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印度电影《厕所英雄》的上映引发了影迷们的广泛关注,票房不俗的同时,口碑也一路飙升,并再次被各大媒体誉为现象级印度神片。
《厕所英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印度新娘贾耶嫁给丈夫凯沙夫后,因为家中没有厕所,只能每天凌晨去郊外露天如厕,由此引发矛盾,并坚持离婚,最终掀起一场女性厕所革命的故事。该片在印度公映时,曾引发全民对于“露天如厕”的激烈讨论,凭借超强的话题性和关注度,不仅在印度本土的票房收入超过了十亿卢比,位列年度票房前十,还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甚至罕见的获得了国家免税政策的支持。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其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这使得宗教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而《摩奴法典》作为印度人的“圣经”,受到广大印度人民的尊崇。法典中有鼓励信徒“在远离自家房屋的大自然排泄”的言论,而在家里修建厕所,则意味着将不洁与污秽留在家里,是对神的不敬。
本片便由此切入,用喜剧的形式风趣幽默地剖析了这个尖锐严肃的社会问题,让人不得不佩服印度电影人自我揭短的精神以及挑战宗教陋习的勇气,但与此同时,联想到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广受欢迎的印度电影,比如《摔跤吧!爸爸》、《我的个神啊》、《神秘巨星》等,便会发觉印度片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模式,就像用同一个模具生产出的流水线产品一样,已经落入窠臼,变得越来越套路,越来越标签化了。
在我看来,印度影片最大的标签,便是一定要将一个饱受争议的社会问题作为切入点,一步步展开剧情,从而引发观众的讨论和反思。
《摔跤吧!爸爸》探讨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我的个神啊》讽刺了宗教的虚伪,《起跑线》批判了印度的教育制度,《神秘巨星》牵出了家暴以及女权问题,《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讲了民族矛盾和宗教隔阂。可以说,这些电影的立意颇高,所抛出的社会问题一下就能抓住观众的心,可是,关键的点在于,这些电影背负着太重的社会责任,承载着太多的教育意义,难道电影只被当作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吗?
《厕所英雄》在印度公映后,使得全印度“野外如厕”的比例从60%下降到30%,有人宣称,这是一部改变印度6亿女性命运的电影。
这让我联想到几部前些年很火的韩国电影。《熔炉》揭露了权势人物侵害未成年人的社会现象,震惊整个韩国的同时,推动韩国政府颁布了打击性暴力的“熔炉法案”;《辩护人》则抨击了八十年代韩国的司法弊端以及人权问题,在电影上映的一年后,韩国政府对三十多年前的案件进行了重新审判,当年被判有罪的其中5名被告,最后被宣布无罪。
如此看来,以上几部电影的实用价值毋庸置疑,它们的上映的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电影之所以被当成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可以给人带来美感,给人带来纯粹的精神愉悦,而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并不是评价电影的唯一标准,除非,它只是一部宣教片或科教片。
这就要牵出印度电影的另一个标签,制作上的粗糙。
刚才已经谈到,成功的印度电影都是从尖锐的社会问题切入,这使得它们的起点很高,可遗憾的是,电影的发展往往偏离了预想的轨道,明明是十分严肃的题材,却非要用无厘头甚至混不吝的方式呈现,使得影片的调性无法统一,让人感觉不伦不类,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风格使然,而我则觉得是剧本欠缺打磨。像《猴神大叔》、《神秘巨星》以及《摔跤吧!爸爸》,其剧情过于理想化,完全脱离现实,显得相当牵强,十分想当然。韩国电影《辩护人》里面也有很多幽默元素,但整个影片的基调却是严肃深刻的,整个故事的脉络十分清晰,起承转合亦非常自然,不像印度片,总是出其不意地画风一转,刚才还在哭哭啼啼,一下就开始载歌载舞,让人感觉十分突兀。
另外,技术层面上,首当其冲的便是摄像。不光《厕所英雄》,以上提到的大部分印度电影,其摄像几乎都以固定镜头为主,而且不管是在构图、打光还是色彩搭配以及人物调度上都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相信所有看过《熔炉》的观众都能记住那个校长在卫生间虎视眈眈地俯视小女孩的惊悚镜头,甚至很多影迷说那个镜头成为了他们的噩梦。可以说像这样具备影像张力的镜头,在印度电影里几乎难以觅得。
其次是特效。相信只要认真看过《厕所英雄》的观众,都会发现一些画面的背景显然是特效做成的,而且看上去非常假,假到就像我们小时候在照相馆里,站在那些画着八达岭长城,画着埃及金字塔的幕布前面照的相片一样。这折射出在电影工业制作水准上,印度的宝莱坞相比美国的好莱坞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然,大多数观众对于印度电影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它们都太长了。这也是我要说的印度电影的又一个标签,冗长。
上文列举的所有印度电影,我查了查资料,除了《起跑线》只有130多分钟之外,剩余的每一部电影都不低于150分钟,包括《厕所英雄》。这必然导致剧情的节奏十分拖沓,剧情的推进十分缓慢,充斥着一些可有可无的镜头,究其原因,是因为影片当中穿插着大量的歌舞表演。这也是我要说的最后一个标签,印度电影的歌舞形式。
印度人对舞蹈的痴迷亦是源于宗教。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所以,舞蹈是印度人不可或缺的,自然而然,这一点也体现在电影当中,于是,舞蹈也成了印度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电影中运用歌舞的形式,可以渲染情感,调动观众的情绪,对于情节的发展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经典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到去年内地上映的《爱乐之城》,让人津津乐道的歌舞片其实不在少数,但假若歌舞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跟电影的文本有机地结合,那么歌舞不仅不能增色,反而形成了一种僵硬做作的形式感,最终成了鸡肋,成了多余的累赘。在我看来,上文列举的印度电影大多存在这个弊病,似乎没有歌舞就不能叫印度片,既然是印度片就必须得有歌舞,这种固定逻辑已经在印度电影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把这些标签串联起来,我们脑海中便有了印度电影的轮廓:从社会问题切入,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穿插大量本土化的舞蹈,节奏拖沓缓慢,剧情过于理想化,整体制作上则粗放毛糙。
这形成了标签化的印度电影,而更关键的是,宝莱坞似乎并没有把这当成困境,反而把这当成了成功的捷径,不断生产着相同套路的印度片。虽然这些印度片叫好又叫座,但纵观21世纪后的三大电影节,几乎难觅印度电影的身影,即便饱受诟病的国产电影,还有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一众享誉世界影坛的导演,而印度导演大家又能说上来几个呢?这说明近些年印度电影在艺术成就上实在乏善可陈,自然得不到电影节奖项的青睐。
发达的欧美电影产业,既可以生产出像《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这样的爆米花大片,也可以培养出像贾木许、索伦蒂诺这样的文艺片大咖。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经横扫三大电影节的印度大师级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仙逝后,印度电影便青黄不接,甚至一度在世界影坛销声匿迹。于是,好不容易重回影迷视野的印度电影,将那些标签当成了救命稻草,一次次复制着成功的模式,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标签化。
印度电影如何摘掉自身的标签,宝莱坞如何往多元化的道路上发展,是每个印度电影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当然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割礼龙凤斗》。拍这种片子来抵御马图拉的旧习俗,村里的妇女再也不用白天憋尿,晚上走几公里,跟做贼一样,还得忍受随时可能出现的车灯!
这部电影就告诉你,在印度建个厕所他有多难。在我们还在为100多年前清朝的人们可以在长安街上随意大小便羞耻时,人家印度还在经历这玩意儿。
而马图拉这片区域就是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最早产生佛像的地方。在印度北部。马图拉!!
一个村子,延续了数千年的风俗,男人只是在河里面大小便。他们不会与时俱进。你要跟他讲文明,他会用《罗摩衍那》史诗的梵文来反驳你。我们只能一脸懵逼。
最后什么促使男人拯救了妇女呢?
爱情,和喜剧。
代价是什么呢?差点输掉了整个家庭,整个村子,还有尿壶俱乐部。因为当地女同胞都习惯了这种远足露营的如厕方式。
2
印度人敢于正视自己的羞耻,让人佩服极了。也是因为雪峰老师推荐,才看了这部电影,对于里面的主角和故事都很感兴趣。
相信和《割礼龙凤斗》一样,这部电影的效应绝不仅仅是娱乐方面的,他对很多落后村子的传统观念应当有巨大的冲击作用。让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多想想。
我想印度女性经常受到性骚扰也是同样的问题。还有溺死女婴、种姓制度等等问题。
很多人歌颂伟大的毛主席,说他把中国传统封建的旧观念全部打掉,因此我们才能比印度超前了一大截,我是承认的。其改变的力度之大,对中国有很强大的推动力。当然也包括妇女问题。
当传统观念 强烈撕扯着这个国家的文明时,只有伟人能够碾碎一切。
其实也和中国很多传统糟粕问题类似,看问题的视角很重要。大男子主义啦,孝道啦,要面子啦,等等,都有因为极端而丑陋的一面。
都已经是手机和网络满天飞的时代了,他们的观念仍然落后得惊人。还是人的问题。
都不知耻,自然没有行动。
社会的有识之士估计也没什么办法。就像成天只知道看美女歌舞的叔叔一样。
3
影片必须拍得很讨人喜欢,否则根本就不会有人来看。所以就没拍的那么现实主义。
里面当然有歌舞,有爱情,有笑料,拿各种色彩往脸上喷的洒红节(迎新春,又叫胡里节),有火车传书,有脸谱化的政府领导。
但我最难忘的还是最后的一张照片,原来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
世界上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到处都有。我们经常因为具体的情况而忘记这一点,也没有去坚持真理。不管哪里有女性歧视,哪里有种姓制度,我们都应该坚持:
人类生而平等。
现在社会进步了,这种观念已经延伸到动物身上: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
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虽然他没有直接或给与一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他尝试着战胜印度传统的不入流的思想,就像现在提倡的“ 复兴中国梦,文化要先行”一样。有时候电影就像书本一样发挥着启示人们的作用,他并不是直接的影响人们,但他却是根本的影响着人们。一个人要先有精神觉悟才会自觉有行为上的觉悟。我是通过印度电影才了解印度女人现状的,也是通过电影才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有了关注才会有人去渴望解决,现在印度的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人民的关注,那么作为事件本身参与者的印度女性人民应该会受到比中国人民更大的冲击。我认为印度的传统观念才是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落后的观念应该用先进文化的力量去战胜,这才是根本解决方法,而电影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近总是在公众号或是论坛里看到“印度电影崛起,将称霸世界”类似的营销文章,让我既尴尬又好笑。尴尬在于国内题材限制,好笑在于并不是敢于揭露敢于呐喊就是好电影。
从三傻到pk再到摔跤爸爸~起跑线等等,印度电影每一次在国内上映都是大喊为xxx发声,更严重的甚至打出改变一个国家的旗号。可是,我们去看电影难道是想看你看你站在那里巴拉巴拉说教一大堆,再用各种尴尬的镜头语言来告诉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这和80年代粗制滥造的香港电影除了题材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没什么区别。当然,一竿子打死一群肯定是不对的,比如去年在国内大爆的《摔跤吧爸爸》镜头语言与与叙事方法就比较好,哪怕放在工业相对成熟的香港电影中也是中等偏上。但是,相对而言,印度电影在国内吹捧严重,评分虚高的现象的的确确是存在的。
就以这部电影为例,为了爱情,费劲千辛万苦建个厕所,中间出了无数个尴尬的笑料,表演也让我差点起鸡皮疙瘩,叙事风格与剪辑更是不需多说。而就是这么一部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甚至有点烂的电影,拿到如此之高的分数,竟然只是题材,竟然只是为印度女性发声,实在让我感到好笑。
或许,我们在看到题材新鲜,敢于呐喊的电影时,我们还应该思考他的工业水准与艺术水平。而不是如旧中国一样站在台上大喊我爱国家我爱~就定性这个人是个好公民。
1、印象很深刻的是记者问女主角:谁需要为这场运动负责。女主角说:是那些第二天凌晨还在拿着灯去树林上厕所的女人们。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的国家地位卑微,更可怕的是被奴化的女性,不知道反抗还要阻止他人反抗。
2、很多人藉由宗教的内容而断章取义,恐吓无知的群众,从而达到控制群众的目的。
3、还是要扫盲,要普及教育。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6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回忆我妄想深入乡村的躁动青春期,最大的拦路虎,不是生活费,不是时间,只是无法想象的乡村厕所。如果你也曾静静思考过爬满蛆虫的茅坑,那么一定能懂得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厕所英雄》里,这位从小都有自家厕所的知识女性加娅,为了爱情嫁入方圆数里没有厕所可用的村子,何以在新婚初夜就想打退堂鼓。彼时彼处的印度村庄,男人白天黑夜随地大小便,为了些许体面,他们宁愿蹲下小便,而女人,只能在天空尚未发白时,成群结伴走很远的路,集体去乡野林间排泄,若运气不好被人调戏或是偷窥了,她们只需挡住脸,好让对方吹嘘今日“猎艳”时只能讲“我不知道看到的是谁的屁股。”
如果加娅和她那个为爱拼尽一切的丈夫科沙夫之间没有爆发这场由厕所引发的婚姻保卫战,引发纸媒、电视、网媒大讨论,逼迫政府迅速解决印度乡村入厕难问题,那么印度农村妇女仍在“尿壶联合会”里靠黑黢黢夜空下的妇女情谊得过且过。所以本片认定的革新拦路虎,排第一的不是政府,政府的办事效率取决于个体,“印度清洁”计划没能推行下去,民众的文化成见和得过且过的妇女心态才是更大的敌人。
本片虽然用的是堪称陈旧的印度电影表现手法,唱歌跳舞,夸张的台词演绎和动作,慢镜头加背景乐的脸部特写,最终以类似“机械降神”的策略忽然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能想到的俗套都上了,但这种让人刚好保持注意力又不用太认真的流畅度、丰富的情感细节铺垫,让人感觉印度电影工业的确成熟高效。更重要的是,本片对印度本土基石的击打,不亚于阿米尔汗那些制作更为精美的作品。
开场不久的科沙夫在身为当地婆罗门的严父命令下,与家中奶牛成婚以改变他的命运星盘,同时他们爱疯、脸书全用,这种极端的新旧对比直接展现男女主未来要反对的迷信传统有多么荒诞和强势。在印度文化里,厕所这种传统里没有的新事物是不可放置于家中的污秽物,所以受到村子长期抵制,观众仿佛忆苦思甜,忽然意识到清洁的排水厕所是文明的象征。私人厕所也是低阶层的科沙夫为高阶层出身的爱妻加娅建造的泰姬陵,他推动革新的动力是爱,武器是勇气、知识、法律和传统文化本身,他以“不可面对阳光和月光排便”的梵文为理据,揭穿当地老人断章取义的惰性。男女主对“洒红节”的态度,由批判“妻子打丈夫”这类仪式之虚假,到一年后严肃投入其中,也展现出文化传统依然有自身价值。
又一部印度神作在大陆公映。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它跟《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一脉相承,都是印度特色的女权主义电影。
其中,「摔爸」讲的是印度女性争取独立的权利,「巨星」讲的是印度女性争取自由的权利,而这部「厕所」讲的是印度女性争取……上厕所的权利。
没错,你别捂鼻子,就是上厕所的权利。
据了解,印度每天有7亿人随地大小便……额不对,应该说——印度有超过一半人口「无法使用卫生设施」。
男人嘛,「只要不抬头,遍地是茅楼」,随地解决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女人就惨了。
她们必须憋到天黑,结队出行,步行几里地,远离村落,躲到草丛里偷偷方便。
这个过程中,有人被流氓闪灯,有人被强奸杀害。即便如此,他们就是不盖厕所。
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信仰。
多少年来,印度人习惯了这种「文化」,并视之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直到2012年,一对新婚夫妻因厕所问题闹离婚,引起媒体和政府关注,事情才有所改观。
《厕所英雄》讲的就是这对夫妻的故事——
风和日丽的一天,「胡子男」和「傲娇女」在火车上相遇,他们在厕所门口一见钟情……
经过一段「男的追女的、女的不乐意、男的不追了、女的反倒追」的甜蜜情节,男女主角双双坠入爱河。
新婚之夜,傲娇女悲痛的发现——丈夫家里根本就没有厕所。
不但家里没有,整个村里都没有。
这婚结的,厕所都结丢了,还不如回娘家上厕所。
经过几波无效操作之后,傲娇女还真回娘家了……
情急之下,胡子男干了一件光宗耀祖的伟大壮举——
偷厕所(电影剧组的移动厕所)。
然后顺利入狱——
傲娇女对胡子男说:「不要再想什么权宜之计了,你必须正面解决问题。」
于是胡子男跟村民们正面硬刚,遭到一致反对。
男人封建迷信也就算了,就连女人也不支持……
傲娇女绝望的看到:「女性平权最大的阻碍,是女性群体自己。」
胡子男开始「上访」。他发起建设公共厕所的「公益诉讼」,虽然赢了,但是要等11个月才能执行。
官员认为,你们过了那么多年没有厕所的生活,再等一年也没什么。
胡子男说:「人只有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时候,才会拼尽全力解决问题。」翻译成中文,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于是,为了维护爱与和平,为了伸张厕所正义(为了早点儿接老婆回家)……胡子男毅然与神棍老爹决裂,在自家院里盖了个厕所。
然后顺利的被反对者砸毁...
胡子男和傲娇女彻底愤怒了,他们决定背水一战,跟封建落后的「传统文化」死磕到底。
他们向「家事法庭」申请离婚,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这桩因厕所而起的离婚案,令舆论界一片哗然。
举国沸腾,民众抗议。
政府部门迫于压力,将11个月缩短为10个月。但这远远不够。
部长大人灵机一动,下令关闭政府办公室的厕所。
那一天,公务员们终于回想起被膀胱支配的恐惧,于是纷纷提高办事效率。
终于,在法官宣判离婚前的最后一刻,建设厕所的公文正式下发。
从此,胡子男和傲娇女过上了拥有厕所的幸福生活……
今时今日,印度女权电影早已被中国观众熟知。这部《厕所英雄》的闪光之处,并不在于女权斗争本身。
男女主角在斗争中总结出的3条真理,或许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价值所在。
「权宜之计」只是逃避
直面问题才是王道
一开始,胡子男满脑子都是「权宜之计」。
面对神棍老爹「你老婆左手必须有两根拇指」的要求,胡子男没有正面解决问题,而是给傲娇女做了根假拇指。虽然蒙混过关,最终还是被发现了。
面对傲娇女「坚决抵制露天上厕所」的要求,胡子男没有正面解决问题,而是带老婆去火车上借用厕所。虽然暂时和谐,最终老婆还是回娘家了。
面对老婆「没有厕所就不会来」的要求,胡子男没有正面解决问题,而是去偷了一个厕所。这回直接就被拘留了。
终于,胡子男意识到,所有的「权宜之计」都是逃避,他必须正面解决问题。
他去上访,被拖延;他建厕所,被砸烂。他被村民唾弃,被老爹打骂——但他决不妥协。
一个人长没长大,关键在于直面问题的勇气。
放弃「权宜之计」的人,拥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权宜之计」就是拖延。
明明今晚就能戒掉的夜宵,非得等到世界杯后再戒; 明明现在就能翻开的书,非得等到有心情了再读; 明明下班就能跑步锻炼,非得等到办完健身卡再练……
一年两年过去了,三年五年又过去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好身材、好学识,真的得到了吗?
所以请记住——不正面解决问题,问题就会永远存在。
人只有在自身利益受损时
才会拼尽全力解决问题
面对官员「你们再等一年也没什么」的说辞,胡子男非常淡定。
他知道,这些当官儿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面对女记者「你要为了厕所跟你老公离婚吗」的质问,傲娇女非常坚定。
她说:「你可以在这里住一晚,跟妇女们一起出去,蹲在有蝎子、毒蛇的野外方便,然后你就会明白我的问题了。」
他们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他们不着急。
近几年,崔永元为转基因问题奔走呼号,只换来一片骂名。
而这次他炮轰娱乐圈,却得到一边倒的全民响应。
为啥?
因为老百姓不是转基因的受害者。至少现在不是。
而娱乐圈的种种黑幕,老百姓早就受够了——
「我们辛苦搬砖一个月,挣5000块钱还得交税;你们演个破戏,4天就赚6千万,反而不用交税,凭什么???」
民愤四起,杀机四伏。
所以请记住:当别人利益完好无损时,我们只能自己战斗。
但是也不用悲观——
一旦利益受损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做出改变世界的壮举。
弱势群体最大的阻碍,是弱势群体自己
最令傲娇女苦恼的,不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女性群体对自己的轻视,最让人绝望。
作为弱势群体,她们早就习惯了卑微和妥协。她们在「舒适区」里没有尊严,但她们自以为很快乐。
在她们看来,一个为上厕所大闹特闹的女人,是被教育搞坏了脑子,是在给所有人抹黑。
别急着鄙视。其实我们都一样。
作为老百姓,我们经常把自己放在弱势群体的位置上,抱怨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公平。
然而,当郝劲松律师为老百姓发声的时候,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甚至还很排斥。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郝劲松多次将铁道部、北京地铁等单位告上法庭,为火车票涨价、地铁厕所收费、买水不开发票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大动干戈。
郝劲松是一个孤独的斗士。他一次次为百姓争取基本权利,却很少得到百姓的支持。
今天,我们使用免费的地铁厕所,火车票价格不再乱涨,在火车上买一瓶2元钱的水也可以开发票……这些,都是郝劲松玩命死磕的成果。
而我们当中,始终不乏「他是在作秀」、「他小题大做」、「这人有病」之类的声音。
所以请记住——当有人为我们发声时,请站出来为他喝彩。
文/邓某人
好长啊,铺垫的有点多,厕所跟宗教有关?搞不懂。
应该直接从最后三分之一看起。
印度电影里真是非常重视妇女儿童的权益,可现实国情是强奸频发,真是绝望和可怕。
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有意思。影片的大部分都比较无聊。
天啊,也太墨迹啰嗦了吧
用轻松搞笑的方式来诉说女性得不到尊重的沉重话题……阿三能直视传统文化的陋习,能黑官僚主义,能有女性主义的觉醒,能去非洲国家打工创业,能来中国合作做生意,能歌善舞,保留自己的特色,还特别能生孩子。再不努力,世界就是印度阿三的了!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反抗的故事,拒绝洗脑,勇于夺回本就属于我们的权利,翻身做主人。
印度电影继续照进现实。
很好奇,为什么印度的电影都敢把社会现实问题、文化问题拍的如此直白,我们却还得遮遮掩掩呢?有时候让人知道一些陋习,未必也是坏事啊!电影充满了令人感动、愤怒和诧异的情节,可能怎么也想象不到会存在不建厕所的陋习吧。
我觉得印度电影很多时候,比国内电影更尊重女性。至少,印度很多电影人,愿意用他们的表达方式,去探讨女性地位这个社会问题。
爱可以超越宗教,超越习俗,超越偏见,请拥有爱,而不是逼人删光微博
两星半,放在印度片里不是好的,仍是挑战传统和女性问题的以小见大,出发点新颖,指涉犀利。可是50分钟才进入主题,前戏太拖,之后进展温吞、细节琐碎,许多情节完全可以删掉或一笔带过。
受过高等教育、原生家庭开放自由的年轻女性,居然能被卖自行车的农村中年光棍用低级PUA术骗走,就算这男的后面思想觉悟一路飙升,我也是品不出什么真爱感了。国内对应的题材大概是《山东上桌吃饭英雄》吧。
1、男主是我在印度电影中看过的最丑的男一号了,但他为爱建厕所,百折不挠,是为男神。2、一直不想去印度旅行,除非女性在这个国度获得足够的尊重。3、印度政府的权威和执行力,在愚民和传统面前,不堪一击。
印度有些乡下地方,家里是不能建设厕所的,所以男子可随处大小便,女子必须半夜结群挑灯,到远处的森林里如厕。这部改编自印度真人真事电影中,男主为了女主,挑战传统习俗,就为了在家里建个厕所给她。为了爱情,2 against the world. 5星!Very inspiring!
非常印度味的电影。从厕所问题出发,以喜剧的形式,探讨了印度社会诸问题。印度人比起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与社会有着更多的反思。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以前所未知的一些知识。
女主面对男主的亲昵行为,直接一把推开:这不是扮演沙鲁克·汗的时候。这话说的妙,跟我们常说的别装梁朝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在本片中,这话很明显是带有嘲讽意味:你丫蹲在野外拉屎,还装什么帅、卖什么萌、搞什么飞机!真是一部佳片,由厕所入手,引导观众了解印度的婚俗、家庭日常与如厕观。
太长了,太多载歌载舞你侬我侬,男主角角色是36岁?看起来像56岁!感情戏不舒服,还好不油腻,男主很聪明很开明,厕所是一个好问题,也符合他们的国情,传统不一定都是好的,很多经典语录啊。你想有妻子,得先有个厕所。
能用手机却没有厕所,太诡异了。好想知道那部手机到底是啥牌子的。之前去印度上厕所成为旅行团的大问题,每到一处司机和导游都要去确认是否能被中国人接受。BTW印度的基建真的是个大市场。
只是厕所而已,在我国已非常普遍,然而对于她们来说太重要了。今天还在腾讯新闻上看到印度厕所稀缺,污水倒入圣河卫生状况堪忧,犯罪率较高,女性野外入厕更是心惊胆战。最近几年印度的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处境依然不好,希望印度女性据理力争,早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