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林敦、藤井辰己谈演出:奇妙的背景动画和检查了三天的卡
作者: mjn
《少女与战车 剧场版》是双分镜三演出的阵容,监督水岛努和小林敦,两人负担全部的分镜;这两人加上藤井辰己则是负担全剧的演出。
所以在全片中,小林敦和藤井辰己两人可以称为水岛努左膀右臂般的存在。在这三人的指挥之下,本片从脚本变成了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林敦:基本上负责了所有的日常部分
首先是小林敦,他是在TV版的时候就参与制作了,负责了3、6、11集的分镜演出,TV一共12集的动画直接负责四分之一,另外小林敦和水岛努关系很好,经常能在水岛努监督的片子里面看见小林的分镜演出回。所以这次也在水岛监督一句话的拜托下,就接下了剧场版的工作。
小林是个年轻演出,第一次参与剧场版的工作,相当与TV版,剧场版的时间和工期是宽裕了很多,所以这次是想发挥自己全部的实力。最初着手的是日常部分的分镜,日常部分的特点之一就是角色众多,需要讲究的点就是人员的位置分配,尽量把有台词的人物放到前面。
他觉得画那些个性突出的角色比较轻松愉快,比如当接到会长废校的通知之后,大家都慌乱了,这时候副会长的小山(CV:高桥美佳子)就站出来,让大家回去准备离校。体现她个人的作为副会长的责任感,这是之前没有过的,小林很喜欢这个场景。
另外在决定废校之后,全员是转移到了林间学校。虽然废校是很悲伤的事情。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表现得悲观,整体像个合宿,学生们对此还是很兴奋的,气氛非常愉快。
而且也只有这个机会能表现那些非战车队的大洗女生,所以也是非常有意识在表现她们。
另外西住姐妹的回想场景也是小林负责。这里有几个非常特别的背景动画镜头。
水岛监督也和小林提到过这几个镜头会不会太冒险了。因为其他场景从来没用过这样的背景动画,但是小林认为这个场景非常重要,为了突出姐妹情必须把这个场景的特殊性表达出来,所以一开始不单单是背景动画,小林还指望作画班把坦克也画了,因为这个型号的坦克就出现过这样一次,单独做3D模型也有点浪费。
不过柳野率领的3D班意外给力,直接把3D模型做出来了,所以最后还是以3D形式展现了。
另外和TV版一样,小林敦负责了大战的前半场的分镜演出。对于原画师自发性的对于分镜的加分小林印象也很深,比如桑德斯被攻击的场景(下图),这个镜头中人物一边在转主炮的同时被攻击了,右手的动作和镜头右边的主炮是同步的,这点非常严谨。
相对与TV版,剧场版中很多时候战车中弹之后,车内人物的晃动方向是根据中弹部分来画的。TV版中可能是时间所迫,很多情况只是单纯表现战车晃动。
3D班还有给力的一点是把很多爆炸的场面给包了,600mm卡尔臼炮的炮弹爆炸本来是预定给作画班的,但是因为3D监督柳野特别擅长爆炸特效,于是把这个也给做了。
藤井辰己:以粉丝的名义参与制作
同样作为演出,藤井辰己则是首次参与《少女和战车》,他当初是《少女和战车》的粉丝,在《现视研 二代目》的片场第一次遇到水岛努,就表现出作为粉丝的热情了,于是在《现视研》的工作结束之后,水岛努就向他透露,剧场版已经决定做了,问他之后有没有空,来不来参与剧场版的制作,作为粉丝当然没有推辞。
最初负责的是日常部分的演出,因为角色多,比如校门的场景,一卡俯视的layout就检查了三天。
30多号人,每个人都有动作,分层,扩大作画,一卡就分装了一个箱子。小林敦的分镜也是做了非常多详细的人物演技动作指示,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是剧场版,预算时间更充裕,staff们也是想把人物给动起来。
另外藤井负责了本片开场部分的演出,本片演出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辆战车都有其独特性,战车都是根据这些独特点来行动的。不过藤井作为第一次参与,对此方面还是属于纯学习的状态,具体如何表现还是交给了监督水岛努、总作监杉本功和3D监督柳野来负责。藤井主要负责背景和车中人物演技。
整片后半场藤井负责了校长室到转校生合流开战前,以及游乐园战斗的后半。当然也是非常幸苦的,在看脚本时就能感到压力了,比如摩天轮、过山车这样的场景,本身就难以想象。不过还是幸亏3D班太给力,用3D layout实现了很多手绘作画难以表现出来的镜头。比如在过山车上的非常有临场感的主观镜头。
<图片13>
藤井也是第一次参与剧场版动画的制作,对他来说也是一次转机,第一次能无顾忌得发挥自己全部的实力,同样也是第一次体会到3D能做到这种程度,也是非常棒的学习经历。
2 ) 柳野启一郎谈3D:对于TV的提升与颠覆
<图片1>
作者:酱牛腱
凌驾于TV之上的CG
尽管柳野启一郎一早便已听说剧场版将是30对30的大战,但是3D作业需要等到分镜出炉,所以一直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尽管OVA后他们使用的3D动画软件进行了升级,容量限制原本为5辆,在升级后增至8辆,但总计60辆依然是巨大的负担。
由于OVA时的新建的意大利战车建模时接受了军事顾问的指示,精密度显然高于其他的TV版战车模型。于是在得到剧场版充足的预算后,柳野决定着手对TV的战车模型进行升级。首先解决了特写时模型的棱角感,另外TV时发现的模型错误也尽量进行修正,最后则让军事顾问进行彻底检查。在此基础上,柳野将模型提高到足以承受剧场大屏幕近距离观看的细节度。
<图片2>
而对于新登场的战车,CG团队建模时的目标也并非以塑料模型为基础,而是对实际的战车进行参考制作。他们实际前往日本自卫队武器学习进行参观学习,分析研究实际的战车构造后反映到画面之上。
尽管作品中的战车的密度和细节,以及战车的细微动作已经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柳野表示仍留有一些遗憾。由于本片设定相当扯淡,故而画面为何获得说服力,需要压倒的信息量。而得自实际战车的细节为压倒的信息量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角色也用了CG!
剧场版中出现了装甲侧裙的粉碎和玻璃破碎的场面,而大量碎片正是CG动画最不擅表现的场景之一。难点在于这些碎片连续几十个镜头存在于画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剧场版的分镜分为A-J共10个部分,发生战斗的A、G、H、I四个部分出现大量的损坏战车,这些损坏的战车和战场的破坏痕迹同样给场景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剧场版最后的战斗包括角色在内基本为全CG制作,柳野表示很多观众最后都没有发现角色的CG化,对他而言这是成功。然而他又别扭地觉得没被看出来似乎造成CG团队的功劳被抢。在一般动画中,远景用3D而中近景使用手绘的情况较多,但是《少战》剧场版并没有遵守这一点,既有远景手绘,也有近景3D。柳野表示不管是哪种方式,大原则就是不能让观众感觉到违和。
剧场版中战车战斗的速度并不一致,A部分的前半的动作极慢,G部分的演出也有意整体降速。而相对的,战斗后半的速度逐渐增加,直到最高速的I部分决战,水岛监督直接使用成龙的《A计划》进行比喻,采用武打片啪啪啪啪的节奏,单镜头的时间短切换快,以动作戏为主。而他更是把爱里寿直接比喻为《A计划》中的Boss罗三炮。
<图片3>
<图片4>
以战车描写角色的感情
由于出场的战车多为绿色,柳野担心难以分辨敌我。故而在战车的描绘方式上,对于战车的特征进行了比TV更为明显的夸张。比如让T28等有重量感的战车显得更重,让九五式和九七式等灵活的小车显得更加没头苍蝇。尤其是小车,水岛监督原本表示希望能把尺寸做得比实际战车更小,但柳野表示可以保持尺寸而单纯减轻重量,那便是使用动作进行表现。而九七式的时刻突击确实表现出了轻的效果。
而使用战车的动作表现角色的表情在外行人眼中看来或许比较困难,柳野表示需要总动员战车上的一切部件。把主炮下垂,或是让天线晃动就可以表现性格。毕竟迪斯尼可以用球体和方块就能表现感情,战车必须也可以。
而战车启动时的准备动作和履带的细小动作也追加了很多,由于TV版看不清的部分一旦换成剧场版的大屏幕就有可能穿帮。故而柳野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另外开炮与中弹的特效也全部重做,比TV水准提高很多,特效取的是CG和手绘作画的中间位置。按从上从侧面做了多个模板后,和画面合成后让影像变得充满力量。
最后柳野表示,从3D的角度出发,剧场版的看点是开场时大洗城区内的战斗。背景大量采用了重新取景的成果,建筑物等景物的材质也重新制作,比TV显得更为真实,希望观众可以注意。
3 ) 看萌妹子和战车哈哈哈
这剧场版虽然是在网上看的,不过没有嘴炮,见面就是干还真是爽死了哈哈。给四星是因为从一个伪军迷的角度来说有些地方感觉有BUG,比如开场追猎者都差不多怼到丘吉尔脸上了居然还没打穿,可靠的同志就没见过打中,苏系坦克的炮的威力貌似有点不够,丘吉尔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不过还是很好看的。
至于说军国主义复辟,我觉得是没有的。毕竟陆军马鹿,海军转进,复辟用这种方式你确定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4 ) 评少女与战车 剧场版
坚持着看完的,不是说不好,我是真看不太懂,也许在我心里,这种完全看不懂的片子,就是不好吧。
它到底想要表述什么?我大概是二次元文盲,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人物关系,看不懂情节设置,看不懂思维方式,什么都看不懂,连BGM都听不懂。
不过有一点我很佩服霓虹国,动画片是真搞得好,虽然看不太懂,但不觉得尴尬,这是我在看国产动画片及其剧场版常常有的感觉,看不懂的日本动画电影却没给我这种感觉,好奇怪。
5 ) 无障碍字幕背后的用心
作者:谢枫华
<图片2>
在《少女与战车》剧场版BD/DVD发售之后,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BD/DVD中的日文字幕过于荒唐,连“炮击声「咚——咚」”“战车行进声「咔啦咔啦」”都要写出来,看着简直惹人发笑。
<图片3>
实际上,这种字幕被称作“无障碍字幕”,是为常年来被动画忽略的一个人群——听力残疾人而专门制作的。在动画的官方网站商品介绍页面,还有BD/DVD的外包装上,都标注了“对应听力残疾人”的字样。
<图片4>
在动画业界,为听力残疾人专门制作字幕,虽然不是开天辟地的创举,但也确实是非常少见的现象。NHK在去年年初播出的《不为人知的Comiket的世界》特别节目中,曾经采访到一位名叫友美的动画爱好者。友美自身罹患听力残疾,因此对听残人群观看动画时的不便深有体会。她用手语告诉记者,日本除了吉卜力作品之外,很少有动画会制作无障碍字幕。为了让这一现状得到改变,友美创建了名叫“字幕革命”的同人社团,向其他动画爱好者普及无障碍字幕的必要性。
也许有人会觉得,制作个字幕还不简单,把脚本里的时间轴和台词提取出来另存为一下不就好了吗?实际上,有资格打上“对应听力残疾人”的标签的字幕,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各位读者试着关掉声音观看一集从未看过的影像作品,或许就会体会到,声音对于影像作品的重要性,远不止几行干巴巴的台词。
这句台词是由谁说出口、又是对着谁说的?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子的?音乐在传递什么样的情感?环境音在渲染什么样的氛围?……影像作品的声音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如果离开了声音,不要说感染力要大打折扣,对作品内容,可能都会无法理解。
在非虚构的电视节目的字幕里,就算是纯粹的台词,为了方便听残观众理解,也可能需要做出修改。例如补足省略、修正方言,甚至考虑到残疾人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还会修改部分表达。
<图片5>
无障碍字幕软件“おこ助”的网站上,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列出了对无障碍字幕的多条要求。
正是因为无障碍字幕有这么复杂的要求,况且不同性质的节目对字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此类字幕,必须请拥有资质的外部公司专门制作。过往的动画作品没有无障碍字幕,也有节约成本的考虑。
幸好,近年来,不少动画已经听到了听力残疾人的呼声。制作发行《少女与战车》剧场版BD/DVD的Bandai Visual,在近年的《剧场版 蜡笔小新 我的搬家故事 仙人掌大袭击》和《百日红》等动画电影中,都制作了无障碍字幕。
一位听力残疾网友Haruko高度评价了《少女与战车》剧场版的对应听残字幕。如果用下雨的场景来举例,一般的字幕可能只会标注“(雨声)”。但《少女与战车》却使用了“唰唰的雨声”或者“淅淅沥沥的雨声”这样更加具体的描写。这种字幕显然要比简单的两个字更能传达他们因为生理缺陷无法从声音中接收到的信息。
有些网友认为,反正听力残疾人听不见声音,就算写成“唰唰的雨声”“淅淅沥沥的雨声”之类,他们也理解不了其中的区别。Haruko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失礼。她自己是先天残疾,所以自出生以来一辈子没有听到过雨声。然而,因为字幕将雨声形象地描述了出来,所以她可以知道当时雨下得是大是小,是急是疏,并且可以从中理解为什么作品要安排在这个场景下这样一场雨。
即使从来没有听到过那些被文字化的声音,听力残疾人平时的阅读积累,也给予了他们可以从对文字的描述中获取情报的感性和想象力。《少女与战车》剧场版的无障碍字幕,不仅体现了对残疾人的身体缺陷的关怀,更尊重和满足了他们更高层次的娱乐和求知需求。
6 ) 论《少女与战车》的剧情和设定
《少战》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创作者们用他们的想象、节制和勤奋,为不同人带来了不同的享受。观看《少战》时,就像在阅读歌德的一些小品文,在温和与宁静的叙事下,暗藏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
《少战》是一部杰作。首先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少战》全称《少女与战车》,非常简洁地介绍了本剧的主角是少女,还有战车,这本来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被巧妙地整合在了一起。考虑到剧中几乎没有男性特别是少年角色出现,而战车所暗示的钢铁却是非常有男子汉气息的东西,所以战车在这部剧中充当了男性角色,平衡了阴盛阳衰的基调。但是这里的战车无法说话,只是一件工具,一件被少女操作驾驭的工具,男性实际上处于失声的状况。也正因此,整部剧少了男性的那种特有的竞争气息,洋溢着少女特有的平和与温柔。少女们的特质似乎巧妙的缓和了战车对抗所必然带来硝烟与破坏力。这是一个女性特质的世界,一个和平的世界,一个可以把战争当游戏的世界。当然,血肉之躯难以抵御钢铁猛兽,不考虑炮弹击中后的爆炸,仅仅是战车的翻滚所带来的冲击就足以造成巨大的伤害,为了实现游戏化战争的目标,就必然借助于某些额外的东西——被称为黑科技的内衬。讨论内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而且会带来一种逻辑上的不和谐感,因为它是支撑《少战》剧情的基石。就好像我们享用一顿美食,是不需要去思考宰杀时的血腥,更不会去顾虑烹调场所的污浊,假如这么做了,我们叫“扫兴”。因此,只要我们接受内衬的强大设定,这部剧就是和谐的,完美的,适宜品尝的。正是这种强大到不可能的高科技,保证了《少战》和平世界的实现,保证了战争游戏化所带来的美与享受,不同于帝国时期罗马人对战斗的渴望只能诉诸于残酷的角斗士比赛。但是,无法讨论也就意味着思考的中止,对黑科技的让步使得我们必然接受这样的局面:对作品不能诉诸于严肃的思考。一旦这样的逻辑成立,我们就要说和平的世界是无法严肃思考的世界,就好比伊甸园中的人类始祖。强大的黑科技——无法严肃的思考,这就是《少战》最核心的设定。一旦放弃思考,感官的享受就会成为最先满足的对象,可爱的少女也好,精良的战车也好,激烈的战斗也好,都变成一种享乐。
二
《少战》是一部杰作。《少战》的第二个值得注意的设定就是学园舰,考虑到船的隐喻,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漂浮于海上的学园舰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共同体,每个学园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个性的共同体。只不过剧中的黑森峰也好,真理也好,他们都有现世的共同体承载者,而大洗却看不出这种对应,也就看不出它的现世的个性。由于大洗的每个车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战车品种混合了德、英、法、日),也许它直接指代的就是和平世界的杂多性。并且由于大洗的战车部是刚刚组建的,它还缺乏自己的组织和领导,我们可以认为它处在一种原初阶段。而促使大洗战车部建立的,不是游戏性的竞争,而是防止废校的严酷必然性,可以说,大洗战车部的目标不是胜利,而是生存!所以它急需一位天才来领导。这就是我们的主角——西住军神。考虑到军神的个性,如果不是这种严酷必然性,她是不会加入的,或者说消极地加入,这可以从她刚开始拒绝车长一职的表现中看出,而好大喜功的学生会也未必会把权力拱手交予她,这可以从宣传部长不时的越级指挥中看出。实际上,大洗的战车部就是一个小的共同体,其中有温和的天才和熟悉她的好友,有好大喜功的权门,有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而且,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最开始让西住军神脱颖而出的不是她的才能,而是她的名望——西住流的大名,天生的贵族。人们更乐于接受高贵者的指挥,更何况这位高贵者有着足够的才能,并且非常的温和。考虑到西住军神是被迫接受权力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她是一位消极的有能力的贵族,这是近乎完美的人设!我们可以看到,在严酷的必然性面前,共同体需要人才,而非平民。而且,我们看到,原剧和剧场版两次动用废校这一设定,可见它的威力。但是一旦最终章抛弃了这个设定,那么大洗乃至整部剧的严酷性就下降了,成了真正的观赏性比赛,甚至人们都可以开始考虑大洗如果输了后的决赛会是怎么样的。可以说,大洗战车部在原作中因为严酷的必然性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友谊,在剧场版中达到最高,而在最终章则呈现出下降的局面。在第二章中的开头一段,甚至视线从大洗转移到了BC自由,我们无从得知西住军神的指挥和大洗成员的奋战,反而看到的BC自由们自我牺牲的高贵。
三
《少战》是一部杰作。《少战》中的每个学园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是对现实中某些国家民族个性的一种惯常看法,也正因此,这些学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战法,而大洗作为一只完全拼凑的队伍,根本没有什么传统,所以西住军神对其他学园有一个决定性的优势,就是行动的自由,作为大洗战车部的创立者、立法者和胜利者,西住军神也许为大洗战车部制造了一种传统:那就是没有传统的传统。这样看来,说西住军神有着哲人的色彩也许并不为过,她如古罗马的努马,在危难之际被迫成为领导者,给混乱的大洗战车部带来了秩序,带领他们走向胜利。如果不是最终章鲨鱼队的加入,我觉得大洗已经成了,完美了。有人说《少战》是一部废萌动画,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个不恰当的评价,因为少战的制作是如此的精良,绝非粗制滥造之物,甚至我觉得,只有在日本这样发达的动画大国,才有足够的积淀去打磨出这样一部作品。与其说是废萌,不如说它构制了一个理想国,一个和平到可以把战争当做游戏来对待的理想国。在其中,每个人都是如此文雅平和,易于相处,没有任何人际关系上的冲突,甚至学生的素质已经优秀到可以操纵和管理庞大的船只。在这里,我们拒绝大人,因为他们不够纯洁;在这里,我们拒绝男性,因为他们不够温柔;在这里,我们拒绝流血和残酷,因为我们本来就讨厌它们。
哭了,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回到了刚看好莱坞大片时候的感觉,有笑有泪。废校一段居然没注意就被感动到了。猝不及防就流泪的那种。一点不偷懒的编剧,把动作戏做得如此精彩。真正的大呼过瘾,尤其是在游乐园的决战,各出奇招,里面的道具都出其不意派上用场,尤其摩天轮。再配上各国特色的音乐,燃到极致。还说什么呢。虽然我对军事不感兴趣,但就是这么好看。从它想要达到的目标来说,接近完美。顺便,这几年来绝大多数的好莱坞都是什么东西。
不回顾,不嘴炮,不相互理解,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坦克互怼,各种真实物理引擎2.0支撑的脑洞战术(笑),西住流战车CQC决胜,十足诚意,充实感超预期!妹が我が敵を喰らえ!XD网游废人部的宅女组合之前一直锻炼身体,最后上演单手抛接炮弹,200%爆发装填,充满感人和励志啊(抹泪
能登琴魔:“在我的BGM里,你想赢我很难。”
飞天遁地水上漂,硬派打戏穿插脑洞大开的趣味花招,如此一仗料多量足实实过瘾。多校联军扎堆儿登场刷爆角色人数,却依旧能给每组都卖一手好萌,傻有傻福呆有呆运大家都超有爱,军神姊妹无声默契更是尤为出彩。练习弹威力越发夸张,战车道死不了人通篇不科学但又何妨,好玩好看才是硬道理。
打5星的人,都很盲目
黑科技,全程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这种不太是我的取向。
这片的存在回答了一个问题:WHY DO WE NEED ANIME 8.0分★★★★
昨日の敵は今日の友
8/10。无理取闹的战术、细致入微的战车还原和海量的史实幽默,构成了剧场版的纯粹乐趣。各种以一换一令人大跌眼镜的打法不可谓不奇妙,譬如芬兰车组伴随着车长魔性的弹奏,车组凭借机动优势把M26甩落谷底,不料轮履两用的M26换了方向盘杀了个回马枪,还有T28抛弃外侧履带的瘦身奇迹,轻易突破乐园门口的狭窄地形阻碍,此外坦克借力弹射克虏伯巨炮、摩天轮冲击包围圈,搭配紧紧跟随主角翻越山坡的主观镜头增强了临场感,就单看个爽也是极佳的体验。大战之前的讨论会议是集各国特色的一处小高能,英国式沉稳、苏式冬将军、德式闪电战、日式无脑冲、美式消耗战、意大利面条,她们的意见一盘散沙、毫无参考价值。因为要与军国主义避嫌,所以拖油瓶式的旧日本陆军被嘲讽成不顾整体战略、自顾自突击浪费战机,意呆的侦查定位倒是超水平发挥。
有法國坦克,戴上眼鏡,勉為其難看看。
8.2 人多的时候需要说话,对决的时候一言不发。两小时电影,先打了快半小时,只聊了半小时,最后一个小时又全在打,真的硬核,看得人浑身舒爽。
意可赛艇
满满的动作戏完全值回票价,八国联军登场的时候小激动了一下,其他就乏善可陈了。话说留到最后的居然是俩德系而不是日系看来日本人的德粉情结不是盖的。 ps不用的战车居然是上缴文科省而不是防卫省差点在电影院笑出声。
毫不含糊地打满一个半小时,简直良心地感天动地~满屏的黑科技,芬兰人民真是个大挂~看得所谓4dx版,还挺有趣的~
看了副音轨后又看了遍觉得还不错
(9/10)《螳臂当车的少女》剧场版。这一集基本上是群像故事,挂逼少女的戏份并不突出。
厉害了,目不转睛的2小时。全片第一句台词由对手说出,接着镜头一路后拉回到主角方,西住回望正对画面后镜头结束。这个开场镜头囊括了全片的主旨:双方抱着无需细分彼此的等量缘由,轻盈又稳重地占据直线的两端,互相打炮。看完让人感慨正是这样动画,「在那里有从人性疏远开来的最初的风景」。
城里人神会玩 服了水岛的脑洞 潘兴没人权 琴魔老司机 芬兰的车到底是什么妖孽
2016至今最大驚喜。博奕競技的類型內核逼近極端精煉,沒有瑣碎的私仇(人人為友)、沒有拖泥的大義(島田與西住宿戰的輕放)、從不表示對獲勝的過量飢渴(即使廢校當前),就是競技,只有競技,進而就是有趣,只有有趣,而後邀觀眾看戲也參戲而矣--跟這份純粹相較,美國隊長3的立意簡直娘的有剩!
场面调度,纪实电影技法,人物群像刻画,决战戏码拍到五十多分钟也是少见,为了将场面做到极致,将原定80分钟剧场版扩充到120分钟(精确到了120分钟59秒23格的极致变态)直到上映前几天还在改完又改,商业少女向动画作做到这个份上,水岛努这个监督和背后团队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