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地址:第4部电影:《幻土》| 新加坡:建立在砂石之上的国家 xiaoyuzhoufm.com
Apple Podcasts:
//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7%94%BB%E5%A4%96%E9%9F%B3/id1676556255?i=1000607934720
Spotify:
小宇宙:
《幻土》是2018年的一部黑色悬疑电影,由新加坡新人导演杨修华编剧和导演。该片于2018 年8 月7 日在第71 届洛迦诺电影节上首映,并获得金豹奖,导演也获得了少年评审团奖和特别提及奖。2018 年12 月,《幻土》参加了第29 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并被香港导演关锦鹏领导的评审团评为最佳亚洲故事片。这是新加坡电影首次获此殊荣。该片于2019 年2 月21 日在新加坡影院上映,并被选为新加坡代表作品,竞逐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故事片。
电影讲述了一个寻找真相的故事:一名来自中国的孤独建筑工人在新加坡填海工地失踪,一名失眠的警员必须将自己置于移民的脑海中,以寻得他的踪迹。随着警员深入这名工人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遇到他的雇主、工友、疑似恋人,隐藏在所有砂石下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
以下是本期播客的讨论要点:
00:00 讨论要点介绍
04:18 新加坡:物质组成如何挑战传统的国家概念与文化根源
07:00 “西部”的迷思:如何被遗忘,又如何被建构?
09:52 幻土:新加坡的另一面
11:4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土地对人的“异化”?
12:55 跨国移工:东亚内部的复杂性
15:34 电脑游戏:双重逃避的场域
16:23 Trans-border的别样解读:人与人、国与国、族裔与族裔、现实与虚拟……
21:09 基础设施及其机械作为一种视觉再现与巨物景观
23:27 电影如何影响观众的具身体验与日常生活
26:08 新加坡边境问题的特殊性
29:02 马来西亚的新山市对于新加坡的意义:解辖域化?再辖域化?
30:45 “新马华语电影”与“主流华语电影”的关系及其症候
33:07 “亚洲”作为一种方法
34:40 东南亚华语电影的“金马奖风格”?
37:17 Trans-border的结果其实是imagined un-community
38:06 身体作为一种转换媒介:从现实进入虚幻
39:45 睡眠困难与新加坡中年人的焦虑
42:30 “新加坡电影”与“台湾电影”的概念需要被再定义吗?
45:12 关于“再现”的权力逻辑
47:37 生态电影的可能性:人的身体被埋于砂土之下或嵌于钢筋水泥之中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小组”组织的第42期讨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和小宇宙上搜索“画外音”播客收听节目。
这部影片心心念念有一段时日了。 对此片,贾科长一路加持,从欧洲的瑞士洛迦诺带到了中国的平遥国际电影展。 由此,此部影片获得了众多影迷的关注。
去年8月11日,第71届洛迦诺电影节上,这部由新加坡导演杨修华执导的《幻土》(A Land Imagined)获得了最佳影片金豹奖。 贾樟柯时任评委团主席。 两个月后,在平遥举办的国际电影展上,影展创始人贾科长又将罗西里尼荣誉颁给此片。 由此可见对之厚爱。 此片在平遥举行亚洲首映时,本打算前往一观,可看到在豆瓣的成绩就搁置了计划,哈哈。
接下来,先剧透一下这部现实题材文艺片的背景和内容。 《幻土》是一部汇合社会写实与黑色电影的类型,将视角对准了新加坡社会底层外籍劳工的生存问题。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一直不断从海外购买沙土,填海造陆,时至今日,已扩张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 而这些填海造陆的劳工,99%都是海外移民。 杨修华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大学毕业,有工程师,有牙医,与一般人认为的文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不同。 这些海外劳工很多人都是借了钱交中介费来新加坡打工,中介费很贵,要工作两年才能还清,如果两年之内被遣送回国就会负债,比如受了伤、或者工头不喜欢你就会被遣返。 为了严格地管理这些劳工,工头会将这些人的护照全部收走,这些远离了故土如浮萍一般的人自由也被剥夺了。不过这也不全然是一个黑色压抑的故事,他们会在周末做音乐、跳舞,在这个特殊的临时的空间里,这些国籍、肤色等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变成了一样的人,没有了标签,没有了区别。 对于这生活一丁点的快慰,导演杨修华也在影片中展现出来。
电影叙事结构分为三段。 第一部分:两个警察展开调查外籍劳工王必成(刘晓义饰)失踪事件。 第二部分:以倒叙的方式讲述王必成的人物故事。 第三部分:重新回到警察调查案件过程中。 导演巧妙地设计了三段情景之间的转换。 其中,“梦”和郭月饰演的女网管Mindy作为结构中的桥梁架构起了整个故事。片中郭月饰演的女网管Mindy有这样一幕画面,与贾樟柯《站台》最后白日梦的场景异曲同工之妙,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本质上,这是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 在梦中,庄周变化为蝴蝶;梦醒后,蝴蝶又复化为己。 这一哲学命题提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生死物化的观点。 在调查过程中,警察发现自己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劳工王必成的状态,渐渐地,迷失在想象与现实之间。
导演杨修华说: “可不可以幻想或者想象到他人,即可不可以物化到他人而舍去一个自我。 所以我就利用梦的桥段来做这件事,我把两个人物的故事给层叠了,王必成和警察。 最后,两个人虽然完全没有碰面,但其实已经连接起来了,就是一个形而上的说法吧。 ”
此种“烧脑”悬疑式的叙事增加了观影乐趣,但也最受影迷的诟病: 既没有淋漓尽致展现出社会题材应有的深度客观度,也没有在这场悬疑叙事中给出明了的结局。
虽然影片在叙事和剧本完整度上有许多不足,但导演想表达的已经十分清楚了。
Q:虽然他们身份完全不同,但内在还是可以有连接的?
A:他们都是人,内在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
这位新加坡新晋导演大胆地将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嵌入到一个黑色电影的叙事文本里,这种手法有点像贾樟柯作品,甚至跟后者有不谋而合的创作理念,影片去年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获金豹奖相信有这方面的原因(贾樟柯是主竞赛单元主席)。众所周知,新加坡本身地理环境狭小,只能不断通过填海造陆来不断扩大领土,而沙土却要依靠周边国家运送过来,这就是影片名字的浅层喻意。而另一层意义则指向生活在这片“幻土”底层的外籍劳工,他们终日辛苦劳作,却受到当地雇主压榨和虐待,最终也得不到落地生根的回报,他们对新加坡一厢情愿的希望注定也是“虚幻”的。 双重隐喻的符号选取得相当精准,可惜导演没能进一步挖掘符号背后的社会问题根源,只能向观众抛售出徒有其表的概念,或者偶尔捕捉到令人若有所思的现象,最明显的莫过于外籍工人集体舞蹈的画面情节。导演的全副精力似乎都倾注在风格营造之上:暧昧的霓虹灯、荒芜的工地和网吧里的电脑游戏。人物与叙事游走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失眠症的警察与失踪工人的两条线索仿佛庄周梦蝶般彼此重叠,幻化出极其迷离超验的影像风格。这位新加坡导演绝对前途无量,让人无比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郭月,90后,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
2014年,出演毕赣执导的文艺片《路边野餐》,该片荣获第52届台湾金马奖和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其本人因在影片中出色的表演,获得了许多专业影评人和媒体的称赞。
2018年,其担任作品《幻土》女主角,荣获了第7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独立评论协会最佳女主角奖。
她是一个酷而不冷,在温暖中不迷失,一直保持对梦想狂热的演员。
3月末,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书本有幸专访到了郭月。
01
Q:今天很荣幸能采访到郭月,先聊聊你个人比较喜欢的导演吧?
伯格曼就不用提了,是我觉得电影与神圣相关的连结。我太喜欢《天鹅绒金矿》了,所以我比较喜欢海因斯吧。
02
Q:《路边野餐》洋洋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那你觉得和毕赣导演合作怎么样?
毕赣导演确实很棒很有才华,情商智商都很高。
Q:他是不是个很严格的导演?
他不会让人感受到压力,这就是他很棒的地方。他不会逼着催着演员做什么,而是会用魅力让你自己想做这件事,会给到你充分的空间去发挥。他很会抓重点,《路边野餐》的时候我问他怎么演,角色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就给我几个关键词让我去感受。
03
Q:您最近跟耿军导演合作的新作《东北虎》,可以谈谈这部电影么?谈谈和章宇马丽的合作?
特别好特别开心,马丽的眼睛特别纯净,看着她5秒我什么都说了。章宇很尊重我,也对我很多提醒。
Q:有特意训练东北话么?
没有,去那呆两天自然就会了。耿军导演没有要求说东北话,我去之前为了练东北话看完了《东北一家人》,最后发现也没用上。
Q:您在《东北虎》里饰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不太好定义,在影片中,我、章宇、马丽饰演的角色处于一段三角恋关系。
Q:那在演《东北虎》之前,您和其他演员有没有一起训练,把自己投入到这种创作环境中呢?
就大家晚上会一块吃饭喝酒交流感情,他们戏份多一些去的也比较早,所以体验的多一些,我到那两天基本上就体验的差不多了。大家也有一些排练,轻松加愉快那种。
Q:你觉得这次表演对你来说有挑战性么?
是有的,我很崇敬很热爱耿军导演,我们关系也非常好。因为我了解耿军导演,他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的,他的语言是深邃幽默而智慧的,那是我很喜欢的部分。虽然我们私下关系很好,但是我们只合作过一部短片《为了自由的电影》,相比于那些他合作了很多次的演员来说是不够的,所以我很希望能达到他的要求,而且要融入到他的语言体系里这对我来说算是个槛。
Q:那和章宇接触如何?
章宇非常专注,我没有见过这么专注的人,他为了戏做很多功课,我喜欢他写的诗。戏外是非常可爱的人,像小男孩。
04
Q:去年您出演了一部网剧《家有爱神》,它跟以往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是一部比较夸张的喜剧,您是怎么去饰演这个跟您以往文艺片完全反差的角色呢?
可能现在中国的文艺电影的风格是偏向描述痛苦的,但是我私下也不是电影里那样压抑的,那些都是角色要求,我生活里比较活泼,在爱神里算是调动到自己生活里的一面。
05
Q在您得知您确认要出演《幻土》这部电影的时候,您有没有为影片中的角色去做什么准备呢?
在确定项目之后大概拿出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时间,不能太久,太久会损耗自己的生活,花一个月融入,这个角色会吃什么和爱人怎么相处会看什么节目看什么电影喝什么酒会不会看书,用她的方式去生活。
Q:你觉得哪部作品演完你最走不出来?
东北虎吧,刚刚演完。
06
Q:您合作过那么多位导演,您觉得哪位导演个性比较突出比较严格呢?
我觉得导演大部分都是很严格要求的,即使知道你可能已经不太想演了但还是要坚持达到效果的。
07
Q:那NG次数最多的是?
还是耿军导演,我和章宇有一场戏,是第一场比较亲密的戏,因为安排拍的时候还不熟,NG30多条。
08
Q:你觉得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我觉得一部电影里声音乃至群众演员都是很重要的,我很注重细节。我以前合作过一个导演叫犬童一心,他原来在日本拍过很多绚烂的广告,他很有自己的审美和对色彩的感觉,原来我们拍《茉莉旅馆》,那个片子有很多群戏,他会特别在意群众演员的表现,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去调动起他们的情绪。包括最近上映的周星驰和邱礼涛导演的《新喜剧之王》,他们对于非职业演员的把控力也很棒。
09
Q:那你会就自己的理解和导演沟通戏份么,比如想在剧本里加入自己的理解去沟通?
会以一个尊重的态度去沟通,剧本的话其实导演找到了你,剧本就不会和你相差太多,但是可能这个角色心里想了三件事,但是导演觉得应该想了四件,你觉得有五件,这样很微妙的差别就需要做一下细节上的调整。
10
Q:就现在导演演员的阅读都不太多,你平时喜欢阅读么?
我认识的导演演员都挺爱阅读的,学习氛围很好。我自己最近在读海明威的《死于午后》,耿军导演也送了我一本小说,是加拿大作家克劳德写的,很棒的短篇小说。
11
Q:做演员最大的动力源泉?
觉得可能没有比演员更有趣的职业了吧,我享受在片场变成另外一个人的过程,那种感觉就像自己拥有超能力有魔力一样。
Q:最喜欢的演员是?
脱口可出就是凯特布兰切特,她在《我不在那儿》里演鲍勃迪伦太酷了,简直比鲍勃迪伦还鲍勃迪伦。
12
Q:你有没有特别想要挑战的角色类型呢?
我其实一直还挺想接演武侠片的,但是没有武侠片找我。譬如徐皓峰导演的作品,我特别喜欢他执导的《倭寇的足迹》,还有《师傅》,都特别不错,我们在金马有聊过一下。
13
Q:杨超导演对你产生过什么影响或者给过你什么帮助?
太多了,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师,影响到我的各种观念。他曾经问我:“月月你是想享受生活的盛宴,还是想体验创作的乐趣呢?”我当时说不知道,所以他建议我做演员,在角色中又体验创作的乐趣又享受角色的生活。
采访:刘小黛
整理:浮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ID:paokaisb)
尽管涉及到外来务工的问题
题材是有些敏感
但感觉有些部分有点故弄玄虚
某些梦境啊意象啊有点过
比如后期游戏那部分 不太喜欢
有些音乐太刺耳了 影响观感
男演员身上没有男主该有的那个劲儿
像一个路人
女主的存在感也不是很大
我觉得把这个故事简单真实的讲出来就好了
个人观点吧
最后警察是太过于投入
变成了王必成的影子嘛?嗯?Excuse me?
看完电影,我和毛绒绒到igc外面散步,一起讨论这部原来他打算放弃的电影。
虽然很多细节离不清楚,但是这毫不妨碍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一、
首先我对电影讨论的话题很感兴趣,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建筑工人,他的生存环境也非常的恶劣,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我的父亲会不会有天也会突然消失,他又会为了什么事情消失呢?我始终不太了解我的父亲,去年的口述史项目帮助我很多,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弄清这个男人。
除此之外,让我觉得亲切的还有扣押护照这件事,我也曾经过过九个月没有护照的生活,那种无力感不安全感和被控制感是非常糟糕的,他会在一些平静的隙缝里钻出来捉弄你。
填海造陆这个词从小学的时候就在自然课本上看过,包括现在我都觉得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犹如精卫填海,到底要往海里放多少砂石,才能造出陆地来呢。
二、
很喜欢打游戏那一段的音乐,很像是一场梦,又有置身装置美术馆的感觉,非常迷幻,又舒服又可怕。
三、
王到底有没有死,阿吉到底有没有死,电影的结局里,好像都没有。
但是王会不会死,阿吉会不会死,或者说像他们一样在那片幻土上讨生活的人会不会死,
答案好像更肯定了一些。
看的时候想起了《盲井》,毛绒绒告诉我新加坡没有那么黑,其实我是不信的,或者说我已经习惯了邪恶的没有爱的这些工人的刻板生活描写,所以觉得这些人的生命其实非常的脆弱。纵使他们想着法子活下来,但是被杀死真的是轻而易举的事。
四、
最后让我觉得很好玩的是王室友的“biyangde”,得益于大学时期有两个青岛室友,我一下子就猜测出这是个青岛人物,后来的小嫚等更是肯定了这一点,在一群南方普通话里听到熟悉的青岛话,还是蛮有意思的。
五、
毛绒绒总是问我,女生怎么可以帮男生睡?女生为什么会选择王?是不是女生给了王药?
我的答案也只是猜测,我想女生应该是让王爽过的吧,之所以选择他,可能是因为他有车,可能是因为看对了眼,但是更多的,就是孤独吧。没有理由,就是她的理由。
刚开始剧情一直走,其实说尽了都是繁华背后隐藏着一些噁心的交易(外来务工人员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从事着高危的职业)当时想这剧本真的有这么好吗,值得拿金马最佳剧本?但到后来加入了cs对战死后画面,伴随上帝视角跟着各路好友看他们的射击画面再加上一些bug,这个镜头就如同电影主题一样!两段故事线互相呼应,究竟谁才是谁的梦?那两位外来务工人员有没死呢?究竟我们所知道繁华背后的金融城市新加波背后真的有这种不法的勾当吗?电影最后也没有解释。观感的确非常凸显到‘幻’这个词。
Q: 配乐很棒,是怎么搞的?
A: 我想要一种黑暗的风格,黑色电影的那种。以此来唤起记忆、那些动人的瞬间和梦境的部分。
Q: (对刘晓义)感觉和演舞台剧有什么不同?
A: 和舞台表演有很大差别,舞台表演我可以知道我的观众在哪里,这个(电影)不知道。我第一天到片场已经是第42个场景了,我没有能够理清所有的过程,不像舞台剧是从头到尾的,相比舞台我的掌控更少了,电影片场我不知道哪里就会有一个摄像机在拍我。
Q: 你是如何决定拍这样一个主题的?
A: 因为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填海造地,不断地开拓而忽视自然的边界。我也痴迷于外来客工的故事,和他们见面,坐下来深入了解他们,拍一个关于他们生存状况的的故事。这里我并没有做很严格和具体的参考,那个网吧的设置有一些渲染的成分,但你去到一个真实的网吧,它基本就是你看到的样子。
Q: 你是怎么创作剧本和选角的?
A: 我写了很多稿草稿,反复了很多。最初我想把它写成一个睡眠被窃取的故事,加入梦幻,但不知道如何平衡其中的元素。我以前也做纪录片,有去拍那段舞蹈的段落,他们(客工?)周末没有时间来市中心,在Tuas那边跳舞,打电话给我叫我去拍,我就过去,获得了舞蹈段落的大致灵感。
关于选角,Peter是从TV上回来,他非常成熟,很快就能进入并有感觉。晓义是戏剧出身,也是有移民身份,所以我请他加入。郭月是台湾导演焦雄屏牵线来的,也是非常好。
Q: 问各位演员出演的感受
A: Peter:有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刘晓义: 演这部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审视移民身份和和我一同来的人们。
郭月: 很好,吃得也很好,这是一个悲伤的发人深省的故事。
九苍形容得很准确:像科长培训班出来的。。乍看有些科长电影的调调,但是剧本台词表演都太差了,新加坡一群外籍劳工填海造陆、男主业余空虚泡网吧的故事,好无聊啊。贾樟柯极力捧这部电影,洛迦诺做主席时给了金豹,又带回平遥给了罗西里尼荣誉,不知道哪点戳中他了hhhh
看完就理解科长为啥这么爱这部片了……新加坡填海用的沙石,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或者柬埔寨,这个确实是很好的概念,不过也只有台词和概念而已……第一次罗警官和王必成视点转换那一下很有意思,CS游戏视频的用法也有些意思(新加坡的网吧也玩这个哇……)。这种靠做梦来探案的故事……导演不打算说明白所以其实也并不重要吧……基本是电影节路线上(法国CNC基金加鹿特丹Bals基金)比较代表当下审美趋向的案例了……
也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没有亮点,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基情故事,有些地方基情涌动,只差蓬勃而出,男主角裸身在跑步机上奔跑,下体晃来晃去;孟加拉人对失踪者的情愫,就快要点燃。只是,地理上看不出是新加坡,就像中国南方滨海小城市,郭月那一口浓浓的北方口音,杀马特出没的网吧,太出戏。虚与实、梦与幻之间的接驳,有些生硬,人物状态和地理环境,有些脱离。
从填海造陆到互联网,撕扯下全球化的梦幻乐土。然而霓虹灯下尽是浮光掠影,可惜了黑色电影的躯壳。倒是觉得主角王的表演生涩得恰到好处,让我想起在网吧、绿皮车和苍蝇馆子里见过的那些浮萍般的,无法掌控自己行为、身份乃至语言的底层工人。(逃离家乡外出打工本是主体性的体现,奈何在外部世界只会受制于更残酷的大他者。)
估计又会是一部充满争议的片子,但我个人真的不太喜欢这种故弄玄虚无病呻吟的风格。英文片名基本揭露了一切,但对于身份政治和边缘话题的刻画仍处于猎奇展现的阶段,对类型的拓展上也稍显消化不良。运沙填海,却难以填满现代底层人内心的空洞,也无法夯实无根漂泊的现实状态。郭月的角色完全没有立起来,人物内心进不去,也浪费了影片好的立意;而警探和打工者的双重镜像写照也有些站不住脚。总觉得近几年大华语创作圈陷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拼命呈现出西方视角渴望看到的所谓的“底层”、“边缘”的一面,却忽视了更加值得挖掘的人的共情部分,意象的选择也是停留在肤浅的消费层面,也不难解释为啥这些影片反而在国际上更容易获奖了。
辱没毕迦诺了。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剧作结构设定感觉和《撞死了一只羊》撞车了。都是追寻者代入当事人视角,最终甚至趋向于合而为一,真真假假虚实交错,就像一场梦。这两年的华语片真的太多这样的题材了。有一些亮点很棒:从东南亚各国填海造陆的“幻土”,CS游戏的上天入地幽魂视角,都是与剧情、角色密切相关的好点子。郭月演得很不错。收尾比较仓促,有些段落可以再精简。三星半
镜头很美,尤其雨夜透过车窗的光晕,看得人想哭。据说导演学哲学的?打乱时间线的剪辑和含蓄跳跃的叙事影响了故事线,一些小细节无从猜测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答案,难免影响观感。能get到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对新加坡这个填海国家充满兴趣,脚下的土地来自世界各地,由世界各地的工人倾磊而成,踩在上面又怎会有脚踏实地的安全感?男主Peter很可爱。【平遥电影节2018.10.18
充满想象力的叙事。土地在导演的镜头下得到各种阐释性的解释,人物的错乱加深了土地引发的混乱和不安,情绪在舞蹈和游戏中得意抒发。表演略弱。
相当之成熟的Neo Noir,执行力很棒,在明明有条件扩大视角的情况下始终把目光收束在角色的生活范围内尤其难得。演员的念白偶尔会夹在生涩和自然之间让人出戏然而特定语言环境下似乎也没什么问题。结尾稍拖沓了一点。
毕赣的结构,阿彼察邦的时空,对一切的参照效果都是次级的,犹如他国运来填海的沙土,触手可得,却也遥远缥缈。黑色电影的消极欲求是建立在对萧条凋敝现实的信仰丧失与无力追赶之上,也是另一种“幻土”。流行视听元素的执行并未有生疏之感,想必也是目前的贾所力不从心却心向往之所在,本片对他的意义同理。从网吧到工地再到国界,是不同程度的身份窒息,打通一切的只有微弱的愿望和短暂的梦境,片尾没有转身的失踪者,只存在于警探的凝视。
片名很有意思。“土”,是土地与根。新加坡是个填海的国家,外国的材质与工人帮助扩充本国的疆域,世界性既在护卫也在侵蚀本地性。海岸线的随意捏造,使得土地不再稳固,眼前所见也变得虚无。于是“幻”,是一种现实而又超现实的体验,王必成与罗警官不停探寻不可知的真相,失眠与预知,寂寞与自由,死亡与吞没,定义与更新,搅得幻梦内外连成一片。现世呈现、视角切换、情绪表达都颇有味道,但除了宏荣等主角,其他表演与台词过于薄弱。三星半。@平遥,跟远看笑起来居然很吴彦祖的宏荣先生聊了好一会儿,轻松又奇妙。
Raymond Chandler 的The Long Goodbye 完熟了偵探類型.案中有案,迷題下有更大的人生失落,不單將社會百態深入查案過程中,整體氣氛也迷人,冷鋒又不失情感判定,就算後來者無數,更有不少名家,也無法走出其陰影之下,包括電影。<幻土>可算想做出同類型,更意圖增加一份夢境的氣色,同樣是社會邊緣,低層人生活無奈和悲哀,外來者走進資本國度,受生活的精神壓迫,無法分辮真假。遍遍電影掌握不到要點,假約要走寫實,那就需要更鋒利的眼光來看待,雖尚有足夠好的素材,例如低層人為建設新加坡發展而出賣的勞力,虛度人生的女孩,年老偵探,無奈電影沒有足夠篇幅,更是過份壓抑電影本身的社會性,又要將兩條主線變得夢幻迷離,導演確實形造出Neo-noir的色調,但無法深入轉入人物內心心理才是最大問題,加上電影最後成品太破粹之下,變得高不成低不就,好了!同樣問題又來,為何能入選?
人工填埋的《幻土》是一个相当象征性的空间符号:封闭,滞留与阶级。但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却是一桩惨案,那就是一部相当有野心的想法最终却呈现为一部平庸以下的影片。导演似乎想要仿照Lino Brocka的《马尼拉》,通过悬疑事件(同样都为“失踪”)串起整个空间内的整个阶级,以及将大众媒介嵌入进入叙事之中,在这方面上,甚至不乏很多亮点,例如游戏画面参与叙事,甚至以超现实的方式抽象为人物的心里状态,另外,一些风格化的,对“惊悚”或“情欲”的描绘同样可圈可点。但它是混乱的,也是仓促的,导演没能以影像的方式叙述那些本来不应该通过近似旁白的方式叙述的东西,而结构本身的模糊(失去强度或遗漏关键情节)与人物惨白的棒读也使影片从根本上失去了说服力,化作一场无意义的马戏狂欢。
导演说,作为中产阶级跑去跟那群填海的工人做朋友,然后花了很长时间做这个故事的剧本,并不是写了剧本去找这个场景来拍。他不想拍那群人有多苦,而是对这群人的状态感兴趣,比如看见一群人在那里跳舞,那就是那群人的状态。王必成的那个梦,源于主角玩的那个游戏,游戏里的角色被打死之后,会变成幽灵一样看队友继续玩,王在片中的那个梦就是类似的状态。虽然也是电影节系文艺片的命题作文,贾樟柯式的美学,毕赣式奇幻的故事讲法,不过隐喻和梦境做的比《好友》那股故弄玄虚变相闪回的好一些。
#BJIFF09#一半灵魂,一半梦境,一半叙事,一半推理。短发的郭月很美。新加坡普通话还是有点出戏,感觉台词太不好。
洛迦诺金豹奖的动态片头真好看真酷,地球与路边的差距还包括少了郭月,那种神秘与诱惑的符号,但在这部多国部队制作的片子里戏份和表演稍有尴尬,当然全球的多元化也是优点,各色人种语言汇聚于各个国家运来的沙子的填海之地,从寻找到迷茫的底层人士,幽魂和梦境,时空虚幻结合的情节,包裹着犯罪探案的类型,都是非常时髦的电影节元素。cs游戏里的死亡视角和台词用得很好,评论从来不用懂不懂而是喜不喜欢何况有的打创作开始就没想给你讲清楚,多激发更私人的感受不好么。朗园见面场,2019第一部。
#locarno71 方法派侦探浸入式探案,寻觅两个外籍劳工的历程亦是坡上人寻找自我身份的旅程,填海工地这个空间放大了国土焦虑,却又模糊了外籍劳工跨越边境的可能性。很喜欢的一段对白是当郭月被男主告知填海的沙土来自于马来,印尼,越南时,她回应道那站在不同国家的沙土上岂不是去到那个国家旅行?探案线与劳工消失线最后交织在一场犹如萨满驱魔的火边狂舞中,案件的结局未被告知却书写了领土之上世外仙境的可能性。导演大有可为,会持续保持期待
好吧这片子拿金豹确实太扯了……(我不管,我喜欢)宏荣先生气质真好,像凯尔·麦克拉克伦。
导演讲,现在很难想象新加坡的版图,不断地填海造陆早已改变了原貌。电影中更直接地表述成,新造了一条笔直的海岸线。整部电影更像是展现导演对于土地的疑惑,即新造了1/4的国土,造地的沙石却全来自周围的他国,如此国土还算是“我土”吗?又以此对位到来自他国的造土者,创造土地却无法在此拥有土地的身份疑虑(真是贾樟柯喜欢的这种初级东西...)。花了太多时间讲WBC如何迫切地想跟他人创造联系,可以算是导演一厢情愿了。在不必要的地方生造了太多形式感,造土的场面呈现却很散漫,像是随手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