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无限不循环
先说我自身的感觉,黑白片本身对于现在年轻人追求视觉冲击不愿意看,但是配上悬疑的标签就不一样了,首先老片子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商业利益少,不只片子赚钱!我还是很喜欢高科技,宇宙奥秘的一个人,从光明会,高级数学,拓扑,物理学,时间空间,维度等等能看出!从影片来说,新奇点不多,但传播的意图和发散的思想还是很到位的!我给的评分是8.5,惊喜便是让我身临其境去想,这是骗局,还是真实
《π》以上帝之名
黑暗天才的自我解构--回忆阿罗诺夫斯基的前生
片尾彩蛋142857
我籍由一个常数发现了整个世界
2 ) 盛开的数字
盛开的数字
犹太人+二十岁+博士学位。
在他的预设中,自然语言是可以用数字解释的,这些数字会呈现出一种系统模式,若找到系统模式,可以应用到所有自然界的事物,甚至这种数字系统模型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应用到股市。
然后,股市庄家开始密集的跟他接触,想探知他的研究成果。
----我感兴趣的,就是“应用到股市”,想看看编剧是否专业!呵呵!
3 ) 科学认识论的病变
虽然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在其处女作《pi》中“展示”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企图以此来包装电影中终极认识理论的科学性,但很可惜的是,这些数学知识看起来未免有些小儿科,我们无法想象一名当代的杰出数学家终其一生只研究一个数字。当然,我们无法苛求一名电影导演拥有多么高深的数学素养,强迫其在展示光影魅力的同时还搭便车般的履行一下数学知识普及的任务。对于导演来说,数学在这里仅仅是一个符号,他背后站立的是理性思维下的科学认识论。影片中的男主角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模式组成的,而这一切模式的秘密都会由数学来揭示。这种数学基础下的科学认知形式正是几千年来理性复苏的产物。当史前史的人类以感应认知来看待这个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时,事物间的相互感应构成了一种关系链条,但这种关系是相当神秘化的,他无因果性和目的性的。因此,在理性复苏之前,神,报应,祭祀,诅咒等成为了主要的认知元素。在希腊精神带来光明之后,科学精神下的理性认知代替了感应认知,这之后的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因果逻辑来看待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这其中,数学成为了揭示这种逻辑关系的工具,这是因为,数学拥有天然的简单形式,人们可以把纷繁的物理实在抽象为仅仅几个简单的数学形式,就如同五条公社可以描述整个欧几里德的几何世界一样,这种简单指向一种完美。当罗杰彭罗斯第一次看到相对论论文后,他说:他是如此完美,让我不得不相信。因此,这种完美性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数学也即科学合法性。当科学认识论成为认识论的主宰,他显然受到了两个因素的诱惑:权力与判断,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孤独的,他刻意与喜欢自己的女孩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又拒斥与股票公司的合作,在这里,判断与权力成为了科学排斥的对象,对于科学来说认知的结果只有对与错,而并没有好与坏的道德判断,这种以感性面貌出现的普遍道德情感与二元论下的理性认知是绝缘的。而对于股票公司的厌恶更是科学对于世俗化权力控制的批判,当电影中主人公排除各种诱惑终于洞察构建整个世界的密码,拿到了解上帝之名的钥匙时,他产生了奇异的头痛现象,最终,他了解到自己无法拥有上帝之名的密码,唯一的办法就是摧毁自己脑中感知数字的那一片区域。在这里导演将终极的认识论真理与上帝之名联系起来,以此来证明科学认识论对于一个完全客观的,精确的,唯一的物理真理的失败,在导演看来,想要以数学——科学精神来解码世界的运作方式,了解第一推动的秘密就如同犹太教中对于上帝之名的禁忌一样是无法得知的,《旧约》中的偶像戒律导向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渴望,这种渴望产生了对于上帝形象包括姓名具象化描述的排斥,“我们可以接近上帝之名,但不可以朗读。”一旦说出了上帝之名,这种命名就形成了一种冒犯,这意味着一种控制和限制的企图。因此,形象化的语言无法抵达上帝的本真,如同科学一样的精确化描述无法打动至高无上的上帝,我们不能用眼睛来凝视上帝的形象,我们只能毕恭毕敬的用耳朵来聆听上帝透露给我们的只字片语。我不知道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否是犹太人,但他对于真理的态度完全是犹太化的,这种越界的企图与坚定地恪守间的矛盾态度恐怕是每一个犹太学者的倾向,维特根斯坦,施特劳斯,毛特纳无不是这样。其实最终看来,犹太文化中的这种真理的间离效果很可能预言了科学认识论的未来,无论是量子力学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中主观幽灵的浮现以及哥德尔定理对于形式化公理系统的灾难性审判。这些科学内部的困境仿佛都预示着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洞察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即使我们知道,我们也无法表达出来。
4 ) 死亡密码
Darren Aronofsky处女作,黑白感确实为整个故事架构增添了几分锐气,不过与美丽心灵一样,表现科学概念并非影像叙事的长处,好在几段对话把男主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基本说清了,但现实发生与意识发生之间的界限模糊,多是闪白,图式空镜,缺乏内在动力线索,解读性无疑增大了很多,但形上的力量就散了,直到最后也不明朗。摄影剪辑方面很有其早期特色,延至requiem。
好压抑的片子,片子不错啦,不过不适合用来打发时间。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会想起大学时候的一段时光,有时候人的脑子钻进死胡同里的时候真的很让人理解,我曾经就会很在意考试分数,我用了好几年去摆脱这个梦魇,等我摆脱后,我回首过去的,我自己都不能理解当时的我。
5 ) 生吞大米 哦不 还是活嚼金蟾好了
生吞大米 哦不 还是活嚼金蟾好了
讲数学哲学歇斯底里病态惨烈都没问题
也无不买弄着傲慢粗鄙自顾自的不可一世
实验元素的叠加和终极命题的重复堆砌未必就会像斐波那契数列一样完美呈现
处女座的锋利失控倒是为自己很好的先筛掉了一批很少会轻易掉入妄自尊大陷阱的观众
观影口味还是浅了 无福消受 看完生一肚子气 提前溜号紧赶慢赶跑来看了一部完全超预期的片 默默心疼自己开场前一分钟没吃完扔掉的半个 shake shack 辣鸡堡
6 ) 理解与假设
看片名这应该是部科幻惊悚悬疑类电影,其实这是部有点文艺闷的黑白片。
我原本不喜欢看闷片,尤其还是黑白的,不过电影中有个场景:在又一次计算开始之前,主人公Max在狭窄的屋子里焦躁的转圈子,镜头仿佛设在圆心的指针一样随着Max旋转……这个场景一下吸引我了,所以完整看了一遍,发现影片中还有很多奇特的场景和镜头都颇有意思,形成了本片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天才数学家Max对世界有一系列假设:1. 数学是自然的语言。2. 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可以用数字表述。3. 用图象来描述用数字表示的系统,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模式。所以,在自然界中到处存在模式。比如病毒传染周期、潮汐涨落、太阳黑子周期、驯鹿数量的增减变化……
那么,是否存在一组数字可以表达世界万物的最终奥秘呢?
Max所有心思都扑在数学上,也一直挣扎在数学的逻辑性与自然的神秘性之间。数学是描述万物规律的,可万物有太多奇妙的巧合,让人难以相信这些只是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于是,数学成了他的信仰。
当Max从π里面搞出216个数字后,他认为自己摸索到了万物的奥秘,大公司想从他手里买到这些数字,一些宗教徒认为这是对上帝的描述……大概也就Max的老师还保持着冷静:如果你想找216,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从街的拐角到你家门口216步;你站在电梯里216秒……当你的理智被迷惑的时候,你会忽略所有其他的事情,而只看到你想看到的事——320,225、22等等。你选择了216,你就可以发现在自然界中到处都是。但是,当你放弃了数学的严谨,你就不是个数学家,你就变成一个用数字占卜的巫师。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出现过不少,比如牛顿力学建立起来后科学家说我们可以扔掉《圣经》,因为我们已经可以解释一切,结果一年不到量子力学在微观领域完全颠覆前者;再比如国人以前对科学的盲目崇拜等等。
世界太奇妙,我们无法理解,所以我们给出一个个可以理解的假设,当发现假设很牛逼后,我们就把假设变成信仰。至于那真正的造物主,太超脱,我们理解不了,更把握不了,就让祂一边待着去罢。
PS1:本片成本只有区区6万美元,1998年出品,是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成名作。这位导演与现在风头正劲的诺兰导演堪称天才双子座。人们往往惊叹于他在《梦之安魂曲》《黑天鹅》中的才华横溢,其实在这部影片中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PS2:这部影片让我对数学产生了不少兴趣,虽然大学时我高数还挂过科。不过国内数学大多只是高级算术罢了,自然阻挡不了我对数学的兴趣。
7 ) 三大假设
我认为是定律:
1.Mathematics is the language of nature.
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
2.Everything around can be represented and understood through numbers.
我们周围的事物可以用数字表述
3.If you graph the numbers of any system,patterns emerge.
将这些数字转换成图像,就会形成模式。
8 ) 太阳不可直视
影片从头到尾一直强调一个内容:男主直视太阳而瞎了眼睛。所以核心想要表达的就是太阳不可直视。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天机不可泄露。有点这类意思。那么影片要说的不可直视是什么?就是股市密码。因为根本就没有密码。其处于一种有和无的混沌之中。你说没有,但又有迹可寻。因为有逻辑线所以会持续无限,像圆周率一样无限下去。又因为有共性存在,所以似乎有节奏韵律,当你以为此就是寻找的模型时又会发现下一个模型发生了变化。所以就是个共性与个性共存的体态。
假设13个数字是一个规律模型,那事情就简单了,即便是216个数字,那也是有限的。那就存在密码。问题的关键在于下一组数字会演变,于是就成为了无限循环。说不存在是错,说存在也是错。
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密码:历史的过程会重复相似,但历史的细节却不会重演。
而股市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所以主题回到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感觉如同又看了一遍《橡皮头》。完全摸不到头脑。
一场关于天才,宗教与上帝的阴谋论,内容纯卖弄,镜头表现力卓著,黑白而浮夸
电子乐和内心的惶恐一直都是拉罗诺夫斯基的不变手法与主题,影片依旧受制于投资,很多地方并没有做到位,当然,已经很好了,仅仅评价电子乐和一堆有关于数学和世界观的解释就使得影片看起来深不见底,所以有了钱后,梦之安魂曲就出现了。
阿罗诺夫斯基和诺兰是怎么回事,都在98年出了才华横溢的处女作,黑白片;都在2000年出了震翻影坛的第二部作品《梦之安魂曲》和《记忆碎片》,都在2010年向商业片妥协,拍出不如前作的《黑天鹅》和《盗梦空间》。这仅仅是巧合?仅仅是巧合?仅仅是巧合?
达伦处女作,显然此人影像表现力的天赋高于人物心理剖析,偏偏此题材是他心头好。本期待看到关于数学的理性故事,扯到毕达哥拉斯式神秘主义就不好玩了。《黑天鹅》里也有这个毛病,视觉奇观大于精神分析,其他影片待补,目前认为《摔跤王》是他最好作品。
背景音乐很灵。我也曾这么相信,数字可以描述这个世界的真相。小成本粗糙画面,很迷幻,缺乏故事,摄影还不错。
不喜欢啰逼嗦,听到连篇累牍的法语独白就想打人
莫名其妙,感觉在看一个精神病试图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宇宙密码,视觉语言还不错,只是内容完全硬核不起来。。。。
更多的是在表现痛苦的迷人而非数学。电子原声配上粗砺画面,头痛的完美表达
把这个和追随,橡皮头对照看都是作者论的典范了
8.3;给你一个支点,你真的愿意撬起地球吗?你愿意的话,地球又愿意吗?
优酷有。实在没能看懂(智商有限),片子感觉就是由一堆数字串连起来的电影,内容到位居其次,倒是其黑白影像风格,凛冽的视觉冲击让我印象颇深。相比之下,艾米斯由推荐的《迷上瘾》(又名《梦之安魂曲》)我还更能接受一些,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适合高智商的人慢慢捉摸的电影,其内在的神秘主义、对药物的依恋以及对幻觉的精彩展示是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标志风格(个人感觉),另外的,本片也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典型示范影片,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简而言之一句话:让观众看戏,但不让观众入戏。
“主角很痛苦,看得我也很痛苦”
1.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2.我们周围的事物可以用数字来表述,3.自然界中到处存在模式。——我就爱阿罗诺夫斯盖这个神秘主义的调调,好奇这个鬼才的大脑是什么材质的?在他思索的机制和回路当中,知性和感性、理智与抒情性可以结合的如此完美,如此调和。似乎任何素材都可以在他这里找到最贴切的表述形式
79分钟极致的抓狂,一分钟内心的平静,天才之作,达伦这部处女作中可以看到后来他《梦之安魂曲》的诸多影子,配乐也如出一辙的神乎其神,令人抓狂,窒息和沉醉,偏执狂的主角简直是拉尔夫费因斯,希安拉博夫和爱德华诺顿的综合。Math is language of nature
#075#粗粝的胶片质感、压抑的黑白色调、瘆人的电子配乐、诡异的场面调度和延续到后来《梦之安魂曲》的吃药镜头的剪辑,再加上啮食脑髓的蚁群和电钻破头钻脑的镜头,给我造成了真实的精神污染。借数学之外壳却并未真正探讨数学问题,实际上是在刻画追求真理如尼采追求太阳一样的科学家的精神状态。
高智商没看出来,就看出来主角很痛苦,看的我也很痛苦
哎,智商不够,看不懂啊。。这电影就跟达伦的思维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啊,鬼才导演!关于数学本源的几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下次推荐给某青年数学家看看。。。
2005-08-05:第一次在译本电影手册上看到这部电影就很吃惊,因为导演的构思也曾经是我的想法,所以当时我惊出了一身汗。然后就是拼命的找这部片子,可是很难找。今天终于在bt上看到就下了看。的确不错,总的来说理念我更喜欢,虽然说拍摄手法也不错。很喜欢这种小成本科幻,而且认为科幻不一定要有社呢们高科技,未来的种种,只要有一种前卫的思想在,就是科幻的上乘了。
形式大于内容,气氛异常诡谲,黑白影像冲击力十足,玄学色彩浓重,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只花了六万刀的低成本处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