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悲情三角

    喜剧片其它2022

    主演:伍迪·哈里森  哈里斯·迪金森  查尔比·迪恩·科里克  奥利弗·福德·戴维斯  Hanna Oldenburg  扎特科·巴瑞克  Malte Gårdinger  伊赫斯·贝尔本  Carolina Gynning  松妮·梅勒斯  Linda Anborg  Arvin Kananian  Henrik Dorsin  Camilla Läckberg  Alex Schulman  拉尔夫·希查  多莉·德莱昂  马尔特·戈丁格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悲情三角 剧照 NO.1悲情三角 剧照 NO.2悲情三角 剧照 NO.3悲情三角 剧照 NO.4悲情三角 剧照 NO.5悲情三角 剧照 NO.6悲情三角 剧照 NO.13悲情三角 剧照 NO.14悲情三角 剧照 NO.15悲情三角 剧照 NO.16悲情三角 剧照 NO.17悲情三角 剧照 NO.18悲情三角 剧照 NO.19悲情三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08:38

    详细剧情

      Carl和Yaya是一对很有影响力的模特夫妇。时装周结束后,他们受邀来到一艘游艇进行豪华的跨洋之旅,船员们都非常尽职地为度假者们服务。大名鼎鼎的晚宴即将举办,但船长却拒绝离开他的船舱。当暴风雨来临并危及乘客的舒适体验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平衡被打破……

     长篇影评

     1 ) 疯狂的滑稽,年度最佳影片「悲情三角」

    今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颁给了《悲情三角》,这是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第二次斩获次殊荣。

    继《游客》《方形》之后,该片也是奥斯特伦“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当俄罗斯资本主义者与美国共产主义者,相聚在造价2亿5千万美元的豪华邮轮里,他们会发生什么级别的碰撞?

    当邮轮被炸毁,众人流落荒岛,椒盐饼干变成了硬通货,百达翡丽成了烂石子。

    富豪从此告别“有钱就是任性”的生活风格,开始习惯“没钱只能认命”的生活方式。

    主流外媒评价《悲情三角》,“高明且尖酸地拆解了富人阶层和美色群体”、“把特权丢进了绞肉机”。

    电影共分为三幕,我愿称之为惊艳的开头、激荡的中场、急促的收尾

    制衣贩子

    影片一开头的讽刺力道就相当猛烈,时尚界成为导演第一个炮轰的战场。

    巴黎世家与H&M贡献了最好的时尚案例。

    形象生动地解释了,一线时装大牌的模特,为什么总是臭脸迎人。

    “笑脸品牌就是那些廉价服装品牌,衣服越贵,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看起来高高在上,就要展现出实实在在的贵气”。

    “就是这种生人勿近的表情,像是在说我是顶级的雅利安人,我沉迷于自己的美貌,对世界上不合我意的事情都没兴趣。”

    突然,主持人又cue大家,不是臭脸品牌,现在要试笑脸品牌。

    “你们是这个多种族、幸福快乐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都没钱。再带上友谊、人人平等、幸福人生、以及阻止气候变化的话题标签。”

    整齐划一的男模,就这样来回切换着臭脸和笑脸,主持人快速更换着口号,一时巴黎世家、一时H&M。

    他们不仅身材称职,表情也满分,个个都是变脸大师。

    鲁本·奥斯特伦德也是本片的编剧,以上内涵爆棚、尖酸刻薄的台词,也是他写的,这是他对于时尚界的见解。

    在奥斯特伦德的视野中,时尚品牌或高贵、或低廉,不过是善于玩弄消费者心理的制衣贩子。

    他们藐视顾客、他们奉承顾客,他们营销成功!

    正如奥斯特伦德在采访中总结的那样,“时尚界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如指掌”。

    男模,一个少数存在性别劣势的男性职业。对于卡尔来说,打工而已。

    他的女友亚雅,则是人气鼎盛的网红名模,他只能躲在暗处围观亚雅在T台上的熠熠生辉。

    褪去台上的光环,二人平时也会为了饭钱谁出这种小事,吵翻天。

    亚雅是故意不付,要考验这个男人;卡尔是觉得你赚的多,应该付,况且你嘴上答应了,这才是平等。

    船长晚宴

    旅游公司通常会这样正向宣传,“不参加一次船长晚宴,邮轮旅行怎会完美?”

    第二慕堪称豪华邮轮的反向宣传片,贡献了史上用户体验最差的“船长晚宴”。

    让乘客有去无回,反复折磨。

    船长看不上那些富豪,故意选择暴风雨的星期四,来举行船长晚宴。

    初尝高级料理之后,全体游客陷入了疯狂的上吐下泻,至于船员则忙着收拾他们的排泄物。

    只有两个人安然无恙,他们是饲料大王和船长,前者是一名俄罗斯资本主义者,后者是一名美国共产主义者。

    二人在极度慌乱中,饮酒论道。

    “为发展而发展是癌细胞的意识形态。”

    饲料大王反驳。

    “我们都要绞死资本家了,他们还会把绳子卖给我们。卡尔·马克思说的”。

    饲料大王反驳。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始终与古希腊共和国一样,只供奴隶主享受。”

    饲料大王抢答,这是列宁说的!

    第二幕的政见之争好比第一幕的品牌之争,他们各有各的手段,有各自的受众,同样强大,制衡着双方,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母系社会

    荒岛上,母系社会重现。

    阿比盖尔,一名东南亚中年妇女,原本负责邮轮上厕所清洁的工作。

    生还的几人当中,有富豪、有船务、有美人,就是没有一个能够打鱼生火,而阿比盖尔可以。

    她凭着绝对优势,控制着众人的饮食,也握住了他们的小命,她成了“船长”。

    在他们以为的荒岛上,钱币、名表都失去了交易功能,这种时候,“美是一种货币”尤为突出。

    卡尔的美色达到了最高估值。

    卡尔有意卖,女船长有意买,二人一拍即合。

    “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鱼。”

    这是卡尔的真情剖白,女船长很满意,因为直接、真实。

    因需要而起的关系,更稳定。

    从性别失衡到阶级失衡,再到新秩序的建立,女船长意图长期维持这种新平衡。

    电梯的设置,比有人救走他们要精妙100倍。

    富人们都不愿意花精力稍微探索一下整个岛屿,他们默契地选择了混吃等死,任由着女船长的粮食分配。

    电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新平衡,所谓的荒岛,只是众人的自以为是,明明流落到一个度假村。

    女船长在亚雅的背后搬起了石头,卡尔在树林中狂奔,二人怀着相反的意愿。

    影片戛然而止,结局急促而有力。

    虽然花了三个篇章,150分钟,奥斯特伦德旨在描绘一件事——维持中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被打破后的失衡。

    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秩序被建立,又诞生一种新的平衡。改变的是旧有势力的位置。

    男人和女人,奥斯特伦德没有倾向一方;姓资和姓社,奥斯特伦德也没有倾向一方;穷人和富人,奥斯特伦德还是没有倾向一方。

    他就是通过他的镜头观察、观察、观察,结论是,没有一个好人。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优势,向另一方施压。

    企图打破旧有平衡,维持一种唯我独尊的新秩序。

    他的认识似乎更加符合世界文明史的进程,目前人类尚未探索出完美的治国方案和制度。

    他们的优点很明显,同时,缺点更加明显。

    洞悉了这一点,可以很笃定地说,《悲情三角》无疑是2022的年度十佳电影,大概率也是年度最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逅」2022.11.25

    作者:令希丰


    推荐关注【影逅】,每天推送影评、剧评

     2 ) 从时尚品牌的臭脸到母系社会下的独裁

    太厉害了,说的装逼点就是对社会的解构,说实在点就是告诉你社会的荒谬,属于延续了前作《方形》的主题,但比《方形》更加平易近人、更加细致。想法可谓是一针见血,并且严肃但不沉重,看完会让人会心一笑。

    影片是经典的三幕剧,第一幕比较短,开场就用H&M和巴黎世家广告拍摄的区别来揭示上层阶级对底层阶级的臭脸和不屑一顾。

    随后是模特carl和网红yaya这一对情侣在餐厅就餐时的付账问题,carl觉得自己付的已经够多了,yaya应该付一次款,而yaya身为网红很有钱,而且也认同现代两性关系应该基于平等,但在付账单这件事上,她却希望尊重传统,有人可能会觉得冒犯,但其实就是这么荒谬,而这个父权社会下的付款老梗,与接下来第三幕的母系社会成了一种巧妙的互应。

    第二幕开始,carl和yaya获得模特公司的赞助,参加了一次免费的游轮旅行。导演和他的制作团队,借着游轮这个舞台,狠狠的秀了一把调度和剪辑。而这充满权贵的高级游轮,却是个社会阶级极度分化的缩影。

    富人们在甲板上晒太阳,享受旅行,享有特权,他们的一切要求都会被满足。而游走于游轮的是一些白领员工,全都属于白人,他们对上层阶级展现出奴仆般的温顺,转头却对底层员工帝王般的指使,象征着现代社会的中产阶级。而与东亚人和菲律宾人组成的劳工则住在船底,任劳任怨的干着苦活重活,象征着底层阶级。

    而这些富人都各有各的奇葩,患有妄想症的老年夫妇;说自己维护着民主的军火商夫妇;带着情妇和妻子一起旅行的俄罗斯大亨,他过着纸醉金迷、及时行乐的生活,因为买肥料发家,所以见人就说自己买屎;还有一位来自德国的老妇人,她只会重复说一句话:“在云里”,可能是导演想借此表示上层阶级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生活在云里。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富人则告诉你,上层阶级并非你想的那么崇高。

    这些稀奇古怪的人在游轮上上演了一幕幕独角戏,每一幕都代表着这个社会的荒唐可笑。yaya在游轮上穿梭,用她那夸张的滤镜进行拍照,点出了影片的法文译名,翻译过来就是“无滤镜”,隐晦表达了导演内心的想法:不要滤镜,不要伪装,撕毁这层虚伪的面具。

    而一场carl检举清洁工的戏,很明显的揭露了游艇上的权力关系;在游轮上经常光着上身的carl去检举一个没穿衣服的清洁工,除了讽刺之外,还呈现了carl此刻的自卑和紧张感,他极其需要在底层员工那里获得优越感,那他为什么会感到自卑和紧张呢?因为在这个富豪们做主的游轮上,他的外貌优势不被重视,因此他极度的担忧自己的女朋友会被其他人所占有。在这座处处是有钱大亨的游轮上,他只能孬孬的看着女友去试图攀附这些有钱人。而最荒唐的是,在这游艇上的种种荒唐,在我们现实社会,则被认为是相当正常的。

    直到一场极度疯狂的晚宴过后,客人们离去了,清洁工们入场,精准本分的清理这些有钱人所制造的垃圾(就像现实世界一样),游艇上的这一幕荒谬喜剧被升华了起来,而这一幕惊鸿一瞥的阿比盖尔也成为了下一幕的主要角色。

    在我认为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个酸酸笑笑的讽刺喜剧时,来了个惊天大反转,游艇遭到海盗袭击,几位主角来到了一座荒岛上,第三幕就此开始。

    刚开始他们还保持着原本的阶级关系,但当他们认清很难等到救援时,荒岛上就有了这样一出精彩的阶级反转。原本是底层清洁工的阿比盖尔,因为有着获取食物的能力,成为了大家的船长;几个原本的上层阶级,为了活命,听命成为了阿比盖尔的下属,而原本担心女友出卖色相的男模carl,此时此刻处在这个母系社会下,也义无反顾的出卖了自己的身体。carl的颜值确实有它的价值,但在这个母权社会下,也只是成了上层阶级的消费品。

    后来他们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诞生出了自己的体系:属于上位者的阿比盖尔,给阿比盖尔献媚的白领中产和一些蓝领苦工。直到阿比盖尔和yaya走到荒岛深处,发现了这压根不是一座荒岛,而只是无所不在的资本世界的一环。但就在yaya期待着众人即将要回到旧的秩序时,阿比盖尔在yaya身后举起了石头……

    奥斯特伦德无论在剧作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极具原创性,岛上的一切都是那么写实、那么精明,比任何荒岛故事都要来的真实而精彩;导演看的很透彻,影片最后的落点来到了资源的分配上,拥有资源的就是身处最高位者,人的不平等源于资源的不平等,而资源都在一人手上,世界将被独裁统治。因此这部片不太像是对打压者的愤世嫉俗,更像是对人性悲哀的刻画。

    影片中有一段商业大亨和社会主义者船长的精彩对话,大亨说到:“共产主义只有在天堂这种不需要它的地方才可能实现。”其实仔细想想,共产主义不就是人们想人为创造的一种天堂吗,但这种天堂,人类怕是无法实现。

     3 ) 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三部曲

    (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悲情三角》视频版影评)

    Part 1:Ruben Östlund 是谁?

    这位导演的性格实在是太有趣了!

    他经常在采访里说,自己是拍滑雪影片出身,进电影学院之前对电影史完全不了解——是个门外汉。

    一方面他喜欢瑞典大师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一方面他受教于哥德堡电影学院老师的教诲

    “Look into the core of the pain to be a human being.”

    于是,鲁本·奥斯特伦德就从自己的生活出发,

    开始摸索电影应该如何挖掘:“生而为人的痛苦”。

    他先是拍摄了一个短片,关于自己的父母时隔21年后,第一次谈论两人离婚的始末。

    鲁本·奥斯特伦德对这种,人们会本能的「闭口不谈」的事情特别敏感。

    他特别想去追问,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开口谈论某些问题?

    比如一夜情之后,两个成年人会如何对话?

    比如和女朋友约会,如何讨论到底该谁买单?

    鲁本·奥斯特伦德认为,如果他的电影能给到观众一个契机,

    去谈论这些事情,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他把观众拉进电影故事的方式非常特别,

    那就是制造一个典型的 Ruben Östlund 困境。

    Part 2 Ruben Östlund Situation

    以他最近的「男人困境三部曲」为例。

    在《游客》中,是丈夫也是父亲的Thomas,

    因为害怕雪崩而丢下了妻子和孩子,

    事后却无法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胆怯,最终彻底崩溃。

    在《方形》中,艺术策展人 Christian

    因为丢了钱包和手机,

    向一整栋楼的居民散步恐吓信,

    私生活的失控也导致了他在工作上的失职,

    个人信誉和职业生涯尽失。

    在《悲情三角》中,模特Carl先是被困在与女友的不对等关系中,

    之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困境。

    也许是多年拍摄滑雪电影的经历,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总是喜欢从「一场雪崩」开始。

    首先,设定一个空间场景,

    可以是雪山、度假村、艺术馆、游艇或小岛等等。

    然后,让身处其中的角色,遇到一场意外,

    可以是雪崩,丢钱包,沉船等等。

    导致他们犯下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不大,

    但是却有些丢人,至少是你不想在公开场合承认的那种。

    鲁本·奥斯特伦德特别喜欢去探讨,现代人在道德困境下的反应。

    也就是人在自私自利的本性,与维持社会身份和道德尊严之间的矛盾。

    经典的「鲁本·奥斯特伦德困境」让会角色面临两种选择,

    一种是直接认错,也是他故事中的角色通常不会选择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就是否认,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通常会为了面子,

    让一个「小雪球」越滚越大,发展成一个人的情感、家庭和职业危机。

    最终,整部电影变成一场社会实验和人类观察,

    通过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困境之中,

    引发大家去思考自己会如何反应。

    鲁本·奥斯特伦德尤其对自己的生活圈层感兴趣,

    正因为知道欧洲人不喜欢谈移民问题,

    不想面对阶级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他才一再的在电影里去挑战现代社会中的信任,

    去刺破那些人人平等的谎言。

    甚至用一整部电影,抓住中产阶级精英的小辫子不放,直到他们完全崩溃。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Youtube Video,Google Image 和社会调查。

    他说自己对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后,

    就会在网上搜索,例如 Worst man cry 的视频。

    在画电影分镜的时候,会到谷歌图片里找灵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会去看很多社会学研究资料。

    看多了鲁本·奥斯特伦德的采访,

    我觉得他本人就像他电影里的角色一样。

    例如在谈到《悲情三角》的创作时,

    他说自己就曾和身为时尚摄影师的妻子争论到底谁该为晚餐买单。

    So, if you go the Hôtel Martinez (Cannes, France) and you look into the elevator shaft you probably will find a 50 euro bill there.

    如果你去到戛纳的 Martinez 酒店,在电梯井里很有可能找到50欧元纸币。

    在《游客》被瑞典选送奥斯卡角逐最佳外语片时,由于没有入围,他在酒店里哭到崩溃。

    Part 3 空间、建筑与社会隐喻

    让我们说回社会学研究,

    这次重看鲁本·奥斯特伦德的三部电影,他选择的空间都非常有趣。

    例如:《游客》最后的巴士,《悲情三角》中的游艇,

    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出来其中对于社会或者国家的比喻。

    你可能甚至会觉得,这个想法有点简单,

    例如荒岛实验,把社会阶层倒置之类的。

    这谁都想得到,但是就是这样的简单类比,

    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金棕榈的电影里。

    早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就提出了著名的「船喻」,

    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治理

    比作指挥一艘在茫茫大海上颠簸航行的木船。

    他将集体公民比作这艘木船的拥有者即船东,

    船东是所有者,但是缺乏必备的航海知识;

    喧嚣的政客是吵闹的水手;

    而哲学家(哲人王)则是观星者兼掌舵人,

    他知晓船的航向并熟练掌握着驾驭船只的「航海术」。

    尽管水手们自夸掌握着这一技术并总是积极地向船东争取掌舵权,

    甚至不惜动用酒精和毒品、并贬损作为掌舵人的哲学家,

    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知。

    借助这一隐喻,一个国家治理的现状显得通俗易懂。

    这一隐喻,显然在《悲情三角》中被挪用。

    只不过,导演似乎在其中另外添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大厦隐喻」。

    这一空间隐喻将一个社会整体分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代表着文化与政治的权力结构,

    对应的经济基础代表着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

    上层建筑在影片中被简化为富商与贵族游客,

    而中层则是中产阶级消费者,以及保证整个游艇正常运转的服务人员,

    以领班为代表负责执行体制的规则,满足贵族乘客们的愿望,就算是船长也能不例外。(擦并不存在的船帆)

    游艇的底层还住着水手、厨师和清洁工,

    影片还特意强调了作为乘客的俄罗斯商富商,

    由于没有见过引擎室的工作人员而发生的争执。

    「大厦隐喻」在另一部金棕榈影片《寄生虫》中也尤为明显。

    这些比喻对于我们来说,甚至已经不算是「隐喻」了。

    更重要的是导演如何把这个比喻用影像和空间呈现出来。

    《寄生虫》给人印象深刻的转折,

    是一场暴雨带给不同居住环境的人,怎样天翻地覆的影响。

    而《悲情三角》里我最喜欢的桥段,

    是借用晕船和生理系统的崩溃,

    让乘客们不再能伪装出体面的模样,

    把他们打回原形,还原为人的样子,

    在生存危机下被独孤、绝望和恐惧笼罩。

    而清洁工们听着摇滚乐,彻夜打扫乘客们的污秽,

    他们集体的工作形态,相互协作的效率,

    与上层乘客们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悲情三角》里的阶级分化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比如二刷的时候,你会发现第一次推开Carl的房门,

    问他要不要客房服务的就是 Tolet Manager Abigail。

    他们之间的一门之隔,也是是两个阶层之间,

    默认地选择互不打扰,避免接触的生存法则。

    一旦产生交集,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例如 Carl 的投诉让水手丢掉了工作。

    一旦 Abigail 有机会跃升社会阶层,

    也有可能会对阻碍她的人产生杀意。

    空间上的隔离只是电影的表层结构,

    而导演要指向的是我们内心的阻隔,

    只有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在回避问题,

    才会想到为社会空间的固化做点什么。

    Part 4 Ruben Östlund 的悲喜剧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故事,

    总是关于难以抉择的道德和生存困境,

    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看得乐在其中。

    因为他太擅长把观众放在第三视角了,

    在公共空间里比如《游客》里的清洁工,

    《悲情三角》里的出租车司机等等。

    在故事场景和私密空间里,

    导演还特别喜欢设置小孩和宠物的在场,

    制造一个严肃场景的同时,

    却充满了戏剧化的气氛。

    再加上巧妙地利用空间里的环境音,

    例如《游客》里漫长的上山传动带一直发出诡异的声音,

    就像这个正在被沉默和谎言肢解的家庭。

    《方形》里的艺术装置,

    不断地打断一夜情过后的男女对话。

    而《悲情三角》租出车里的雨刷器,

    制造着这对情侣之间的尴尬气氛。

    还有那些一直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昆虫,

    都是导演特意用后期特效创造出来的,

    让观众产生【临场感】的元素。

    最后,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电影很简单,

    在一个空间(Space)里的,

    一个群体(Group)中的个体,

    如何试图保全自己的面子(Face)。

    故事通常围绕着三个关键词

    也就是讨论一个重要议题(Important),

    关于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Sad),

    深陷其中的人却略显滑稽(Funny)。

    于是,就形成了这三部电影里的

    三个男性角色(Tomas、Christian、Carl)

    在《游客》获得成功后,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他早就想好了,

    下一部电影《悲情三角》要搞个大的,

    从时尚圈、到亿万游艇,再到无人荒岛。

    并且他的下一部作品也确定了,

    故事将发生在一架封闭的飞机上,

    名片暂定为《娱乐系统暂停》。

    相信你肯定也会想看看,

    现代人会如何在飞机上度过

    没有娱乐节目的十几个小时。

    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拍摄电影之初,

    就说自己一定要拍摄与观众互动的电影。

    他和制片人 Erik Hemmendorff 在成立「平台 Plattform Produktion」 电影公司的时候,

    更是扬言要做一个不撒谎的制作公司。

    他一再地用电影去挑战观众们的底线,

    讲述几个移民的孩子如何打劫中产阶级白人的小孩儿。

    去展现一个家庭中男人的崩溃,

    更是拿所有阶层的人来开玩笑,

    把艺术圈和时尚圈的人都讽刺一遍。

    很多时候,投资人们都认为这将是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最后一部影片了,

    结果20多年来,他和最初的制片人一路搭档,拿了两个金棕榈!

    这个当年的电影门外汉,没有理由不开心!

    好啦,感谢你看到这里,

    以上就是我在大银幕二刷《悲情三角》,

    以及回顾「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感受。

    欢迎分享你对影片和导演的看法。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

    2022年11月10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套装收藏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4 ) 卢森堡公园的男男女女们

    只能说不愧是金棕榈,不负电影节真正的灵魂,那就是对处于社会阶层上层的讽刺,这一次的讽刺简直就是直接黑到了一切自诩时尚的欧洲文艺青年们的灵魂深处。

    为什么标题是卢森堡公园的男男女女们因为片中的这些自诩高雅的精英们我觉得都会出没在巴黎卢森堡公园附近,不管渴望去Balenciaga当模特的白斩鸡金发白男比如carl还是对欧洲人来说异域风情的tanned skin girl yaya,又或是抬着头高傲的蔑视一切的金发法国大妈,还是满口代码渴望以此泡妞的秃顶肥肚码农你在卢森堡公园到拉丁区附近转几圈一定可以碰到一打,当然,这些也是戛纳电影节以及欧洲文艺界一直引以自豪的“精英们”,在这部电影中被黑的体无完肤。

    Carl是个有点姿色,自认为进步的所谓“女权男”,不过他骨子里知道他打“女权男”的牌其实是为了省钱,其实就是又想有个漂亮的模特女友又想不花钱,还摆出各种道貌岸然的理由,似乎在乎平等但是对女友又有些大男子的管控欲,而也和大部分欧洲白左男一样,看见东南亚的异域女性也忍不住的想重现一下当年的欧洲殖民地情节,最后一幕的奔跑也和他的本性一样,优柔寡断废物一个。

    Yaya是一个表面光鲜亮丽的网红,口口声声强调“我朋友都说我很大方的”,但其实骨子里对食物可能还是有不安感,包括餐厅付账时的犹豫,不过她为了吃的送男友去做鸭这一幕我觉得很有喜剧感。

    还有几个典型的欧洲中年白人精英就不多说了,太typical了,平时搞出一副我们要equal不给实在的搞些什么虚头八脑的团建表演,,关键时刻就开始觉得黑人是海盗。

    这个片子其实与《寄生虫》,《小偷家庭》是同一种类型,《寄生虫》黑的是韩国人引以为傲的企业精英,《小偷家族》黑的是日本引以为傲的安定社会体系,而《悲情三角》黑的则是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时尚精英们啦,拿金棕榈有理有据

     5 ) 《悲情三角》,半部人际沟通的教科书

    除了那些漫天飞“翔”的重口味场面,《悲情三角》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有一个角度,我发现很少影评会提及,那就是除了讽刺和隐喻之外,本片其实同样也是一部有关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教学片。影片的三个篇章,正好对应了情侣陌生人上下级这三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遇到的沟通场景,而且选取的案例个个都极具代表性。

    觉得我扯得有些不着边际?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电影的第一章。

    卡尔和亚雅

    卡尔和亚雅两人之间的矛盾看似千头万绪,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

    相信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情侣、夫妻,都没少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电影中的卡尔和亚雅,虽然进出高端场所,吃得是时尚圈这碗饭,但论其沟通方式,却根本谈不上前卫,吵吵闹闹与普通情侣并无二致。只不过很神奇的是,卡尔和亚雅在一度谈崩的情况下,居然很快就能重归于好,甚至在本章节的最后,俩人的关系还获得了某种突破,这说明他们后来一定又做对了什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卡尔。

    讲实话,这位大兄弟在这个场景中的表现着实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的确,两人的这顿晚餐本不应该由他来付钱,亚雅在账单端上来之后无动于衷的态度也确实是一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但问题是,当两人明显都已经因为这件事闹得不愉快时,卡尔却不管不顾,一路从餐厅、到出租车、再到酒店,似乎非得立刻在这个话题上争出个所以然才算罢休,完全没有“挑选合适时机”这个概念。而他在沟通中采用的那种试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对方“有错”的做法,更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这一点似乎是很多男同胞的通病)。

    为什么?

    借用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的观点,沟通中,“批评他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效的,只能徒使对方增加防御,并竭力替自己辩护”。不管犯下的错误有多么离谱,都很少有人愿意批评自己,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所以,除非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对方的自尊、引发争吵,否则在沟通中你永远不要指望能靠批评来说服别人。以卡尔的例子来说,虽然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受到了不平等对待,但是与直接在现场发作相比,更加正确的做法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另外找一个气氛融洽的时机,平心静气的与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然后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否则,你越是急切地想要证明对方错了,对方反而就越会为自己辩护(甚至搬出非常拙劣的借口),直至两个人鸡同鸭讲,彻底闹僵。

    而反观亚雅,在这场沟通中同样也表现不佳。

    亚雅其实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卡尔为什么不满,但她却始终选择回避问题,甚至曲解对方的意思。当然,她这么做有自己的理由(这里不讨论两人观点或是目的本身的对错),但问题在于,即便你是想借助这种方式对卡尔进行“服从性测试”,但当你发现对方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自己不可能达到原先目的的情况下,就应该及时收手止损,更不该将错就错地继续试探卡尔是否会因为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而服软。这种做法的意图如此明显,以至于连那位吃瓜看戏的出租车司机都瞧出了端倪。亚雅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最终令矛盾激化,俩人不欢而散。

    所以,两个人都在沟通中犯下了这样那样的错误,通常情况下,这种局面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冷战,而且还是拉开架势打好久的那种冷战。但为什么后来俩人又能快速地重归于好呢?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亚雅主动承认了错误

    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么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错,要么是出于自尊心而不愿主动认错,沟通的双方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对抗当中。但其实,如果你想在争执中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主动承认错误反而是更加有效的做法。这是因为,当你快速、直接地承认错误时,你其实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更加“高尚”的地位。前文我们说过,任何人都会尽力为自己辩护,但一个能坦承自己错误的人,却会显得不同凡响,并且立刻在沟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渴望着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心理需求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获得。因此,当你首先认错时,等于是先一步替对方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那么此时他无法再通过批评你来证明他的优秀,只有通过表现的比你更加宽宏大量,才能获得更加“高尚”的感觉,进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你看,当听到亚雅坦白了自己的做法之后,卡尔的反应就是上述理论的绝佳诠释。

    他并没有继续责怪雅娅,而是立刻开心的说,我爱你,称赞亚雅的确是个“大方”的人。此前俩人争吵的那么凶的话题,几乎弹指间就烟消云散。

    这就是主动承认错误的威力,亚雅通过这种做法向卡尔释放了正视问题的态度,卡尔因此感到了被重视的“价值感”(立刻豪言自己要让亚雅真的爱上自己),他们之间的问题其实也就已经被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一大半。

    所以,人与人交往中,“价值实现”是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被其驱动的,记住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电影的第二章。

    游艇

    有没有想过,如果某天你也有机会登上这样一艘价值2.5亿美元的豪华游艇,和来自世界各国的社会名流并肩而坐,你该如何打开局面和他们交上朋友呢?

    卡尔、亚雅与“屎王”迪米特里相遇的场景就是个典型的教程。

    最开始,迪米特里看着这对在食物前面摆拍ins的情侣起了兴趣,于是饶有兴致地主动搭上了话茬,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搭讪,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而真正拉进他们距离的,是由于卡尔问了迪米特里一句话:你是做什么的?这句话显然问到了对方心坎里。要知道,每个创业成功的老板都喜欢追忆自己的奋斗史,即便是游艇上的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社会名流”也不能免俗,因为如前文所说,所有人都渴望在他人面前获得“价值感”,而卡尔的问题恰恰就给了迪米特里彰显自己成就的机会。

    其实你可以注意到,卡尔当时这句话完全是随口一问,甚至之后他也完全没有机会插嘴,只能拘谨地听迪米特里滔滔不绝的说下去,但是你猜怎么着。这位富豪对这对小情侣印象好极了,在游艇上他们显然结成了关系还算不错的好朋友,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卡尔瞎打误撞做对了与人沟通的两个关键:其一,让对方感到自己重要,其二,善于静听

    与此类似的,还有卡尔后来在船长晚宴上与军火商两口子聊天的场景。

    此时卡尔似乎已经发现了这样开场的好处。于是他故技重施,依然抛出“你是做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对方也的确同样被这个话题紧紧抓住,卡尔稍作引导,两口子就开始兴致盎然地追忆起自己的军火生意发家史。

    所以你不要因为这些富豪们的显赫身价就觉得他们自带某种光环,其实在人性层面,他们同样也需要获得被重视的感觉——毕竟登上豪华游轮本身就是这种心理推动下的消费行为。

    与此类似的,还有那个IT创业公司老板。

    他虽然自称“so fucking rich”,但到了游艇上却依然在急切地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当亚雅和迪米特里的情妇拉着他一起拍照时,他立刻激动地宣称要为两位美女买劳力士手表,而且还向坐在一边的卡尔和迪米特里连声称赞,“她们是非常非常好的姑娘,既大方又有爱心”。

    这种夸张的反应相信一定会让观众忍俊不禁。在旁人眼里,雅娅她们可能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充其量不过是热情的跟他合了一张影罢了,但是对这位仁兄来说,却正好击中了他内心深处渴求的东西。对他来说,劳力士并不稀罕,而雅娅这样的大美女跟他合影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自重感,才是无价的。

    而更典型的例子,当然还得说是迪米特里的老婆。

    如果不是她任性地要求整艘游艇的员工都下海游泳,厨房食物就不会变质,那么当晚船长晚宴也就不会变成一场灾难,再之后的海难也就很有可能不会发生。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这位贵妇想要通过这种“强行”关怀他人的行为来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而号令他人按自己意志行事的做法也同样满足了她彰显自身阶层地位和权势的心理。而这一切,说到底,依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抓住这一点,你也可以跟富豪做朋友。

    当然,对于你我这样的苦逼社畜来说,白日梦做做就算,更切实际一点的,还是要琢磨一下如何跟公司领导打好交道。而在这一点来说,电影第三章围绕清洁工阿比盖尔展开的故事,就对我们充满了现实意义。

    当往日的名流们流落“荒岛”,原先文明社会中以金钱、名望等要素确立起来的阶级地位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存能力就成了硬通货币。于是,作为众人中唯一一位知道如何生火、捕鱼的人,阿比盖尔自然就有拥有无可动摇的权威性。在这种环境中,她几乎并没有费太大力气就翻盘成功,确立了自己领导者”的地位。看着往日自己低头服务的对象反过来开始对自己谄媚,俯首,甚至甘心被操纵时,阿比盖尔的自重感得到了极大满足,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要如何与这样的“独裁者”沟通?

    这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迪米特里。

    当他发现荒岛上的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之后,这位顶级富豪没有任何“偶像包袱”,第一时间选择臣服于阿比盖尔的权威,不管是承认对方“船长”的权威,或是拿出劳力士表交换夜宿救生艇的资格,亦或是后来阿比盖尔捕鱼归来他鞍前马后地花式奉承,无比殷勤的打灯引路,等等这些做法,都做得心甘情愿,诚意十足。因为作为一个在商界打混到金字塔顶的老油条来说,他无比敏锐的了解到,这就是阿比盖尔需要的东西,只要让她充分得到自重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那么自己就能安全无虞的在这个荒岛上活下来。

    而反面典型,又要回到我们年轻稚嫩的卡尔身上。

    因为迟钝,或是自尊心作祟,卡尔在偷吃食物被发现后,下意识地想要反抗“暴政”,结果受到了进一步剥夺食物的惩罚,最终沦落到“卖肉为生”的下场(当然他似乎对自己“男妃”的身份并不反感)。

    而同样因为沟通失败而下场悲惨的,还有雅娅。

    是的,在我的理解中,电影结局处雅娅一定是被阿比盖尔杀死了。究其原因,与其说是阿比盖尔万念俱灰下的疯狂,还不如说是亚雅是被自己的一句话断绝了生路的。哪句话呢?就是雅娅最后面朝沙滩喃喃自语的那几句:阿比盖尔……或许你可以来为我工作,你可以当我的助理。

    我们无从得知,雅娅此时是否已经察觉到身后杀心四起的阿比盖尔。但无论如何,从她最后说出来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亚雅其实从来都没有真的认识到阿比盖尔的心理诉求,亦或者,是她此时由于逃生在即而口无遮拦,高兴地忘记了自己这番话隐含的危险信息。

    对阿比盖尔来说,亚雅口中的“帮忙”,只不过是带着“俯视”的角度,施舍给自己一个继续为他人服务的工作,依然是一种要被人踩在脚下的生活,而雅娅却把它当成是一种恩赐。这种隐含的对自己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无疑更加刺痛了阿比盖尔,提醒她一旦回到社会之后会是个什么下场。而这一点对阿比盖尔而言是最不能接受的,所以,雅娅应是必死无疑的下场。

    很多观众或许会因此而对亚雅这个角色感到惋惜。

    那么我们不如这么想,如果电影的最后一幕继续下去,亚雅能真正的站在阿比盖尔的角度,关心对方的真实需求,那么她接下来说出的话,或许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她脱离这种“下等人”的生活,而不是再把她推进另一个火坑(当然,雅娅或许不认为给自己当助理是个火坑)。真心或假意我们不论,但或许只有这样,阿比盖尔才有可能放亚雅一条生路。

    这大概是我能想象到的因为沟通失败而得到最惨烈的下场了,大家千万要引以为戒哟。

    The End.

     6 ) 三个篇章的社会学剪影

    本片的很多冲突片段都可以放在个体和社会学两个层面从微观和宏观去品味。

    从第一段模特在演绎定制奢牌和大众成衣时的两副嘴脸埋下线索,到男女线索人因为账单的争持上升到话语权之争再上升到人类个体为结合合作时对个人权利的让渡和义务的承揽,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男女的冲突与妥协,更是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细胞所蕴含的人与人关系的政治;

    第二段从豪华游轮在暴风雨中的迷航看到最顶层的两个人———最有钱的人和掌控船舵的人仍在扯意识形态之争,高层乘客们从优雅虚伪到在呕吐物中挣扎,中层技术官僚只会循规蹈矩尽力维系体制和体面,而底层员工则头戴耳机充耳不闻惊涛骇浪,有条不紊默默清理所有秽物。这船就是一个既有人类社会的缩影:最顶层的务虚与荒唐,高层的虚伪与脆弱,中层的庸碌与驯化,底层的无知与无奈。于是急转直下,自己生产的手榴弹爆了自己的船,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第三章既有社会崩塌后幸存者在荒岛上重构社会组织架构:于是掌握生存技能和资源供给的亚裔底层大妈一跃成为母系社会的族长,其余亿万富豪,技术官僚都必须重新在这一原始系统下重新定位。讽刺的是即便重构的社会仍然会为男主这样漂亮脸蛋的寄生物留下优渥的生存空间。女主与亚裔大妈的冲突从个体上看是嫉妒,从社会学上看是母系社会交配权和治权的争夺。即至神来之笔,失语的残障人发现了荒岛上兜售奢侈品的小贩却无法沟通,而亚裔大妈和女主发现了荒岛其实一直就是一个豪华自然度假区时,重构社会与既有社会的秩序又开始冲撞。亚裔大妈举着石头试图偷袭时的眼神令人难忘:泯灭掉人性杀掉女主,她似乎可以回到母系社会继续当族长,维持那个可笑的小社会,一如之前那帮宝塔尖上的人用话术,权势,规则所做的最虚伪肮脏的“大便生意”一样;放下石头,放女主生路,她可以保全自身的纯洁温良,但却要重新戴上金箍,像牲口一样咬着嚼子在一座宏伟大厦的底层继续煎熬着大多数三体人一样无儿无女无牵无挂贱如蝼蚁的残生。

    最后的镜头小白脸男主在奔跑,不知是后知后觉忽然体悟亚裔大妈与女友独处会带来的潜在风险,还是得知女友被害时的激愤,亦或是得知度假村真相的狂喜,戛然而止,开放结局,一如我们当下的人类社会这艘老旧航船正在驶入的未知而颠簸的水域。

    需要肯定的是这是近期难得一见的将讽刺沁入每个画面的拍案叫绝之作,是我个人自动画短片《少数人的晚餐》以来看到的最有趣生动的讽刺片和发人深省的伦理片。原本傲慢虚伪无知荒谬的,教她堕入粪秽宛若地狱罪罚;原本冷血视人命与草芥的,叫他们尝尝自家贩卖的榴弹味道;真真是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恰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下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短评

    【B】part1六星,part2两星,part3零星。多出来的星都是给电影宫的,在家看2.5。观众反应最好的一场,很难见到非首映场充斥着掌声与欢呼。在开场惊人的切入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进入群戏后不断用明晃晃的符号生硬套入一表面化的舞台剧,后半彻底崩溃:(虽然但是)一前金棕榈得主拍的不如某演员转导的处女作。(虽然观感不错但)期待挂零。5.29本片拿了金棕榈之后补:还是要说,p1实在太好太好,年代级别。当场对鲁本刮目相看,爱疯了。当我疯狂觉得这绝对就是金棕榈的时候,后半段直接把我的目刮了回来。最后当我开始恶心这片时,结果还真就是金棕榈了,捏吗。

    8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推荐
  • 让人笑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每个包袱抖得响其实难如登天,后面有多少精准的算计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手册固然说得都对,但“人文主义危机”距离普罗大众稍显遥远,非一般的精英视角才能看透其中的做作和伪善。肤浅不肤浅得吧,至少150分钟我快乐到头都要掉,四星给电影,减一星因为它得了金棕榈。

    12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6分钟前
  • 十二
  • 力荐
  • 纵然《悲情三角》拥有着大爆的形态,媒体场也非常慷慨地给予了爆裂的掌声。但它归根究底只是大爆笑作品而已,跟往届戛纳爆款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方形》尝试以讽刺进行严肃探讨,《悲情三角》则连尝试的姿态都没有。它真诚地想逗大家开心,却没有交流的欲望。

    20分钟前
  • 看电影看到死
  • 还行
  • 媒体场的观影氛围相当轻松,频频爆笑。《无限悲情》延续了《方形》中荒诞喜剧的风格,但社会批评其实很表面,充斥着相当符号性的表达,最终效果大概是个电影版的《白莲花度假村》。特别是第三幕借用《蝇王》里荒岛求生的母题探讨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权利反转,太想深挖主题反倒流俗,暴露了很多剧作上的短板。

    23分钟前
  • 日王仔
  • 还行
  • 豪华游轮的榛子酱要用直升机运送,逃生舱的依云水得用肉体换取。偷吃饼干要接受道德审问,砸死母驴会得到英雄赞誉。扮演水管工是爱侣床上的情趣,扮演服务生是富人乍现的恩典。麦麸不耐仍用面条摆拍,悼念亡妻不忘摘下项链。关不掉自私的立灯,捂不住宣扬的话筒,甩不走罪恶的手雷,止不住四溢的马桶。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 电影版白莲花度假村 笑死

    25分钟前
  • 推荐
  • TIFF2022|观影 06|拍给中产的爽片,讽刺了权贵,底层反杀。特别喜欢开场对时尚行业的讽刺,H&M和巴黎世家,世界就是这么的两极分化。感觉导演太擅长从艺术、时尚和媒体的角度切入,可惜中间变成孤岛实验,过度戏剧化,太多屎尿屁。但是意思大家都get到了!权利阶级反转,对无脑年轻人的讽刺,更是让old money出尽洋相。太喜欢船长和俄罗斯富商对着手机互念笑话和名言那段。我痴迷前苏联政治笑话集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给人念知乎的帖子。但是然后呢?只是一句你可以为我工作,我希望可以帮到你,虽然不知道如何帮,这么简单吗?

    30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 从片子筹备后期到今天终于首映,出了小小一份力,但也在长长的credit list上留了个名字,非常偶然并低配地达成在三大电影节留下私人小痕迹 :)

    35分钟前
  • ZAC
  • 力荐
  • 第一段聪明狡黠,第二段鬼斧神工,眼球地震的程度,相比起来第三段就有些predictable。当然,这和奥斯特伦德本身大约是一个对全体人类失望透顶的cynical艺术创作者有直接关系,他应该也写不出其他的结论;但是他实在是太会写对话了!很无聊的争吵或者闲聊也能被他写得饶有趣味,功力不一般啊。说实话,我也觉得人类大概确实是完了,但是如果奥斯特伦德可以在摸索中寻到一点人和社会希望的存在,他的电影会获得巨大的升华,好期待看到那一天啊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金棕榈给早了!主竞赛第一个五星。第一第二段>=方形,第三段>方形,讽刺政治正确和富人已经小家子气了,第三段直接起飞踢爆人类权力结构。一切从头开始会不一样吗?会也不会吧!有趣的细节还有一箩筐,得二刷!

    4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 用最肤浅的讽刺拍最讽刺的肤浅。一个打脸全阶层、谁都别想跑的社会实验,三幕戏从秀场到游艇到“荒岛”,从个体到群体到人类,既然比烂就谁也别装白莲花了。观众群放大到全民,笑点比“方形”更下里巴人,金棕榈不给奥斯特伦德给谁?真是越想越鸡贼啊~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 编剧 剪辑 缜密细致 无所谓联合谁别打倒谁 人类啊都是一泡污

    54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 第二幕略恶心,节奏略拖沓,其他部分讽刺到位,尤其是前两幕,经常尬到我脚趾发麻。不过,美共船长和俄资土豪推杯换盏讲的段子太老了吧…….现在发这种酱香型段子连赞都骗不到!结尾没想到Yaya是个单纯的好人,换我这种“黑心”的绝对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电梯。后遗症:看到每个路过金发帅高个儿,我都下意识在想,他们到底会不会屈服在菲律宾阿姨的救生船里。P.S.本来就害怕坐游轮,现在更害怕了!

    55分钟前
  • 宋夕
  • 推荐
  • 黄渤原来是金棕榈导演水平。

    56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较差
  • B+. 一次对“外表”层层外推的讽刺演绎: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上流阶层的伪善,最后放大到人类本质的虚伪。扎实的剧作和精准的调度为喜剧提供了十足的可看性。Part 2像是富人的《玩乐时间》,在游艇构成的封闭空间里,实现从秩序的荒诞到失序的疯狂,最后变成字面意义上的shit show;Part 3在创意和执行上都略逊一筹,但它也是电影作为“社会实验”必不可少的延伸:通过抹平旧制度,尝试建立新秩序,最后还是被一把拍了个稀巴烂。管你是穷是富,在权力面前,天下乌鸦一般黑。2022.5.21 Debussy

    60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 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得者,令我眼界大开的一部新片!它是该瑞典导演鲁本的第一部英语片,他以前的《方形》就得过金棕榈奖。资料上显示此人即是导演又是作家,难怪本片如此富于原创性。非常规的三段体,每段都出现一些不同的人物和重点,一时让你难以认同,可是很快就会被吸引,其中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游轮船长”的“沉船大辩论”最为精彩!将百年来人类社会遇到的主要社会思想触及了个遍;第三段恢复到“母系社会”及最后的隐瞒大反转也想得合理、奇妙。总之,值得欣赏,为其独创、机敏 和思想性点赞!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 如果我是Abigail的话,大概听到assistant那一句就会坚定杀心。

    1小时前
  • 旷野捕风
  • 还行
  • 游艇这一章简直绝翻天了啊我的老天爷哈哈哈!

    1小时前
  • 心生
  • 推荐
  • 今天的错误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点开了这个电影

    1小时前
  • 文淇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