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个废柴的自杀之旅
《城市英雄》。7分。又译《怒火风暴》。迈克尔·道格拉斯早年主演作品。
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有点无聊。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废柴的自我毁灭之路。
迈克尔饰演的废柴工作努力,但一个月前被辞退了。开车被堵在路上,一怒之下直接弃车而去,去便利店换零钱被强涨价消费,然后遭遇了小混混的骚扰和报复,莫名抢到了一袋武器,于是迈克尔提着这袋武器开始了自杀之旅。
这是个令人愤怒的故事,片面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美国遭遇的社会问题。
2 ) Falling Down
原文链接:
http://tinyurl.com/ycz6px2===============
突然想起了一本老片子,1993年由迈克·道格拉斯(小道格拉斯)主演的《Falling Down》,(下载地址,豆瓣链接)。
简单剧透如下:
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威廉·福斯特是一家军工场的工程师,被解雇后心情很压抑。因离婚,小女儿的生日没被邀请,恰好路上堵车,他弃车走进一家杂货铺,想找点零钱打电话,却遭到刁难,他操起垒球棒砸了铺子。在公园休息时,又和流氓打了一架;在快餐店里因和服务生发生争执,他拔出从流氓那里缴获的手枪一阵乱射,此时他已完全失控。最后,他面对退休警官的枪口,不禁自问:“我是坏人吗?”
福斯特最终没有得到善终——在警察的重重包围下,他骄傲的没有选择缴枪不杀再面对审判的繁复过程,他选择了最简单、最负责、最悲壮的方式:手枪里早就没有了子弹,但是他还是作势要向警察射击。在这样的情况下,警察们唯一正确而且自然的反应当然是开枪还击。福斯特身中数弹,其时他正背靠在一个不算很高的堤岸前,枪声响过,他坠入了身后滔滔的河水之中。音乐响起,竟然是那首著名的童谣: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即使多年以后,我应该还是能毫无困难的回想起当时的我在看这本片子结尾时的表情:在我的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的时候,我却差点忍不住要笑出来。极悲和极喜几乎同时冲击着我不算迟钝的大脑,而我却不知如何反应才好。
16年后我再看这本片子,收获还是巨大的,甚至会更大。16年前,我还在上海某大学进行着我的研究生学习,几乎不谙世事;而16年后,我早已成家立业,冷眼观世界……
这个世界公平吗?对我好吗?——额,这个问题太大,让我们换个问法:我在这个世界上活的开心吗?——额,这个问题还是太大,让我们再换个问法:我是个正常人吗?
福斯特,即使已经被解雇、被离异,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还的的确确是个正常人——在他还没有选择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开车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之前。虽说被解雇、被离异确然会给他以打击,但是不会让他不正常——这些个 事情发生在一个中年中产阶级男人身上,可说——嗯——普通吧。
但是,事情的发生却逐渐失去了控制。到了后来,我们已经很难判断是他在主动的做着这些事情,还是这些事情(或许在冥冥之中已经都安排好了)在推动着他一步一步的向前。男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矛盾性格:你越是认为我不会那么做,那样想,他偏偏就会那么做,那么想。这样的人物在文学中还有一个典型,那就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那位阿里萨(BTW,这也是我很喜欢前湖人队员Ariza的原因之一):在大家都认为他会忘记菲尔米娜而在别处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爱人时,我们却看到他对菲尔米娜“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不渝的爱情;在我们认为在这样的爱情鼓励下,他必将忠贞不渝而坚持操守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他处处寻花问柳,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就当我们认为福斯特会自我奋发,开始新的生活、寻找新的港湾时,他却变得异常狂暴了起来……这可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并不只是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贯印象。
========
福斯特的处境是悲哀的。他所承受的压力、挫折、失落只有他一个人最清楚。他找不到人去倾诉或者投诉。社会对他更多的是谴责和拷问:一定是你工作不努力或不称职才丢了工作;一定是你不忠或者家庭暴力或者那方面不行或者……而导致你被离婚;第三者对他的抱怨只有两种反应:我好同情你,但是我帮不了你—— 也许还要加上“老兄,这都是你自找的”的潜台词;要么就是,其实,我比你更惨啊……影片没有描述这些场景,但是这不是为了省胶片:我更愿意相信福斯特根本就没有进行这样诉说的尝试,而他不去尝试的原因是因为他完全能考虑到上述的这些可能。而这些后果恰恰都是他不想要的。难道需要在一遍一遍的陈述中,在伤口上撒上一次一次的盐吗?这些事情本身就已经够悲剧了,难道要在一遍一遍的叙述中,最终使得叙述本身也变成了悲剧——或者毋宁说是喜剧,更确切的说是闹剧,就像祥林嫂那样——吗?
他的压抑就只能如此堆积着。而任何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个限度的。一个气球,吹得涨涨的,只要轻轻一拍——甚至不用轻轻一刺,就会爆裂。高速摄像机可以让我们看到爆裂瞬间那优美的过程,但是结局是悲哀的。
当压抑来临,投告无门(也无用)的时候,人是暴躁而不稳定的。这是本片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
========
社会对每个人公平吗?——额,这个问题太大,让我们换个问题:社会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些不安因素降到最低?——额,这个问题还是太大,让我们再换个问题:我们对这些令人生厌的事情应该怎么做?
作为电影,自然要起到教化的作用。于是,在片子中我们看到的行为过程只能是“不对”的,我们不可以这么做。但是,不知咋的,看完片子,我却又有十分过瘾,仿佛这才是应该的做法。所谓的快意恩仇,measure for measure,不是一个男人最向往的吗?但是,在如今的环境下,这样做是“以身试法”的,不可以,而代价很昂贵,后果很严重。于是,大多数的我们选择了沉默,成为小波所描述的“沉默的大多数”。也许,这本片子还是揭示了后人称之为“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的格言。
我很少向大家推荐片子,连这部大概只有三部。另外两本是《Consipracy Theory》和《Wag The Dog》。那么,看看这本片子吧,虽然它只是描写了一个中年人而已……
3 ) We're all fucked
Falling Down是个很有意味的片子,我想把他叫做林克莱特Fastfood Nation的咆哮版。其实这两部片子从类型到叙事并不相似,但内核在我看来却殊途同归。每个国家都有skeleton in the cupboard,作为如今世上霸主的美国尤是。在奥巴马大叔殚精竭虑要把阿桑奇送进监狱的今天,Falling Down这部片子显得如此切合时宜。
片子的开篇,道格拉斯饰演的John Doe被困在一场交通堵塞中,地点是加州某贫民区的街道,时节是炎热的春夏。这段场景中,镜头先是缓慢地环视了主角车外的环境:抱洋娃娃的女孩,涂口红的妇女,吵闹的黑人年轻人,大声讲电话的中年男人,在主角背影处暂停了2秒后回到主角正面, 然后以主角的主观镜头“不耐烦”地环视了同一圈环境,最后以主观近镜头“惶恐”地环视同一圈环境后,循环戛然而止。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展现内心焦虑的范例镜头,你们注意到我将“较快”和“高速”这种中性词汇分别替换为了“不耐烦”和“惶恐”,是因为这种情绪在主观镜头中呼之欲出,毫无疑问。开篇场景中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关于车牌的小插曲。与Financial Freedom, Be Died for Our Sins以及Eat Shit这些文字相对应的是稍后我们才能看到的,主角的车牌“D-Fens"。D-Fens无疑隐喻Defense,保卫什么呢? 随后我们就明白了。
主角执意要去见女儿,因为这天是她的生日。因为前妻的严词拒绝,主角感到对女儿的爱受到了阻扰,很自然的,他要反抗这种阻扰。这种反作用力便是他”defense"力量的来源。他要保卫他对女儿的亲情,并要保卫自己获取这种亲情的能力。
当然片子不会是简简单单的滥情伦理片。在我们的主角一路归家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系列人物和事件。首先是一位杂货店的韩国老板。主角被要求为一罐可口可乐付85美分,他暴走了。他认为85美分超过了物品的使用价值,尤其是消费者多是为“你们韩国捐了他妈不知道多少钱”的美国政府管理下的人民。作为一名美国公民,他感到了欺骗和强暴。这段故事暗自呼应的是开头的financial freedom。自由经济向全球开放市场,吸引来的不免榨取利润的商家。
在以棍棒惩罚了韩国杂货店后,主角接着来到了一处拉丁美洲人的地盘。2名拉美年轻人围住他以私闯禁区的罪名向他索要钱财,被他以大棒驱打散去。这段故事是否影射美国20年代初争对拉美的大棒政策我不确定,高人来发表下想法。毕竟都是和边界问题有关,哈。
拉美青年们驾车操枪筹划街头报复,可惜引火烧身,反被主角射杀并抢了一包的重武器。接着主角前往快餐店索要一份早餐,并在武力威胁的帮助下买到了一个干瘪乏味的汉堡包。主角再次暴走,指着被PS过度的广告招贴问到:谁同意这图片有严重问题么?这段故事暗自呼应的是开头的Eat Shit。
快餐店事件后,警方有所行动。并在一家军事服装店驻足。这段故事也很有意思。话说店主一开始对我们主角态度甚好,却一直咒骂两位同性恋顾客。警察询问时,也将主角掩护了过去。后来我们才发现这个店主是个100%的新纳粹。反同志,种族主义,他的右翼思想让主角再次暴走,并被怒杀。这段插曲呼应的是Be Died for Our Sins。注意纳粹店主奉承主角说,咱们是一类人。主角斥责说,咱们不是一类人,我是个美国人,而你只是个疯子。直到这个时候,主角还一直坚信他所做的一切是都正当正确的,是一个美国公民应该做的。
他做了什么呢? 他看不惯为了骗取预算硬是毁坏道路影响人们过路的建筑队,他看不惯为了私人的乐子而占据整个高尔夫球场的高傲球手,他看不惯在贫民区拥有一座大别墅的整形外科医生,他看不惯太多东西,于是用武力一个个的实施惩罚。当他面对外科医生的保安夫妇的时候,他黯然神伤地说,我失业了,公司踢走了我。我受的教育太多,可技术却太少。我是个无法养活自己的人,连女儿的抚养费都付不起。这个镜头实在太悲哀。我们的主角,穿着白领的服装,却和贫民区的黑人和拉丁人俨然一体。他们都是economically unviable的人。当那位在大楼前声嘶力竭叫着不平的黑人青年被警察带走,并在车里对主角说Don't forget me的时候,主角微微点头。 这句话,其实还是对美国政府说的。
为什么片子的背景要选在加州的贫民区,这是有原因的。靠着好莱坞,这却是一片无主之地。没有人在乎黑人们拉美人过路是否方便,饮食是否健康,甚至连主角的妻子,一个意大利人,也被警察称作Hysterical而忽视。而主角,一个白人,中年男子,曾经的小中产阶级(注意这3个元素是西方社会中普遍认可的权力中心),落魄后,却做了别样的城市英雄。
说到底,我们的主角到底在保卫什么呢?
是美国的建国信条,
是平等,是公正,是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口号。
平等,是关键词。不分黑白,不分贫富,我们都应该能够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Economically viable不应该是个借口。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打过老婆,为什么就被认作暴力和有病呢?
这个片子除了这一层涵义,还有另外一层批判,那就是咱们的第2主角普兰德斯警察那里发生的故事。因为快要离职,因为曾经从未中过枪子,因为有个天真又任性的老婆而被同事不屑,甚至被上司骂道:我就不喜欢你,你怕中枪,你就一辈子躲你的破办公桌后面吧!而始终关心人命,关心案件并最终破案的是普兰德斯,那些叫嚣的警察毫无作为。衣冠楚楚背后的虚伪淋漓尽致。普兰德斯和主角是一对完美的对照,都是人到中年,都有个麻烦的老婆,都失意,却都重视亲情。正因为如此,片尾普兰德斯看着中枪落入海中的主角才会露出戚戚焉的眼神,虽然他告诉主角,they cheat us all, including the fish, but you cannot kill people in the name of it (大意),虽然,法律告诉我们,犯罪行为一定需要偿还,但他心里也一定明白,we're all fucked。
是的,we're all fucked。
PS. 我很惊讶这个片子才900多人看过,挺好一片子,可能宣传不力吧。最后,请允许我给joel schumacher鞠个躬,从lost boys到phone booth到falling down, 哥拍的片子都不爆红不叫嚣,但质量都很高,哈。
4 ) 崩溃掉了的偏执狂男人,真是让我又怜又厌。
科技进步了,城市变脏了,自然也衰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颓败了。在现代化都市中,患有狂躁、抑郁、强迫、偏执、分裂等这些精神病症似乎越来越理所当然了。人们创造了物质和生活,然而逐渐却成了物质和生活的奴仆了。
导弹师,剧中的伟大人物,典型的都市男人代表,抗付家庭的一切重担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温暖,结果与幸福越来越远。有人会说,这是扭曲,有人会说,与社会脱节,有人会说,这是幼稚。
然而,睁大眼睛看看,那些正直的、在社会规则里呼风唤雨的、成熟的人们,在物质的面前又干了什么?点头哈腰、摇尾乞怜、丧心病狂,连狗都不如。若导弹师是疯狗,那正直的他们就是疯狗拉出的一坨坨大便。
导弹师在家里看着录像带,品尝着曾经的幸福,终于露出一丝微笑,而后深情拥抱妻子,望着女儿,这一幅幅画面让我倍受感动,同时也很感慨。
导弹师之死,首先罪责最大的是他的妻子,既然结尾连理枝,也曾许诺不离不弃,相伴终生。那么在导弹师最疲惫、最需要关怀和温暖的时候,妻子做了什么?逃,逃的远远的。也许,妻子会说,导弹师的偏执症太可怕了,会打她和孩子,会把他们害死。但是事实呢,导弹师的爱是大过偏执症的。如果这是,妻子能够用真爱来感化和开解导弹师,那么结局就不会这么惨。所以,本电影里,我最想咒骂的就是导弹师妻子这个贱人。
导弹师强迫孩子那点,是我最反感的,这也证明了他心中压抑的苦痛,只有在最亲的面前才能毫无保留的释放,然而却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
小女孩很漂亮,一副明星相,真的很想捏捏她,太可爱太迷人了。
老警察,一向以谦逊的修养待人待己,但是在这不要脸的现代社会中,没有修养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贱,将谦虚当做胆小,将礼仪当做保守,将道德当做负累。到了最后一刻,老警察爆发了,帅,不过比起导弹师,力度差了点。
5 ) 操MLY的感觉
序:如果生活强奸了你,你敢不敢强奸生活?
故事的脉络很简单.就是一个已经失去工作的憋屈男,只是想到前妻那里去女儿过生日。错出在若干年前,他们生孩子也没个计划,导致把女儿生在一个不宜出行的日子,以至于我们的憋屈男主角一路上,衰到了家。啊不对,衰到了就是到不了家的地步。
一时之间,憋屈男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代表所有最广大的萎男人,义无反顾地,发飙了。随着怒火能量上升,暴力等级也不断升级,先是从棒子,变成刀子,再变成机枪,然后变成火箭筒。幸亏电影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然不然非升级到核弹头不可。要知道,憋屈男可不是路边卖茶叶蛋的,发起火来顶多也就是骂骂街,人家可是导弹工程师,了不得啊。惹毛了,地球可能就没了。
那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偏偏就让一个导弹工程师变成了捣蛋工程师,偏偏就这让一个有识中年的看看老婆孩子的回家路,变成了见神杀神,见魔杀魔的不归路。
随着憋屈程度的加重,暴力等级的上升,作为观众,每向下发展一分钟,肾上腺分沁量都会随之上升。无形之中将自己代入角色之中:人怎么就会这么憋屈,人怎么就会这么得儿,人怎么就会这么炯,让人不由得有想操MLY的感觉!
是什么让他大动肝火,掀起一场怒火风暴.?难道他就不能像像东北老农一样,守着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好生地过小日子么.
其实,他是一个被万恶的现代社会同化,从而被吸呐,作为一个零件而这个庞大的机器所利用,而服从于整个体系的运转.如果有一天,你不能”与时俱进”,你就成为了体系的牺牲品,别人眼中的loser!就像一个没有鸡鸡的鸡男一样被淘汰,就像主人公那辆停滞在公路上的车一样,必然推出跳道.
谁甘心?一个导弹工程师,连自己的孩子都见不到!你说憋屈不憋屈?若不发点威,当我病猫,若不施点暴,你当我没鸡鸡!
于是一个一直以来的憋屈男,变成恐怖分子。泰戈尔说:最懦弱者为最残忍,说得不就是他这号的么
其实只要不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王族贵胄,每一个人都能从憋屈男,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们种种事务中,我们是多么的无能为力。一个工程师尚且如此憋屈,更别说那沉默的大多数了。
庸俗的大众,向来是历史的炮灰。宿命一般。生活的路,就是一条无间道,“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之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体的堕落?还是一座城市的堕落?亦或者是一个社会的脱轨?甚至我们文明的紊乱?
如果把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作为了出离了正常社会生活轨道的个案,作为一个“变态”的个体来看待,那么他的堕落可不可以当成是一向另一个方向的升华?
也许大多时候,大多数的我们,对于我们的不忿,只能通过把看看《怒火风暴》的电影,听听歇斯底里的摇滚,跳着无章无法的舞步……无非是以孤独的形式进行着一个人的狂欢,亦或者以狂欢的形式进行着一群人的孤独。只能在当下的生活中,温水青蛙一般地,把生活过得不好不坏,不痛不痒。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过把瘾就死!
而事实上,《麦田里的守望者》早就说了,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只是现在有些人不知道事业他妈贵姓?
附加信息,写着到这里的我的耳机里放的是rhapsody 的holy_thunderforce,纯属活得不耐烦的感觉。
6 ) 残酷的社会,极端的性格,悲剧的人生
”这一切怎么发生的?“
”我按照他们所说的一切来做事“
”我帮助保护美国,我应该受到嘉奖“
”但是他们却把奖励给了塑胶整形!他们对我说了谎“
影片讽刺了资本主义,讽刺了国家体制给我们灌输的价值观。
很多人为威廉黑化后种种打破社会常规的行为而叫好,真是出了心中一口恶气。只因我们很多人都被社会压的苦闷难受。
但是在结尾警官说的那句话我更认同。
”他们对谁都说谎,他们对鱼都会说谎“
”但这并不能给你权利去做今天这些蠢事“
我认为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去他妈的政府,去他妈的奉献。珍惜自己身边的人,过好自己的生活。但是纵使你有任何理由也不能践踏别人的自由。
从前看电影总是把它作为消遣娱乐的手段,但它却不仅仅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好的电影和好的书籍一样可以给人们带来深度的思考和启示。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今后的每看一部电影我都会用心写一部影评。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与大家一直讨论分享。
这个世界最可恨的是:谁都没有错,而谁都有充足的理由犯错。谁都不是坏人,你谁都不能恨。
第一组镜头实在是抄袭的很严重...
三星半,狗急跳墙,正常人对社会阴暗面的自我宣泄。该片不像是乔.舒马赫的风格,该角色也不像迈克尔.道格拉斯所擅长的角色,影片偏cult,主角缺少一个类似于《稻草狗》那样爆发的过程,而是在一开始就已爆发,看似合乎情理又不合乎情理。
讽刺的片名,主角根本不是英雄,甚至称得上是个反派。生活和社会就是这样,每天都在改变,而不变的是压力和不公平对待。既然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一个国度里,就得按照游戏规则来玩,如果你决定不玩了,很多人会精神上支持你,但也仅此而已。主角的家庭破碎,原因是在于他自己,他没有零钱,或者超过了贩卖早餐的时间,这也不是别人的错。主角这样的人现实里有太多了,全都憋心里,如果有一天爆发了,全像主角那样做事,看看有谁会把他们当英雄。电影本身非常优秀,中年人必看的经典作品,道格拉斯和杜瓦尔都有精彩表演,情节也扣人心弦,很让人有代入感,不愧是同类电影中的金字塔。
A spot-on demonstration of anxiety-ridden urban life where the personal will is suffocated by stifling rules. The extreme actions Michael Douglas take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serve as a fantasised outlet for such suppressions. The film bitterly mocks society's inability to recognise human needs, which renders itself simultaneously exasperating and amusing to watch.
7/10。没有展现男主角压抑的过往,反倒让暴戾的行径显得不可理喻、难以认同。至于警察那条线就更薄弱了,感觉有点多余。开头堵车那场戏拍得不错,运用蒙太奇繁复的叠加传达出焦燥不安的情绪,但整体爆发力还是低于预期,基本靠配乐衬托。PS:作为一军火专家,你居然连火箭筒都不懂怎么用。
I'm fucking pissed off too.
Losers若是一发飙,能叫城市抖三抖,一部整个过程从此暴力、反讽的电影,看的时候感觉有些小小的畅快,但是之后就是一阵悲哀了。
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双雄会,大量的对比元素运用是其亮点所在。欣赏这样一部电影需要你拥有一对好耳朵,以及对色彩光影的敏锐辨析。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观赏这部电影还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不要总是想着世界的罪恶,人的堕落并不由外部因素决定,这是这部电影唯一的教育意义。
how it happened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 social presure makes a man should be wealth but not anyone could be. let them go, please
还是央六的名字贴切 "崩溃" 每次按照央六的名字看剧情都得找半天。。。
通货膨胀,黑帮横行,打劫抢劫,食品质量,种族歧视,经济低迷,政府腐败,失业严重,医疗系统,枪支管理,the man is falling down,实际上在影射 the American society is falling down too.然后当人们指责社会的时候,社会说“我是坏人吗”。另外,我真觉得道格拉斯在里面是影帝级表演。
片子像流水账一般的把美国九十年代的各种现象批了一遍 这电影真给力啊 其实在看的时候都在想象 天朝应该更多素材来做这种片子 不过谁敢呢?
开篇的烦闷程度让我想起八部半。临退休警官的老婆神经兮兮让人受不了。
这真是一个 Fuck you very much 的故事,就像它的这句台词。大家你我之间互相只想fuck 来 fuck 去,到最后都不知道到底被什么给一起 fuck了,怨无头债无主。又想起了去年的《蛮荒故事》,你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哪一刻就分崩离析。有的人崩溃是惨剧,有的人崩溃是闹剧,许多人崩溃却是默剧。
看来道格拉斯不光大腕、社会成功人士演的很好,演屌丝演的也很上手嘛。这片除了结尾,走的其实是黑色幽默路线吧,抑或是我笑点比较低?
看了两遍,有几段非常出色的主题蒙太奇,剧本创意非常好,可惜警察这边的压抑没有保持到最后。还是回归了正统的所谓惩恶扬善。Douglas最后的Falling Down,反而冲淡了社会批判的沉重感。
力道有余,深度不足,流于表象,缺少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开首的第一场戏不错,纳粹主义分子那段实在是嚣张的过了头。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可以推为舒马赫的最佳。PS:开头的堵车让我想起了戈达尔的《周末》...
92年洛杉矶暴动后的某种“反思”。冷战后的军工萧条、婴儿潮一代与里根时代的境遇对比、所谓中产生活的虚伪与困境、族裔冲突、虚假的商业宣传、性别和同性恋歧视,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