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前面有多牛逼就不提了 即使在2020 仍然充满让人震惊的符号与隐喻
我想说说太过平淡的结尾 结尾如果当观众以为是男主从噩梦中惊醒 正若有所思时 屏幕中突然露出了他身上的一条电线 那剧情就变成机器人从梦中惊醒 可能是在抽着烟时回味自己被所谓的造物主创造 对话 打工 乃至最后将其悄无声息地替代 这一过程会让他感到恐惧与迷茫
将造物主取而代之 这就有点普罗米修斯的意味了 他会更深层地思考自己的存在是什么 不断地从梦中惊醒 直到幡然醒悟的一天
一、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无疑将中国科幻片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这是一部几乎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水准的硬科幻,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观众都为之赞叹。
《流浪地球》的上映,也让2019年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
然而自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以来,科幻电影已经发展了将近120年的时间。
在这120年里,有许多优秀的科幻片诞生,但是,却从未听闻中国曾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
难道在2019年之前,大陆真的没有科幻片吗?
而事实上,早在1938年,中国就有了一部具有科幻性质的影片:《60年后上海滩》,它诞生于民国时期,那时是中国电影的启蒙阶段。
它讲述了两个人因为某种契机(冷冻技术)穿越到了60年后的上海,在那里他们看到了天气控制室,于是他们便可以地摆弄天气,一会刮风一会下雨。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影片中有一幕是两个人通过视频通话技术和自己的儿子通话,这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在如今已经变为可能。
很明显,《六十年后上海滩》已经有了科幻电影的性质,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起步并不晚。
然而在此之后,因为战争频繁,中国科幻电影却始终没有迎来较大的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幻电影才有了小幅度的发展,但这时期科幻电影的政治表现远大于文化表现。
直到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科幻意味的大陆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才诞生,开启了中国科幻的新时代。
在80年代,许多国外的科幻片被引进,加上经济的迅猛发展,培育了电影的一片沃土,中国科幻电影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一段小高潮。
但当时间迈入21世纪后,中国的科幻电影彻底崩塌,可以说在《流浪地球》之前21世纪的中国从来没有拍摄过一部为了科幻而科幻的电影。
于是中国科幻电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中国在此之前真的没有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幻电影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百废待兴,那时的人们正处于思想解放阶段,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写。
初生的第五代导演在那个时候大展身手,革旧立新。
上映于那个时代的《黑炮事件》、《顽主》、《孩子王》等电影,为中国电影打开了超现实主义的大门,在国内外扬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老电影爱好者把那个时期称为中国电影“短暂的春天”。
奇幻的构思和对现实社会充分的思索的构想,那个时期的电影制作者用自己的作品,给当时的观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中国诞生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电影:《错位》。
二、
作为一部在豆瓣仅有4000人不到看过的电影,《错位》可以说是很冷门了。
看到80年代,就已经丢失一批观众;
再看演职员表,更是一群籍籍无名的导演和演员,再丢失一批观众;
再看到中国大陆、科幻等字眼,又少掉一片观众。
就是这部几乎要被埋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电影,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事实上,本片的导演黄建新可能对于一些新兴观众十分陌生,作为第五代导演,他的名声也不如许多人一般耳熟能详。
其实在21世纪,他拍摄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制片人、编剧)、《建国大业》......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主流导演,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却有:《黑炮事件》、《脸靠脸背对背》等后现代主义作品,个中变化让人匪夷所思。
回到正题,《错位》在当时的电影界并没有引起什么波动,获得的奖也不如黄建新另一部电影《黑炮事件》的多。
直到最近几年这部电影又被重新翻出来,才有人感叹这部电影的nb。
它不同于《流浪地球》、《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等硬科幻电影,它是属于像《彗星来的那一夜》那样靠情节取胜的软科幻。
软科幻没有华丽的特效,因此它更需要演员扎实的功底以及出乎人意料的剧情,在这两点上《错位》确实达到一种在中国科幻界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它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三、
故事取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赵书信(以下简称老赵)是一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在这一领域,他十分成功,甚至常常会去接外国的订单。
除了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局长。
这个在旁人看来耀眼的职位,老赵却对此并不开心,甚至有些厌烦。
因为身为一个局长,他整天需要开无尽的会议,更让他烦闷不堪的是,许多的会议还是重复且没有意义的。
这让老赵近乎崩溃。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创造一个机器人去代替自己开会。这样他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他请人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一副人皮,将它套在自己设计的机器人上,再输入一些文件、代码,一个新的“老赵”就诞生了。
机器人设计的很成功,它具备有老赵大部分的神情姿态,很快地就掌握了人世间的大多数规则。
代替老赵开的会甚至要比老赵还要出彩,这为老赵节省了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可正如一般的套路一样,老赵也发现了机器人身上有许多让人感到烦恼的地方。
比如说,机器人学会了抽烟喝酒,而它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装酷。
老赵为此说教了机器人几句也便没有再管他,但老赵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开端。
在此之后,机器人做的事情越来越出格。
有一次再与老赵的对话中无意间提起,自己希望能真正拥有人类的意识,到时,就能将智能人联合起来。
老赵对此却并不在意,只是单纯地认为这只是机器人想多了。
但机器人变本加厉,他开始在老赵睡着的情况下代替老赵上班,私藏中央下来的文件,更有甚者,还间接气走的老赵的女朋友。
在一个梦里,在穿过一群僵化的人和一片白茫茫的大漠后,老赵看到了正在看电视的一位穿着古装的老人(可能是老子)。
老人察觉到老赵,关掉了电视,转身对老赵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福。”
老赵若有所思,终于意识到,再这么下去,自己可能就会完全被机器人所支配。
与此同时,机器人也意识到,只有将真正的老赵消灭掉,才能让自己存活于这个世上。
老赵不会放任机器人这么做,因为这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于是,老赵决定按下按钮,毁灭机器人。
可当按下按钮后,什么都没发生,老赵只发现自己躺在床上,看着周围没有变,机器人也没有被造出来。
之前发生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梦。
四、
这剧情老套吗?
或许它就如现在许多平庸的机器人题材电影一样,用俗套的情节去讲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
它讲的是那个年代人们对机器人的一种畅想?
还是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早已有感觉到: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尽管《错位》的情节简单,然而在我看完它后,最大的感觉便是:
诡异。
本片的开头就够超现实主义了,在红光下演讲的老赵,破碎的实验器具,一场莫名的手术,不停转动的永动机,总给人想到什么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
接下来更让人匪夷所思。
老赵离开自己办公室总要经过一道又一道重复的门,而那个奇怪的女秘书也总是催促着老赵开会。
这一切如影随形地跟着老赵。
以及在机器人在喝酒时损坏电路,导致离开宴席后,就算放在人身上明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当老赵坐在车上时,一个人转过头来笑着问了一句:“是不是你在捣什么鬼啊?”
而女秘书似乎也对老赵造了一个机器人来代替自己略有察觉。
开头和中段两个奇怪的梦,似乎都预示着《错位》在讲述的不止是人与机器人或者是科技的故事。
当老赵从整个梦境中苏醒过来,就更让我确信,这部诞生于1986年的电影,还有更深的含义。
《错位》中充斥着黑与白、红与蓝这几种对立色,它们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但无一不暗示着影片里存在着深深的矛盾。
应该专心搞科研的老赵和热爱开会的机器人,本分的局长和看起来更像老赵上级的精明女秘书,似乎都对应本片片名:错位。
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而却看起来不应该是那样的,老赵梦里的那个看着电视的老子,虽然看起十分的突兀,却又给人感觉他本应该是在那里的。
哪个才是真正的老赵。
是肉身的,
还是机械身的?
我想他们都是。
一个老赵的内心,一个是老赵的外表。
红色的灯光代表老赵希望别人看到的光鲜外表,而蓝色代表老赵内心深处对这一切厌烦的内心。
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机器人在看完一场拳击赛后,决定去挑战真正的老赵,在那场拳击赛里,正是红色打赢了蓝色。
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老赵的梦里,我们是否可以推测,这整个梦境就是代表老赵在心里挣扎,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还是应该装成别人想要的模样。
于是在影片末尾的对峙中,老赵按下了自毁按钮,结束了那个披着红色外衣,从开始就想代替自己的机器人。
老赵结束了机器人的生命,而仍有许多人,还未结束掉那个一直都想代替自己的,有着靓丽外表的机器人的生命。
或许,这才是《错位》想告诉我们的。
by手捧花茶
喜欢就关注一下不远杂文铺公众号吧
以上纯属作者yy,不接受反驳!
去年暑假偶然发现这部电影,当时写了一些感想,现在摘出一部分
刷豆瓣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稀有品种——国产科幻片。顺藤摸瓜,居然发现了好几部豆瓣评分过7的国产科幻,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作品。
怀着对豆瓣评分的信任和对国产科幻的怀疑,我打开了《错位》这部电影。结果我竟然反复看这部电影整整一个上午,奇异的脑洞都在其次,这部电影的视角和挖掘却着实让人入迷。
《错位》的剧情听起来很简单,被科幻大片屡屡冲击的我们这代人看来,或许还有些有些俗套:
热爱“发明”的局长赵书信为了摆脱自己不愿做的琐事,做了一个自己的“克隆智能人”。可是智能人渐渐地居然也有了人性,行为越来越像人,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类感情。面对不再听命的智能人,赵书信企图销毁它……
首先,简洁、明快的构图和色彩就吸引了我:
影片用大篇幅的红白色块,十分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方形的建筑、物品在整个构图上成为亮点。整个影片构图、色调都有科技感和后现代感。虽然现在的视频资源像素不高,但随手一截都可以看出布景的精良。
影片没有配乐, 仅在几个剧情紧张处有一些空镜头,配合着诡异的简单重复旋律或者令人感到暗流丛生的鼓点。
尤其是出现两次的智能人制造实验室的雕塑镜头,用激烈的鼓点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让人感到暗地里有邪恶的力量在酝酿。虽是静物,却比格斗的动景更有剑拔弩张的感官感受。
(再看现在的影片,简直得依靠配乐拉动观众情绪,120分钟的电影能有100分钟的配乐- -)
《错位》上映于1986年,80年代是中国改革、动荡的年代,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中纷纷寻找新的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影片模糊了所有的背景,没有城市、没有地点、没有时间、甚至只有“赵书信”这一个名字出现。
赵书信对智能人说:“走出这间屋子,是大千世界,人与人之间十分复杂,你要学会用平行思维。”智能人在大千世界走了一遭后,很快从一个单纯好奇的孩童似的人变成了会抽烟喝酒、刷气派的官场人物,这种改变让赵书信也感到慌张。
赵书信制造智能人,是想自己逃避官场上各种无意义的会议、交际,他在独善其身,可代替他做这些事情的智能人却近墨者黑。这个世界就像一个染缸一样,人们投身其中,染上了各种各样的污秽色彩。赵书信说:“最近我发现我们的差异越来越大了,常使我感到紧张。”如果赵书信没有拒绝那些交际应酬,他是否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呢?
影片很直白的表达了对社会规则的不满。
智能人问赵书信为什么造他,赵书信说:“我想在有限的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赵书信说“开会,许多人坐在一块扯皮聊天”就是不想干的事。
智能人不解:“不想干的事可以不干。”
“不想干的事情我当然可以不干,但是这样一来,想干的事我也干不成了。”
而另一个官员和他的对话更加露骨:
“哦,你也反对开会?”
“不敢说反对,反正是开怕了。”
“这会可是你召开的啊。”
“我们不开行吗?中央开了,部里开了,省上开了,我们不开没法交代,这可是态度问题。”
“那么就开短会,干嘛开三天呢?”
“不开三天,一天场地是不租的。再说,文件规定,一天不开伙。不开伙,您老兄到哪喝酒啊?”
影片中,门的设置也颇有深意。
赵书信的办公室走到外面,要里里外外走七八道门。赵书信每一次都是畏畏缩缩跟在秘书后面,内心排斥这些门,而智能人则是骄傲的走在秘书前面,非常气派。
梦中梦里,这个场景显得非常“意识流”:
赵书信走进一片荒原里,居然看到老子在看娱乐节目,见到他,老子立刻端正身子,颇有深意又玄虚地说了一番:“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祸福相依,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人们不明白这个万物循环的道理已经很久了。世界一直是变动的,不变才是偶然,什么是常态什么是畸形,其实从来没有定数。人类和智能人,哪个善良哪个邪恶,也是没有定论的。
在影片的 开头和结尾,这一个不停摆动的金属装置各出现了十几秒,它以各种奇怪的角度摆动着,仿佛随时要摔倒,最终又稳当的进行下一次摆动,仿佛是一种平衡和错位的博弈。
影片借智能人之口说:“我发觉你们人类很怪,你们给自己制定了很多条文,但在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人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始终没有看清自己。
关于这部电影的剧情和科幻成分,就不多说了,毕竟现在观众对科幻片的感知阈值已经比曾经高了好几个门槛,不过看的过程中,真的由衷的觉得实在太先锋了。
近二十年,中国可以说基本没有科幻片(?),上个世纪的科幻片,其实有那么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值得再去回味和思考。
国产科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尴尬状态。
“科”不成,“幻”不就,让这个类别一度被观众打上烂片的标签。
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刷新了国产科幻片特效天花板,并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86年国产科幻片曾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部巅峰之作,三十多年间无人能够超越。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这部被遗忘的国产神作——
此片导演黄建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新世纪后,他曾拍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决胜时刻》等多部影片,并担任了《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影片的制片,堪称主旋律电影专业户。
但在新世纪前,他的影片却以生猛大胆著称,辛辣尖锐地讽刺时弊。
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都是评分颇高的口碑佳作。
其中《背靠背,脸对脸》深刻反映了中国官场等级森严、明争暗夺的现象,在豆瓣上近13万人评出9.5的高分,并入围豆瓣电影TOP250。
点击图片👆
可查看《背靠背,脸对脸》推文
而他的处女作《黑炮事件》讽刺了外行领导内行,程序打败专业的中国式办事特色,一举提名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
去年离世的表演艺术家刘子枫,凭借在《黑炮事件》中的精湛演技荣获了金鸡影帝。
点击图片👆
可查看《黑炮事件》推文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国产科幻片《错位》,可以看做《黑袍事件》的续作。
片中的男主角正是《黑炮事件》中的男主角赵书信,也同样是由刘子枫饰演。
赵书信在前作中做了多年的工程师,终于在这部续作里被升职成为局长。
但迎接他的并非梦寐以求的舒适与自由,而是开不完的会议和排山倒海的文件。
他深知这些文山会海大多数都没有意义,但又无力摆脱。
重压之下,他的精神一天比一天紧张,并做起了被文件和话筒席卷、包裹的噩梦。
赵书信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他发挥自己工程师的优势,研制出了一个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外形和他一模一样,并且能模仿他的神态和语气,外人根本看不出任何差别。
最重要的是,他还为这个机器人输入了相关的知识程序,可以代替他去开会和工作。
从此之后,赵书信把开会、上传下达的苦差事都交给了机器人,自己则继续专心投身于科研。
然而,事情并非像赵书信预想地那么顺利。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这个机器人逐渐产生了独立的自我意识。
它开始吸烟、喝酒,甚至还对人类世界的爱情产生了好奇。
它曾经偷偷瞒着赵书信,和他的女下属吃饭约会。
它甚至还提出了让赵书信批量生产机器人,并为它们赋予自我意识的要求,却遭到了赵书信的拒绝。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中央开始下达减少文山会海的指示,这也意味着机器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赵书信削减了为机器人提供的能量,并限制了其活动范围,想要在之后把它送到劳动一线。
机器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存在,在私底下偷偷为自己充电,却引发了会议现场的断电与混乱。
它还在路上与一群人发生争执,并使用暴力伤害了路人。
随着事态愈发混乱,赵书信最终决定亲手毁掉机器人,影片也在此戛然而止。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错位》并未使用先进的特效技术,没有在“科”字上大做文章。
它将着力点立足于“幻”,通过一个如《黑镜》般脑洞大开的故事,用极尽荒诞的叙事讽刺了社会、人文、科技、伦理等诸多现实议题。
整部电影的风格相当先锋前卫,在视听语言上下足了功夫。
大量红色、蓝色背景色块的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也分别对应了角色在不同情境急躁动荡、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三角、正方形、圆形等规则图形在片中大量出现,这些形状本身代表的是数学所体现的秩序与规则。
而这种秩序感与赵书信的生活毫不相干,恰恰反衬出他因为文山会海内心出现的混乱与无序。
还有片中超现实主义的场景设计,比如层层封锁的大门和看美国广告片的老子。
不仅契合科幻的主题,也让这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更具荒诞感。
除了在视听上下功夫,影片中的许多台词也十分考究,耐人寻味。
比如当机器人问赵书信说:“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吗?”
赵书信回答道:“不想干的事情当然可以不干,但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情也干不成了。”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还有当机器人体验了几天人类生活后,他意味深长地对赵书信说道:
“我发现你们人类很怪,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们给自己制定了许多条文,但在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果然,就连机器人都能看出来,双标是人类的本性。
片名《错位》,指的是赵书信和智能机器人的身份错位。
赵书信专注于科研,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科研事业,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
但机器人却不同,它能够辗转于各个会场,在人际往来中游刃有余,在文山会海中如鱼得水。
不仅如此,它还爱上了抽烟,喜欢看电影,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并拥有了感情和独立意识。
这样一看,机器人似乎更像人,而赵书信更像是机器人。
正因如此,影片最后的机器人甚至想与赵书信正面对抗,并取而代之。
这种错位的关系和身份认知,让影片的黑色幽默达到高潮,也使得电影的主题呼之欲出——
赵书信与机器人的身份错位和对立关系,不仅仅是个体矛盾。
它映射出的是当前时代下的每一个人,与复杂多变的环境、日新月异的科技之间矛盾。
在《错位》上映的80年代,正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年代。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们纷纷寻找新的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作为一名普通人,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和赵书信相同的状况:对科技的运用感到混乱与焦虑,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
如今几十年的时间过去,AI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状态。
但和赵书信相比,我们的处境却并未好到哪里去。
AI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与此同时,AI对人工的取代,对社会环境的冲击、对隐私的侵犯、对安全伦理问题的挑战等等,只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愈演愈烈。
要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这是《错位》给我们留下的疑问,也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每个人都亟待解决的课题。
🥝搞的独家修复版真行,画质太高清了,看的真爽,骗说近年院线上的我都信。
总的来说,这个软科幻的故事其实是为了讽刺现实社会中官僚体制内开会乱象。
赵局长拥有独立的汽车,司机还有秘书对他关心呵护每一个细节,他住在超现代的大平层内,拥有宽敞的办公室,进出打tie穿靓衫,但却苦于天天开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此,聪明的他发明了一个机器人,来替代自己开会,解决冗余的公务。
但在替代的过程中,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开始跳出他的控制之外,自我学习和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通过机器人与赵局长的对话,推进主题。
值得一说的是整部影片的背景和色调都看得出精心设计过,简洁的家具,几何的变化,颜色的对比,光影的变化,镜头的对视,让整部影片充满冷硬而荒诞的冰冷科技感,很难想象八十年代就有如此的前瞻性,哪怕放到现在都不会产生时代的隔阂。
最后,例行公事,惋惜现在已经无法拍出这样的影片了,我们在一个科技流行人工智能的时代,却要看着以前电影拍出来的机器人故事。
很难想象这是1986年的国产电影,关于电影的内核,想说的放在短评里了,但我真正震撼于黄建新的画面美学。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一种“这是库布里克的电影”的通感。很多画面都会让我想起《发条橙》、《太空漫游2001》或者《闪灵》。我不确定我的感觉是不是正确的,或许我在往后看库布里克的电影会注意,我只是先在这里做如实的记载。关于如何通过画面的美学制造出一种荒诞的科幻感:
一. 纯色的画面:有着光亮对比度的橘色、经典的红与黑、白与黑
橘色
红色、白色、黑色
《错位》对于科幻的铺设不是强调机器的复杂和新颖,只是给平凡普通的一切刷了一层油漆,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制造一种和现实的间离感,制造一种神秘。
二. 简洁空旷的场景+平常但怪诞的特写镜头
这里列了三个典型的场景,衣服店、路人和雕像,有任何脱离现实的东西吗?但我们总会觉得空旷、荒诞和陌生,当你不再觉得这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时,觉察到一种隐约的压迫感时,画面的目的就达到了。制造荒诞不需多说,但制造空旷却更像一门艺术:在我看来,是抽离画面中琐碎的细节,让我们的注意力感到“无所事事”。
或许有些不太平常的是赵局长摆在桌上的机器头。但它制造的奇特不依赖任何技术和特效,只需要借助一个视觉上的“错位”和歪头的视觉效果。
还可以讲一下的是拳击雕像,在开头和结尾,电影都用了一个完整的旋转运镜把拳击雕像360°呈现了出来。这是最使人摸不着头脑的,在我看来,这里用最简洁的画面工具叙述和强调了一个“对峙”的故事——真假赵局长的对峙、人与人工智能的对峙、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对峙。
三. 明显的几何构图和几何元素:三角、椭圆、方块
这些几何构图和元素几乎不说明任何事情,也不是剧情的关键推动器。它们最大的作用似乎是让画面变得富有秩序和逻辑。什么最像科幻的原始直觉?数学。
我最喜欢我在这列的最后一个镜头,几何不再只是一种装饰,它在彰显着人物的困境:被套上画框成为一个摆设、和永远隔着障碍的书房。在书房里面,藏着机器人赵局长对人类所有秘密的渴望:音乐、爱情、知识和权力。
四. 对称和延时对称的构图
哪怕人物不能同时同框出现,也一定是对称的。这既是让画面变得严整和富有逻辑,也反复对应着电影名称《错位》。错位可能意味着二人的对峙,也可能意味着二人的背对背,前者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冲突,而后者也可以是一种冷漠和疏远后的分道扬镳。
现实世界是高度混乱的、无序的、充满无意义细节的、琐碎的、充斥着光影与色彩的;那么将人介离出现实世界,制造出神秘的科幻感所需要做的就是:严整、秩序、简洁和极致单调组合的色彩运用。科幻不意味着“科”,也未必意味着“幻”,科幻在这部电影的画面美学里,更多的是一种将人从现实中轰炸出去的感官冲击力。
2015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的《三体》宣布杀青,并宣布将在2016年7月上映。
然而过了整整两年了,《三体》仍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不仅如此,游族影业当初还夸下海口“《三体》将拍六部曲”“单片投资达2亿元”“要拍中国的《星球大战》”“无上限追加特效投资”“《三体2》筹备工作启动”……这些通通没有了后文。
真正有进展的反倒是刘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也就是宁浩执导的《疯狂的外星人》,将于2019年春节档上映。
巧合的是,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另一部电影也是由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改编——《流浪地球》。
自从《流浪地球》发布预告后,网友纷纷说:中国终于要有一部像样的科幻片了。
其实,中国早在80年代就有科幻片了,不仅很“像样”,很震撼,还很超前。
《错位》
这部1986年的科幻片,在豆瓣获得了8.0的高分,好于87%的科幻片。
和近期热门科幻片相对比,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分数了。
不同之处在于,《错位》绝不是类似《侏罗纪世纪2》《环太平洋2》的视效大片,完全是以剧本和想法取胜。
男主角赵书信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名局长。
他无法忍受每天无聊而又重复的文件和会议,于是制造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机器人不仅可以灵活掌控自己的身体,还能模仿赵书信的表情。
赵书信还将自己的记忆植入了机器人,使他拥有自己的一切记忆,从而成了赵书信的克隆体,或者说替身。
刚开始赵书信并没有什么野心,他仅仅是让机器人代替自己去开会,以及做他不愿意做的工作。
当然,赵书信也不傻,机器人工作的时候,他就在家里监视机器人的一举一动。
机器人果然代替赵书信顺利开了会,介于他拥有赵书信的记忆,外貌又和赵书信一模一样,没有出一点差错,没有人发现任何异常。
唯一不足的是,散会后同事要和机器人一起喝酒,机器人担心被识破就喝了一杯,然后连忙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赶紧回了家。
机器人一路上踉踉跄跄,好在坚持回了家,没有暴露身份。
赵书信将机器人修好后,机器人对赵书信说:真悬啊,要是倒在马路上被送到医院,就全完了。你为什么不设计我能喝酒呢?喝酒的动作多帅啊。
赵书信担心以后同事再对机器人灌酒,连忙给机器人装了储存器,可以储存饮料,然后把它倒掉,类似于六脉神剑。
可能在有些观众看来,机器人并没有因为不能喝酒而被识破,导演完全可以不拍喝酒的戏份,或者一开始就将机器人设定为可以喝酒,先拍机器人不能喝酒,又拍赵书信给机器人增加喝酒的功能这场戏是不是有点多余?
恰恰相反,这一幕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机器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
机器人让赵书信给他设计可以喝酒的功能,原因在于人类可以喝酒,所以他想变得和人类一样。
正如《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的寿命只有4年,所以他们想像人类一样长寿。
又正如《机器管家》,身为机器人的安德鲁想要像人类一样恋爱,甚至想要成为真正的人类。
又或者是《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姬》,都是这样,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契机,都可能让机器人觉醒,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机器人,不再愿意服从人类的命令。
《错位》中的机器人今天想要喝酒,明天就可能想要的更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机器人没过多久甚至开始抽烟的,因为他说“抽烟很气派”。
而赵书信是不抽烟的,他以担心穿帮为由禁止机器人抽烟,但机器人并不情愿。
正是“喝酒”这件事,引发了蝴蝶效应,让机器人越来越不愿意做赵书信的替身、傀儡、影子。
他扬言:就算你把人类的知识都输入给我,我也只是重复。我要跟你一样,有个性,有思想。
于是,他开始违抗赵书信的命令,私自出门,私自和赵书信的女友小杨约会,开始看爱情相关的书籍,去了解爱情的含义,甚至趁赵书信睡着的时候把机密文件藏起来……
眼看机器人变本加厉,赵书信也开始了反击。
他早在制造机器人的时候就设计了程序后门,可以用遥控器关掉机器人。
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控制机器人的能量,限制他的续航时间。
这些都只是常规操作,更可怕的是赵书信觉得毁掉机器人太可惜了,他决定给机器人换一张脸,然后让他去代替人类做那些有危险的工作……
要么唯命是从,要么被销毁,要么从事高危工作,机器人该如何抉择?
《错位》由黄建新执导,他曾凭借《背靠背,脸对脸》成为金鸡奖最佳导演,还曾凭借《埋伏》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他拍摄了大量好评如潮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豆瓣评分9.4,将职场的尔虞我诈刻画得淋漓尽致;《黑炮事件》评分8.3,又将官场的黑暗和多疑诠释得入木三分。
而《错位》又涉及到科幻领域,探讨了人工智能和赛博朋克的话题。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科幻片最重要的就是特效,而特效又代表着成本,所以成本越高,意味着特效越好,电影质量也就越好。
比如最近《流浪地球》发布预告时就是这样的情形,网友更关心电影的特效,而忽略了电影的剧本。
仿佛特效好就是好片,特效差就是烂片。
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错位》,电影中的特效极少,除了有大量一人分饰两角的片段之外,整部电影几乎没什么特效。
而且分饰两角并不需要CG制作或者3D建模,演员分别完成两个角色的表演并加以合成就可以了,严格的说还是属于实拍的范畴。
《错位》并没有什么天马行空的视觉奇观,关键在于它的想象力非常超前,它的上映时间比《人工智能》《机器管家》《我,机器人》等等都早了很多年。
这种以小博大,不以特效为卖点的科幻片还有很多。
比如豆瓣8.4分的《彗星来的那一夜》,导演用5万美元,5个晚上,1台手持摄影机,刷新了“拍一部优秀科幻片”的最低界限。
豆瓣8.5分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更是成本只有1.5万美元。
低成本高质量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科幻片,当年温子仁拍《电锯惊魂》仅用了120万美元,耗时18天,就打造了这部恐怖片神作。
又比如近期热门的《网络谜踪》,原本只是导演和制片人的无心之作,整部电影都通过屏幕来推动剧情,仅仅13天就拍完,成本低得令人发指。
然而电影取得的成果与成本完全呈反比,不仅豆瓣评分高达8.7,还在全球范围获得了将近7000万美元的票房。
国内的《人在囧途》《心迷宫》《疯狂的石头》《驴得水》,国外的《猜火车》《两杆大烟枪》《活埋》《追随》,个个都是低成本高口碑。
前几年很火的科幻片《钢铁苍穹》更是骚操作,投资750万欧元,其中90万都通过众筹集资,最后成片的效果还不错。
反观国内,投资7.5亿人民币的《阿修罗》烂到无以复加,制片人仍然认为问题是出在特效上,还放出狠话:谁能再给我2000万美金,我能把他们(好莱坞)颠覆了。
觉得成本和质量成正比,你还是别拍电影了吧。
《错位》并不是唯一的优秀国产科幻片,1988年的《霹雳贝贝》和《合成人》,1990年的《大气层消失》和《魔表》,1991年的《隐身博士》,1992年的《毒吻》……个个都是小成本电影,但也都代表着国产科幻片的最高水平。
只可惜,它们翻来覆去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电影。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只是从21世纪开始,国产科幻片仿佛绝迹了。
好在,我仿佛又看到了国产科幻片兴起的曙光。
首部国产赛博朋克电影《破梦游戏》即将上映,两部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也定档2019年。
周星驰执导,吴亦凡、林允主演的《美人鱼2》将实现任意穿梭太空的“虫洞计划”。
江南小说改编,鹿晗、舒淇主演的《上海堡垒》已经杀青。
陆川执导,王俊凯、廖凡主演的的《749局》正在拍摄。
中国、芬兰合拍的科幻片《希望岛》已经在去年杀青,由《钢铁苍穹》导演执导,段奕宏、凤小岳主演,预计在2019年上映。
除此之外,张小北执导的《拓星者》即将上映,陈正道要拍《循环》,徐克要拍《星宠》,郭敬明要拍《未来未来》三部曲,韩寒要拍《天空制造》,邓超要拍《银河补习班》……全都是科幻题材。
2019年、2020年有大量国产科幻片上映,哪一部是烂片,又有哪一部会成为国产科幻片的希望,我们不得而知。
很有可能,2019年就成了传说中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届时,可能我们再也不用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一部像样的科幻片”这种丧气话。
2019192 天山。人性到底有多复杂呢?做局长的他是官僚体制内的身不由己者,而在与智能人的关系中他即化身独裁者。
欧洲先锋派电影语言在国产片中的完美尝试。无论冷峻的节奏、现代感十足的布景及配色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都神似库布里克的《2001》。其中有穿插表现主义的梦境象征,还有结尾两人对峙的“港片式站位”都很难相信这是曾经大陆影片水准。导演最新的作品是《建党伟业》。他本人也“错位”了吗?
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科幻片,应该实至名归吧?!
被女秘书的女王气质迷倒
早期关于人工智能 梦境的经典科幻之作。暗含各种政治嘲讽,原来80年代才是中国电影的春天!
三十年前的软科幻,欧气十足(字面意义上的),简直怀疑黄建新本人就造了个开会机器人,然后现在已经被该机器人杀了埋了取而代之了
对官僚主义的批判、黄建新式科幻打光、现实和梦境的对比、机器人意识的觉醒,这部片子题材之大胆,思维之超前,三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中国科幻电影可以超越它。如果当时真的按这样的路子拍下去,哪还有好莱坞科幻片什么事啊。PS:机器人意识中一定没有植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有了这三定律,又会怎样,智能人的意识觉醒或许是迟早的事情。
拍出《错位/黑炮/背靠背》是黄建新的“知”。去拍《建国/建党伟业》是黄建新的“行”。黄建新不但没有错位,而且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希望黄建新早日当上广电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不是太认同一部分影迷吹捧八九十年代所谓开放的论调,的确这个时期的一部分电影光怪陆离,显得别具一格,但是总是怀念旧时代其实也显得很迂腐。黄建新自然是春秋笔法的高手,总是暗藏褒贬,这部电影利用一个脑洞将人与机器之间的错位和文山会海的官僚主义两个命题交叉探讨,在编剧层面还是挺考究的,视听展现方面也体现出不少独特的想象力,只是很多地方似乎过于赤裸裸,也过于追求一种形式感,反而显得不那么深刻了。而且豆瓣用户基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更喜欢讽刺时政类的题材,更容易给出较好的评价吧。但我还是要承认这类片子是有点儿意思的,只是这部错位后面的发展其实几乎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太多的惊喜吧。
如果当年能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中国电影能厉害到什么地步不敢想象,可惜,中国电影人却选了一条更容易获奖的道路。
带炮进京惊动整台国家机器的黑色幽默后,在这个更极致化的后现代布景中(前现代的处境),是更超前的身份的焦虑,这恐怕只有80年代的保驾护航提供的优越空间才会造就如此“大跃进”似的构想。因为几乎从来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这样指明共产主义的意思就是科幻。『有在前的,将要在後。』这是说给黄建新的
【A-】这片真的,放在大陆电影里实在是过于“错位”的存在。充斥着压迫感的构图,游离的雾气和超现实的布景,精妙的转场剪辑,以及放纵的色彩搭配。单就美术风格来讲,简直完美师承库布里克,哪怕现在,也没几部大陆电影能在这方面向其逼近。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幼稚而又伟大。
八十年代的妇联大会上女干部能吞云吐雾 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中男艺人不能当众吸烟 别锤 没有半点女性不能抽烟的意思 对比阐述一下事实 真印证了片里说的 “你们人类真怪,给自己立了很多条文,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黄建新同志如今真是错位了
做个机器人每天帮开会,果然很中国式科幻……本片可看作是《黑炮事件》的延续篇,刘子枫主演的角色还是叫赵书信,色彩方面对红色和白色的实验性使用依然很先锋
微醺之中看黄建新《错位》(1986),几乎和《黑炮事件》同等先锋能量再次深感很多导演从80、90年代以来,一开始很会拍电影,不迎合别人,到00年代不会拍电影,开始试着迎合与改变,最后不会拍电影,坠入到重复和失语的窠臼,一片悲凉,这些人是宁瀛、黄建新、王小帅、张元……是什么变了,要写悼词么?
赵书信:“人的生命有限,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机器人:“诶,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嘛。”赵书信:“你不理解,不想干的事情我当然可以不干,可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儿我也就干不成了。 ”
《流浪地球》出现的前30年中国没有任何一部科幻片超过了这部《错位》。然而《流浪地球》只赢在了特效以和中国观众30年来没有看到过好的国产科幻。
可以说是没什么科幻精神的科幻片了,更多是社会讽刺寓言或小品,所以用不着拿机器人三定律之类的基础科幻法则去追究它。对开会的讽刺可真强,现在可不敢这么拍了。当代艺术的那种时代美感在这个片子里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构图、色彩、空间感都看得出精心的设计,尤其是走廊上层层的门非常有意思,太喜欢了,非常大胆。节奏一般,叙事不抓人,台词有点尬,不过放那个时代还成。同样是分身梗,成为对社会的极好讽刺,特效很棒,虽然大部分两人同框时会有一个明显的分隔物,但是做得也算是从视觉上无缝衔接了,这种电影魔术式的东西放现在看都非常有趣。
80年代神片,可惜XX转折断档了。很好奇黄建新从揶挪体制到后来的伟业系列是怎样的心路,为了不开会造个机器人,那时几部印象比较深的国产科幻这部算技术很好的了,比黑炮糙些但更先锋和独特,看片尾演职员的特效摄影应该有很多幕后故事期待回顾展讲讲吧,有几段镜头很牛,刘子枫分饰两角显实力。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