不认识。反驳之:哼。我是怀旧党怎么地了?=。=),可我一直看好的德国队。就像他们黑白分明的球衣那样,干脆利落的球风总能触动我的萌点。02年决赛的时候,全班同学就我支持德国,其他全一边倒为剪了个巨囧发型的外星人喝彩。可惜就是这个发型巨囧的家伙成了全场焦点。希望这次德国也要进决赛。欧也!
2 ) 从足球到德意志
Das Wunder von Bern.
伯尔尼奇迹。
终于把这部电影看了,怀着一种无比瞻仰崇敬还有澎湃激动的心情足足持续了接近两个小时,然后发现之前所有的想象和以为的那种故事心情和看过之后的心情截然不同。了解仅仅是次要的,只有看过了伯尔尼奇迹,你才会明白足球能激发和释放的那种激情和鼓舞是你想象不到的,士气高涨和不能抑制的感动激动,就像赫尔伯格说的那样,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不知道我们有多么强大,强大到可以击败他们。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06年通过同样是导演沃特曼拍摄的06年德国世界杯德国纪录片Deutschland,Ein Sommer Marchen,《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时提到,当时的介绍是伯尔尼奇迹,1954年瑞士世界杯,德国,那个时候是西德,通过逆转三个进球击败当时四年半没尝过败绩的匈牙利第一次夺得了世界杯冠军,第一次捧起金杯,这样一场足球胜利带来了的不仅仅是23个人的胜利喜悦,而是带给了整个二战战败后的德国全体上下重建的勇气和信心还有鼓励和激情,据说当时《伯尔尼奇迹》上映后,很多那个年代生活的老人都是流着泪走出了电影院。所以《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也在默克尔的要求下在10月3日上映,德国国庆日,她希望这部电影也能像当初《伯尔尼奇迹》一样可以带给国人很大的震撼的激情,可以激励全国上下能更好的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爱国热情中来。
德国是一个很需要激情和热情的国家,日耳曼民族有太多的束缚和伤口,他们需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去忘怀去努力去重新开始去弥补去面对去微笑去重新出发,所以足球这样一项足可以把全国上下的人组织团结起来的体育运动,在那个时候的伤痕累累的不仅要面对整个世界歧视憎恶的眼光而且还要面对国内东西德民主共产主义的阶级分歧的德国来说,是最好的强心针和振奋剂。我有幸能从电影里重新缅怀这一场无比伟大和振奋人心的比赛,更是体会到了很多以前光是凭借想象出来的真正的德意志精神。
顽强。团结。勇敢。不妥协。坚韧。硬朗。坚持。
Deutsch.
1954年7月4日是德国日,是德国的足球日。
《伯尔尼奇迹》这部电影一边是轻松诙谐又略带紧张的足球比赛,一边是一个象征代表了那个时候大部分德国家庭的一个家庭的沉重又温馨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那个时候足球比较兴起和优秀的重工业矿区鲁尔区埃森,也是二战之后重建的德国心脏,那个时候的埃森足球队应该堪比现在的拜仁慕尼黑吧。这部电影主要是缅怀那场伯尔尼决赛的进关键第三球的前锋Helmut Rahm,赫尔穆特.拉恩。拉恩是当时埃森的足球运动员,他有一个很好的小朋友马蒂亚斯,而马蒂亚斯就是那个象征性家庭里的小儿子。马蒂亚斯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随德国军队征战,最后到了苏联做了战俘,十二年后才回来,可是他的父亲却不认识他。父亲作为成千上万个回国军人中的一个,并没有什么特别,他所代表的也就是那些成千上万个能有幸回国军人,悲戚害怕,战后阴影,急于隐藏战俘的耻辱,想过正常的生活,假装坚强独立,不知道怎么面对陌生的家庭,以至于有些行为过于激进和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我想这也是那个时候德国的一个背景写实吧,不仅仅是那些妇女那个军人那些孩子受到了挫败和伤害,整个国家也是在战争中被撕裂得四分五裂,用歌德的话说就是德意志散了一地,我找不到德意志在哪里。血淋淋的创伤,到底要用多少的时间和努力才能缝合,面对整个世界的唾弃,国人到底要有多大的勇气和信心才能重新振奋起来去战斗,那些破旧的城墙,废弃的工厂矿区,一片死气沉沉的城市味道,找不到一点生气和希望,灰暗而又憧憬。足球仅仅是很小一部分的力量,我想那个时候足球运动员是最符合德意志精神的人物代表吧,那个时候的德国人确实应该多看一些德国联赛从中获取得到一些精神的内涵和永不放弃的那样一种拼搏力量,当然更多的是自己内敛的提炼,是国人自己的反省和自强。放在现在德国夺得世界杯冠军虽然也能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崇敬,也是一件无比值得庆祝和高兴的伟大的事情,但若是放到那样一个动乱残破的年代,放到那样一个急需一些力量和人来鼓舞几千万人士气的国家,它的意义变得非凡,它不仅仅是德国足球史和世界杯史的一个年轮记载,更多的是引致了一个国家兴盛和士气高涨的缘由。不敢把一个大力神杯的力量过于夸大,我想传承的,是那种在你低谷在你彷徨迷茫在你受伤绝望时能给你一个可以看到希望看到太阳的窗口。
只要还有一点希望,还有一点亮光,就绝不会让自己堕落。那么我们就会一直向上向上,向上,朝着亮光照射进来的地方不断攀岩,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逃离这片阴暗的地方。
很好的是,德国人民都做到了。
那么试问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服气和不甘心去诽谤去揣测去怀疑那样一个如此真实走过的民族为什么会有你不会有的那样一种需要亲身经历需要绝处逢生才能体验到的勤劳顽强的精神意志。
他们很伟大,不愧是值得全世界人民为之称颂和赞扬的民族。
如赫尔伯格所说,我们是可以成为世界杯冠军的。
马蒂亚斯喜欢足球,就像我们喜欢足球一样,可以为了自己心爱的埃森球队输给了亚琛而吃不下饭,可以为了看场免费球赛而去帮朋友拉恩提包,可以为了踢球而坐在那等到伙伴们在缺人时才叫他上场。那个时候的孩子们,对足球的热爱就像现在那些南非南美贫穷地区的孩子们一样,一个竹藤编织的破球也能踢得乐此不疲,踢得全身是泥也乐此不疲。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热情和激情时那个时候德国足球运动员和德国人都有的,马蒂亚斯也很懂事,为了帮助妈妈持家也自己卷烟卖,太可爱的小孩了。记得有一个镜头是马蒂亚斯的父亲在打了他一个耳光后告诉他,不准哭,德国男儿是不可以流泪的。马蒂亚斯没有哭。
德国男儿是不可以流泪的。是的,这样一种壮志未酬的民族这样一个需要用坚韧撑起的民族这样一个顽强不能输的民族这样一个需要自勉的民族,是不可以流泪的。就算输了,就算败了,也绝不允许哭,这是原则,是精神,不是忍耐。是一种内敛。电影最后父亲在看到离家出走的大儿子的信之后抑制不住在马蒂亚斯面前哭得像个孩子似的时候,马蒂亚斯走过去安慰父亲,告诉他,德国男儿有时候也是可以流泪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是以。
电影中还提到了匈牙利的伟大球员普斯卡斯,好像去年才在匈牙利去世吧,又是一代英华。
赫尔伯格在训练中告诉球员们,成功之前,容貌体型皆远逝。意在让球员们抛开一切好好训练好好努力。他在淘汰赛3:8败给匈牙利之后遭到全国上下的鄙视和唾骂(那个时候的赛制我不是很明白,淘汰赛好像两支队之间要打两轮吧),不过事实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教练。1954年6月23日在苏黎世的关键赛中,7:2击败土耳其进军了八强,6月27日在日内瓦2:0击败南斯拉夫,6月30日6:1击败奥地利进入决赛。而决赛对手,正是在淘汰赛把德国打败的匈牙利。几乎所有球员在比赛前都是谈论着会如何输球,可是赫尔伯格却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了一个玩笑话,天空晴朗时匈牙利肯定会赢,不过要是天气不好赢的就是我们了。然后决赛那天一大早,所有的球员和教练都起床去看天气,大好的晴朗。就在大家垂头丧气的准备坐车去球场时天就下雨了,然后奇迹就上演了。记得那个时候马蒂亚斯的父亲告诉他,他在苏联当战俘时唯一学会的就是通过想象去做任何事,想象自己很饱了就不会饿了,想象自己在家想象自己很幸福...然后在记者老婆的带领下,所有在现场的德国球迷全都喊出了Deuschland,Tempo!德国加油!然后画面转到了德国国内,全部人都聚集到一起看这关键而又紧张的最后一搏,城市凝固了,屏住了气息,然后拉恩进球了!德国,前西德3:2成功逆转匈牙利夺得了金杯!
比赛结束了,德国沸腾了,可是战败后的德国复苏才刚刚开始。
很感动很感动很震撼很震撼很兴奋很兴奋很激动很激动。
就好像是亲身和所有德国人一起经历了那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经历了那个时期的气喘吁吁的德国一样,所有的眼泪都是喜极而泣,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殷切和欣喜的心情重新上路重新开始。
在豆瓣上看到,正是这部电影,让前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热泪盈眶的同时又会心一笑。
1954年以后,新的里程碑。
54,74,90,10.
在此,我们重新出发。
2008.10.25
3 ) 德国男儿偶尔也是可以哭一下的
日耳曼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大陆民族,历史极其悠久,大部分时间却处于痛苦之中。但是日耳曼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迹民族,在时间长河中多次唱响震撼全人类的辉煌篇章。如此多的苦难和荣耀,当然会引起在百余年来受到无数屈辱却决不放弃自己的辉煌年代记忆的中华民族的强烈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国内马克党众多的原因。
伟大民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苦难最为深重的时刻,会有英雄人物奋发而起,带给整个民族新的自信和力量。中国有孙文等前辈前仆后继、无计生死,这才有了中华的新生;日耳曼则有李斯特在各邦国奔走游说、俾斯麦在啤酒馆立誓统一,这才有了德国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皇在镜宫加冕的辉煌。
但是日耳曼的路程总是充满曲折,因为她的地理位置天生就处于强敌包围之中,反复地失败每次都会给这个民族带来自我怀疑。不过,那种英雄也会随之而来。
二战结束后,日耳曼分裂为三个国家,作为民族归属感核心之一的东普鲁士更是割让出去。在这个时候,西德在世界第一运动中取得世界冠军的震撼简直无法想象。在民族衰弱时,体育运动的成绩对民族自信的影响我们可以参考中国的乒乓球和女排。
影片中的父亲在苏联战俘营十一年后重返家乡,这个过程尤其让人心酸,苏联没有签署保护战俘的日内瓦公约,对自己军队中的被俘人员按照叛国罪对待,可以想见德军战俘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成千上万人饿死、要靠幻想和偷窃来抑制饥饿感、盼望明天早上能够醒来、大腿能一只手握起来……当战俘最终回到家乡时,为了不表现出自己收到的伤害,则会以冷漠和严厉对待家人。
影片中父亲的角色就是整个德国的缩影:生活在战败的阴影中,无法重新正常的面对生活。最终足球改变了这一切,通过足球战俘从阴影中走出来,正常的与下一代交流;足球的奇迹胜利则把战败的迷茫扫除。不过我想还有一个隐喻:足球是圆的,胜败无法预料;所以也要怀着一颗冷静的心来面对各种各样的胜负。
4 ) 作为德粉如何度过这四分之一个世纪
北京时间2014年7月14日凌晨,德国队依靠格策在加时赛的入球击败阿根廷,捧起队史上第四座世界杯奖座。直到半年后的今天这一幕仍然像做梦一样,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一度以为有生之年看不到德国队在世界杯上夺冠了。
1990年,我六岁,在三驾马车席卷亚平宁之后懵懂地爱上了这支球队,在那时的我眼中,简直就是一支战无不胜之师。
1992年,凭借里德尔的致胜进球,德国队在半决赛中3:2淘汰东道主瑞典队,当发现决赛的对手是最后一刻替补南斯拉夫参赛的丹麦队时,我满以为这个欧洲冠军会拿得毫不费力——我们可是世界冠军啊!然而延森在禁区线内一步接倒三角传球打入第一球,下半场维尔福德的射门撞柱而入。事实上第一个失球之后你就会发现这场比赛的获胜者会是丹麦,因为在这九十分钟内谁的射门都无法洞穿舒梅切尔的十指关,包括克林斯曼那记力道十足的头球冲顶。但我心里并不服气——第一个球之前的铲断是个犯规,第二个进球维尔福德手球了啊——我们是最强的!这只是个意外!
1994年,三驾马车重新上路,小组赛一开始进行的还算顺利,除了伊尔格纳对西班牙的诡异失球。揭幕战依靠克林斯曼的进球战胜玻利维亚,末轮给棒子上了一堂意志品质课,但由于年龄偏大,疲态开始显现,再加上美国的高温,更加剧了这一劣势。八分之一决赛在夜场依靠复出的沃勒尔艰难战胜比利时,到了四分之一决赛,老兵们在烈日下苦不堪言,虽然马特乌斯射进点球,但斯托伊奇科夫的任意球让伊尔格纳鞭长莫及,随后莱切科夫的头球决定了比赛,一场难以接受的失利。我发现有一件事请不得不接受,那就是总有那么一些比赛对手会有出乎意料的发挥,这会让你无可奈何。
1996年,温布利大球场,德国队在半决赛中点球淘汰了东道主英格兰,我一直觉得这是90年以后最好的一支英格兰。希勒开场三分钟就首开纪录,但德国全队众志成城,昆茨扳平比分,前五轮点球全部命中的情况下,英格兰无人敢上场主罚,然后索斯盖特主动请缨,罚失。和捷克的决赛比想象中艰难地多,尽管小组赛中曾经2:0战胜对手,但温布利大球场上的捷克似乎更为强大了。59分钟波波斯基赢得点球(慢镜头显示即使这是一个犯规也一定是在禁区之外),博格的射门从科普克腋下钻过。伤兵满营的德国队虽然有五个替补但其中包括两个门将,后防线人员紧缺导致福格茨做好了让门将雷克踢后卫的准备。但既然一球落后就管不了这么多了,只能打出最后一张牌——上比尔霍夫,打三前锋,最后一搏!搭上末班车的比尔霍夫不负众望,先是斜刺里杀出头球叩关成功,加时赛开始五分钟又利用强壮的体魄作出标准中锋动作背转身强行射门,这次运气站在了德国人一边,球碰防守球员稍微变向让门将措不及防,划出一道诡异的弧线之后撞柱而入,这是一个伟大的进球,也是一个伟大的金球!这是德意志足球坚韧意志的最佳体现!有了这次胜利,让我对两年后的世界杯充满期望——伤兵满营,遭遇误判,连续的致命打击都不能摧毁我们的斗志,那还有什么能战胜我们?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德国足球却就此坠入了低谷。
1998年,分组抽到好签的德国队小组赛波澜不惊,因为担心太过顺利,我甚至觉得被南斯拉夫吓出一身冷汗是件好事,有利于进入淘汰赛的状态。再说,连扳两球的德国战车仿佛让人又看到了两年前坚强的精神品质,简直可喜可贺!万万没想到,四分之一决赛克罗地亚的黄金一代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十人应战的德国队和扑不好远射的科普克是这届大赛留下的苦涩记忆。又是四分之一决赛,又是东欧球队,和四年前一样虐心的失利让人心有不甘。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支球队确实太老了,之后迫不得已的大换血让这届世界杯成了马特乌斯和克林斯曼的世界杯告别赛。
2000年,哈斯勒终于还是没能随队出征,控制不了更衣室的里贝克也没有能为德国队带来一场胜利,成为德国队历史上唯一一个毫无荣誉的主教练。在死亡之组中,除了首战与罗马尼亚战平,剩下两战皆墨早早出局,只有巴拉克和施耐德给了德粉一丝希望,期待两年后他们能和更多的年轻球员一起撑起战车的未来。但我从此不再觉得自己喜爱的球队会战无不胜了。
2002年,仍然处于磨合期的德国队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凭借着运气(一路都没遇到什么强大的对手)闯入决赛。当然这多半要归功于棒子,因为一半强队都被他们黑了。然而在半决赛中德国队遭遇了致命打击,巴拉克累积黄牌错过决赛,决赛中又一次遭遇致命打击,卡恩被吉尔伯托踢伤手指,随后,整届杯赛仅失一球的门神先后两次被外星人攻破了十指关。如果巴拉克没有被停赛,如果卡恩没有受伤,甚至如果诺伊维尔的劲射没有被横梁挡出……这次我彻底懂得了足球场上的RP守恒以及足球场上的“没有如果”。
2004年,又一次小组没有出线。和12年前坚信对手是靠运气取胜不同,我反而开始怀疑2年前进决赛凭的是运气了,虽然整个德国足球重建的计划已经开始,但大赛的悲惨经历让人深深怀疑德国战车何时才能驶出泥潭。
2006年,克林斯曼挂帅,虽然人员算不上傲视群雄,但本土举行的世界杯怎么看都是十年来夺冠最好的机会——我的意思是——错过了这次不知道要等多久。小组赛全胜,以拉姆为首的青年军燃起了德粉极大的期望,更重要的是,一扫之前锋无力的颓势,状态正佳的克洛泽领着一群年轻小伙子们把攻势足球踢得有声有色。八分之一决赛力克瑞典,四分之一决赛点胜阿根廷(著名的小纸条事件),然后是半决赛,不幸对上因电话门即将遭遇生死存亡的意大利,加时赛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爆种,最后时刻皮尔洛再进一球。赛后我暗暗许愿,以后不要再让我们遇到这样赌上一切的球队好吗?
2008年,带队出征的换成了勒夫(娘娘?),整支球队似乎也少了几分强硬多了几分阴柔,跌跌撞撞闯进决赛,面对技术上不占优势的西班牙,自然是全面处于下风,但让人不甘心的是唯一的失球并不是来自阵地战,而是失误。38岁的莱曼没能扑住托雷斯的单刀,就此饮恨。我都要开始相信巴拉克的亚军魔咒了……
2010年,德国队的南非之旅开始的并不顺利,小组赛即爆冷输给塞尔维亚,又一支东欧球队,十几年前的惨剧又苏生起来。好在淘汰赛的两场漂亮胜仗又让人重拾信心,对阵英格兰和阿根廷居然都能进四球,这在从前根本不敢想。半决赛,又一次对上两年前的苦主西班牙,德国队好想把进球配额都在上两场用完了似的,两队进入僵持状态。打破僵局的是普约尔,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这竟然是一个头球,怎么看都有一种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感觉,谁能告诉我普约尔在国际大赛中一共进了几个头球?而这次居然在人高马大的我德面前……简直让人怀疑是天要亡我。
2012年,波兰和乌克兰联合主办的欧洲杯。这一次德国队的步伐非常稳健,小组赛三战皆捷(这可是有葡萄牙和荷兰的死亡之组),淘汰赛大胜希腊,厄齐尔新星闪耀,戈麦斯铁树开花,全队气势大盛,日耳曼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一代。但仿佛命运轮回似的,又是半决赛,又是意大利,这次倒在了爆种的巴神脚下,败给了不讲理的神仙球。我开始放平心态,经历了小组赛打道回府的低谷,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能看到心爱的球队杀入淘汰赛,过关斩将,最后倒在一个个仿佛是宿命的对手面前,俨然成为一种定式。东欧球队,意大利,西班牙……就这样吧。
2014年,在我面前的是如此陌生的一支队伍,没有依靠身体的碾压也不依赖身高腿长的铲断,踢出的是像欧冠捧杯的拜仁一般行云流水的足球,这支球队细腻到让人怀疑铁血德国战车哪去了?不单是踢法上的改变,气质上也不同了。从前的德国队踢球很干净没有小动作,从前的德国队不玩小聪明不羞辱对手不卖弄,从前的德国队被误判了也不去向裁判施压更不用说围住裁判,我一直觉得这样堂堂正正才是男子汉的球队,从六岁起就是这样,而这支球队里只有两半个球员配得上德意志战车的风骨,克罗斯、克洛泽、施魏因施泰格算半个。
小组赛之后,我就坚信这次能夺冠。感谢2000年开始的德意志足球长期发展计划,感谢海公公和瓜迪奥拉打造的拜仁,感谢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在小组赛就把我德的两大苦手送回家。半决赛前在知乎上写的预测:“不出意外的话,德国和阿根廷会师决赛。但仔细想想,在“史上最差巴西”、“史上最娘德国”、“史上最抱大腿阿根廷”和“史上最团结荷兰”中要产生一个冠军,还真有那么一点小诡异呢。”
这一次我猜对了开头也猜对了结局,但当队短捧杯的那一刻,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与一个姑娘有过一面之缘以后一路追求,追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最后的最后,终于得偿所愿,但她一回头,已完全不是当初的模样。
咦?为什么要说姑娘?
5 ) 伯尔尼的奇迹
1954年,战后的第一次世界杯。在7月4日的决赛上,上演了世界杯有史以来的最大冷门。之前成绩平平的德国队,战胜了曾经在小组赛中以8:3击败过德国、当时正如日中天、保持4年不败成绩的匈牙利队。
这个最大冷门就被称为伯尔尼的奇迹。
2004年世界杯之前,这段足球往事被搬上银幕。
不过正如导演所说,这并非一部足球电影,而是一部家庭电影。足球在这部电影中更多的只是一个背景或者说体现其象征意义。
在这个背景之前的是主角们一家普通的小镇居民。如同战后的大部分德国普通百姓一样,他们伤痕累累,生活艰难,想法各异。
最困难的是刚刚从苏联战俘营归来的父亲。他的困境可谓举步维艰。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萦绕不散。战俘的经历几乎使他崩溃。参战使他内心深处有负罪感。子女们的成长和他心中的言听计从完全不同。家庭里其他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时候,他缺缺席了,这让他和孩子们之间隔阂,可他却不愿意解释或者回忆在战俘营的经历。
所有这些把他逼入生活的绝境。就像在战后的大部分德国人一样。
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是否还能从新站起来呢?
德国足球队在伯尔尼上演的奇迹,证明了就算身处绝境也可以创造奇迹。这只球队从开始受质疑,到最后面对强敌反败为胜,正是德国人民在废墟中挣扎重起的象征。
这两条线索相互呼应,也将故事逐步推进。
相对来说,电影中的第三条线索,体育记者和他的美丽新娘那个故事,虽然有趣,却游离在故事之外。我以为是个败笔。
故事的整体编排是非常有才气的。这本来是为了纪念2004年世界杯,讲述54年世界杯传奇而创作的。剧本却把足球比赛退到二线,转而挖掘球队前锋家乡一个小球迷的故事,从而牵动更多人的心。设计得非常巧妙。
只是我觉得,这个形式和主题都有点似曾相识,可是想不起来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熟悉的感觉了。
这部电影的DVD的画面质量非常优秀,清晰度极高,但是又没有过分锐化的那种雕琢痕迹。色彩温暖柔和,有些怀旧的味道,但是又不做作刻意。整体表现非常难得。
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运动 , 温情 , 励志 , 德国 , 伯尔尼的奇迹
6 ) 伯尔尼的奇迹
不踢足球,偶然看了这片子,一定要赞下。
是世界杯背景的,是54年前的瑞士世界杯。
电影四条线索:从苏联回来的战俘重新适应生活,改善和家人的关系,尤其是和从没见过的小儿子的;体育记者和新婚妻子的甜蜜生活;德国人的比赛,用教练和一个队员做代表;全德国,9年前的战败到体育上的胜利。
a.感觉东西如此之多,却不乱。主要是一场戏不是为一个目的拍的,总能表现多重关系。这种不需要推理的片子可以尽量的把情节丰满复杂了,只要都是围绕战后德国人压抑的心就好;
b.毕竟是体育电影,为了真实、过瘾,技术上要很过硬。动态摄影用的精准。片中前半部分是用孩子们踢球来说真正赛场怎么踢的,后半部分的决赛就是仿真的。看起来都比电视直播的那种过瘾。虽然是阴雨天,但色彩感很强,加入了水珠飞溅的效果(可能这里加了些短的慢镜头吧),更好了;
c.细节上的功夫做得很足。一些是很微妙的。比如孩子家是在爱森,德语是essen,“吃”的意思。他爸爸关在苏联12年都在想别饿死了。另一些是很调节气氛的。比如记者和妻子就最后一场球打赌,赌上未来孩子的命名权,比赛的时候妻子对丈夫给的名字超不满,就起立给德国加油,引得全场沸腾,比赛局势也改了。
好片子总要是标准戏剧化的,所以就要在一切客观的体育赛程中加些幸运、奇迹、温情。加得不好就矫情,但这片子完全是大师水准的。当然不是哲理上的,也留不到一千年后给人观摩,可能更像欧里庇得斯的,不是索福克勒斯的。
7 ) 一个足球托起一个国家
没有人能够想到德国队会用如此年轻的阵容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就像1954的伯尔尼没有人想到德国会战胜匈牙利夺冠一样。同样是7月,在战后痛不欲生的德国人用他们的激情点燃了一座球场,同样也点燃了一个国家的重建之火。
11岁男孩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生活的家庭是战后西德的一个缩影。一个慈祥勤劳的母亲,一个懂事的姐姐,一个爱好音乐的叛逆哥哥。在素未蒙面的父亲没有回来之前,他们是艰辛而快乐的生活。直到他的父亲从战俘营归来,一切都变了。一个身体虚弱,心里有着强烈阴影的中年人让孩子们感觉想要逃走。故事映射的非常合理,一个战后受尽屈辱的男人是一个家庭的统治者,下面是辛苦的人民为了重建和摆脱阴影而艰苦的生活着,和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的父亲一样,统治者想为一个国家描绘一张崭新的蓝图,却因为长期战乱的折磨而显得无所适从。
最终有人逃离了,而男人也在孩子的逃离中学会了沟通和重生。 我们非常羡慕小男孩就生活在世界冠军的身边,拉恩和中年男人比起来更像是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的父亲。的确,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需要一个精神层面的偶像。孩子的父亲最终让孩子在比赛的最后一刻来到的拉恩额身边,他一如既往的给拉恩带来了好运,而拉恩打进两粒入球成为德国队创造奇迹的功臣。
或许马蒂亚斯·卢班斯基不明白,他带来的好运不但让拉恩进了球成了英雄,更让处在绝望边缘的德国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伯尔尼奇迹。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足球是世界上唯一的上帝,唯一的诺亚方舟……
德吹毁掉的是50年代前半段世界上最好的球队,而且使用甲基苯丙胺毁掉的
这支德国队有点像05年伊斯坦布尔的利物浦
当时的匈牙利可是比现在的西班牙还要牛B很多阿
从小人物角度切入折射大事件大背景的想法是不赖的,但拍得实在过于温吞水了。DVD的画质是真好,花絮里有详细提到后期工作人员为了呈现出当时的色彩氛围所作出的努力,效果也的确相当棒。只是最后决赛的重现有些潦草,球场比例明显不对嘛。迄今为止,还没见过一部能把足球比赛基本真实还原出来的电影
最初看这部片子,是在2006年世界杯时,换句话说,我是在响应世界杯的气氛来“凑个热闹”。可是影片的内容却让我惊讶,故事的主题不在于渲染德国队如何战胜强大的匈牙利(当时匈牙利是足球老大),而在于讲述一个坚强与反思的故事,中间还穿插着原德军士兵对俄国人造成伤害的愧疚感,于是,我被感动了…
Ops,看了这部电影,作为意大利死忠,会突然有那么点喜欢上德国队了。致敬1954年世界杯。三条主线,各有强弱,国家走出创痛、家庭弥合裂痕、民族重拾信心,一颗小小的足球,承载着太重的力量。日耳曼民族的精神,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本片是为纪念TheBoss的去世而拍摄,但导演的意图却不止于此,而是打算通过三条主线的整合诠释德意志足球狂热的根源:足球是化解鲁班斯基家矛盾(甚至战争创伤)的良药,足球是记者夫妻感情的催化剂(此线较弱).54获胜是德国历史本身的化身(孩子来到伯尔尼恰是奇迹),现在足球可没这么干净
1954 1974 1990 足球早已融入德意志人的血液
最后的决赛不够燃~不过毕竟是电影,能把社会问题和足球运动结合的这么好已经很难得了。另外足球绝对是世界最美丽最热血最有凝聚力的一项运动,没有之一。
我很奇怪这种导演到底看不看足球呢……片子是个好片子,最后表现的那场决赛感觉太假了……
比足球更能感动我这个球迷的是父子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体验是我一生都无比珍视的东西。
马蒂亚斯一看就知道是个德国小子,德国人都长一个样,譬如诺天王。足球是圆的,比赛时间有90分钟,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奇迹,老天都帮着呢。
国家电影的典范,记得DVD花絮里有介绍最后决赛是拿当时的影像对照着拍的简直高度还原,虽特效技术稍差又极度煽情,但可谓足球电影里的NO1.同时又融合了德意志的战后创伤重建信心及对东德的复杂感情,还有那个提供球鞋的就是阿迪达斯的创始人。突然想到后天德阿的决赛我们也是在亲历又一段历史。
作为一部足球电影,这部难得的不是俗套励志剧,而是一个关于足球帮助民族走出创痛、弥合裂痕、重拾自信的动人故事,温暖:)
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展现战败德国撕裂的伤痕,战俘老爹与他眼中的”共产主义者“、”军妓“与“游手好闲”的家人们,惟有足球可以弥合这一切。体育片的定式,最后的奇迹没有悬念,只需要表现得血脉喷张足以~BTW.关于足球的电影没有一部能超过足球本身的,纪录体裁或许更好
资料馆2014.7.11.7pm 小男孩的状态塑造的比较好。竞技和夺冠的宏大事件下证成的是家庭的重建-国家的重建,既有那一家人(核心是父亲与幼子),还有体育记者的妻子怀孕(一个孕育未生的、崭新的生命)。战败后、背上纳粹法西斯十字架的德国人,开始重建家国民族(意识形态)。
足球文化,二战创伤,德意志精神!一摞德甲球队,亲切的紧,德国,你是逆转王,你一直是!
“亲爱的,你听好了,我们会赢,而且会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必胜的信念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不管之前输得多么惨,一上球场,他们就只想着胜利。
看到最后「冠军是德国」的时候哭崩了吗的!!!勒娘把我爱的德国队还回来!!!我爱的从来都是德意志糙爷们儿精神好么!!!QAQ
一个男孩对父亲从拒绝排斥到理解接受,这种转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民众对一个曾经犯过错误的国家重新认知的过程。虽然是一部体育电影,运动场内的东西却只占了很小的比重,导演想让小小的足球承载非比寻常的重量——家庭,战争,政治,两德。一座世界杯让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重新崛起,这就是体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