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Wes Anderson的影子,又有着drama的表演方式,很取巧,也很有趣。但是看这片名See How They Run,一开始以为是主角是凶手的电影,但是电影后半段就把这个猜测终结了。于是我又猜其实主角是神经病,他就是那个连环杀人犯。这一切都是他臆想的。但是我又错了,凶手居然就是最人畜无害的那个。但在我以为电影还有什么高明的反转的时候,影片结束了。也是,一部90分钟的片子,不能塞下很多东西。 对于一部电影,看之前期待过高本是不理智的。但这毕竟是改编The Mousetrap这部经典话剧的电影,所以期待高一点,我认为是合理的。电影中把话剧的内容再翻拍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原创内容。不论是把凶手往主角身上误导,还是最后跳出剧集的创作,把凶手安放在"现实"中的阿加莎一行人身上。让凶手和作家对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样的原创内容不仅让电影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好的趣味性,也给了电影讽刺很多以前和当今的影视行业的许多问题的机会。影视圈内的潜规则,编剧和导演的自负,以及改编创作的不顾后果。结尾部分也很讽刺,似乎现在所有悬疑,动作电影的结尾都要大干一场。不论是枪战还是爆炸,这或许把人情绪调到最高潮。但是那些平淡的结尾和有缺憾的结尾也很美好。正所谓Silence is good.
最后,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如今的新版翻拍都变成了一团污泥。或许真的需要希区柯克再复活一次,因为即使是他再老派的电影手法,也可以拍出它们的精髓。
本片并不是正经严肃的本格,而是以莎婆经典舞台剧《捕鼠夹》为基底的一部带有伍迪艾伦话痨气质、韦斯安德森风格的美式英伦侦探吐槽片。
看了一分四十五秒就想打五星了:但凡吐槽了老式推理剧的cliche,都值得五星 ——偏僻的暴风雪山庄,冗长无聊的开头,逐一介绍人物,然后杀掉其中最讨人厌的一位。
这回是一部适合大多数人的商业娱乐电影:
很多很多很多的固定镜头、分屏、大牌的演员,会让人觉得导演是韦斯安德森——满足了没看够《法兰西特派》的观众;
沙夏罗南带一点爱尔兰口音的可爱少妇菜鸟警官形象担任吐槽役——满足了伍迪艾伦粉丝、罗南粉丝;
他们本可以让查案双人组都是男人,但是好心把助手换成女生,提供了对男子汉气概的揶揄和男性凝视的批判,以及充满刻板印象可有可无的黑人选角——满足了zzzq群体(我乱编的);
你可以带中意的妹子去看,在开场半小时猜中凶手,享受怀中的妹子的赞叹;
你可以让男神带你去看,装作小鸟依人蹭进怀里,稍微忍受一下废话、赞叹几句就能极大满足男神自尊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唯一不大适合的可能就是老派的本格推理爱好者吧。
毕竟都2022了,勿言推理,只有推理爱好者受伤的世界达成哩~
导演在道具间遇害,尸体却被搬到舞台中央。沉默的侦探和多嘴的警察开始探案,剧组的一干人等都被封闭在剧院中,因为其中不仅有凶手,也有潜在的被害人。
老练的侦探和红颜女警搭档追查凶手。先是找到编剧,抽丝剥茧地还原导演无聊的一生。侦探的冷漠,与女警的热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然后是制片人,他似乎有把柄握在导演的手中。 接着是带位员,他似乎看到过凶手。然后是大明星,说了一大堆无聊的话。接着是剧场老板。最后女警居然发现与死去导演有染的正是侦探的妻子,而侦探有充分动机实施报复。她刚想向警察总监举报,又被侦探拉出去看戏。戏院中,编剧被掐死,但凶手并非侦探,侦探的妻子也并非被警方找到的那个人。
最后在阿加莎公馆中案件真相大白,那个带位员的亲身经历就是《捕鼠器》的戏剧内容的来源。他的悲惨遭遇被阿加莎·克里斯蒂写成推理小说,继而改编为戏剧,又即将被拍成电影。他认为随意消费别人痛苦的导演,编剧和作家应该为此负责。但他却人微言轻,这部人气很高的戏剧依然在年复一年地热映着。
此片表面上是一部犯罪喜剧,讲述了一场谋杀案的探案过程。其中侦探和女警的完美搭档,以及剧院中各个角色的不同故事都是此片的亮点所在。但其实,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的出现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焦点。这位瘦小,智慧却又带有某种女巫魔力的著名作家的出现,完全将扑朔迷离凶杀案和舞台上的经典戏剧完美重合了,进而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不起眼的剧场带位员会成为这起扑朔迷离案件的幕后凶手。
创作的自由,也许可以为阿加莎的小说辩解,而对悲惨事件的漠不关心甚至作为消费品来进行文艺创作,就是对艺术最大的亵渎。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虽然高票房和高话题度一直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但如果屈服于商业利益,甚至将人文关怀异化为哗众取宠的创作一定不能使其成为一部好的经典。
本片是一部在服化道上颇为老派的英式侦探电影,全篇基本都在对话中度过,男女主的互动是亮点,而且女主的话痨属性和语速之快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喜欢看此类侦探电影的影迷们可以试试。
剧情讲的是阿加莎以现实中的虐童案件为灵感所写的《捕鼠器》非常热销,被改编成了戏剧,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观看,所以即将被改编成电影来上映,但一个剧院的引座员其实就是当年虐童案件里的哥哥,他每天都要看着自己的过去一遍遍的在剧院重复后,心态逐渐扭曲,而后他又听说要被改编成电影,怒火中烧,找了个机会把电影选定的导演宰了,后来又把想改剧本继续拍摄的黑哥也宰了。
但他发现这样做也阻止不了影片继续拍摄,便写了封信给电影的各个制片人,邀请他们到阿加莎的家里去做客,准备一锅端,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在经过男主警察和女主警察的协力配合下,已经摸索到了真凶身份,并顺藤摸瓜来到了这里,最后主角团成功击毙了凶手,但一个无辜群众因为误喝了阿加莎有毒的水而身亡,到这里影片就结束了。
在剧情介绍部分,我个人如果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欢迎各位友邻在评论区指正!
其实一直挺喜欢这样破案类的悬疑片,层层剥茧、根根抽丝,最终豁然开朗,如释重负!
从早期的《控方证人》、大侦探波洛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到《利刃出鞘12》、《布达佩斯大饭店》等等!
本片虽然类似,但是总觉得差呼劲,可能是英国人的那种故作优雅的懒散,也许是那种举止绅士的傲慢,总感觉节奏太慢了!虽然也只有短短的九十多分钟!
据说本片出自于经典小说和舞台剧《老鼠夹》,而作者当年设计的版权问题,导致一直不能拍成电影,而本片就是利用擦边球,尽量的还原了原著!
当然,原著小说我没看过,更别说那个舞台剧了,但是,我相信原著小说一定更精彩,也许是受了版权因素的干扰吧,本片可能拍的不够经典,但是作为这一类破案的悬疑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因为,一部好的悬疑片,不到最后一刻你是猜不出结局的!
当然,还是那句话,悬疑片不剧透!自己是感受吧!
推荐指数⭐️⭐️⭐️🌟
作为一个对影视作品有兴趣的传媒学生来讲,电影开场不到十分钟直接破案(小小自夸)
没有看过阿婆的作品,单就这部电影来讲剪辑手法我还挺喜欢的,很多暗示镜头让我看到导演玩乐子,好像穿过镜头看到抓耳挠腮后嘴角扬起排版的导演,仔细看其实暗示很多,很佩服导演的场面调度,但是应该大部分人会被主题吸引忽略细节,但是只要认真看镜头语言无一不在揭露凶手。
破案等等并不重要,电影在中段就直接整个故事展现给你了,与其说是围绕破案这条线,不如说是围绕影视制作的解析,用破案串联的主体是影视制作的各个主体,导演、编剧、制片等等等。属于Get到的会觉得找乐子的戏剧,有意思的是整部作品的戏剧性,结尾的结束用模板打破模板,以及艺术是为什么的解释,导演做到了“艺术应该揭露事实”,整个电影看下来很像找导演藏起来的一个个礼物,对我来讲可以看懂并且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都猜得到但是导演手法很棒,场面调度很绝,非常有意义的片子。
我真的看得气死,整个风格,拍摄手法,说话节奏等等等全都可以说是完全仿照韦斯安德森 ,甚至包括阵容!!!关键拍好了也行,不算难看的故事拍得这么难看真的服了,整个故事真的一言难尽,这么强大的阵容排除这么无聊的电影,我不知道该骂编剧还是导演,真的气死了气死了。真的白瞎了上映前我那么期待(不过演英剧的老熟人真的太多了,好爱…(太烂了,越想越气,改两星
卡司也算豪華,表演可圈可點,攝影精緻如Wes Anderson,結構上也看得出花了心思,喜劇部分帶著些許笨拙的可愛,然而作為一部致敬阿婆且埋了無數阿婆梗的作品,偏偏在懸疑部分糟糕如柯南,欺騙性線索沒有欺騙效果,關鍵線索藏著掖著到兇手自爆,不是前面的幾句台詞就算作伏筆的,完全不顧及觀眾的推理樂趣,最核心的部分出了錯,其他一切的出色都只是屎上雕花。
评价一般倒也正常,因为这个片子太轻了。更像是阿婆《捕鼠器》的同人衍生作。电影大概就是在舞台剧《捕鼠器》的基础上做的各种互文和衍生,其实趣味倒是不错的,但就是有些过于简单和玩闹了,最终也只能看个乐子,没法细琢磨。
布达佩斯大饭店+法兰西特派,沉浸式打破第四面墙
看见评分被劝退的,一定会错失一次好的体验。阅片多是个好事儿,有时候也不是个好事儿,有的人想要别人知道自己阅片多,就评价像这个像那个,风格的相似绝对不是给这部片打低分的理由。这绝对是部好作品,有趣、有诚意、看得出导演的才华。
6.3 陷入了仿韦斯安德森和元创作桎梏的复古喜剧,本格推理的部分未免太简单了点,人物群像也没塑造起来,但。。。。。罗南好可爱啊啊啊啊,整个角色设计简直是三次元的朱迪警官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有点《布达佩斯大饭店》+《利刃出鞘》的感觉,当然了,肯定是不及这两者,但这部片本身还是有一种自带的幽默气质;多半要感谢罗南,她操着一口的英腔,搭配她那个一本正经的傻样,真的是严肃搞笑的范本。
在我看来全片最好的部分是与案件无关的一小段,男主和女主各自回家,男主喝着酒制作拼图块,女主看着家里的孩子。其实这一段蛮增添人物光环的,只可惜就这么拍了一段。探案手段就用编剧惯用的技巧,让剧中有案,案中有剧,最后用戏剧永生的因来圆电影必死的果……但您这就是一部电影啊,而且穿插着各种拙劣的模仿以及不成熟的技法,看完之后我只想问,西尔莎罗南为什么要接拍本片呢?
五颜六色二分屏,画风比韦斯·安德森还韦斯·安德森。可惜编剧不做人,味同嚼蜡的破案过程白白浪费了《老鼠夹》创意。要是阿婆知道自己客串还要负责杀人估计会掀翻棺材板吧...
2.5🌟吧,风格模仿Wes Anderson痕迹太重,故事有点无聊🥱
其实是个元电影嘛,从戏剧结构到人物设置再到案件本身都与媒介息息相关,有很多影迷和从业者看了能会心一笑的冷幽默小梗(诸如一边让角色否定flashback一边狂用),算是用自反与解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剧作本身的无趣,尤其看到最后,真凶和(包括阿婆本人在内的)12个角色齐聚暴风雪山庄实景调侃《捕鼠器》,还是有一定趣味性的
没头脑和不高兴 轻松愉悦的侦探电影 ps阿婆真的这么狂暴嘛哈哈哈哈哈
完全临时起意去电影院,片尾字幕出来的时候超震惊地发现韦斯安德森跟这个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of west end。看这片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因为阿婆的规定,《捕鼠器》至今不能合法被搬上银幕,甚至于要不是维基百科泄了密,大英子民至今都没有途径被剧透,然后你就能读懂不少这片的元趣味。元宇宙到现在没整出啥名堂,今年倒真是不折不扣的元影视大年
山罗南竟然意外地好磕!!的确是没头脑和不高兴。英国警察不用枪,光靠大喊In the name of God, stop的梗有笑到,节奏紧凑短小精悍的糖水喜剧看个乐子也挺好。分类绝不是历史+惊悚
我妈和我姐合影泄出
解構阿嘉莎、揶揄阿嘉莎、致敬阿嘉莎,比起直接翻拍阿嘉莎的文本,本片有趣的嘗試在於他用戲中戲的方式在拍阿嘉莎的文本,同時又試圖走出套路的收尾。從風格到美術再到構圖,實在太像魏斯安德森拍出來的東西,但魏斯來拍節奏會更加輕巧,不會像正片稍微冗長。不過撇開這點,它還是拍的比肯尼斯布萊納輕巧許多,全員都有動機,但是真正懷有動機到想殺人的兇手,往往都是最不起眼的配角。羅南當警察實在太可愛了,洛克威爾演酗酒警長跟羅南火花不錯,濃厚英倫味的阿嘉莎懸疑喜劇,看阿嘉莎被揶揄成那樣,確實挺有趣,整體是可以輕鬆看的懸疑小品
看的时候很难不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和《利刃出鞘》,可以当低配代餐了,更何况这个卡司配置都有点像。当初关注到这部不仅因为演员卡司,还因为和《英村脑残故事》是同一个导演,看的时候就觉得领位员很眼熟之后一查原来就是英村里的那位,恍然大明白。趣味小品,复古风美术我一向很喜欢,各种分屏也很有意思。认真评一下故事的话就是很同情凶手,这作案动机我觉得有理有据。虽然没看过《捕鼠器》,不知道是不是在讽刺。伦敦西区的背景甚是中我意。
这个阵容,又是九月上映;结果却没有去到任何电影节,其实已经能感觉到成片可能会有些不妙。当Kenneth Branagh依靠层出不穷的翻新找到成功后,《利刃出鞘》甚至开始壮大为一个IP,小荧幕中里还有《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取得成绩;“年代/娱乐向谋杀悬疑”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热门选材。本片基本也跟着这股风,借助各路演员之手和一些足够华丽的置景,想要炮制类似的效果;但有些简单的故事和逻辑,以及电影背景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都注定让它无法拥有更独特的抵达。但惊喜是罗南,她能适当从一些“闷片”跳脱出来总归是好事。
常规犯罪喜剧,致敬倒是蛮多。如果男女互换成笨蛋奶狗男警探配不醉不归女魔头侦探,观众一定更爱看。另:Brody居然只在里头演了个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