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设计,说穿了好像也没什么。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偏偏富二代还吃这一套,愿意发声。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
这件事犯不犯法?故事交待得很清楚,“当年国父不也一样吗”。
所以,如果仅仅看故事情节,好像不是重点。
贯穿故事始终的,其实都在强调“发声”。导演想说的太多,又想把所有的想法塞在一部电影里,炫技的成分稍微多了点。
故事里头的实习生有点意思。
能给个镜头,肯定是想要说点什么的。
话说,分个资料,有必要上这么“高科技”的设备么?
故事里头的女孩,有着远大的理想。
这个想法很好,很理想。
可是,这样的APP能活下来吗?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
即便是Android,也没那么容易审核通过吧。
这理想,如果“上纲上线”往大了说,可是了不得。
我们都希望能看得见未来,但其实未来还没来。
好好活在当下,才是最终奥义。
把当下活好了,才会有未来。
如果看得太远,未必是一件好事儿。
2019年6月以来4个月,为何港乱成这样?这部2018的港本土电影已经有点气味可以触觉得到。主线居然是女主角为了资助无zf化思维的被解雇员工,开发一款“动员废清对抗主流价值正常社会的社交aps”,而一系列敲诈公司和男主角爷爷的操作。这款aps能组织废清活动、交流、排期和公告板,简单说就是想做什么就什么,无zf主义。
电影本身,剪辑太快太乱了,居然可以在金像奖获得剪辑奖?一个故事本来非常简单,有必要剪碎,再乱排序吗?这个奖也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金像奖那边特意给的?
港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地方,但是做电影的人,能否有个底线良心,至少告诉废清暴涂,别去破坏港了!
香港这个影视帝国的确衰老了,记得90年代人才辈出,烂片如云,但好片也无数,杜琪峰、周星驰等等......可是今天已经好久没看到值得一看,大声叫好的香港影片了!
这部逆向诱拐,算是没快进看完的一部了~~~电影大意说一美女高智商,高学历。利用一起商业欺诈,利用警方完成对富三代家庭勒索。看似精致,实则根本不可能,这个操作细节如此之多,任何地方出差错整个计划就完蛋,没有任何预案,也没有任何意外,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弄得挺玄乎,实际挺烂,还获奖?我的评价是比烂片好点,故事性凑合,有点峰回路转的意思,但情节一般,刚看见女主就这知道这人是最大嫌疑。如果能有一些意外出现,主角想办法弥补,情节可能会好很多。演员也太一般,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演技,女主一出来的眼神就不对,或许是导演的安排,不过让人一眼看穿这人就是最大嫌疑。另外电影似乎想要诉说香港社会的问题,不过看上去导演对社会的想法太理想化了~~~ 最后勉强给三星吧~
文/令希丰
《逆向诱拐》由黄浩然导演,这是一部希望通过悬疑片的形式去讨论社会话题的香港本土电影。影片内容十分扣题,“逆向”通过表现形式带领着全片节奏,“诱拐”通过安插内容引导着核心话题。
特点一:就电影语言来看,剪辑突出
本片大量运用跳接、闪切等剪辑技巧,这些技术在其他电影中不太常用,因为它们的出现无疑在提醒梦中的你快醒醒,这是假的戏码,这只是电影。好莱坞黄金时代就将剪辑技法发扬光大,其精髓在于“流畅“二字,让观众全然察觉不到全片进行了人为剪接,从头到尾看起来都如此顺畅,就像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梦境中的你正在经历。基本的原则就是“动接动、静接静”,除此之外,为了让观众感觉不到画面的“跳”,转场相邻的两个景别,需要显示出明确区别,跳接抹除了这个景别上的区别。率先打破这种黄金法则的人物是让·吕克·戈达尔,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品《精疲力竭》出现了著名的跳接场景。
特点二:就电影观众来看,联动频出
本片第二个特点是,打破第四面墙,戏中角色频频与观众互动。也就是《死侍》系列中,主人公冷不丁地跟大银幕前的观众交流起来。不同的是,死侍只有一个(毕竟他的人设是话痨),而本片的多名主要角色,都跟观众说起话来。
以上两个特点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叫醒你”。他们作为香港电影本土创作者,也意识到不仅仅香港电影在丧失活力,整个香港都在丧失活力。作者希望通过电影这种艺术方式叫醒观众,叫醒香港。
问题一:当悬疑片来看,提示太多
本片如果定性为悬疑片,那么全片给观众的提示实在太多了,无论是台词、还是镜头,故事未过半,观众就已经意识到哪个角色的嫌疑最大。你甚至逼迫自己不要去相信那个看起来嫌疑最大的人就是绑匪K,但很可惜,结尾部分明确地告诉你——没错,就是他(她)!作为一部悬疑片,这种观影体验很不好。再一点,人设也出卖了关键隐藏情节,如果你观片量不低的话,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富二(三)代在影视作品的主要作用就是“被绑架”。
问题二:当社会片来看,枝节过多
因为本片讨论的是社会议题,所以也可以当作一部社会片来看。这样一来,影片故弄玄虚的水分就太大了,多余的人物和线索消耗了观众大部分的注意力。不利于观众接收创作者传达的精神和思想。
影片中无非表达这样的主旨——新一代香港青年的社会抱负,用合法行动去抗争而不是只停留在合理控诉层面。同时,也有不少既得利益者认为这是“废青”们的无理取闹。
这也许能给“996”控诉者一些参考。面对996工作制,一边发出控诉,一边谨守岗位。没有进一步采取实质行动,也可能发出“控诉”已经是最大限度的“行动”。反映出的实质是劳资双方悬殊的较量,这样的语境下,集体劳方在个别资方面前,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可言。资本家不是小明星,不会因为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就自寻短见或被迫改正。控诉者希望只通过“控诉”的方式,就能逆转局势的想法是侥幸的。
写在最后,十年间关于“港片已死”的言论甚嚣尘上,事实上,宣泄这样的观点并不能增添自我优越感,无论身处何地。中国是一个国家,台湾地区是一个省份,香港地区只是一个城市。以一城之力与一个省份、一个国家的电影市场去抗衡和比较,显然不太合理的,比较之后草率得出“港片已死”的结论虽然能满足嘴上之快,实际很是苍白。另一方面,就香港本土电影工作者来说,这样的结论却很有警醒作用,虽然观众这样评说比较武断,但是也充分表达了观众对于港片的长期失望。因为港片给华语电影观众的起点太高了,所有电影作品始终位于一条时间线上,无论是第一部,还是最近的一部,它们之间每次的比较都是高下立判。
首发公众号:希丰评论
发布日期:2019年4月16日
征集话题
即日起,本公众号向读者征集栏目【最佳女配角】【港电影】的话题,如果你有兴趣请在任意文章底部留言区留言,中选的话题将会成为栏目文章讨论的对象。
留言样例-【最佳女配角】惠英红《翠丝》/【港电影】《非同凡响》
电影根据加拿大华裔文善的同名小说《逆向诱拐》改编。说是高科技推理题材,但既看不到高科技,也看不到推理,其实网络勒索是可以当黑客题材拍的,但很显然原著作者没想着这么“高科技”。
IT、金融等领域的电影并不好拍,太多专业术语,观众在理解上就有门槛,剧情如何做到通俗易懂是个技术活。像《大空头》之类的电影很难引起大众兴趣就是如此。
其实大公司数据泄漏是有戏可做的,像FACEBOOK、UBER、趣店内鬼案、前程无忧、新加坡保健系统、华住等都爆发过用户数据泄露丑闻。可惜本片的着力点也不在于此。
导演编剧只想做一个“救世主”改变世界、领导革命的所谓寓言。但小成本之下,演员的表演又没有说服力,显得幕后的大主题很假。倒不如学《V字仇杀队》,简单直接就是女主被人招揽来引导一场网络革命。
苏丽珊又当女主。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香港电影无论男女都新人匮乏,《踏血寻梅》挖掘的春夏还是内地的,而白只受制于形象基本只是林雪般的绿叶路线走,然则香港并不缺绿叶演员。
导演黄浩然,不是那个演员黄浩然,看过他的处女作《点对点》,还有点情怀在,但这个《逆向》真不知道想讲什么鬼。
这电影讲了一个聪明的IT女孩为了支持他人绝妙APP研发计划去设局骗钱的事。过程有点冗长对白太多,估计拍摄资金困难吧,没啥大场面和精彩瞬间,就像一部日常生活片。
剪辑不错,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但编剧明显功力不足,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女主角自带光环,其他人都是二傻子似的,不带这么玩的,把观众们都当二傻子呢。一星给剪辑,一星给题材,两星不能更多。
剪辑帮忙不少,颜色酱黄绿,虽说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但是有些是反抗,有些是权力欲。故事非常中二,任何一环松动,女主角恐怕就不会在海边大谈改变世界,她是反社会人格和投机分子,男主角最后看她的表情我还以为是要吐了。开发技术的人是为了有趣和有用,而对金钱和权力贪婪的人,最爱打着名利或者革命的旗号去利用,还有脸自比孙中山?两岸都在谄媚年轻人,嘲笑中年阿sir——他才是真正脚踏实地的人,踩港女老婆爱shopping(《金都》已经走在你们这些彭浩翔的前面了),建制和反建制都是的话术,电影才是真的被绑架
想要构建世界新秩序新价值,体现年轻人敢想敢做的能力和思想确实值得称赞。但是名片的执行能力比不上想法,剪辑混乱,后面直接失控式的告知顺序答案。如果相信观众是智人,那应该把答案留足空间。最后男女主看似淡然地坦白一切,女主还用孙先生违法救国来证明自己和所有改变世界的行为是合法的,从本质上就是矛盾的。稚嫩的味道大行其道,除了极右独裁,极左改变一切也很可怕。
那下抱了你的肩,看到你神秘的微笑,只好把手縮回來,四年前就造過飛機給你,卻得不到你的心,除了裝睡還能……你一直只讓人追, 我永遠只是兵嗎, 這次為了你我去誤導那肥大叔,又幫你做戲,知道你利用我眾籌,我沒……你只要我CHOK. 好的, 為什麼我不離開這里, 原因只有一個, 就是你, 蘇麗珊小姐, 請讓我做你永遠的兵…….(雖然靚妹陳曾寧小姐也很好)
到后面就懒神秘,圆不了个古仔。两个主演倒演得没什么问题。
第四顆星是給導演對香港和對下一代的關愛。
又批判大数据收割又要利用大数据网络动员抗衡体制,最后还要叫醒打瞌睡的富三代一起改变世界,是否有点精神分裂?核心内容是连城三纪彦《蜜》的香港本土改编,怕观众看不明白还要用字幕彩蛋梳理案件,甚是无聊;从13年的小说到18年的电影,香江人民在虚构背后的现实革命情绪终于在19年达到爆发峰值,本片的社会价值估计要高于电影价值?
精巧入时,而且很港式,李端娴的配乐非常贴切(不剧透,但结尾的某首真的应急又催泪)。但视听就和片中推理一样,但只是裹在内核上的糖衣,少了几分投入,也加重了结局割裂的说教感。没有人能预测香港的未来,但苏丽珊和吴肇轩的未来一定很明亮。
Veegay,你最後一首配樂又犯規了喲,嗚嗚嗚
悬疑类型的剧本稍微有些套路化,但在片中也体现香港社会问题的探究。
太乱太青涩了。无论是故事,镜头处理,剪辑,都透露着一种有心无力。那么多熟人面孔,也让我赞不起来。
你们这代人,只关心自己。。。难道仅仅是一代人么?
命題太大,推理呈現則弱;有心拍新風但有些力有不逮。
不太行。故事框架其实挺好的 把大家困在大厦里 谁都可能是绑匪 就像密室杀人案。但是导演节奏把控不太好 段与段的跨度太大导致观众没有参与感,案件就变得不接地气。然后关于chock的这个APP 说得好听 但其实就是假大空而且眼界窄的东西 没有太高的意义。但这电影最大优点在于很有香港气息 看得出大家都很爱这个地方 演员的表演恨不得走到哪都告诉大家他们是香港人 这份归属感倒是挺纯粹。配乐不错 女主挺好看的。
難看
故事都讲不明白,就不要反复强调什么“科技改变未来”、“app改变社会流动方向”之类的内容了吧。
小制作小成本味(里面鼓动一群人跑来跑去,几台数码设备(包括电脑手机平板)大概算最高成本了),没拍好那种。演技基本是没有的,面对镜头算自然就是了。演员们长相也普通(全靠化妆)。这么大个主题缩到这么小来讲,弄得好像很革命似的,再佐以非常不到位的台词能力,给三个星都太高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片,更为幼稚。
1/11/2018 @ 大館。表面是推理,內裡卻是導演對香港近年的社會問題及世代鬥爭的一封信。
资料了解得不够,不知道导演背景,但透着新人的那种生涩又勇猛的气息,还是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叙事手法真的不纯熟,胜在关注的内容和视角都有新鲜陌生感,为这个加一星。说港片衰落,市场畏缩风光不再真的是事实,但是又因着这些对现实的关照和不妥协,仍然对每年金像抱着期许。毕竟,咱们的大盘子里头,也只有FIRST是点盼头不是么。
这个计划最后被翻盘得感觉难以成功,推理题材有个悬崖就是,如果创作者难以对谜团及过程进行质量高低的判断,常常会自己陷入非常简单的谜面里自high。这套戏如果用苏丽珊的视角去写的话,是比《过春天》还要有戏点的作品,但反而现在就想画人物关系图一样处理下来,非常的畏畏缩缩,如同电影里的几个主角,无奈的被困在套房内,力不从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已經好多科幻電影講過雲端電腦的厲害之處;不過相信無人可以阻擋到這種巨輪轉動,或者寄望地球毀滅速度能減慢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