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爱在离婚时

    短剧中国大陆2023

    主演:祁景琛  苏瑾萱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1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2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3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4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5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6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13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14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15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16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17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18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19爱在离婚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2-15 04:22

    详细剧情

    女人穿着病号服来给爷爷庆生,不料遭到霸总丈夫的嫌弃,为了讨好结婚五年从来没有主动过的丈夫,女人精心打扮了一番,换上初次见面穿的衣服;果然丈夫看到后,立马将妻子拥入怀中;本以为男人会回心转意,谁知幸福不过三秒,丈夫表示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演戏给爷爷看;看似温馨的寿宴上,男人对妻子体贴入微,爷爷露出欣慰的笑,此刻他的目的达到了。婚后他们第一次牵手散步,女人多想时间留在这一刻,可丈夫利用完妻子后,竟甩手让她自己走回家......

     长篇影评

     1 ) 大象席地而坐--真有这事那就是它腿不好使,没别的。

    《大象席地而坐》新获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此片29岁导演胡波于一年之前悬梁自尽。此番遗作获奖,作者身事已及各种好评瞬间铺天盖地。从豆瓣到特评,世间的冷漠和羞辱逼死了孤独的天才,是所有评论的一致重点。因对作者的境遇的唏嘘和对影片的期望,本人立即决定熬夜观看,然而四个小时看完却呆若木鸡。

    大失所望--是我对影片的所有观感。

    先说影片本身

    作者用不厌其烦的长镜头,自始至终的灰暗色调,用四个小时的时间,极力刻画了一个无比压抑的氛围和所有人都无处可逃并且无法可解的空间。然而众多逻辑硬伤让故事本身从基础就不成立,所有的情节也就成了无病呻吟,甚至没病找病。

    再说人物和情节

    韦布的绝望:家庭贫困,亲情不睦,暗恋的女同学黄玲却深陷师生恋,替朋友出头对抗校霸,失手伤人。过后得知原来是被朋友利用和欺骗,因此身心都深陷绝境。

    可我很纳闷,穷孩子多了,但没谁在青春期就穷疯了。人人只要有荷尔蒙都暗恋过,没谁暗恋就能导致对社会绝望。有过青春期的男孩都有过朋友,可真没听说过谁觉得随身带着手枪的朋友软弱,需要自己出头相帮。从起因到逻辑,所有情节和人物刻画纯粹是为了绝望找绝望。

    黄玲的绝望:单亲家庭,亲情不睦,父亲远在千里,母亲自私自利,和教师关系暧昧而纯洁无比的好女孩,手持棒球棍伤人的无助受害者。身心都深陷绝境的女主一号。

    我不懂,我冷漠。我体会不到这种绝望何来。当真师生恋曝光,绝望该是男老师,上门闹事的也该是女孩的妈。男老师敢带着媳妇上女生家闹事,女孩的妈居然还唯唯诺诺?我不知道作者跟我生活的是不是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不是一个地球。即使为了绝望找绝望,我都找不到。

    王金的绝望:家庭贫苦,女儿和女婿无德,费劲心机要把他轰出家门送进养老院,养了条狗还被别的狗咬死了。一个爱管闲事的平静老人,一个打得过流氓的社会弱者,一个爱心满满上门去丢狗人家讨说法被误解的社会底层,一个心系家庭不打招呼就带孙女离家出走的身心都深陷绝境男配角。

    可我还是很纳闷,儿女不孝是你家教无方的后果,养的狗打不过别的狗是你的狗品种长的小。我更纳闷,明明知道人家的狗都丢了多天,到现在满世界贴条没找到,你非上门跟人家说“你家狗把我的狗咬死了”,然后觉得别人冷漠,误会了你是去讹钱敲诈。那你到底是干嘛去了?你想让对方说什么?你想得到的正确回应和满意结果是什么?这不纯属于吃屁噎顶了,浪风抽的难受,上门找啐嘛!这样的人如果生活不郁闷,那“生活”都该受处分。

    于城的绝望:睡了朋友老婆,导致朋友受刺激自杀,因此自己心情失落,却没有得到应有安慰,所以这个世界太冷漠了。弟弟在学校被打,,满世界找不到对方,身体疲惫,所以这个世界太沉重了。等找到了对方韦布,发现对方和其实自己处境和心情跟克隆一般的完全一样,对世界,对社会,对未来,对眼前只剩一句“我能怎么样”!太特莫的无助因而瞬间落泪,给朋友母亲打电话坦诚朋友死亡真相,然后挨了不知从哪窜出来的软弱中学生一枪。

    这是一个伪装成流氓的哲学家。集青春期,更年期,贱货兼二逼的思想家。我的层次太低,无论他的博爱与深刻我都无法理解。

    最后说说导演:

    从观影前,看到很多关于死者的评论,尤其是名导演和老板双身份的王小帅夫妇,对这个年轻天才导演,恶毒打击侮辱以及由此自杀的种种陈述。从头对导演夫妇就先充满鄙夷,尤其看到爆料的死前双方微信截图,言辞之蔑视,态度之粗暴,简直让人发指。

    然而看完电影,再重新看看这封“恶毒”的留言,感觉完全不同。针对影片而言,这只是一篇客观的陈述。当然,在这个世界上,说实话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种恶毒和恶行。自诩艺术的导演,死后被商业了一把,荣获了金马奖,这种恶毒却被交口称颂,喜闻乐见。再回头看看观影前甚至影响了我情绪,勾起我唏嘘和期望的那些评论,简直要吐了。然而死者为大,捧死者是一种善行,即使以此作恶,也必须配合气氛,否则就是最大的恶,因为这种情况下,是尤其不能说实话的。

    而我在浪费四个小时的期待后,能做的也只有恶了。结巴不等于有思想,只是嘴笨。四个小时也不等于深刻,只是陈述能力太差。全灰色调不等于有深度,只是表达手法太笨重,全片单长镜头更不等于艺术性,只是婚庆摄影习惯影响太深,音效杂乱不等于写实和特点,只是技巧太粗糙,大象当真席地而坐--真有这事那就是它腿不好使,没别的。

    ----------------------------------------------

    ps:被误解成疯子,傻子和偏执狂的天才,是对不幸天才的侮辱。被吹捧成天才的疯子,傻子和偏执狂,是对天才的更大侮辱和更大不幸。

    最后说句,我知道评论死者这种事会受到“正义人民”的无情反驳,我只希望反驳前,你能真的花四个小时像我一样把电影看完。如果你连四个小时都看不下来,就粘贴几句豆瓣影评,显示你有艺术细胞,那就成恶心了。

     2 ) 胡波和他的大象

    (本文首发深焦微信公众号:deep_focus)

    2017年10月12日,青年作家、导演、编剧胡波在北京的家中自缢。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开,惊异、唏嘘、遗憾充斥着作家圈与艺术电影圈,而由于处女作剪辑不顺导致轻生的定论,也让和他有着紧密合作的冬春影业陷入了舆论的讨伐。在人们的心目中,创作失利,生活窘迫让性格原本就不甚开朗的胡波做出了极端的选择,一时间,不为创作者留下任何退路的势利电影圈成为了旁观者发泄感慨和愤懑的众矢之的。

    在去世之前,不到三十岁的胡波已经出版了《大裂》、《牛蛙》两本小说集,获得过台湾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首部长片电影《大象席地而坐》正在后期制作,新项目也逐渐眉目清晰……他被视为华语文坛头角峥嵘的黑马,用自己的笔书写着冷漠荒诞城市中令人窒息的生活。脱胎于小说的电影剧本也在创投会上迅速得到资方的赏识,以其他青年创作者艳羡的速度向前推进着。而就在生活似乎逐见起色的时候,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剪辑版。人们相信这部长达230分钟的电影是解开胡波死亡原因的钥匙,不仅是因为导演曾因影片片长和出品方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在剥夺署名权的威吓下万念俱灰。更因为,这个发生在中国北方城市充满绝望情绪的故事,可以看做胡波对自己生命写下的最后的注脚。2月16日,《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举行国际首映,这部因为导演自杀而显得神秘的作品,终于在观众面前解开了沉重的面纱。就让我们沿着这部电影指明的路径,拼凑胡波生前好友点滴的讲述,重新认识和缅怀这位过早离开的理想主义者。

    · 他身上有一种乌托邦气质

    《大象席地而坐》的摄影师范超和胡波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2010年两人入学,胡波在导演系,范超在摄影系。胡波年龄稍长,因为他曾连续考了两年才最终入学。2011年,胡波找到范超给他拍一部学生作业。两人熟识后,范超参与了胡波后来的全部项目,渐渐成为他的好友。

    2016年5月,胡波找范超看了还是名为《金羊毛》的电影剧本,面对这个刚刚诞生的作品,他显得很兴奋。10月份,他告诉范超,本子能够有机会拍了。三个月前,胡波带着这个项目参加了FIRST青年电影节创投,在一场并不抓人的路演后,他还是凭借剧本本身吸引到了在场的资方,其中就包括冬春影业的刘璇。刘璇看中了这个剧本,把胡波介绍给了王小帅。后者欣赏胡波的才华,很快将其招致麾下。为了便于立项,公司给剧本换上了《爱在樱花盛开时》这个带有浓烈偶像剧气质的片名,但剧本的内核,完全是胡波最原初的创作。事实上,创作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让冬春的当家王小帅与刘璇在组织团队的时候,往胡波的项目上倾斜了不少资源。除了在选角上就经历了一些风波之外(但最后敲定的演员,也在片中完成了令人惊异的高质量表演),其他人员的配置,胡波都相当满意。这部戏,除了摄影师范超和一位女配角是胡波大学时代的同窗之外,其他人人都是通过冬春才找到的。在开拍前,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身边的朋友说,自己很感激冬春为他提供的一切。

    项目推进得很快。2016年12月底便已经进入开拍前的筹备状态,2017年2月15日影片正式开机。这是胡波毕业之后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对于很多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能够拍自己真正想拍的电影,并非易事。离开学校后,“导演系毕业证”不过是一张薄薄的文凭,职业命运依然不为自己所控制。自己想拍的剧本无法落地,为了生存,要么只能给人做执行导演、做剪辑,要么不情不愿地接些商业项目,撰些快钱养活自己。相较而言,胡波在骨子里就对商业化这件事相当排斥。时常有同窗看到他的生活方式,好心介绍一些广告项目,他都一口拒绝。当好友说自己要去拍电视剧的时候,他甚至会告诫他的朋友不应该这么做。胡波的定力为他带来了这份外人眼中所谓的“幸运”。大学时代,他就将情感诉诸文字,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世界。《金羊毛》的剧本,也是由小说集《大裂》中一片名为《大象席地而坐》的短篇延伸而来(他也在电影剪辑阶段,将小说的原题用在了电影上)。心无旁骛的创作,终于得到了回报,在最关键的当口,他的才华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胡波是一个极为靠谱的创作者,虽然他在片场常常因为客观原因或突发事件陷入焦灼,但其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很快地找到解决方式,他不会让自己盲目地陷于坏情绪中。这种能力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已经显露出来,当他没有钱去外地取景的时候,他总是能在学校周围犄角旮旯的地方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场景,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有一次胡波、范超和另一位录音系的同学马哒拍拍毕业联合作业的时候,提前勘好场景,结果看门的保安临时起意不让他们拍。当时已经是凌晨三点,胡波二话不说就骑着助动车迅速地找了一个另外的场地,把当天的工期给赶了出来。“如果碰到其他人的话,可能这一天就废了,但胡波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生活上,他可能没有什么条理,但在工作上,他绝对不含糊。”范超说。

    《大象席地而坐》的取景地是河北省井陉,一个在石家庄边上的一个工业城市。勘景的时候,胡波在那里呆了将近半个月,天天骑着助动车找合适的场景。留意到此地严重的雾霾,他认为正合适影片应当呈现的灰色、毫无希望的影像风格。但当剧组进驻井陉时,两会的召开让周边的工厂都停止了生产,空气质量自然也大大好转。这让胡波非常恼火。为了尽可能地抢时间抓到城市雾气蒙蒙的样子,剧组不得不从凌晨四点太阳出来前去走位,太阳刚刚出来那会儿抓紧拍摄,然后收工,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之前再抢拍一段。每天躲避太阳把时间打碎进行拍摄,整个剧组疲惫不堪,但为了达到胡波所想要的效果,所有成员还是非常齐心协力。范超说,好多人都被胡波的乌托邦气质所吸引,剧组其他成员和他关系特别好,他不善交友,也从不刻意经营朋友关系,却依旧能让大家被他所吸引。也许是他对于艺术的偏执追求,让他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迷人气质。影片的场记瑶瑶因为这个项目和胡波熟识。她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胡波的夏天,他穿着人字拖和他裤衩,顶着一头没有打理的油腻头发,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吊儿郎当”的艺术家。他的思维非常跳跃,时常说一些常人看来不着边际的话,有时候却对细节较真到极致。朋友调侃小说《大裂》封面上右侧的五条蓝杠是Wifi信号,胡波听后一脸严肃地纠正说,“这是光。”


    · 满洲里的大象一去不回


    在最亲密的朋友范超看来,胡波可以在生活上松松垮垮,但一涉及自己的作品,他绝对容不得半点干涉。而这份超乎常人的执拗,也是悲剧发生的最终导火索。

    在学校拍作品的时候,他执拗的性格便以显露无疑,当学校的老师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时,他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反感。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学校会给每个项目12万的预算,胡波当时争取了两个机会。他拍了一部个人气质浓郁的艺术片,却遭到导师的批评,让他学学韩国那样的商业片。他试图按照导师指示的路径前行,但中途便对如此易于妥协的自己出离愤怒,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写小说,于是有了后来在台湾拿奖的《大裂》。这段故事,书写在《大裂》的卷首,而这个片段的作者是后来一度成为胡波电影监制的王小帅。

    电影学院作品事件后,胡波曾经对范超说,他发誓毕业之后自己觉不会被任何人的意见所左右。出品方冬春对于胡波的剧本并没有施加太多压力, 除了曾经提议过一个关于结局的不同想法外,并未提出过分的改动,这点让胡波很满意(并且,胡波最终也没有采用冬春提出的结局,而是坚持用了自己的版本)。

    但到了执行阶段,裂痕却渐渐暴露出来。在胡波导演的设想中,《大象席地而坐》的每一场戏都应该由一个单机位的长镜头完成。冬春却觉得这个做法太过冒险,对人员调度及走位要求都太苛刻,需要一遍一遍地排练,拍摄的周期也不可能允许剧组再从第二个角度进行拍摄,公司建议他采用两个机位,更为保险。单机位长镜头的使用,是胡波对自己电影的美学坚持,他拒绝了出品方的建议,并觉得对方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开机前几天,出品方给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用“换导演”来试图让他妥协。作为胡波的朋友,担任摄影师的范超心中甚至是笃定的,“反正在我看来,从小说到剧本到电影,胡波都应该是《大象席地而坐》唯一的缔造者。它的文本和影像风格是如此个人化,只有胡波本人能拍,其他导演无论如何都无法胜任。”

    王小帅在参加了开机仪式后就离开了片场,刘璇则在井陉多呆了两天,杀青时候她又来剧组看了一圈。不过,即便冬春不信任胡波单机位长镜头的拍摄方式,他们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放任”胡波用自己的方式工作。开机一周之后,影片风格略显雏形,来自外界的干预也渐渐平息。在范超看来,胡波对这个拍摄过程还是比较满意的。

    然而,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雷区。关于影片真正的矛盾,最终还是爆发了。25天的拍摄完成之后,影片进入了后期制作。胡波四个小时的剪辑版遭到了出品方的抗拒,在后者看来,如此长度是反市场、反观众的,他们建议胡波把影片的长度缩减到两个小时之内,否则就将剥夺他的署名权。也许是恫吓,也许是通牒,但这对胡波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要求。“从毕业到影片拍摄完成,胡波这么些年就只在做这一件事情,他最其他是事情都可以淡然处置,唯独电影的坎,他过不去。恰恰在这个节骨眼,有人说如果你不妥协,我就要剥夺你的署名,这个打击对他来说,是巨大的。”他的压力,范超看在眼里。

    胡波的死亡对于朋友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意外。即便他会陷入创作者的焦虑,但他选择在29岁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大家如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毕业之后,由于拍戏的关系,范超和胡波接触得并不是那么频繁,但每次收工回到北京后,哥俩总会喝个酒吃个饭。2017年10月5日是范超最后一次见到胡波。当时他神情雀跃,甚至穿了一件新买的毛衣,他告诉范超自己又有新戏可以拍了,2018年年初就会开机,可能会找到贝拉·塔尔来做他的监制,他是胡波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同时他还在筹备一个叫做《抵达》话剧的项目,看起来处于一种健康的忙碌状态。那天好友见面都特别开心,聊天也一直进行到凌晨。由于之后范超要去外地拍戏,胡波甚至答应要帮他照看他的狗。就在范超将要离开北京前,他想再次联系胡波,胡波却意外地失联了。一开始范超并没有当回事,直到后来才听到消息说,胡波出事了。

    朋友们不敢相信他的离去,因为他平时看上去对生活仍有热爱。他养过猫,养过狗,甚至还养过松鼠,在高速路上救过小动物,并且会自己磨咖啡、做饭,甚至喜欢开玩笑。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善良有趣,有带带点幽默的人。《大裂》还只有样稿的时候,他连续二十多天“求爷爷告奶奶”,一有希望就把稿件给出版社发过去,为了小说的出版,胡波想尽了所有办法,抓住所有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当最终作品得到出版的时候,他在与朋友的微信聊天里表现得如此兴奋。然而,胡波也不是那种会为成功兴奋很久的人,他曾对朋友说过,“幸运的事情发生了。但当我慢慢去做的时候,我就会开始觉得恶心。”

    胡波离世后,有关他窘迫的生存状态在网上传得纷纷扬扬,人们试图勾勒一位在极度清贫状态下,试图在电影圈立足脚跟,却不断被压榨的青年创作者形象。在熟悉胡波的人看来,这样的解读多少带有旁观者夸大其词的成分——胡波对于物质几乎没有欲望,相反,他对创作的执拗却是致命的。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胡波拒绝任何妥协。后来,朋友们在淘宝上找到了胡波购买绳子的记录,才相信他真的是下定了决心,要和这个一直以来抗争的世界告别。“我老觉得胡波不该是这个结局,他的抗压能力也没有那么差,毕竟他光考一个电影学院就考了好几年。如果硬要说原因的话,他倾注三年心血的项目,最终被剥夺了。这是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事实。但常人不会理解他的选择,我也不能,但放在他的身上,可能这个因果就成立了。”电话中的范超说到后来有些哽咽,“胡波刚出事的时候,好五、六媒体来找我,我都选择了回避,我不想在消息刚爆出来的时候在网路、媒体上造成更多失控的言论,对当事人的父母造成二次伤害。胡波被遗忘是迟早的事,我现在选择发声,就是希望他能够在大家的脑海中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没有遗言,满洲里的大象一去不回。


    · 何其幸运,在这四小时里经历了人生

    小说集《大裂》中,《大象席地而坐》仅占了短短的篇幅,勾搭了朋友老婆的男主角,在目睹朋友跳楼自杀后来到台湾避风头。他找到了自己追求的另一个女人,并邀请她一起去花莲看动物园中的一头大象,“它他妈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在那。”这个荒诞的要求自然遭到了拒绝,独自一人前往动物园的男主角,想要在栅栏里拥抱这头孤独迷人的大象,却成为了它足下的牺牲品。

    电影版《大象席地而坐》保留了小说中关于自杀和动物园的部分,把故事的发生地从台湾搬到了中国北方,胡波在叙述中增加了林林总总的人物,从而撑起了一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如同小说一样,这是一个关于“伤害”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或肢体或言语的呐喊质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彭昱畅饰演的高中生韦布,为了给自己的兄弟出头,失手将同学于帅推下楼梯。于帅的哥哥于城是远近有名的混混,而不想他自己却摊上了一堆烂事儿——哥们发现他睡了自己的女人,跳楼自杀了。韦布的女友黄玲与教导主任的关系被一段手机视频曝光,而她冷漠的母亲却无法给她提供更多的慰藉。与此同时,韦布的邻居老头绝望地发现他的儿子儿媳计划着把他赶出家中,好把他们如今居住的房屋卖了。不知所措的个体,徘徊在灰蒙蒙的城市街道上,他们在不同的时刻被“满洲里马戏团”的彩色海报所吸引,并想要去那里看那头静坐不动的大象。遥远的满洲里,虽然只是一张火车票的距离,却以梦幻的姿态,搅动着所有人的心绪。

    人物之间疏离僵硬,充满敌意和算计的关系,因为偶然的事件伸发出如蛛丝一般具有无限延展性的网络。作家黄丽群在《大裂》的序中写道,“在你意识到以前他以捻出漫长的线索,在你意识到以前嗖一下已被卷了进去”。观看《大象席地而坐》,同样有一种被吸进去的感觉。胡波在影片中展现了充分的野心,他用4个小时的长度,讲述四组人物从白天到夜晚一天内发生的故事。230分钟,是对观众的挑衅,但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善意。对如同《大象席地而坐》这般充满戏剧性又追求日常质感的影片来说,铺垫、勾连、回溯都是极为必要的过程。所以,即使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他仍旧选择“不省略”的方式去交代所有人困惑与压抑的来源。胡波电影里的铺垫,是道具的复现(绳子、枪、视频),是人物殊途同归的命运(命案、“你非得跟我一个下场“),是场景从不同视角的刻意反复讲述,是观众跟随人物,亦步亦趋地走在”谁都能搞死你“的大街上。

    在一处名叫满洲里的地方的召唤下,他们又各自从烂泥般的生活中挣扎而出,奔赴同一个重点。在那里,究竟能不能看到大象,谁都不知道。正如电影中频繁使用的浅焦镜头所昭示的那样,无人能躲过当下,无人能远视来路。颓丧的生活死死地盯住人物的后背,向前走,只是为了离深渊更近。胡波曾经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根本不知道是冲下悬崖,还是安然无恙,对这一生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也许是影片所传达出的最大的困惑,也是萦绕在胡波身边最无解的命题。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个诗意的隐喻,但诗意无法解救绝望。“一个教授问渔夫,你懂艺术吗?渔夫说不懂,教授说,那你生命丢失了一半。教授又问,那你懂音乐吗?渔夫说我不懂,教授说,那你生命又丢失了一半。渔夫反问教授,那你懂游泳吗?教授说不懂。渔夫说,我们现在在水中,要是船翻了,你就丢掉了全部的生命。”教导处副处长在点题中对黄玲说的那个笑话,是幽默,亦是谶语。胡波用电影表达了他的绝望,而他自己则成为一部更为绝望的电影。不过,在胡波曾经也向周围的朋友透露,《大象席地而坐》的结尾并非全然绝望,他仍旧试图向观众传达一丝温暖。巧合,必然,因与果都铭刻在生活的血泊之中。

    (感谢范超、瑶瑶、Yiwen所提供的帮助)

     3 ) 值得在院线公映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可味道却是酸臭的。

    胡波就是这样为他的电影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开头的。

    有人曾说,这接下去230分钟里的每一分钟,都雷霆万钧。

    但这一声来自满洲里的象鸣没能传到人们的耳朵里,胡波在2017年10月12日的凌晨,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大象席地而坐》也因为各种复杂原因,至今不得与我们见面。

    △这部片拿下了港影节的观众票选大奖

    巴塞君有幸和小伙伴一起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看到了胡波这部长达230分钟的遗作,觉得非常遗憾。

    才华横溢的胡波本有可能与毕赣、忻钰坤、张大磊等人组成新时代的电影铁角阵,可现在我们却永远失去了他。

    该片在今年柏林电影节首映,影票兜售一空,座无虚席,甚至还有很多观众在满场的影院外排起长队,期待有人提前离场,能侥幸进场看上一眼席地而坐的大象。

    最终,《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论坛单元的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分量相当沉重。

    一位评审如此评价胡波这部才华横溢的处女作:

    「近四个小时的运行时间超过了传统的影院格式,但没有一分钟的厌倦。故事的严肃性和悲剧性融合于利落而不矫情的对白中。《大象席地而坐》是导演留下的非凡遗作。」

    的确,230分钟的超长时间之于当下的观影环境,的确是像当初出品方说的那样,是“反市场、反观众”的,这也成为了点燃了胡波悲剧的导火索。

    我们无意纠结于胡波和王小帅、冬春影业之间的纠纷,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点击《前天,一位青年文艺导演上吊自杀,带着他没有版权的处女作》了解更多,本文只着笔于作品本身,让大家了解到《大象席地而坐》到底寄托了胡波怎样的世界观。

    冬日,石家庄,井陉县。

    有这么4个被生活围困的人类躯壳,在或抗争、或放弃挣扎的道路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出口——去满洲里,看一头席地而坐的大象。

    这4个人,你都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也就是胡波本身。

    小混混于城

    “对,活着就是很烦。”

    小区的楼下,不知道什么人在烧着垃圾,气味飘到了小混混于城所在的20几楼。

    他此时正在床榻之上,和兄弟的女人经历偷情之后的贤者时刻。

    但突然响起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她老公回来了。

    于城蹑手蹑脚地收拾好烟灰缸和衣物,倚靠在墙边等待一触即发的大战。

    但他的兄弟走进房门,气氛十分诡异,全程对方看都没有看他一眼,只问了一句:“门口那双鞋是你的?”

    便一个猛冲从20多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处理完事故,朋友的老婆觍着脸问他:“他就你这么一个朋友,你什么想法?”于城冷着脸答道:

    「他跳楼跟我没什么关系,是你非要买这个房子,可他每个月就那么两三千,两三千能干嘛?能只能跳楼了。你虚荣,他买单。」

    自此,于城的烦恼笔记本上,除了被心仪的对象拒绝、和原生家庭纠缠不清的矛盾,又多了一件替死去的兄弟收拾残局。

    但没想到,接下来这个少年给他又添了一笔——为弟复仇。

    高中生韦布

    “我按程序来的。”

    不知什么缘由,韦布与父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家里有外面飘进来的烧垃圾味,他及时关了窗,却被父亲咒骂,并把他赶到了奶奶家居住。

    一次在学校,他的好友被校霸于帅(于城的弟弟)诬陷偷了手机,韦布帮忙出头,却不料失手将于帅推下了楼梯,对方生死未卜

    值得注意的是,他帮助的这位同学,居然把家里私藏的枪械带到了学校,起因是成年累月被欺负,想找机会彰显自己的威严,也为后面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胡波应是从格斯·范·桑特的《大象》中得到了启发

    韦布逃走了。

    他不明白,明明什么事情他都是按程序来的,朋友有难他帮忙、被校霸揪着领子质问他反抗、室外有气味他关窗户,却从没有得到过一个好结果。

    程序没有带他走向正义。

    韦布决定筹一笔钱,逃到满洲里生活,顺便去看一眼席地而坐的大象。

    高中生黄玲

    “你把我恶心吐了。”

    韦布暗恋的这位女同学黄玲,就有点复杂了。

    首先依旧是和家庭方面的矛盾,母亲是个卖药的,天天在外面忙的不着家,回到家就只躺在床上休息。而父亲,早已抛弃母女俩跑到了千里之外。

    心高气傲的黄玲,是典型的“丫鬟身,公主命”,经常和母亲争论家里坏掉的水管怎么不修,卫生怎么不搞。母亲的一句回复其实挺现实的:

    「你根本就不知道活着是什么东西。我哪有精力去给你营造你喜欢的东西。」

    也许是因为家庭的苦闷,黄玲阴差阳错之下,恋上了学校的教导主任,一个相当势利的大人。

    而得之两人在一起后,母亲却只关心一个问题:“你和他睡了吗?”

    黄玲瞪圆了双眼:“你快把我恶心吐了。”

    但没有想到,让她更难受的,是这段师生恋在之后被韦布撞见,在那之后没多久,整个学校都知道了。

    黄玲的出口,似乎只有韦布口中的满洲里了。

    养狗人老金

    “你能去任何地方。”

    自己拥有一套老房子,却要被女儿女婿赶去养老院的老金,是个活得极其卑微的人,被挤压在社会和家庭的缝隙。

    唯一吊着他最后一口气的,是那条陪伴多年的老狗。

    然而一次遛狗时,他的狗被另一条大白狗咬死了。

    他找上门去,想让白狗主人知道事情的原委,但却被对方恶意地认为是来讹钱的,不了了之。

    把狗的尸体处理掉后,自己感觉也成了一条将死的老狗——无用透顶,除了还在喘气以外,不像是个活人了。所以我们能听到他对韦布说出的悲观话语:

    「你还年轻,能去任何地方,到了之后,会发现没什么不一样的。」

    整部片子230分钟下来,你可以感觉到,胡波对着这个世界自顾自地宣泄了很多悲观的话语,有些甚至是十分粗鄙、直接的。

    感受一下:

    “人活着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你以为换了个地方就会变好?好个屁啊!”

    “这个国家的人怎么就这么邪恶呢?”

    “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烂,每天都堆在我的面前。”

    可以总结为,他跟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我们不妨就从老金在看到大白狗咬自己家的老狗时,与狗对吠的这段开始讲起。

    在拍这段的时候,胡波没有让观众看老人的狗是怎样死去的,却把镜头直直对准了老人的脸。他急迫、痛苦,却又无能为力,只得在一旁用力对着那条野狗嚎叫。

    在胡波的偶像,眼神忧伤的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那里,也曾有过这样一幕(《诅咒》)。那是一个被困在破败小镇上的男人,无所事事,终日游荡,想方设法打发无聊的时间。他也渴望爱情,但爱情并不垂怜于他。

    在大雨后的废墟上,这个男人遇到了一条暴躁的野狗。他喝多了酒,将狗当成了宿命的对手,用尽毕生力气与狗对吠。那场景与其说滑稽,不如说撕心裂肺。

    诸如此类的设计,在《大象席地而坐》里也比比皆是,片中每一个诸如苍蝇或野狗的细节,胡波都藏进了浓浓的绝望感

    影片开头的一幕,少年韦布坐在家中,窗外传来了烧垃圾的恶臭。那恶臭,恐怕便是胡波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感受。

    没有出路。不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逃离这种浓浓的、巨大的、充满恶意的、邪恶的臭。

    影片“丧”得如此出色的地方在于,这种主题不光光止于主题,胡波将他的表达内化在了电影的形式当中。

    也像贝拉·塔尔那样,胡波本着能一个镜头拍完绝不剪进第二个镜头的理念,把每一个人物都锁在了幽灵般移动的长镜头里。

    你逃不了,家庭里是无止尽的争吵,离开了家庭,又是铺天盖地的误解、污蔑……

    摄影机便跟着片中的四位主角一刻不停地游走,从他们的背后望向城市,那里是一片灰蒙蒙的,被焦距虚化掉的,看不清的危险世界。

    尽管影片有着幼稚的一面,但当他以这样赤裸的悲剧性姿势站在你的面前,你知道,他想讲的是:渴望纯真与善良。

    《大象席地而坐》接近后半,少年韦布懦弱地逃离医院,在路上跟一群踢毽子的老大爷吵了一架。

    后来他来到一片被垦得坑坑洼洼的荒土,朝着人群大喊:

    「我操你妈的,你去死吧,你是人渣,是狗屎,是最恶心的玩意。」

    那一瞬间我的思绪忽然回到了2000年,张扬导演的那部电影《昨天》里,面容憔悴的贾宏声把自己打扮成嬉皮的模样,躺在北京立交桥下的草地上,朝往来行人吐了一口酒,大声骂道:

    “傻boy,都是傻boy!”

    贾宏声是90年代最有才华的演员之一,英俊、忧郁、眼角眉梢有着深深的不羁。

    他在几部不算出名的电影里扮演了一些时常需要耍帅的角色,倒也与他的形象相得益彰。但显然,在他看来这些东西是太过虚伪的。

    94年以后,一切都改变了,他接触了毒品,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将自己想象成约翰·列侬的儿子,对世上的一切都再也无法满意,觉得父母太土,觉得朋友全是傻逼,觉得电影都是假的。

    甚至在电影里,贾宏声还亲手打了自己的父亲,进了精神病院。

    他的结局也与胡波相似,2010年7月5日的下午,贾宏声在北京安苑北里小区坠楼身亡,时年43岁。

    贾宏声的父母不认为他是因精神疾病而自杀,“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可能是我们谁也给不了他。他去寻找了。”

    「你还没扛到头呢!”贾宏声在精神病院里对自己说,“我没有选择,只能死磕,跟所有的人磕。」

    也许,胡波也像他这样,憎恨这世上的一切,一个想要成为列侬的儿子,一个渴望着逃到满洲里去看一头虚幻的大象。

    只是,他们妄想着这个世上不存在的浪漫,并把它当成理想,在永无止境的追寻之中,彻底地,死在了路上。

    文丨巴塞君

     4 ) 你疯啦,拍这么多长镜头

    我承认我是带着偏见看的电影,并在看完之后,几乎带着同样的偏见写如下影评。因为本人精力有限,不在二刷此电影,文中如有纰漏之处,请一笑了之。抱歉

    2018-12-04


    问题:

    1.长镜头太多。

    2.因为第1点,造成电影节奏非常缓慢,反复出现跟着人物大段走路的废片。

    3.因为第1,2点照成演员承担非常大的压力。如果说错一个台词整个五分钟甚至十分钟的片段都会作废,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到演员,只是一心想在正确的时间背出台词,不是想着如何做表演。

    4.因为以上三点,我认为电影是不可取的,同时也没让我感到电影有什么高品质的表达。

    5、我总结电影的三个表达:

    一、对人报以最大恶意的推测。

    二、无意化解恶意与冲突。

    三、有不批判反而提倡“个人暴力正当化“”的嫌疑。

    6、我感受到导演精神层面上的病症。但我知道这些有必要吗?我承受导演的个人偏见有必要吗?

    我扪心自问:没必要。


    《大象席地而坐》的形式优点

    1、 电影使用同期录音,所处的的环境声音以真实声音为主,少用背景音乐。

    2、 利用镜头画框外表演,开阔电影所处的空间。如角色和画框外角色互动,使用画面外的声音补完交流互动。

    3、完成了三一律结构,电影发生的时间在一天内。这在理论上是一次古典戏剧的再现。

    4、长镜头,少剪辑,时间和空间连贯。

    5、加强(甚至可以说是强迫)观众代入电影。

    5、 通过查询资料发现这种制作方式,电影成本以外的比一般电影成本更低。电影前期拍摄费用76万,拍摄时间25天,后期剪辑时间6天。

    6、投资少,时间短,剧本、拍摄、导演、剪辑,几乎是胡波独立完成,没有电影工业分工,与王小帅拥有多部电影的制作能力不符。极致剥削胡波劳动力和创作力。导演换来的是什么:1、制片方一系列无情打击报复。2、几乎不存在的报酬。3、除非支付300万,否即剥夺电影和剧本的归属权。4、付出了半年高强度的劳动力。以上四点对于新导演来说,无疑造成打击。

    引用别人的评价:“创作者要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哪怕这些保护最后是无效的。 ”

     5 ) 扭曲的心理中扭曲的眼睛似乎看见了正常世界的扭曲

    虽然获奖不少,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耐心坚持看完,感觉最多给二星。 伪纪录片风格,自然主义手法。镜头对准社会下层人的生活日常,试图挖掘生活的意义。导演对生活的理解狭隘、片面而肤浅,缺少应有的深度。整体风格压抑、沉重,笼罩着灰黑的色彩和严冬的萧瑟。 叙事手法做作,镜头语言平庸。人物基本都是冷漠自私,情节琐碎枯燥。最要命的是冗长乏味,如果在院线上映,估计半小时有三分之一的观众退场,一小时退场一半。等四小时结束时,场内可能还是会睡着几个,不会全部走光的。

    席地而坐的大象,是一个图腾,片中反复提到,但一直没有出现,只是结束时有深夜远处传来的大象的鸣叫声。对远方大象的向往,其实代表了对眼前生活的失望与厌恶。这种象征隐喻手法,其实很浅薄很肤浅很幼稚。

    影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股悲观绝望的情绪,所有人物都是冷漠自私暴力野蛮外加愤怒,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情人之间、陌生人之间,除了相互猜忌与相互攻击相互伤害,几乎没有任何温暖与善意,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为敌。不难发现,这就是导演眼中的生活,这就是导演心中的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导演具有强烈的偏执症,心理扭曲,所以眼光扭曲,最后作品自然扭曲。

    前贤有云: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电影中每个角色,都缺少起码的自我反思精神,将一切个人遭遇的困境归因于他人和外部,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去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攻击与暴力来宣泄愤怒与不满,通过出走远方(去满洲里看大象)来逃避与自我麻醉。作者自认为这是一种批判,其实就是失败者为自己的无能与无为所做的苍白辩护。

    所以,导演自杀在情理之中。伏尔泰说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一切都还过得去。世界本来是正常的,但自己心理扭曲,反而觉得这世界不正常。于是妄自生出无尽的痛苦与愤怒,这是导演的个人悲剧所在,而这也正迎合了部分屌丝+愤青的loser的心理,所以,这种无病呻吟也能引起某些人的共鸣。 伪文青的作品,适合文青与伪文青观赏。普通观众呢,恐怕就只有呵呵了!

    看到其他影评提到导演说四个小时一刀不剪,如此自信,只好给电影重新打分:1星。

    PS、整部电影就是祥林嫂的唠叨啰嗦+孔乙己的偏执迂腐+阿Q的自欺欺人;最后加上假洋鬼子的装B,如此而已。

    另:有人一直纠结于想探究“席地而坐的大象”的寓意,力图给予合理化的解释。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穿凿附会。再次强调,席地而坐的大象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导演没给予任何解释,也无法给出任何解释﹍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否则就不会自杀了。导演所期待的,就是让观众自己去猜测、理解,分歧越大,导演就越高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种手法是荒诞剧鼻祖贝克特《等待戈多》首创,人人都在等待戈多,但没人知道戈多是什么。很老套的手法!

     6 ) 爱的黑暗旅程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场旅程,那么,此人抵达终点的方式很可能会改变他一生中诸多事件的意义。大多时候,被清除、被遗忘,以及偶尔——被审视、被记忆。如今,距胡波离开并不太久,我们无法乐观地断定他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他暴裂的离场方式至少促成了一件事的转变,那就是他留下的一部(生前被剥夺所有权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终于被诸多观众所知晓。虽然,对于这部电影以及他对于电影曾持有的信念,他已经无法提供任何阐释。任何想从他的人生际遇里寻找答案的人,最终只能——也最好是回到他的电影和小说——获取一些个人化的解读,或者说:误读。

    1.大象与自我

    “满洲里有一只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儿。”

    电影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开始。镜头运动缓慢而凝滞,带领观众从一片虚无之地移往另一片虚无之地。与此同时,四个人依次从睡梦中起身,坐着,就这样电影中的一天开始了。

    这部电影讲了四个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绝望的人——胡波曾这样介绍《大象席地而坐》。事实上,只有当观众跟随四个人结束这一天的生活,回望电影的开场镜头时,被隐藏的意义才昭示出来:大象席地而坐,从来不是远方的奇观,而是身陷囹圄的人自身的隐喻。

    电影中的四位主角,无疑是最具现代性的人物样本,也是胡波小说人物的电影版的延伸:和母亲关系紧张的单亲少女,和学校发生对抗的青春期少年,游离在社会边缘的问题青年,被家庭驱逐的孤寡老人……电影截取的一天,始于人物深陷泥沼的生活常态,突然坠入某种生活绝境,据此引发的对痛苦深刻的私人体验(而非弥散的虚无主义)使他们开启了对自我、以及对他们所置身的世界的反思和质疑。

    随着电影的情节推进,我们发现四个人精神深处的内在联结:当他人为了维护自我利益而向他们发出非难时,他们却因为某种爱(韦布对同学的信任,王金对于孙女的爱,于城对某女孩的迷恋,黄玲对母亲的保护)而丧失了反击能力,从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无言地经受着生活的磨难——他们尚未被这个自私、功利的社会所异化,他们因沉默的爱而倍显高贵。这也是胡波定义的爱:爱是沉默的行径与牺牲。然而,尤其悲哀的是,正是此种爱使他们沦为被世界驱逐的一群人。因此,他们在大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们决意去满洲里看一看“大象为什么坐在那儿”,实际上,这旅程并非为了寻找虚幻的出路,而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这是一趟注定虚无的启程,甚至在旅程开始之前,他们已经得到了答案:

    王金:“……你站在这里,就是你现在站的这个地方,然后(王金指向远处),可以看到那边一个地方。你相信那里很好,比这里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里的问题。”
    (《大象席地而坐》台词)

    的确,故事可以这么发展。但那样的话他们也就加入这个世界的其他人了:做一个实用主义者,放弃思考和诘问的权利,去解决每一个当下的问题。他们分明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却仍旧选择了那条注定无功而返的旅程。人的崇高正是来自这里。当夜晚降临,风景隐退,人会在徒劳的旅程中相遇并产生真正的精神联结——这是失落已久的人类之爱。虽然,这爱必将会经受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艰难地开始……正如人们在微弱的光线里笨拙地传递着毽子,却无奈毽子一次次从空中跌落。笼罩它们的大巴虚弱的光线。光线细瘦,却像利斧,劈开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我们得以看到某种光的可能,爱的可能。而大象传来的嘶鸣仿佛神迹,衔接了空间与时间、词与物的断裂。

    2.火车与文明

    人,生活在断裂感中。这是胡波贯穿在所有创作(电影、小说、戏剧)中的思考——最真实的痛苦来自人与人关系的断裂、人与世界的信任的断裂。而追根溯源,断裂感最终指向现实与文明的断裂、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断裂。断裂带来隔绝,因此,所有人都被一种死亡气息笼罩着,人们活着,却好像已经死去,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压制进不同的“化石层”之中。小说《大裂》中有对这种断层最清晰直接的思考:

    “不同文明程度有不同文明程度的规律和计划,高级可以连同低级计划吞噬掉。这些的区别就是二百年。二百年是文明的区别,一百年是国家的区别,几十年是家族与个体的区别。层,就是这么形成的。”

    胡波的几本书集中呈现了在文明断裂的社会中生活的人的虚无与绝望。并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对这一问题作出的不同回应:《牛蛙》(2015年)借助荒诞的谜题(“表姐为什么嫁给牛蛙”)来探寻世界的真实,而《大裂》(2016年)借助挖掘黄金的旅程为当代年轻人陷于精神痛苦的出路赋予一个明晰的外部路径,而在他最后一本书《远处的拉莫》(2017年,《大象席地而坐》完成后)中,他索性虚构了一幅末世图景,试图在文明毁灭后寻找重生的可能。然而这一阶段的胡波无疑变得更绝望了,甚至,他一度信任的文明所能提供的出路也被彻底否定:

    “人们最先抛弃道德,接着是情感,最后是信仰,剩下废墟般的躯壳。……这个民族早在大迁徙之前就已经抛弃了道德,信仰更无从谈起。……那些聪明人,从古到今追求着智慧的人,他们令文明得到进化,逐利使文明扩张,扩张代表着侵蚀、封锁、杀戮,然而仍有奔赴向智慧的人,一切糟糕的结果由他们而起,他们进化着文明的同时,让更野蛮的力量得以无限扩张。这从来都不是双刃剑,一直都是通向此刻的必然。”
    (《远处的拉莫》)

    这种“毁灭的必然性”正是胡波最终陷入绝望的来源。然而,文学和电影从来无法为世界的疾病提供治疗之道,然而,毕竟能提供一份病情诊断。在他创作于稍早时期的《大裂》中写道:

    “世界会越来越坏,这一点无法控制,比如一列火车冲入悬崖,也是从头到尾按顺序掉落,这趟火车就是二百年时光。”

    在人类历史上,正是火车(或蒸汽机)的发明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割裂的开始,而在电影史上,《火车进站》则第一次提供了电影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在胡波的作品中,火车无疑是现代文明与秩序的最恰当隐喻。韦布想要搭乘火车去满洲里,却买到一张假票。这是以“火车”为标志的文明社会对处于不同层级的人发出的第一次拒绝。之后,韦布尝试要回车票,于是和于城为首的社会青年发生了冲突——这一场戏的背景选在了铁轨旁的一处荒地上,这个近二十分钟的长镜头忠实记录了黄昏从明亮转为黑暗的这段时间——与此同时,于城和韦布由相互伤害走向相互理解,但更深的断裂却无法弥合:他们都是被“文明世界”所遗弃的人,他们站在铁轨旁,能看到远处开过的火车,却永远无法成为火车上的乘客。笼罩他们的是孤独、死亡以及渐浓的夜色。电影结尾处于城受了伤,他坐在能够眺望到火车的这片荒地上——像满洲里那只绝望的大象,这是第一种命运。而第二种命运里,剩余的人将改乘大巴前往,开始一段更漫长、更颠沛流离的旅程。这旅程并不开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而是一份必将失败的激情,因其绝望的昂扬而令人动容。

    3.一天与一生

    时间,作为一种容器,规定了人作为生命体的基本限度;时间,作为一种构建历史的单位,实现了世界的循环、嵌套、演绎与言说;而时间,当它作为电影的载体,便成了重构世界秩序的钥匙。

    电影首先是关于处理时间的艺术。通过进入电影时间,观众的现实时间被改变了——低密度的糟糕电影消磨了我们的时间,而高密度的艺术电影扩展了我们的时间,一部伟大的电影有时甚至会改变我们对于时间的认知。比如,带有史诗气质的电影让我们目睹几代人经历的斗争与生死,而《2001太空漫游》则让我们在一部电影里经历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它们无疑都扩展了一个人有限的经验。而《大象席地而坐》则采取了反向策略,它是关于历史的小叙事,它回避了大历史叙事中的传奇、灾难、冒险,甚至回避事件、标志、符号,而是将目光纯粹投向普通人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顿、痛苦与失败。这些不被讲述的人,是被历史遗忘的幽灵。在电影中,人们只过了一天,看似是从一片虚无到另一片虚无,从一阵黑暗抵达另一阵黑暗,却跨越了埋藏于生活表象下的道道深渊。

    胡波仿佛从时间中获得了启示,最终发现人世的答案不在别处,不在于所谓的终点的幻觉,而在于个人面对世界的立场。明日的光亮就蕴含在昨日的黑暗里——虽然这光注定无法照亮未来,然而:光毕竟存在。而当我们从《大象席地而坐》中抽离,返回到现实时间,会重新看待我们的现实。比如我们会重新理解作为沉默和牺牲的爱,比如我们看似自由的行为背后另有主宰力量,比如我们经历的精神痛苦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也是现实中的启程。而人的一生不过如此,电影作为现实世界的镜像,能为现实残破的人生提供的补偿性力量,不过如此。

    这便是《大象席地而坐》所能抵达观众内心深处的那种震动,它首先来自一个人对于他人痛苦的深刻理解,更来自胡波对于电影的虔敬之心。也许,尤其重要的还有:它是独属于这个时代与这片地方的声音。因此,我们每一次重看它时总能获得对当下新的启示。

    阿甘本曾在《何谓同时代人》中这样定义“同时代人”:

    “同时代人不仅仅是指那些感知当下黑暗、领会那注定无法抵达之光的人,同时也是划分和植入时间、有能力改变时间并把它与其他时间联系起来的人。他能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阅读历史,并且根据某种必要性来“引证它”,这种必要性无论如何都不是来自他的意志,而是来自他不得不做出回应的某种紧迫性。就好像这种无形之光——即当下的黑暗——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过去,在这种阴影的触碰下,过去也就获得一种能力来回应现在的黑暗。”

    在《大象席地而坐》里,我们看到的,正是胡波感知黑暗的过人天赋,对于那注定无法抵达的光的向往,并且依靠电影(一种时间媒介)重塑现实时间的能力。他以一种紧迫性回应着历史当下的幽暗,并以此为命运。而在他留下的最后一本书《远处的拉莫》里,“抵达”作为关键词曾多次出现在不同文本里——他无疑是一个主动寻求流放的旅人,然而,对于“抵达”的紧迫性成了他开启旅程的力量,也成了终结这旅程的绝望。最终,他以反对他的时代的方式成了同时代人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最具悲剧性)的一位。而他人生中最后一个月写完的戏剧剧本便叫做《抵达》,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徐蓉:我听到死者在低语。
    孟雯:他说了什么?
    徐蓉:我无法听清,他们在说着关于明天的事情。

    通往未来的旅程在这里被话语阻断,并退回时间深处——死者的国度。胡波活着的时候,他以一种沉默、隐忍的方式开掘着历史深处的私人叙事,试图将感受痛苦的能力转化成弥合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渊的力量,那些声音却被无边的寂静吞没。直到有一天,他昂首走进了过去的阴影,那束在他活着时无法抵达世间的光却意外地投向了今天:人们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见了那束由不远的过去投向此刻的、强烈到足以灼伤我们的光。最终,电影成了生活的预言,而生活,成了对电影的摹仿。

    2018年10月,遥寄

     短评

    因为导演去世了,所有人就把焦点放在导演身上,忽视了作品本身,部分观众熬了四个小时可算看完了电影,开始大笔一挥批判导演心理阴暗目光狭隘,甚至说他卑鄙无知,“这个国家的人怎么都这样邪恶?”这句话还真说对了。部分观众太把自己当个人了,站在上帝视角指责导演抗压能力差,作品呈现的三观太狭隘,所有人必须热爱这个世界吗?所有人都必须乐观吗?凭什么呢?他拍电影就是一次彻底的释放自我,不可以随心所欲一点吗,因为这就是他眼里的世界,他拍下来给我们看,然后你双手叉腰开始喊:世界才不是这样的!生活处处充满希望!有什么用呢?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也不一定要每个人都理解。你的世界是彩色的那是你的荣幸,以此来指责嘲笑黑白世界里的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9分钟前
  • 卟咚
  • 推荐
  • 你总是不高兴,跟个诗人似的。

    11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 结尾剧作和台词都露了馅,陷入一种偏执的无路可走,但这个死胡同其实是假的,是作者自己给自己按上去的,他当然知道出路或许是可能的,但他不相信,不相信事情和人是会变的,他更愿意相信那个死胡同,那个速朽的永恒。无论是电影还是真实生活。

    1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 在UCCA看完大象席地而坐,回到家里,吃了个饭,昏昏沉沉睡到现在,感觉昨天的一切就像一整个梦一样。胡波这四个小时,太纯了,几乎没有什么污染,除了最大限度的影像,其他都是最低限度,事实上我连丧也没感觉到,关于生活,关于生命,人与人的关系,明明就是这样的,全都是大实话,生无可恋是一种恰当的态度。也正因如此,结尾那些踢毽子的人,难道不让人感动吗?他们是多努力地在无可避免的黑暗中,寻求一丝若有若无的联系啊。

    1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 有很多喜欢的地方,但更多的是遗憾。遗憾导演没有再抵御这个世界的严寒更久一些。若他活下去,可能就不会这么狭隘,不会把经验和常识不足当作外界加诸的苦难,把故作深沉当作青春姿态,也不会把父母和成年人都当作敌人。他再也没机会理解挣扎熬过去是什么感觉,是更苦涩,还是更宽广。

    16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 这个故事太真实了,就是我身边发生过或在我成长过程里看到过的,电影中的那些事件对峙、心理对峙,没有生活经验和内心思考过的人是做不出这样的电影的。大量的长镜头、跟拍,镜头虚实结合,在物理上它们不是景深镜头,可它们在叙事层面上却是极有深度的。导演原本有机会成为华语电影最有影响力的导演。

    17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 一股原始生猛的影像力量。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 华语电影的确很多年没有出现这样单纯展示愤怒与绝望情绪的电影了,这在很多过来人眼中的确还是一个稍显幼稚的表达。但对生活不满,纯粹骂街式的态度是青年人绝对必要的一个阶段。集体性理中客式的青年状态对于一个民族来讲甚至是恐怖的。

    23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 四个人终究在坐着的大象身上求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影片摒弃了一切主流,工业,取悦的表达,在作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片作品里,进行了一次极端,彻底,自我的释放。尽管外表粗糙,戏剧结构、场面调度、演员掌控都颇为出色。//FIRST二刷补充:后期补完后观感提升很多,不再因为技术瑕疵偶尔出戏,没有一分钟多余。一刷看故事,二刷看视听语言,胡波力求每场戏一镜到底,剥离出主体,配角都是失焦的,但画外音画表现空间又很丰富。章宇和彭昱畅太好。其实几个主人公都在问为什么,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痛苦处境,到底什么因造就了什么果。坐着的大象真的很有看头吗?出路到底在哪里?可惜胡波也无法作答。结尾黑夜里那束天堂一样的光、基督赞美诗,大概就是无解之解吧。这是一场梦,谢谢你,胡波

    2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 香港艺术中心的空调冷的我骨头缝疼,尽管如此,我还是睡过去了3次。对不起了导演,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我觉得自己这四个小时应该去爬太平山。

    28分钟前
  • 邢早早
  • 较差
  •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2分钟前
  • 东林君
  • 力荐
  •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远算不上完美的作品,无论是粗糙的混音还是略显稚嫩的台词,但调度与运镜实在是太出彩了。这几年不少国内独立制作都喜欢去塑造这种一片死灰、丧到极点的环境,这部片无疑是最成功的

    3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 别拍电影,别当作家,学个绘画,或者音乐,哪怕跳跳舞也行。——胡波。

    3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 这电影不行。导演过于自恋:所有的角色其实是同一个人,就是导演自己。不管角色年龄职业经历性格心性,说话办事一个调调。都因他缺乏阅历所致。他戾气太重:所有的角色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全部在发泄情绪,没有一个人是去解决问题的。如果全世界都欠你的,可能因为你是中二吧。在表现方法上,他表达的东西就那么点儿,浅薄得很,观众一眼就明白了。完全用不着这么冗长,浪费大家时间。人品不知,作品真不行。违心叫好,才是对艺术和对他的不尊重。

    43分钟前
  • 呕吐的女尸
  • 很差
  • 你听过人类这种丑恶的东西吗,所以他们才要编造一个大象的故事;你见过人间这个丑陋的地方吗,所以胡波才要消失变成一只大象;你经历过人生这件丑诞的事情吗,所以孤独的人才都要去满州里看那头动物园的大象。可是火车都开走了,我们发现自己还被留在原地。

    48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 4.5 如果粗暴地想象,可以把这个脱胎换骨的彭昱畅,看作是胡波的“代言人”,去见“看不见的大象”。《大象席地而坐》在彻底寒凉的绝望中,显露出导演本人的愤怒和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温存。他那惊艳绝伦的镜头调度与叙事上的才华,被一股子“社会即暴力”般麻木的笃定,使劲拖着向前走,没有尽头、也不见后路。其实,哪怕“生”没有意义,寻找意义的路径也不该被封堵、丢弃。活着不是一个关于撑不撑得下去的幻觉,它也不会在哪个时刻或不同的地方就会变得有多不一样——即便是痛苦,也只能被“生”所感受到。哪怕是陷入绝境的人,出路也永远会有的。自由赋予处境意义,而非处境决定人的选择。这是这部电影想说的,但很可惜,胡波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不要让自我被这个社会的暴力所埋葬。能活住这样一个念头,便足够了。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 说句气话:死的怎么不是王小帅啊!

    55分钟前
  • j
  • 力荐
  • 即便是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一旦创作受到资本的干涉就会严重影响影片质量。胡波的电影经历那么多风浪还能完成度很高,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无法想象,假如制片人、监制多给胡波一些自由和空间,电影是不是会更好。可惜,我们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PS:11月17日,《大象席地而坐》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这应该是对当初不看好导演和这部电影的人们最有力的回击。

    5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 以为爱犬不会伤人,却在四处狂吠;相信朋友不会撒谎,却是真的窃贼。无法用水灭火,不能肉身挡枪,钻不出笼子觅食,跳不下高楼殉道。韦布捡起一枚毽子,于城抖落一身烟灰,黄玲背上一包风雪,老王扛起一根球杆,从肮脏的世界出发。于是满洲里多了一只坐着的大象,再没人拿叉子去扎它,它也再无法站起。

    1小时前
  • 西楼尘
  • 力荐
  • 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是家庭问题,父母如此,子女便如此。家庭如此,社会便如此。鲁迅早就说过: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关于胡波的死,我觉得是看透了,他用他的电影和自杀回答了加缪所说的哲学的根本问题:生活不值得经历!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