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传奇无须赘言
写在前面:吹毛求疵的差评并不能影响一部杰作本身的品质。上映之前就料到必然有人说“超越不了TDK”或者“这是诺兰二流作品”——呐,你们自己心里有数,关于你们怎么定义一流和二流。
【综述】
What does that mean? RISE.
诺兰在三小时不到的片长里塞进了城市战争应该体现出的所有内容,细节精彩,布局巧妙,文戏和动作戏的分配张弛有度,从第一刻就紧紧攫住了观众的心。全片无冗余,让人屏住呼吸到最后一秒。这个好故事里居然有空当塞下各种代表性角色,诺兰居然能让看上去不可行的城市之战变得可行性十足(而且一点都不愚蠢,甚至没那么中二),而在BB的“恐惧”主题,和TDK的“牺牲“主题之后,他居然能用一脉相承但是完全相反的要素带给我们终极的震撼。如果这都不算一流,那……speechless.
关于本片的政治寓意不多说。剧组在川普大楼取景时恰逢华尔街事件,诺兰没想利用活动本身,却有意无意地在影片里表现出了这点。然而贫富差距的主题是从第一部就被考虑到的,这点也与Gotham本身的特性息息相关。如果说Joker是chaos和无政府主义的代表,那么贝恩和影武者联盟则是另一种秩序的代表——这也是为什么TDKR和前一部没有可比性的原因之一,毕竟反派的作恶理念差的太远,更别提布局和对象。Joker只是做了初步的小范围社会实验,仅限于Gotham,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对蝙蝠侠个人的挑衅,”Hero有了Villain才有存在的理由“,他的目的在于腐朽人心,击垮民众信念,但和贝恩相比,前者颇显小家子气。贝恩的行为归根结底来源于第一部里的湿父,湿父不要小打小闹,湿父要的是毁灭废墟之上的重建。
——所以就有了整个城市地底的浩大工程,他们蛰伏地下,暗中搜集情报,让松懈的GPD和蝙蝠措手不及。他们要的是民众全方位的崩溃。给点希望后赶尽杀绝。八年前的Harvey Dent成了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和谐,崩溃得只会更彻底。
城市之战的关键词也许可以加上无政府主义,但暴乱实际是有领导人的。他们有目的有策略地揪出中产阶级, 让底层人士发泄出所有的愤懑。贝恩作为反派并不比Joker差劲。Joker的可怕之处在于神经质和对人性的洞悉,以及尽管他声称自己没有计划,但实际上却步步为营。贝恩的策略一点都不差于前者,他做的活儿也比前者布局更广,所需人力财力更多,不承认也没用,但就是他把蝙蝠侠置于”必死“的境地。更关键的是,他并不是最大的反派不是吗?Talia和Joker的行事方式不同,但毫无疑问更为狡诈,骗取了布鲁斯的信任,还顺带睡了人家。她取得了最强大的武器,撕毁了蝙蝠的面具,让Gotham沦为了比TDK里还恐怖的地狱,甚至让政府都手足无措——谁敢说不如Joker?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一直在暗示大家,贝恩只是”pure evil“,他什么都不在乎。但是真正的pure evil并不足以让一个人耗费六个月(六个月只是地下工程的时间),并且赢得相当一部分支持。最强烈的动机往往不是因为恨,当这个反派摘下头巾,望向年轻的Talia时,那瞬间的温情让人猛然意识到这是汤姆哈迪的本色。前半段的残暴与冷血,响彻影院的怪异腔调,和某一刻的泪光闪闪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观众此时的心境与其说是震惊,不如说悚然。这个蛰伏底下的monster居然也会被赋予正常感情,而他的信念则全部来源于始作俑者。他们就是敢死队,不在乎自己的死亡,愿意付出一切实现看似中二的野心。
中二是聪明人的特权,但是不同的人即便处于同样的环境(影武者联盟)也会做出不同的中二选择。成为蒙面义警一人对抗全城市的罪犯,看似理想,实践起来却充满了挫折和痛苦,在旁人看来,显然是高帅富的中二;而让一切归零,在断壁残垣上建立新秩序,听上去则像心怀不轨者的空想。Nolanverse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幻想化为现实,让一切变得让人信服。Gotham的腐朽、Gotham的短暂繁荣、她的暗流涌动,所有躁动因素都在累积,每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有据可循。没有莫名其妙,有的是宛若精密机械般的运转,而细节的着重刻画也体现了大师水准。几乎每个细节都承前启后(比如流出尸体的下水道),引出更多的线索,跟上主角的节奏,就能看清所有的逻辑。
【恐惧比利剑更伤人?】
Sometimes…the pit sends something back,but sometimes, a man rises from the darkness.
在batman begins横空出世时,所有人都被”蝙蝠侠曾经害怕蝙蝠“的理念震撼了。从没有人拿这群小玩意做深度文章,它们起初只是为了增添神秘与传说般的氛围。对了,还有恐惧。重启之后的另辟蹊径,让蝙蝠侠离普通人更近了一步。没有人对他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也从没有过豪言壮语,他的一切挣扎都显得缄默无比。可以说,一切只是他个人的内心斗争,然而就是这样的斗争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当他克服脆弱的一面,克服萦绕心头多年的恐惧,在飞舞的蝙蝠中缓缓起身时,没有恐惧的布鲁斯诞生了。”无所畏惧“也成了他的特点之一,用恐惧武装自己、对付敌人,蝙蝠侠才会战无不胜。
令人讶异的是,终结章完全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恐惧的作用。正因没有恐惧,布鲁斯才会吞下失败的苦果。他以为自己利用了恐惧,但其实并没有认识它的全部。诺兰替我们找到了双刃剑的另一个刀刃——是时候让恐惧回来了。Fear带来了求生欲,Fear让人无路可退,孤注一掷。这和第一部的主题如此吻合,却又大相径庭。监狱里通向自由的井口和当年布鲁斯坠落的地点如此相像,年少时的布鲁斯在洞穴里体验到了缠绕半生的恐惧,而现在,同样的情境,他抛开了绳索,故意让恐惧回归,不同的是,过去的阻碍却成了此刻的帮手。他跃上第二个石台的那一刻,更高阶的蝙蝠侠诞生了——把fear掌控得游刃有余。
不得不说,这个点带给了观众意料外的惊喜。同一个词,相反的主题,诺兰玩出了不同的花样。
【Gotham——永远的女主角】
Bane: So you came back to die with your City.
Batman: No, I came to stop You!
福尔摩斯和案件结婚,布鲁斯韦恩则愿意和他的城市厮守终身。Gotham,作为一个外表华丽,内里肮脏、但是处处隐藏着善意和希望的女主角,击败了一众莺莺燕燕,让布鲁斯对她死心塌地,为之赴汤蹈火。蝙蝠侠从埋葬他的地底崛起,靠的是愤怒,但究其原因是对Gotham无私的爱。
这座城市有所腐朽,时有坍塌,然而不相信任何一个人的蝙蝠侠却坚信其光明的一面。内心黑暗的骑士选择了守护而非毁灭。心底深处,他还是当年那个善良的小男孩,即便这座城市尽情诋毁她的英雄。”You don't owe these people anymore, you've given them everything.“
"Not everything, not yet."
——这段对话必成经典。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英雄的不满足。你以为他付出了够多,抛开了两张面具的名誉(韦恩继承人和蝙蝠侠),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没办法正常生活。到头来他居然认为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他逃出生天,闯进即将爆炸的Gotham,轻松得像个游客。他表现得越是低调隐忍,就越体现出一个英雄的伟大。
也许所有的主流英雄都很无私,但蝙蝠侠驾驶着the Bat驶向海面的那一幕却更让人心脏冻结。他披荆斩棘赶回保护自己的爱人,而那个爱人就是对他又爱又恨的Gotham.
【好痛苦的高富帅】
“So you lie to yourself to be happy.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We all do it.”
— Teddy Gammell, Memento(2000)
Ironman和蝙蝠是复联和JLA的大钱包。看似人生赢家属性get,实则有苦说不出。哦不,高(科技)帅富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老资就是钢铁侠“,然后泡妞事业两不误;然而布鲁斯,基于城市复杂而扭曲的属性就要谨慎得多,每天面具换着带。而花花公子韦恩和蒙面义警几乎占据了他的所有时间,他没办法让布鲁斯掌控主人格。他为了Gotham而活,并非他自己。
这两个英雄面对危机作出了同样的决定,带着核弹一起飞。然而Ironman的基调诙谐而没心没肺,他甚至有帮超能力队友;蝙蝠则孤身一人,带着城市最大的秘密,留下一个名誉千疮百孔的韦恩,和一个重新崛起的蝙蝠形象。后者值得高兴,却又让人伤感不已。可是对于布鲁斯本人则是最好的结局——别管其他人怎么看自己,退休过小日子就好。
高富帅一点都不痛快。不是所有的高富帅都一条命。电影中的Ironman经历了洞窟囚禁和后天心脏病,这痛苦和脊椎骨被打凸出来的老爷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布鲁斯是全世界最辛苦的有钱人,那段无配乐打斗中他的每一声痛呼都砸在人心上,拳拳刀肉的声效让人毛骨悚然,断背时的音效更让观众全身一紧,更别提他在监狱里尝试着站起来时那目不忍视的挣扎。
诺兰说过,贝恩给蝙蝠造成是是心灵肉体的双重打击,而贝恩也直接说了”break your soul“——他要蝙蝠侠看着自己的城市沦为地狱,他过去牺牲的一切都付之东流。一般的超级英雄片,反派们目光短浅目的单纯,还没想到这个层次,然而诺兰全把所有的压力和心灵痛苦赋予这个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而他扛了下来,以一种超越英雄的态势。推动因素与其说是正义的伸张,不如说是”angry“。这怒气从第一部焚烧至今,从父母遇害的当晚烧到和贝恩的最终对决,
这个高富帅终究和其他英雄不同。他是暗夜恐惧的化身,他背负起常人不能背负的东西,担负起本不该是他的责任。他什么都没给自己留下,除了满身伤痕。
【Rise】
Why do we fall? So we can learn to pick ourselves up.
Hans的贝恩旋律一直误导了大家,让人以为“憋醒憋醒扒下啦扒下啦”是贝恩军团的口号,可是事实却相反。正如预告和序幕里种种骗人的暗示,贝恩劫机时丢下的“the fire rises”,而布鲁斯在监狱场景里问“what does that mean?”答曰“RISE”,接着就是贝恩按下球场引爆器的场景。——之前营造的氛围似乎都预示着反派的崛起。但抬头一看,影片名是the dark knight rises,无论他以怎样的方式从绝境中挣出,以肉身或者精神的方式的归来,本片都注定了是一个HE,就算蝙蝠侠真的死了,Gotham民众的心里一定崛起了千千万万个正义的化身Σ( ° △ °|||)︴
终结章布局庞大,尽管前两部的反派也意欲夺取全城,但终归给部分人留下了选择和逃命的空间。而TDKR的反派对城市实行的是完全的隔绝和惩罚,谁都逃不过,稍微有点财产的市民都会被揪出来审判,没有法制没有道德约束,是一场高端玩家精心策划的无政府主义狂欢。和之前不同,Gotham在本片中被完全实行了物理隔离,炸桥片段和孤岛模式致敬了漫画原作《No Man's Land》,整个城市一片废墟,“自治”的后果就是武装分子的张牙舞爪和普通市民的惶恐。这一刻阶级倒是模糊了些许,灾难和人为掠夺营造了虚假的平等环境,只是每个人都在被利用,始作俑者在暗处窃笑着自己的成果。她完全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意图毁灭腐朽的根基。三部曲的所有反派都在掀开Gotham的浮华外表,想用城市罪恶丑陋的一面压垮每个人的希望,而蝙蝠侠和他的支持者却从中看到了值得拯救的部分,维护比毁灭难得太多了。
Rise的不仅是被断背的布鲁斯,更是蝙蝠侠传递的守护信念。
比起庞大布局,个人的挣扎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然而影片最揪心的点从头到尾都是布鲁斯。实话说,混乱城市带给人的冲击程度比不上布鲁斯在地牢里的一举一动。他看着爱人被毁,而自己脊椎受伤,貌似无论如何也无法逃出升天,他没有任何超能力,所有的外援都在Gotham苦苦支撑。然而从绝境中崛起就是蝙蝠侠的伟大之处——他能超越普通人的极限,而只有这样的英雄才能担负起整个城市的责任。第一部的他已经做出了为Gotham奉献一切的决定,第二部则接受了黑暗骑士名誉的垮塌,第三部则做到了没什么超级英雄能做到的事情——move on.恨意与愤怒曾经掌控了他的思想,愧疚和伤痛让他裹足不前,当你认为蝙蝠侠不能从TDK里更前进一步时,你发现自己错的彻底。一个懂得收手的英雄做出的决定更加艰难,也更值得敬佩,谁都不相信的蝙蝠侠从头到尾相信的只有Gotham,他信任这个自己愿为之牺牲的城市,相信她的人能振作起来重新开始。(Selina Kyle简直是这座城市的化身,魅惑,狡诈,心中藏着没被挖掘的善意,在战斗中焕发了最光彩的一面)
【力量】
“A hero can be anyone. Even a man doing something as simple and reassuring as putting a coat around a young boy’s shoulders, to let him know the world hadn’t ended.”
蝙蝠三部曲之所以让人感同身受,就是因为Nolanverse总是和现实息息相关。没有酷炫超能力,没有夸张的爆炸与视效,一切特技都在为电影本身服务。而城市遭受的灾难和外星人无关,也没有一个中二想统治世界,她只是腐朽到了骨子里,轻轻一推就摇摇欲坠。然而这腐朽却一点不夸张,人人都知道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对电影中描述的场景也不觉得像是另一个次元。正是高度的相似让我们隐隐有了紧迫感。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但我认为蝙蝠侠是21世纪以来最鼓舞人心的超级英雄。因为他是人类,他腰缠万贯却过得不比任何人轻松,他的援友少之又少却足够让他对自己的Gotham给予厚望。而影片结尾处他对英雄的定义更是点燃全场——每个人都可以做英雄,即便你只是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围了一件大衣,告诉他这不是世界末日。
Gordon当年的一句话rises a knight,这个举动微不足道,却代表了诺兰对现世英雄的定义,而这恰与中国的一句俗语对应——“勿以善小而不为”。英雄无需豪言壮举,他在我们身边低调行事,关怀着每个弱者。而对于影迷来说,这不失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蝙蝠侠电影不是宣扬暴力与无政府,这个文化标识只会激起每个人做英雄的欲望,就像奥罗拉枪击案幸存者所说的一样,世界丑恶不会阻碍美好事物的发展,“we will attack back in strength”。当影迷们在蝙蝠的主旋律中走出影院时,相信每个人心里的正义骑士都被激发了出来,以后的每一个善举,都像是得到了蝙蝠侠本人的肯定。
A hero can be anyone——我相信,单单是这句话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背后策划者】
"It's always about a good story"——Chris.Nolan
诺兰从没变过。如果你以为他只会玩叙事顺序那就大错特错,如果你以为他只会迎合宅向观众搞科幻,那你也错了。诺兰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拍自己想拍的片,而这从来都是关于一个好故事。
谁能说蝙蝠侠终结章不够好?谁规定史诗要以悲剧收场?尽管诺兰不像前辈希区柯克那样,对好人一向宽容,但他仍然坚持了最关键的一条:一个感动人心的角色应该得到一个好结局。尽管过程艰辛,充满了牺牲、死亡,与复活,但Cobb的陀螺终究是停转的,而布鲁斯也过上了他完全应得的生活。没什么比HE更完美了。
而TDKR的细节更是处处充满了闪光,诺兰兄弟和大卫高耶的犯罪智慧简直是罕见得高端。他们的叙事仍然滴水不漏毫无破绽,不要以为叙事的一流在于顺序的小花招,诺兰在memento里只是小试牛刀,在batman begins里磨练功力,在Prestige里炉火纯青。再到后来,叙事就不是一种炫技手段,而是为了剧情服务可以随意变更的工具。因为叙述方式和剧情相比从来都不是重要的那个。两小时45分钟一晃而过,情节紧凑场面犀利,这个文科生的逻辑和故事架构足以让理工科汗颜。作为业界良心,诺兰摈弃3D,坚持IMAX,一切都在为观众的观影快感着想。黑暗骑士驾驶着batpod冲进追逐战,也冲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难能可贵的是,诺兰没有用第二部的声誉大做文章,TDKR显然与BB联系得更紧。尾声总是和开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蝙蝠侠诞生之初的恐惧回归,布鲁斯最原本的人格也终于掌控了主体。托马斯.韦恩做到的事情,布鲁斯也做到了,甚至做的更好,毕竟他为Gotham带来了明天。
不像其他制作想着赚钱拍续集,诺兰和他的剧组明智地选择抽身而出。拍第一部时,诺兰只想让英雄回来,到了TDK,他们认为一个完美的结局足矣,对蝙蝠侠,对布鲁斯,对所有观众。没人敢给超级英雄片结局,但是诺兰却毅然叙述了完整的故事。他不会再拍蝙蝠侠,贝尔不会穿上蝙蝠衣,一切在此结束。
而影迷不应该感到丝毫遗憾。这部现代犯罪史诗聚焦于一个混乱的城市,一个有缺陷却每次都在进步、敢于承担责任的普通人类,一个不能被腐蚀、不能被击倒、能承受所有痛苦的暗夜骑士。和蝙蝠侠经历了这么多,所有影迷都可以诚挚地说出——
We believe in BATMAN
and thanks again, Chris.Nolan.
2012.8.28
2 ) 给《黑暗骑士崛起》内地字幕捉捉虫 (更新几点)
是的俺又来了,标题也想不出新的,姑且按照之前复联那篇来吧。
by 豆达令
这次字幕虽然意译略过度,不过整体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此外有几个地方翻错,强迫症患者表示不捉出来略难受(职业病没药救):
(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意见,如有错漏敬请指出)
1 说韦恩基金不再赞助孤儿院那里:there has to be some《——字幕“应该不缺钱”意思错了,这里说的是“(韦恩集团)得有利润才能赞助”。
2 韦恩集团被收购之后,Bruce跟Fox说“应用科学部应该shut down”,Fox回答“按官方说法已经关了”,该句原文是说“这个部门一直是shut down的”,就是对外*从未*公开过,那就不存在关闭的问题了。
原台词:
WAYNE
I figured you’d have shut this place down.
FOX
It was always shut down, officially.
3 Bane评价Batman打架“像个年轻人,不知道hold back”,被译成了“不留后路”,应为“毫不保留”。
4 体育场那段,Bane说“Gotham,take control”应为“高谭市民来做城市的主人”,而不是“今天高谭是主场”。【这个太离谱了OTL】
加上原台词是一句话,说了两遍take control是汤老师拍戏时的发挥:
BANE
Gotham, take control of your city...
5 小警察Blake在爆炸后奔去医院找Gordon,闯进病房被Gordon用枪抵住脑袋之后,Gordon说的是“clear the corners”,意为“注意角落”,而不是“你来开道”。(看多罪案剧的就知道,警察闯进有危险的地方,必须先排除所有边边角角的地方才能确认安全)
原台词:
INT. HOSPITAL ROOM - CONTINUOUS
Blake leaps into the room, gun high - freezes as warm metal
touches the base of his skull.
GORDON (O.S.)
Clear the corners, rookie.
Blake turns. Gordon holds his service weapon. The
Mercenaries are on the ground, dead.
GORDON
Get my coat, son.
6 Bruce Wayne说“你怕我复出之后会失败”,阿福爷爷说“我是怕你想失败”,后面这句被翻成了“我怕你想复出”。结合后面情节,在再生池里时,Bruce被评价说“不怕死”,因此这里不应该是说“怕复出”,而是怕Bruce“想失败”。
原台词:
WAYNE
That’s what you’re afraid of - that
if I go back out there I’ll fail.
ALFRED
No. I’m afraid that you *want to*.
7 Batman被关的那个地牢,就是原著漫画里的lazarus pit,一般译为“再生池”,片中完全没译出来。
二刷归来,更新几点:
8 在米兰达办的慈善晚宴前,Bruce是没见过这姑娘的。所以一开始Bruce说“她很坚持嘛”,阿福才会说“她长得也不错,如果你好奇/想知道的话(in case you're wondering)”而非“如果你动心的话”。
9 Bruce说猫女用来取他指纹的碳粉“untraceable”,不是“不留痕迹”,而是说这种碳粉很普通,让他没法借此追踪猫女,翻成“不可追查”才对。
10 准备反攻前,Bruce对猫女说“i can give you a way out.”被翻成“我可以带你离开”,应该是“我可以给你离开的工具”。
11 米兰达对Bruce说“如果你要拯救世界,得先相信世界”,Bruce说“我相信你”,米兰达说“这不够”,原文是count,应为“这不算数”(Bruce是不得不相信她)。
12 最后米兰达说“我很荣幸能完成父亲的大业”,“I honor my father by finishing his work.”应为“我借完成父亲的大业来纪念他”。
下面这条属于过度意译:
证券交易所前警探说自己的钱藏在床垫里,交易所的人说“If you don’t shut these guys down,the stuffing in that mattress might be worth a whole lot less, pal.”被翻成了“不阻止他们,那些钱拿来垫桌脚都不够”,其实只要翻成“不阻止他们,你的钱就不值钱了”就ok了哇。
还有大家都提到的那句“人走了也不打声招呼”,个人认为不能算错,也是过度意译。
暂时这么多,其他小错就懒得特地挑出来说了,比如什么把“I”翻成“我们”,把“still(仍然)”翻成“一直”这类。
真的,这次字幕已经很少虫了,尤其是相比较《黑衣人3》和《复仇者联盟》来说。
ps 声明一下,写这篇只是职业病作祟,对我捉的虫有不同意见的欢迎讨论;内地版tdkr我只看了两次,一定捉的不全,有遗漏也欢迎补充。但一上来直接说楼主奇葩的好走不送,谢谢。
3 ) TDKR是一部"反革命“的电影么?(严重剧透)
通过奇峰突起的起始篇、惊心动魄的转折篇、与深沉磅礴的终结篇,诺兰完成了他的“蝙蝠侠”三部曲。
这当然是一个关于蝙蝠侠的故事。这一点在第一部与第三部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终结篇中,观众看到了蝙蝠侠的归来与结局,看到了罗宾与猫女,看到了这位黑暗骑士如何以强大的意志力成就为一个伟大而动人的英雄,也看到了一部好莱坞大片必不可少的幽默桥段、跌宕剧情与暴力奇观。
但是,这又是一个不止在讲述蝙蝠侠的故事。诺兰的特殊与伟大正在于此。他在刻画蝙蝠侠的同时,构建出一个“西方文明危机三部曲”。
BATMAN BEGINS讨论的,是西方文明社会内个人的选择与信仰危机。主人公布鲁斯•韦恩的人物设定充满极端性:上亿家产、双亲被害(丰饶的财富和贫瘠的情感是人们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主要批判)。故事的主线是,布鲁斯的人格最初被仇恨与愤怒挟持,随后,他在“东方”接受了从灵魂到肉体的残酷训练(一个非常东方主义的叙事),最终通过道德的自律选择回归到西方自由主义之路。
DARK KNIGHT显然要复杂得多。该剧的灵魂人物JOKER,通过对道貌岸然者的揭露、对秩序与混沌的诠释,对“reciprocity”的层层解构,将观众一步步逼向道德伦理上的困境、乃至绝境。影片延续了西方世界千年以来有关“正义”的争论,同时也详尽地阐述了无政府主义的政治观。
到了TDKR,蝙蝠侠/西方文明的对手,呈现为一种“他者”的异质力量。不错,这种意识形态是在西方文明的内部诞生的,但显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力量。蝙蝠侠系列由此则从个人—道德层面,完全进入了社会—政治层面。
请大家思考一下电影两处有些诡异的安排:
1. 为什么比起JOKER,这部电影的反叛角色“贝恩”如此无趣?
2. 为什么哥谭镇的普通市民在影片后半部集体缺席?
在我看来,诺兰对这两个情节的设计与处理,暗含了解读这部影片政治内涵的密码。
首先,说说JOKER与贝恩的差别。
我怀疑,很多观众之所以认为第三部不如第二部,主要原因是因为贝恩不如JOKER。相比于JOKER的邪光四射,贝恩毫无个人魅力可言:其形象,在绝大多数好莱坞大片中,通常只是一个在镜头前一晃而过的打手;那个造型不明的面具,也让人接受无能。
怎么会这样?凭借诺兰的编剧和导演能力,再推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角应该不成问题;希斯•兰杰再好,汤姆•哈迪与之的差距也不至于如此之大。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
答案恐怕是:那是诺兰刻意为之。他故意、存心,塑造出这样一个完全“祛魅”的反角。
JOKER是邪恶的,但这种邪恶属于一种西方文明内部派生的邪恶。他是害得人类被驱出伊甸园的蛇,是在荒野中诱惑耶稣的撒旦,是哄骗浮士德出卖灵魂的梅菲斯特,是让福尔摩斯疲于奔命的莫罗亚蒂。正如一切西方传统文化叙事中的经典反角,JOKER智商超群、足智多谋、出奇制胜、且有一套总能自圆其说的价值观。他与正值盛年的蝙蝠侠,是棋逢对手、天造地设。
贝恩与JOKER完全不一样。JOKER拷问蝙蝠侠的道德原则,同时带着"you complete me"的暧昧;而贝恩对蝙蝠侠的情感是纯粹的仇视,仇视的具体对象则是蝙蝠侠的出身与财富。他也邪恶,但这种邪恶属于一种革命的邪恶。
而既然有关革命,那革命的主角,就应该是乌合之众,而不应是个体精英。因此,贝恩不会拥有个性化的言行风范,也不可能单独出现。发现了么?不管是蝙蝠侠还是JOKER,都擅长、甚至强调单枪匹马、孤身涉险(个人主义),而贝恩,即使在与蝙蝠侠“单挑”时,旁边也有同僚在场(集体主义)。
事实上,贝恩几乎可以被看作是JOKER的相反(The Opposite);相比之下,蝙蝠侠只是JOKER的反面(The Inversion)。JOKER身形瘦削(记得他穿护士服的那一幕戏么?),贝恩雄壮高大;JOKER能言善辩,贝恩语言模糊;JOKER有一个咧开的大嘴,贝恩的这一部位被面具遮掩;JOKER只动脑不动手,而贝恩能把蝙蝠侠揍得稀烂……既然要建立关于他者的对立,东方主义叙事自然而然地引入其间,并将贝恩成功地“去现代化”,牢牢钉在了“东方/革命/阶级”的叙事逻辑中。
说实话,这部电影鲜明的“阶级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和很多人一样,我以为“阶级”是一个已过时的概念;但或许,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等新近事件的发生,与此相关的讨论又浮出水面。这又一次证明,马克思的一些理论,是不能被轻易抛弃的。
影片中的哥谭镇,显然是一个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社会。在此举一个我个人最喜欢的相关表征为例:“复出”的蝙蝠侠驾驶无比拉风的“蝙蝠”坐骑从天而降,解救身陷困境的猫女。贝恩(不出所料地站在一群暴徒中间)瞪视着这一切,目光中透露出讶异与艳羡;横膈在他与蝙蝠侠之间的,是由阶级决定的科技、资源、财富、才能、魅力、及其它种种不可逾越的差异。
那么,诺兰的政治立场究竟如何?这部电影是否真如某些人所批判的那样,是一部“反革命”的影片?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显在或潜伏的革命意象遍布全片:慈善晚会上的猫女在布鲁斯耳边吐出的警告“一场风暴就要来了”,是过去几百年来重复过无数遍的革命宣言;贝恩率人侵入证交所的段落,是“占领华尔街”的戏剧性表达;“地上都市”与“地下世界”的分野,是老生常谈的阶级修辞;放出政治犯的情节,是活生生的“攻占巴士底狱”重现;审判给出的两种选择——死刑或流放,以及展现流放时出现的冰天雪地,让人无法不联想起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
我本人尤其欣赏全城大爆炸的那段戏。导演没有使用慢镜头、大特写等好莱坞大片描绘同类场景常见的电影技巧,也没有以伤亡场景进行任何煽情的叙事;相反,他给出一个长时间的大远景,让观众以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观察哥谭镇的遍地开花。发生爆炸的范围如此之广,但单个爆破的力度又不是太强,没有末世景象,也没有恐怖氛围,有的只是连环的、密集的、“自下而上”的爆破——赤裸裸的、影像方式的革命定义。
但是,从影片的中段开始,诺兰干了一件事:偷梁换柱。随后,通过种种隐喻和明示,他努力提醒观众:蝙蝠侠所对抗的,并非真正的革命。
诺兰的提示包括:
其一,与贝恩一起闹革命的,并非那要占领华尔街的99%社会公民,而是他的地下军队和千余名罪犯。革命的主体,成了马克思本人不愿承认的“流氓无产阶级”。
其二,那位审判席上的法官,竟是第一部中的“稻草人”——影武者联盟派往高谭镇的第一位代言人。这是对此后剧情的铺垫,亦在讽喻大革命中的篡权。
其三,诺兰通过FOX之口告诉观众,那棵中子弹是无论如何都会爆炸的,而贝恩对此显然也心知肚明。 于是那颗核弹就不能被解释为一种威权主义的符号,而所谓的共产主义到此也被极端的恐怖主义完全替代。毕竟,革命的目的,是毁灭旧世界、创建新世界,而不是“你死我死大家死”。
而最重要的提示,关系我先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人民的缺席。
哥谭镇普通市民的退场,出现在全城大爆炸之后。在贝恩的武力威慑下,前来报道的媒体记者(中产阶级的代表)四散逃窜;橄榄球赛的观众席上那些惊慌失措的人民群像,在此后的篇章中也难觅踪影。事实上,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小时,观众看到的只有,以官员、警察为代表的国家机器,以贝恩为代表的反动暴民,以及以蝙蝠侠为代表的第三方独立力量。除此之外,唯一出现的“普通市民”是一群孤儿和一位神父——那些可以被轻易去政治化的人物。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细节:布莱克/罗宾挑出几位孤儿,让他们挨家挨户敲普通市民的房门,带他们一起逃生;但影片后来并没有展现这些市民,一个都没有——相信这绝不是导演/编剧的疏忽。
而没有人民的革命,又怎么能被称为革命呢?
故事终于走向终点。通过一个出人意料的剧情反转,这个所谓的“革命”被剥去了最后一层外衣。原来,终极的黑暗力量还是第一部里的影武者联盟,其意识形态体系并非基于《共产党宣言》,而是直接来源于《旧约》中耶和华的声明——如果一座城市已经腐败到一定程度,就应该让它毁灭。原来,“革命”只是一场伪装,更确切的说只是一样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反转虽然狗血,但不仅是诺兰讲圆这个蝙蝠侠故事的需要,更是一种理论和逻辑上的必须。
到了这儿,我们的蝙蝠侠终于可以出场拯救世界了。他的敌人是他早已熟悉的;他敌人的价值观是他可以坚定反对的。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拥有了击败这类敌人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如果对手是真正的人民革命,他作为一个个体则绝无可能与之对抗。别忘了,诺兰来自英国,那里诞生了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也酝酿了马克思与恩格斯。
因此,诺兰并没有“反革命”。他揭露了阶级分层带来的社会不公,批判了暴力革命的血腥,也对被利用的革命与革命者施以真切的同情。他的立场是相对中立的,一如他在第二部中对JOKER所表达出的态度:一方面,他以两艘客轮中乘客的选择粉碎了JOKER的阴谋;另一方面,又以“光明骑士”的坠落宣告了JOKER的胜利。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喜欢、佩服和尊敬诺兰。这位新一代的好莱坞票仓导演显然不同于以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为代表的上一代。他不再以传统的美国价值观进行单向度的教化,而是在好莱坞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让观众可以讨论、争辩、思考。期待诺兰的下一部、以及之后的很多部作品,也希望中国的导演能早日尝试在商业电影中加入严肃叙事。
4 ) 想说的话已结束,想看的风景正开始
本着导演and电影真爱粉高标准严要求的心态,先说不好的地方。
之前看到有人喷这部完结篇拍得太过平淡无聊中途想睡觉,还有些疑惑,事实证明恰恰相反。诺兰本就是省镜头的人,比起某些超级英雄片前面大段大段的背景+生活化铺垫,TDKR算是上来就先暴力一把,之后偷抢抓掐各种冲突不断,完全没有松懈之处。但也正因为如此,给人一种小高潮过于密集,大高潮反而不明显的感觉,峰回路转的巨大震撼是没有的。这一点上,它真心做得不如TDK可观。
而因为这一部的角色太多,群戏太分散,导演想要了结和表达的信息和情感份量太大,整个电影都在一种隐忍的厚积薄发中进行,后期反击远比前期压抑时间要短。当然诺兰的长项就是控制电影节奏,如此调度也并未失控。只是对于没看过前两部的观众来说,情感共鸣的力度上难以适应,对这些密集的交代未必有兴趣;对于看过前两部的观众来说,最后一部的风格变化又略有落差,没有叙事的迷局也没有成长的时髦——如果说Begins是紧促激昂的战歌,TDK是黑暗悲凉、繁复迂回的交响乐,那TDKR就是带着过往回忆娓娓道来的叙事诗,不紧不慢地映照到哥谭市的每处角落,告诉我们旧事的湮灭和新生的开始。论三者观影快感,对不同人来说差异会非常大。
更多结构上的吹毛求疵不提,推荐这篇:
http://www.douban.com/note/233758013/时隔数年的期待,到底会充满各种苛求与比较。
然后想说的,是这三部曲系列中我所理解诺兰探讨的东西。
第一部Begins是非常典型的超级英雄炼成史,除了batman被真实系普通化外,最大特色是导演在主角的成长中探讨了“战胜自我”的命题。正义理想许多人都有,但贯彻理想需要觉悟,应觉悟到何种地步,至少先战胜自己最恐惧的事物——布鲁斯韦恩站在蝙蝠洞中接受黑暗的洗礼,感受耳边风声卷起无数悉悉索索挥动暗翼的生物气息,那一幕的象征意义给我印象真的很深,童年的阴影和记忆的拷问扑面而来。这些都是常人终其一生无法克服的东西,而英雄注定要能人所不能。
而第二部TDK的网状叙事更悬疑也更紧张:白骑士哈维邓特所代表的人性两面,正邪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小丑所代表的极端化混乱,对人心带来无法停止的腐蚀;蝙蝠侠代表的希腊式悲剧,隐藏自我背负他人换来理想的实现。这些都是已被影迷们讨论过无数次的命题,足够有趣又不失通俗。
小丑之所以是无数人怀念的反派,在我看来并非这角色多么有个性魅力。观众向往他,因为他象征的混沌、疯狂和无目的性之恶,曾在短期内具有开外挂一般摧枯拉朽的破坏力,刷到了足够的时髦值——没有章法的对手往往最难对付,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看到规则被粉碎、信仰被颠覆,但心中一切皆不存在也就无所畏惧。
可这样的力量终归要被卷回人类社会集体的漩涡之中,回到它的正轨。小丑为什么失败?他真正的失败不是被蝙蝠侠擒获,而是直到最后,他也没能在那两艘船上空看见梦想中的焰火——有人觉得这样的安排是诺兰太甜了,我却觉得再合理不过。借用网络上一位影迷的设想来举例:如果当时小丑的装置安排,是在每位乘客的座位下都安装一个起爆按键,一旦按下开关的人超过半数,对面的船就会爆炸——这样一来,必定会看到他想要的人间炼狱。可惜他还不够聪明,不够了解人类。
没错,人性中皆有恶之一面,尤其自保的生死关头,谁也无法预料。可人也是群居的生物,被规章所限制,被道德所束缚,被秩序所统一,他们早已习惯用各种法则来约束自己,他们很难脱离社会而生存。那两艘船上都只有一个起爆器,需要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出来,成为另一条船所有人的刽子手——谁肯只身冒这样的险?谁会想做这样的出头鸟?死亡固然可怕,但世上多得是比死更寒冷的东西,单是社会舆论就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当众作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说冷静的囚犯设计扔掉起爆器是人性两面中善的一方得以闪耀,那么懦弱的市民把起爆器拿起又放回去就是社会意识给他套上的枷锁最终阻止了他泯灭道德。不是谁都像蝙蝠侠或小丑,以一己之力对抗群体习惯和社会准则,即使在体系严重崩溃的时候,曾建立起的秩序也残留着它的桎梏力量,总会再度让人们团结起来。小丑的失败,是只知自私之恶,不知自律之本。一度我也觉得爆炸必然会发生,但细细想来,才更确信混乱之力无法稳定的根性。这是整个蝙蝠侠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主旨表达之一。(真不愧是在心理测试中做出“守序中立”属性的自己啊)
到了TDKR,也许是前作高度太难跨越,我原本以为这一部大概会彻底将拯救的重担交还于市民群众,突出整个集体反抗的力量,batman不再是孤胆英雄。但果然我忘记了这终究是部super hero电影……在高谭被贝恩掌握之际,蝙蝠侠依然是唯一的希望之光,必须由他先冲破前路,那些拼命的警察和灵巧的孩子才会前赴后继。这种空白感很是遗憾,感觉高谭终究是个令人放心不下的城市。好在这是部庞大的群戏,不少角色都有相当的存在感,他们作出的努力也不会被轻易忘怀——倒是警察副局长的逆转和牺牲让我意外,最终章果然比想象还要更温柔些。
总觉得这次,诺兰彻底放弃了去着意探讨某种“深度”,整个故事就是一位迟暮英雄执着于理想发起最后冲锋的历程,既不拷问人性,也不嘲笑正义,虽然加入了些对体制的影射和讽刺,但一切最终都为蝙蝠侠形象而服务。整部影片叙事平稳,一切顺理成章的老套,最精心准备的心理高潮必须是batman领悟到“你抛弃恐惧,加速成长,但恐惧会带给你力量”,与前作呼应,伴着张力十足的BGM作出新的理念诠释,由洞口爬出生天,镜头煽情至极。
至于交还权力于群众的弊端、贫富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偏执正义还是回归自我,这些主题很可惜都是蜻蜓点水,一闪而过,最终成为英雄传说的点缀。TDKR的意义,在于为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正在老去的他、陷入绝望的他、不肯放弃的他,如何死灰复燃,如何所向披靡,如何找到新的继承对象,如何为自己执念的城市付出全部,如何与挚爱的人们沉默地告别,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喜爱蝙蝠侠系列,不仅仅出于电影本身的优秀,还因为它给予了世人一个最可想象和触碰的、近乎真实的、凡人蜕变为super hero的梦想。正义是多么虚无的东西,成为群众的保护神是多么可笑的想法,不用杀伤性武器保护世界是多么天真的原则,重视他人多过自我安危是多么荒谬的高度。没有谁能拯救每一个人,没有谁能满足每一股欲望,没有谁能做到让一切都完美。但总有一些人,明知不可能而能,明知不可为而为,明知将赴死而死。他们向着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巅峰攀越,而这样的他们,或许能挽救生命,或许能贯穿历史,或许能改变世界——因而,被唤作英雄。
那么,回归batman这个人物本身也许是描绘结局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方式。没有错综深邃,却是细腻丰富,或许蝙蝠粉们会有缺失,但也足以感受到影片中浓浓的诚意。
好,从现在开始,掉书袋部分结束,花痴赞美模式ON。
导演大人坚持不做3D这一点真是很感动,以我的印象来说,进过电影院的此类电影除了《阿凡达》和《驯龙记》外3D技术几乎都是鸡肋,哦,忘了还有《龙门飞甲》……TDKR那胶片镜头感美得要死,真没想到高谭市能拍得如此苍凉而绮丽。
略微发福的小指头叔、愈发像猴儿的Owen、依旧妖娆的赎罪洛丽塔、还有好多熟人脸。连稻草人墨菲都莫名地现身跑了一回龙套,让我忍不住喊一声诺兰大手你真是太大手。
贝尔的容颜,即使沧桑残损也有种让人心疼的孤傲和冰冷窒息的英俊,演这种天煞孤星真是再好没有。不过这部没有他花花公子掩饰外皮的表演,略可惜。
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超级英雄那些紧身衣装备不是太难看就是太喜感,其实我也这么想(抓头)。但老爷是个例外,我真心实意的说是个例外。灯光熄灭,警员轻呼,蝙蝠侠第一次重回夜幕之下,死神旗帜一般的披风,闪烁着黑铁般华丽光泽的护甲,夜色中凌厉张扬又低调奢华的线条,谁、敢、说、不、时、髦。
蝙蝠战车和摩托,和复联那帮人一比多么穷酸的装备,可放在诺兰这里就是能拍得无比拉风无比狂霸酷帅拽。看猫女的小翘臀跟着车身一起旋转,闪不死你。
老爷这次其实福利很多,美女一个接一个投怀送抱,主动推倒,你之前几时见过贝尔有这等好运气。当然天生一张反派or精神分裂女主角脸蛋的玛丽昂姐姐告诉我们,女友总是别人的——好在这次老爷很渣地同时一人把俩妹,于是还有位漂亮又能打的备胎。
这部的感情戏互动其实相当不够深入,一个像是感激+sex的催化,一个像是进展良好的对手兼拍档。不过本版的猫女性格跟老爷倒算互补,安妮海瑟薇没有演出真正的妖娆与媚气,却演出了倔强女人堕入情网的瞬间,以及足够的干练敏捷聪慧狡黠。Batman的灵魂永远是孤独的,瑞秋不能真正认同他,猫女也还未真正理解他。但一个真正爱他并适合照顾他的人,总会给予他可以停泊的幸福吧。就当是导演慈悲。
本片的最大萌神还是各种爷爷们。老爷你真的很有爷爷缘啊招到的每一个都是极品,还天天操心你娶不到媳妇生不了娃。老黑人的调侃冷感谐趣,管家的关怀细腻隽永,还有渐渐衰弱的戈登警长,oldman大叔不管怎样都英俊得一塌糊涂,虽然被虐严重也在医院耍了把时髦动作戏,好感动。凭什么说诺兰根本不会塑造角色,明明一个个特色各异,令其行为完全为剧情服务,创作重心不在他们性格剖析上就叫不会塑造角色吗?哼!
对囧瑟夫同学的爱终于又回来了,这个扑克脸演得意外妥贴,眼睛里有被体制压抑的冷漠,与行动力展现的热情同时存在,和戈登的互动间火花蹭蹭冒。罗宾诞生的那个刹那真是不能更燃,虽然好像没留下啥钱财了,孩子你自个保重啊。
反派当然是没有前作棒的,两个感觉本质都是实心眼+死心眼。但是那个监狱里的故事还是编得相当不错,与前作衔接起来更有感染力,米兰达和贝恩是个有趣的CP啊,要不是戏份太少估计也可催泪一把。爬出洞穴的那个小姑娘演员选得真好。
贝恩和老爷的水下拳击赛看起来真疼,真的好疼。动作确实……略喜感,但背上那一下看着还是好疼。老爷你的喘息声各种意义上都是对人类的折磨。
忍者大师还魂的时候我笑了。这是系列最后的嘉年华,就像稻草人一样每个家伙都要出来露一露脸的嘛。
还有黑夜与星空、街灯与城市、崩裂的地面与昏黄的烟尘、潮湿的雨与漠然的雪、老爷伫立在高处沉默的视线、蝙蝠战车腾空而起的轰隆声、披风在空气中划出遮蔽一切的结界、猫女和摩托一同飞舞的优美身姿、幼小米兰达回头望向保护者的一眼、没有家门钥匙的布鲁斯韦恩少爷、球场上孩童稚嫩的歌声如旗飘扬、离开监狱洞穴前身畔飞出的蝙蝠群、两手空空冲向人群的制服警察、大桥上用火焰炼制的蝙蝠标志、一句告别“Not everything,not yet”、目送传奇在水面逐渐远去的面具脸青年、新的影子启动水下沉睡的钢铁壁垒、管家爷爷墓前悄然决堤的泪水、回忆中为少年韦恩披上衣裳的温和探长、以及佛罗伦萨那个明媚的午间,老者看见的男人和女人。
这是结束,也是开始,rise or die。
5 ) Nolan的收官战,Batman的最终章~
看完TDKR回来,就看见丹佛首映式上枪击案的消息,14人在这起案件中身亡。现在我们无法揣测枪击案主角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到底是对TDKR这个Batman系列本身有意见,还是只是纯粹的找一个人多的场合来报复社会;同样,我们也不知道这起事件,会不会给TDKR冲击各项票房纪录以及对《复仇者联盟》完成复仇(前者票房正是踩在了Batman系列第二部The Dark Knight的尸体上成为影史票房第三)产生障碍。相比这起真正的黑色事件,电影本身反而没有那么暗黑了。
关于Nolan
关于Nolan,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说得太多。豆瓣影评里面很少能看见这么一种景象:大部分的影评都没有仅仅专注于自己所评论的影片,而是多多少少会谈一谈这个导演曾经拍摄过的一系列的影片,然后大家比较、掂量,甚至试图描绘出一幅“Nolan是怎样炼成的”的流程图。
如果大家谈论的是一位艺术片导演的话,也许并不奇怪,因为寻找电影作者的印记是这类艺术片影评者所钟爱的活动;如果是詹姆斯卡梅隆这种的话也不奇怪,毕竟他的多数电影都极具话题性或是代表了某个时代的特色;当然如果这位导演是陈凯歌或是张艺谋的话,也同样不奇怪,毕竟大家每次都要在他们新片上映的时候讨论一下,为什么他们的片子变得越来越烂,并且烂得愈来愈出类拔萃了(——相反,冯小刚电影就很少会被拉出来一部部进行盘点,因为他的烂是一贯的,没有比较的必要——)。但是大部分商业片导演并不享有此项“殊荣”(如果这能被称为“殊荣”的话)。其实每拍一部片大家都会重新盘点你一遍,也是蛮尴尬的一件事。以下的话被广泛且经常地说道:“Momento是打破线性叙事神作啦”,“《失眠症》要平庸一点啦”,“《致命魔术》又是如何如何”,以及“早期的Following已经显示出了Nolan非凡的才华”之类的(注意,一定要加上“早期的”,这样你对Nolan的前世今生的盘点才显得够范儿~)。
最让人抓狂的就是基本Nolan电影的每5篇影评里,你就要看到一次“Nolan的电影叙事非常独特,打破了一般的常规顺序,blahblahblah(此处省略100字)”的话。这话当然也没啥不对,但是如果你看完一部他的影片之后,想随便翻翻网友评论,结果每3分钟就看到一遍类似的话的时候,也确实够累的。
其实Nolan所玩的那些叙事陷阱反而没有那么多稀奇,这东西以前也不是没人玩过,相信以后也还会有人继续玩。Nolan真正强的地方在于,他在大部分时间,都保证了电影的精确、清晰和力度。就算是叙述顺序再怎么诡谲的片子,Nolan都基本能精准的在每个场景中完成至少一样任务,或是要立起一个性格比较复杂多面的人物,或是制造悬疑或紧张气氛,或是推动故事情节;不要以为这个很好做到,看看最近上映的几部国产片吧,能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用一场戏来完成至少一项叙事任务,对于中国商业电影貌似已经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难题。
在编剧上,Nolan和他弟弟也基本能做到在几线交织的情况下,线索清晰,目的性明确;大部分镜头也都是常规镜头、常规机位,但是Nolan基本都能让镜头本身或是剪辑有意义;剪辑方面,也确实手法凌厉,没什么拖泥带水或是让人感觉明显不适的地方——毕竟这是好莱坞专业大制作。但其实最提纲挈领的成功之处还是Nolan一以贯之的暗黑风格,主角的胜利并不是廉价的大团圆,而是充满了残缺和无奈的ending;英雄本身并不被理解,哪怕到了最后都不被理解,遑论谅解;并且可以预知的是,哪怕就在结尾处,潜在的危机还是没能解除,主人公还要忍辱负重,背负着来自看不见敌手的压迫、自己所保护民众的恐惧、身边亲人的质疑。这么说来,Nolan镜头里的英雄,貌似是美国英雄里面最憋屈的一个。但也正是这种不断拷问主角的编剧方向,使得Nolan的英雄电影在美国英雄电影这个大序列里面那么卓尔不群。总而言之一句话,Nolan真正的成功之处不是那些花哨的东西,相反是他在最基本的事情上做得最扎实;然后其暗黑系的个人风格,画龙点睛地激活了电影本身。如果非要再加一点的话,就是Nolan是如库布里克和李安一般的追求完美的偏执狂。
插一句,其实是Nolan拉我去看这类“爆米花-美国英雄电影”的。我生平看电影只有两次睡着过,一次是前阵子大果子同学跟我在London的BFI看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说实话,这片是我自己吵着要去看的,怎奈我当时上午四小时要开学术会,下午四小时要抓紧时间旅游,外加那阵子因为自己身边出事心情巨糟,所以看到一个小时后就实在是很困倦了,而且费里尼嘛,你懂的……第二次就是看《蜘蛛侠3》,那次是同学聚会,吃完饭被同学拉过去的,大家都要看好莱坞大巨片,你总不好落落寡合地说要找部装逼的文艺片来看……结果观影过程简直是灾难,蜘蛛侠一开始上蹿下跳,我就各种头晕想睡……然后居然就真睡了…….如果不是Nolan的话,我当真不会去看一部关于什么美国队长、超人、蜘蛛侠之类的英雄电影。
(闲扯了这么多,主要是怕大家不小心看到剧透,下面开始可能就有剧透部分了~)
其实全片看下来,直接的感受是,这一部TDKR显然没有前一部TDK那么抓人,虽说Nolan在几乎所有电影硬性技术的方面保持了一贯的水准——吹捧他的话上面也都说过了,就不照搬了——但是整个片子看下来却显得多少有些冗长。Nolan似乎在操控节奏方面很用心,但是这种用心换来的确实等待了将近40分钟,才感觉故事真正开始展开。而Batman身陷囹圄想要跳出天井的段落又多少有些跟叙事主线若即若离。很多细节上,比如身陷地底的警察N多天后被从地底拯救出来时候,还警服光洁、黑发浓密、体力充沛也让人理解不能;Gotham保卫战基本没有什么波澜,就是轰了几个小型坦克,然后警察和暴徒开始近身肉搏,接着就直接转到了Boss对话,而Boss对话也就是先抑后扬了一小下,然后就开始有真正继续推动剧情和紧张气氛的“反转”;等到电影最后快结束的时候,那厢看上去本来势均力敌的Gotham保卫战已然鸣金收官,暴徒们一个个都缴械投降了,也不知道这是怎么赢下来的。前面几部好歹是蝙蝠侠跌跌爬爬带着警察、市民搞定了雪域武术大师和小丑,这部里面基本就是Boss打Boss的,群众打群众的,Boss战中Batman如何反败为胜我是看见了,群众战中警察如何取胜的基本就被忽略了。不要小看这一点,以为这是爆米花商业片就可以这么省事儿,Nolan的蝙蝠侠电影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就是“阶级矛盾”,身为亿万富翁的Bruce Wayne和作为仆人的Alfred以及CEO的Fox以及这部片子里面的慈善家玛丽昂•歌迪亚;作为城市中坚之一的检察官Dent & Rachel、警察、商人、股票交易员;作为城市中坚之二的普通市民,其中有些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劳动民众;被关押在监狱和藏匿于城市角落里面的暴徒、歹人。Batman在第一第二部中,都相对明显地强调了不同阶级之间的一些隔膜,这些隔膜所造成的冲突也制造了矛盾,推进了整个故事(可以回忆一下BB里面Rachel在宾馆门口几年未见碰到Wayne时的场面,Wayne的父亲在想拯救腐朽Gotham时候跟儿子说的话,管家Alfred引导Wayne时的言辞;第二部里面的双船博弈)。结果第三部里面,在Gotham保卫战这么重要的段落里面,基本的战斗故事起伏是单向度的,市民消失了,斗争场面仅仅剩下了武斗和主角戏,这直接削弱了Nolan所独有的那些直指现实残酷的张力。
此外,很多细节上也着实难以令人满意,比如Gordon写的关于Harvey Dent真面目的信被Bane拿到之后,就小小演讲用了一下,然后囧瑟夫质疑了一下Gordon警长;到了下一个场面时,老少警官又和好如初开始并肩战斗了;你这个至少要表现一下年轻的理想主义警察的某些幻灭吧,就算囧瑟夫一直很笃信Batman是好人,所以开始就有质疑Batman有没有杀Dent,但至少也要表现一下Gotham市民们的信仰崩坏、道德上无助的段落吧。可是本可以很有料的《Harvey Dent的真实面目》(written by Commissioner Gordon)就被这么轻轻松松给带过去了。而最后结尾处Batman驾驶着改良版的战机带着核武飞向远方,牺牲小我拯救Gotham不就是《天使与魔鬼》的拯救方式的翻版么?虽说我承认这么结尾很有看头,很古希腊悲剧(甚至还真搞出了个很有范儿的纪念Batman的雕塑,让我一下想到了那些古希腊雕塑),也很悲情,但是好歹是4年酝酿的作品,可以搞些不一样的东西嘛,没必要复制Dan Brown的梗啊~虽说可能这种拯救方式也许并非Dan Brown首创就是了。
当然,老实说,Nolan的基本水准还是维持住的,但是在一些还蛮重要的关节点上,也多少有些对付。按照着Nolan的那种控制度和精确度以及偏执程度,不应该这么马虎的。自然商业片不要求做到情节100%严密毫无缺憾,也不是说对每一点或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定点打击般的到位;观众只要在观影时候能够爽到就okay了;但至少我觉得商业片不能让观众在影院还在看片子的时候,就对很多东西满脑子问号。比如我看到Gotham保卫战打得很激烈,然后Boss战,然后再转过头来就发现警察们就赢下了肉搏战;我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我看漏了什么;Bane拿到检察官Dent真面目的信的时候,我也预想了Bane可能会怎么充分利用这封信来摧毁击垮Batman和Gordon苦心经营的市民们的理想和法治信仰,结果也就念完就算了,既没有能真正击垮本来还想反抗的市民,也没造成群众对Gordon警长的不信任,这个很好的道具和情节线索就这么瘸腿了。虽说Boss肉搏场面音响足够震撼,天井部分也很有戏剧张力,但是这些细节上的缺失真的挺扣分的。
关于演员
Bruce Wayne大少爷,其实没啥好说的,维持了基本的完成度,留胡子的时候真的让我觉得是不是玉墨就要出现了,然后Anne Hathaway就在对切镜头中站在了他的对面;这种脑补对照现实真的好滑稽。不过总体来讲,Bale还是完成度蛮高的,无论是拐杖男,还是蝙蝠侠,还是卧床男,还是健身男,都还是蛮到位的。
Gordon警长,也一样是维持了基本的表演水准;也一样有卧床之类的戏,虽说Gordon到后半部分时候戏份蛮重,但基本也没什么需要特别去诠释的地方。Gary Oldman大叔只要发型是正常的,基本不怎么用演,一副老好人的样貌就呼之欲出了。当然如果发型变一下,就各种奔放了,这是他话。
Tom Hardy的Bane。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被各种影迷嘀咕了不下5万多遍 “超越Heath Ledger基本是没戏了”。这也许能打进“史上最被事前看衰的演员角色”榜单的top5吧?虽说Heath Ledger的珠玉在前仰仗了很多电影本身的因素(角色本身就性格多样、多智近乎妖、神神叨叨、化妆、独特的无政府主义世界观),以及不可抗力的非电影因素(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这点同样被影迷叨唠了不下5万遍),但是如果用心去营造一下的话,也未尝没有希望剑走偏锋来创造一个unprecedented的银幕恶棍。结果搞来搞去Bane不仅不是最腹黑的大Boss,甚至连死法都平庸无比,一下就没了。能看出制作团队制订这个人物的时候还是蛮用心的,昆虫嘴的口罩足够变态,开场时候Bane作为一个高智商的悍匪也基本用一场戏就被“立”起来了,虽说带上了面罩不能在表情上做文章,那么在声音和肌肉上面Bane也确实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前者让我在他每次开口前,都有种考托福听力的紧张感,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声音塑造人物这一项上,Nolan的团队做得不错)。可是除此以外,在剧情里面的Bane基本就是靠卖肉装狠在生存,基本不见事前所预告的Bane是个高智商和体力男的复合体这一点。我本以为Bane会是一个“雪域大师Ra's Al Ghul+智力超卓的Joker”的混合体。结果Bane只能强抢银行和陷住地下警察时能够算无遗策一把,其余絶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在装狠,要么就是在肉搏,每次一出场,我就在想,这次不会又要分筋错骨掉谁的颈部脊椎吧,结果令人振奋的是,每次他都按照惯例的这么做了,其手法之单一,估计Joker都耻于与其齐名。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剧情部分,不过这个等会儿再说。
Alfred,老管家这次戏份超重,而且重的戏份都是重在感情上面的。Michael Caine驾驭这种程度的角色,还是小Case;外加本身观众就积累并且投射了很多感情在老管家身上,而老管家在中途诀别主人的时候,也说了一些很动人的桥段,所以这个人物在前一个小时基本还是成功的。为什么说“前一个小时”呢?因为后面导演和编剧基本就让他消失了,直到最后在Wayne一家的墓前才再次出现,老管家声泪俱下,觉得愧对老主人和少主人。我本以为,在Bruce Wayne最困难的时候,老管家能适时出现一下,就算不是救危难于水火,也至少是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及时归队,跟Bruce小少爷“上阵父子兵”地并肩作战……结果Alfred的功能基本就是突出一下Batman不被自己人理解的苦处,以及他不愿放弃Gotham的无畏和勇气,然后这个重要角色就基本消失了……那为什么还要在演员表里面把他排在Bale之后的第二个呢?
Fox,摩根大叔基本就是消失了。这部里面他大体就是个彻底地功能性角色。虽说以前几部他也是戏份不多的功能性角色,但至少还是个挺有棱角、并且说话有趣的迈向大爷的大叔。但是这部戏里面,他就真的只有功能性了,基本任务就是按一次电脑识别系统的掌纹,主持两次股东会,然后提供一两次新式武器,然后其台词的总长度堪比《新概念第二册》的单篇课文,让摩根大叔打这种程度的酱油,真是大材小用。那摩根大叔的戏份跑哪儿去了呢?
跑到囧瑟夫那里去了。得说实话,囧瑟夫的影迷要爽翻了,这次囧瑟夫的戏份快赶上二号男主角Bane了。而且就人物设定来讲,囧瑟夫这个人物其实性格啊、层次啊还蛮单一的,但是囧瑟夫这次真可谓是不负众望了,一个理想色彩挺重的新警察,偏偏被他演绎地细腻而丰富。他在危机四伏时候第一个发现了Bane的阴谋,挺身而出想拯救深埋地下的警察同事,直面死亡时候懊悔后立马又有点无奈的坦然,穿梭在城市之中联系起了Batman和Gordon警长,高潮段落的过桥戏和扔掉警徽的细节,也让人觉得这个人物是能立得住的。编剧几乎是迫不及待想要推出Gordon的接班人了,然后,电影最后,囧瑟夫终于化名成了Robin,成了原漫画系列中Batman的助手,而且也开始了自己迈向新一代Batman的道路——当然是否也预示着两三年后,新版Robin版蝙蝠侠要为华纳兄弟赚的盆满钵盈而重出江湖。可以说囧瑟夫诠释的这个平民警官,是TDKR中真正为数不多的亮点,这个人物有血性,有韧性,够倔够犟,有担当。
歌迪亚和Hathaway可以放在一块儿说,因为这俩人基本是反过来的。Hathaway从剧作上讲,稍微处理一下,本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偏偏因为其本身就是“有故事的人”兼具着打戏的相助,所以超级有存在感。歌迪亚扮演的慈善家真的是没啥存在感,但是如果想完成最后剧情意义上的反转和整个故事逻辑上的通顺,这个人物的设置还是必要的。Hathaway版的猫女除了叫猫女之外,看不到多少猫的那种习性,只有她和Bale的第一场见面戏里面,有出彩的段落,别的地方基本乏善可陈;而歌迪亚在最后反转陈述自己其实才是雪域大师Ra's Al Ghul的后人的时候,我甚至觉得Nolan是不是把Inception里面最后没用的胶片移植到了TDKR中,歌迪亚基本从表演到说话方式都像极了Mal,我甚至有种镜头一反打就能看见万人迷Jack和Ellen Page的错觉。从技术上讲,歌迪亚和Hathaway都表现得极为正常水准,问题是出在编剧,而不是她俩身上。
关于编剧
下面我的讨论基本都base在这篇非常不错的影评之上《封闭环境下的人性博弈——长文纪念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81441/),因为最近网络抄袭貌似很严重,为了避免idea抄袭的嫌疑,我先声明我的讨论是基于LastVC这篇对于Batman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非常有趣的评论之上,而对第三部做出的评论。
先简要介绍一下LastVC这篇评论里面的一些核心观点,稍许掺夹一些我自己的评论。其实主要就是编剧中的反派人物的世界观的问题。VC兄认为,第一部的Ra's Al Ghul想要毁灭Gotham来reshuffle这个世界的想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创造性毁灭”的想法(这是我自己借用熊彼特的概念做的总结),他希望通过彻底毁灭掉一个旧世界,这样就可以重新塑造道德和精神都比较完满的新人类了。这种reshuffle类型的反派偏执狂其实在类似的电影中也不算罕见,而蝙蝠侠第一部BB走的路线也是比较传统的路子,虽说加入了很多Bruce Wayne如何破蛹成蝶的心路历程的刻画,但是主要的敌我矛盾还是1)那种体力上见高下的武打和2)一个残缺的反人类世界观与Batman大爱无疆的心之间的角逐。最后解决问题之道,也无外乎武力解决,加上一点高科技的解药,一切都可以在物理世界中完成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相比Ra's Al Ghul残破的反人类世界观(用VC兄的原话说,这种世界观没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相比,小丑的无政府主义理念结合其“多智近乎妖”的行事作风,就立马把这个反派2.0版搞得摇曳多姿,倾倒众生。貌似除了“名为反派实乃情种”的Snape教授,还没那个反派能像Heath Ledger的小丑一样集万千影迷宠爱于一身的。小丑强就强在他有非常逻辑完整且严密的世界观,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恐慌和操控人类心理方面简直就是手法奇谲,算无遗策。轻轻几句话,就能撩拨的我们Batman大英雄心襟荡漾,特别是其讲出了自己作为化妆下的Joker其实和戴上面具的Batman只不过是一体的两面,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而Batman却身背一系列责任和使命,而且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比如不杀人,比如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但是作为法外之物的这两个化妆男,他们的精神内核其实却是高度一致的——这让Batman甚是如坐针毡。Nolan还通过老管家Alfred的口来告诉观众,Joker这个人做事并不符合惯常的逻辑,他不要钱,也不迷恋权力,更不贪图名声,所以他做的一切都不符合一般罪犯的常规逻辑;相反,他的所作所为如果非要总结的话,就是“for fun”,用太祖爷的话说就是“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人与地斗,其乐无穷;人与人斗,其乐无穷”。所以小丑在黑帮大会上承明厉害,因势利导,恩威并用,游刃有余;后面又就算自己要身陷敌营,也要拼了命地把光明骑士Harvey Dent检察官给拉下马,让其成为双面人;然后制造双船博弈,企图摧毁Gotham的良知;似乎只有让人人都变得跟他一样邪恶才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小丑也不是没有直接杀掉Batman和Dent的机会,但是他就要留着这俩陪他玩,他的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正是通过这些难缠的对手而实现的。相比于只会凭借武力和高科技气雾剂的雪域大师Ra's Al Ghul,小丑就是个玩弄人心的、具有混乱型人格的邪典人物,把人物设定到这种境界,TDK一下就完败大部分爆米花英雄电影啊!
LastVC版复盘以及少许掺夹我个人评论的部分结束,下面开始讨论TDKR的剧情上的问题。
首先就反派设定上来看,Bane应该是一个具有Ra's Al Ghul武力和Joker的智力的反派3.0版。但是看完全剧,Bane超乎常人的武力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甚至牛到了子弹都打不进的异次元世界,但是无论是他的世界观还是智力水准,都很难与Joker相提并论,特别是他毁灭Gotham的计划,其实基本就是copy了作为伪Bane爹的Ra's Al Ghul的想法——reshuffle。这次的核武器跟BB里面的高科技气雾剂其实基本都是一回事,在这个方面,TDKR比起第一部来,真的进步有限;而跟第二部比起来,更是失之千里。
此外Bane在剧中基本没有怎么斗智,大部分时间,都是Bane一个人在展现其自身智力,无论是Batman还是Gordon们,都鲜有跟Bane斗智的回合。第一次Bane打劫证交所,根本很难算得上是智谋,基本就是抢了,逃了,然后二逼警察贪功想抓Batman而不是Bane,于是Bane一个人骑着摩托消失在黑暗中。第二次Bane让猫女把Batman骗进来,但是这个骗术很肤浅好么?一点都没有Joker的那种智性愉悦,基本属于比较纯粹的使诈,接着就是一通狂殴Batman,直接把Batman打成Bruce,血条只有一丝的状态。第三次是控制城市,炸橄榄球场外加埋葬警察,这是唯一一次比较有斗智的成分。第四次就是Gotham保卫战上拼武术,基本跟智力无关。通篇看下来基本Bane在Gotham玩Bane的,Batman在天井玩攀岩和立定跳远,然后Gordon和囧瑟夫在考虑对付核武,猫女不停地“谁狠我跟谁”的变换阵营。反观TDK里面,小丑基本从一开始就给警察和Batman处处设套、步步为营,一直走在他们前面,让正派们很是左右支绌、疲于应付,连反击都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整部戏150多分钟,基本没有冷场,各种智斗武斗、虐心虐身,有网友在影评里面甚至划分了32个情节段落(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21638/),来展示TDK是如何环环相扣,让故事跌宕起伏,最后达到高潮的。而第三部TDKR里面,人物的矛盾就限于打打架,斗斗嘴,然后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奋进,最后Gotham街头来相会,这也未免太不劲道了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这片感觉有点“冗”的一大原因。
没有环环相扣的智斗戏,在世界观上还是第一部BB那种翻版,最后解决问题纯是靠武力部分,TDKR在编剧方面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而这个完成度相对较低的编剧也使得电影失色甚多。试想,Bane干着跟伪老爹Ra's Al Ghul一样的镇压民众的事儿,然后一身蛮力的肌肉打法(跟他的伪老爹的路数也相若),然后妄图摧毁城市的核武器(这个能炸出蘑菇云的东西,还不如气雾剂来得有那么一丁点儿优雅和优美);所有这一切,就是我们心爱的主人公Batman要在电影里的大部分时间所面对的;这一切自然跟小丑操纵民众、使得蝙蝠侠与警官们腹背受敌、限于两难的那种斗智斗勇不可等量齐观。结果一个应该结合了雪域大师和诡谲小丑的“反派3.0”成了“反派1.0升级版”,这自然让我有些失望。
同时,电影很多矛盾点也没能很好的展开。比如白宫对于处理Gotham的态度,就值得大做文章;囧瑟夫的历练和成长也还有铺陈的余地;至于Harvey Dent的真实一面如何展现,Gotham民众在混乱中的反应,这些通通在电影里都没有。我自然没有求全责备,认为导演应该把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设想的场面全都拍出来,但是这些东西没有好好表现,而只是让Bane不停卖肉的话,我确实多少有点想不通。
关于优点
上面貌似骂了这么多,好像我恨极了这部电影似的。其实不然。
就像前文所说的,TDKR仍然是一部完成度极高的电影,Nolan也在大部分时间里面做到了精准和到位的电影技术工作,音乐虽说有点儿太满,但是还不是不可接受。特别是Batman甩掉拐杖驾驶着加宽轮胎的摩托出场的时候,Hans Zimmer著名的Batman主题曲响起,还是很令人振奋的。在大桥上燃起Batman的logo的时候,甚至全场响起了叫好的口哨声。电影结束时,掌声虽然不够狂热,但是也持续了10秒的样子。从观众的反应来看,至少第一天的观众还是满意的;但是一般早上6点就起床去看超早场的人,估计都是蝙蝠侠迷吧,所以反应成这样也不是不可理解。
影片在处理很多细节方面也同样出色,比如证券交易厅一场戏对美国金融海啸的某种影射性的处理;在已经排得很满的段落中,仍然试图突出一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囧瑟夫扔掉警徽代表对于政府方面的失望;等等这些细节还是很有容量,也看出来是用心过的。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天井那场戏(貌似是印度哦~若是不是的话,我事后改~),虽说有点游离主线的样子,且过于浓墨重彩了些,不过确实非常精彩的段落。从开始在剧作上设置天井逃离的方法,到后面囚徒们为越狱者能顺利逃出天井的齐声助威,都非常有戏剧张力——破衣烂衫的囚徒们齐声助威的场面,像极了威尔第的著名唱段《飞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出自歌剧《纳布柯》)里希伯来奴隶大合唱的场景——非常振奋且好看。而最后歌迪亚反转的时候,勾连出她小时在天井被Bane救出的回忆,处理手法当真做到了前后呼应,且前因后果交待得干净利落,非常漂亮。
也许我这8800多字对于Nolan以及他的新片确实贬多褒少;但是我得说,我当真是个Nolan粉,才会这么爱之深恨之切的指出TDKR的诸多问题。我也是因为觉得作为Nolan,不应该在那么多的剧作上(这应该是他的强项)和细节上没有臻至完美的地步。也许换个导演(比如Michael Bay),我根本懒得这么去一一指出那些问题,甚至费心费力地拿它来跟前两部作品对比,来分析优劣得失;当然如果是Michael Bay导的也许我根本都懒得看了……
不过Nolan粉和Batman迷们也不用失望,TDKR本身还是非常精彩的,160多分钟,我没看手表(一般看到无聊的片子基本5分钟就要看一次手表),没犯困(哪怕我早上5:40就起床准备去电影院了),大部分时间还是能被剧情给带动起来,片中的大场面(比如轰塌橄榄球场)还是非常好看的——所以我也给了4星的评价。想到会有无数的铁杆导演粉和蝙蝠侠迷们一定会口水般地称赞这部电影,溢美之词无需多说,我才会略微有些挑刺的讲了这么多。
最后希望大家观影愉快。
6 ) 从蝙蝠侠的格斗术说起
《黑暗骑士崛起》上映后,有弹有赞,不少批评者都对格斗动作的设计大为不满。这也难怪,卡通片中的蝙蝠侠常常是飞旋着击倒敌人,那轨迹连最优秀的杂技演员也模仿不来,老四部真人版电影里虽没那么花哨,至少也是帅气利落的高手做派,上窜下跳不带喘气的,腿踢的又直又圆,符合大多数人意识里全能武术家的设定。养眼惯了,猛地见到这全靠蛮力的一拳一脚,搂抱打滚,当然觉得太业余。但诺兰听完这吐槽可能要吐血,综观该系列三部曲不难看出,他致力打造的是一套风格写实的犯罪动作片,虽然打着“蝙蝠侠”的旗号,却和寻常漫画科幻片不是一路,更不是真人版卡通片。因此动作设计的优劣,要换个角度评价。
动作片的打斗风格要和影片基调相符,一旦违背肯定会闹笑话。007电影里邦德总能在不污染西装的前提下,三下五除二搞定对手,即使到了克雷格扮演的愣头青,也不可能像史泰龙、阿诺的某些角色一样,和对手在泥浆地里滚着搏斗,绅士特工和丛林莽汉的身份决定打架方式的区别。《黑客帝国》里维斯一出手就是中国功夫加慢镜头,如果《虎胆龙威》的老布也这么搞定对手,影片会变成恶搞喜剧。
武打动作有很多种拍法,大部分人喜欢看或飘逸或凌厉的夸张架势。看多了中国功夫片,再看好莱坞的搏斗总有点提不上劲,这是很多影迷的通感。但写意的武打是高度风格化的,类似于西方的舞蹈片段落,与写实情境存在天然不协调,设想个极端例子,假如《神探亨特张》里警匪打起来跟伯恩斗杀手似的,观众会做何感。偏偏,除了《蜀山传》等所有角色都“超人”的少数作品,但凡动作片,情节多少都有现实依托,如何将超越现实逻辑的动作段落与之水乳交融,成了众多电影人探索的命题。
香港的武术指导对此颇有心得,懂得让武打风格巧妙转换,来配合影片的写实元素。《太极张三丰》决战敌方高手,又是轻功又是四两拨千斤,玄妙无比,但从庞大军队突围时,是用长棍一抡一大片,强调力量与反应能力,而非功夫的神奇。《英雄》里诸高手单挑时都喜欢飞在空中,还用慢镜头特写大做洗发水广告,但长空飞雪杀入秦宫时,优雅武功立刻不见了踪影,老老实实一刀砍一个守卫。张彻电影里的大侠只要对上军队和官兵,通常都是盘肠战死的,绝不会轻飘飘飞来飞去,然后哎呀,中了一箭。
古代题材由于年代久远,给人距离感和神秘感,还可以适当夸张,讲当代的故事,分寸感更难把握。《抗日奇侠》为什么雷人?因为一边是年代明确的抗战背景,是个枪炮横行的具体年代,观众都耳熟能详,一边我国大侠们却飞檐走壁,出拳脚、射飞镖、比拼内力,等于把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混搭起来,还不做任何调和。这感觉像是义和团重现,而且凭“神功”战胜了洋枪洋炮,荒唐至此,不招来嘘声才有鬼呢。
有一种说法,武打片是我国唯一的类型片。可见华语电影人对该类型的娴熟程度。但连他们也无法完美协调武打与现实基调的矛盾,只能靠架空背景、转换风格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诺兰当然更不可能,所以他采用了最稳妥的方式。
很多影迷评判电影时一厢情愿,总觉得“这样不好,如果我来拍便如何如何”。殊不知把构思变为现实,就像《变蝇人》的物质重组一样,很可能经历巨大变化,导致结果与设想大相径庭。早几年有人抱怨好莱坞的女特工都细胳膊细腿,却能打翻大男人,太不真实,去年索德伯格拍了部《制胜一击》,主角是壮硕女格斗家,观众立刻嫌她糟蹋了美男,怀念起瘦弱女特工来。有人曾经吐槽华语功夫片都是打外国人,太审美疲劳,结果后来出了不打外国人的功夫片,他们又觉得不够振奋了。都是“叶公”精神的遗风。虽说“有本事你拍一个”是臭名昭著的狡辩词,但也不该一有不满就指手画脚,自认处处比编导高明。
试想一下,那边厢,大群警察与暴徒正在街头火并,枪棒相交,血流成河,镜头一转,蝙蝠侠和贝恩单挑,你踢个无影脚,我使个迷踪拳,接着放两个暗器,借力腾空,在建筑和车辆上跳跃追逐,闪展腾挪,在空中飞腿互踢……打的是很过瘾,但观众一定不会鼓掌,只会哄堂大笑——黄飞鸿风格一定行不通。那么甄子丹的抱摔,托尼•贾的飞膝,史蒂文•席格的老拳呢?虽然已足够接近实战,但这两位一个面罩糙汉,一个斗篷大侠,本身装束已具有强烈的浪漫元素,有点脱离写实的地基,要飘然而起了,怎么办?宁可打起来多几分笨拙,以此作砝码将风格压回地面。
蝙蝠侠和贝恩的打斗剔除了绝大部分花哨噱头,虽说两位都不是练家子,但效果确实呈现实战中高手角力的模样。成龙出身杂耍班,李连杰是套路冠军,他们在银幕上打的好看不是因为现实里能打,而真正练家子若不服武指调教,上了银幕通常不美观:UFC高手“克罗地亚战警”米尔科的动作片乍一看是流氓斗殴,空手道冠军龙格尔大部分电影里都是大摆拳乱挥,《敢死队》里美摔大神兰迪•库卓与史蒂夫•奥斯汀的对决似乎毫无章法,《硬汉2》里柳海龙打的远不如刘烨、焦恩俊好看哩。但尽管普通观众看不出他们的大巧若拙,潜意识中仍能产生微妙的说服力,精心设计过的“拙”与设计低劣的“拙”,是能够凭直觉区分的,《黑暗骑士崛起》明显属于前者,虽然打得趔趄疲乏,但绝非街头斗殴的王八拳,且几乎没有仅供观赏的花架子,与犯罪片基调高度统一。
除了格斗场面,影片的武器设定也毫不卖弄,没有越过非幻想片的界限。警匪对抗所用的无非是现实可见的枪械和爆破物,最牛逼的不过尽人皆知的核弹,以及被手持化的EMP。至于蝙蝠车、蝙蝠飞机,造型上充分考虑了空气动力学,不像高来高去的变形金刚,完全是当代科技理念和水准的产物。看过影片,你会相信若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科学家完全能实现蝙蝠侠的装备。有人说称本片为科幻片是对诺兰想象力的侮辱,笔者深表赞同,凭空构建高科技不难,但既不超出现实科技又要叫人眼前一亮,那需要天才的灵感。
《黑暗骑士崛起》并不缺少超级大片的奇观,但这种奇观并非《星战前传》式花里胡哨的眼球过山车,而是一种史诗般的体验,从画面和精神两方面冲击观众内心。好莱坞唯一能在纯粹的大场面上与科幻片抗衡的是什么?不错,史诗片。回过头再看本文主题,如果影片中一出招就是360度回旋踢,一开火就是激光乱射,这份史诗味就彻底崩坏了。嗯,《蝙蝠侠与罗宾》倒是曾经把两者都做到了极致,但其惨败令华纳五年不敢拍漫画大侠。
身处金钱至上的污浊之地,诺兰无法不对商业规则妥协。但他仍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执着的在作品中贡献普世情怀和私人趣味——在创意越来越同质化的好莱坞,这些都是独特而稀罕的好东西。几年之内,好莱坞将被蜂拥而至的漫画角色攻占,但在预见的将来,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仍将是超级英雄电影的一座巅峰,可仰望,很难超越。
文/方聿南
为了给哥谭带来光明和希望,他不惜撒一个弥天大谎,为哈维·丹特背锅。哈维·丹特成为了哥谭的光明骑士,他却成了恶魔。当法律和道德不完善的时候,它们不但无法伸张正义,反而成了枷锁,约束了好人,让罪犯逍遥法外。但他愿意替他人承担罪责,让他人保住名誉和清白。因为他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英雄,他想比英雄做得更多。《黑暗骑士》的立意和深度已经是超英片中的佼佼者,在你以为《黑暗骑士崛起》很难有所创新的时候,诺兰又玩出了新花样:谎言能隐瞒一时,但永远是隐患。哥谭暂时的和平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迟早会成为反派攻击人们的武器。阿福何曾不是英雄?他的言行的确会让布鲁斯·韦恩因此而恨他,但同时也能让他继续活下去。戈登也是如此。谁都能做英雄,即使他做的事很简单,比如给一个小男孩披上外套让他安心,让他知道生活还在继续。
所以那场床戏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蝙蝠侠这十几年还是有性生活的……
解释了英雄以及英雄精神,蝙蝠侠终于找到了他的答案,无论是伤感或是其他情绪,这个黑暗系列终于结束了。汉斯·季默的配乐很棒,激昂或忧伤,很好的推动了情绪,很大一段时间都是被配乐震得热血沸腾的。合格的大片,场面、气势以及紧张感都有。最喜欢的还是猫女,Bane的发挥空间太有限了。三星半
失望到爆!反派为什么反的设定,最后反转的设定,最后拯救的设定,都是那么的普通乃至无趣,甚至连打斗都毫无新意,那些反派配角就是一个个等着轮流给蝙蝠侠打。诺兰导演水准没差,只是这次的编剧编得真的弱到爆炸!
贝恩真的太可怜了。。。。知道真相的瞬间我原谅了他做的所有坏事!老湿的眼睛真的会演戏!不戴面具的一秒镜头好帅 好虐 好凄美 好想哭!本以为这次我会改邪归正彻底爱上大蝙蝠,搞了半天我还是个悲催的反派控 。。。Goodbye, My Friend. 此去便是永别。(轻微吐槽:马良挂掉的那一下有点囧)
"当你一个人行动时,戴上面具,这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你心爱的人。" 影片前一个半小时略显平淡冗长,还好最后一个小时各种决战、逆袭反转和揭秘,非常提神和过瘾,高潮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一秒…Nolan, Rise!!!
雙手合十,十指緊扣,我和一場的毒撚淚流滿面,如此蒼白的心,既視之溫柔,只有真心愛過的人,會照單全收,It really doesn't matter,燃燒有時,道成灰燼也有時,在話語把我們逮住之前,我知道我已轟轟烈烈的,真心愛過。★★★★★★★★★★★★★★★★★★★★★★★★★★★★★★★★★★★★★
英雄挥别,正气永存;史诗落幕,传奇不朽。漫长黑暗过后,终迎黎明曙光。
整个蝙蝠侠系列所讲的故事一言以蔽之不过就是:高帅富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这部自然也不例外。与前两部相比只是变得更加冗长乏味而已,整体乏善可陈。全片无高潮,能淡出个鸟来。真有点替那些枪击案的死难者感到不值,为了看这么个鸟片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死不瞑目。
拍出了黑暗英雄的铁血丹心,但没能超越《黑暗骑士》。配乐超赞!
超过TDK不敢说,但永垂影史是扛扛的.
完美的终章。这是一部可以让我回忆起当初我是怎么喜欢上电影的电影。
四星半。鸡蛋里挑骨头:配角形象不够丰满,转折欠缺说服力,三个月的时间没有拍出维度,感情戏有点进展太快,井底戏有点抽象。虽不是诺兰最好的电影,但比起其他电影仍甩N条街。英雄故事结尾虽然有点老套,可当尘埃落定之后,所有人缅怀过去、继续生活时,仍落下泪来:传说终会终结,英雄永远不死。
难道我是第一个看的吗?墨尔本crown village cinema, 所有人都鼓掌了,绝对是今年最伟大的电影!
孤立地看,这是一部无可争议的五星电影;但和第二部《黑暗骑士》比起来,它只能拿四颗星。
Anne Hathaway美得足以把全世界的基佬都掰直,但刚被掰直的基佬们马上又会被囧瑟夫萌弯。
三部曲,都是关于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庞大的人物线索和故事,诺兰已经构造出自己的世界观——我觉得,他是相信黑暗的。Gotham doesn't deserve a hero like this, but he'll still give everything to them. 另,小丑有且只有一个。(用打一星来表达对脑残粉的蔑视的人可以省省了,你们配吗?
我绝逼无法忍受四十天的剧透所以果断去小破岛看掉了!OH MY GOD!Kneel before the Nolans!之前不看trailer采访TV花絮什么的果然是对的,不然惊喜都没了!I just can't find even one appropriate word to describe it. The epic ending of the Batman trilogy!!!这么一比较妇联好幼稚≧▽≦
疯,诺兰究竟把蝙蝠侠系列拍到了怎样一个高度啊,弥漫始终的黑暗感几乎将人吞没,我甚至觉得其它英雄电影可以不要再拍下去了,复仇者联盟二剧组也赶紧解散吧,即使你搞来一万个超级英雄乱斗,也不比高谭市大楼顶上熊熊燃烧着的巨型蝙蝠那般凄美孤傲。四年的等待值了。
算不得神作,但诺兰的黑暗骑士依旧轻松甩出其他的超级英雄电影几条街,对照着美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别有一番滋味。最大的优点就是情感力量充沛,依旧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牛X台词,中段角色的口才个个了得,情节确实有点散,剪辑有点审美疲劳,配乐很棒却也有点刻意煽情,小囧差点成好基友罗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