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vo!今年看的英剧都没有让我失望。前几年还在看青春期迷茫的爱情,今年看的都是女性人到三十,直面稳定关系和婚姻中的无奈。
短评里看到一个词,microaggression,真传神!是只能跟最intimate 朋友言说的烦恼,小到都无法为此停下,只能带着它生活,却又是从起床到入睡,分分钟都存在的depression。
1. Nicola
能逃离不健康的关系真好,这简直是成年世界的童话故事。眼看过好多朋友一次次情绪崩溃,认清现实后忍痛继续。当对方是得到你快乐生活的唯一可能性,只要有一丝火苗,你还是会擦干眼泪重新回到ta身边。
“I can't imagine my life without him.”
It's rather say "i can't imagine a happy life without him"
这集讲的是在恋爱失去自我的女孩,在情感的勒索中屈服与妥协,逐渐丧失自我完整性。想起了以前看过到一个观点,SM的关系中有主动权的一方其实是M,M能承受到哪里决定了什么时候喊停。
3. Hannah
看fleabag 的一篇影评时,一下记住了”要要女孩“这个群体。Fleabag 还是 Hannah,拍的都是当代社会要要女孩之外的故事,彷徨才是她们生活的主线。她们有好多共同特点:怀疑被赋予的意义,不喝成功学/幸福学鸡汤,没有明确的追求,沉溺感受和体验,在虚无中迷茫。It's a self-motivated and self-rewarded path to the true happiness, and it's so lonely.
快结尾时有一段对话很打动我,那个很帅的黑人男生问”有什么我能为你做的吗?”“我只能自己面对。我想我现在不适合一段关系。” 讲再多道理,赋予再多的意义,如果找不到self-driven的动力,健康漂亮的外壳最终会崩塌。At most moments of life, people live on impulse, cos that's the shortest path.
我是什么?
眼睛看到的肉体,只是一副皮囊,每个人都一样,并无区别,这肉体是我吗?区别是里面的灵魂不同,也就是意识,肉体是灵魂的载体,但灵魂不是肉体。灵魂通过肉体联系这个世界,比如用眼看世界,用耳朵听世界,用嘴巴感知世界等,但五官不是我,只是灵魂体验世界的工具。
一、灵魂(意识)怎么形成?
被肉体驱使的灵魂大同小异,虽然活着,但如“行尸走肉”。灵魂主宰的肉体超凡脱俗,简约而不简单。
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为什么人们对相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做法?为什么人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为什么人想的和做的不同?为什么人会做不愿做的事?为什么人不做想做的事情?为什么人会积极做喜欢的事?为什么人会口是心非? 为什么人会浮想联翩自我陶醉?为什么人控制不住思想?面对同样的事为啥人们会有不同的想法?
灵魂(意识)主宰【思行】,以上归纳起来就是人为啥“行”?怎么“思”?我要找到一个答案,思考多年我找到一个勉勉强强解释以上现象的答案,那就是反射。
用现代科学的解释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动物本能先天存在,如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性(我把它叫做肉体生存需求)。这个生存需求会驱动人为了活着做许多事情,包括不愿做的事情。这就是肉体驱动灵魂,类似没有思想或想了也没用的“行尸走肉”。这是人们共同的行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部分人的许多行为,超脱了生存求的的思行更复杂,后面会思考。
再思考一下人们不同的思行,勉强用条件反射解释一下,【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反应条件反射、alpha条件反射,是一种关联性学习。俄罗斯 心理学家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将这种产生条件反射 行为 的学习形态描述为“动物对特定制约刺激的反应”】这是维基百科的答案。我的理解是人们不同的思行是灵魂(意识)控制的,是更复杂的意识行为。
二、意识的产生
孩子一出生没有意识,只有潜意识,身体由本能的潜意识驱动。然后孩子观察并模仿抚养人,随机尝试一些动作,收到了许多反馈,这些尝试和反馈累计起来形成了复杂的条件反射并沉淀在大脑形成记忆。提取这些记忆,组合这些反射形成新的神经元链接的过程就是思考,实践这些思考产生行为。随后人接触到更多的人,体验到各种环境,受到各种文化的浸染,做了更多的尝试,产生了更复杂的反射并记忆,形成了更复杂的思考。渐渐地人们会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炼形成一套“思考模型”,慢慢固化起来,这就是性格。比如一个人对同样的事会有同样的反射,这就是“思维模型”简单调用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人长大后性格无法改变,因为人的思维模型固化了,这是从小就形成的,要改变就意味着杀死他所有的思想,抹除他所有的记忆,重新来过,所以改变别人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可能。
三、意识的打破和重新构建
学生阶段,父母的影响+学校教育+同学的影响+其它媒介的浸染,每天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独立社交训练我们的反馈机制,社会价值观的不断熏陶等,叠加影响下我们的认知不断更新,因为原有的思维模型还没固话化,而这股力量又很强大所以打破了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型,我们重新构建新的“思考路径”,从第三者角度看,这叫改变(也叫进步)。
四、灵魂成型、思维固化(人格形成)
长大后当:
①父母不再向我们输出新的影响力;
②走出校门后,很少学习新的知识体系;
③社会价值观已深入灵魂,融入意识;
④工作环境安逸稳定;
⑤社交圈几年不变;
⑥自我满足;
这时思考路径多年不变,已固化成不需深度逻辑思考的“思维模型”。在遇到事时,大脑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直接调用成熟的“思维模型”。行为上表现为,我们对类似的事有趋同的想法和行为,极少超出过去的思维框架。
此时“茶杯”已满,固执、偏见、傲慢、无脑行为就产生了。
五、总结
总结一下,就是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思想,思想成思维模型,思维模型固话成为自然,自然成人格,人格就是意识形态,灵魂成型。此时的灵魂是带枷锁的,这个束缚灵魂的枷锁就是“意识形态”,也叫做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灵魂,俗称普通人。
灵魂意识的枷锁:父母的价值观、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交圈影响力、企业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媒体媒介、偏执的自信等。
冲破枷锁的灵魂,是能独立思考的意识。这种意识能打破世俗、能超脱束缚、思维凌驾于宇宙万灵之上、能看到本心、能用心观世界、能看到宇宙本质、能不断“自杀和重生”,这种灵魂佛教称之为佛,道教称之为道,普通人称之为圣人,迷茫的人称之为神仙,身边人称之为傻子。我称之为:活明白。
六、我是什么
如果抛开趋同的肉体,仅从我和别人不同的角度审视独立的“我”。发现我是一个意识形态,本质上是: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感知反馈=利己导向的经验教训=长期实践固化的思维模型=输入输出交换机
我和别人并无不同:
1、同样的吃饭,别人或许是吃好,相同的是我们需要吃饱,并无不同;
2、同样的睡觉,别人或许住别墅,相同的是我们都在2米的床上睡着,并无不同;
3、同样的装扮,别人或许穿名牌搭奢侈,相同的是我们都同样的体面,并无不同;
4、同样的出行,别人或许开豪车搭飞机,相同的是我们都同样到达目的地,并无不同;
5、同样的找伴侣,别人或许倾国倾城,相同的是我们都同样的结伴合适的人,并无不同;
6、同样的生活,别人或许应有竟有、荣华富贵,相同的是我们都同样的活着,并无不同;
7、同样的归宿,别人或许一生精彩、瞩目、大成就,相同的是我们都会同样的“灰飞烟灭”;
唯一的区别是,心中的“完美自己”和现实中自己的不同。其中的差距就是不幸福的来源。
所以我是世界的“反馈机”,世界是我的“模拟器”,我并不特别,我的存在渺小到可以被忽略。
我其实,啥也不是,就是无。看明白了是【我无】,顿悟了是【无我】。
女性题材,真实而压抑~尤其第二集,男的沾不得,只想从你身上索取,真的是吃人——吃女人。别说中国女的了,全地球女的都惨~
女性题材的剧,本来冲着gemma chan的第三集看的,但比较出彩的是第一集,明显的线是男友的情绪勒索,暗线是peer pressure所延伸的嫉妒、评判等等日常化的细节。逼良为娼的剧情很压抑,冻卵无卵放在第三集有点为了讨论女性困境而制造困境了。怎么说呢,女性的困境可以不用很极端的剧情来展现,这其实比较偷懒了,日常的microaggression能讲好,剧就可以上一个台阶。
拍得太细腻,太好,留白太美随手点开部剧,意外收获个惊喜。《I am》,短剧,篇幅不长,三集,每集单独一个故事。导演擅长把控时间,在有限的时限内会奢侈地给予长达数十秒主角面部情绪的近景长镜头,也会大胆截断整一周甚至更长的过度节点。把时间揉捏成需要的长短,细腻处不浓墨重笔地刻画,留白处不大张旗鼓炫技,只是告诉你,这些事情就这么发生。说得一手好故事。看到有评论说:“女性的困境可以不用很极端的剧情来展现。”但谁又能知道,这些看似极端的剧情,不是世界上某一部分人正在经历的日常呢?其实远不止这些。希望还有续季,打五星。
其实Gemma Chan真心不错啊,之前不论是Captain Marvel,还是London Field这种的,真的没给她什么发挥的空间。闲来无事回头再刷一回Humans……
边看边流眼泪。Gemma Chan这一段就是我啊。父母焦虑,我也想找到喜欢的人。但我不想和一个人凑合一辈子。我也去相亲,也在约会app上mingle,但是随着年龄流逝,我就是碰不到the one. 身边的人告诉我,遇到不错的就试试吧,但我不想试一试。我整日担心工作,担心大姨妈不准时,担心自己的上升空间是不是越来越小,担心我是不是能挣到钱去冻卵,担心老无所依,也担心是不是真的就遇不到那个人。但是,还是不想将就。幸福是什么呢?时间怎么就流逝这样快呢?不愿意将就的人就是不幸的loser吗?让父母满意和做自己有时难两全。那就这样吧。分割线,看到有人点赞,那么update一下,感谢我的坚持,已经遇到了爱人。换到了还算不错的工作。生活中还是要不断升级打怪,但这就是人生吧
E01 到底为什么就是不能在一起了呢。E02 这世界真他妈窒息。 E03 到最后都不想妥协,可能也就是成为一个试验品而已。
To be woman
I am woman I want to be free 生而为女人 我真的要累死 英剧的丧真的丧到骨子里 三集故事把三种选择全部堵死
本剧再次体现英剧制作流水线远远把美剧甩出去几条街的现状。短小精悍,细心打磨,浓缩的都是精华。故事一最棒,用对白推进剧情的方式,特别考验剧本和演技。每个故事都那么自然、流畅,仿佛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毫无违和感,更没戏剧感。
短短三集,囊括女性无数难以言述的生活困顿:生育、暴力、养家、矛盾、谎言…即使每个故事都不长,却仿佛看破了所有残忍真相,而最难过的是,她们都要不停地循环着这些经历。最喜欢Gemma领衔的<Hannah>,从各种期待与压力出发的自省讨论很完整;对比第一集有些无因而起的争吵,以及第二集最后还债的奋力一脱,所渲染的情绪传达更加有层次,带来的余威也最大。
喜欢第二集,喜欢萨曼莎·莫顿生活化的演绎。底层生活的残酷以及靠什么不能靠男人。我以为会是女性编导,竟然是男性,有点意外。
过于真实的家庭生活,真实到有一刻会透不过气来……然后,thanks god! I am f* free!
女性题材,焦虑人生。
第一集最棒,窒息感和释放令人动容,第二集也很不错。第三集,可能我自己也是亚洲女性,并不觉得被触碰到。第一第二集5星,第三集扣一星。
全世界的女人都太难了,平时不觉得难是因为难的那面不让你看到啊。
第二个,底层英国单身母亲过得忒惨,遇到两个渣男,足以逼良为娼。吓得我差点不敢看完,我最不忍心看到小孩子吃不饱饭,吃不到糖。妈妈太伟大了。莫顿的戏真好。
看了第三集,女性焦虑,太真实了。
看得窒息,真实得像部纪录片。生活抛来的重球,接的人手麻。01 把对对方的期待放一放,期待这东西它就是个空壳容器,除了会积灰以外没什么实际作用。反而当你把它丢水里的时候,可能会弹几个水漂出来给你一点惊喜。02 底气要自己给,依赖是个会叫人倒大霉的习惯。没人会无条件对你好,别再傻乎乎地相信童话里的漂亮话,免费的沙发和电视机。现在的生活不好过,那就记住它,未来永不重蹈。03 上个月我刚想明白,恋爱和婚姻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前者是没来由的肾上腺素,是快意人生,快消生活,是拥抱山川大海,但后者的真相就是无华,是在厨房里大汗淋漓,是垃圾分类,是打电话投诉工地施工噪音。不是混为一谈就一定会失败,只是分开也许会轻松很多。另外,不喝多的日子,真都不叫好日子。
应该是我第一次被Gemma Chan的表演感动到,另外两位就更不用说了。
不可言说,am I BEING myself in this relationship,what kind of woman will my daughter be.嗯,1.3集要多看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