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唐宋明三个时代社会生活史、服饰史较为关注,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特别留意了最为直观的服装造型,先在这里表扬表扬该剧服饰设计。服饰、化妆、道具考究,观众可以看到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里唐墓壁画、唐俑文物等原型很接近。在国内影视剧领域,空前意义上,首次呈现了原汁原味、如同壁画陶俑中走出来的唐人软裹幞头、箭袖窄领缘开胯圆领袍、官员各色圆领襴袍、半臂及蹀躞带、佩鱼袋等形象。形制非常遵循历史真实,在服化道的考究还原、贴近历史原型程度上,堪称国内古装影视剧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
台词的称谓也很专业,如剧中呈现了唐代把皇帝叫“圣人”“天家”“大家”而不是一口一个皇上、陛下,父亲及父辈叫“阿爷”“耶耶”而不是整天爹、父亲(北朝民歌《木兰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爷爷一辈称“阿翁”“翁翁”,奶奶称“阿婆”“婆婆”,答应称“喏”,宰执以上大官叫“相公”,官员称呼“姓+官名简称”(如剧中李司丞、何监、崔旅帅、吉副端),年轻男子叫“郎”“阿郎”“郎君”,上了年纪男性叫“姓+排行”(李十二)或“姓+丈”……
采访中主创团队说这次设计剧中唐代服装时,参考了大量唐代壁画陶俑等资料,空前地还原出了唐代圆领袍的真实面貌,男演员都束发戴巾子、帽或冠,这才是中国古人的真正打扮,而不是以往屏幕上那种奇怪造型或者设计师天马行空、逞能臆造的外星人服装,在古装剧服装上这样程度的兼顾历史还原与视效创新真是空前未见的。之前你在唐朝的任何电视剧里看到过这种细节严谨的箭袖窄领缘加横襴形制的圆领袍与开胯衫吗?
有了这部剧能让更多人知道“唐朝风貌原来是这样”,以后的人拍古装片也有个参考对象了。央视80、90年代很多老电视剧对服饰挺考究的,但因为那时信息与技术条件的局限,社会上对古代装束的考据复原没现在这么多和精准,本质上仍是衣箱化的“戏服”,根本没有朝代之分,我很多年不看国产古装剧,因为近年来拍的国产古装剧在我眼里,很多是假大空的逢场作戏过家家,影楼装满天飞,网游风盛行,披头散发,演员很奇怪的装束,很反感这种审美,可能很多人眼里觉得所谓"古典美"的东西,在我眼里纯粹是现代人的审美自负,并且不好看。我想古装剧不仅仅是纯为了剧情娱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也将传播祖国历史文化的光荣使命肩负起来,如果我们的历史剧老是那种在服装道具方面不负责任的胡乱臆造,这对大多数仅依靠视频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先入为主的是多么大的误导。
这次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据微博网友说,国内目前最著名的中国装束复原团队“@装束复原”(刘帅、琥璟明等)以及甲胄复原研究团队的温陈华、萧何众位老师都参与其中,所以确保了历史服饰的正确,在细节各方面将真实的唐代风貌还原出来,基本形制上较为严谨尊重历史面貌,细节上考究,又兼顾了荧幕镜头呈现效果与现代审美度,设计上尊古又不泥古,富有创新。希望取得较好收视率,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对古典题材感兴趣的观众,在如今国产古装剧劣币驱除良币、泥沙俱下的现状下中,能够看得到这么一部如文物般的“清流”诚意作品。
已将首波12集看完,更新一下,细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衣冠典制
卷之一 服装篇
了解汉服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服饰早期最明显的特征是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包括裋褐交领短衣、衣裳连缀的长袍深衣(有曲裾、直裾等类别)等,在汉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原及汉文化区域内先民们的穿着的汉服都是这一特征。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异族入主中原、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汉族传统服饰也加入了新元素,这就是具有胡服特征的——圆领袍衫,为汉服体系里注入了新鲜因子,引领了服饰文化新的风潮,圆领也从而成为之后中国传统服饰里很重要的类型之一。
幞头折上巾子——最流行之首服
要说唐人形象最鲜明的特征,除了衣着窄袖圆领袍衫外,最明显的是头裹幞头巾,以为反映唐代题材的影视剧了,不分时期,统一设计出的各种类型的黑色幞头行状的纱帽,基本上都不是唐代幞头的真实形象。
幞头,也称折上巾最初是一块四方皂帛,俗呼帕头,由前幞后,包住发髻并缚结。北朝末至隋之际,发展为在方帕上裁接出四脚,覆于头上,后面两角朝前包抄系结于额顶,前面两角绕至脑后缚结下垂。幞头脑后的两脚逐渐变长,并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系结方式和形态。幞头本为柔软布帛,裹于头上难以成型,不甚美观,所以早期幞头形象也十分平矮。初唐开始在幞头内衬以硬质“巾子”,幞头裹在巾子上,使外观硬挺,巾子与幞头需配套使用。巾子的材质有木有竹篾、丝葛,其流行样式也随风潮频频改易。自初唐以来有“平头小样”、“内样”、“武家诸王样”、“英王踣样”、“圆头官样”、“仆射样”等多种。阿斯塔那176号唐墓曾出土一件难得的巾子,以丝葛制成,满布菱格孔眼,涂以黑漆,即是盛唐样式。微博网友@ cromartie 曾专门发文展示裹幞头巾子的正确流程。也见@陶冶-误人子弟(唐代幞头扎法推测尝试 - //weibo.com/p/1001603877000254456595)。
箭袖圆领开胯袍衫——爆款的全民日用服
圆领袍衫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最明显特征是圆领、窄袖、右衽,领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袢系合,长度一般在小腿至脚面之间,有里子的夹衣为袍,冬可絮绵,衫为单衣,不分士庶、男女、老幼以及地域,皆喜着圆领袍衫(受五胡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文化差异影响,总体上北方圆领更流行,南方则大袖宽衣的交领衣还在流行)。
但日常一般场合及日用活动的是箭袖圆领开胯袍衫,此类袍衫腰部以下两侧开衩,衣袖一般较窄口紧根松,从手腕部到肩部逐渐做宽,俗唤箭袖,唐人将此衣式称为“缺胯衫”或“开骻衫”,《新唐书》车服志说“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为唐代庶人、军士所常用,因为便于活动,缺胯衫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比襕袍衫频繁的多,到宋明成为真正的“常服”样式。而襕袍的地位则上升为更加隆重的大袖“公服”。唐代人穿圆领袍通常都里穿交领絆臂、圆领中衣,唐人圆领袍衫领部系扣还可以解开穿,类似现代大衣的大翻领。
圆领襕袍衫——正式场合的制服
正式场合及制服类的圆领袍衫不开衩,膝下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横襕,称为“襕袍”、“襕衫”,有附会古深衣上衣接下裳相连之意。襕袍在隋唐进入官员常服制度,成为正式场合的制服,唐代壁画、陶俑中,文武官、内官着襕袍的形象很多,见后文附图。
圆领襕袍不同的衣身颜色及不同材质的革带代表了官员不同品阶。“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新唐书·车服志》。”秘书监贺知章,穿紫色,太子右卫率姚汝能,穿绯色服,徐宾八品,着深青色。
鱼袋是唐代官员特别佩戴物。“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官有贰者加左右,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新唐书·车服志》”金鱼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相当于通行证,所以剧中曹破延为了这个通行证杀了焦遂。
交领、圆领半臂——唐代短衫
半臂,即短袖或无袖上衣,交领、腰下接襕。与襕袍不同的是,半臂之襕通常为异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唐人一般将半臂在圆领袍衫之内。半臂的面料有时选择比较华丽硬挺者,穿在袍衫之内的半臂,使男子肩背显得更加挺拔魁梧,大量唐代陶俑、壁画均描绘出了在圆领袍衫之内隐隐鼓起的半臂轮廓,显的圆领袍衬托下臂膀圆融、腰身壮阔。
待更新……
卷之二 称谓篇
长安十二时辰在台词的称谓也很专业,如剧中呈现了唐代把皇帝叫“圣人”“大家”“天家”而不是一口一个皇上、陛下,父亲及父辈叫“阿爷”“耶耶”(比如杜甫著名的《兵车行》中就有“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木兰辞》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不是整天爹、父亲,爷爷一辈称“阿翁”“翁翁”,母亲叫“阿娘”“妈妈”,奶奶叫“阿婆、婆婆”,对上级称“官人”、“上峰”而不是一味地称“大人”,宰执以上大官叫“相公”,官员称呼“姓+官名简称”,年轻男子叫“姓+排行郎”“郎君”“阿郎”,上了年纪男性叫“姓+排行”或“姓+排行+丈”……对于人物的称呼问题,往常所看的国内古装电视剧中,里面的人物之间称呼不分时代、场合的不同,流于想当然地自以为是,难能可贵的是这次的《长安十二时辰》注意到了,很值得鼓励。
唐朝时期奴婢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我家阿郎”或者直接就是“主人”,而“某”则是自称,在唐朝时期是没有奴才这个称呼的,这个称呼“发扬光大”是在清朝时期,在当时自称“某”是正常的,而剧中执事说的“长源"则是李必的字,古代男子成年时期都要为自己取一个字,我们还是以杜甫为例,杜甫字子美,所以和杜甫相熟的人就可以称呼他为杜子美或者子美、子美兄都是可以的,如果想表现的更加恭敬一点的,可以称呼对方为姓+公(丈、老),接着以杜甫为例,如果有人想要特别的表现尊敬,就可以称呼他为杜公、杜丈、杜老,在唐朝对于皇帝的称呼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看的古装剧中张口闭口的皇上,而是流行称呼皇帝为“圣人”,如果是皇帝身边人则可以称呼皇帝为“大家”,在宋朝称呼皇帝则是”官家“较多。
卷之三 礼制篇
〇唱喏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对唐代服饰礼仪的还原让我泪目了,礼仪指导请的是李斌老师(张晓龙老师团队的高足,指导过琅琊榜、甄嬛传、芈月传等),此次重现唱喏,叉手礼,人物神态、称呼、饮食等唐宋时期的礼仪习俗,向大众展示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彬彬然的仪式感。
唱喏,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俗。指男子作揖,并口道颂词。宋代已流行。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即给人作揖同时扬声致敬。原为应答之声,东晋时氏子弟用以为礼,当时人颇以为异。后乃遍用之。唐裴铏《传奇·崔炜》:“女酌醴饮使者曰:崔子俗归番禺,愿为挈往,使者唱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古代的“唱喏”,为站立礼,分躬身和直立,两手抱拳作揖,唱喏还分小喏、长喏、肥喏之别。
〇叉手礼
看电视剧的朋友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剧中的人物不是抱拳礼,手是这样奇怪的样子,听话时行的“叉手掩胸”礼是这样,向尊长回话说话时,行的“叉手向前”礼,剧中也有表现。其实这种礼仪名为“叉手礼”,这种礼仪一始见于西晋,流行于唐、宋、元,叉手礼在唐代才与社会上流行开来,唐代柳宗元有诗云;“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此时的叉手礼是男子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而女子则正好相反。一个“叉手礼”有什么稀罕的呢?这是我们历史上曾经流行一千多年、又消失了近五百年的日常生活细节。
这种“左右手相握抱胸”的姿式,大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到元代和明代小说里还常见,而它最流行的时期,就是唐、宋、元。在唐代笔记小说、敦煌曲辞、宋文元曲里,时不时就会蹦出来一个“叉手向前”“叉手不离方寸(心脏)”,视效文物,则以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几位听曲子的官员最为著名和典型。这是中古时代,社交场合男女老幼安静倾听时最常用的礼仪性姿态,元朝时候,“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王虚中《训蒙法》)。教娃要先教他在社会上怎样行礼不失仪,以免养出个熊孩子。
〇天宝年号
大家都知道改动后成片字幕里的“天保”就是“天宝”,那么大家是否又注意到,天宝三载这个年份本身就别有玄机?《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三载:“春,正月,丙申朔,改年曰载。”查任何史料,天宝年号纪年,元年、二年曰某年,自第三年起曰某载。这种以载为年的叫法自三载至十四载,又至肃宗至德二载,一共用了十四年。在官方纪年的称谓上折腾改革做文章,这是自命不凡的皇帝们执政期间常有的事情。或者说,是帝国栋梁们吹捧明君盛世,表达价值存在的一种方式。改年曰载,全靠大伙儿捧场!《尔雅》八,释天:“岁名——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此为先秦各朝谓“年”之异称,唐尧、虞舜时代称年曰载者,取四时始终之意。玄宗崇道,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天宝初年的大唐帝国,确实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此盛世景象在推行除周复唐(虞)的玄宗看来,尽是唐虞之治的风气。改年曰载之举,正是帝国上下志得意满的表现。
〇中书门下大诏令
大诏令。唐大诏令由门下省审核颁布,所以开头会加上“门下”,这才是唐、宋时期圣旨的样子,而不是一般电视剧不分时代、场合,一律如明、清以后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里西市开市,长安有东西两市(买东西就这么来的),西域客商多到西市交易经商,所以异域风最浓,而西域美食、妹子也吸引大量文人骚客,李白曾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也是个老司机了。现在西安有个西市博物馆,建在西市旧址上,值得一看。
〇日月星三辰旗——华夏各朝通用国旗
长安十二时辰在张小敬回忆烽燧堡之战,以及在闻无忌家中时,都有三辰旗形象出现,这个细节太令人佩服了。三辰旗就是日月星辰旗,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应用最广的旗帜之一。三辰旗可以说是华夏天子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的旗帜,后来民国使用的青天白日很大程度有三辰旗的味道,如果说代表汉族最正统的非三辰旗莫属,而不是什么龙旗。日月星谓之三辰,画于旌旗,象天之明。三辰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帝以来儒教的标志。云“王画日月,象天明也”者,圣人与日月齐其明,故旌旗画日月象之。最早大概出自《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云“三辰旗旗,昭其明也”。汉郑玄对《周礼》的《司服》篇“王之吉服”做了如下扩展注释“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於旌旗,所谓三辰旗旗,昭其明也。”三辰,日月星,则此大常之画日月者也。三辰也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帝以来代表华夏天子最尊贵的标志。上图为晚唐(归义军)时期莫156窟南壁下部张议潮出行图。下图为网友“王者自由”据此复原的三辰旌旗图。
〇音乐——大唐“林夕”李白的诗词
连片尾曲每一首皆是李白的词,请的是西安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的赵亮棋与刘小山两位名家,曲风很喜欢,多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与五音宫调呈现出的。我最最最最喜欢的一曲是檀棋为张小敬、伊斯清唱《侠客行》后张小敬回忆烽燧堡之战箫规那段背景音乐(也即12集片尾纯音乐,26集姚汝能对徐宾火后遗体感伤那段出现的音乐),萧声为主乐,曲调哀婉,颇有古风,感人至深(据说后头会出影视原声OST“淡淡的忧伤”)。
卷之四 历史细节篇
〇张小敬、姚汝能人物原型
张小敬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地以为,这个主角是完全虚构出来的——毕竟就光听这名字就感觉很现代,像是个邻居家的小伙子。但其实没这么简单。亲王在原著小说的后记里提到过——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走到马嵬坡时,太子李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意图除掉杨国忠。说来也巧。这一天,杨国忠正好碰到几个吐蕃使者,就跟他们谈了一会话。谁知正好被人逮住机会,周围人高呼杨国忠与吐蕃勾结。杨国忠大怒,正要开口辩解,然后——据古籍《安禄山事迹》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有了这位英勇的张小敬带头,周围人便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包围了驿站,迫使皇帝处死杨贵妃,这也就是著名的马嵬坡兵变。关于“张小敬”这个人物的记载,便也到此为止,只留下了这一句话,再无其他。
记载下张小敬名字的那本书《安禄山事迹》,其作者署名为“华阴县尉姚妆能”,没错,正是跟在张小敬身边的那位作家。关于这个姚汝能,史料记载也几近于无,只留下了这一本《安禄山事迹》。史料的欠缺,刚好给了文学创作以想象的空间。历史上的张小敬一定想不到,他这个匆匆现身一次便随即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会在21世纪又活了一次。而且,谁又能断言,这些故事在当年就一定没有真实发生过呢~
附录中贴一些唐代壁画里圆领袍资料引用了微博达人@燕王WF@扬眉剑舞@装束与乐舞等的相关资料,希望了解详情的可以移步@扬眉剑舞先生豆瓣、微博 //www.douban.com/note/303151044/
就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剧来说,长安十二时辰绝对称得上诚意之作,布景场面宏大,再现长安盛景,服道化细节更是考究,无不透漏着诚意认真、细节严谨。电影级别的质感,画面精美到随手一截都是一副画卷,每一个造型,你都会想起美术书、博物馆里的一幅画,一个人物,一个场景,将中国唐代先民的高级审美准确还原了,这应该是中国古装剧史上目前为止最能正确反映唐朝面貌的电视剧。艺术创作的魅力源于对真实的重现、演绎、虚构、架空,鲁迅将后者称之为“诳”。如果一部影视剧没有堆叠海量的细节相互支撑,没有构建统一的逻辑首尾印证,观众又如何会被诳住呢?《长安十二时辰》中呈现的唐代风情,未必全部细节是历史的真实,但一定达成了艺术的真实。当然,也并非所有观众都能看得仔细、懂得欣赏这种细节审美,如人汲水,各有体会罢。
巨岩/ 2019年7月3日
07.28,开播一月后更新,这次谈谈剧中反映的唐代军制。
【唐前期的府兵制度】
府兵制,是关陇集团四政权(西魏、北周、隋、唐)创始人西魏宇文泰创制的,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和一、寓兵于农的制度。这套制度简要来说,就是国家直接向“编户齐民”普通耕地平民征派兵役。按照唐初设计的制度,在天下各地设置“折冲军府”五六百个,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在州县的农民中挑选,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平时在家生产、农闲训练。府兵在地方集中训练,或轮番卫戍京师(在唐代府兵还要到京师值守都城安防,叫做“番上宿卫”,是为义务劳役),或维持地方治安,遇有大战则由朝廷确定出兵规模,任命统兵将帅,向地方征调府兵。对于被征调入伍的百姓来说,从军十几年后退伍,按制度可以免除其他税役。
“军府”只是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日常训练, 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番上府兵,由十六卫大将军统领;战时指挥权,在皇帝选派的元帅手中。
【北门禁军六军】——以龙武军、神武军、羽林军为中心的解说
唐初的中央近卫军主要分为南衙府兵十六卫和北门禁军六军,左右龙武军是唐代北门六军禁军名称之一,也称左右万骑营,与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共称北门禁军六军。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贞观中太宗置左右屯营,其军士号曰飞骑。又选飞骑中材力骁捷者号为百骑。高宗龙羽时置左右羽林军,百骑属之。武后时改羽林百骑为千骑。景龙元年(707年)改千骑为万骑,分左右营。开元以后开元二十六年(一说二十七年)玄宗正式改左右万骑营为左右龙武军。因其初属羽林,故《通典》谓: “开元二十六年析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营隶焉。”左右龙武军官属同羽林军之制。参见“左右屯营”。
剧中的龙武军就是护卫皇城、宫城安全的,由皇帝、太子调用的禁军,甲胄为银盔银甲金边;神武军由皇帝直接调用,金盔金甲金边。
【南衙府兵十六卫】——以右骁卫府、左监门卫府为中心的解说。
唐初的中央近卫军主要分为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其中南衙十六卫指的就是唐初的府兵制的设置。十六卫遥领天下数百个折冲府,这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掌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并不分管府兵。
十六卫再加上东宫六率府遥领天下600到800个折冲府,各府的府兵有两个任务,其一为到长安宿卫(番上宿卫),其二就是出征,其他的时间就是参加训练以及从事生产养家糊口,这就是唐初府兵制的特点。这些折冲府又分为三等。而左右卫各领60府,其它卫领40到50府,剩余的就隶属于东宫六率。也就是说右威卫遥领40到50府的兵力,大约四五万的兵力。诸卫的最高长官是大将军,为正三品。
府兵的中央主管衙门“卫府”(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唐朝“十六卫”遥领天下折冲府(军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即以“卫”统“府”。但值得强调的是,十六卫大将军对天下军府只是“遥领”,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战时,由皇帝临时派行军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军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这样一来,虽然天下府兵驻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中央军队!中唐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丧失战斗力,从此之后,仅为仪饰之用。
右骁卫。唐代府兵十六卫中的一卫。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凡翊府的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剧中宰相林九郎调用的就是右骁卫,统帅是甘守诚,甲胄为银盔银甲。
左右监门卫。剧中骠骑大将军仪郭利仕车辆来往仪从护卫的就是左右监门卫,统帅是高全。
【府兵太子四率】————以太子右卫率府、旅贲军为中心的解说
剧中的姚汝能官职是太子右卫率,那也是东宫执掌军事的官员,论品级则至少正四品。不过,毕竟只是供太子见习,当不得真,归东宫名下的军事管理机构,从规模和职权上,都无法和皇帝相提并论。更不用说有唐一代直到玄宗年间,做太子的时乖命蹇,能无风无浪真正熬到登基的本来就屈指可数。
“旅贲军”,居中所谓隶属于“靖安司”的东宫“旅贲军”,网上有人说是作者杜撰,恐怕不确。这支部队在历史中是留下了记录的。东宫本来就是储君所居,设置若干军事管理机构作为下属,供太子熟习政务,也是题下应有之义。按唐代的制度,东宫名下的设有十率,是由太子管辖的军事机构。其中的左右司御率府之下的折冲府,其府兵番号就是“旅贲”。剧中李泌调用的就是旅贲军,统帅是崔器,甲胄蓝底黑甲。
【彍骑募兵】——以“第八团”“守捉郎”为中心的解说
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度已经走向崩溃。其实,从武则天时代后期,随着大地主土地兼并的加重,均田制已经趋于解体,国家控制的人口减少,地方能够征调的兵源便逐渐枯竭。兵源枯竭也直接影响了唐军的作战能力,天宝七载,高仙芝统兵讨伐小勃律(这也是剧中提到的一个西域国家),仅在一个边境城堡,就留下了三千多羸弱不堪征战的士兵。再加上玄宗朝对外用兵频繁,唐军的兵源更是入不敷出。所以国家出钱招募职业化的募兵开始成了补充军队员额的通行办法。
从开元年间开始,募兵就成了补充军队员额的通行办法。剧中的主角张小敬,按剧中情形来看,曾经应该就是最早一批“兵募”,剧中所说旧历(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从府兵中再征集的、担负长期作战的兵员。因为还在府兵制的框架内,所以从编制上讲,张小敬隶属“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但毋庸置疑,第八团这样的部队已经是常备军的性质,在唐代文献中,张小敬这样长期戍边的士兵,又被叫做“长征健儿”。与“兵募”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彍骑”“长从宿卫”之类的称呼,指的都是各种名义的募兵。
导致第八团几乎全军覆没的安西烽燧城一战,按剧情设置,是节度使不肯出兵援救。其实也不难理解,募兵制推广之后,作为唐帝国边境守备重要支柱的节度使,兵权便开始上升,名义上由中央指挥的军队,逐步成为边镇将领的私人军队,直到最后演变为藩镇。唐初设计的“内重外轻”的全国兵力部署,也“太阿倒持”,边疆节度使手中的部队,反而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军队。原著小说中,还出现过由边兵蜕变而来的雇佣兵“守捉郎”。唐代的军制如何崩坏,从中可一叶知秋。
叙事结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单元故事,单元故事,单元故事!
标题并非我张口就莱,十二时辰现在上线两个星期(7月10日),48集已经播了三分之一,也有了充分的时间发酵口碑,但它的百度指数变化是这样的:
从低调上线到现在,讨论度几乎日日持平,这不是一个全民爆款剧集的路线,这个状况不乐观。这说明,已经入坑的人不容易弃剧,但它也很难吸引新的观众(而这也是我给好几个朋友安利之后得到的反馈)。以《长安十二时辰》的制作等级来说,在这段时间能打的剧一个没有,按理说应该是碾压级别的爆款。
正常的路径来讲,成功的剧在播出过程中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宣传养剧,吸引第一波路人来尝试。第二阶段,剧情逐渐展开,剧本身的魅力和口碑,源源不断地吸纳新的观众。第三阶段,大爆,成为全民话题。
目前看来,长安十二时辰在靠口碑吸路人观众的阶段,卡住了。但它的口碑明明又很好,服化道近年来最高水平,表演也合格,大面上挑不出毛病。问题出在哪呢?
1,叙事结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
《长安十二时辰》的前12集放出来,我打四星。到16集放出来,我才改到五星。因为第16集叙事水平终于燃起我对后30集剧情的信心。
分析第16集的优势,前15集的问题就不言自明了。第16集终于盼来了一个美妙的叙事结构。
第16集开篇于大爆炸的结束,张小敬无意中发现坊间的路上有滴落的石脂。
这是起篇。
石脂的答案揭晓,狼卫驾驶三辆马车在城里飞驰。张小敬依次干掉三辆马车。第一辆马车夹杂了许鹤子救弟事件,一下子把紧张感提升起来。因为观众对与许鹤子和她弟弟是有感情分的,所以此处救弟远比救一个NPC效果好。
这是发展。
到第三辆马车,同时发生了李必亲自引狼卫,张小敬夺马车冲河,右骁卫不救民众,靖安司内奸挑唆四个事件,而且这四个事件的矛盾焦点全都在第三辆马车上。
这是高潮。
第三辆马车损毁后,张小敬生死未卜,许宾被内奸所害,姚汝能发现闻染。既是对马车事件的总结,也引出后面的情节。悲喜交集,又带一点期望。
这是尾声。
什么叫电影感?就是把第16集单独拎出来,完全可以直接拿来填补一部古装电影的第30到第90分钟。这种叙事水平的精准拿捏配合电影质感的画面,才构成了电影感。
不是拍几个长镜头,疯狂堆历史细节,配乐烘托到位就是电影感了,如果没有电影级别的叙事,那一堆华丽片段充其量只能叫电影素材!在16集的衬托下,前15集的叙事简直不忍看。
为什么说前15集的叙事很差?
2,单元故事,单元故事,单元故事!
根本没办法从前15集里分离出来一个及格的单元事件。这也导致大量新观众难以入坑,他们吃了画面和评分的安利进来,结果三五集看下来,连一个完整精彩的单元故事都看不到,只看到了一堆平铺直叙,缺少起承转合的线索。导演的叙事方式对大部分新观众来说,太!不!友!好!
这是观众的错吗?当观众说“我看了五集没看懂”的时候,他并不是傻到看不懂剧情,他真实的意思是:五集都没讲出来一个完整的事件,我没有办法从五集的故事里获得观影快感,我没兴趣继续了。
什么叫单元事件?在全剧的主体事件完整的前提下,大故事框架下独立出的精致完整的小故事。比如《西游记》的主线故事是唐僧四人四天取经。但大闹天宫/女儿国/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火焰山/偷吃人参果单独拿出来都是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单元故事的欣赏成本很低,任何观众,都很容易通过一个单元故事被吸引过来。
对于一个长篇电视剧来说,讲好单元事件是必选项。比如《甄嬛传》里的名场面滴血验亲,62集到64集,很多人重复了无数遍,因为它太符合一个经典故事的叙事原则了。平定惊雷被揭发私通,一个个敌方证据列出来,一个个我方证据打回去,四分之三剧情处滴血验亲大逆转,眼看大获全胜时却迎来了眉庄死讯。
起始于平淡,升温于过招,高潮于逆转,尾声于悲喜交加。其他单元故事可能没这个典型,但是都是很完整的。
类似的还有很多,《琅琊榜》《延禧攻略》《都挺好》《知否》……这些剧集不一定有《长安十二时辰》的综合素质高,但是他们都经历了讨论度由低到高,逐渐吸引到新观众的转变,关键在于,它们每三五集,甚至每一集,都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精致的单元故事。
《长安十二时辰》前三分之一本来有也有这个潜力,单元事件是存在的。但叙事和剪辑,各种线索穿插太琐碎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间隔特别模糊,剧情华丽但不连贯。很多事情草灰蛇线一下就可以了,但导演很爱大篇幅讲主线以外的事情,非常容易模糊观众的注意力。如果是电影这么做我可以接受,毕竟电影也就一个多小时,碎片的东西是可以拼凑的。但这是电视剧,过了一两个星期,看了十几集才发现,哦~原来两周前那一大段不是废戏啊,原来那个眼神别有深意啊。导演这是要故意和观众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做对吗??(他从海上牧云记就爱这样)
不注重单元叙事的结果,除了很容易造成叙事线索剪不断理还乱,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每个事件都讲的很相似。不知道导演自己有没有这个感觉,前15集的剧情,几乎全都是张小敬在长安城跑来跑去追狼卫,追到一个地方和狼卫大打一架,NPC出来给他捣乱(一般是崔器),最后狼卫跑了(或者死了),张小敬扑了个空,但获得了下一条线索。然后再一次进入一个逛长安,抓狼卫,被捣乱,抓不全,拿线索的循环。一直到16集的追马车事件,这个循环才暂时破了。
导演压根没好好设计单元事件啊!他自己一摊子素材堆到观众面前他爽了,观众不好消化啊!
如果有人问我这两集甄嬛传讲了什么?我会说,这两集讲了眉庄落水/陵容得宠/甄嬛失子/华妃复位/blabla
如果有人问我琅琊榜这两集讲了什么?我会说,这两集讲了兵部落马/谢玉倒台/誉王谋反/悬镜司抓人/blabla
但如果有人问我这两集长安十二时辰讲了什么?我只能说,这两集讲了张小敬抓狼卫/张小敬抓狼卫/张小敬抓狼卫……
还有一点能看出来导演不注重观众的叙事感受,就是记忆把手的缺失。对于长篇电视剧来说,遗忘剧情是很正常的,很多戏都会设计一些方便观众回忆和跟上剧情的物件和坐标。比如《琅琊榜》里梅长苏每端掉一个六部的尚书就烧掉一个牌子,萧景琰和誉王头顶的珠子数(二星亲王/五星亲王/七星亲王)。《甄嬛传》里妃嫔不同时期的称号和位份,甄嬛不同时期的妆容,这些小玩意都有帮观众总结剧情,定位剧情进展的功能。但十二时辰里这些内容很少,看着看着就迷失坐标了(加之每一集都是张小敬抓狼卫,真的很容易陷入困惑)。
《长安十二时辰》这么用心的片子我还是很希望能借着后面的三分之二剧情爆的,毕竟比看玛丽苏和狗血剧强吧。但有一点,以后可不可以换个人给曹盾剪片子???海上牧云记的教训还在那呢!!!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17-20集 更新 这一par就是写着玩了。
17-20集总体比前15集好很多。亮点很多,问题也很多。
17集的衔接肯定是大问题。
如果以美剧第二季的标准,17集不失为可以接受开场。
但我们对于美剧第二季的衔接问题如此宽容是因为人家不是套拍,第一季最后一集和第二季第一集中间隔好几个月,而且编剧团队一般会换,强行衔接常常不得已而为之。
长安十二时辰可是两季一起拍的,美剧第二季开头的宽松标准不应适用。何况第16集的悬念有那么难解释吗?非要17集强行跳戏?
三个问题:
1,张小敬怎么从水里救出来的?
2,徐宾被灭口怎会还没死?
3,17集开头徐斌和李必的对话是怎么回事?
问题1,2和问题3的严重程度不是一个级别。问题3极其严重。
问题1和问题第2说明16集的看似令人揪心的两个悬念只不过是导演逗你玩,人家没想认真解答。好吧,只能认栽。(但这是对观众信任的透支
但问题3就严重了。3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剧情矛盾。
17集开头徐宾和李必的对话是是回忆吗?显然不是。因为对话中徐宾透露了他本就认识张小敬,所以不可能是回忆。那是徐宾醒来后真实发生的吗?显然也不太可能,徐宾得知有300桶伏火雷之后,整个靖安司的核心人员就陷入了找伏火雷和救张小敬的焦灼之中,两人不可能有闲心去廊下喝酒。
只剩下最后一个解释,17集开头的场景发生在徐宾昏迷的潜意识当中。能解释通吗?能。但有必要把场景设计的这么绕吗?没有。
所以问题3产生的剧情割裂感最严重。
18集的重点是从右校尉解救张小敬。18集的质量相当高!
亮点1:终于有一个散发魅力的女性角色了!!!
亮点2:李必终于参与到主线剧情中了!!!
除了檀棋以外,还有三个主要女性角色,前期都一言难尽。
鱼肠是个恋爱脑,我充分理解龙波对她的嫌弃。一个人能把个人情绪放的这么重,而且一冲动就做出难以控制的事,谁敢跟她共谋大事呢?分分钟出状况给你看。
闻染完全拎不清。她身上有3个目的,毁掉长安,保护张小敬,与龙波奇怪的羁绊。这个三个目标完全互斥啊!保护张小敬,他就会破坏毁长安计划。坚持恐怖袭击,张小敬很可能会死。张小敬和龙波又是死对头。闻染对这些信息是全部知晓的,但她似乎从不纠结她的两个目标难以两全。一会热情饱满地陪龙波毁长安,一会情真意切地保护张小敬。她的左右脑在互搏,这是正常人吗???
王韫秀同学就不提了……
所以檀棋第18集显得尤为惊艳。脑子拎得清的女生,有勇有谋,又美,有舞蹈特长。尤其人家还是个杂技演员!上热铁板跳舞,脸不红心不慌,毫发无损!
而且檀棋18集有个线索有趣,她那个玉佩哪来的?姚汝能显然不知道玉佩怎么来的。而檀棋虽说漏了嘴,但看起来也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所以就有三种可能:
1,檀棋是右相的暗桩!(可能性不大
2,檀棋怀疑姚汝能是暗桩,提防着他,不想把话说透。
3,檀棋在靖安司最得李必信任,办事也利索,帮李必秘密执行了很多任务,她不想泄露这层关系。(可能性最大
长安十二时辰拍了很多祥而无当的细节,但檀棋玉佩的这个细节,着墨很少,信息量却很大。把李必对檀棋的信任和檀棋的办事能力都带出来了。
19集
19集显然是用于转折,为了让两拨人马会和,开始下一个行动。但bug莫名很多。
Bug1李必昏倒于闹市,突然就有个心腹去帮他送信给郭力士???如果有人能心腹到此种程度,这个心腹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晚间的靖安司呢???(根本就是编不下去了随手拉一个心腹吧!
Bug2闻染的绛云神香如此厉害,早点性命受到威胁时怎么不用呢?给鱼肠用一个多爽!(但细想一下,难怪闻氏香铺生意奇好,闻染根本是个卖致幻剂的……
但19集的亮点是李必写给郭力士的那句话:“如果什么都很容易,那还叫什么选择。”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李必的宰相之才。 之前有一个讨论,为什么雅虎没落了?高赞答案是因为雅虎是一个标准的职业经理人主导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容易做出“容易的”“正确的”的选择,但互联网行业风云变幻,成功的公司一般是由一个主导型的创始人,用强有力的手腕,不断做出一些看似眼前不够有利的决策造就的。
右相看起来政治手腕超强,很像幕后boss,但他做的所有决策,都是眼前有利,看起来很容易推导的那个选择。李必可能暂时看起来青涩,但他未来执政的境界一定高于右相。
机关算尽太聪明,说的就是右相。(还有后来的玄宗
20集
20集没什么好说,
长安夜景真美!!!
曹破延终于死了!(他真是度过了非常倒霉的一天,导演太啰嗦了,天上的星星的梗出现太多次了,我已然从感动到麻木
伊斯很可爱!大秦寺很有拜占庭风格,看起来是东罗马帝国来长安的。这好像还是第一次在影视剧里看到。盛唐长安的国际化程度,真的是突破了我们今日的想象力。
张小敬和檀棋有化学反应!(雷佳音真的是中年男演员届的茱莉亚罗伯茨,拍爱情戏CP和谁都能CP
周一见咯!
21-23集更新
21和22集也就罢了。23集什么玩意???为了展现靖安司文隶被屠杀这样的画面,强行让李必,龙波和崔器三个人都人格大挪移。初看的时候被血腥感惊到了,冷静下来想想,这不胡扯吗?
问题比较小的是崔器。崔器一直在军人的荣誉感和小人物往上爬的急切中纠缠,他英勇但能力有限,有正义感但选择叛逃,既搏命又贪功,前期一直是一个扰乱张小敬的功能性角色。23集突然倒戈靖安司,可以理解。但是,缺少一个诱因,缺少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选择不回右校尉这件事,后果很严重,会让前期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仅凭“我有一个预感”就放弃先前的所有努力挣到的成果?
你会因为“我有一个预感”就不进高考考场吗?你会因为“我有一个预感”就不上飞机吗?你会因为“我有一个预感”就当场辞职吗?
崔器选择重回靖安司,人物动机是站得住脚的。但好歹给一个扎实的理由,哪怕他被李必或者靖安司的同事们感动了也行。仅凭“我有一个预感”就放弃努力了20集换来的右校尉差事,也未免太搪塞了。
龙波和李必就比较严重了,脑子都进翔了吗???
龙波去靖安司救鱼肠的理由是什么?
白天龙波怀疑鱼肠杀了闻染,闻染是他的亲人,是计划的核心人物,但他都没仔细查下去,也没亲自去救。
到了晚上反而放着恐怖袭击这个大有可为的计划不做,带了大队人马亲自去救已经在计划之外且他一向不待见的鱼肠?有啥可救的,你们不都是死士吗?而且他出发的时候,只知道靖安司抓了个狼卫,并不知道靖安司没有看守。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他运气好,守卫刚好撤了(看守是右相撤的,龙波一定不知情),他们一帮人是要折损大半的。为了救鱼肠,恐怖袭击失败也无妨了?
到了靖安司他又干了一件很奇怪的事,不杀李必,反而杀靖安司的小官???
龙波去靖安司还有一个可能,靖安司一直在阻挠火烧长安的计划,龙波去靖安司可以顺带把这伙人端了,这样接下来的计划执行更顺遂。
那你龙波应该先杀李必啊!!!李必一死,靖安司群龙无首,自然就溃散了。等长安一烧,靖安司的小官们也还是烧死。然而伟大的龙波先生,自觉的很正义的龙波先生,放着李必不杀,杀手无寸铁的小文官?而且亲自击鼓,任由崔器拖延时间,终于把援军盼来了,让李必好好活到最后,在接下来的二十多集里继续阻挠他们的恐怖行动。
何苦来哉!龙波先生!岂止大唐要败,连大唐的恐怖分子脑袋也秀逗!!竟不知该同情哪位弱鸡。
所以龙波的靖安司之行有什么意义呢?自己带去的人死伤大半,靖安司的核心人物就站在他面前却毫发无损,杀了崔器和一群NPC。
李必的智商下线也很莫名。
当时的李必已知:
1靖安司守卫不足,
2暗桩看得懂他发出去的信号,
3所有人都知道鱼肠在靖安司。
这靖安司不就是个活靶子?不就是招苍蝇的生肉?而且李必有信息优势,他知道靖安司没有守卫了,敌方不知道,还不趁这段时间差请救兵吗???
还有一点很对不起李必前期智商人设的地方。整个龙波袭击期间,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急智,你好歹周旋一下?谈谈条件?拖延一下时间?或者套点情报?
一样都没有!只会反复质问一位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你不是答应让他们活吗?这人物也太扁平了。。。前面长篇大论的废戏那么多,恨不得崔器带人进右骁卫过了几道门都拍出来,到关键时刻给李必和龙波直接对峙,该给李必一点人物塑造的空间了,没笔墨了???李必的智商人设下线了???
整个23集,乍一看很唬人,但剧情既违背龙波和李必的人设,也没有塑造出新的东西,只是为了让“靖安司被屠,崔器战死”这个悲壮大场面出现,强凑的剧情罢了。
下次更新还是这个水准,恐怕就得改星咯!
24-26集我很喜欢,甚至于比肾上腺素狂飙的第16集还喜欢。
bug依然存在。比如之前遗留的问题:龙波在靖安司的时候为什么不杀李必?
有人说,龙波留着李必有用!到24-26集,我们发现,原来在龙波的眼里,李必是没用的,说杀就杀了。只是下手前一瞬间,闻染发现,慢!李必可以救张小敬,刀下留人!
所以还真是高估龙波了……他在靖安司不杀李必不是为了大计。就是剧情不让他杀而已。
但24-26集还是变成我最喜欢的三集。至少我觉得它帮助剧情完成了一次升华。即:悲剧的不可挽回。
这三集使得故事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悲剧,哪怕张小敬最后阻止狼卫成功,这依然是一个悲剧。
因为当张小敬坦坦荡荡拯救长安,却被全长安的官吏阻拦拿来作替罪羊的时候,当他说出“长安有一万多个官,我只是一个死囚”的时候,故事已经定性了:长安必毁。整个城市的统治阶层和官僚体系已经瘫痪了,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不去杀死外部入侵,反而在杀死正常运作的身体组织。长安城,即使不毁于天保三年的上元夜,也会毁于未来的某一次入侵。历史发展也确实如此。
上周差点改星,但这周发生了两件事让我又重新上条了对长安十二时辰的预估。
一件是《九州缥缈录》的开播。说实话,《九州缥缈录》哪都挺好,画面不熟长安,叙事高于长安,世界观也很厉害。但这两者对比,我觉得《长安》的上限还是要高于《九州》。长安十二时辰像是筋骨奇佳但基本功不扎实的天才,九州是面面俱到的优等生。归根结底还是各自的调性。《九州》的调性是初期金庸,甚至有浓烈的射雕的影子,《长安》的调性是娱乐化叙事的历史小说。《长安》的故事可能讲的稀烂,bug一堆,但总体来说文学性上还是要更强一些。
第二件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去听了马伯庸一个投资人大会上的演讲《什么样的IP是好IP》。我听了一下人家的复述,马亲王还是马亲王。其他的IP是作品改编IP,但《长安》生来就是IP。马伯庸审视IP的能力非常清晰,而且他自己也有创作能力,一个教练亲自下场比赛,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信心多了一些。
《长安十二时辰》的文学性和历史观体现在哪呢?
我看到24-26的时候感受到了,不是长安的波涛,或者反恐故事的波涛,而是历史发展的波涛。世人提起盛唐长安总是盛世的象征,其实那本身也是末日的象征。《长安》这个故事捕捉到了末日感。
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总是在中央集权时期和军阀割据时期来回转换,换句话说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战国时军阀割据,秦汉是中央集权,三国南北朝是军阀割据,隋唐是中央集权,五代十国时是军阀割据,两宋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加强的时期,一般会逐步走向盛世,因为对边关的管束力量加强,所有的政策执行能力都很强。但这个时期的缺陷是因为权力太过集中,所以围绕权力中心,官员会越积越多,官员数量一旦膨胀,绩效考核就会成为大问题,党派之争和官僚风气越来越强。同时最高权力又无敌,一旦继承者能力有限,怠政,或者昏招频出,所能造成的损伤也最大。中央集权的模式也会在浩劫的瞬间逆转,进入军阀割据时期。虽然安史之乱和靖康之耻之后,唐和宋还在,但事实割据都开始成型。天宝年间是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盛,也是终点。
当檀棋说“圣人之下,皆是蚍蜉”的时候,你可以看作她有政治嗅觉,但也透露出了最高权力者此时登峰造极。皇帝常有,可此时玄宗的威信和地位恐怕远超他的前任们。太宗与魏征,高宗与长孙无忌,武则天与狄仁杰,你可以从他们的关系中嗅出君臣牵制和配合默契的味道。但“圣人之下,皆是蚍蜉”是非常危险的信号。甚至可以说这就是《长安十二时辰》悲剧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剧中这群人斗争这么剧烈?因为圣人之下皆是蚍蜉,不管是权臣还是太子,大家的政治地位都太低了,而因为地位太没有保障,所以他们才不去做事。因为做多错多,一旦错就会影响到与圣人的关系。不如不做事,专心斗政敌。
而圣人最喜欢看政敌互斗。我们在张小敬的视角里看到政敌互斗带来了大唐的瘫痪,但讽刺的是,在玄宗的眼里,这种模式是他怠政期间最安全的帝王制衡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连宦官都权力膨胀。再回看“圣人之下,皆是蚍蜉”,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玄宗把这个模式玩到登峰造极,也亲手把它葬送。
感谢大家顶着炮火点赞………………
开篇曹导演名字一出来,我的心就凉半截了,看剧欲望骤减
去年的海牧一开始也是吹电影级画面,良心制作,特效特写镜头多的飞起。但是!
一个电视剧最起码做的不是把故事讲好吗?(有人在评论区问,为啥要讲好故事。合着您看剧,只看盛世美颜就好了吗?可惜了剧里的脸我也吃不下)
服化道之类的只是辅助,有主有次把故事传达清楚并吸引人的讲出来,才是电视剧工作者要做的,而不是炫技。
我是开弹幕看的,跟很多网友一样,第一次看电视剧找到了催眠的感觉。当某人像念课文一样,没有感情和抑扬顿挫,讲着产品说明书一样的台词,念了好久好久,我深切怀疑他是不是也理解自己背的是什么?_?红楼梦不会把人看困了,因为导演不会为炫技故意给观众制造障碍,而是帮助观众理解作品。
这部剧开篇为了解释某司多牛逼,让四字背诵14个机构名字我就是在这里看困的,仿佛在听催眠曲。我碰到过的历史老师都不带这么能催眠的。
四字的任务就是念完了台词?有声读物都比他背的生动吧?通过合理断句和语气把意思准确传达出来,不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功吗?粉丝别说他只是个孩子,才上大学这样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不是所有观众都是亲妈粉,看孩子怎么看都又苏又可爱好不?
有评论区说我为啥总说四字?首先,我的确是被他背课文这段念睡着的。如果是雷大头把我弄睡着的,我照样说他,甚至吐槽语气会更不客气。况且,这部剧在各大论坛主要宣传点之一就是二番的四字弟弟演技有多惊人,难道讨论四字以后就只能闭眼吹吗?可怕~
评论区有人说不打5⭐都是看不懂内地电视剧的巅峰之作。全世界的电视剧只要有字幕就没有看不懂一说,只有理解深入程度的不同。如果一个剧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观众传递故事,而是自我陶醉的炫技。跟善于自我陶醉的粉丝能一拍即合就不奇怪了。
现在越来越多粉丝和导演竟然有脸怪这届观众人不行,而从来不会低头看看作品有什么需要改进的。美其名曰片子不是拍给你们这些品味低下的人看的。
这部片子敢用只拍过我们的少年时代之类的圈粉偶像剧的流量小生做二番,到底拍给谁看显而易见了(认真脸)。导演启用流量的目的也达到了,谁质疑这个片子,就有粉丝组队骂到闭麦,可惜了,这么做只能让流量的路人缘越来越差,而daoyan在偷笑,因为瓜友只会怪流量的粉丝不会怪导演,粉丝被当枪使了自己还不知道。
海上牧云记分数低只是因为没有粉丝控评而已。要是请流量演黄轩那个角色,妥妥的又是9分剧王。以后曹dun的剧只要打低分就有粉丝骂到你闭嘴,皇帝的新装现代版也不过如此。烧更多的钱拍粉丝控评的片子,以后会成为常态。
12集看完了,继续扒剧情里隐藏的历史梗:
1、姚汝能采访张小敬,说他自己偷偷写一些小说,在黑市上刊印得不错,觉得张小敬这人有意思想把他写进书里。历史上,姚汝能真的把张小敬写进了自己的书里,记载他在马嵬坡射杀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
唐别史《安禄山事迹》,署名华阴尉姚汝能,记述,天宝十五载马嵬坡,杨国忠出门遇上一群20多骑的吐蕃人正跟他说话,突然军队里传话说杨国忠跟吐蕃人一起反叛,军人们把他围起来,杨国忠斥责他们是不是要效仿安禄山造反,军人们说“你是逆贼,还说谁?”,骑士张小敬先把杨国忠射下马,然后割下他的头颅,屠割他的尸体。
姚汝能除了留下这本书外,他的生平事迹则没有记载。
2、郭利仕原型高力士,戏说中李白让他脱靴子那位。葛老向张小敬要名字,林九郎向手下布置换宫中茶盏,郭利仕向李必诉苦,指向骠骑大将军郭利仕从宫里偷金银器,一个男人又从郭利仕库房偷金银器,这批金银器代表大唐的最高工艺,埋宝的地点是何家村。
历史上,高力士虽然是太监,但他真的被唐玄宗封为骠骑大将军。1970年在何家村出土过一批大唐文物,号称大唐遗宝,但这批文物跟高力士没有关联。
高力士因协助平定韦后太平公主之乱深得玄宗信任,累官至骠骑大将军等,他对玄宗非常忠诚。
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数量大,工艺精美,有若干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何家村位于古长安城的兴化坊内。经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大的专家学者们精心研究,何家村遗宝的主人可能是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而遗宝的埋藏年代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
3、太子李玙秘会韦坚、皇甫惟明,在道观嘱李必保密,小道士请李必赐福。联想到小乙请张小敬赐福,小道士们的结局大概也猜到了。
太子提到税制立了个flag,他没有机会实施他的想法了。历史上,太子李亨正是因为在市井私会韦坚,韦坚又在崇仁坊的景龙道观私会皇甫惟明,被李林甫发现打小报告给玄宗,闹出风波。当时的租庸调制确实已经出现问题,但直到李亨的孙子辈,税法才改革。
天宝五载正月,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向玄宗表示应将李林甫撤职,还夸了韦坚一通。韦坚的姐妹分别嫁给了李亨和他的叔叔。三人私会被发现以后,玄宗一开始只是处罚韦坚和皇甫惟明,没想到韦坚的弟弟不消停,惹得玄宗大怒,李亨为了划清界限,主动请求跟韦氏离婚。
唐代从李渊武德七年开始实施租庸调制,它是均田制的延续和改进:均分田产,按人头缴纳田租、服徭役、缴纳布帛。这个税制促进了大唐前期的繁荣,但它成功实施的前提在于均田和准确的人口登记,到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大量存在,人口登记也与实际差距较大,田已经不均了,人已经死了或不在了,税还要继续缴,亏空的税加在还在的人身上,就造成没走的人税负过重,有些人就逃走成了黑户。唐玄宗开元初期对此整顿过,提振了经济,但没有本质上的变革,后期情况就更趋严重。
李亨当太子时跟李林甫斗,安史之乱后忙于平叛,一生在经济上没有建树。租庸调制一直到唐德宗年间才被改为两税法并延续使用到清朝。
剧中李玙与李必的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深一层次面临的实质性问题。
4、李必与檀棋谈论刻意讨喜欢,怀疑徐宾有意接近。李必是靖安司司丞外,他还修道。历史上,李泌也谈论过刻意讨喜欢,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观念。
李泌历经四朝,在李亨的孙子辈被请出来做宰相。德宗年间首创两税法的名相杨炎被卢杞搞死,卢杞又被贬死。德宗请李泌做宰相,两人谈论到卢杞和杨炎,德宗说,卢杞忠诚能干,言无不从,大家说他奸邪我一点都不觉得,杨炎跟我说话总把我当小孩子,答应他他就高兴,不同意他就发怒要挟,所以我才受不了他,跟卢杞构陷无关。同时,他觉得建中之乱是天命,与卢杞无关。李泌指出,卢杞言无不从是刻意逢迎,是丧邦辱国之人。李泌还说,别人可以说天命,唯独君主和宰相不能说,因为这两者是制造天命的人。从这段谈话,可以看出李泌的智慧和刚正耿直,也可以看出,他修道却并不尽信天命。
5、王韫秀落入狼卫手中,闻染说狼卫如果动她一根头发,王宗汜会发兵踏平他们老家。元载精明又势利想攀高枝,算计好有人要上门请他。历史上,王忠嗣在天宝三载对突厥部发动了猛攻,踏平草原。
元载娶了王韫秀,不过是在他入长安求取功名之前。
王韫秀是名将王忠嗣的女儿,嫁给元载以后,因为元载很穷,住在王家被人看不起,元载决定去长安求取功名,临行前写下一首诗《别妻王韫秀》,王韫秀宁愿跟丈夫一起受穷,离开娘家,也写了一首诗《同夫游秦》。
元载后来当了宰相,因贪腐堕落,被唐代宗赐死。王韫秀按唐律本来不用死,但她主动求死了。
6、永王跟封大伦会面,封建议他争取继承,永王一开始反对后来却默示封给李必制造麻烦。历史上,安史之乱,永王李璘在江陵形成第三方势力。他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被分派去江陵后,手上有了兵权呈现出野心,擅自率领水军东巡,多次击杀地方官员,最后被反杀。
欢迎补充!
这剧我说老实话,炒作的水平蛮高的。
连豆瓣都能攻陷,牛。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资方给力,这个就不乱猜了。
这剧优酷独播,竟然6天6万评价数量。
牛,真的牛,看得人真多。
而且都喜欢上豆瓣。
下血本了。
也别统一用什么外宣词啦。
又是“看不懂智商低”、又是“悄悄开播”、又是“十七岁作品,时隔两年”
又是“服化道一流”,又是“您只配看国产三流脑残剧”。
对不住,我真的笑了。
一个电视剧,又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有什么看不懂看得懂的。
我看
的时候,也没说看不懂啊,何况是国剧。
建议曹盾导演好好揣摩揣摩,怎么把故事讲好。
而不是一开头来一个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光第一集就不止一个长镜头。
开头的长镜头,我半点没有感觉到所谓的盛唐。
你摄影出身,但是自从上过你
的当之后,我就觉得你不是那么可靠了。
张艺谋也不是靠拍满城尽带黄金甲,蜚声全球的吧?
所有的演员都在撕裂,过度的用力。
每一帧都在说,“你看我这画面多高级”。
“在众多国产剧的矮子里,我算制作精良了吧”。
只会给观看者,带来一种不适感。
真的,光是知乎和豆瓣,刚开始吹得我以为这剧已经上天了。
我看评分的时候就感觉不对劲,三四天就5万评分,what?
你这播完没个二三十万评分,说得过去?
讲好故事,是电视剧最基本的吧。
从这一点上,连
的水平都达不到,虽然这也是一部水分极大的剧。
陈还是个歪嘴。
等你评分到6.5-7.8之间的时候,我自会打回3星。
别把剧当信仰。
动不动就“您智商低”,“智商低就别看了”,“脑残滚回去看你的三流脑残剧”。
搞得跟个邪教似的。
看剧,就要少关注故事以外的事情。
情节的顺畅都做不到,只会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毕竟,
美人在骨,
不在皮。
好好的一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本是紧张悬疑扣人心弦的剧情,根本感觉不到一点紧张,所有的演员都四平八稳不紧不慢的“用心”演绎,几个小时之后长安就末世火劫了啊,对敌对势力还一无所知啊,百万人里寻找周密计划隐藏起来的对方精英啊,急不急啊,还谈情说爱,还娉娉婷婷,被这拖拖拉拉的剧情噎死。
服化道得分,其他统统零分。
能在2019看到这部戏简直是人生之幸,雷佳音的张小敬是少见的不想笑的角色,看着一身杀伐气就知道他拼的有多值。拿到好剧本的曹盾宛如开了挂一样,实力派×潜力股,这个配置,绝了。
《妖猫传》之后在电视剧里面看到这么精致的盛唐太震撼了,能播出真是2019古装剧的华采。以雷佳音的张小敬和李必为中心的群像剧,有悬疑色彩,但更多的是不灭的赤子之心。很有诚意的国产精品作。
感觉没港台的掺合,大陆班底慢慢走回正轨了!
一天内拯救西安终于上了,不枉我等了这么久,这个剧太符合我的口味,服装造型场景设计以及台词太吃的下去了,演员选的也好,雷佳音把张小敬演活了每一个眼神动作台词我觉得非常到位!易烊千玺把李必高冷清净端正的感觉演出来了,好多人说弟弟台词不好,确实跟老戏骨比稍显稚嫩,但是也能看到他的努力。这部剧我吹爆每一位演员和幕后制作人员感谢你们还原了长安,西安人听着坊名地名倍感亲切!
还是过誉了,开篇的盛唐气象和长镜穿梭很有感觉,服化道之讲究自不赘言。但作为电视剧核心的剧本,在节奏铺排上仍存有相当纰漏——将十二时辰的物理时间长度填满25集的长度,势必要穿插无数人和事(包括闪回),于是叙事点和各事件的剪接变得非常重要,而至中段看来,旁枝逸出的细节虽有利于完成破案拼图,究其自身不少细节是拖沓的,因此整体有不畅之处,作为悬疑权斗剧来说,摊子铺得过大的话,一来拖节奏后腿,二则也不容易收场自圆其说。选角倒是意外契合,四字表现不错,雷佳音虽可爱但角色同质化太雷同了吧。
精致!长安反恐24小时!
服化道美呆,长安众生相拍的太好了!!!吹爆大头演技!四字竟然表现的还8错。
请问易烊千玺的台词怎么回事?不看字幕听得清在讲什么吗?能不能别闭眼吹了?吞音重成这样还不配音是在坚持什么?坚持毁剧吗?面部表情能不能丰富点?就板着一张脸毫无感情背台词的感觉。就这还能当男二呢?
终于有一部期待的剧播出了,太难得了!画面服化道也太棒了,整体节奏UPUP的快,让人恨不得一天看完全集。长安城里,看似平静的世道啊,早就变天了。
期待已久的剧终于开播了!好喜欢呀!易烊千玺的表现很惊喜!
年度第一良心国产古装剧。开头几段长镜头极尽影像美学,调色和构图很有电影质感。场景、道具、服装……十分考究,还原了一个盛极而衰的大唐长安。雷佳音的表演有意想不到的反差,千玺弟弟真的可以,演技到位,惊喜之上。
草灰蛇线的几集,节奏稳的一批,很少见这么大部头扎扎实实的古装剧了。雷佳音演的很拼,易烊千玺难得的hold住了,作为四字弟弟第一部影视作品,这个成绩单交的相当漂亮。
打光摄影服化道都用心,曹盾的画面一如既往靠谱,质感太棒了!应该是本年度最佳古装了。
看了十集。改编走心,演员专心,舞美用心,古装剧里少见的良心剧。易烊千玺的扛鼎之作,从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刻起,就令人刮目相看了,面对十七岁的自己,他真是太赞了👍。
很有质感的国产电视剧 制作很惊喜 演员台词和表情都很到位 看过原著 期待后面的剧情
终于播了,从2017年官宣开始,我就在期待了!没想到雷佳音古装也这么合适,易烊千玺的气质也非常适合李泌。
摄影太赞了,构图和色调真的是如盛唐画卷一般,无论是细节还是大场面都看得出背后制作的用心和规模。故事时间限定在十二时辰当中,快节奏的剧情让人很有追下去的欲望,第一集便用案件架设了悬念。易烊千玺和雷佳音的表演也都不错,这个剧真的很可!
大半年时间吊胃口,质量有点低
原谅我不看字幕听不清说啥,台词又没感情,你说当他念书吧,可念书也得让人听清讲啥吧,演的个啥玩意
唐朝只有道士的簪子是竖着插,很少有剧组会注意到这点,所以这部剧的道具是真的用心,下了功夫研究的。服装化妆也都精致。一个最多时有上百个群演的组,每天出妆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