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给现小对象做晚饭重要,还是给老伙伴查情报重要,哎,IT果然整天要加班,太难了。
2 本喵亲亲无毛猫, 不知道该羡慕谁。
3 “邦邦你这个小傻子,你为什么不跑”,哦,原来是为了心爱的女人,哎,快把电话接给人家老婆,原来我Q才是个小傻子。(你才不傻呢,最聪明最可爱的本喵喵)
1 邦邦你居然没死,彻底退休又强行回来就算了,还整天嫌弃我小,我哪里小,明明是桌子大。
2 邦邦一点都不在乎我,擅自杀人都不问问我,悲伤。
3 快接我的阿瓦达坑大瓜。(最后还是决定发射导弹,瞄准岛上的坑坑)
1 邦邦我要剥夺你的快乐,掏空你的世界。
2 我要让邦邦成为单身狗,我的计划成功了。
3 真看不下小两口吵架,快来我这里给你们来婚姻心理咨询(真人生导师瓦叔叔)
1 我心爱的女人到底看上了邦邦什么好。明明我和他一样好(我比他还要好)
2 草药学小王子就是我。
3 即使我爱的女人不爱我,我还愿意帮她带她和别人生的孩子。(痴痴的Safin)
1 好激动好激动,我准备了三个星期就是为了今天。(你确定你只练了三个星期嘛)
2 邦邦你不要激动我没有想和你怎样,我只是好心帮忙换衣服...
3 boom biu biu boom(姐姐真好看,满屏都是腿)
以上就是本集看完有印象的小可爱们,至于邦邦一家三口的故事,就不再赘述了。(哪有配角小可爱们来的精彩呢:)
纯属调侃请勿当真。
Every time, he comes a little bit too late. 他从没真正救下每一个对他重要的人。从皇家赌场的Vesper Lynd,到天幕杀机的Madam M,到这部里的Felix Leiter。
永远,走着走着,只剩007自己。
但这一次,丹尼尔·克雷格那初看并不精干的007形象,那略显健硕的身躯,永远挂着一幅苦大仇深的沧桑脸,在五部电影里都奋力地奔跑,于是在尽头前堪堪第一次跑到了死神的前头,挡在他所爱的人面前。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他会喘着粗气,笑着请死神先生也来上一杯Vodka Martini, shaken, not stirred:“都到最后了,总得让我赢一次,对吧”
It’s so so British.
I’m crying out, but not loud.
这是一份对丹尼尔·克雷格最好的告别礼物。这个角色,这个60年来No Time to Die的神,这一次在银幕上随他而去了。
反派对他说活着是为了留下什么。确实,一个人做到了,一个没有。
Now, let me tell you a story about a man.
His name is Bond, James Bond.
(为什么短评要有字数限制!!!我不想起标题
童年时期看过每一部007,我很清楚旧派007电影所代表的一整套话语(消费主义、保守主义、殖民主义、性别刻板印象......),现在不但在东方是political incorrect,在西方,也一样是political incorrect的了。丹尼尔版5部007,都想在形式和内容上打破旧邦德电影套路,找到新邦德电影套路。所以尽管这是唯一一代故事有明确连续性的邦德,风格却最不统一(过去的邦德会有些配角有连续性,但整体并不连续,时空也很错乱)。
《无暇赴死》有很多福永招牌式长镜头,很漂亮。但相较于影像,这部《无暇赴死》最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恐怕还是剧情。编剧安置了很多老007电影的彩蛋和元素,但核心剧情和角色设定却恰恰颠覆了传统007套路。
当年的邦德上太空,下深海,架着坦克单骑闯荡莫斯科还能全身而退。《无暇赴死》中的邦德即便身旁有队友帮忙,背后有(事实上根本没有能力在东亚长期部署的)小英皇家海军六分之一主力舰(队)支持,仍然只能勉强完成任务。旧邦德电影,邦德身边总有无数曼妙女郎相伴,《女王密使》里邦德结一次婚(即便老婆婚礼后即去世)就会导致票房惨败。而《无暇赴死》中,如果不加几句“为什么他身边总这么多女人”一类官方自嘲台词,可以想见必然会招来批评,而家庭更是成了这一部007的核心情节要素。
作为丹尼尔告别之作,这个以套路的方式反007套路的剧本其实谈不上多好,但情感力度足够强烈。虽然我早就被国外上映后的评论剧透,但真看到结局,还是坐在影院椅子上愣了几秒钟。
然而,时代真的变了,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像当年的观众一样真正喜欢007电影了(连我自己都不可能像童年一样喜欢007电影了)。克雷格版007风格多变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007这个系列尚未找到能彰显自身特点,又适应时代的新套路。《皇家赌场》走写实硬汉风成功,《量子危机》试图延续硬汉风格却走向了失败。《天幕杀机》全面升级视听品质,在50周年搞怀旧复古收获一番好评和商业成功。《幽灵党》试图更彻底的搞复古却彻底玩砸,除了一堆只有老邦德迷会注意到的彩蛋以外实在乏善可陈。《无暇赴死》的反套路结局,固然很有冲击力,但就只能玩这么一次,不可能复制。
归根结底,曾经支撑007电影商业和文化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结构已然彻底改变。虽然我知道007电影还会拍下去,但即便这个系列以某种方式延续下去,未来的007系列电影也会成为除了名字一样外和我们熟悉的旧邦德电影完全不同的事物。传统邦德片的命运,或许就像《无暇赴死》结尾邦德的结局一样无法逃避。
历史是公平的。
儿童时期看的第一部007是VCD《黄金眼》。那是布鲁斯南的第一部007,也是冷战后第一部。小时候的我固然被邦德电影必备的各种香车美女高科技武器震撼,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我的是《黄金眼》片头——革命导师的巨型雕像被一群美艳的裸女砸坏——我第一次直接地经验到东西方巨大的ideology鸿沟。
不知《黄金眼》的片头设计者上会不会预料到,近三十年后,被毁坏的雕像再次成为《无暇赴死》片头的核心视觉元素之一。
只不过这一次,被毁坏的雕像名叫“不列颠尼亚”。
YO,《007:无暇赴死》这部丹尼尔·克雷格最后一部詹姆斯·邦德特工电影,也是迄今为止007系列时长最长的作品,在时隔将近2年的延期后,终于上映了,这部会为丹尼尔版的007系列划上圆满的句号吗?
目前电影的评分已经出来了,在各个平台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今天这期我们就来聊聊这部《007:无暇赴死》。
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007可谓是一波三折,在他带着严重的脚伤艰难的拍完《幽灵党》之后,丹尼尔和其他很多演员一样,对重复饰演一位角色固化自己的演绎生涯产生了排斥,而幽灵党也是邦德最大的劲敌,在《幽灵党》中幽灵党被灭掉之后,似乎该影片可以成为丹尼尔卸任邦德的一部作品了。
但这样的拍完后突然的“不告而别”,又并不是一个系列成为优雅与荣耀谢幕的做法,这有点像《天幕杀机》M夫人被告知突然退休一样,少了些许圆满和仪式感。
邦德要怎么和观众告别,成了我觉得《无暇赴死》这部电影诞生的最终原因,也是这部电影存在最重要的问题,甚至这个问题超过了影片的故事和打斗本身,这部电影是丹尼尔对饰演邦德这个角色,以及丹尼尔面对观众最为温情和私人的话别,如果你从这个角度去看到《无暇赴死》这部电影,这部作品会让你饱含感动。
诚然这不是我觉得最好的丹尼尔版的007电影,但影片必然是为这个系列做出最周到和诚意的诠释,尤其从邦德自己的心路历程出发去看待,从开始邦德在《皇家赌场》的自负和动真情,到《量子危机》带着私人复仇信念去执行任务,《天幕杀机》中对组织和体制的质疑,再到《幽灵党》义兄反派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的过去。
在这些冒险旅程中,邦德死里逃生,在失去和获得反复中得到最坚定的信任,以及收获了再次的真情。
《幽灵党》中的斯旺博士,成为了邦德内心暗处早已死灰的情感再次重燃的火种,她在《无暇赴死》中和邦德再续缘分,而他们的感情,在影片中将要面临更重大的考验。
《无暇赴死》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特工做任务的电影,我指的并不是影片是文艺片,它也是一部商业片,但160分钟的电影,用了不少的时间去刻画了邦德此前几部作品只是用来点缀的文戏,这部电影拉长了邦德稀松平常但又珍贵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影片一开始就接着《幽灵党》的结局,邦德解决掉幽灵党最大的老大,也就是邦德的义兄布洛费德后,邦德和斯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甜蜜退休生活,但好景怎么会长,幸福的日光越强烈,照出两人的阴影就越明显。
他们阴影之下的邪恶势力,再次不请自来,邦德好不容易憧憬的未来被猛然击得支离破碎,两人不得不因为某些原因分开。
时光飞逝,5年之后,阴影下的组织日渐庞大,进而影响到包括美国CIA在内都要参与的任务,此时大家都想到了正在牙买加继续过着退休生活的邦德。
邦德虽然看起来已经可以与世无争,但他知道这个阴影始终会有一天和自己的影子相联结,于是邦德带着他略带憔悴,并且已经能看得出不再年轻的体格重出江湖,去完成他的终极任务。
每部邦德都会有一部主题曲开场,除了《皇家赌场》用复古平面动画致敬此前007系列展示,从《量子危机》开始就用了CGI真人转场穿插整部影片的关键元素和议题,可谓是成为视觉艺术开场的试验田,这一次也不例外,每一个转场和元素的设计,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尤其是一处DNA和武器结合创意,契合本片要素又充满巧思。
而且每次开场也都会请到一位当时最红歌手献唱,本片也不例外,比利·艾利什成为演唱007系列主题曲最年轻的歌手,不过坦白讲这首歌并没有前面几部主题曲来得这么壮阔和大气,但却也符合邦德在这部的心境吧,对于每首歌的喜爱程度这个真的太主观了,我个人是更喜欢《天幕杀机》和《幽灵党》阿黛尔和山姆·史密斯的那两首,两人浑厚和又有穿透力的嗓音,配合着精彩绝伦的开场CGI动画,更让人印象深刻。
等到开场演绎结束后,邦德的任务就此展开,一个接着一个的艰难任务和谜题等着邦德去完成和解锁。和《碟中谍》不一样,同样都是老特工,伊森给人带来的是每次呈现更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而邦德更多把焦点放在和对手的正面对抗上。
相对来说,整部电影我更喜欢最终反派没登场前的那些铺陈的段落,那个时候一切恐怖事件的原因,和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都被层层包裹,所有机构和组织都在为着自身利益去权衡事宜,邦德如同汪洋孤舟在海浪中潜行并寻找答案。
这个寻找的过程就充满天然吸引力和好奇心,邦德在找寻线索的过程中落入到了更深的谜中谜里,反转和惊喜都在随时发生。
尤其是在古巴做任务中分派到和邦德合作的帕洛玛,看过《利刃出鞘》一定不会陌生安娜·德·阿玛斯和丹尼·格雷格精彩的对手戏。
在这一部两人再续写了短暂的任务合作,对于邦德早已名声在外,第一次出任务的帕洛玛紧张中带着可爱,成为任务中幽默的调味剂,但到了真正危险来临之时,却又发现帕洛玛所谓的紧张和不知所措,其实是她无意间透露的最强凡尔赛,连邦德看到她的身手都要暗赞连连。
对了在影片中还不断制造包袱去调节影片中严肃的剧情,而且每个梗都和邦德以及前面四部作品都有所联动,如果你前面一直追下来会更有体会,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幽默成分,应该是所有丹尼尔版007中比重最大的了。
影片这次在《皇家赌场》和《量子危机》中的CIA探员费利斯·莱特也回归,并为我们奉上他和邦德最为动人的一场情谊演绎。
莱特虽然在这个系列只是客串的点缀,但串起来后却也能形成一个不错的角色弧光,有始有终,虽然是小角色,但在这部也同样让人共情。
不过在这之后影片开始进入到有点太面面俱到的陈述里,少了前面巧妙的铺垫和制作悬念的紧张感,更多的是直来直往的做任务以及引出反派。
或者说是反派自己现身,一个凌驾于幽灵党更为强大而低调成长的反派组织。
其实在今时今日的商业片中,关于反派人设塑造已经层出不穷的了,影片中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萨芬这反派,虽然每部邦德电影反派都有着自己的气场,但相对于《天幕杀机》中就反派动机和复杂构成而言,《无暇赴死》的反派并没有太能形成自己独特气质和魅力。
拉米·马雷克有在尽量去塑造该反派对世界已经生无可恋的反社会反派形象,但过于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套路动因,依然没能让这看似比幽灵党还要深藏不露的反派有多么可怕和深刻。
这次007依然建立在要制造一个比上一部更强大的反派,来衬托邦德更能打,更强大,更无所不能,但这样的单纯表面正反上升旋螺式对比,却忽略了反派内心戏份的深化,以至于造成给人印象只是一个很坏很强的反派,仅此而已。
这一不足就暴露在萨芬和邦德有段颇为长时间的对话辩论博弈上,场景布置有着日式元素的设计,两人面对面跪坐着促膝长谈,可以看出这是导演凯瑞·福永最为擅长的长台词调度,算是致敬了英格玛·博格曼《第七封印》中两角色的下棋对谈,还有一些黑泽明电影的味道。
但实际的对话内容也正因为前面聊的反派塑造和动机过于薄弱,让本来可以沉下来的正反两派精神博弈变得稍显沉闷。
不过反而在影片里正反对抗中,邦德和斯旺博士之间的感情冒险故事线,却能脱颖而出成为亮点,前提是你要清楚邦德在《皇家赌场》如何被感情“背叛”和心灰意冷的,真的不去看看我辛苦做的007“大”系列吗。
就如这部电影制作的目的,就是为完整和圆满落幕邦德而立起来的,因此如果你一直追丹尼尔007版本,你会在影片中再次体会到丹尼尔在整个系列最柔软的感情牵绊,再次受到威胁和挑战,而最后邦德的抉择和结局真的让人唏嘘和感动,这或许也成为该影片高分的原因所在。
人世间最远的距离不在于生离死别,而是在于好不容易得以团聚但却又无能为力。看过电影大家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邦德007系列,在这一部翻到了他所在的最后一页,在《成为詹姆斯邦德》纪录片中,有记录丹尼尔在拍摄《无暇赴死》最后杀青戏的片段,主创选择了邦德和新手特工帕洛玛做完任务后握手分开的一场戏,邦德离开事发现场,消失在长长的街道转角处。
这个任务正好需要邦德身穿标志性黑白相间的西装领结礼服,丹尼尔·克雷格作为饰演詹姆斯·邦德正式和观众道别,同时这样有着特别安排的杀青,也是作为该角色系列的一种传承。
虽然丹尼尔在饰演邦德期间也经历过疲倦和质疑,但15年作为饰演邦德生涯的经历,真正来到道别之时不免也让人充满不舍。
或许这部电影放在影史坐标评价的话并未能成为惊艳之作,但作为丹尼尔饰演邦德的告别之作,已经让人看到丹尼尔对007系列真挚的情感和爱,丹尼尔并不沉醉于该角色给他带来的名和利,而是选择用一部作品去让他和邦德这个角色,让他和观众好好做一次银幕上的卸任,而不是一直把自己的热度和邦德形象消费殆尽。
我之前一直不太理解这部电影干嘛叫NO TIME TO DIE,直译过来其实就是“没时间去死”,好听的官译就是《无暇赴死》,《生死之交》,《生死有时》。
但我看完影片后更直白的意思我觉得是”没有时间等死,或“没有时间让自己无所事事的老去”,这或许也就是邦德作为特工的宿命,从《皇家赌场》那一部开始,邦德就在船上给M夫人写着辞职信,终于到了第5部,邦德可以卸下所有的重担和疲惫,让代号007因为詹姆斯·邦德而显得有意义。
过后当大家聊起詹姆斯·邦德聊起007时,丹尼尔·克雷格将会是成为新世纪无法绕开的007版本,这个系列有着《皇家赌场》让人意想不到的惊艳,有着视觉华丽和深度的《天幕杀机》,还加送两部动作戏还不错的《量子危机》和《幽灵党》,同时也有着完整诚意的《无暇赴死》落幕篇章。
好!丹尼尔·克雷格最后一部《007:无暇赴死》的点评就聊到这里。希望能给没看或已经看过电影的大伙伴多了层浅薄的理解和帮助,请期待大聪更多的精彩解析视频!
“邦德,詹姆斯·邦德!”
007,一个流行六十年的符号,到今天还是特工题材标杆。
系列不老,但人会老,这任007,丹尼尔·克雷格,演了十五年,而这部,就是他的谢幕。
这部史上最长的《007:无暇赴死》,到底如何?
本文有剧透。
1
《007:无暇赴死》和前作《007:幽灵党》有联系,但没看过幽灵党,直接看这部片也没太大障碍。
故事开始于詹姆斯·邦德又一次退休了,过着美滋滋的隐居生活,每天带着玛德琳兜风度假。
结果突然有一天,邦德被追杀,还差点被炸死。
邦德本来是假死隐居状态,他怀疑是女友玛德琳还和幽灵党有牵扯,背叛了他。两人就此分开,再也没见面。
之后,邦德换了个地方继续隐居。结果才五年,邦德平静的生活又被打破。
幽灵党头子当年被邦德抓进去了。但幽灵党人还在活动,他们闯进生物实验室,偷走一样生物武器,大力神。
大力神是政府研制的基因武器,非常危险。邦德以为M停掉了这个计划,结果并非如此。
主要负责大力神的科学家,就是M的手下。但科学家其实早就投靠反派了。
此时老兄弟找到邦德,让他再出山抓回科学家。
邦德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新007告诉邦德不要插手,邦德一听,反而决定把跑路的科学家抓回来。
好不容易在古巴找到科学家,结果是大反派设局,趁机释放病毒,整死一群幽灵党人。
邦德找到Q帮忙破解信息才发现,大力神针对的不只是幽灵党。
如果这个病毒失控,只要接触皮肤就会致死,这种必杀的武器,已经落在反派手里,马上就会引起世界大乱。此时,玛德琳也被反派绑架。
所以,又一次,邦德要去执行任务。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和邦女郎,而是和新的女007一起,拯救世界、拯救爱人和孩子。
2
自丹尼尔·克雷格接任007,他的几部作品和此前007电影略有不同,相对而言是成体系、更连续的。
2007年《007:大战皇家赌场》,2008年《007:大破量子危机》,2013年《007:大破天幕杀机》,2015年《007:幽灵党》,和如今最新的,15年5部。
一个系列下来,这任007的人物前史、背景和经历,基本完整了。
其实最初丹尼尔出演007是有争议的,相比历任,第七任丹尼尔英俊不足,硬汉有余,长相不够帅气、不够优雅。
但风风雨雨到如今,角色形象已经和演员形成特殊羁绊,得到观众认可。
本来在《007:幽灵党》,丹尼尔就打算不再出演007。从故事内容而言,大反派幽灵党头子被抓,也算结束了。
并且《007:幽灵党》在历任007电影和丹尼尔的系列里也是质量较差的。
所以本片选择衔接幽灵党的故事,有先天劣势。
像蕾雅·赛杜出演的玛德琳,作为邦女郎在这部回归,情感戏份挺多,但不够吸引人。
这部片子的反派主要有幽灵党头子和新反派萨芬。
新反派自诩和邦德相似,是独行侠、救世主。他心理够变态,但角色前史不够丰厚,人物行为说服力不足,魅力也不强。
不过电影也有明显优点。场面够刺激,也有新意。追车飙车、枪战火拼都是常规操作,什么只身跳大桥、骑摩托车上大坡、丛林枪战才是新花活。
尤其是最精彩的一段,古巴遭遇战,邦德和安娜·德·阿玛斯出演的神秘古巴女郎合作战斗,打斗行云流水、潇洒自如,非常有特工范儿。
所以这部谢幕作,虽在人物上是弱项,但单论场面,同类商业片里还是佳作。
3
把时间线往回拉,007系列电影,来源于伊恩·菲莱明的小说,007这个数字,是小说主人公英国情报局MI6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号。
但007这三个数字,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绅士风度,可以说,007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和大众心目中的特工一词划等号。
尤其像港片,当年周星驰主演的《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都是明显玩梗007。
但是到今天,特工片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碟中谍》《谍影重重》《王牌特工》这些后浪,或许才更符合当下观影习惯。
不过相比最早的“一个任务、两个女人、一个敌人、一身装备”的套路,007到今天也产生了诸多变化。
像丹尼尔的007,Q、M存在都保留,但人和身份换成更符合时代的形象。
而这种变化,在《007:无暇赴死》达到新的高峰。
小到每部必出、高潮耍帅的“我是邦德,詹姆斯·邦德”,成了消解式的喜剧情节。
大到整个电影的颠覆。007代号被一个黑人女孩继承;邦德不再是到处留情,他甚至有了家庭,有了女儿。
这种情感线设计,丰富了人物厚度,但很难说是适合007的更新。
詹姆斯·邦德,本就该是个潇洒的符号,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潇洒,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风流。
他本就该在枪林弹雨里来去自如,怎么也打不死,还能杀他个七进七出。
现在邦德有了女儿,追逐枪战的时候,不仅带着女友,还带着女儿,不再是独行侠,这也就罢了。
最终,邦德为了不伤害所爱之人选择死亡,更是对以往007“无敌”形象的一次完全颠覆。
虽是为了他人,自己选择死亡,不是被反派打败。但这仍是一种无奈,是角色能力有了限制和天花板。
007,就此成了血肉之躯,也有无力解决的问题,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
《007:无暇赴死》是一部007,更是一部反007。
这对于丹尼尔和系列来说,无疑是一次盛大的告别仪式。
这类片子,天生是适合影院的。本片在007系列里的质量,也算中等偏上。但具体去看与否,看各位兴趣了。
2015年,当克雷格登上王牌综艺《鸡毛秀》,官宣自己将会再续一部007合同,望着全场的欢呼眼含泪光时,他或许会追忆十年前,那个登上第六代邦德定角发布会的下午。
那时他心情忐忑,强打精神,只因心里清楚,即将面对的,将是铺天盖地的谩骂与质疑——
为什么新邦德是金发?
为什么新邦德这么矮?
为什么新邦德看起来丝毫不觉儒雅,还似乎有一丝匪气?
那个“丹尼尔克雷格不是邦德”的全网黑运动,现在看来,可谓是“互联网圣战”的开端了。
而克雷格更不会想到,他仅用四部电影的时间,便绝处重生,靠自己的魅力定义邦德。
现如今,距离前作《幽灵党》的问世,又过了六年。
纵使几经难产,命途多舛,《无暇赴死》还是到来。
这部克雷格的谢幕之作,充满了仪式感。
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至少给足了第六代邦德一个完整的交代。
然而,《无暇赴死》的背后,不仅只有克雷格,更是对年近六旬的007系列,做了次精简与压缩。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不少前作的影子,无论前史还是后续,无论剧情还是幕后,无论功劳还是过错……
《无暇赴死》都特别的007,但又不完全像是007。
想要吃透它,至少需要几次进阶,我们一一道来:
第一步进阶,需要的是对克雷格及其四部前作的了解。
毕竟,终究还是格局小了。
纵使全世界再怎么渲染此次谢幕的悲壮,但都低估了这对007系列的意义。
因为在克雷格之前,绵延40载的五代007,从未有过体面的离开。
第一代康纳利,险些同片方对簿公堂,20年恩恩怨怨,搅得一地鸡毛;
第二代拉赞贝,小模特一夜成名,迷失在那纸醉金迷中,也变负心白眼狼;
第三代摩尔倒还不错,温吞有趣,只不过年历渐衰,撑不起那台前作别,低调离场;
第四代道尔顿和第五代布鲁斯南,纵使有天大的表演热情,也只能被迫解约,令人遗憾不已。
说起来,克雷格正是那台前和幕后,唯一得到体面关怀的卸任者。
60年来,这份来之不易的皆大欢喜,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于克雷格而言,他足够珍惜。
作为形象上最不符合原著的邦德,片方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成全彼此。
这份信任,克雷格明白。
即使不卖劳模人设,明眼人也看得出,克雷格一直是最卖力的那一个。
武戏力求拳拳到肉,尽量实拍;
至于文戏,那双蓝眼睛,也道尽了铁汉柔情。
这份专注,在《无暇赴死》中,有增而无减。
杀青时,克雷格面对从《皇家赌场》便相伴走来的工作人员,留下了炽热的泪。
“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共事,这些电影的每一秒我都喜欢。”他如是说。
其实,1968年出生的克雷格,比系列首作《诺博士》只仅仅小了六岁而已。
《无暇赴死》的首映礼上,那一张张近照,细细品咂,的确有着岁月无法抚平的疲态。
克雷格老了,相较于前几代的一地鸡毛,他的离去,更多是输给了时间。
正巧,片中也多次提到过“时间”。
面对爱人玛德琳,邦德曾在首尾两次抚慰道:“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
特别是临终作别时的那次提及,比起邦德对玛德琳的情感,我更愿意将其代入克雷格对007的感情——
如果不是我老了,或许我们,也有的是时间。
故而不难理解,对于片方来说,你有情我有义,就算动辄一部长片的体量,哪怕第一次“写死”了邦德,也要让你走得圆满,走得漂亮。
而另一个成因,则在选角伊始便奠定了。
第六代邦德的故事,相较于前五代的环环相扣,整体更像是一次软重启。
在原著序列中,《皇家赌场》正是007的第一部,他讲的是邦德起源。
其实六十年前,片方就曾想从起源讲起,无奈版权并不在手上,便只得从中段的《诺博士》开拍,致使康纳利一亮相,便是那个毫无瑕疵的完美邦德。
克雷格时代则不然,作为系列前传,它便专注于构建“邦德何以成为了邦德”。
《皇家赌场》里,他并没有任何成熟稳重的烙印,恰恰相反,“冲动逞强”才是银幕初印象。
直到生命中的白月光猝然离世,一夜间,他便如凤凰般涅槃。
《量子危机》虽然并未从人物塑造上发挥什么作用,但却夯实了硬桥硬马的邦德人设。
总之一句话:我是最能打的邦德。
《天幕杀机》则是他的真正觉醒,面对一体双生的反派,他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择。M夫人之死,也鞭挞其成为了冷静稳健的邦德。
即便是口碑最差的《幽灵党》,也将玛德琳这个心之所属带入了邦德的生命里,早早铺垫,只待最终圆满。
所以,《无暇赴死》的成功,有赖于四部长片的布局,而非一日之功。
这种情感与故事的自恰,是前几代那些无头无尾的007从未有过的。
正因如此,当邦德最终牺牲时,那份情感的冲击,才那么动人且有力。
第二步进阶,是海量的经典彩蛋,但呈现的方式却有好又有坏。
先说好的。
影片开头,邦德被多疑的性格冲昏头脑,将玛德琳送上远去的火车。此时灯光变成了一个个圆形色块,有节奏地纵情闪动,并借机引出碧梨演唱的同名主题曲。
老粉一看便知,这与《诺博士》的开场动画十分相似。
这部诞生于1962年的系列开山之作,正是《无暇赴死》的重点致敬对象。
结尾大战中,女007诺米也曾将反派科学家踹进了高温蒸馏池中,死法与布景,都与《诺博士》同出一辙。
当然,这些边边角角,尚不足以证明本片对这部祖师爷的疯狂依恋。
本片的核心反派,由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萨芬,其实便取材于那名系列开山带恶人。
先看他的造型,一直都在突出西方面孔身着东洋服饰的反差风。
诺博士也是如此,他是中德混血,最爱穿的恰恰是那一席中山装。
再看他的性格,杀人前居然还要先行道歉,而比起肉体毁灭,他更乐于从精神上击溃邦德。
诺博士身上则有着浓郁的学究气,他对邦德的定位像是实验小白鼠,彬彬有礼间,却掩盖不住重重杀气。
可以说,萨芬就是诺博士的变种。
但相比原型,这位新角色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
毕竟,“像诺博士”可不完全是件光彩的事。
《诺博士》上映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那是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首次公开交锋。
本片筹拍伊始,便是拿捏了西方观众对红色中国的仇恨情绪,硬凹了这样一个黄祸代言人。
不仅充斥着误解与刻板印象,就连“中德混血”的身份,细想起来也令人胆寒,简直黑到姥姥家了。
但这些黑历史,姑且可以认为是时代局限,可以谅解。
可就在近几部,偏偏兴起了经典反派借尸还魂的热潮。
单就《幽灵党》这一部,大boss就重新启用了阔别银幕30年的老对头布洛菲尔德,巴蒂斯坦饰演的麾下杀手,也神似《海底城》和《太空城》中的人气反派“大钢牙”。
将诺博士重新推上前台,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策略需要灵活。
《无暇赴死》在这一块,就做的非常聪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保留服化道上的记忆点与性格魅力,抛开了那些极具冒犯性的糟糕影射。
这样的改编思路,试问哪个国家的市场会不喜欢?
再说坏的。
《无暇赴死》所致敬的另一出重头戏,是1969年的《女王密使》。
那是大种马邦老师的大银幕初次动情,并祭出了那句著名的“时间梗”。
这两处设定,也被原样移植进了《无暇赴死》中,成了邦德与玛德琳爱情故事的灵感来源。
然而不得不说,比起《女王密使》和《皇家赌场》这前两次动情经历,邦德与玛德琳的爱情火花,力度上弱了许多。
《幽灵党》里,两人的激情时刻,还是那种套路化的邦女郎模式。
甚至还有些三观不正。
毕竟玛德琳曾是仇家的女儿,其父还在邦德的注视下饮弹自尽,没过多久就泡了人家闺女,多少让人在逻辑上不好接受。
然而《无暇赴死》刚一开头,邦德和玛德琳便早已隐居遁世,海誓山盟至死不渝,这反差着实是太大了。
反观前两次动情,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令人刻骨铭心。
《女王密使》是第二代007乔治·拉扎贝出演的唯一一部作品,起初在创作时,片方便下定决心开启新人新气象,对康纳利的五部前作进行解构与自反。
片中邦德和女主特蕾西的相识经历,依旧充满着男性意淫。
女主老爹富可敌国,啥都不愁,偏愁女儿难嫁。碰巧手上攥有国际犯罪集团的资料,你邦德又像个不错的小伙砸。不然咱俩做笔交易,你当我女婿,我送你情报,岂不美哉?
这种无厘头的搞怪设定,又让观众惯性以为,这又会是一个睡完即弃的普通邦女郎。
哪怕结尾两人正式结婚,观众还是无法信服,这位邦德动心了。
直到那一声误杀了特蕾西的枪响,让空气瞬间凝滞。邦德紧紧攥住爱人的手,苦笑着憧憬起那从未开始便已结束的蜜月。
我们才真正明白,眼前的女人,是他的真爱。
这种反差力度,在007系列中,空前绝后。
《皇家赌场》中邦德和维斯帕的感情线,相较而言便规整许多。只有一点精彩:
男方邦德和女方维斯帕,真的是在共同成长。
最初两人碰面时,都是唇枪舌剑,得理不饶人的主。一个冲动倔强,一个冷艳傲娇,唯一的通性是都有一身毛病。
然而随着故事发展,维斯帕教会了邦德冷静,邦德也解开了维斯帕的心结。
他们的故事,抛开特工属性,也像极了平凡人的初恋,都是在恋爱中共同成长,成全彼此,也成就自己。
所以别怪总有人吐槽克雷格和蕾雅·赛杜没啥CP感,问题不在演员,这戏写得确实不行。
而从中也能窥见《无暇赴死》的最大缺陷,它会算计,但又很草率。
换言之,它圆满了克雷格,却写崩了007。
第三步进阶,则要聚焦于1989年的《杀人执照》。
这是007系列历史上,最被忽视,同时又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
彼时,第四代007提摩西·道尔顿正为如何树立新的邦德形象一筹莫展。
为了有效同前任罗杰·摩尔的幽默风趣区别开,道尔顿决心来场豪赌:
摒弃全部幽默基因,完全从内心戏角度,塑造一个苦大仇深的新007。
结果显而易见,《杀人执照》票房惨败,道尔顿太执着于颠覆前任形象,导致他诠释的邦德,死板得像个哑巴,全无往日的精气神。
于是乎,票房扑街,草草解约,致使第四代007短命收场,甚至招来了长达六年的系列空窗期,险些葬送了整个IP。
毫无疑问,这场赌博赌输了,但留下的教训却是深远的:
与时俱进可以,但颠覆的幅度不要太大。
一旦没有做好新老元素的平衡,就极容易万劫不复。
转眼32年过去,眼前的《无暇赴死》,却也变本加厉,步上了《杀人执照》的后尘。
先是两位系列经典人物的死亡,令人摸不着头脑。
一是幽灵党党魁布洛菲尔德。
曾几何时,他可是初代007的最大boss。甚至每部都是不同形象的“换脸梗”,都被粉丝拿来津津乐道。
《幽灵党》中,第六代007终于重启了这位经典反派,还将其定位成第六代邦德的幕后终极元凶,逻辑基本可以自恰。
然而新作中的布洛菲尔德,则被改写成了陪衬人,利用他的死,去反衬新反派萨芬的强大。
这种踩老人捧新角的做戏策略,属实有些不负责任了。
二是CIA特工菲利克斯·莱特。
这位其貌不扬的酱油小哥,可是007电影的大人物。
自从《诺博士》起,便时不时替邦德打辅助,六十年不知换了几茬演员。
虽说他向来戏份不多,但作为军情六处在CIA的常驻线人,常常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然而新作中,干脆就写死了莱特。
要知道,这可是莱特六十年来的首次便当。
但这种无甚意义的牺牲,既葬送了未来几代启用这一角色的可能,又很能说明片方对老角色的不尊重。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对全系列最大的敏感词——“邦女郎”的处理上。
在好莱坞平权运动的驱使下,邦女郎褪去曾经性符号化的标签,是必经且必要的。然而《无暇赴死》里的几位邦女郎,都似乎有一丝矫枉过正的倾向。
比如那位备受吐槽的黑人女版007。
这位年轻特工接任了007的名号,春风得意,智勇双全,看上去比垂垂老矣的邦德还要完美。
然而本部片对她的呈现,太刻意了。
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推上前台,营造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巾帼气魄。
或许放在其他大IP,平权策略的确有效,但在007这儿,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尴尬效果。
因为007有别于其他特工系列的最大特点,就是“老白男中二情怀“。
它始创于那个尚未开化、男权至上的陈旧年代,边救世界边睡女人,是万千男人的春梦样板。
甚至“邦女郎”这个词,都带有极强的物化依附属性。
换言之,哪怕《谍影重重》和《碟中谍》,都大可通过平权博得续命生机,但在007这儿,偏偏会产生隔阂。
只因这些历史的原罪,恰恰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片方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必须尝试与改变,然而在《无暇赴死》中,显得是那么操之过急。
同样的桎梏,也体现在本片另一位人气角色——帕洛玛身上。
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这位CIA见习女特工,凭借俊美容颜与干练身手,一经亮相,便博得了满堂彩。
虽说仅有十几分钟戏份,但却足以称作《无暇赴死》最令人难忘的段落。
然而,这只能算作独立的佳句,却远不能匹配佳章。
细究起来,帕洛玛这一角色,并未对剧情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无头无尾,似乎只是拿来卖个艺。
两相结合,足以看出007系列的尴尬处境:
它试图脱离女色,去拥抱平权新世界;
但却又放不下女色,生怕丢弃掉最具辨识度的招牌元素。
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充满坎坷。即便是全球认知度Max的影坛老字号,也往往难敌吃力不讨好的宿命。
《无暇赴死》的几次求变,并不聪明。
然而,期望中的漂亮转型,007并非从未做到过。
最后一步进阶,便是克雷格时代的扛鼎作——《天幕杀机》。
早在2008《量子危机》上映后,克雷格时代的007就曾难产过一次。
直到名导萨姆·门德斯接棒,才计划在2012年,于007诞生50周年之际,来次庄重的献礼。
于是《天幕杀机》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低调亮相,随即惊艳了全世界。
对于007系列来说,《天幕》是个完美的续集。
故事很简单,97年香港回归前夕,M夫人麾下特工席尔瓦一意孤行黑入中国系统,惨遭M大义灭亲。于是韬光养晦多年,密谋刺杀始乱终弃的M夫人。
但剧作编排上,无论壳子还是里子,在对过去有所承继的同时,还能开启崭新篇章。
先说里子。
《天幕》之前的007,大多以欧美价值观播种机的身份存在着。每一部都有一个假想敌,且往往是意识形态对立阵营。
007自始至终,都是个特别爱聊政治的商业IP。
《天幕杀机》并没有回避这一点,但比起过去,它关心的却是大英自家的内部矛盾。
一言以蔽之:后冷战时代的英国,还能支棱起来吗?
反派席尔瓦所代表的正是日不落余晖下的遗老遗少,面对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窘境,实在咽不下那口气。
而M女士所代表的,正是垂垂老矣的英国,摆正了国际地位后,只得乖乖选择妥协。
席尔瓦的作恶目的很纯粹,就是想要抱着M玉石俱焚,让如今的大英,殉了昔日的道。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同时也是一首衰败帝国的挽歌。
同样是聊政治,但比曾经的“自大”多了些“自省”。
而在真正正视了英国的衰落后,片中那颓唐迷茫的气质,恰恰切中了英美观众的G点,票房口碑双丰收,是史上公认最成功的007作品。
而在壳子上,《天幕》也做到了旧瓶装新酒。
M的秘书钱班霓,曾是贯穿了整个系列的性符号。
每一代邦德都曾与她调情,以显示独有的男性魅力,且从未给过交代,堪称系列最惨邦女郎。
这是对办公室恋情的极大意淫,放在今天妥妥是不合适的。
而《天幕杀机》中的新版钱班霓,依然在与邦德调情,但却加入了更多独立意识。
比如枪法了得,偶尔出个外勤;也会反客为主,搅得邦德心痒难耐。
但总体上,她与邦德的关系,被定位成了男闺蜜,颇有些红颜知己的意思。
这样的处理,即便是继续保留调情桥段,也能让时下观众看着舒服。
而最令笔者难忘的,还有片中对中国的定位。
赛博质感爆棚的魔都,彻底洗刷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俨然是十分客观的呈现了大国崛起。
这一切,都是基于《天幕》里的英国,将中国视为了一个可敬的对手。
如果你不清楚,对于007系列来说,怎样才叫真正的自反,看看《天幕》就足够了。
然而《天幕》的优点,同样是《幽灵党》和《无暇赴死》的问题所在。
它们回到了娱乐至死的套路上,甚至让邦德成为了速激色彩浓郁的“家人侠”。
邦女郎的编排上,极力迎合市场;政治元素也不敢提,非让恐怖主义当了万金油。
然而这些新方向,换成任何特工都能成立,却偏偏不像詹姆斯·邦德。
不得不说,如果继续照着这样的道路拍下去,未来的007也将失去它的原初魅力,沦为毫无记忆点的好莱坞流水线大片。
《无暇赴死》的六年难产,或许也是未来困境的开端而已。
因为这个很难做好新老平衡的超级IP,没人敢接。
总而言之,或许《无暇赴死》对克雷格来说,是个好的结局;但对于整个系列,又像个暧昧的收尾。
这不仅是单纯的一部电影,它所体现的,是一个甲子的功过。
未来会好吗?难。
当全世界都在颠覆男权思维时,美苏冷战的硝烟也渐渐消散,此时的007,或许真该被留在博物馆。
它将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却无法融入下一个时代。
但无论如何,59年来,007对于世界电影工业的推动与引领,也值得我们缅怀。
一切的一切,就像《天幕》中,M女士吟唱的诗篇一样,充满着英雄迟暮的背影:
如今我们已力衰,
全无往昔风采,历历往事如烟,
岁月如霜,命运多骞,
长使英雄气短,然豪情不减,
我将不懈努力,求索
战斗到永远
首发于“第十放映室”
作者本人
转发请注明出处
各位美女姐姐逃命/搏斗的时候换上平底鞋吧,好怕她们崴到脚😅
Who is Q’s date?
丹尼尔谢幕多给一星 先夸吧 整部动作戏场面和打斗画面都很好看很流利 开头炫技那段还挺亮眼的 人物情感刻画更丰富了 然后ana古巴出场一小段非常惊艳 但⚠️后续就是冗长的剧情 先是女主长了一张嘴但我就是不跟你说 像一个情感线工具人。接着就是看似影片格局很大 反派出场前跟上一部一样气氛营造很足 但也是同样形式大于内容 系列最恐怖反派❌ 只是把反派仪式感拉满然后结果也没干什么 厉害的反派才能衬托出james的厉害不是吗?你有这么厉害的生化武器就干这?装模作样神神叨叨(一些清洁人类灭霸思想🈶️ )然后为了死在邦德前头就得跟他多唠一会 整个为了死而死 就这拍了2h40min属实是导演编剧占很大问题//我以为我会为邦德赴死而哭 但确实 为邦德些许潦草的结局遗憾不甘(我哪想得到15年了维斯帕还要被炸墓)
4.5開場便見證了007史上首部滿版IMAX跑馬燈,為最終回開啟有別以往的序幕,前1個小時有非常密集的滿版畫面,凱瑞福永對IMAX攝製的野心效果絕佳,影片在極長的敘事篇幅之下為克雷格的龐德註下了悲壯又美麗的完結,龐德這一生作為情報員一直在痛失摯愛中度過,從來都抓不住命運的他,這一次有了必須放手一搏的私人原因,也有了願意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勇氣,菲比沃勒加入腳本撰寫真的有差,女角刻畫立體,冷幽默也讓人會心一笑,安娜德哈瑪斯僅一場戲,但是這一場戲足以讓人愛上她,菲比也把龐德一直以來看到女特務就調情的設定揶揄了一番,真要挑缺點的話片長還是冗長了些,但是作為謝幕作,我認為值得一次。結尾流淚了,克雷格的龐德,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英雄輓歌,原因是極為私人美麗的,而他也留下了他曾經存在過的證明,他的愛的結晶。
Ana de Armas的短暂出场太惊艳了,看似紧张焦虑同时又俏皮可爱性感,执行任务过程中又很专业且致命,以至于电影剩余时间都在想她还会不会出现,甚至如果她是下一任007我都会觉得非常Ok。
对于非007迷的观众来说,又臭又长足以概括。反派有那么厉害的纳米武器却用的这么拧巴,干啥呢?
我是不会躲子弹的,要躲也是子弹躲我
从十六年前公布选角被嫌弃到皇家赌场开始征服观众再到这代影迷心中“最好的007”,没想到谢幕篇剧情这么拉胯,差点以为是日本郭敬明拍的,拉了美女影帝过来只是当工具人。最后“She has your eyes”倒是有英国人那味儿…多一星给丹叔的表演,终于有机会在这系列展现演技了。
还行 可是古巴的007女郎比女主好看啊(认真
笑着进去哭着出来
开头Bond骑着小摩托嗖地90度爬上山城仿佛吴京附体;女特工娇憨又性感,打戏太养眼我疯狂爆灯;中后段开始冗长,坐得屁股好痛;结尾过于抓马,面具人死前最后一击竟是硬要拆散苦命鸳鸯,惦记着这些情情爱爱的,作为本片大反派,格局也太小了!
看到没空去死,还以为有多紧凑多激烈,结果剧情拖拖拉拉夹带着煽情160分钟,时间充足地去死了。
邦德在介绍玛德琳和女儿的时候,说“他们是我的…”然后用嘴型说family的一幕还挺让人唏嘘的,结尾落泪的我有一半的眼泪是被汉斯季默的弦乐激发的
1.又是带着生化武器想play god的反派;2.james bond也开始拖家带口了;3.这个日俄边界废弃前苏联小岛的极端冷酷的钢筋水泥建筑倒真的是,很有味道,侘寂+冷酷苏维埃。纪念在英国的最后一场首映加电影。
冷静下来看待自然是很难令人满意,哪怕不提谢幕之作的噱头,以平常系列新作来说大部分时候也相当的乏味和普通——福永在片场敷衍了事的传闻似乎不再是谜。但作为自幼的007死忠,真的无法不为克雷格喝彩,在他之前最爱的康纳利,以及拉赞贝、摩尔、道尔顿、布鲁斯南,五人皆在扮演同一个“邦德”,一个近乎神一般无所不能的存在,而克雷格的“邦德”,明显是另一个人,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邦德”。十几年来他失去了同僚、身份、真爱、家人,不再是不死之身的铁金刚,于一次次伤痕中逐渐成为一个鲜活的人,而当寻回这一切时,“我从未离开”的他也只得告别。这十年的好莱坞,终于不再迷信英雄不灭,杰克曼、唐尼、克雷格,我们不再好奇下一位继任者,或相互比较历代的不同,因为他们被永远定格在这独一无二的时刻,哪怕一路坎坷,也足以被铭记和致意。
007 系列要想办法重生了……不然再这么拍下去,我就把 007 和碟中谍彻底搞混了……(不要招惹高科技单身狗,不然他有一万种办法让情侣们生不如死)
结局值一顿眼泪,Bond全程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连贯动作戏很吸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两个小时后变成审美疲劳。安娜贡献了精彩的一段打斗,蕾雅一如既往的美以及不停散发的荷尔蒙,所有的角色都产生强烈反应(包括她爹),反派动机weak但是耐不住长得好看,一副肾虚的样子很让我怜爱,小本好久不见脸上又增岁月痕迹。总之是一部很精确戳中观众的商业片,又搞英雄迟暮那一套,爱情戏稍微俗了点,儿女情长那一套不适合James,丹尼尔帅到看见他就窒息,怪不得是万千女性的性幻想对象。
我拖家带口邦德也拖家带口,我996他007
这个剧本真是太庸俗了,制造绝情散的反派棒打鸳鸯感觉是武侠片里的剧情。美女都是走马灯工具人,古巴大美女打完就消失了?风景也乏善可陈,挪威那么美拍出来就这? 唯一的亮点是终于给Q摆正了取向,茶具加蒸笼深得我心。
说真的,最好看的部分是片头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