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老片。那时候Harrison Ford还是个帅炸天的中年男人。然后发现有老熟人John Spencer,还有神剧白宫西翼的Bradley Whitford。
大量的影片时间都放到了庭审(以及Ford耍帅)。很多观众可能会觉得有点闷,但如果对法律/探案有兴趣的话,应该会觉得张力十足。虽然每个人在背后都有自己的不能拿到台面的利益,没有谁是正义的,但奇妙的地方在于这不妨碍每一个角色对法律本身的尊重。
如果只看前面大概只能给2.5星,这个结局实在太tricky,加1.5星不为过。或许前面的平淡乏味正是为了最后十分钟来铺垫。
这是有着大段台词的电影,全剧通过台词组织着复杂的罪案逻辑关系。
一部好看的电影绝壁是不能有剧透的,但现在的电影剧透成了卖点,所以电影变得索然无味。
好在这个90年的电影看的人并不多,剧透极少,我得以完整的看完这个故事。
电影并不算是扑朔迷离的案子,明面的矛盾很简单,是对立的竞争关系互搞对手。
但丝丝缕缕的潜在的人性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一点点被曝光,本片真正的“罪案现场”开始变得复杂而模糊不清。
出轨、私欲、忠诚、背叛、嫌隙无一不得到体现,值得一看。
出轨:男主出轨女被害者
私欲:女被害者(为上位不惜周旋玩弄于多个权势男人之间)、男主妻子(爱的自私让她铤而走险不惜设计杀人)
忠诚:同事(男主对上司对工作的态度)、朋友(来自警察朋友的帮助)
背叛:来自上司的背叛(上司因为男主成为嫌犯影响他的前程不惜伪证)、对公正的背叛(出人意料的大法官的黑历史、被警察朋友私藏的酒杯)
嫌隙:上司感觉到男主对他的欺骗(与女人的关系)以及男主成为嫌犯竞选关头给他带来的麻烦,同事关系开始出现嫌隙
最后那一刻的两个反转让人不寒而栗。
1:男主在工具箱里翻出带血和头发的锤子,发呆、清洗,像极了隐藏极深的犯罪分子;但如果他不是凶手,看到锤子,他也就明白了他的妻子才是真正的凶手,那震惊也是巨大的
2:地下室男主妻子突然出现,男主握着锤子,像是要杀人灭口;但男主妻子坐下来的时候,剧情似乎开始走向另一个方向;妻子的杀人设计是奔着用铁证钉死男主的节奏。最毒妇人心莫过于此。
最后男主妻子大段的自白把答案揭晓的干干净净,虽然罪案明了,但这案子牵涉到的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还是让人不禁喟然一叹。人在不同环境场景中表现出的角色之间的切换,牵引着人物关系的走向,有因有果,所以,没有对错,但有因果。
最后,本片最大的漏洞在于,这么完美指向的一个谋杀现场,男主其实应该在证据链条形成后第一就该怀疑到妻子,毕竟,指纹、体液、毛发纤维这些细节物证等都是谁最容易能搞到呢?而且,出轨的男人心里很清楚,会发生哪些可能。
给男主的律师点个赞。
这部1990年拍摄的法律题材电影,一直是我的心头好,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据说这部电影是某著名大学法律专业必看的十部电影之一,确有其独到之处。关于这部电影中所展现的美国法律的证据原则、法理精神,让我这个身处东方文明的外人,受益良多。然而真正让我挥之不去的,是这部影片在冷酷无情的法律背后那无处安放的情感。
哈里森福特是一个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检察官,他为人正直谨慎,工作中认真理性,原本以为他可以这样一直终老,没想遇到外表美艳,功利心强的女同事斯卡奇,受其诱惑,无可救药般地陷进斯的温柔乡中。故事讲到这里还看不到稀奇,有意思的是当斯卡奇发觉福特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能助自己更上一层楼之后,果断甩掉福特。明知是被利用后的遗弃,但老实的福特却是动了真心。影片在这里对福特的刻画是最迷人的,一方面陷在对斯的旧情中难于自拔,甚至在妻子面前都难掩其悲伤;一方面男人的自尊受到极大冲击,看着斯频频约会他人,心中妒火难浇。总之对于一个中年人,经历一次失恋的痛苦,就象是老房子着火,救不了。也正是因为看到丈夫的窘迫,爱之心切的妻子才动了对斯的杀心。
法律是冰冷的,但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正是在他们的心中曾有过这样那样不可言状的情愫,才最终幻化出鲜血淋漓的现实。
导演艾伦帕库拉有过《总统班底》、《苏菲的选择》这样结实的作品,《无罪的罪人》也是其上乘代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莱坞佳作频出,那个时候的电影往往娱乐性与艺术性兼顾,作品多伴有深刻的思想内含。每遇到这样的电影都会是一次难忘的观影之旅,既得到感官享受,又有思想上的启迪。就像是读了一本品质上佳的小说,掩卷仍有书香可透。
扮演蛇蝎美女的是意大利演员斯卡奇,凭借这部电影大放异彩。只可惜属于她的华彩时间过于短暂,我以为这是她娇美面容变化太快的原因。现在她仍活跃于银幕,只是多扮演奶奶级的角色了。
一部三十三年前的美国惊悚/剧情电影,题材不错,剧情思路也行,但不知为何拍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首先,开头将近一个小时的铺垫废话连篇,让人感到无聊,弃剧不稀奇,压缩成半小时甚至几分钟都可以;之后才算进入“正题”,但是法庭辩论那部分根本没有那种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感觉,而是东拼西凑、囫囵吞枣、应付了事,一点儿也不吸引人;结尾更是为了结束直接猛然反转,十分突兀;再看看片中的凶器,案发很久了,上面的血迹却是那么“新鲜”,服了;观影完毕,结合豆瓣影评,可以确定是烂片一部,绝对不会再看了。
根据斯科特·特罗同名小说改编,中文译名极传神,只是略有剧透嫌疑。结尾的反转是点睛之笔。拥有目前法律题材影片中最细致和真实的法庭戏,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哈里森·福特酷似《银翼杀手》中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但在本片中却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不酷的角色,让人一言难尽。
这是一个检察官的“悲剧”,故事的发展一直偶见光明,却又最终否定。当哈斯迪洗去铁锤上的血迹,妻子直诉自己的罪行,片子的苦涩与痛苦到达顶点。
看了这个电影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狗血,庭审部分很出彩,尤其是对于辩方对于检方验尸官的专家证人证词的削弱。
2003.7.5 cctv6
《无罪的罪人》一直青睐的老板会变成情敌,竞争对手会陷害,法官受贿记录不清白,看到最终谜底揭晓男主简直绝望。结局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没什么特别之处——妻子杀害丈夫的出轨对象。她是要最后说出真相以这种形式“报复”拉斯迪的,结果事与愿违,法庭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驳回”诉讼…一向正直善良的检察官Rusty说“如果陪审团不能发现真相,我们还有什么机会发现真相?”也许 真的 没有。
借用一下这条点赞较多的“展示美国的司法制度和美国人特有的价值判断,并告诉所有人,在证据不成立之下(真象不明确),任何值得怀疑的人都是无辜的,他们都仍拥有着 美国赋予公民最伟大的权利——自由。”反之,如果证据都“有”,那岂不是男主铁定会被判有罪——但他是无辜的。(这是我看完片想的两个面)
2010.12.14书里面最精彩的法庭辩论,以及各种难以言喻的企图,电影基本无法展现。
几乎每个重要角色都是灰色而晦暗难辨的,构成了对司法正义这个理念的有力解构。但最后结局揭露出来的行为逻辑就不太靠谱了。垮得有点可惜。
以悬疑贯穿,却不重于气氛和节奏,比较在细节下功夫。精巧的罪案设置,出色的法庭逆转、政治讹诈。不过人物塑造真是不讨人喜欢啊。
如果画面里没有福特,这场面调度和布光就像是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当然并不难看,是成熟又过气的拍法。有大量检察官、律师工作细节的展示,三方当庭开小会的描写还挺少见的。在法庭戏、犯罪片的外壳下,内里包着一个捍卫家庭至上打击性放纵的主张,被害人死的冤啊,结尾的翻转还挺意外,帕库拉会抖包袱了
美艳助理检察官在家中被先奸后杀,而被指定为案件检察官的又偏偏是她有一腿的福特。在带有他指纹的酒杯和同血型的体内精液作为决定性证据出现时,福特瞬间从尴尬的检察官变成了危险的嫌疑人。他陷入无法自证的窘境中,但却靠着老对手律师对专家证人证词的削弱,关键证物酒杯的神秘「消失」与穿插在谋杀案中影影绰绰的贿赂法官事件最终逃出生天,而大难不死的他也偶然发现了真凶(这个人选倒并不意外)。虽然主线是个颇有奇情色彩的奸杀案,但帕库拉完全减少猎奇向的叙事元素,而是依靠大量侦查取证,交叉讯问等律师与检察官的工作细节来展现故事,而后半段中占据大量篇幅的法庭戏也弱化了戏剧色彩(和怀尔德《控方证人》与吕美特《十二怒汉》《判我有罪》相比起来),更多展现律师,检察官与法官的三方角力(但福特作为被告怎么会被允许参加三方小会呢?
很精妙的剧情!对话很多但不觉得闷。哈里森福特的这张脸真不是我的菜。
从开头就猜到了结尾,过于九十年代的片子
其实我们还是期待看到影像中的非正义
即使没有最后的反转,也已经够狗血了。
重看了一些老片 发现那些年的哈里森福特真省事 用一个面瘫的表情从银翼杀手开始演遍各种类型大片 这个钱也太好挣了
这是一部很平庸的片子,逻辑混乱,基本上对美国的司法没有做出什么出彩的介绍。我只是记得两个细节:其一,控辩双方,只要一方申请和法官近距离说话,那么另一方一定会跟上去;其二,美国法庭里的书记员可以是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好像在我们的法庭里,书记员都是年轻小伙子或者小姑娘。
我看到的是,美国法律-法庭辩论的细节-的好玩。更好地领会到法律的目的保护人的自由。情感?爱一个没有错,错爱一个人可能会是大错。
那个女人是在4月1日被另外一个女人杀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