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期节目,尤其是尚敬导演的作品后,我在大跌眼镜的同时感慨万千,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尚敬吗? 然后居然还有一帮人过来喷杨超越挺尚敬,人家高亚麟和沙溢是自己人情有可原,你们都黑白不分了吗? 针对网上的热评简单说两句吧。第一尚敬用的那帮人其实不算新人了,一个个都演不少影视剧了,只不过是不出名而已,你不能硬说不出名但是演了很多年影视剧的演员叫新人吧。第二我们暂且不去推敲这部片子好几处逻辑上的为了圆而圆的编剧大忌,就单拿尚敬说观众浮躁,没梗没包袱就不看,《武林外传》和《炊事班的故事》第一集也不好笑来说吧。真的是观众浮躁吗?你一集罗里吧嗦说了一大堆,最后观众都不知道你到底要干什么,自己剧本low到底,台词和上个世纪一样,然后怨观众不笑。武林外传和炊事班的故事第一集也乱七八糟吗?显然尚敬过分了。第三说下细节吧,那个不好好说话的风衣男是外国人吗?没讲。女主一嘴山东普通话是特意为了搞笑设计的吗?为什么别的演员不讲方言?没讲。杂七杂八一堆人到底都负责什么?没讲。甚至很多人的名字都没讲。那你20多分钟都讲了点啥?就讲个滥俗到极点的有钱老爸和渣男前男友?还有一个大傻子一样的老冯?是不是感觉剧本的人设和情节弱爆了?所以你自己搞出来这么烂的剧,为什么还得逼着观众叫好呢?
一开始听说东方卫视要搞一个情景喜剧的综艺,说实话,是有点懵的。
这玩意,也能搞综艺?
但看到尚敬导演加入的时候,莫名的对这个综艺就有好感,本来以为他是来当评委的,可没想到,竟然是参赛者。
果然,流量为王的时代,无论你有口碑多硬的作品,还是要低头的。
先来回忆一下吧,到底什么是情景喜剧。
认真的说,最早《我爱我家》开播的时候,情景喜剧身上带着舶来品的烙印。但是当英达导演把这套东西拆解开,再赋予了一些本土化特色之后,形成了一种独特观赏性的作品。
它区别于小品,没有那么密集的包袱;它区别于情节系列剧,叙事是多线性,人物关系也较为简单;它区别于肥皂剧,需要一些铺垫以及引入,才能得到观众的会心一笑。
通俗来说,一部好的情景喜剧,有它专属的结构与叙事逻辑,它的人物与故事,是会随着观看的时长,而慢慢的沉进去,并且感同深受的。
但很不幸,很多人会把情景喜剧与小品,划上等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
你想想看,情景喜剧短则20集,长则80-100集。所以它不着急,它需要一点点的建立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再拆解到每一集里娓娓道来。它可能具备一条弱弱的主线剧情,但你随便进入其中的每一集来观看,都不影响你的观感,所以,才会有陪伴的感觉存在。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观看你旁边邻居一家的生活,他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行为,似乎都是你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看到的一样,渐渐的,你就会与剧中的人物形成一种共鸣,到那一刻,剧中人物的斗嘴,日常生活,甚至一个简单的行为,都会引着你发笑。
因为,你相信,那些人物,都是真的。
拉回来再说说第一期的这两部作品。
《家有姐妹》,首先,我想说杨超越确实演的不错。在于这些成名的演员过招的时候,不怯场,演的真实,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从观感上来说,的确很多包袱抖响了,也符合标准情景喜剧的模式——下饭。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老邢,没有无双,换两个年轻演员,同样这个剧情,会有这样的效果吗?观众看戏的时候,是带着滤镜的。当邢捕头再次出现的时候,所有腐竹们的DNA都动了——那是因为《武林外传》的加持,让你一开始,就喜欢他们的表演,顺着他们来的。
编剧与导演很会用巧劲,不断的用《家有儿女》与《武林外传》的IP加持,来引着大家入戏。符合当下观众的想法,简单,快速,能笑出来,好了,这就成功了一半。
但是,这种快餐式的作品出来,真的能再复制出一部这种下饭神剧吗?
不尽然,因为梗看第一遍会笑,看十遍,就会被骂。
要想不被骂,就要学会如何自己造梗,即使观众不买账,也不会消费太多之前粉丝的情怀。
《薪剧场》,实话实说,确实不算一个好小品。但不影响,它有可能会成为一部好的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历来最难的,是群像戏中,演员要立得住。这短短的20几分钟,我可能记不清楚演员的脸,但是这每个人的特点,你都比较清晰的看到了。
女主的又憨又立,男主的趋炎附势,还有一众员工的务实特色。一点点的展现出来,为接下来的剧情开展做铺垫。他们可以随时在某一集里形成两个派系,各自展开一条故事线;也可以在关键时刻拧成一股力量,为一个事件努力。
就想李成儒老师说的一样,有《武林外传》的影子。不可否认,这是情景喜剧的根,要是连这个底层逻辑都没有了,就像小品没了包袱,那还叫小品吗?
但它也有新的地方。所有的演员,基本上没几个叫的上名字的,他们就像我们一开始认识老白,湘玉,芙蓉,无双,小六,秀才一样,当年的他们,我们也没认识几个。
给《薪剧场》一些时间,十集到二十集的时候,才是判断一部情景喜剧好坏的时候,急啥呢?当年《武林外传》开播时候的收视率,也没有说一炮打响啊?不也是慢慢的口碑积累起来,才有了这么多腐竹吗?
我们总是一边感叹,现在再也没有那样的精典的剧集了,一边又想要享受快速密集的笑的感受。
连基本的感情基础都没有,带给你的快乐,能持续多久呢?
《老友记》十季236集,《生活大爆炸》十二季279集。
《老友记》拍了十年;《生活大爆炸》拍了十二年。
按照这个节奏,《武林外传》八十集,应该要分四年来上映。可它没有,它是一股脑,给了你八十集,相当于美剧拍了四年的量。
所以,不是我们这十五年没有经典出来了,而是,经典一次性的拍完了,剩下的,都在蹭这些经典的光了。
给经典一些时间与空间,如同尚敬导演说的那句,情景喜剧是长久陪伴,而不是短暂的爆笑。
剧作本身:
杨超越组是典型的自己热闹但是作为观众会觉得吵,景也略假,第四面墙没必要。
尚敬组是戏点就是两个演员那,尤其是东北男孩,其他人物都是空气。
离婚组形式看起来热闹但不吸引人。
李雪琴组老四的加入没啥化学反应,非常可惜,与其他人不在一个表演节奏上,不清楚是紧张还是风格不兼容导致的。
小沈阳组,原本期待值很高,但是小沈阳本人演技掉的很严重,不清楚是态度的问题还是怎么,根本不入戏,但小舅子非常出彩,建议让小舅子当主角。
tvb组好在结构和置景,道具组和这种想用道具来做大戏的想法都是降维打击,但确实在好笑这件事上差一些,主要是贡献情怀。
综合下来,普遍问题都在于这个演出的观感,到底是剧还是电视节目or舞台剧?很多制作方都想搞小品/舞台剧似的第四面墙,但情景剧是不会去打破这堵墙的。
至于形式创新是否重要,还是笑点的密集程度,或者包袱是否要在观众预期以外的讨论,在剧作的相对普通而显得比较漫长的情况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表演部分:
最佳表演我给到小沈阳组的小舅子,无论是服装造型的贴合,还是表演的张弛有度,都是这个综艺里最能把人物立得住的演员。
打分和评价部分:
剧集之外的两组专业评审的评分有点奇怪,和作为观众的我有比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对tvb组的评分苛刻得过分。
在小沈阳组和tvb组,播出了一些主创和评审的你来我往,味道有些熟悉但观感又比较差,略low。
一些评审的评价标准非常主观,毫无参考价值,更期待比较喜欢情景喜剧的专业剧迷和资深的喜剧创作者作为评审方,而不是各队的内容主创互评。
导师组对尚敬组的整体评价不清楚是节目效果要拉踩还是怎样,标准不是很统一。
李成儒对杨超越组的评价显得很不专业。作为综艺效果担当,倦怠感很重。
真人秀部分:
嵌入的并不精巧,尚敬组部分要是按综艺做可以把效果拉满,但又拖泥带水的放错了时间,整体显得不伦不类。李雪琴部分雷声大雨点小。离婚组对主创的离开轻描淡写,如果是按真人秀来做或者想剪出一个预告片应该多挖一些,结果就轻易把效果弄没了。
对第二轮的期待主要在于,tvb是否还会坚持这个结构和阵仗,小沈阳组的小舅子的表演,李雪琴组的老四能否跟上其他人的节奏,或者能让自己更出彩一些。
我对尚敬导演和《武林外传》没印象,因为根本就没看过。刚百度了一下,2006年的作品,那时我还在专注于网游中各种肝,电视?年轻人谁还看这种东西!就是追剧当年也在网上追各种经典美剧,当然,现在美剧也逐渐拉胯起来。
所以对尚敬我没啥滤镜,我只想说,别指挥观众怎么追剧,开头没吸引力,我马上换别的。移动互联网都出来十几年了,娱乐方式的选择性比之前桌面互联网时代更是多出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观众不需要耐性。时代在改变,观众在改变,适者生存。不能适应时代,就会被淘汰。
而尚敬团队《薪剧场》的竞争者《家有姐妹》团队,是知道如何才能在这个不一样的时代生存下去的。《家有姐妹》20多分钟的时间里用密集的喜剧效果清晰的描绘出了各个人物的基本人设,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出现的问题,矛盾和戏剧冲突,如同网文的开篇黄金三章,让人欲罢不能。
《薪剧场》就是反例,不谈喜剧效果,反正基本等于无,以上需要描绘的东西是一个也没有讲清楚,尚敬导演要求大家给点耐性,让他娓娓道来,保证精彩的在后头,问题是如今这个时代绝大多数观众的时间比尚敬导演你这个已经站在马斯洛需求第五层的精英宝贵多了,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还在在一二层挣扎求存,少部分人在三四层焦虑未来。 用来娱乐的时间非常之有限,你要我给点耐心,要是更早以前,我可能会给,因为选择很有限,可现在我干嘛要给,因为时代的进步,我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我肯定立马换一个能很快引起我兴趣的去看。
5月底第1-2期观后感
其实也不能算童年,《武林外传》《家有儿女》两大现象级情景喜剧播出时候我已人到少年、上了初中。但是夏天的感觉很对味儿。那时候家里的电视还是大屁股,也没有现在这样的电视盒子点播功能,想要看特定节目,要么看碟片,要么看点播台里某些大善人不停花着高额话费点播的节目。然而碟片虽好,但消耗总是很快,点播台的大善人也不是大冤种,靠人家总是看不完整。于是,主流还是看有线电视,看央视看卫视。那年暑假正是《武林外传》火的时候,随便翻台,3步之内必有台在放,。于是,那个夏天的日常,就成了我坐在冰凉的瓷砖上,一边有滋有味翻看《武林外传》,一边一勺勺地把半个冰西瓜刮得不见一丝红壤,再撇一根碎冰冰,再来一根小布丁…客厅里空调开着,门窗紧闭着,幽暗清凉的那片小天地,唯一发光的电视里,那一群热闹欢乐的人们陪伴了我整个夏天。
跑题了,说回正题↓(其实先写的下面,后来才发现要写标题,写了标题为了点题又写了上面这段😂)
刚看了一期,两场戏很有质感,不是之前那些演戏综艺能比的,因为很明显能感觉到从剧本到台词,从场景到剪辑都很完整。
就单期来说,杨超越队的节目比尚敬的更讨喜,更像情景剧。场景、情节多样,有能抓观众记忆点的金句、方言,人物重点突出,节奏轻松欢快。(另,我此前从未关注的杨超越表现让人意外的感觉特自然,很贴合小妹这个角色,比不少名不副实的常年活跃在各荧幕的女演员更有灵气)。
但是,我也相信尚敬所强调的,要有耐心,要搞清楚在这个舞台表演的节目是为了参加综艺还是为了后续真能成剧。所以我决定继续期待他的下一期节目。
上周六一看完就开始翻第二期,发现才更一期,下一期得下周一(优酷)。准备这周晚上抽空接着追。
说到这,我开始有点为香港队担心了,几位演员都是面相很有观众缘的。但有两个问题可能导致结果不好。一个是文化上的差异,设计的港式情节和对白未必能契合内地观众的点。二是台词问题,在内地大段用粤语肯定不合适,用普通话对他们来说又很别扭,会极大限制他们的发挥。
6月5日第3期观后感 目前已看完3期,6个节目。看完就会发现,正如高亚麟老师所说的,这些队伍有些是奔着来参加个综艺的目的,有些是真的抱着要把这剧创成完整情景剧的目的而来的。 我此前所担心的TVB组很亮眼,港普并没有影响观感,抖的台词包袱让我开怀大笑。并且剧的主题很有成长性,意味着可以装下很多内容,很适合拍很多集。 但有几点我不理解。剧本身很不错,李成儒老师等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为什么在演完采访环节,要剪辑这么多煽情的内容,比如自身经历的不容易,彩排受伤等等。我认为,在作品足够好的情况下,再以煽情为剪辑重点,让人觉得舍本逐末了。 但我不认为是台上演员的问题,而是综艺导演组和剪辑组的问题。之所以这样说,还要结合整个综艺的呈现来看。比如点评环节,很多对答一看就是剪辑的,虽然乍一看好像对得上,但只要细看就能发现是通过剪辑拼接的,倒不是说导演组进行了恶意剪辑,而是看着不连贯,正常可能A说了一二三三点,演员B一一作了回应,这是一种友好的讨论氛围。但导演组可能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性,就剪成了A说一句,B说一句,加上一些小表情特写,来营造出你来我往的互怼式的针锋相对。还有,无论是四位导师还是市场、内容团的点评,都给的很少,尤其是导师的,呈现出来的话有些只有半截,搞的我根本看不清他们真实的的评价体系和逻辑。目前来看,导演组分别给四个老师营造了不同的人设,并在不断加深这种标签:英达——传统守旧求稳不求新的情景剧界大佬;高亚麟——统筹兼顾看重成本的制片人;李成儒——严苛敢说爱好排比的恐怖裁决者;沙溢——都好都好但独爱东北的和稀泥者。这些人设里,除了高亚麟的让人觉得能接受,其他的都有些不讨喜。 再说这期同台竞技的小沈阳这个剧…我初看觉得确实很工整,一眼回到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是非常熟悉的那个味儿。但是,情节上太老套,一些包袱,转折,正如TVB组女编剧说的,一猜就猜到了。然后小沈阳组的编剧(还是导演)回呛,说这不是悬疑剧,这就是生活里的东西。到3022年也会是这些东西。我觉得这人嘴真硬,后来TVB组上台后才知道原来这俩是竞争对手,难怪反应有点大。我觉得女编剧说的很委婉了,实际观感就是我上文说的,老套。情景剧你可以很生活,但是你必须很抓人,要么剧情巧妙,要么台词精彩,喜剧要的就是个意料之外,你说你剧情普普通通,抖包袱跟打明牌似的,演员刚抖出来,我甚至都能在脑海里把演员们接下来的台词补完了,你说我笑不笑得出来?我还真笑得出来,靠着“弟弟”一角的扮丑,有俩地方我笑了。
好像就6个组吧,第3期意味着所有剧组第一轮的结束。我挺期待他们第二轮的剧。但是,就这个综艺而言,我觉得内容有些单薄,一期将近2个小时的时长里,包含了两个节目,然后每个节目开演前有提案,节目后有采访、点评及打分。刨开剧的时长,留给围绕剧的其他环节时间明明很多,但感觉这档综艺就是不耐看,不丰富,没太多记忆点。我想,可能还是剪辑上没有重点呈现出更多更连贯更有深度的讨论和点评。在这点上《演员请就位》简直是标杆榜样:1.导师的点评专业而连贯,值得人思考。尤其是陈凯歌讲戏时所展现出来的魅力,让人即使不认同他说的内容,也愿意听下去,因为讲的透,有他自己的逻辑。2.导师间有互动,无论是剧本制造舆论点也好,真实碰撞也罢,总之《就位》的导师们干活真出力。反观《开播》这边,虽然不撕的做法很清纯,但很明显大家其实对好的情景喜剧该是什么样的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可听不到这四位中有谁说个囫囵个儿的理论或者评判标准什么的,互相间有个意见相左也仅仅体现在举牌中。市场团、内容团倒是能够输出观点,但也会变为我前文中所说的缩减版“互怼”模式。或许情景喜剧真的是个不好把握的项目,谁都没有100%的把握坚持自己的理论和判断,话不敢说太满,毕竟万一被市场“打脸”,还是很疼的。
最后几期隔了很久才一口气看完,李雪琴团队的《今晚有演出吗》获胜,她这个是越来越好,每个人都出彩,许君聪(职业法师刘海柱)来的这期,有几个场景把我差点笑岔了气。她这个节目夺冠我是服气的。
最后再说说另外几个剧。
杨超越团队的《家有姐妹》也是我一直比较看好的剧,但是输了也正常。它有这样几个问题:1.场景单一,主要是客厅厨房,其次是父女3人三个卧室,且卧室里的戏比较单一。2.人物较少,父女3个主角+2个偶尔出镜的孩子+偶尔露一面的物业管家+客串一次的秦霄贤。3.语言。台词最多的父与大女儿全是上海普通话,对我这种华中地区受北方喜剧影响多年的观众,听着很别扭,喜剧效果不如北方方言。杨超越的语言表达没有喜剧感,她想出喜剧效果只能靠段子和“冷不丁”。4.最核心的剧情和台词,不是每集都精彩。
小沈阳团队的《XX一家人》,前面几集看了后面就看不下去了,套路太老,剧情明牌,因误会生出一串笑料,最后“艾玛,爸,原来这么回事,你咋不早说呢”,误会解除,合家欢。这和春晚最后“咱们一起吃饺砸”有啥区别。
《超凡的伙伴》刚一出来感觉很好,题材也好,既青春时尚,又特别能往里装东西,每个角色都挺有戏,帅的美的憨的反差的,但是,后劲略显不足。
尚敬的《薪剧场》,可以说是靠着尚导的脸面把差生保送到决赛,多演了几轮。很有几集无聊到一声未笑。首先,演的特别像小品,像小品本来没啥,关键是像那种不好笑还硬咯吱你笑的那种小品。其次,演员众多,却没有特点。在这方面,薪剧场在超凡面前简直就是负面典型。除了那个前期装外国口音的小伙子和后期装傻那个小眼男生有点特点,其他演员,从台词到性格到人设再到分工,没有记忆点。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没有一个演员的演绎是搞笑的。最后,剧情相当不给力。被几次点评说剧情不点题后可以看出来,后续的剧集按照建议是改了的,改成以各种理由让投资人,让女主父亲来体验剧本杀。归根结底,剧本不行,台词设计不行,无情景,不喜剧。我想起在薪剧场第一集播完,遭到现场一些负面评价后,尚导说说了一段辩解的话,大致是说想突破传统,情景喜剧不是非要包袱,带一群新人也能成功,希望大家有点耐心,后面更精彩。可惜,事实证明这个剧没做到。可是喜剧不靠台词就靠肢体,没一样成功的。和是不是新人也没啥关系,和他们的喜剧感有关,最重要的,和编剧有关。
说来说去一句话,编剧绝对是情景喜剧核心中的核心,没有好编辑好台本,谁来导、来演都一样,只能折戟沉沙。
我现在没那么崇拜权威,但是看到一些比较有资历的内行人被普通观众用一种很低级的视角和观点来评判的时候还是会觉得他们不去向所谓的市场和观众妥协是对的。人们总是喜欢捧杀一个人,即使这个人真真切切有着可贵的才华和品质,也不免被一些世俗的想法所概括。对我说的是尚敬导演,我觉得他不是什么落伍了,他的风格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从《武林外传》第一集里就可以窥见。我明白他说的整部片子在拍摄过程中的灵感爆发才是灵魂,没有那么多提前设计好的,不过是在做这件事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掘和完善这件事。这种才是持续性的,才是属于情景喜剧的应有的节奏。而且尚敬导演对于青年演员的珍爱,对于具体个人的考虑,我觉得正是当下所稀缺的。他甚至可以为了一个不起眼的演员去冒让剧集不完美的险,这是很可贵的。所以我还是很愿意给尚敬导演这一组更多时间和更多包容,希望能看到一部情景喜剧在当下的碰撞和成长。
怎么现在观众看一个喜剧要求要有笑点有包袱也是罪啊??我管你是什么类型的喜剧,情景喜剧也是喜剧。一个喜剧必须至少最起码应该是好笑的,这不是底线吗?怎么现在不好笑还可以反过来指责观众没有耐心。这是什么滑稽理论?一个演员毁不掉一个好剧本,同样一个导演也救不了一个平庸的剧本。家有姐妹在剧本层面就是比薪剧场好,带了眼睛的都看的出来吧。不过评论区为了杨超越打败了尚敬而义愤填膺就很好笑,为什么不能是范明倪虹洁打败了那一堆新人演员?为什么不能是家有姐妹的编剧打败了薪剧场的编剧?放弃判断力而一味的迷信权威迷信名气,能说明啥?只不过满足一些观众感叹一句世风不古的优越感而已。也不知道哪来的脸皮大谈情景喜剧已死。
2022年5月22日,我代表我本人宣布中国情景喜剧正式死亡了,谢谢大家的观看,不要再等了,请有序退场
范老师真的好演员啊,跟老伴照片对话的时候居然真的哭出来了。
希望上海台的节目不要把喜剧的路走窄了 喜剧不是北方人的喜剧 点评嘉宾也不是只有北方人才配坐在那里 上海台的制作人可以不记得老娘舅 但是南方也有喜剧这点总不至于完全忘记了吧 反反复复苛责大湾区的普通话同时又对东北话极度推崇 上海的地理位置是挪了吗
这节目用实力把本来奄奄一息情景喜剧打到死不瞑目
尚敬带新人的想法值得一夸,但是其余几位前辈能不能不要尬吹报团?薪剧场第一集人物繁杂,故事老套,毫无笑点说是新职业但是跟民宿剧本杀有什么关系?二十年前就这样,新瓶灌旧酒……(还是想说一句米未真厉害)
连李诚儒都不说实话了吗?虽然我是因为杨超越才看的节目,但是怎么也说不出口“你是情景喜剧的希望”这种话……需要去看俩集《一年一度喜剧大会》补补元气……
尚敬第一场,既是输给流量,也是输给时代。
先说结论:很久没看到这么有意思的节目了,所有人都用一副虚伪的面容告诉你,我是来抢钱的。创作者跟观众永远是平等的,一个作品首先得经受住当下市场的评判你才可以去上升艺术价值。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待问题的不叫艺术家,是资本家。
有这个心搞搞情景喜剧,起码还能让人关注下这个剧种,这点倒是好的,但是,尚敬该去评委席,却参赛了。参赛的节目结果非常让人失望,他又辩论扯别的开脱。我认同尚敬求变的心,求创新,我也认同英达说的,创新不是从天而降,要足够了解传统情景喜剧再创新。但是现在是尚敬的节目没看到什么创新,看到了混乱和尴尬,英达的评判看到了人情世故,双重标准,以及盲目保守。TVB的剧是唯一一个做到了给情景喜剧尝试新模式的,杨超越的组反而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小沈阳的组套路得每一个剧情走向都在意料之中,笑不出来,还狡辩。李雪琴组像小品闹剧,哑剧唯一亮点,歌舞组吴彼说外行能给点新点子也好,我赞同,不过这个编得不行。然而根本问题是,节目某些评委的双标,看人情,让我确定这节目接下来也弄不出好东西。
这是在捧杨超越吗?真觉得这节目有剧本,李诚儒上来就给杨超越那么高的评价,尚敬导演也被比下去了,这有点扯了吧?而且这情景喜剧做的跟小品似的。。如果后面有更多好作品,我可以改观一下。
两星给噱头。通过第一集就去判断一部情景喜剧该不该播,把国内资本市场的短视、急功近利包装得如此花里胡哨、义正言辞。某个评委的评论,解构、反讽、时代性云云,是在背书吧。李诚儒?资本的笑话罢了。终归只是个综艺,就当综艺看吧,对国内市场的失望,人们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一堆狙杨超越捧尚敬的短评真是太可笑了,是审美不正常还是有色眼镜焊死在脸上了,正常人看一眼都知道尚敬那个有多拉垮,拿武林外传和家有儿女第一集比,人家第一集也好看多了。最离谱是沙溢那三个睁眼说瞎话搞人情世故的,没一点公平性。尚敬没了宁财神早垮的不要了,情景喜剧最重要的是编剧!
学琴那组比较喜欢 其他组都挺无聊的7.24补评 超凡的伙伴也还行
只看了流量和武林外传导演对打,尚敬居然打不过流量,流量那个我都换台了,资本真可怕,现在就不是诞生情景喜剧的时候,别拍了
杨超越范明这个也太搞笑了哈哈哈看的很开心
情景喜剧爱好者表示,情景喜剧不等于小品,不等于段子堆砌,不等于喜剧演员限定,不等于人设标签…请到了情景喜剧的皮囊没请到魂儿呢…目前看没有那种生活感。东方卫视把情景喜剧当欢乐喜剧人又做了一次…演员们没问题,顾问没问题,感觉节目组还是在用五年前八年前的套路做现在的节目,不代表所有观众但我腻了。杨超越组就是完全春晚小品既视感先搞笑后煽情。可能我想要的笑是会心一笑不是那种搞笑。
在情景喜剧最多的美国市场,情景喜剧就不是拍完卖给电视台那么简单。先要试拍交给电视台和一部分观众先看,再根据反馈更改人社。像网上就有《生活大爆炸》试拍的视频,虽然也很搞笑,但是人社和后来正式的第一集还是很大区别的。中国的情景喜剧沉寂了好久了,应该好好爆发一次了。杨超越加油!
大家不能有点耐心吗?我不信你当年看《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第一集就笑翻了。急功近利去要包袱、找段子、求解构,情景喜剧必死!
用尚敬捧杨超越,让一众情景喜剧老手陪太子读书,导演组其心可诛。演得不好就是不好,再多人违心说好也是不好。从首集看两组的问题都很明显,都不算好作品。之所以给4星是因为确实太久没有看到过国内的情景喜剧有什么波浪了,希望认真做喜剧的人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