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珍珠港 剧照 NO.1珍珠港 剧照 NO.2珍珠港 剧照 NO.3珍珠港 剧照 NO.4珍珠港 剧照 NO.5珍珠港 剧照 NO.6珍珠港 剧照 NO.13珍珠港 剧照 NO.14珍珠港 剧照 NO.15珍珠港 剧照 NO.16珍珠港 剧照 NO.17珍珠港 剧照 NO.18珍珠港 剧照 NO.19珍珠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04:28

    详细剧情

    雷夫(本•阿弗莱特)和丹尼(乔什•哈奈特)是一对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两人对飞行都有很大兴趣,曾一起学习过驾驶飞机,二战初期,两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国空军部队。受训期间,雷夫与军中医院里的女护士伊弗琳(凯特•贝金赛尔)坠入爱河。  为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部队前往欧洲大陆,雷夫自告奋勇前往参战,并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不久,噩耗传来,雷夫的飞机在空战中不幸被德军击落,生还可能几乎为零。伊弗琳与丹尼在相互勉励的伤痛中,萌生爱情。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雷夫并没死去,当三人重聚首时,尴尬顿生。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事帮他们解了围,雷夫与丹尼决定不做情敌做战友。

     长篇影评

     1 ) 只谈爱情

    越想起电影里的爱情戏就越愤愤不平。
        一开始男女主角的爱情戏倒也合乎情理,而后面编剧的脑子跟被驴踢了一样。仅仅三个月,风情美丽的女主角就变了心,仅仅三个月,最好的朋友就冲破了对男主角所应承担的道德感,尽管他也一面在说对好朋友的不幸的伤痛,却义无反顾理直气壮的与好友的爱人在一起,在约会的第一夜就坠入被风吹起的降落伞飞扬的诱惑里,并且女人还怀了孕。想起雷夫临走的那一夜,他本有机会与深爱的女子缠绵一夜,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不想让这种“与别人一样的做法”毁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浪漫的夜晚,不想女人日后想起会后悔,在酒店门前他止步了,尽管身旁不断有别的大兵和女人们进进出出。
        仅仅三个月!!
        印象中丹尼好几次对雷夫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剧中一个无干痛痒的配角说了一句实话,“若是我的朋友在我刚死不久就搞我的女朋友,我一定会从坟里爬出来和他算帐的!”
        雷夫被友情忽悠了,丹尼被爱情蒙蔽了,女人被命运愚弄了!
        我并不提倡女人都要像王宝钏一样为生死未卜的丈夫苦守寒窑十八年,但三个月来忘记一个深爱的男人是不是太快了??是因为编剧太烂还是薄情寡义本就是人的天性?若女主角不是真正的爱雷夫,那么何必一直通过各种镜头强调她对雷夫的爱以及听到爱人死讯的悲痛?这不合逻辑,或者西方人都比较博爱?还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庄子逝妻”的豁达?
        用爱情戏作为大片的线索并非不可,但这种结局的爱情与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思想相去甚远,或许编剧只是希望利用女人的遭遇渲染战争的恶果,但我看到的剧情似乎更想表达信仰,若是它配合一个曲折忠贞的爱情我会更喜欢一些,对信仰的坚持,对爱情的坚持,或者会使电影也更受欢迎一些,更不必一定得用第三者的壮烈牺牲来结束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有些可笑,仿佛这个女人专为他们哥俩而生一样,甲不行了,乙挺身而出,乙去跟上帝报道了,甲又无可推卸的包揽女人和她跟乙的孩子。
        就此一点,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

     2 ) 与《珍珠港》同在

      第一次看是在繁忙的高中。学校放假了(其实只有一天),窝在家中看了整晚的电视。一直到了10点多还不愿睡,于是锁定了CCTV-6的“佳片有约”的《珍珠港》。
      应该说这是第一部深深震撼了我的电影。甚而电视做广告时也不舍离去,双眼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点画面。看完后已是两点多了,但仍然激动的不得了,在日记本上胡乱写着一些纯感性化的文字,抒发着自己狂乱的情感。
      后来,就考大学了。在那长长的假期中,某台又播放了《珍珠港》,依然很晚,依然看得很激动。在这期间,我也向几个最好的朋友强烈推荐过,但他们有没有机会就不得而知。
      再后来,大学轻松又繁忙的生活吸引我的注意力,差不多半年时间没有好好看一部电影。直到有一天,自己无比悠闲的坐在机房里,想要看一部电影,首页即为《珍珠港》,于是又打开了。当飞机在一片金黄的晚霞中伴着那舒缓的音乐缓缓飞来,感动之情充满胸襟,我竟不能自持的浑身颤抖……
      宿舍也有一个爱好电影的女孩,和她聊天时《珍珠港》的名字没少挂在嘴边,谈的多了,自己也会好好想想。其实《珍珠港》的爱情故事挺俗的,而且战争中有能不能有那么浪漫悬空的爱情也让人难以确信,影片还是那种“灾难+真情”的典型好莱坞式,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
      我决定积极一点,要让他们和我互动,便向写作老师建议放此影片,没想到老师真的买来并要放了。
      我当然是要去了,他们拖家带口的也去了好多人。晚上的电影,我下午去占时居然就没位了。于是,搬凳子,忙的不亦乐乎。真到了晚上,人又多了,不仅屋里连个站的地都没了,而且前后门都挤了好多人,真有种我大一时看免费电影的感觉。这种状况,我很满意。
      可以说是圆满谢幕。但一种怅然若失之感又取代了之前的焦急期盼,我又为此亢奋了一个多星期。纯音乐、中英文主体曲,通通下来听。我真的是中毒了——你知道吗,那些旋律、那些画面就是让我激动,可真让我说出具体原因,我却无法表达。
      喜欢《珍珠港》到如此地步,在向别人推荐它时反而留有余地了(这种自卑感是谈起自己时常有的)。我想,在我的内心深处,是把它和自己融为一体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痴迷的最极限。反正它至少让我明白,对于我来说,好的电影,是一个随着自己而来的至亲,它让你沉醉不知归路,而不会让你有不舒服的尴尬拘谨等和人交往时常有的感觉。在它面前,我是完全放松的,呈现出的是最本真的状态。而曲终人散后的惘然,也许是它更深层次的完美。
      当再有机会,我相信自己还是会去看的。与我同在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不仅仅那么简单。

     3 ) 偷袭珍珠港的成本收益分析

        这个题目,和电影无关,只是由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想到的。对于欧洲人而言,二战的起点在德国的闪击波兰;对于苏联人而言,起点在巴巴罗萨计划;对于中国人而言,起点在卢沟桥事变;对于美国人而言,真正把“中立”的遮羞布去掉,是在珍珠港。
        日本人的想法,大概是“只和朋友做生意”,以至于谈判之前假象所有人都是敌人,暗地里做足了两手准备;美国人的想法,大概是“不和敌人做生意”,在没有完全谈崩之前,生意照做,资本照样流通。这两种想法,相安无事直到珍珠港。
        背景分析
        西欧战场上,德军已经开始入侵苏联,同时保持对英国本土的空中火力压制;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将军持续推进,虽然后方的支援力度逐步减缓,但是依然可以支撑整个北非的战局。
        远东战场上,日军对于北方的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并期望通过粤湘桂战役,打通到缅甸的军需补给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已经放弃了菲律宾,和整个东南亚。在太平洋战场上,只有关岛、中途岛、檀香山等等岛屿,而这些全要依靠太平洋舰队的保护。换句话说,当时美国逐步开始支援西线,原因就是在赌日本不敢在远东战场上有太大的动作。所以,珍珠港的失利,不仅仅是一个麻痹或者松懈的问题,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对赌。
        过程简述
        过程简述,看电影基本都了解;况且从小学开始的历史教育,也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结果,当然是美国对日宣战,直至1945年的战争结束。
        日本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日本而言,投入的成本其实不高。日本陆军当时在中国的战场上,逐步陷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进攻势头已经趋于减缓;而海军还需要防护东南亚地区、香港等地。对于一个本身国土面积就很有限,且人口也不算多的国家而言,突袭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两三轮的突袭,就可以让对方的军事重镇遭到重创。而在突袭之中,自己不需要投入很多的作战部队,空军和少量的海军就足够了。这个不算是以少胜多,因为对方尚未做好准备;在真正的攻击性部队上,日军采用偷袭战术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当时最高的成本,我认为是信息成本。美国的无线电监听,日本当然了解,但是也没什么办法;如果要想迷惑美国人,除了大使佯装和美国的谈判之外,军事上要做更多的准备。计划除了要蓄谋已久之外,还要便于传达和目标明确。因为无线电静默的需要,在日军的战舰驶离美国侦察范围之后,各战舰的联络只能通过旗语和喊话进行,与军部的联系可能要完全中断。否则,一旦被雷达搜索到,计划将完全暴露。根据日军随后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来看,零式飞机基本都是奔着自杀的目的去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基本可以归入沉没成本。
        收益主要是在战略上的。收益这个词,不一定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先说增益吧,增益只要是成功的瓦解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消除了背后的一根毒刺。至少在一段时期内,美国不可能有很像样的远东水军威胁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虽然这次进攻不是针对美国本土进行的,但是考虑到美国的幅员也比较辽阔,本土的空袭威慑力不如珍珠港。这次的偷袭,更像是在求“实地”,先占据一角再说。
        再说损益,损益也是战略上的。珍珠港这一战后,日本的战线拉得更长,并且需要深刻提防来自美国本土的背后袭击。对于本身经济实力就很有限的日本而言,挑选美国这个对手,杠杆系数很大,既有可能步步为营,解决美国,帮助德意在西欧进一步确立优势;又有可能惹祸上身,自己陷入远东的泥潭不能自拔。日本缺乏考虑的地方,是对美国实力恢复速度的估计。美国之前并未真正参战,虽然经历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但是在罗斯福的“新政”效应下,经济正在逐步走出紧缩的状态,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大发展,加速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因此当美国名正言顺地对日宣战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和美国陷入了一场苦战。加之美国舰队的全球封锁,日本的对外贸易,基本限于东亚和南亚次大陆。对于本身就是外向型经济体的日本而言,原材料是最大的短板。短板出现后,日本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均开始呈现战略守势。
        美国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的代价,无论是对于战略还是实地,都可谓巨大。首先是太平洋舰队白白损失掉,对于太平洋战场的制衡效果就下降了很多,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到夏威夷附近,不足以对日军产生致命的威胁;其次,宣战后美国还要支援欧洲战场的“友邦”,同时要防备日军对美国本土的打击,在夹缝中更难熬;再次,是信心的丧失,当所有人都以为美国不必作战的时候,日本人成功地教育了一下美国的政客们,全美当时的“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在血的教训面前,美国的青年们终于明白了“英雄”还是需要流血和牺牲的,这和脑中的幻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国内的经济需要提振,另一方面还要向外输出革命,美国为赌局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收益方面,从二战的结局来看,无疑是正面的。美国青年的参军热情被全面鼓动,军队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参加盟军的各项战役,于是巴顿、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这样的将领们,终于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艾森豪威尔还成功地竞选成功美国总统。在国内的经济上,罗斯福在国会授权的战争状态下,更为广泛的行使自己的总统权力,凯恩斯主义终于成功的成为了美国的主流经济思想,并一直被奉行到70年代的“滞涨”期之前。在军事工业的刺激下,美国的科技和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MIT为首的科技名校,逐步成为了美国教育的代名词。从全球来看,虽然不参战的话,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地位会更加稳固,但是参战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了经济数据的价值,而是话语权的提高。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争霸,以及随后的北约组织,完全让欧洲退出了和美国的竞争行列。借助对日本的占领,美国至少从目前来看,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收益,直到现在都还存在影响力。

     4 ) "She Loves Me."

    汽笛聲聲響起,他倚著窗外,猜想著她會不會來到,
    一襲紅裝,她為他送行,生死別離,却找他不見,
    他狠命的拍打著玻璃,看到她的側影足矣,只是不想她失落而歸,
    她終究沒能覺到,轉身一刹,美到心碎,
    焦急掩飾不住心底的幸福,他輕斜著嘴角說:“She Loves Me.”
    寥寥三言,寫滿了驕傲,
    為她。

     5 ) 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雨水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电影的人。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作为电影,三角恋确实是个恶俗的话题,但放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又显得是十足的无奈。为了有一个算的上圆满的结局,看到一半处大概都会猜到结局Rafe与Danny必须有一个面对死亡。 头几次看电影对两个男性人物,我是没有偏爱的。Rafe作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尽可能的包含优点。他英俊帅气,他的飞行技术一流,他是空军军官,他有饱满的自信,他向往飞向真正的战场,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朋友处处保护与包容,他有时候会有小男孩儿的可爱与冲动,他在临行的前夜为了责任自愿放弃了幸福的一夜。他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丽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许就觉得不是那么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欢他的,胆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总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飞行技术没有Rafe高,处处要受Rafe的保护,甚至连爱情都掩盖在Rafe之下。面对飞机Danny总是很自信,可以镇定地指挥,但转身遇到Evelyn,立刻就会语无伦次、面带红晕。渐渐就有些喜欢这个带点悲情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有着缺点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腼腆的Danny或许更招人怜爱。有一句话,男一号是女一号来爱的,而男二号是大家来爱的。Danny虽然处处需要Rafe的支持与保护,但最后他却用生命保护了Rafe。 还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该在Rafe离开之后就展开新的爱情,但毕竟那时候都因为情报的不准确以为Rafe已经牺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定会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顾爱人。难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样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独终老大家才满意?凄美的爱情只是传说,而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谁能说他们俩在一起了就对Rafe没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说错误、不及时的信息造成了后来的尴尬局面。为了电影的结局,也许只有Danny离开,小Danny来延续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别在说什么Danny抢了Rafe的女友,Rafe还得替他养儿子之类的无耻话题。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续,Rafe和Evelyn会倾尽所有感情去爱小Danny,小Danny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未来。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会继承父辈们的影响继续为祖国而战。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爱情热情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抛在国家利益之后。电影之初,Rafe为了自己飞上云霄的梦想,离开了深爱的Evelyn远去英国参战。电影之后,Danny也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尊严,与Rafe一起参加危险的“奇袭东京”计划,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最好的兄弟,没能活着回国见自己的爱人,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出世。 Rafe与Danny一起生长在战争的年代,有同样的冲上云霄作战的梦想,甚至还会爱上同样的女人。他们早就不单单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亲人。不管有什么矛盾,什么误会,最后还是会解开,还是会共同飞向东京的上空为祖国为尊严而战。 除了这三个主角,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计划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电影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当然,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儿童。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从电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6 ) 田纳西

    上次看《珍珠港》的时候,还是在大学寝室里,上铺被子乱作一团,傍晚夕阳的余晖从窗户照进来,我坐在木椅子上,塞着耳机,情绪跟着屏幕里的战机高高飞起。那时候刚值自己飞行员体检没通过,却觉得肾上的小石头迟早会落下,心中依然热血。

    几天前云音乐突然推送了《珍珠港》的主题乐,Hans Zimmer配出一副田纳西温暖的夏天,钢琴音响起的时候,仿佛看到农场广阔的麦穗在金光中飘荡,两个熊孩子在老爹撒农药的小飞机上手舞足蹈。

    于是把片子翻出来,这次窗外雷声低沉,雨水稀稀落落滴在窗户上,我坐在床沿又跟着片子度过了三个小时。

    2001年的电影,视效做得出色,放在今天看,十几年过去了,一样是大片,“卖拷贝”的爆炸,一直都那么带感。成就视效的,往往是细节上的功夫,鱼类击中舰体的瞬间、被炸飞的海军撞向船桨,每一帧都做得那么细致,仿佛真实。

    说到细节,偷袭前有一个镜头是在日本飞行员的机舱里,冰冷的仪表盘旁贴着爱人的黑白照片。轰炸过后,美国大兵举枪对着飞机残骸,白色围巾染着血搭在破碎的玻璃罩上,敌人已死,他捏着一张照片。爆炸再耀眼,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可恶的疼痛。卖拷贝在这之后,似乎再无这样的情怀,《变形金刚》系列炸得越来越凶猛,看IMAX整屏幕的烟火乱蹿,总少了一种心一紧的感觉。

    Evelyn实在太美,准确的说,是Kate太美,红唇金发,却又很温婉,水蒸气散过月台,车厢里她笑起来,皓齿洁白,看得心醉。红唇金发的美女很多,可是大多太热烈,Kate这样细致的,甚至还带着丝丝东方的含蓄,太少。她穿着比基尼,轻轻把海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海浪拍打在礁石上,夏威夷好沙好水。她穿着红艳的旗袍,身材修长,旗袍褪去,露出吊带袜满是诱惑,Evelyn和Danny在降落伞的白绸布上云雨欢乐,汗珠在她的肌肤上晶莹剔透。

    2001年的小Ben还没有当导演,还没有拿奥斯卡,亦没有跟马达一起坐在导演椅上一本正经地宣读“绿灯计划”。可是十三年前的小Ben,戏里的Rafe,脸就已经那么方了,为了打飞机不要妹子不要命,好像被多打的那一针给打傻了。Rafe和Danny,从熊孩子,变成小青年,Rafe变得沉稳,Danny还是有点小害羞,两人喜欢上同一个女人,两人合力击落7架敌机,最后Danny舍身救了Rafe,一辈子被大哥保护的小弟终于救了一回大哥,这么拧巴的感情,如果没有Evelyn的存在,想必Danny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Rafe会向他告白吧,我们一起打飞机这么久,就是注定要在一起的。

    电影里真要扯到演技的话,虽然那不是重点,还是可以说说Jon Voight的。我不知道真的罗斯福当年被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的时候是怎么讲的,但是当Jon从轮椅上放下残废的腿,挣扎地站起来,镜头切给他脸部一个特写,说,so don’t tell me , it can’t be done的时候,还是很带劲儿的。动作和台词都不多,却有着很内敛的能量。

    最后镜头从海底的沉睡的亚利桑那号回到了温暖色调的田纳西,片头的配乐再次响起,Rafe牵着小Danny,在余晖下,飞过片片田野。我看了看窗外,雨已经停了,深圳的天蓝得出奇,远处白云前一架客机缓缓飞出去,我合上电脑,尝试把被电影勾出的所有关于飞行的情绪再次抚平。

     7 ) 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导演迈克尔.贝,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 把最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每每看到凯特.贝金赛尔那精致的脸庞透着的深深的焦虑, 望着遥远的地平线,急切地期盼着爱人从战场归来。 那清澈却透着深深忧郁的眼神,就有种流泪的冲动 乱世的爱情,总是凄美得令人揪心

     8 ) 我只是渴望活着

    离首映日期相距十年之久,我才第一次看《珍珠港》。一个人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看,哭得痛彻心扉。在豆瓣上找到它,发现被提名了好几个金酸梅奖,有点意外。也许从专业的角度看,影片《珍珠港》有很多瑕疵,甚至是硬伤,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普通观众,我不得不说太震撼了。

    历史课本上的珍珠港事件,轻描淡写,不过是历史这袭华美的袍上的一个虱子。文字在还原历史方面总比镜头差一分力道。清晨,被偷袭前的珍珠港,一片宁静美好,大家各安其所,绝大部分人都还在享受着海风的清新,沉浸在美好的睡梦中。灾难前夕,总是有点回光返照的意味,用过分的祥和平静来麻痹人的警惕神经。该来的总是要来,当战斗机在离头顶不远的上空盘旋呼啸,当导弹在耳边穿梭轰炸,当鱼雷在海平面以下横冲直撞,一瞬间天崩地裂,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哭天抢地。漫天只有黑烟与红血,慌乱的指挥与哭喊,撕裂人的每一寸心肺。红色的珍珠港,翻转的甲板,浮沉跌宕着民族与个人的命运。

    医院里死伤遍地,这突如其来的伤痛让医护人员都紧张地不知所措,战战兢兢。对护士嗫嚅着我不想死,颤抖地问医生我会不会死,得到的答复都是肯定的——你不会死,会好起来的,结果往往却是,话音刚落就安息了。在生死一线时刻对生的渴求,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最基本的信念。如果还能活下去,一切苦难又算什么呢。不要说既要生得伟大,又要死得光荣,因为这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英勇就义,而完全是因战争造成的无辜牺牲。也不要故作姿态地说与其苟且偷生,不如痛快死去,因为我们没有面临措手不及的别无选择,英勇就义的烈士至少还有选择去死的权利,而饱受战争荼毒的难民是被选择去死!

    战争,非要假以国家主权的名义去伤害无辜的国民,非要打着正义的旗号为自己的心虚壮胆饯行。以小集团意志出发的伤天害理的行径,何必要为自己一手造成的生灵涂炭粉饰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欲盖弥彰而已。

    影片里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山本五十六冷冽地说:这只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美国。我陡然一惊,觉得这话很耳熟。是不是每一个沉睡的国家都非要在挨打后才能觉醒?是不是每个人都非要在跌倒后才会真正走路?是这个道理吗?一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吗?

     短评

    多少年前,那首歌至今绕梁三尺。

    4分钟前
  • 如小果
  • 推荐
  • 当战争片看吧还蛮精彩,这爱情让人别扭,虽然主角都挺养眼,但可能国情不同,真心不是太喜欢后面的一对,可能那里的本.阿弗莱克太帅了!

    5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 选角是巨大的成功之举,狮子座的Ben扮演激进好胜的Rafe,巨蟹座的Josh扮演稳重单纯的Danny,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其实Danny爱上的不是Evelyn,是Rafe……

    6分钟前
  • いいね
  • 推荐
  • 噢哟我的妈呀我好喜欢DANNY><买拷贝其实还是不错的啦~~

    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高中某个暑假前的一天,我和F庄骑自行车去河东转了一圈,回来后教室里正播到炮弹如雨滴般落在珍珠港上……

    13分钟前
  • 小魔女
  • 力荐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始作俑者山本说得也有道理,一场惨痛往往能唤醒一只沉睡的狮子,指不定这偷袭对日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迈克尔·贝还是不要碰爱情的好,好在选角成功,空战部分总把我的肾上腺素飙到极点。faith hill的主题曲试音响不错。

    18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 2001.8.17 南充立体电影院2排8号09:30票价15元。第二张电影票,第一次在电影院连看了三次,上午进去晚上才出来,买了面包、牛奶,最后一次满满堂堂的人结果最后还看哭了,成为观影史上的独一无二。 2003.10.4 60% cctv6 新津2005.5.9 学校放映室 2008.5.20 DVD home

    21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 How to be close to you, Pearl Harbour...

    24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力荐
  • 看过很多遍了,算是二战片中较喜欢的了,当然这片主打的也不是要还原历史客观事件,也别纠结那作为主旋律的三角恋关系,买拷贝的火药桶与特效绝对让你逃不出战场弥漫的硝烟与火海,鱼雷与战舰的碰撞永远美过坦克与地雷

    28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力荐
  • 纯情不可靠,下手要趁早。战争算个鸟,不如搞三角。

    29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 美国农民三四十年代就用飞机撒种了。资本主义社会真是水深火热

    32分钟前
  • 孙此方
  • 还行
  • 很喜欢阿弗莱特,帅气中自带忧郁,明明是三角恋却又不是典型的三角恋,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

    36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力荐
  • 一直不想看珍珠港,不是因为他不好看,而是因为战争片实在是太沉重了。当我终于鼓起勇气看了珍珠港以后,果然,又是一个不眠夜。炙热的爱情在最火热的时候嘎然而止,友情在生死与共中更加紧密。战争片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说,如果我是罗斯福,我会再日本每个角落投下原子弹,更不会在战后扶持日本,即使出于任何策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讨厌小日本,就是讨厌他们!

    38分钟前
  • jacqie
  • 力荐
  • 虽然狗血,02年高中毕业刚看的时候还是一腔热血的。

    4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 突然想起买拷贝也拍过正常电影的...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料理完花草看了导演剪辑版,想到这部电影刚上映那会儿对其完全的无感,无论是偷袭珍珠港的历史背景,还是女主角类似《卡萨布兰卡》的选择,男男两主角间的伪兄弟(基)情,悠扬的配乐和宏伟的场面,当年居然完全地嗤之以鼻。这一星的差别就是10年啊。是不是没有青春了之后比较容易被狗血打动……

    44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 电影叙述的是二站期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战争很残酷,很震撼,影片中唯美的爱情和兄弟情给整个影片带来一丝丝的温情,仿佛战争中的一道曙光,生活总是遗憾的,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

    46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力荐
  • 史诗果然是史诗,出来就是有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珍珠港一战中那种战争镜头不知道烧了多少钱呐,效果超好的~我觉得三个人的爱情纠葛中女主角责任最大,要是她肯多等个一两年的话……俩男主颜不算好看,但是演出来的那种美国大兵范儿真是让我心水,俩男主的感情也真是让人唏嘘,情敌还是赢不过发小

    48分钟前
  • 爱智慧
  • 力荐
  • 音乐极有韵味,引出美丽的爱情故事,飞行员雷夫和丹尼的患难生死情,释怀和宽容,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程度,自杀性反击的决绝和牺牲精神。

    49分钟前
  • 青山绿水
  • 力荐
  • 童年dvd必备品,在《珍珠港》片尾,罗斯福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自负和骄傲带给我们多么惨痛的代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真的不足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取世界尊重的基础!

    53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