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太空击坠王,打机救银河
几乎每一个刚迈入而立之年的游戏小子都会在嫩DEN儿时代做过无数个黄粱美梦:自己在暗无天日鱼龙混杂的游戏厅一币通关,破掉游戏的最高得分记录,发现隐藏关卡,等到自个儿真变成活攻略的时候,就已经是城市里的街机游戏人肉传说了。这样的段子一定有人真的演绎过,以至于直到现在有些老哥们儿们还不停的做怀古考据,有理有据的回忆起某个城市当年的游戏魔头,不过对于美国游戏迷来说,曾经有这样一部电影让他们觉得自己确实拯救了银河系。对于视频游戏世代的小子们来说,《最后的星空战士》(The Last Starfighter)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愿望实现形式:一个时运不济的乡下穷小子通过游戏一步登天,并因此拯救银河系,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堪称完美的游戏体验。
对于一部在豆瓣标注只有300人看过,500人想看的电影条目来说,《最后的星空战士》对于国内影迷来说基本可以算作冷门电影了。不过这里却需要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部带着浓烈80’s fever的神片,因为从根本上说它甚至不是为普通人拍摄的,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献给游戏小子,死宅和极客们的电影。让我们先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美国,其时视频游戏正开始在民间风行开来,作为时髦新兴的娱乐消费载体,电子游戏不光吸引到了儿童少年,很多三十四岁的大叔们也争相中毒不可自拔。当时正在广告公司工作的Jonathan R. Betuel便是其中一员,丫就经常混迹街机游戏厅派遣消磨时光,一次在观看小屁孩儿们打机的时候便在脑中闪现出一道灵光:如果这些打机的小子变成游戏的一部分会怎么样?彼时这哥们儿正在看一本名为《The Once and Future King》,书中的理论描述与当下的场景在他的大脑中激发出强烈的化学反应,《星空战士》的故事雏形就此有了大致模样,而后来在做出租车司机的间歇他又将故事完善并最终创作出了电影剧本。幸运的是,最终米高梅相中了这个看起来有些另类疯狂的剧本,因为这其中既有正流行的游戏元素,又有如《星球大战》一般的太空战争场面,拍出来一定会有卖座潜质。
然而编剧Jonathan R. Betuel和导演Nick Castle(此君为约翰卡朋特死党之一,《纽约大逃亡》《逃离洛杉矶》《黑星》等剧本均出自其手,而且极爱客串)可并不这么想。前者虽然反复从斯皮尔伯格跟乔治卢卡斯的作品中寻找灵感和创作思路,但也有意规避很多已经成模式的套路与设定,比如《星空战士》剧本里最早的故事背景发生地是一处城市的郊区,后来却被改成了房车公园,这样做就是要跟《ET》《鬼驱人》《第三类接触》等区别开来;而后者打从一开始就玩命的儿比对斯皮尔伯格跟乔治卢卡斯的电影,力图使电影做到最好以及有些许创新,因为他预料到人们一定会拿这部作品去跟《星战》比较。然而这绝不容易做到,他后来谈到:“你必须回到这两位哥们儿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角落与细节当中去,你能看到所有的瞬间,并且意识到他们头脑很清醒并且能整出很多花样儿来。”
剧本OK了,自然就是要物色演员了。剧组当时很想找来正当红好莱坞青春偶像出演,不过一来二去却又撞见了有缘人-男猪脚Lance Guest跟女猪脚Catherine Mary Stewart。当Stewart还在为了《 Days of our Lives》(长青美剧)的一个角色试镜时,Lance Guest正在拍摄电影《万圣节2》。这就使得Guest与《星空战士》产生了一些微妙的联系:《星空战士》导演Nick Castle就曾出演过第一集,并且跟制作人约翰卡朋特是工作上的死党跟搭档。《万圣节2》是他参演的第一部电影,他很快就被举荐了,简直如直通车般驶向角色。Nick Castle跟卡朋特一起剪辑《万圣节2》的时候就指着片中的Guest惊呼:“这家伙就是我想找的人啊,这哥们儿是谁?!”Stewart后来回忆说:“我跟Guest一拍即合,我觉得我们会有很好的化学反应。与我们竞争的都是当时最火的好莱坞年轻演员们。“有趣的是,我们后来从纪念版DVD花絮中得知,男女主角的名字- Alex and Maggie,原来在剧本中叫Skip and Penny ,但是听起来实在太卡通了,最终被改掉,而Alex来自于Jonathan R. Buetel儿子的名字。而当Jonathan R. Buetel提议让Robert Preston饰演Centauri(带男主去星际联盟总部的老头儿)时,他与Castle达成了一致。Castle称其为“八十年代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为了充分体现他的演技特色,在正片中Nick Castle规定有Robert Preston出场的段落尽量不使用音乐,以突出其语速快的特点。据Alex回忆说:”我十分紧张,想尝试与所有人都好好排练,当然也包括七十多岁的Robert Preston。他是个真性情并很随和的人,绝不会说“离我远点儿,我太老了”之类的话。他就像是那种“随时要做好准备孩子,我们上”的人,真的太赞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星空》成为了Robert Preston的最后一部电影。事实上,他也是这部电影最为出彩的角色,并且贡献了殿堂级的演出。
很多极客影迷都会跟你说《星空战士》是继《电子争霸战》(TRON)又一部大量使用CGI特效的影片,这自然是不假,但制作难度却超乎想象。传奇科幻概念设计大师Ron Cobb担任了影片的设计总监以及特效制作督导,而Jeffery Okun则负责视觉特效方面的计算工作。影片的特效制作从一开始就有点儿打攻坚战的意思,剧组要求图形建模渲染只有六个月的期限,但他的计算结果预估至少要17个月。这位仁兄马上要求制片人Gary Adelson聘请Digital Productions加盟参与特效研发,但是被拒绝,但事情总有转机,最终Digital Productions还是来帮忙了。自从《电子争霸战》在CGI电影特效领域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联合制片人John Whitney Jr就很清楚大量使用CG一定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他在采访中说:“特效是为了故事而服务的,并非是目的。”影片中Gunstar的制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COBB回忆说:”在刚开始的阶段我们总是犯二,甚至不得不使用几何图绘制。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尤其是代码和编程编写越来越顺畅的情况下,制作工作取得了大的进步。“得益于这些攻关进步,在Gunstar制作收尾的时候共构建了750,000 polygons(电脑建模的最基础单位),电脑里的编码器足足跑了三个月做数据建模。“当我们为图像编码完成后,下面就是要实际生成。”Whitney说道。由电脑生成的飞船建模只能用矢量图形显示器来完成线框着色,不过这一切在后来得到了解决,Digital Productions带来他们的大杀器: Cray X-MP电脑。COBB的团队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光栅扫描显示器为GUNSTAR的表面线框着色。这使得那些飞船和太空场景更为逼真可信。Digital的软件同时也支持技术编辑选择700亿种颜色。虽然人类肉眼其实无法辨别这么多颜色,但他们还是通过这些技术来为表面颜色做出修改-完成那些阴影与光线部分的微妙变化。但最终很多场景没有达到剧组设想的效果水准,如 Gunstar(Alex躲藏的小行星),Ron Cobb抱怨说就像融化的冰淇淋。这些糟糕的渲染场景,即便在当时有技术能够做的更好,但剧组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钱去做了。
影片实际上只拍摄了四十天,并与1984年7月13日在北美上映,对于制作成本为1500万的电影来说,最终2873万美元的票房谈不上太差也说不上多好。但这导致了续集一直难产,更不要说系列化的出现。Lance Guest在若干年后的受访时这么说:“大家都认为电影没赚到太多钱,因此很难会有神马续集。”有意思的是,影片似乎在冥冥之中与《星际迷航》(STAR TREK)系列影视有着难解之缘。曾出演《星际迷航》多部电影与剧集,并在《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斗法的Wil Wheaton也出演了本片,虽然台词戏份被删,但是他还是有两场露脸的戏:一场是开场不久在房车公园溜达的戏,穿着红色泽西队球服;一场是片尾飞船降落时站在 Louis身后,穿着蓝色夹克。此外像出演本片的Marc Alaimo, Dan Mason, Barbara Bosson, Norman Snow,Geoffrey Blake等人后来都出演过《星际迷航》的电影或电视剧。虽然在上映的年代并没有产生巨大的波澜,但影片的亚文化影响力却显得后劲儿十足:出版了改编小说,漫威为其出版过漫画,甚至在2007年百老汇更将其搬上了舞台。另外有趣的一点是,之后第二年上映的《回到未来》中的经典载具DMC-12跟本片中的star car颇为相似,因为他们的设计都出自著名科幻载具大师Gene Winfield之手。
但人们最关注的却是游戏领域的动作,这毕竟是一部以空战射击游戏为主题创意的影片。事实上Atari曾承诺制作过同款街机游戏,但从未发布过。有人假设这款游戏如果在当年可以发布,将是Atari第一款利用摩托罗拉 68000 处理器制作的全3D游戏。游戏中将会有大量电影里的游戏画面以及太空场景,不过这些相应的操控最终被用到了第一款《星战》游戏中。它没有被发售的原因是其整机成本价格太高(一万美元),Atari的副总裁也认为不会有多少人肯为此买单。家用机方面,Atari 2600与Atari 5200控制台以及Atari 8位家庭电脑都有投放。但游戏最终面世的名字并非星空展示,而是《Star Raiders II》(Atari 2600 上的名字则为《Solaris》)。1990年在NES平台上曾发售过一款名为《星空战士》的游戏,但那其实是从Commodore 64(Commodore International在1982年8月发行的8位元家用电脑,以595美元发售。作为Commodore VIC-20及Commodore MAX Machine的后继者,Commodore 64具备64 KBRAM、及比当时IBM PC兼容机优胜的声音和图像。在这台主机上曾发行过一些游戏,但由于机能所限,画质不好,音乐也不算动听。)移植过来的版本。2007年PC机平台出现了一款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款游戏的免费试玩版,非常忠实于电影,且制作的相对完备。其有Rogue Synapse制作,而后来他们似乎真的捣鼓出来了电影同款街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http://www.roguesynapse.com/games/last_starfighter.php)
2008年2月,GPA Entertainment有意拍摄续集,并为此立项定在2010年上映,影片还是交由原导演Nick Castle执导但却没了下文。现在看来影片的设定除了跟游戏产生了难解难分的交集,同时也与当下流行的阴谋论当中的星际政治不谋而合:星际联盟,负面外星人侵略,多宇宙种族等。如果结合好莱坞娱乐文化很多是由内幕人士授意而故意将一些真相改编成文化产品推向社会为大众洗脑的传闻的话,那么你肯定乐意相信这事情真的发生过,也许就在你刚刚通关后的一霎那,已经有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势力盯上了你。那么就祝你成功吧,游戏英雄们!
首发于VICE.COM
http://www.vice.cn/index.php/Read/the-thirty-anniverrsary-of-the-last-starfighter 2 ) 一九八四年的老科幻,十分正统,百分主旋律
2009年,环球公司发行了[最后的星空战士](The Last Starfighter)二十五周年纪念版蓝光DVD。并且为这部电影重新制作了新的海报作为DVD的封皮:
http://img1.mtime.com/pi/d/2009/21/2009518161131.68171692.jpg显然,2009年不可思议的图像处理技术迷惑了影迷的视线,绝无人会从此张海报上判断出这是一部二十五年前的科幻电影。这样一张富有雄图大略、英雄气概的海报更容易被误解为像是[阿波罗十三号]这样依托于真实历史改编的剧情电影,甚至不太符合现在大众对科幻电影几乎一致的观影需要。
于是,当年的两张宣传海报便显得更为直观:
一张SCI-FI风格:
http://img1.mtime.com/pi/d/2009/21/200951925028.47064920.jpg一张充满了古怪小元素的手绘风格:
http://img1.mtime.com/pi/d/2009/21/200951925118.60759223.jpg无论是新旧海报都毫无争议的要表现影片正统的科幻理念和主旋律的叙事手法。
影片本身正是如此。
作为第一部完全用电脑特技制作完成的电影,呈现的却是打街机般的效果(也是有意为之),几乎立马让人想到两年前上映的[电子世界争霸战],即使前者成为了电影特效制作的里程碑,这两者还是在观赏舒适度上比不过以特摄为主导的五年前的[星球大战]。可以说此部影片正是一部无需置疑的[星战]跟风之作。
剧情无需阐述,总归为美国式的英雄故事。二十年前很吃香的调调。两条线并进:太空中主角阿历克斯驾驶刚星战机击溃反叛种族取得胜利,地球上房车小镇阿历克斯的替身被反叛种族派遣来的战士追杀。
地外是直接沿袭[星战]的场面,地上的戏份却是和[终结者]有诸多巧合之处的片段。
世界之王卡梅隆的[终结者]也是于1984年上映的,准确的说还比本片晚上四个月,却在上映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迅速发烫。然而本片却埋没在不多的观众的记忆之中。
这两片却拥有某种奇怪的相似:替身阿历克斯学习人类表情和生活习惯,外星杀手可改变外形的设定,最后替身阿历克斯的英勇牺牲。仔细瞧来,这和[终结者]一一相映,只是后者把追杀者从外星人变成了机器人,替身的任务成了保护,还顺带把玩起了时间那微妙的东西。
卡梅隆的成功之处正是在把早已存在的套路融入许多新点子加工润色之后再换个皮囊说一个看起来全新又似曾相似的故事。
本片便这样被秒杀。
直至现今,拙劣的跟风之作仍然大肆不减,但是1984年的这部[最后的星空战士]算是完满的讲出了一个正统的主旋律的科幻故事的美国电影。拿到现今来看,这种正统便成了老土,主旋律成了死古板,没有丝毫新鲜之处。但是这种老科幻片的韵味很难再被复制了。
实际上,这套[最后的星空战士](The Last Starfighter)二十五周年纪念版蓝光DVD是为了今年的翻新之作[星空战士](Starfighter)而推出的,由SyFy以电视电影的形式播映,是直接延续老版剧情的续集,还是完全翻拍重制老版,现在还是未知数。
重启该电影的凯文·科尔(Kevin Coll)表示老版只是一个概念,拿到技术更为完美的现在来更新是一个绝好的主意。
然而指导[星空战士](Starfighter)的正是老版导演尼克·卡斯特尔(Nick Castle)。此人在导演领域的成就可以忽略,但是编剧领域的作品绝对值得一提:1981年卡朋特的成名作[纽约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和在近两年较为显赫的音乐爱情片[八月迷情](August Rush)。
2010年的[星空战士](Starfighter)呈现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的惊喜,不妨小小的期待一把。
IMDb User Rating:6.4/10(10,587 votes)
其余小点:
1,片中有一设定十分有趣:飞船上的主要工作的种族,估摸着便是赖罗斯星的原住民赖罗斯人,为何没有一个是星空战士?或许是因为他们宽大的额头和靠后的发际线诏示了他们是头脑发达的种族,同时只看见赖罗斯人做基地的后勤和技术性工作,那么四肢显然也不发达了。所以便需要善于运动的他星的其他种族来驾驶战机。片中几乎没有直接说明设定的龙脉,这样的小点子还有许多。
2,还有一个说明本片是[星战]跟风片的佐证——人物设置。打破规则选拔地球人的船长,债务缠身敢于牺牲又充满了幽默感,不就是星战里的汉·索罗么?战机里附驾蜥蜴人的作用,不就相当于导航员R2-D2么?
3,本片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德的《安德的游戏》,把游戏和真实战争、实时操纵弄一块儿。本片是通关STARFIGHTER游戏被选拔成战士,《安德的游戏》是通过游戏最终消灭敌人(书中游戏与主角安德命运的联系远远不止这一点)。这本作为安德系列第一部的小说发行于1986年,不排除卡德被这部影片启发或借鉴的可能性。
4,关于特效、配乐和其他彩蛋(摘于时光网译文):本片是第一部完全用电脑特技(除了结构和爆炸)制作完成的电影。所有太空船、宇宙飞机等的激光射线均由Cray X-MP电脑合成。在舵手简报期间,当朗斯离开屋子时,你可以听到Slim Pickens在描述飞行员救生包里的东西的声音。这个声音素材是从电影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或Love the Bomb (1964)里剪下的。影片里外星人在电脑屏幕上的字实际上是希伯来语经过一些变化得来。艾里克斯在拖车屋停车场玩的电子游戏的声音是由片中Centauri的饰演者Robert Preston所配。Centauri驾驶的星球车是根据著名汽车DeLorean改造,包括海鸥翼形车门和不锈钢结构。
3 ) fun
开头拖车场戏的人物描画还挺上心的
到了太空就成kuso的星际大战了
笔锋一转回了地球,又让我眼前一亮,心想全这么演下去这片子就真有意思了
然后还是不能免俗地回到了太空,在386特效中独挑群boss——那个死亡霸王花是够酷,强过任何街机游戏的放雷或者说天魔解体大法
这会儿再来穿插地球戏就成标准的反高潮了
不过不失,看着还挺乐,就是八十年代的CG过时得离谱了,不像星战之类的模型特效怎么看都挺得住时间的考验
4 ) 最后的星空战士 The Last Starfighter
一个很搓的电影
一个很搓的电影
一个很搓的电影
一个很搓的电影
一个很搓的电影
一个很搓的电影
一个很搓的电影
一个很搓的电影
我不知道这片子是不是最早的一批结合了电子游戏的电影之一,反正剧情是够唬烂,也有80年代美国农家乐的意思。有点丧的男主是村里的打机高手,他破一个游戏记录竟然能引起全村围观,然后其实他玩的那台街机是外星人的筛选设备,是选天纵英才来打击太空叛军的,于是男主拒绝、男主反悔、男主建功立业、男主荣归故里还带走了女友上太空,从头到尾都是套路,为了不看睡我也是努力了。这片里的外星人都是真人带头套,太空战的部分都是电脑3D动画,那个年代的3D水准真是感人,但实际效果比星球大战或是异形这些同时代电影的模型实现的效果差了不少。留在地球上替换男主的那个变身机器人还算有意思,自己摘了头维修什么的,还有那个总傻嗨的早熟小弟弟,造了些笑点,当然这片子从头到尾只是一部儿童片。全美票房劲收2800万,成本才1500万,应该是赚了
多炮塔无双才是宇宙正道!
只能说星战一点都没有给其他片子留后路。包括这部人物设定还凑合,情节特效薄弱的电影。当凉菜品一下也是可以的。
感觉超弱智来着;bd-don
一法加蜥蜴人普及电影版,打机才能拯救宇宙!!!别信星际联盟!
过时得离谱啊。
片中的3D技术和特效现在看来很假,但是当时算是很惊艳的了吧,和80年代的整体氛围也很搭。可惜故事一根筋,导致了这部片到现在几乎被大众遗忘,而同年的《终结者》却成为了科幻经典。男主很萌很可爱,看了他现在的照片完全认不出来了。
84年的片子,当时看起来应该很牛比的样子.
玩游戏的时候开个手机看的。本想打一星,一看是1984的,加一星。
感觉超级粉丝向的东西啊,像如今这个TEEN SCIFI横行的年代,真的好翻拍一弹。
遭受到来自五毛特效和垃圾剧情的猛烈攻击。。
除了星球大战,还有很多被忽视的好太空片!!《黑衣人》外太空小伙子版。。。
如今最大的意义仅仅是跟风星球大战(太空飞船大战扩大化)的一种青少年向电影,可以视为某种街机游戏的衍生品,所谓「第一部完全用电脑特技」的电影无论当时(与同年上映的终结者天壤之别,更何况之前更多经典科幻作品)还是如今更像是某种反电脑特技的案例,亚文化与流行元素也仅限于影像考古。
和终结者同年出品,地外跟风星战,地上与终结者不止是一两点相似。十分正统,百分主旋律。详见长评。
情节上真的挺幼稚的,特效也很过时,对于我而言看的是80年代的流行元素:街机和星球大战。其实仔细想来,片子的构架和《创战纪》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创战纪》的首部特效也很过时,不过人家故事讲的还算不错,所以在科幻界是有一定位置的。这部的编辑能力也很普通,注定淹没在科幻片历史的尘埃中。
修头颅,轰飞碟,蜥蜴拍档多热血。小镇青年打机打到上太空,留下生化替身大战外星刺客。CG特效好丑好开心,可惜就差一个巨大化怪兽啊~
橡树HD原声中字1080i,话说现在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开网修复版的老电影看到爽啊。PS:外星接引的妹纸跟我一个发型啊😄
试问中国男足有多愁。男足年薪最高能达五百至六百万人民币,一般的球员收入也在五六十万道一百万之间。中国男足的平均收入是中国人均收入的130倍,而英国是28倍,法国是11倍。再怎么鱼腩的球队,只要碰上中国足球,就变成牛腩了。功夫联赛。试问中国男足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逛青楼。文字版:http://ww
have i ever watched anything more stupid than this...??????
就像是星球大战和黑衣人的结合体,外加克隆人与游戏穿越的概念。特效场面确实和现在的不能比,不过看看是1984年的电影,也算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