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重男轻女问题相对严重的中国,看到中世纪欧洲对妇女的压迫,也不禁感慨:这个世界怎么了,对女性如此不公平?中国传统对妇女三从四德的要求,伊斯兰世界中女性不得抛头露面,就连炫耀平等的西方世界,也有着如此不堪回顾的女性屈辱史。
女人如果获得知识,她的子宫就会缩小,影响生育这一女性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这一现在看来无比荒谬的言论,在当时的基督教徒中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父亲和丈夫在处理对待妻子女儿的教育问题时显得如此的冷酷无情。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真是相映成趣!
可翻开人类更久远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女性并非一直以来就处在被男性欺压的地位,母系社会在更长的历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那时的人们不知其父,只知其母,人们按照母亲的血统确定家族成员,家族中的领袖只能由女性担任。而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男性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于是在男性开始争夺社会和氏族内部的主导权。这个过程和所有人类内部发生的冲突和斗争一样,都是残酷的,甚至有些丑陋的。于是,各种神话男性、诋毁女性的言论就出现了,有的流传下来成为了传说,有的就被宗教列入了教义规条,通过无所不在的方式影响着所有的人。所以,虽然这些言论背后隐藏的是当初抢夺权力时的阴谋,但不可否认它成为了男权世界最有力的武器,一旦违背就会被沦为异类,被社会抛弃。
乔安娜并非天生反骨,但天赋和智慧让她看到不公;虽无心追逐权力,但一旦拥有权力就会倡导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女子拥有了知识,就会对男性统治世界产生巨大的威胁。这场战争,可能没有硝烟,但一样残酷。这场战争,似乎消停,但远未结束!
文章来源:
http://www.artblog.cn/U/joshuawang/archives/2010/91621.html作者:王书亚
小说译者谢瑶玲女士,是东吴大学的老师。东吴的校训,是孙中山写给蒋介石的一句话,“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位基督徒总统,写给下一位基督徒总统。但言语内涵,却与他们的信仰,毫无瓜葛。就像一位马克思主义领袖,写给下一位马克思主义领袖,说“你办事,我放心”,听上去也与所信之道,南辕北辙。
天地若有正气,必来自天地之外,贯乎天地之中。岂能从肚腹中养得出来。所以庄子说“养气”,圣经说“吹气”。养气自重,吹气自卑。就像我为小书亚买的气球,你不吹它,它永远都是瘪的。
古今地上,也没有完人。台湾的小学课本,把田横五百壮士,称为“五百完人”。阎锡山离开大陆,留下五百人,人人身藏毒药,要为党国殉忠。蒋介石率文武百官祭奠,也称他们为“太原五百完人”。
所以我一看东吴的校训,“完人”二字,就像学术的苍蝇,灵魂的水货。人类的走向,是越来越自负。人类的悲剧,是永远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世代,评价过高。一切道德上的努力,都好像在气球上写“养天地正气”。一切物质上的堆积,都好像在坟墓中说,“法古今完人”。
在第一个复活节的早上,天使说过一句善意而锥心的挖苦话。几个妇女看见耶稣的坟墓空了,细麻布摆在一边。她们就东张西望,在墓地穿行。天使穿着白衣显现,对她们说,“无知的人啊,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这句话常点醒我。圣人、伟人,巨人,完人,其实都是死人。每当人们设立一个目标,杜撰一种主义,就开始翻开历史,一次次地“从死人中找活人”。所以广场上,依然挂满死人的画像。
圣经中,用“风”来比喻圣灵。用“吹气”来比喻神将灵魂的样式,就是属乎真理的仁义与圣洁,放在人的血肉之躯中。吹气,是对“被造”的一个生动描绘。尤其是在人类堕落后,耶稣说,心灵的重生,就如被风吹过一样。所以救赎,对他来说,是十字架上的承担;对我们而言,却是一段风中奇缘。圣经把人的救赎之道,称为人的第二次被造。吹气,亦是对“新造”的一个生动描绘。
人若承认,自己是可怜的。就转身,迎风站立。吹进去的是灵气,养出来的是血气。信仰的对象,是死里复活的救主。而道德的楷模,都是阴间的死人。
学雷锋的意思,就是从死人中找活人。三代之治的理想,也是从死人中找活人。不是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而是天不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因为人类的病,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死人没有权柄,将他的伟大,传递给活人。所以雷锋是雷锋,你还是你。道德,不像疾病可以传染。道德在本质上像生命,生命不可传染,生命就是生出来的命。惟有生命,可以生出生命。惟有活人,可以拯救活人。
这就是为什么道德若不立在信仰之上,道德就是一个咒诅。信仰救人,是一个一个的救。道德杀人,是一片一片的杀。信仰是生命,就像零售,你要独自开口,自己伸手;道德是标准,就像批发,同一批货,只有一个编号。你在道德中被定罪,你在信仰中被拣选。
一次,我和小书亚出去,见一个老汉弯腰驼背,正在垃圾箱里找东西。我叫小书亚拿了五块钱过去。我第一眼生出的,是对他的怜悯。但这种怜悯只是道德意义上的。连同我的施舍在内,都诱惑着我,叫我生出内心深处,一种隐秘的骄傲。
但我第二眼生出的,是对自己的怜悯。当我把自己与那个老汉比较时,我是一个道德主义者。所谓道德生活,就是一种活在比较中的生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道德就等于道德优越性。只是,当我不是把自己和老汉比,而把自己和老汉捡回来的垃圾比时,我鼻子忽然就酸了,甚至差点哭出声来。
为什么我要送他钱。不是因为我不需要像他,从垃圾桶里捡东西;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上帝从垃圾桶中拣回来的东西。我不能“养天地正气”;我的同类中,也没有可以效法的古今完人。说到底,我无法活在崇高的道德中。我若不在信仰中被拣选、被新造;我的一切道德,都将助长我的道德优越感。就像水涨船高,我的道德优越感,终有一天,要吞没我一切的道德实践。
只是在第二种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基督的信仰者,而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我出于信仰而施舍,不是出于道德而施舍。我出于我被造(旧造与新造)的本质而行善,不是出于我现实的才能、机遇、地位和品德而行善。
在上帝眼里,只有这样的、非道德主义的善,才是真正的善。因为行善的人,若不将善的来源和果效归于上帝;他就没有行善,反而行了恶。因为他将荣耀、来源和动力归在自己(养天地正气)身上,或归在同类(法古今完人)身上。
这些是我看了电影,对自我的一段省察。哈姆雷特说,上帝给了我们一张脸,我们又自己造一张。上帝造人,是造男造女。无论男女,越过被造的地位、自我成圣的诱惑,其实都一样强烈。
谢瑶玲老师译过许多中世纪教会题材的小说,最著名的是《玫瑰之名》和这部《女教皇》。刚好,德国拍了这部电影。在十三世纪的传说中,这位女教皇若安,据说是在德国南部出生的(离马丁·路德的家乡不远)。德国人似乎很喜欢这个子虚乌有的故事,能同时满足民族主义、女权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三座大山。
刚好,国内今年也出版了中译本。传说中,若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乔装成修道士,一生渴望让自己的才华,如明亮晨星,照在人前。电影迎合女性主义的视角,将悲剧刻画为社会性的,即女性的地位、才华在那个时代不被尊重。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悲剧仍然是关乎信仰的。如果上帝造人,是造男造女。那么性别在人类社会的构成、和睦与美善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女权主义的一个左翼立场,就是才华挂帅,性别靠边。和左翼的政治挂帅一样,基本原则,就是谁有本事谁上。于是男女性别就被非生命化,被视为物种进化中一种阶段性的、和粗糙的安排。
若安在学会了掩盖每月的经血,也为此舍弃了婚姻和家庭。但她仍无法胜过情欲的试探。在梵蒂冈怀孕,游行中当街产子,难产而死,以一种怵目惊心的方式,暴露了她隐藏一生的性别。启蒙运动后,这个十三世纪的传说被翻将出来,不断成为女权主义和反宗教的噱头。
今天的女性,有双重悲剧。一是男人们的傲慢和背约,使女人一直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得着她们配得的平等与尊敬。二是女人们以牺牲、抹煞、藐视和放弃女性身份与特质的方式,去争取一种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女人”的虚构的自由。
传扬若安的故事,也是一种死人中找活人的努力。性别,本当是人类被造的特性中最宝贵和令人敬畏的一部分。但在一个慢慢男女不分的世代,人类的性别,要么成了鸡肋,要么成了化妆品。
若安的父亲,是一个固执的乡村牧师。他在信仰上怀着深深的偏见,活在一种道德主义的残酷中。父亲拒绝让若安学习,她离家出走,选择了一条错误的反抗之路。就是以隐藏性别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才华。若安难产而死的悲剧,也是今日一切女权主义者的悲剧:谁若羞辱自己的性别,她(他)的性别终将反过来羞辱她(他)。
无论若安有多聪慧,当克洛维的日耳曼士兵冲进教堂时,她本能地躲在了祭坛下。智力不如她、也因此不被她尊敬的哥哥,却起身拔剑,为她而死。我多么盼望智慧的若安能在这之后,回到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中去努力。她却反而决定一生隐藏在性别的谎言中。从这个角度说,她并不是女性主义者,而是一个反女性主义者。因为现世的苦难,使她不愿相信夏娃的一切尊贵、才华和美好,和夏娃的性别密不可分;也不再相信男女性别的被造中,饱含着一个尽管艰辛、却始终高于这黑暗世代的崇高应许。
女权主义的梦想,其实和男权主义一样,是一种雌性同体的文化,和一种道德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麻痹人们的常识,游说人们活在信心之外,并怂恿人们挣脱性别,鼓励人们自我造型,目的就是从人类下降为蚯蚓。
2010-5-25
一千一百年前的欧洲是段最黑暗的时候,上帝光芒所笼罩出一片愚昧交织成的混乱。人们借着上帝的名义贫穷和痛苦,男人粗暴,女人顺从,两性之间仿佛两个阶级,相隔的是一条巨大的鸿沟。奇特的观点在如今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它们曾经那样言之凿凿被一遍遍重复着:女人学读书和写字,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女人的知识越多,她的子宫就会变得越小;女人不适合学习,她们的大脑构造与男人不同。那时候的女人,沉默得如同历史中的剪影,遭受虐待,无聊地愚昧,摆弄花草,看着自己的丈夫,她们的目光混沌如水,情感冷淡如冰,似乎她们也知道,麻木会让她们过得好一些。
但是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姑娘,她们脱颖而出,即使没有鲜亮的发饰,却有鲜亮的眼神,她们径直往前走,步履不急不慢,好像她们知道,谁也赶不上她们。
谁也赶不上。
女人可以走多远?
即使是千年以后,这个问题也还是没有答案,有的女人当上总理,有的当上首相或者女王,但这是一个女人能走的最远的路吗?这个答案我们不会知道,其实人都是这样,每当自己到达一个目的地,就会发现,还有更远的前方在前方。
约翰娜出生于一个乡下神父的家庭,他的父亲没有传说中神父的仁慈,反而专职和暴躁,在母亲生孩子的时候,把用于镇痛的草药悉悉索索地倒进火堆,“上帝说,女人必须忍受生孩子的痛楚。”他忘记了,草药也是上帝给人类的恩赐。当他知道约翰娜学会读写以后,羞愧又凶狠地告诉来招生的老师,“我会好好惩罚她。”当得知自己上学的机会被剥夺,约翰娜终于离开了家,在学校因为是女生,再次受尽冷落,终于有天她削去头发,换上袍子,果敢地和过去的一切做了了断,她才真正如鱼得水起来。
“我已经习惯了男人的生活,我爱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可以思考,自由自在地活动。”
但其实还是为难的,在比爷们还要爷们的强悍背后依然有颗女人心。当看到夕日的爱人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总会有一些改变。
如果那个人不出现的话,也许约翰娜会走得更远,而不是在当了教皇,提出新的制度以后就凄凄地因为流产死在巡游的途中,但是怎么说呢,也许,这就是女人。
外表再强悍,内心依然细腻,柔性,甜软,像水,或者是其他什么无形的东西。就算是对真理的渴求,也蕴含着善意,细细滋润到每个角落里去。
忽然间之前的什么传说都想起来了,把羽衣收到箱子里的仙女,求巫婆用刀子割开尾巴的人鱼,还有最近看的《白王后》里的故事,水之神梅露西娜走出水中,愿意做个平凡的妻子,受人间的女子所受的苦楚,只求每个月有一天,能够变成自己原来的样子在水中肆意玩耍,但是这仅有的一天被丈夫看到以后,他还是觉得惊诧和不能理解,他不能接受,他们两个是不同的生物。
作者在这个时候说,“男人和女人确实是不同的生物。”
女人可以走多远,不是取决于她有多么的勇猛好斗,而是取决于她的内心有多强大多善良。
智慧可以有多美?
说实话,演长大后的约翰娜的姑娘长得并不漂亮,(小时候和少女时候的都非常萌),换上了僧侣的长袍,剃了个河童头(……),开始自由地行走,如饥似渴地学习,可这个时候的她看起来美死了。
文中的一个片段我非常喜欢,约翰娜的校长骄傲地说女人不适合学习,这是自然规律,女人的大脑构造不一样,没有逻辑性不会思考什么的,这个少女不卑不亢地低声开口:“夏娃吃智慧树上的苹果是因为求知欲,而亚当吃苹果是因为夏娃让他吃。”这一刻我的电影里的人一起喷笑出来,还有当别人以“女人的知识越多,子宫就越小,这是常识”为理由反对她建立女子学校的时候,她说“如果20年之后罗马一个小孩都没有了,那么我就把学校取消。”
她的脸色苍白,身材瘦小,甚至少有笑容,但是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样强大的知觉形成的巨大的能量,让她的举手投足都带了几分从容不迫的气度,真是美好。
小时候会认为单纯就是美,比如脸上没有痣,或者纯白的裙子;年轻的时候觉得青春就是美,蓬勃的生命力,皮肤的弹性;现在渐渐地了解了更多美的东西,真正内涵的美需要时间的洗练,智慧的打磨,外表平凡的人,会因为一些不平凡的东西显示出惊人的美来。也许以后会觉得简单就是美,或者平凡本身就是美,这样的思想像河流一样,渐渐变得广阔,其实美就是生命本身。
信仰可以多强大?
故事的背景像一幅油画,墨绿的森林,五彩缤纷的城市,金色的教堂,大家虔诚地跪下,接受主的感召。
但其实信仰是什么呢?
约翰娜的父亲虔诚地信仰上帝,借着上帝的名义殴打自己的妻子;约翰娜的哥哥也信仰上帝,他偷偷地教约翰娜读书和写字,杀死教皇的那批幕后黑手也信仰上帝,他们打着上帝的旗号走上高高的台阶;还有约翰娜自己,女扮男装,做着当时教会不允许的事情,却把爱之光撒得很远。
行善是上帝的感召,作恶也是上帝的感召;不学习是上帝的要求,学习了也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的心思到底怎样没人知道,其实路还是由着自己走。虽然冥冥之中,那把大手会推你一把,把你推到该走的路上去。而神的指示,其实不过是给自己的行为找出的借口。
但是矛盾的是从这部电影中我似乎真感到了上帝的存在,他温柔地对待约翰娜,给他安排各种天使,教她读书,教她爱,给她智慧,保护她的安全。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约翰娜心中的善意和感恩让她能做到如此地步,灵性地生活,自然能得到神灵的暗示。(啥啊这是?)所以又开始想到最近常常思考的问题,世界究竟是意识的,还是物质的。
上政治课的时候我曾经是个非常认真的唯物论者,单纯地觉得就算政治书里写得再离谱,世界是物质构成这点肯定是不会错的,看看我们身边的石头,再看看写字的桌子,世界就是这样的存在;现在渐渐有点恍惚,因为很多事情开始变得难解释,看了一些洗脑书,你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之类;开始认为是鬼话连篇,现在又渐渐觉得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比如一件任务,你把它当成负担,那么它就是一个负担,而你把它当成一个机会,它就是一个机会;发生了一件事,你认为是好事,那么就是好事,认为它糟透了它肯定糟得不能再糟,而这一点点小小的意识会引导我们做下一个决定,再接着做下一个决定,一点点的砂石累积成人生的金字塔,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为你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不仅想问了,如果真有上帝或者神的存在,他会把我引向哪边呢?他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盒子,我又能从盒子里掏出什么样的礼物?我会像约翰娜一样,在每个盒子打开的时候,温柔地接受,虔诚地道谢吗?
结尾处约翰娜死于流产,我翻了一下历史,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的话,好像她是真的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和电影中不同,真是太好了。
觉得女主角特有味道!!!
————————————————依旧不能与书媲美
拍的有点太冗长了。。。后来就看不进去了。
http://www.eee4.cc/html/juqing/2011/0118/20053.html
As much as I love the legend of powerful women, is the Romance part really necessary or just for selling the novel?
被这个传奇的历史故事吸引住了,很好看
在不允许女人识字被当做撒旦的年代,能够屡屡遇到珍惜她才华的恩师,能够多次在劫难中存活下来,能够在选择爱情准备离开后却被选作教皇,好像一直都有一根命运的绳索在牵引着约翰娜。这是她的宿命,躲也躲不掉。在Gerold要她一起离开时Johanna讲的那一番话,简直应该载入女权运动的史
很不错
一段至今都不被教会官方承认的历史,即女教皇事件。影片场面宏大,但剧情有些详略不当,尤其主人公的教皇生涯只用不到20分钟带过。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女教皇和她所生的婴儿,都被教廷残忍地虐待致死,远比影片的“难产而死”来得悲惨。
小说就小说呗
女人没有男人就完美了。
三星半吧
3.5吧
A seiry of interesting coincidences.
昨天还想到其实女性的解放一部分得益于发明避孕方式的人。今天看到女教皇的悲催遭遇,那么理性和智慧的人仍逃不过自然赋予的命运。想研究一下那时候的医学,妇科方面应当特别落后,否则自己精通医术的约翰娜怎么看放任自己怀孕生子这么危险的事情而听之任之。以她的处境怀孕那一刻就注定了死!
传奇
没有小说精彩。限于时间所致吧。
【女教皇】就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大八卦,创作者找到了一个容器,然后把所有如有雷同的东西注入进去。最终影片就像一部成熟的流水线作品,看起来很文艺,实则不文艺不商业,影片中风景如画、古罗马城气宇轩昂、服装道具华美精致,这一切却更让本片变得像只绣花枕头。 ★★★
音乐差d
再来一个女教皇就有点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