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剧照

灯塔 剧照 NO.1灯塔 剧照 NO.2灯塔 剧照 NO.3灯塔 剧照 NO.4灯塔 剧照 NO.5灯塔 剧照 NO.6灯塔 剧照 NO.13灯塔 剧照 NO.14灯塔 剧照 NO.15灯塔 剧照 NO.16灯塔 剧照 NO.17灯塔 剧照 NO.18灯塔 剧照 NO.19灯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00:42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于臭名昭著的斯莫尔斯小岛事件。ThomasHowell和ThomasGriffith被派往位于斯莫尔斯小岛的灯塔驻守,这里与世隔绝,四周环绕着冰冷刺骨的海水,起初一切还算顺利,然而风暴的降临摧毁了一切,暴风雨夹杂着冰冷的海水撕扯着二人的身体和心灵,面对无止境的摧残,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他们祈求上苍眷顾,缺无法面对心底最深的恐惧。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故事,疯狂与绝望无尽的涌出,人性深处的黑暗在这里释放……

 长篇影评

 1 ) 《The Lighthouse》幕后趣事与故事原型

故事原型

影片改编于1801年的威尔士“斯莫斯灯塔悲剧”真实事件(the Smalls Lighthouse Tragedy)。

事件概要:两个关系不融洽并且同名为“Thomas”的威尔士灯塔守护人共同看护着灯塔站,有天一人突然身体不适需要就医,二人设立了求救信号试图引起过往船只的注意,不幸因暴风雨无人救助,苦熬了几星期后死亡。

几天后尸体开始腐烂发臭,基于二人关系恶劣为众人皆知,另一人担心会有谋杀指控风险不敢把尸体投海,便利用木板做了口棺材将尸体装殓固定在室外栏杆上。

无奈暴风雨并未减弱,棺材被狂风吹散尸体袒露在外,在特定风向下看似尸体在诡异的随风挥手一般。后有巡查人员也坦言曾经远看有一人站在灯塔上向他们招手,但风暴肆虐无法接近。待最终救援到来时,幸存下的一人已经和腐烂的尸体共同生活了长达四个月之久,导致精神完全崩溃。事件一出引起英国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政府改变了守塔政策,人数改为最少三人。

原型故事最先曾经在2016年搬上过荧幕,豆瓣6.1分,IMDB 5.3分。

灯塔 The Lighthouse (2016)

幕后 / 趣事

● 电影基于还原真实感和年代感,采用1.19:1长宽比。开拍十天前,New Regency制片公司以”画面布景太美了(浪费美景)“试图说服导演Robert Eggers采用宽屏。而导演本人在撰写剧本前就早已设定:“此部影片必须采用黑白35mm拍摄,纵横比1.19:1,单声道。”

● 片中所有建筑物都是为影片而搭建,总共有两组灯塔拍摄地,外景灯塔建在加拿大Nova Scotia的Cape Forchu,拍摄期间当地居民非常喜欢此灯塔,并极力尝试保留灯塔,但由于安全问题等等拍完后即拆除了。灯塔内部场景则需要拍摄狭窄画面,在Halifax的棚内和仓库中搭景完成。

● 电影拍摄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都是真实天气条件下呈现出的镜头效果,主场景共拍摄了35天。

● 因影片使用底片的特殊性,需要15到20倍强烈曝光,剧组把高瓦数的灯泡放在距离演员仅几英尺远的煤油灯中,导致现场炫目明亮,演员几乎看不见对方,甚至工作人员在夜间拍摄时都得戴着墨镜。

● Rob和达福的口音和水手俚语都经过精心设计,导演甚至细致入微到每一句话的语速。

● Rob在拍摄期间单独吃住,达福与剧组同吃同住,二人起初在片场几乎没有交流。

● 两位演员无假毛发化妆,只有Rob把胡须染成黑色,达福的牙是假牙。

● 冲突极端剧情拍摄前Rob为培养情绪有时会自打自脸,喝屋顶上流下的雨水,绕圈走路,手指伸进喉咙等等。戏中二人喝醉达福躺在Rob怀中,Rob在拍摄前曾把手指伸进喉咙,达福见后对导演说:“If Rob f***ing pukes on me...”

● 在最初的剧本中达福的角色有一只玻璃假眼和一只假腿,还缺失三只手指,因导演怕观众会对角色产生海盗的印象而作罢。

● 达福逼问Rob不喜欢自己煮的龙虾一处,据说拍摄中达福长达2分钟没有眨眼。

● 二人为喝醉手舞足蹈的剧情而特意学习练习过跳舞。

● 达福其实有恐高症,并不喜欢登上灯塔。Rob则不会卷烟卷儿,练习了很久。

● 达福学会了织毛衣。

● 影片中达福的屁声是录制而成,而并非来自声音资源库,音频技师表示他绝对不会透露这个屁是如何制作的,直到把这个秘密带到坟墓里。

● 剧组表示,拍摄期间没有任何海鸥受到过伤害,杀海鸥场景,俯冲场景都是由假偶代替再数码后期制作而成,而其他海鸥(例如挡路,找碴儿)是在英国一家摄影棚中,由三只训练有素的海鸥拍摄完成。

● 美人鱼的生殖器官参考了鲨鱼,设计后由硅胶制作。

● 片中海鸥死在蓄水池,Rob从水泵中压出黑色污血实际是巧克力酱。

● 电影1小时26分钟时Rob翻看达福的灯塔日志,日志中家人照片镜头后期被剪掉了。

● 因天气条件恶劣湿气太大导致摄像设备经常发生故障,Rob走向大海的片段不得不等在晚上天气状况稳定的情况下拍摄,剧组唯恐他在海上激流中被卷走,Rob也因为镜头一直起雾不得不进海了25次。

● A24拍卖了Rob在电影中 “使用过” 的美人鱼雕刻品,仔细看新闻图片还可以看到断裂又黏贴过的痕迹。其拍卖款项用于资助新冠疫情,最终以11万零750美元的高价被匿名者买走。

● 导演Robert Eggers为写剧本,会泡在油管听几小时的海浪撞击,风声,和雾号的视频。

● 导演曾担心主演二人因在喜剧界过于游刃有余而使得电影“太搞笑”。

● 每次被要求描述影片时,导演最爱的回答:“Nothing good can happen when two men are trapped alone in a giant phallus.”

● 片中达福探照灯眼的经典镜头,构图源于上世纪40年代德国艺术家Sascha Schneider的画作《Hypnosis》,但达福的姿势与画作中的催眠师姿势不同,更倾向于海神像波塞冬的形象。

Sascha Schneider《Hypnosis》

● 影片结尾镜头中Rob被海鸥分食,构图源于1864年法国艺术家Théodule Ribot的画作《Saint Vincent》。

海鸥群啄食他的内脏,这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希腊众神把火从人类手中拿走,作为不服从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偷了回来送给人类。偷火的行为激怒了众神,于是把普罗米修斯拴在一块石头上作为惩罚,每天派老鹰来吃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过了一夜,肝脏又会长出来,第二天再被吃掉,以此往复让其感受痛苦。

Théodule Ribot《Saint Vincent》

● 导演解析:这两个主角代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威克代表一位古老的预言海神普罗泰斯(Proteus)——“Old Man of the Sea”。温斯洛则是普罗米修斯,他违抗了众神(角色维克),偷了火种(灯塔的光)。

● 最后,实际上连剧本中都并未标明二人在灯塔内部看到了什么,只描述了角色在看向灯光时的感受,导演Robert Eggers表示 他的目标是让观众同演员一样,发疯,困惑。(争辩是毫无意义的)

期待导演下一部恐怖题材:吸血鬼德古拉——诺斯费拉图《Nosferatu》!

 2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NO.33——《灯塔》

《灯塔》是照亮电影黑暗时代的希望之光

21世纪10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最后一个月,最后一个礼拜,最后一期周限定,我们选择了《灯塔》。

《灯塔》(The Lighthouse)

本期周限定共22位团友参加,共收到20份短评,平均分7.91

神仙打架、星光熠熠的2019年,是蛰伏许久的大导演们的舞台,是万众期待的续集电影们的狂欢。在这样的电影大年,一部只有两个演员表演,全片黑白摄影,复古画幅的独立影片依然在影迷眼中大放异彩。

这部A24公司出品的《灯塔》,是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第二部长片,2015年,他就凭借处女作《女巫》获得了第31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导演奖。

在《女巫》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于传统恐怖片的元素,影片用阴冷的色调讲了一个带有宗教符号的神秘超自然故事,带给观众感官和心理上的双重恐怖,没有jump scare,没有血浆,是一部“高级”的文艺恐怖片。

今年的《灯塔》,同样也是一部有着独特气质的恐怖片,但放心,它没那么可怕,它更像《闪灵》一样,走的是“心理惊悚”的路线。影片由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主演,饰演“一老一少”两位海上灯塔看守人,故事则围绕航海世界的神秘事件展开。

印象中的两位主演长这样

威廉·达福(左)罗伯特·帕丁森(右)

电影中的他们却变成了这样

影片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源自这两位演员颇具戏剧张力的表演,在黑白影像中,两人的每一段对话里的肢体语言,每一个特写镜头里的骇人表情都极富感染力,尤其是罗伯特·帕丁森,你能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如临深渊的恐惧。

另一方面,导演的视听语言堪称牛逼,这也让这部电影收获了不少团友的好评。影片的第一幕是从黑暗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孤寂航船,迷蒙的海岛,冲击波浪的船头,配上沉浸式的恐怖音效,一下子就把观众带领到了神秘的海上世界。船上是一高一矮两个男人的背影,跟着船不断摇晃,望着面前不断闪烁的,灯塔。

用这样精巧的镜头来做为影片的开头,着实吸引人。除此之外,电影还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人物,对灯塔,对各种意象。导演用他独具特色的技巧造就了这样一部视听效果很强,神秘恐惧气息浓郁的电影,让人沉醉其中。

在电影的方形画幅里,两个人男人大段的时间都在逼仄的小房间里喝着酒,说着咋舌又疯狂的台词(电影中极其细腻的文本对话也给本片的翻译造成了比较高的难度),比起有些密集并难以理解的台词,这个故事里的意象更是让人难捉摸,剧情的空洞虚无,被许多人诟病,类似《闪灵》的技巧,也让这部电影好像并没有那么出彩。

不过,瓦莱丽娅·卡拉曼饰演的人鱼,还是在2019年电影史上留下了经典一幕

黑白影像里灯塔的光也在影迷心中照亮了很久。

而那穿插整部影片的海鸥,是什么的象征?那灯塔顶层的光,是欲望还是希望,是孤独的象征还是精神世界的指引。光怪陆离的航海世界,恐怖邪恶的神秘传说,构建了《灯塔》中的魅力世界。

就像团友@wild life说的“相信我,每个人看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对于这样的影片,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观影团小伙伴们的评价吧。(由评分高低排序)

@wild life:10分

无处不在的海鸥,无时无刻都在喝的酒,似真似幻的人鱼,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灯塔是存在于头脑博弈中,还是海神祭品的屠宰场,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两个人是一体的两面,还是真实存在的人,相信我,每个人看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sol:10分

这样的疯狂!!!

@不死者:10分

@鱼麦麦:9分

视听效果太牛逼了,一级舒适!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本恐鸟症患者已经死亡。

@鹳鸟踟蹰:8.5分

浪潮边的灯塔,海鸥和礁石。压抑地推进,随着海鸟的死亡逐渐朝着疯狂的方向发散。是delusion吗。

@菠萝油:8.5分

黑白与窄画幅风格化复古之作,被弥漫于塔尖的诡谲之光笼罩,解放思想,得益于专注在视听语言上,看到这风尘仆仆,满脸胡渣的大叔,谁会想到他也曾是那个霍格沃兹的校草?那个吸血鬼王子?是小K的前男友呢?

@野凡:8.5分

又是一部癫狂之作,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荒诞与臆想交织出现。强大的音效加剧了可怖氛围的形成。最后一幕cult画面,加上最圆满的句号。

@神经病理人:8.5分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Winslow a dull boy.”

@mdr skywalker:8.5分

《女巫》构建的是原始宗教奇观,而在《灯塔》中构建的是海洋奇观,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古老的灯塔,伴随着昏黄的灯光,时刻传来的汽笛,久远的海妖传说,以及性格各异的两个守塔人,他们对大海有着不同程度的幻想和执念,全片全靠达福和帕丁森两个人演技撑起,配合迷离的黑白镜头和恰到好处的音效,把他们的混乱和欲望完全揭开,最后帕丁森举斧砍杀老守塔人的眼神,无比难忘。

@SebMia:8.5分

比睡梦医生更像闪灵续集,睡梦医生仅延续闪灵的外壳,而灯塔却继承了闪灵的内核——疯狂只是压力聚集到临界点时的产物。本片其实就是一个生活loser内心的挣扎与放逐,主角是一个丑陋、孤独、缺乏自信的伐木工人,受尽同事(上级)的压迫与嘲笑(却又想成为他),于是起了杀意,内心陷入无尽的挣扎。导演选用黑白摄影来凸显主角内心的阴暗,而1:1的窄荧幕将本就封闭狭小的空间压缩得更加逼仄,让人喘不过气来。若本片为原创,其实是能打五星的,只不过闪灵的光芒太过耀眼,本片就显得些微暗淡了。

@董小__ :8分

精神、欲望和信仰在孤独与贪婪下毁灭,再无秘密的世界土崩瓦解。美人鱼,海怪,死人,龙虾,灯塔,顶层阁楼,孤岛上的一切都带着独特的意向,指向精神世界的荒芜。俯拍仰拍让人物形象扭曲,光带来令人恐慌的情绪,搭配灯塔音效,诞生全年最邪气质电影

@亲切的昊子:8分

看起来是被孤独包围、被权利驱使、被欲望吞噬终走向毁灭的故事,但极强的影像风格和意象化表达使得影片具有多种解读方向,特别是色彩和音效,无限放大了电影的压抑感和惊悚效果,两位演员的疯魔表演也恰到好处。

@Supremacyacron:8分

从格局、影像风格来看,似乎有点像《反基督者》,都是类似的双人独角戏,但在视听方面还是本片稍胜一筹,音效与压抑之下的意象塑造的非常棒,灯塔本身也是代表着孤岛之上至高无上的权利,亦是菲勒斯的一种象征。

@人间退步:8分

本片有着强烈的迷幻感、原始感、黑白镜头使这两种感觉更加强烈,1:1黑白画幅不仅充满了复古感,而且放大了惊悚感,在灯光和音效的配合下形成了独特的视听体验,关键是两位主演的表演都很炸裂,19年最后的周限定即将过去,希望明年的牛班越来越好。

@日落黄沙:8分

@奔兔吉尔:7.5分

跟前作一样,影像和文本还是很像伯格曼,但这次古典台词强调舞台感,格局不及「女巫」。各种性符号此起彼伏,灯塔是矗立在眼前的巨大阳具,水面晃动的瓶子不断向深处撞击,触手缠绕抵达高潮,雨水落下释出体液……压抑的环境产生精神高压,幻想与超现实的迷幻时刻不断出现,人际关系亦随之走向崩溃。精神的折磨贯彻始终,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对应老守塔人、年轻海员、人鱼(欲望)亦足够合理,潜意识中攻击老看守人即是攻击自我,是以产生片中所述「自虐」的罪恶。朝人鱼自渎将被拖入海底,杀死海鸟终究会招致厄运,登上塔尖成就最大欲望,圣光降临势必付出代价。

@Nate:7分

导演在制造悬念,利用多种元素营造恐惧感方面相当有一套:杀死就会带来厄运的海鸟,被神秘面纱笼罩着的灯塔顶部,甚至是被灯光放大的影子,外面阴风阵阵,海浪咆哮...他很会营造一种意境,一种隔离感,孤独感,压抑感。在试听方面高度风格化的加持下,这些感官要素变得更加突出,贯穿全片,直击观众内心。与克苏鲁文化的结合,老水手的神话故事,在压抑之中又为故事添加了一丝神秘色彩。而片中最后两人一同走向疯狂,猜忌,谎言,欲望争相迸发,优秀的台词功底再加上几近疯癫的演出,简直让片子向一种失控的极端倒去。而片中的灯塔其实也被隐隐指出是一种意向,所有的人,物都是想象产物,然而整体看下来我是丝毫没懂的,对于克苏鲁文化的理解浅薄导致我也无法猜出大概。只能说虽然形式化,但这未免是一种形式的巅峰,一种视与听的高度结合。

@Alex:7分

气氛的营造和环境的建构水平实属上乘。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次元壁被打穿,海鸥,人鱼,多种意向的出现让故事多了分预言的味道,他们究竟是谁,灯塔上究竟有什么,答案可能在或静寂或嘈杂的背景声中,又或是在亦真亦假的闪回又或是梦境之中。可惜的是画面在非大银幕上的观感实在太差,黑漆漆的一片。

@冰块队长:7分

比女巫还好,但还是更喜欢女巫,音效太满带来了电影整体过溢的感觉以及有些地方说的太透,不过几处隐喻的形象化是真不错。(另:酒精是个好东西

@扶不起先生:6.5分

懵逼之余我回想了下剧情,那灯塔上到底是什么呢.......想了想脑壳忽然有点疼,我感到脑子被强奸了,呃.......还是不要去想了吧。

@渡辺dudu:6分

和预想的很不一样。视听方面确实结合的不错,但剧情平白很难让人产生兴趣和代入感。同时大量的意向和符号交织在一起,虚实模糊,不做任何交代和解释,看的有点吃力,上一次让我有同样观影感受的是《野小子们》。

@鬈毛毛:3分

导演已拉黑,大家敢怒不敢言?佳片的概念糅合体是一座雕塑,本片的概念糅合体是一坨史莱姆。单凭影像符号情景质感人物设定硬核输出主题,还不如办场讲座来的好。如果只是喜欢在诡异领域中找“我看懂啦”的共鸣,那不如不用枯燥乏味折磨自己。确实没认出嫩牛五方の翘臀,看这亚子后年我是看不到他主演av叻!

最后,是夹带私货时间!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自2019年4月成立至今,已经走过8个月啦~在这8个月时间里,我们总共完成了33期周限定,4届电影节,汇总如下:

【春天的放牛班】

我们的第5届电影节(2013年影片精选)也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开启:

第五届【春天的放牛班】电影节 主竞赛片单

这段时间我们有新人加入,也有旧人离开,有过低潮,但触底反弹,离别在很多时候都是伤感的,但是在这里,我不希望是结束,当我们笑着挥别2019,挥别10年代的时候,要更加自信、开心地去迎接2020年啊。

新的一年,祝大家万事胜意,也希望我们的观影团越来越好,很荣幸在这里做好本年度最后一期周限定的收尾工作,但是更要谢谢每一个曾经参与过的小伙伴们。感谢遇见,不负期待。

对了,如果你碰巧看到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观影团感兴趣并想要加入的话,不妨猛私信我们的团长@Supremacyacron,这是一个成熟稳重帅气有担当的男人,还是单身。

或者私信本群吉祥物兼hr@鬈毛毛,这是一个雌雄莫辩,酷爱打太极(or咏春拳)的纯情少年,撩它!

还可以找我们万能的小福同学@mdr skywalker,因为他就是哪里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哪里的小天使呀,当然最好你可以借他作业抄~(误)

最后再次感谢阅读点赞评论转发,我们明年再见啦!

 3 ) 牛!!

很牛x… 导演真的牛~ 太高级,疯狂又纯粹。欲望 权利,虽然不太喜欢某些表达,比如伤害了海鸟,到最后会被海鸟吃掉。 比如不要太有好奇心,神秘的东西看到了最后就死了… 我会喜欢人们永远勇敢并心怀好奇。 自慰那段蒙太奇真的张力十足,绝佳。另外 人鱼的yin唇真的诱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都想把手伸进去!! 黑白和1:1太适合这个电影了~ A24审美太好啦!! 发现最近这些年的新锐恐怖片导演都蛮厉害的,而且都是两部长片,阿里艾斯特的《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和《我们》,罗伯特艾格斯的《女巫》和《灯塔》,有影迷总说不喜欢其中哪个~ 但我还都挺喜欢的,都很有风格,无疑这三位导演都很优秀~ 要是让我来拍恐怖片的话,应该什么都拍不出来叭… 所以好像没有资格说他们不好,啊 也是真心觉得都很好!!

 4 ) 《灯塔》:我们如何与未知对话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642.html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

这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大海之上是罕有人迹的孤岛,孤岛上是引导航行的灯塔,无论是大海还是孤岛,灯塔之存在,都是为了照亮一个世界,都是为了制造一个方向,或者,都是为了消除对于未知的恐惧,但是当灯塔本身也成为未知的符号,谁能逃离恐惧?未知之外是更深的未知,恐惧之后是更强烈的恐惧——直到一切只留下吞噬的声音,变成哀求的灵魂。

直到最后恢复平静,成为死寂一般的黑暗。温斯洛就是在最后一刻打开了通往灯塔的那个盖子,然后爬上了灯塔,那是能够照射到远方的一盏灯,明亮,刺目,但是在光亮的世界里,他看见的是自己涂满油污的脸,在灯塔的世界里,自己看见自己,只不过是一种镜像的存在,他伸出手想触摸这个镜像,但是一切空空,如同灯塔本身的意义一样,是虚无,是空洞,是黑暗本身,于是颤抖,于是尖叫,于是坠落——那一只海鸥停在他的身上,啄食着他的身体,一种肉身的死亡,仿佛如水手们的灵魂一样,再也无法在镜像中成为一个整体。当温斯洛终于突破了那个盖子爬上灯塔,他来这个岛上的最后一刻,完成了对于权力的占有,但是却是一个悲剧的真正开始,而悲剧早就在他杀死了长官托马斯之后就已经发出了预言:“如若恐惧的苍白死亡,能够使海洋侵蚀我们的床,那上帝听到波涛滚滚,会不会屈尊拯救哀求的灵魂?”

上帝在哪里?上帝在高处,上帝是光亮,那灯塔就是上帝的象征,那一块盖子将灯塔之上和灯塔之下分隔成两个世界,就像上帝和凡人的世界隔绝着,所以对于温斯洛来说,这里是黑暗,这里是巨浪,这里是压抑,这里是恐惧,要摆脱这一切,唯有掀开那个盖子,爬到上面,当成为灯塔的守卫者,就仿佛让自己成为了上帝,就会去拯救哀求的灵魂。“灯塔是我的。”当温斯洛将托马斯深埋之后,他像一个胜利者这样喊道,一句宣言,占有了灯塔,就是变成了上帝,就是把一切的恐惧都驱赶了。但是当看见镜中的自己涂满了油污,当灯塔本身就是诱惑的进口,他不仅找不到救赎的力量,反而让自己坠入更深的黑暗。

托马斯之死,是一个暗示,是谁真正埋葬了他?一直守护灯塔的他,一直发布命令的他,一直高高在上的他,在某种意义上是规则意义上的上帝,但是这个规则仿佛是托马斯自设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对抗恐惧的上帝。大海掀起了巨浪,黑暗笼罩了一切,只有这一座灯塔是平静的,是明亮的,所以当托马斯和温斯洛开始为期四周的守护,作为长官的托马斯,就成为了权力的至高者,就成为了制定规则的上帝:只有他才能通往灯塔,只有他才能发号司令。一个上帝的出现,必然是伴随着一个哀求的灵魂,托马斯让他雾散去之后开始值班,让他擦洗地板,让他清洗水箱,让他维修屋顶,让他保持灯塔的亮度——这些都是温斯洛本身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托马斯那里,都变成了绝对的服从,“你最好都听我的话。”“我说你喜欢就得喜欢。”“你最好学会享受。”……他责骂温斯洛没有将地板擦洗干净,他完全不顾温斯洛的感受甚至打他。

一方面,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托马斯已经深谙了守卫灯塔的规则,他每次吃饭之前都要说一遍祝词,总是提醒温斯洛不要去惹海鸥,因为夺走水手灵魂的它们会制造厄运,他警告他注意人鱼,那是邪恶的力量……第一次来到灯塔的温斯洛言听计从,尽管内心有着抗拒,但是他还是不敢轻举妄动,对于温斯洛来说,不仅这座灯塔,这片海域是未知的,面前的这个老人更是恐惧的代名词。但是另一方面,当托马斯成为两个人世界里绝对的权威,他就是在破坏规则,他对温斯洛说:“厌倦会使人向恶,唯一的解药便是酒。”但是灯塔守卫的手册里却规定不能喝酒,所以托马斯一开始只是将水倒进杯子里,和托马斯干杯;当四周时间已到他们等待补给船,但是一场暴风雨的到来破坏了整个行程,他们无法返回,而托马斯又将埋在地下的补记物品挖出来,也全然不顾守则的规定。

无论是托马斯对规则的遵守,还是对规则的破坏,他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像上帝一样保持着统治权,而保持权威的唯一象征便是守住灯塔。“灯塔是我的。”这是托马斯挂在嘴里的一句话,当他们刚刚到来的时候,温斯洛负责日常工作,托马斯则爬上了灯塔,他一边抱怨自己的搭档是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一边说:“灯塔是我的。”在过去了两周之后,两个人一起吃饭,托马斯说起了自己的经历,说起了在修道院在没有见过的女人,他感叹了一句:“我把后半生都托给灯塔了。”当四周的时间已到,明天补给船就会过来,托马斯评价温斯洛:“你很适合守护灯塔。”但是当温斯洛反问:“那你为什么不让我上灯塔?”托马斯愤怒地吼道:“这是我的地盘,灯塔是我的,你只能去另一个灯塔。”当最后两个人爆发冲突,温斯洛将他活埋,奄奄一息的托马斯再一次强调:“灯塔是我的。”

“灯塔是我的。”这便是唯一的存在,是属于我的唯一证明,当制定规则,当颁布法令,当赶走威胁,灯塔之存在,就是托马斯庇护所,他在这高高的灯塔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像一个上帝那样。所以最后被活埋,在某种意义上是托马斯自己埋葬了自己:如果他不对温斯洛颐指气使,如果他让温斯洛也能登上灯塔,如果他不以自己的权威威吓手下,这一切是不是都不会发生?但是,当托马斯自己制造了上帝的幻影导致了反噬的悲剧之外,是不是还有另一种无法控制的未知力量?托马斯之外是温斯洛,这个看起来循规蹈矩的人,其实内心深处是更大的欲望世界,当他来到这座荒岛,当他守卫这座灯塔,是那种对于无知的恐惧激活了内心的欲望,而一旦欲望被唤醒,灵魂似乎在无法救赎的世界里制造了更大的恐惧。

这似乎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荒岛本身提供了太多的无知:为什么在枕头下面藏着一个美人鱼的小雕件?曾经的灯塔守卫者是不是无故地死去?为什么不能招惹海鸥但海鸥总是出现在他眼前?……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托马斯为什么对这一切讳莫如深?对于这一切的未知,托马斯还有酒,还有守卫灯塔的权力,但是对于温斯洛来说,似乎什么也没有,作为一个伐木工人,温斯洛选择来到灯塔似乎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安顿下来,“不久的某一天我会在乡下住下来。”这是温斯洛的理想?还是他逃避现实的办法?但是当他来到这座灯塔,看见的,听说的,都是更深的未知,更强烈的恐惧:曾经灯塔守卫者死去,却还残留着死亡的气息;水手们的灵魂被海鸥带走了,水箱里却漂浮着死去的海鸥;朝上看,那通向灯塔的盖子上爬过了神秘的动物……神秘的力量总是控制着这座灯塔,曾经的死亡,曾经的噩梦,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温斯洛的世界里,而茫然无措的他,似乎也被慢慢拖进了这个恐惧的漩涡。

暴风雨像永不停止地袭来,大海的涛声张开了巨大的口子,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一切,当四周的时间已满,那艘象征逃离的补给船却没有出现,“接我们的船可能已经来过了,我们错过了。”这才是真正噩梦的开始,它没有离开的机会,它被困在疯狂的世界里。当更深的未知袭来,当被更强烈的恐惧控制,温斯洛想要反抗,想要爆发,想要摧毁,他把那只停在水箱边缘的海鸥狠狠摔死,他抚摸那个美人鱼雕件满足欲望,他开始用酒取代水,他甚至藏起了一把匕首——想寻找机会杀死统治这一切的托马斯。而随着他对于这一切的反抗,真正的温斯洛才显出原形:他为什么不再从事伐木工作?“那天实在太累了,我看到他滑倒,冲我大喊,我只是静静站着,一言不发,看着蠢货被木头吞没。我把他的工具收归我自己,现在伊福莱姆·温斯洛就可以重新生活了。”那个伐木场的人死了,温斯洛没有救他,不是冷漠,而是他要看着他死,然后取代他的位置,当温斯洛开始在喝酒之后说起自己的经历,无疑另一场谋杀正在酝酿之中,无疑另一种取代正在实施中。

补给船没有出现,两个人被困在灯塔上,温斯洛说自己以前就像一条狗,托马斯嘲笑他“根本不是一个人”,温斯洛骂他“没有牙齿,你就吃不了草”,托马斯说他醉了,“让海王杀死你吧。”温斯洛偷偷藏起了刀,托马斯对着大海诅咒。终于在醉酒之后,温斯洛偷偷潜到了托马斯的床前,正想对着托马斯下手,托马斯却睁开了眼看着他,然后让他去工作;温斯洛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再一次用斧子砍掉了油罐,砸掉了救生船,打破了美人鱼雕件,托马斯说他疯了,“交出那把刀,那时政府公物,否则从你工资里扣。”第二次失败之后,温斯洛对着酒杯撒尿,然后狠狠地骂托马斯:“你不是我父亲,我受够你了,你是个该死的酒鬼。”但是托马斯却说了一句:“你被解雇了。”而此时温斯洛跪在他面前,哀求道:“求你让我进灯塔吧。”

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失败,温斯洛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只是为了这一句话,都是为了成为灯塔真正的守卫者,“求你让我进灯塔”无疑是对于托马斯“灯塔是我的”的一种回应,但更是一种对立,此时的温斯洛其实已经看见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那就是另一种权威,另一座灯塔,以及另一个上帝,托马斯反问他的是:“你会杀了我吗,就像杀死那只海鸥?”温斯洛没有回到,他把托马斯扔进坑里,托马斯的身体渐渐被泥土埋没,在只剩下一个头露在外面的时候,他发出了诅咒:“最终被抛下地狱,却能看到神圣恩宠的人被送入了天堂,那里没有欲望和辛劳,但都像环绕大地的圣母一样,古老,多变和永恒。”而听到这句话的温斯洛又将托马斯挖了出来,然后用刀砍他,最后终于杀死了他。

深埋托马斯,却听到了他“被送入天堂”的结局,用刀砍去,才最后将它杀掉,仿佛只有这样托马斯才能被抛入地狱,这是温斯洛自我编织的死亡规则,而当托马斯这一绝对的权威被消灭,托马斯是不是真的成为了上帝?杀死托马斯,看上去更像是在伐木场里杀死那个人的重复,是温斯洛新生活的开始,取代和命名,成为温斯洛逃离压抑和恐惧的唯一办法,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只是温斯洛伐木场里那次死亡之后的幻觉?荒岛真真实存在吗?灯塔真实存在吗?托马斯真实存在吗?活在未知的世界里,其实需要用更多的未知来抵抗,温斯洛用暴力的方式和未知对话,无疑最后会陷入更难以自拔的恐惧,自己从来不是上帝,一种毁灭,从战胜他人的幻觉开始,最后是泯灭自我的死亡。

这或者才是命运最大的循环,无从逃离,无从反抗,唯有制造幻觉才是救赎,唯有虚幻的上帝才能消除恐惧,而这样的宿命从来就没有终点:当海鸥最后在他死去的身上啄食,故事似乎又回到了起点——他就是那个死去的灯塔守卫者,他就是丢失了灵魂的水手,而当一切平静,远处的补给船缓缓而来,船上的两个人将开始为期四周的灯塔守卫任务,新的上帝会出现,当然,新的未知和恐惧也会如影相随。

 5 ) 黑白影像诗|清醒与梦魇间的螺旋

新年第一篇书影音评论献给嫩牛五方,多年未见,演技以阔怕的速度增长。搬运自个人公众号:泊瓦松FM

作为摄影爱好者,很难不被《The Lighthouse(灯塔)》的影像奇观所吸引。极具风格化的1.19:1画幅,质感的黑白胶片,值得称道的构图和光线运用,这部作品从视觉层面就充满艺术性。

大概是其舞台剧美术指导和剧装设计师背景,导演罗伯特·艾格斯在风格塑造上有着独到见解,几年前的处女作《The VVitch(女巫)》里已可见一斑。

单从风格来讲,选定一种创作概念,把它据为己有,便是种成功。

若是为了寻找感官上的刺激,本作可能会令人失望。和闪灵类似,意味不明的情节、令人烦躁的背景音,可以说它非常的——Nerve Racking

故事开篇,年轻的守塔人Ephraim Winslow(罗伯特·帕丁森饰)随船来到孤岛进行为期四周的灯塔看守工作。

从远处望,孤岛像是侧卧的人像,这个细节让人联想起《少年派》。灯塔像是生殖部位,发出轰鸣的同时闪着光。老守塔人Thomas Wake(威廉·达福饰)初登场并未发一言,只是粗俗地小便放屁。

两位真正的对手戏是从饭桌开始的。

Wake举起酒杯神神叨叨:如若三倍恐惧的苍白死亡,能够使海洋侵蚀我们的床,那上帝听到波涛滚滚,会不会屈尊拯救哀求的灵魂。

面对初来乍到的Winslow,老Wake没有丝毫仁慈。给他分派又脏又累的清洁搬运工作,并禁止他照看塔灯。在这偏僻的小岛上,灯塔象征着绝对权力。像是宣誓主权,塔灯只属于老Wake自己。

老Wake经常挑刺,Winslow即便恨透了,依旧忍耐着、不停地工作。

他本是北方某处森林里的伐木工,为了多赚钱才来到这座偏僻的小岛做守塔人,他向往着存够钱过自由的生活。

老Wake问Winslow是否有信仰,他说他畏惧上帝的力量。

此后迎来故事的第一个高潮,裸身的老Wake在塔灯处做着不可名状之事,Winslow则隐身在暗处仰视,这一幕满是宗教意味。

而当光芒中出现一只蠕动的触角,一切又瞬间变得鬼魅。我们同Winslow一样,错愕不已。试想过各式各样怪物出现的场景,没曾想是这样的神来之笔。

浅滩里的莫名浮尸、叫声凄厉的人鱼、独眼海鸥,岛上的氛围愈发压抑诡谲,Winslow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变化。第二个高潮是Winslow将独眼海鸥摔打至死,长达20多秒的摔打画面令人触目惊心,紧接着塔顶的风向标改变了方向,暴风雨要来了。

老Wake曾多次告诫Winslow不要招惹海鸥,杀死海鸟会招致厄运就此应验。此时距离守塔期满还有一天,第二天便会有船来接,出于庆祝Winslow开始碰酒。

在他们困于暴风雨的第一天,补给船没有来,老Wake却说几周前已经来过了,并莫名从地下挖出一箱补给,箱子里有许多酒,像是事先安排好的。

至此我已无法分辨到底是人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时间线与情节显得凌乱与破碎。

原本滴酒不沾的Winslow逐渐沉溺于酒精,脑中关于人鱼的性幻想也愈发强烈。

像是被酒精压坏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彻底迷失了心智。第三个高潮,不知是清醒还是梦靥,Winslow断断续续地讲述起自己也叫Thomas,叫Thomas Howard。

Winslow是他还是伐木工时的助手,死于滑倒后被木材吞没,他亲眼目睹Winslow死去却没有施救。后来Thomas便借用Winslow的名字漂泊来到这里做守塔人,他说Winslow可以重新开始新生活了,但Thomas Howard不行,他已毫无希望。

紧接着第四个高潮,裸身似神衹一样的老Wake用手紧紧扣住了Thomas,双眼似塔灯。随即画面切换到Thomas发狂似地奔向船屋,想要坐救生艇离开,老Wake提着斧子紧追过来,边砸边吼道:Don’t leave me!

这样追逐的蒙太奇充满了戏剧张力,我想老Wake是不愿放他离开吧,在极度闭塞的环境下,关于父权、神与人、男性欲望、权利的支配与控制,任何情感都会被放大。

故事从一开始,Thomas就在床榻缝隙间发现了木刻人鱼,应该是前任留下的。

老Wake说前任守塔人疯了死了,念叨着海妖、人鱼、坏兆头,还说着救赎,认为圣艾尔摩之火喷射到了里面,相信灯塔有魔力。

现如今,Thomas的处境如同从塔底仰视的那个画面,像极了前任者命运的轮回与螺旋。往上是生,往下则是死。

故事末尾,Thomas已几近意识崩溃的边缘,用近乎残酷的暴力完成了与老Wake间的权利转换,他用斧子将老Wake劈死。而老Wake曾调侃说,自己的脑袋有朝一日会被Thomas劈成两半。

如愿进到塔灯里的Thomas望着透镜小室疯了似地大笑,画面是他逐渐扭曲的表情。恍惚间,他失足从塔顶沿着楼梯滚落至塔底。

画面的最后是他裸身躺在崖边,被海鸥们啃食着血肉,像是古希腊神话里殉道的神明。

或许他一直困在这座岛上吧,未曾离开过,一切只不过是他编织出的梦靥罢了。

导演在“仿古”上下足了功夫,不论是从文本还是画面呈现,两位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威廉·达福好像就活在那个年代,而五方的表现也未有逊色,有几场与达福的对手戏颇为亮眼。剧情、画面和音乐调度上,我似乎能看到塔科夫斯基、伯格曼、库布里克的影子。

在营造怪诞奇谈的氛围外,导演援引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海中的孤岛、灯塔、触角、人鱼、螺旋、暴风雨、独眼海鸥,这些符号化的意象最终指向Cosmic Horror,即人类理解范围外的、未知的恐惧。

塔灯里到底有什么?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查reference的时候发现,本作基于1801年发生在威尔士某处一座叫Smalls灯塔的真实事件,两位守塔人分别叫Thomas Griffith和Thomas Howell。某次意外令Griffith丧命,Howell担心被怀疑成嫌犯,便将Griffith的尸体保留下来。孤岛上只有同僚的尸体作伴,Howell逐渐丧失理智。最终在换班时,他已是精神崩溃、胡言乱语。

而诡异的是,两人都叫Thomas。

关注泊瓦松FM,生活美学与你分享

 6 ) 这不是灵异恐怖片,而是一个超自然神谕

新生代美国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电影之路,似乎与“奇幻”“惊悚”两个关键词息息相关。从进入电影行业的初期,他便参与到了几部奇幻短片的制作中,同时也在2008年执导了个人的奇幻短片作品《泄密的心》。

而让罗伯特.艾格斯真正进入到大众视野的作品,则是2015年的《女巫》。这部高度风格化的惊悚片,在美国独立电影界声名大噪,最终也摘得了当年圣丹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女巫》

而罗伯特·艾格斯2019年推出的新作《灯塔》,更是进入到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之中,甚至引发了为看此片而排队三小时的盛况。

作为年度话题性作品之一,不光《灯塔》的故事同《女巫》那样发生在新英格兰地区,罗伯特·艾格斯导演也延续了前作中结合“传说”来设计人物、故事的特色。

而这次他在视觉层面则进行了相当大胆的尝试,用独特的剪辑、音效配合叙事,创造出了一个神秘的“岛上迷宫”。

电影《灯塔》海报

影片《灯塔》的故事从开端即带有些许神秘主义色彩,同《闪灵》一样,也是作为外来人的主角被聘用到一个无人之地。

随着镜头穿过一片浓雾,灯塔所在的岛屿方才显现。伴随着好似巨兽怒吼的船笛声,两组“守灯人”在广阔的平地上悄无声息地擦肩而过。这无疑从视觉上暗示了一场放逐的开始,也寓意着一次“神话重现”的开端。

构建一段神话的首要前提是建立独特的秩序,虽然《灯塔》仅仅只有两个人物,但罗伯特·艾格斯依然调动起了所用环境元素,在两个人物之间构建起严密的权力秩序。

从进入卧室的第一镜开始,罗伯特·艾格斯便用门板、楼梯、桌子等物件,将帕丁森饰演的新人Winslow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老看守人Wake隔开。在室内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观众都只能看到两个角色各自存在于“自己的画面”内。

而在室外,罗伯特·艾格斯更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划分出两个表演区域。Wake永远和高高耸立的灯塔紧密相连,而Winslow则频繁出没于低矮的棚房和空旷的平地,即便他进入到Wake的灯塔之中,也只能处在最底层的位置仰望塔顶。

在影像层面上,严密的逻辑秩序宣告了Wake对这一大空间的统治权,再配以文本上颇具单方面压制力的对话,无疑在Winslow和Wake之间构建起了一层剥削关系。

不过至此,Winslow和Wake依然只是两个普通的看守人,而当二人之间这种支配关系开始出现裂缝之时,即是罗伯特·艾格斯借人物“重现神话”的时机的到来。

在叙事上,人物身上的弧光往往都来自于人物关系中诞生的冲突;由于冲突而带来的行为改变,使得人物有了被赋予新属性的机会。而罗伯特·艾格斯在《灯塔》中则借冲突赋予了这两个角色杂糅的神话属性。

当Winslow对前任看守人留下的木质人鱼雕像开始产生性幻想时,他便获得了由好奇心被激发而带来的“情绪”。因为长期被压抑的性需求得到释放,使得Winslow恢复了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而在这座岛屿上最为耀眼的外界事物显然是那座被Wake绝对权力所控制的灯塔。

好比吞噬禁果后的亚当,重获感官与情绪的Winslow由此产生出一种因本能刺激而迸发出的反抗意识。他开始公开质疑Wake的要求,对于被强行安排的无聊又艰苦的工作也有了不满。然而,Winslow此时的反抗面对Wake日益加剧的强权压迫却显得微不足道。

Winslow此时呈现一种幼童式的“求知欲”迸发状态,在外界受挫之后,转而回到最基础的本能性刺激(恋母性、性需求)中寻求安慰,导演也用影像证实了这一点。

Winslow在多种情绪之间来回反复,大量对人鱼雕像的性幻想和他对于灯塔的好奇,以及对Wake的畏惧充斥在他的梦境之中。而Wake也正基于Winslow的梦境被赋予了神的特性。

Wake在梦境中被Winslow直接幻想成咆哮的海神波塞冬,并且操纵着他的“马头鱼尾兽”的触手守护着灯塔。但其实wake不光是波塞冬的化身,他更像是克洛诺斯三子的集合体。在梦境中他对Winslow发怒时,双眼迸发出光芒,俨然希腊神话中发怒时双眼充满雷电的宙斯。

而在梦境中Wake时常处于暗处,并总是用神出鬼没的恐怖形象出现在Winslow的视线中,又不得不令人联想到象征瘟疫与死亡的冥王哈迪斯。Wake在这种神性的杂糅之中,显然已成为绝对强权的化身。

可以说,Wake的神话属性正是被winslow的幻想所赋予的;而至于Winslow的神话属性,则恰好是来自于Wake“神性”在现实中的消退。

被激发反抗但却失败的Winslow只是拥有“求知欲”的人类,但当他杀死在海上传说中寄托死去水手灵魂的海鸥之后,便真正打开了“原罪”的大门(当我们在影片后半段知晓了Winslow的真实姓名和假姓名的来源后)。

Winslow的赎罪之路被具像化为犀利的狂风暴雨。“原罪”所带来的灾难击垮了Winslow的理智的同时,也用一种物理性的方式摧毁了岛上的权力秩序。某种难言的混乱充斥在影片中。

观众至此已经无法再预料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Winslow和Wake一会儿唱着水手歌共舞,一会儿又在狭小的房间里争吵搏斗。在权力体系崩塌之后,在原始的环境之下,Winslow作为年轻的男子,在两个雄性的角斗之中必然占据优势。

失去理智的Winslow终于获得了将之前的幻想“付诸实践”的机会,他开始摧残Wake并步步逼近象征最高权力的灯塔。而Wake之前身上所带有的克洛诺斯之子的强权力量,也随着他在现实中的步步败退而逐渐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Winslow基于对自己行为正义性的幻想所带来的“救世主”般的形象逐渐树立。Wake在这一部分的影像中被丑化,而Winslow的行为则像是正义的复仇。

然而事实上,这段影像并不全是真实发生的,关于“究竟是谁想拿斧子砍对方“的辩论就足以证实这一点。而两人“Thomas”本名的重合,似乎也给予了观众多义性思考的空间。究竟Wake是以何种面貌存在的呢?他是否是Winslow所幻想出来的一个存在?还是说Wake是以多种幻想和现实的不同面貌组合而成的一个存在?

Wake权力崩塌的“幻象”,本质正反映的是Winslow自我神化的虚假。他把自己对灯塔的渴望幻想成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并赋予其行为“打破强权”的正义性,甚至就连周遭的自然事物也被Winslow强行幻想成了各种可怕的怪物。

然而事实上,他对灯塔的渴望只是来源于凡人的本能,即所谓的欲望;又可以理解为杀死海鸥带来的“原罪”所导致的某种恶果。而当Winslow终于摆脱Wake最终得以触碰灯塔时,他才意识到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

他压根不是所谓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而不过是一个被“原罪”彻底欺骗的可悲人类。当暴雨海浪散去,Winslow的赎罪之路也走到了尽头。在虚幻的自我神化终结后,Winslow惨败给自己的欲望,唯有接受自我幻想出的“神话般”的悲惨结局。

影片《灯塔》的“神话重现”之所以能成功进行,这显然与罗伯特·艾格斯导演出彩的编排脱不开关系,正是由于其影像、叙事上迷宫式的设计,才给予这些神话符号足够发挥的空间。

首先,《灯塔》的画面采用了1.19:1的画幅,这在当下的影视行业中是很少见的,反而更接近于默片时代的标准画幅1.33:1。同时《灯塔》采用了黑白35mm胶片拍摄,可以说从画面基调上本片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复古感。

而视听上,罗伯特·艾格斯所要做的也正是要带给观众最原始的感官恐惧。在现实场景中,罗伯特·艾格斯的镜头似乎从不着急,它总是缓慢地将一个场景展现到极致,才肯切入下一个镜头。黑白影像下,高光与暗部的强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岛上的各种符号物件诸如海鸥、海藻、灯塔、水井也都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展示以留给观众强裂的视觉记忆。

而镜头对于人物的捕捉也趋于“原始”,Winslow劳累的工作得到了详尽的展现;Winslow杀死海鸥的整场戏也丝毫没有被美化,反而是以一种客观视角展现了整个动作的原貌。冰冷的镜头语言配合着时而诡异、时而咆哮的音效,营造出一种不寒而栗的视听氛围。

在此基础上,罗伯特·艾格斯又利用快剪来混淆幻觉和现实,最好的例子显然就是Winslow最后一次对着人鱼雕像手淫的片段。先是一组他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的特写,随后画面迅速切到一个他在锅炉房开动机器工作的快速推镜。镜头从机器后迅速逼近到了Winslow的脸上,以他喝酒的动作为动势,迅速切到了Winslow在海边打捞物体的画面。

在此之后,则是一连串来回剪切的意象(倒转的灯塔、海底生物、灯塔的大灯、和人鱼做爱、杀死同伴、木棍和人鱼性器官的对比),和Winslow打捞物体、手淫两个动作的对切,配合音效,通过这种多个场景之间的不同动作的快剪,以达到刺激观众感官并削弱观众理性的目的。

在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下,观众对于真实与幻想的判断的集中力,无疑会被感官认知转移走大部分的注意力。同时在动态上,这一段的两个部分呈现对称结构,观众在被拖入水中的坠入感与被打捞物体的上升感之间来回摇摆,也进一步加强对观众体验的混淆。

由此看来,罗伯特·艾格斯构建迷宫的手段,显然并不是直接构建出一个迷宫空间;反而是先构建一个上文所述的相当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空间结构,再在之后配合情节,利用剪辑上的“混乱”将所构建的有序空间全部打乱成为单一“碎片”(其实某种意义上也利用了环境,比如利用暴风雨直接毁坏房屋)。

然后再次利用剪辑,将这些“碎片”空间重新组接成一段段完整的情节呈现给观众。而观众面对这些应接不暇的完整却又“碎片化”的情节段落,显然是没有太多思考的空间的,这便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导演有意塑造的视觉迷宫之中。

不仅如此,罗伯特·艾格斯导演在叙事上也极力打造迷宫式的体验,这体现为《灯塔》中叙事视角的开放性,以及对关键线索的有意模糊。

从视觉角度,观众显然自始自终都跟随着Winslow的视角在看这个故事;然而,看到的却并非全为真实(结合上述“究竟是谁想拿斧子砍对方”的问题),因为视觉视角的限制,从而诞生出了许多叙事上的疑问:“那些工作真的都是他真实所做的吗?真实的Wake又是何种面貌?抑或Wake和Winslow或许就是同一个人?”

这些问题显然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供参考,间接地,由单一叙事视角所引发出的疑问激励着观众从其他的叙事视角,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答问题。如此一来,由单一残缺视角所引发出的问题,反而丰富了观众层面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强化叙事的不可知性的同时,因为本片的时代设置于19世纪末期,使得影片中那些本质上“虚假”、“超现实”的意向在此也具有了一定“真实存在”的依据。毕竟,就算完全从神话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故事也不为过。

另一方面,影片自始至终都有意识地在规避时间的顺序。全片都没有出现任何的文字提示时间的变迁,更没有出现时间仪器;同时本片也在刻意淡化“事件因果”的概念,将多重时空下的不同行为组接在一起,甚至就连“灯塔中有什么”这个终极麦格芬也选择不做交代。

可以说,罗伯特·艾格斯将电影常规叙事中所有本来具像化的东西全部变得意象化。相比给观众讲述一个惊醒动魄的故事,他更青睐于将观众诱导至一个刻意模糊不清的叙事迷宫之中,转而让观众自行进行探索。正因他的这种大胆尝试,《灯塔》中的神秘主义与不可知才得以从头至尾地被贯彻。

与其说《灯塔》是一次疯狂的实验,倒不如说它是一次充分信任观众的沉浸体验。在这个象征权力与癫狂的岛上迷宫中,它既“逼迫”我们体会到了类似《闪灵》的极端环境下的疯狂,也给予了我们像《第七封印》中一样直面死神的机会。

当结尾Winslow终于触碰到象征着终极不可知性的灯芯时,其中究竟潜藏了什么早已变得不再重要。在那一瞬间,观众都已同Winslow一起退化成为“感官动物”,在原始的精神世界中欣然地“受难”。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短评

罗伯特·帕丁森转型很成功,从《好时光》到《灯塔》《信条》《蝙蝠侠》……潜力很大。

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 这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一起同居久了都会把彼此逼疯

    10分钟前
  • 🛶
  • 推荐
  • 婚姻是两个人同居久了,相爱相杀;灯塔是两个人同居久了,不爱互杀。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 文本薄弱,戏剧不好。远逊于《野小子们》。

    15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 男男PUA的失败教学

    1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 20190524@导演双周 🐂🍺!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观影史上从未看过的电影 也难以复制 光视听语言上1:1 画幅黑白滤镜ins构图就无敌了 更别提两位炸裂的表演和近乎疯狂的台词 达福一开口我已经跪了 没想到帕丁森逐渐企及 爱他!有几个神一样的段落交叉剪辑起多个意象 呼啸的海浪肆意的海鸥 过去的罪孽 当前的与世隔绝激发欲望。才华这东西啊 真叫人嫉妒

    20分钟前
  • nobody💫
  • 力荐
  • 不在大银幕看相当于白看,甚至有扒开银幕钻进去看的冲动。大片黑暗在窄小的画幅中将影像牢牢扼住,非基于未知视角的心理惊吓,而是伴随着摩擦、喘息与怒吼的情绪震慑与触觉轰炸。母题让位于风格,或者说母题配不上风格,我期待更多对于神秘、圣洁与魅惑的消解,而不是神似诗歌的非诗。

    2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 艾格斯应该尝试拍拍舞台剧。这种视听技巧喧宾夺主的唬人伎俩估摸着还会沿用到《诺斯费拉图》中。

    26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 台词真的难懂

    27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推荐
  • 本来以为是一个纯克苏鲁故事,但剧作中段的野心是精神分析的,这完全减弱了对它文本层面的喜欢,但是在影像上依然非常吸引人。画幅配合台词是一种古典般的寓言质地,这种压缩的画面感觉和这座岛屿以及这两个人的张力是对应的。黑白色的铁质的大海还能让我想到多雷的铜版画。甚至还能带我回忆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短篇《秋》和《船》对于严酷大海的很多描写细节,同是加拿大,虽然麦克劳德其实很现实主义。【最终我体会到这部片子中所呈现的“恐怖”的关键。恐怖的本质其实是“召唤”,就像灯塔对帕丁森做的那样。它被锁起来位于最顶端的设定,甚至还能让我想起金阁的究极顶。召唤代表着一个人类必将去回归的宿命。

    28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 [女巫]导演新作,十分暧昧多义,集心理惊悚片与魔幻恐怖片于一身,表面上的主题涵盖长期与世隔绝引致的崩溃癫狂、弑父与权力斗争、男性欲望的压抑与变形、身份认同的迷局。在素材上,除了普罗米修斯、波塞冬及塞壬等古希腊神话指涉外,还精妙地化用了“塔楼”与“灯塔”意象在文化史上的多种隐喻义——超验的永恒世界(时间的不可辨识或曰无时间的场域)、男性权力、路标、僭越、精神上的隔绝之所、囚禁与危险。1.19:1画幅与暗调高反差的黑白摄影予人强烈的复古感,海鸟的鸣叫、海潮声与雾笛声不绝入耳,不连贯叙事和破碎剪辑足以令观众眩晕迷失,配上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的癫狂表演,绝对够劲儿。(8.5/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在恐怖片的模式之下,不是你有秘密,就是身份互换,几乎很难翻出新意,就连仿摄影术的偏蓝冷调,也跟声音设计在开场半小时后,变成了比恐怖惊悚元素本身更让人折磨的体验。喜欢莎翁剧骂人法的,也许会有收获……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 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恐怖片,而是homo erotica。两个男人独处久了肯定会搞基,可以是肉体也可以是心灵——这与性向无关,而在于支配和控制。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视听很好,1比1画幅下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机位和构图都强化了惊悚效果,繁多的惊悚意象以及突兀的音效把惊悚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迷幻+酒精构筑的臆想和现实的界线模糊后,那种危如累卵的紧张感让人手心冒汗,导演颇有才气。全片只有两位演员却依靠表演和戏剧的张力撑起,帕丁森的表演第一次居然有盖过威廉迪福的迹象。但依然有不足:音效虽好但有些喧宾夺主,几次被音量(而不是音效)吓到,如果节制一些可能会更好。

    3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 映后回到家,友人短信一句“Be nice to seagulls”瞬间把我萌翻。不得不说一句,本片视听语言都相当好,艺术表达也很在线上,但过度碎片化的隐喻明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加之浓重的口音,散场后让连母语为英语的观众也直呼需要cc。双男主设定,演技爆棚,期待颁奖季有所表现。

    39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 艾格斯的恐怖影像诗!目前最佳

    41分钟前
  • 日王仔
  • 力荐
  • 喜欢程度远胜《女巫》,艾格斯开创了一套崭新且封闭的“地域民俗”类型体系,如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文学建筑,影像艺术由此出发将接纳更多来自新英格兰乃至世界角落的怪奇传说和人类学野史,最重要的是,电影不再是全球性语言,返归沟通障碍的交流壁垒所产生的自然属性的神秘可怖,是最为原始的形而上的超然颤栗,惊悚慑魄的传递播散,都是言说不能的动物本能感知,塔顶圣艾尔摩之火光中的神魔发出的讯号,诱惑着跃跃欲试的后来创作者,风雨血水冲刷过的礁石上,刻下了四个名字:斯坦利·库布里克、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安德烈·祖拉斯基、英格玛·伯格曼。

    4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 导演双周,因上一场口碑大爆而炙手可热,我排了整整三小时队才看上,精疲力尽,为此错失三部好片,创下我的电影节排队纪录了。确实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一比一画幅,老胶片质感的黑白画面,脏乱破漏风漏雨的木屋,绕耳不绝的风声浪声汽笛声,单调重复粗朴的工作,有种都灵之马的苍茫感。酒后是挚友,酒醒是暴君,两个男人互相提防和撕扯,谜团、幻象把人步步逼疯,似乎又看到一丝伯格曼的才气。方言戏剧台词很出彩,两位大明星飙戏火花四溅。在大光比煤油灯的照射下,气氛愈发诡异、惊悚、血腥。这片成本应该不算高,如此极简场景人物就能做出这么丰富的视听语言,确实了不起,选进戛纳主竞赛也完全不逊色。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如果说《灯塔》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都是缘于dramaturgy上的混乱。它好像灯塔头上那个透镜小室,反射着无数的引言,从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到贝克特和尤内斯库,从格莱米永、希区柯克、伯格曼、库布里克到祖劳斯基和法斯宾德,许多话语堆叠而不是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故事从根本上是一部关于男性身份的神话,而“男性”本身即是一种神话构建。在这个巨大阳具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昭示着权力斗争,父与子、神与人、超我与本我在上与下之间的较量最终揭露出“男性雄风”这件事的空虚。可是电影深陷在众多可靠不可靠叙述的泥淖之中,最终成了一团浆糊。

    5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 你你你...居然不喜欢我做的饭?!居然连龙虾都不喜欢?!杀了你个小兔崽子!

    54分钟前
  • Bayes_Dan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