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并不是一种职业 但我也说不上来 像是一种诅咒'特别是从一位医生口中听到这样的句子更显得心酸
实习医生出现过失导致病人死亡医院帮忙掩护 高龄患者没有很久的时日到底是注射吗啡缓解疼痛还是一边插管维持生命一边欺骗自己病人会赶紧好起来给紧张的床位一些缓解 是否应该禁止一些病人的急救而让他们安乐死 理性和感性哪个更该占上风
或许医患纠纷的源头并不单纯在于医生与患者之间 而更应溯源 说白了还是上层的利益问题
现在回想当年差一分没有上的医学院或许是命运帮我做出的选择
班杰明是个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他进入自己父亲担任外科主任的医院当起了实习医生。满怀济人抱负与一腔热血的班杰明马上遭逢了生命中第一场震撼教育。先是实习医生的地位低下,不太有人鸟你,再来,居住的宿舍简陋破烂,与游民窟无异,然后,更可怕的是医疗设备的严重短缺,医护人员人力的匮乏,更有医院裡各科系的盘算计较,这些都是学校未曾教过的「现实课题」。 与班杰明同时进入医院实习的是一个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外籍实习医生阿布德,他在阿尔及利亚已经是执业医生,为了申请技术移民,报考法国医生执照,而不得不再在巴黎医院重新实习一遍。阿布德秉著自己的医疗良知,坚持做著他认为对的事情,比如,内科因为病床数少,而不希望留病人,因此希望用各种方法把病人的外在病征改善,好转出去,以空著病床给其他患者,但这样的决断却与阿布德的道德良知有违,因为大家都知道癌末的老妇人无论如何是改善不了的,强制性的侵入型治疗只会徒增苟延残喘的生命痛苦。 在一次有争议的医疗疏失中,病患离世了,班杰明因著自己父亲的保护,难得以免责,阿布德却因此要受到处罚,眼看著白色巨塔中的重重问题与总总不公平现象,班杰明该如何自处?是慢慢同化成其中一员?还是努力抗争呢? 本片号称法国版的「白色巨塔」,是新锐导演多玛斯.黎提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导演自己是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校其间就喜欢拿著摄影机自拍短片,这部片是根据自己在医院实习的所见所闻编织出来的作品。 导演手法平实,多用很写实简单的镜头在说这个故事,毫无花俏的卖弄,只是透过简单的剪接来点出那种实习医生面对大环境的无奈,比如,一边是垂垂危矣的病患,下个镜头马上是一群实习医生在医院宿舍的耶诞狂欢派对(我想这无关批判或对错,只是很真实地呈现了生命中的实况,但却值得我们去反思),又比如,在决定结束一个生命的痛苦延续后,两个男主角站在夜色中抽烟放松,那时导演用了温暖的黄光,这在外景夜戏中算少见的(通常外景夜戏多是冷色系的蓝光为主),这轻轻的一笔,也说明了导演是肯定这种人道抉择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法,让本片虽然简单,却如此动人。 片名「Hippocrate」是古希腊的名医希波克拉底,大约等于华夏民族的华佗那样的人物。那时的希波克拉底已经会偷偷解剖尸体(律法并不允许),研究人体结构,并且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疾病观点(例如对『癫痫症』的见解),为了崇敬这位医疗先知,世界医学协会在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裡启用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就是所谓的医生宣言,发誓要忠于医德,济世救人。 我自己在戏院中不断泪崩的是高龄88岁的老奶奶,癌症末期,其实她最需要的只是安宁疗程,让她在生命最后一程尽量减少痛苦,而能够尊严地走到死神的面前,开始另一趟旅程。然而内科不是安宁病房,多还是选择侵入性治疗,希望病患好转,可是一个只剩三个月寿命的癌末病人,是能够多好呢?所以当我看到老奶奶被强制插管,手还因为怕去自行拔管而被捆绑的拘缚著,更别说手背因为无数次的针头插入而瘀青肿胀,看到这裡时,我不禁泪涔涔,那让我想起我奶奶生命最后的光景,也曾经历过这样一种「折磨」,除非病人求生意志坚强,否则谁会愿意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陪伴的不是家人,而是一台台冰冷,徒有电子声响的医疗仪器呢?插管的苦痛,气切的窘迫,被绑缚的不安与焦躁、无限制的死亡恐惧跟漫漫无期的失落感,难道这些会是我们奋斗一生后,最终希望的悲凉下场吗?(至今这些场面还依然在各大医疗体系中上演) 是的,我们活在一个科技时代的高峰中,我们的医疗技术可以不断延长人类的寿命到尽可能的时间单位,但是,别忘了,相对于未来,我们尚有很多要学习的,例如我们医疗体系的种种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医院这种尴尬地介于营利单位或公益事业的灰色地带;医护人员的短缺造成工作时数过长、医疗品质下降;医病关系的健全化与健康化;现代医学的总总盲点以及台湾更複杂的健保制度等等),我们面对生命本质与人道关怀这一块,其实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包括最实际的生命教育,实话是,医生也都是平凡人,也都是「从当医生后才开始学作医生的」,年轻的医生可能只会看数据、看报表,以「救活」为己任(这完全没有错,因为学校是这样教得),但随着自己生命中经历了一场场的生离死别,尤其是更切身的自己亲属、甚或是一己生命的危脆边缘,也许方能慢慢融入生命的关怀,厘清除却「救活」之外更本质的生命意义,也许那时,他们才会意识到「送死」(如何让病人安心、减少痛苦地、无忧无惧地上路)更是一门至为关键的学问! 我的中医师会灌输我很多观念,她也是历经了自己至亲的生命末程后,才开始慢慢修正自己的观念,比如,人就是一个在逐渐衰老的过程,所以期望熟龄人士健康是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医生能做的,一是让病人心安,二是尽量保有患者各种身体功能,就像一部老车,它可能已经无法再跑出时速一百公里的速度了,但总可以让它保有时速20的速度慢慢自理前进吧!也就是说,对银发的照疗,保「健」是不可能的,但保「堪用」却是可行也更实际的。这样的观念也可以让年长者减少忧虑自己「不再健康」的烦恼,因为失去健康是必然的结局,只是如何缓慢、渐进性地跟自己日益转变的身体沟通、相处,更为重要。(所以当我们说『抗老』,其实是非常错误的用法,那不断灌输我们『老』很可怕,要『抗拒』她,而抗拒是必然的失败之役,便会引起更多的焦躁与烦乱,我们该做的是正视她,其实她只是一个正常的蜕变过程,因此我们要做的是『顺老』,就是平和地、优雅地适应那样的自己!) 当然,这些更关乎全人类自己给自己的生命教育,我们活在资本至上的今天,我们只被教育要追求成功、财富、名声、权力,到何时,我们才能够真的把生命的意义贯彻进我们的教育中去呢?(当然,生命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并非任何人可以『教』的,但是,至少我们得让人在这『一期生死』的终点时不会恐惧死亡,不会觉得这一生是虚度的,知道自己这『一期』的意义何在,这些是需要不断辩证的,她甚至不是哲学系的独占课题,而是每个人都该被启发、被告知、被不断诘问的切身命题。) 当然,面对这些课题最实际的方式还是靠「自学」吧! 最后分享片中一句酸溜溜,却也许无比真实的台词: 阿布德告诉班杰明:「医生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惩罚吧,我想。」 (文 Rady Fu)
看到这个影片的名字,首先想到的是那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那个时代是注定要产生伟人的时代。希腊三贤给我们带来了伟大的思想,希波克拉底给我们带来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言。在今天看来,虽然某些词语已经过时,然而它的精神内核仍被视为医生行为规范,沿用了2000多年。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编导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医院里发生的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主角是实习医生本杰明和另一个外籍医生阿布德。在他们工作的医院里,经费短缺,许多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却得不到维护,病床减少。因此只希望改善病人的外部病征,以便让病人尽快出院。(咱们这里称之为“病床周转率”)。一个88岁的女患者李察骨折住院,当阿布德得知她已经癌症晚期,并征求了患者家属的意见后,尽量让李察减少痛苦,在最后的时光中能够得到一些快乐和安慰。这样就和医院的方针发生了冲突,给了阿布德一个处分,这将影响到阿布德以后从医的资格。本杰明仗义执言,团结其它医生与院方说理,最终获得胜利。
看了这个影片,了解到医患关系由来已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么怎样去处理这种关系呢?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影《枯木逢春》,里面讲到一个医生从他开始行医之初,他师傅给了他三样东西,一把雨伞,一盏马灯,一双草鞋。告诉他:“有了病人,夜黑风高也要去,刮风下雨也要去,道路崎岖也要去。”和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样,就是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医生这个职业有别于其它行业,病人交给医生的是他整个的身体,这职业是何等的高尚!这又是何等的信任!那么医生向患者奉献的应该是什么呢?是他的精湛医术、职业操守和道德良心。
然而遗憾的是,今天这个行业已经遍布铜臭,在有些医院里,挣钱是第一位的,治病仅仅是为了挣钱。如果说,那些医院现在还对患者有些许尊敬的话,那是因为他们是财神爷。病人在今天的医生眼里,仅仅是他们的赚钱工具。
我不否认现在的医生中也有少数很敬业很清廉的。也不否认患者中也有少数很愚昧的群体。不过从整体上看,医院变成商场,医生成为商人已经是大趋势了。今天的医生谁还记得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倒不妨重温一下:
“我要遵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并作为终身的职业。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如果我能严格遵守上面誓言时,请求神祇让我的生命与医术得到无上光荣;如果我违背誓言,天地鬼神一起将我雷击致死。”
在这段誓言中,有一句话:“不接受贿赂。”就这一点,试问现在有几个医生能做到?有几个医生没有收过患者的红包?仅此一条,遑论其他。
影片中,对于医生的操守,还有更深的讨论。医生对于患者,要治疗的不仅是他的躯体,更要注重他的心灵。要顾及他们的内心感受。影片中的那个老太太李察和阿布德医生有一段对话:
阿布德:“很高兴看到您笑。”
李察:“好日子不多了。”
阿布德:“为什么这样说?”
李察:“因为我知道,我没说错吧?”
阿布德:“您的状况不会更好了。”
李察:“有些事是我不愿意做的,我不想要状况凄惨又拖很久。你了解吗?”
阿布德:“是的,我明白了。”
于是,阿布德在李察的病历中写到:“不要急救。”这是违反医院的规章和治疗程序的。阿布德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本杰明看到了这条意见后,却非常理解阿布德,并钦佩他的这种担当精神。因为他的感召,本杰明也向患者家属坦承自己医疗上的失误。
关于安乐死,在医学界尚有很大的争论。每个患者的情形也不尽相同。但是在这里,我们和本杰明一样,深深的敬佩阿布德。敬佩他那种对患者强烈的责任感,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不仅仅是医生,也不仅仅在医疗界。影片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在许多时候需要作出选择,需要对自己对别人勇敢的负责。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哪怕因此付出代价。鲁迅所说“直面人生”就是这个意思。我本人奉行的“硬着头皮也要上”同样是这个意思。
本人评分:7.0。
“醫生不是職業...是一種詛咒吧。”
很专业很细致,不过确实太抑郁了,与其说是电影,都要变成纪录片了。
抛开医生这个职业本身不谈,影片描述的是年轻人进入社会后体制化的挣扎。各行各业大概都有所谓“潜规则”,体制的束缚和人心的欲望交织在一起。年轻的理想受到现实无情地冲击。就职业来说,不要神圣化,也就不会有过度贬低,比如“教师”和“医生”。和其它工作一样,领薪水糊口而已。
站在医护角度批评体制的作品都值得赞许。行走中的背后跟拍镜头很少能够像用在医院走廊时这样贴切。虽然节奏偏松垮且戏剧化,但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还是保证了故事的可信度。
勒达·卡代布这哥们演过《远离人迹》,印象深刻。 如果电影里的大多属实,只能感慨,文明和文明之间差距太大,对人有意见都搞得那么有分寸,唉。
@ 上海师范大学 我去到的时候Vincent Lacoste 就坐在门口台阶上啊啊啊,还塔到了话!他太可爱惹😭(电影本身就还行。我全程都在盯着男主的嘴唇,应该很好亲)
《医生准则》,医生拍医生,面对医生职责与使命之间的抉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诙谐而幽默地展示了医疗事故、医改、官二代、法裔少数民族,个性与无奈,无视或坚持。法国电影展成都站,三星半。
医生这份职业 即是救死扶伤的善行 更是一门盈利的生意
3.5 本质是一部关于实习医生的青春片,作为医生的艰难与迷惘——“医生不是一种职业,更像是诅咒”这句台词印象深,医疗体制的很多问题也有触及,但总体谈的较浅,大家集体罢工集体声讨集体捍卫同事,结尾的美好似乎也有些理想化;还以为阿尔及利亚人是被法国人视为自己人的呢;《豪斯医生》梗好好笑;放映前看到男主坐在上师大文苑楼门口的台阶上,戏里西外一样可爱
deserved to be re-made.
配乐也神美..
这谁加的喜剧标签!明明是正剧,几度差点睡着,不过旁边一女的一直在笑啊,难道听得懂法语会get到笑点?。。外国的员工总有机会声讨领导,即使硬着头皮上班也会贴着罢工的条子,在我朝,呵呵呵,作死吧你
现实中的医疗行业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医院需要盈利维持自身发展,同时需要控制成本,但少花钱和看好病总是多少有些冲突,更何况管理和临床还出现脱节。成为一名好医生,有时候虽有心却无力,所以阿布德说医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诅咒,有点唏嘘。PS:法国曾经出现过医生大罢工呢!
法国医疗制度弊端。
挺不错的执业初体验故事,理想始终要在贫瘠的现实中着陆。
“医生不是一种职业”
三星半。过于平庸了些。但是法国的医院这样做法也真是让人无语的,死亡原因竟然是可能??没有最终判断的么?那就尸检啊,家属之前的默认和最后忽然起诉完全没有过渡怎么不要报告不要证据?!从护士到医生都隐瞒?职业操守太差,看多了格蕾表示不可思议。一个主治医师甚至住院医师都没?
就这个题材来讲,故事讲得太无聊了。法国医院有这么随意?
导演也是医生出身,拍得够写实,虽然最后的解决方式有点烂尾……医二代实习医生VS外籍“实习”医生的不同待遇、医院设施和管理问题、盈利VS医德、医疗事故、医患关系、临终关怀&安乐死……当然还有不满意就罢工啦,而且是照旧干活但不收钱式良心罢工。非住院区的墙壁涂鸦真是一言难尽哈哈哈
放低了医生的身份,打破了我对医生的传统印象,电影以医生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显得比较生活化,故事引出的比较沉重和现实的话题,无外乎是对体制的一次无情的批判,和前半段比起来,后半段显得有点刻意的戏剧化,还好人物塑造不错,演员情绪踩到了点,表现出的矛盾和挣扎都走到了主题上。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