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生活化,台词也很慢,所以适合1.5倍速观看。何西西在街头唱《five hundred miles》,何岸临场发挥的脱口秀,都是影片精彩的地方。故事发生在长沙的一个奇妙的夜晚:夜猫子景为为(尹昉 饰)在书店邂逅了明早将要离开故乡的何西西(张婧仪 饰),俩人相约搭伙夜游。何西西聊起同父异母的哥哥——脱口秀演员何岸(张艺兴 饰),就在今晚的演出上,何岸的父亲(罗钢 饰)出现在观众席中,两人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一晚也是网红大排档老板娘丽姐(苏岩 饰)最后一次掌勺做粉,她决定让自己的徒弟旭哥(吴昊宸 饰)接手继续经营大排档。丽姐是何岸的母亲,何岸的父母早年离婚。
夜晚即将过去,一群人一起坐在大排档里嗦粉,邂逅、热爱、留下、离开、和解、团圆,都发生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找到了深爱这里的理由。何西西不走了,和景为为在一起。何岸与父亲完成和解。丽姐与旭哥展开黄昏恋。
烂片! 大烂片!(以下含有大量剧透 介意者勿入!!!)
看得出来编剧是主要想要写两条线 一条亲情一条爱情 最后让几条线并在一起升华 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都诡诡异异的!
首先 说是两条线 但是中间夹了太多乱七八糟的线 然后每一条线都拉的又臭又长 给人一种看了又好像没看的感觉
其次 就先不说那条莫名其妙的亲情线了 在这个狗屎一样的爱情线面前 亲情线一整条都显得清新又脱俗
这个爱情线 男女主先在书店碰到吵了一架 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普信男两人突然和好 然后看上去男主好像就直接对女主一见钟情了 大晚上十点钟跟了女主一路说要跟她一起夜游长沙 行吧 游就游吧
两人先是在大街上逛了一路 女主开始疯狂对这个刚认识几小时的男人输出自己家里的事情 然后走到一条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河边 女主突然开始问男主他有什么秘密
男主想了想跟女主说 他三年前有个前女友 就在这条河跳河了 现在还没找回来
天呐 我要是女主我现在tmd吓死了 一个刚认识没几个小时的男人 不知道为什么跟了我一路 甚至在这之前还跟他吵了一架 现在又开始说这个话 真要是这是恐怖片这女的肯定就成了下一个案件了
但本片女主一点不害怕 她看见男主跑到马路对面和试图撕掉男主找人海报的警察吵架的时候 自己站到了护栏外面 幽幽地盯了男主几眼 然后
然后自己跳了下去 我的妈妈 我当时一整个就只想问 “不是 你俩熟吗???”
然后紧接着男主也跳了下去 你以为是英雄救美?No No No 男主跳下去之后并没有什么用 而是被女主给扒拉了上来…
之后进入到一些亲情片段 结尾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这俩人在第二天的朝阳中kiss…
总结来说 这部片子给我感觉最好看的部分居然是最后五分钟的合家欢 果然当屎吃多了之后再看巧克力味的屎也会觉得它至少是巧克力味儿的…
八点起床去看了万达的便宜早场。本来不想看,但实在好奇:第一部专门点题“长沙”的院线电影,究竟会拍成什么样呢?到底是大型城市宣传片,还是以将长沙打造得更加“网红城市”的文艺宣传?
本是抱着很低的预期,认为影片会呈现许多对长沙的刻板印象(实际也的确不少),甚至在豆瓣给出了不看好的“嘲讽”:
的确,以长沙为主要拍摄地,大量取景的电影实在少得可怜。有的话也口碑平平:如《疯狂外星人》(豆瓣评分6.4),《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豆瓣评分6.0)。 但最终观感竟然还不错,我个人能给到6.5分以上,是可看的。当然优缺点都很明显,如果看完不喜欢也很正常。一方面他的确只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电影,另一方面它在内地市场里也的确算是特别的创作。
以下涉及剧透:
首先,影片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而是通过零散地展现五组人物在同一个夜晚里所发生的情感流动与人生故事,进而在结尾借人物关系串联其人生轨迹,再借“丽姐大排档”这一地点将其全都聚集在一起——从而促成一个温馨美满的大结局。 这种收束式结构的优点是其擅长展现人物群像,且富有悬疑性地将人物关系与人物人生轨迹巧妙地黏合在一起(如东野奎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但影片的处理略微粗暴刻意了一些,几组人物间更多的是由意外与原本的血缘关系才聚合到一起,因此结局的形式意义就有些大于实际内容。 而几组人物里,丽姐与所经营的丽姐大排档形成了关系的中心,也成了人物关系聚合的最终场所。更特别的是大排档具有烟火气的夜晚日常,以及丽姐这位通晓人情、精明能干、乐于助人的老板娘形象奠定了影片人情温暖的氛围与主题。 而另外四组人物里,摩天轮三人组与明显打酱油的王烁鑫-周冬雨组处于较边缘的位置。前者主要是提供了外乡人视角与最后深夜的烟花表演(烟花也是将几组人物的视角聚合在一起的重要工具),后者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电影主要叙述的是两条线,一是夜猫青年景为为(尹昉 饰)与即将北漂的少女何西西(张婧仪 饰)在书店的邂逅与彻夜的结伴夜游;二是脱口秀演员何岸(张艺兴 饰)在脱口秀梦想上的坚持与改变。这两条线构成了影片最大的主体。 这两条线我都挺喜欢的。前者主要吸引我的是两个陌生男女相伴夜游时的聊天氛围,导演把这种相互倾诉秘密、若即若离的亲密关系与紧张感拍得还不错,两人散步过的路线更是让我倍感熟悉(许多地方都去过无数次)。 而后者最动容的是何岸坚持用长沙话讲脱口秀,想要“让长沙话走向国际”,并且在与父亲(罗钢 饰)争执的过程中找寻自我,最终达到与脱口秀的和解(从尴尬变得好笑,从一味追求技术到开始讲述自身的故事),与父母亲情的和解。 顺带一提的是,张艺兴的确与何岸这个角色很适配,观影过程中他的个人履历与角色形象竟在我眼里达成了重合。演技过关,角色突出,气质一致,甚至连“脱口秀”的分寸感也拿捏得很好(第二场脱口秀真的很好笑)。看完电影后我甚至第一次对张艺兴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如果之后他有新作我会开始关注。
而我认为,上续讲到的这些优点,构成了影片非常“现实性”的一面。它还原的的确是较为真实的长沙,也力图讲述出一个城市人与人之间极具温情,富有烟火气的一面。在这方面它的确也算成功,让电影有了至少及格的分数。 但它对长沙生活的刻板印象又是鲜明存在的,于是这又达成了电影“悬浮”的一面。简而言之,比起长沙本地人的夜生活,影片更像是外地游客对于长沙浮光掠影的美好想象。 如在取景上,开头是对长沙有夜景式的大航拍,以观感而言太像纪录片,甚至跳戏到湖南卫视的综艺开场,而缺乏电影应有的质感,配上张艺兴与功夫胖的《湘江水》更像是一出mv。
而后续电影主要涉及的地点,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湘江一桥、文和友、贺龙体育馆的摩天轮、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头、五一广场、太平街……这些毫无例外都是景点,甚至是近几年新造出的人工产物。影片在概念上强调烟火气与人情味,但取景却缺乏长沙人真实的日常场景,这种冲突上的不可协调充斥在电影里,因而造成了电影止不住的“悬浮”。 与取景局限同类并行的还有对长沙夜生活的夸大与美化。如摩天轮与湘江边一排写字楼的灯光到了夜晚10-11点左右都会关闭,因此当景为为与何西西凌晨夜游时仍展现出灯火通明的长沙让我有些出戏;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去年一段时间内入场都要收门票或者消费,根本不是电影里那样较为自由的书香场所;如形容长沙米粉是“长沙人的一天是由米粉开始,再由米粉结束”,但长沙人夜宵几乎不吃米粉;如丽姐大排档的选址在药王街的笨萝卜浏阳蒸菜馆(大概),而比起现实,电影中的大排档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意味,是人们放松享乐倾诉故事获得温暖的象征之地,经过了较强的艺术加工。 影视艺术必然经过加工与修饰,放大与美化。这本是常态,但总觉得电影在城市设定上的改动有些刻意,有些迎合。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出戏让我的观感略有下降,感受到了电影更多“悬浮”的一面,或者说感受到了导演更多的外来者视角。 但整个电影结束,我发现我还是喜欢《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的。我本以为我的本地人视角会加剧我的挑剔,会厌烦近几年愈演愈热的对长沙的“网红”宣传。但结果竟然是,比起来自对单纯一部电影的挑剔与批评,我更想鼓励这样的创作,更想支持一下带有长沙元素的当代文化。 毕竟这应该也是头一次,长沙话大量地出现在影视作品里——这种当今连长沙人都很少说,老一辈地道的长沙词汇已大量流失,正在被遗忘的方言——单单这一点就已经觉得难能可贵。 我不知道外地观众会怎样看待《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无论是喜爱或讨厌,无论觉得是不是烂片。但至少我们有了这样一部与外界沟通的影视作品,对于十几年前还存在着强烈排他性、天天嘴边挂着“乡里别”的长沙,今天的长沙的确今非昔比,充满了包容向上的活力。 尽管随着长沙网红城市的“旅游热”,长沙人常常会抱怨“去哪里都人挤人,吃什么饭都要排队”。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一定是好的趋势。长沙挺小的,比起同类南方省会真的巴掌大,许多事业的发展都还刚刚起步。但如果要比喻,长沙更像是仍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它还有未来,未来不可控,但也充满了生机与可能性。 欢迎大家来长沙。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质量更好的,关于“长沙”的影视作品出现。而至于《长沙夜生活》,如果观众们能在影片里感受到那么一点点游走在虚幻与现实间的一丝人情温暖,那我觉得它就是成功的。欢迎大家去看。
而后续电影主要涉及的地点,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湘江一桥、文和友、贺龙体育馆的摩天轮、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头、五一广场、太平街……这些毫无例外都是景点,甚至是近几年新造出的人工产物。影片在概念上强调烟火气与人情味,但取景却缺乏长沙人真实的日常场景,这种冲突上的不可协调充斥在电影里,因而造成了电影止不住的“悬浮”。 与取景局限同类并行的还有对长沙夜生活的夸大与美化。如摩天轮与湘江边一排写字楼的灯光到了夜晚10-11点左右都会关闭,因此当景为为与何西西凌晨夜游时仍展现出灯火通明的长沙让我有些出戏;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去年一段时间内入场都要收门票或者消费,根本不是电影里那样较为自由的书香场所;如形容长沙米粉是“长沙人的一天是由米粉开始,再由米粉结束”,但长沙人夜宵几乎不吃米粉;如丽姐大排档的选址在药王街的笨萝卜浏阳蒸菜馆(大概),而比起现实,电影中的大排档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意味,是人们放松享乐倾诉故事获得温暖的象征之地,经过了较强的艺术加工。 影视艺术必然经过加工与修饰,放大与美化。这本是常态,但总觉得电影在城市设定上的改动有些刻意,有些迎合。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出戏让我的观感略有下降,感受到了电影更多“悬浮”的一面,或者说感受到了导演更多的外来者视角。
但整个电影结束,我发现我还是喜欢《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的。我本以为我的本地人视角会加剧我的挑剔,会厌烦近几年愈演愈热的对长沙的“网红”宣传。但结果竟然是,比起来自对单纯一部电影的挑剔与批评,我更想鼓励这样的创作,更想支持一下带有长沙元素的当代文化。 毕竟这应该也是头一次,长沙话大量地出现在影视作品里——这种当今连长沙人都很少说,老一辈地道的长沙词汇已大量流失,正在被遗忘的方言——单单这一点就已经觉得难能可贵。 我不知道外地观众会怎样看待《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无论是喜爱或讨厌,无论觉得是不是烂片。但至少我们有了这样一部与外界沟通的影视作品,对于十几年前还存在着强烈排他性、天天嘴边挂着“乡里别”的长沙,今天的长沙的确今非昔比,充满了包容向上的活力。 尽管随着长沙网红城市的“旅游热”,长沙人常常会抱怨“去哪里都人挤人,吃什么饭都要排队”。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一定是好的趋势。长沙挺小的,比起同类南方省会真的巴掌大,许多事业的发展都还刚刚起步。但如果要比喻,长沙更像是仍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它还有未来,未来不可控,但也充满了生机与可能性。 欢迎大家来长沙。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质量更好的,关于“长沙”的影视作品出现。而至于《长沙夜生活》,如果观众们能在影片里感受到那么一点点游走在虚幻与现实间的一丝人情温暖,那我觉得它就是成功的。欢迎大家去看。
一、关于性别 《长沙夜生活》的第一条线(主线之一),是由何西西(张婧仪饰)与景为为(尹昉饰)所刻画的爱情线。 从一开始,这条线试图展现“性别矛盾”的心思就昭然若揭。文艺青年景为为在一家24小时书店里就萨特、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高谈阔谈、爹味儿十足,引发何西西对“你们这些男人”的强烈反感;随后,一个更爹的人出现,让景为为羞愧难当,从谈论哲学理论变成了分享日常生活和想法,同时也从完全说普通话到掺入长沙方言。 在这一过程中,景为为看似是放下了所谓的“男性气质”,与何西西处于平等位置。后者显然亦有所察觉、有被打动,开始慢慢相信他们是在作出真正的沟通。到这里都还可以说是真情实感,然而二者之间突如其来的爱情不仅刻意地落入了俗套,更是给女主套回了父权制的枷锁。 拥有独立个性的女孩儿何西西本已作出离开长沙、前往北京的决定,却在一夜之间为了景为为而选择留下来——更不用提在失踪前女友的阴影之下双双跳河的降智片段。另一方面,开头十分警惕、不断询问男主“你是不是想睡我”的女主在长沙一夜游之后与其天台热吻,亦显得有些诡异而拧巴。进一步是“我睡你而非(至少不仅仅是)你睡我”的更具主体性、享受性的姿态(参考《爱情神话》中的Gloria),退一步是对景为为保持观察、三思而后行。这种在开放与保守之间的不明朗态度反倒给人一种“被景为为的魅力所征服”之感。 换言之,本片所解构的并不是男性气质或者背后的父权制逻辑,而仅仅是哲学理论这类被归于宏大叙事的东西。从谈论抽象的“自由”、“存在”与“选择”到“关心具体的人”,从普通话到方言,景为为从一个令人讨厌的爹味文青到何西西的灵魂伴侣。然而哲学与生活并非对立,而是源自生活尤其是充满痛苦与纠结的生活;普通话与方言亦非对立,而是同属于语言符号所构成的象征秩序。与其说是要让男性闭嘴,更应该是创造机会与环境让女性开口,去争夺话语权,去构建一种迈向女性主义的哲学理论。 二、关于代际 《长沙夜生活》的第二条线(主线之一),是以何敦华(罗钢饰)、丽姐(苏岩饰)和河岸(张艺兴饰)所构筑的家庭线。 如果说爱情线所体现的是性别矛盾,那么家庭线所展现的大概是代际矛盾。河岸一开始是作为和母亲吵架后离家出走的叛逆青年出现的,后来又与其体制内的父亲因观念根本不合而爆发了激烈冲突。 河岸的父亲何敦华原为计生办的科员(很有时代性的职位),代表着一种似乎属于上个世纪的严肃、官僚、刻板,仍然认为“工作首先是为了获得尊重;然后是为了养家糊口”。 母亲丽姐下岗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勤劳将“丽姐大排档”发扬光大。笑嘛脱口秀的一位兼职演员对河岸说,“我不像你有一个开网红大排档的老娘”,俨然已经将丽姐作为“先富起来的人”看待。在他眼中,河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特权,而这种特权由母辈/父辈所赋予,在享有它的人眼中通常是不可见的。 与之相似的,景为为常常在书店穿梭、过夜,何西西的科员父亲对她宠爱有加,二者所共享的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没有明确方向和牵挂的轻盈状态;与之相反的是东北打工人梁宝琦(周思羽饰)和西北打工人陈清智(白宇帆饰),二者在摩天轮里担任安全员,忙忙碌碌、反反复复,于其而言生命是沉重的。 正因如此,影片中整体的家庭氛围是轻松而非压抑的,由河岸家所展现出来的代际矛盾仅仅源于父母不理解年轻一代,一旦他们听了一场线下脱口秀,开始理解并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但对于梁宝琦、陈清智以及那一桌唱着《送别》的毕业生而言,许多年轻人所追求、所希冀的恰恰是何敦华所代表的属于体制内的稳定与尊严。丽姐于1998年下岗,那一年的新华字典给出了“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的例句,正如她的大排档崛起一般。今天,张华与李萍一起送外卖、打螺丝,不可同当年而语。影片遮蔽了这一残酷的现实,但我想,尤其是看到微博热搜所截取的影片中何炅(何炅饰)说自己老花的片段时忍不住想: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还有人正年轻吗? 三、关于地域 《长沙夜生活》的第三条线(副线),是以东北打工人梁宝琦和西北打工人陈清智所构筑的友情线,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条线。 最开始《长沙夜生活》宣传的时候,很多人便说这是长沙的城市宣传片。作为城市宣传片,这显然是一部剥去了(政治经济)历史、只留下“文和友”、“茶颜悦色”等网红景观的宣传片,将长沙话换成其他方言,这个故事便可以发生在国内任何城市、任何一个夜晚灯火通明的地方(可以对比一些很有东北特色与历史的故事)。 更令我错愕的是,影片中的长沙被刻画成一个类似于北上广深的城市,本地人与外来打工人在精神上相区隔,却又被海纳百川式的文化包裹在一起,被“后全球化时代的市井语言”(爹味男语)所感化。何西西想要离开长沙、前往北京并不是为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发展,而是因为“这里一切都太熟悉了”,“想要生活在陌生人之中”;梁宝琦和陈清智却因为一开口就是外地人而苦恼,怀念家乡的那些熟悉的一切。最后一场烟花和一碗粉化解了他们的苦闷与乡愁,但这就和那些事物本身一样转瞬即逝,大有“我为长沙奉献青春,长沙给我吃粉”(原话来自深圳某宣传语)的画饼之感。 从房价来说,长沙自然与北上广深是很不一样的;但是从人口流动来说,事实上又没我想象得那么不同。根据2022年5月发布的《全国336个城市人口净流入与净流出分布图》,长沙的人口净流入数为257.5万,净流入比例为25.63%,国内排名第15名。除此之外,湖南其他所有城市都是人口流出大于流入的(人口净流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株洲、湘潭、张家界、湘西州、怀化、岳阳、郴州、娄底、常德、益阳、永州、衡阳、邵阳)。 从劳动力输入的角度来看,长沙毫无疑问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与芒果超媒(含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卡通、潇湘影业集团等)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显然是分不开的。如今文娱业的实习机会大多集中于北京与长沙,而对实习生的剥削(乃至无薪实习)也是被诟病已久。不仅如此,Mcity线下店已经扩张至上海、南京等地,主打明侦与名学两大ip周边的小芒电商也日益发展,似乎在走着一条类似于迪士尼(影视/乐园/商品)的路径。这么一看,河岸的“让长沙话走向世界”的梦想倒也不是天方夜谭,只是...... 那天马律师和我说,要和被压迫的地方站在一起。这里所说的压迫显然是有相对性和内部性的。作为“湖南省”的卫视,要怎样去作出一种地方性的表达,如何讲好外省故事?面对广电总局/央视的权力以及腾讯等大资本,在迎合主旋律叙事与市场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这是我原先期待在《长沙夜生活》中所看到的。现在看来,导演/编剧确实想表达很多从宏大到微小的东西,但最终所成功传达的也不过是字面意义上的“长沙”以及字面意义上的“夜生活”了。
长沙夜生活,十足的网文标题,为什么还要去看呢,因为我没去过长沙,想感受一下热闹的长沙生活,想看看长沙人是什么样的做事风格,长沙人晚上吃哪些夜宵,有哪些特色,结果呢,只听了快两个小时长沙话,出电影院转头就忘了。
开始是景为为,何西西这俩吧,这俩主打的是超级低配版《爱在黎明破晓前》是不是,记得以前看爱在的时候,两个人聊得来还有暧昧的气氛,他俩一天说的话,比我一个月说的话都要多,男主在饭店偷了红酒和杯子(事后好像有介绍是老板同意资助的),邀请女主共饮,两个人最后以天为被地为席,天亮说再见,这是有可能在生活土地上开出的花朵,让人忍不住去欣赏和爱护。
再来看景为为,这个人物是悬浮的,我看到他的时候就在想,这个人每天晚上在书店哲学区看书到天亮,大晚上喝冰美式,你白天没有工作吗?看年纪也三十多岁了,家里人不催你结婚生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吗?至于日常的消费,是自己之前的收入还是本身就是二代不需要考虑这些,完全没有介绍。再来何西西,开头就说你是不是想睡我,结尾是主动亲了景为为,我拜托,这是一正常女孩儿吗?也许是我见过的女孩子都很酷(真实)?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景为为的前女友跳江了,他一直走不出来,仅仅有几个小时交情的,一开始还对景为为很“防备”的何西西,为了帮景为为跨过这条心坎,自己选择去跳江,来重新覆盖景为为的记忆,让景为为觉得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自己最终还是救了一个女孩子,天哪,何西西,你可真是一个大慈善家啊,你在跳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什么伤害,有没有想过家人会怎么担心你,有没有想过会给民警带来多少不必要的麻烦?私下和被老爸抛弃的前妻来往,你考虑过前妻的感受吗?你考虑过自己妈妈的感受吗?你活这么大,全是靠着老爸给你的双倍父爱吧。说到跳江,会想起南康白起。
两个人跳水的镜头在游泳池里拍的吧,效果真不行,长发在水中都开散的效果确实很差,两个人的对照组,貌似一个油腻男老师和一个单纯女学生,这个组合,是有很多真实的性侵案例做底色的,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搞笑对照组,真的很低级。
丽姐的大排档,很表面,很公式化,一开始那个极尽讨好之能的下属兼徒弟,原来是她的情人,这是哪个频道的狗血。
何岸,终于,在何岸出场的时候,稍稍看到了长沙热闹的一角,结果冲出来一个工具人女朋友,这位女朋友一共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个是跳出来,表明自己是一个被抛弃想求复合的前女友身份,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往受伤的何岸身上泼一杯水(没看清具体是什么,黑色的液体),让何岸变得更惨兮兮,即便是抛弃自己的前男友,有几个人会在前男友脑袋流血状态十分差的情况下泼一杯水,编剧是想不出别的巧合和意外了吗?就哪怕是左脚绊右脚摔倒在地,也自然一点啊,这女友真是一个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角色。
说何岸,大排档丽姐的儿子,专职的脱口秀演员,这里是主打一个父子和解吗?父亲在妈妈下岗摆摊人生最艰难的时候,自己还小的时候,抛弃了我们娘俩,等我长大了,还想教育我如何生活,面对不是故意但也不无辜的把儿子脑袋磕出血的父亲,最终的儿子还是决定听父亲的话,决定去大排档帮帮妈妈,哪怕这父亲没有养过你,对你付过责任,哪怕这父亲对你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第一次被叫出爸爸的喜悦,没错了,之后这父亲再也没有参与过儿子的生活,他把所谓的多出来的父爱都用在了女儿身上,但是呢,你最后还是得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去你的父父子子。
专职脱口秀演员何岸,别人赚的的是窝囊费和精神损失费,你赚的是白费,白来的钱,场子老板做慈善的,不指望你带来人气,就看重了你这个人,就知道你以后能火,不仅让你说脱口秀,还付费让你说脱口秀,还付费让你在这里专职说脱口秀,这要是丽姐私下没给老板免单或者私下没有给老板钱,我是没办法相信的。就电影何岸第一次上场脱口秀讲成那个样子,还专职演员,真是不尊重演员,还技术流,我的天哪,人有时候要有自知之明。随后,被老爸虐了,被前女友虐了,灵感来了,第二次上场讲脱口秀,观众笑了,可是我明明听到电影院有女孩子在哭,这有多撕裂,如果导演就是想要这个效果,导演对脱口秀的理解太肤浅了。
最边缘的打工组合,你俩的存在吧,就是在设计这个项目的时候,说讲一个城市的生活,讲到了文艺青年的爱情,讲到了大排档个体户老板的不易,也得讲讲底层打工仔吧,这叫一个全面,嗯,其实,说到全面,我很想见识一下富二代是怎么消费的,看看权贵是怎么过夜生活的,来一个现代版的东京梦华录一角,而不是看你们想象出来的底层打工仔的日子。
最后的最后,导演出现了,大意是说长沙是自己的故乡,很有感情,在长沙很多年,见到了很多,看到很多人把一把好牌打烂了,很多人一把烂牌坚持下来打好了。电影看到最后,我想,之所以存在一些把一把好牌打烂的人,就是因为有你这样自身能力差手握一把烂牌但还是要强行打好的人。
很有带入感的一部电影,很美的画面,很细腻的剧情,有爱情有亲情,在里面几个人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自己曾经的样子,为了更好的爱父母想要远离熟悉城市的何西西,认准了一件事就要坚持走下去的何岸,明明爱却要分开的兰州女孩,在陌生城市漂泊没有归属感的打工人……用几个不同群体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些哲理,但是到了我这个年纪,比起爱情,更容易为亲情动容,张艺兴饰演的何岸真的演到我心里去了,今天在某平台看到一个词,失望性情感隔离,总有一些人没有办法与父母亲近,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就没有理解与支持,他们要的只有道德绑架式的服从,虽然我的父母没有对我有很多要求,但儿时的情感疏离只有金钱的给予让我对父母也没有那么依赖,加上一些家庭原因,我跟我爸的关系就很像何岸与他爸,但何岸比我幸运,有会对儿子道歉忏悔的爸爸,有会看到儿子眼神失落不问缘由给一个拥抱的妈妈,在某一刻希望我是何岸也希望我不是何岸,情感极限拉扯……
内地市场里,算是很特别的创作,也肯定会是有口碑争议的片子。有想法的地方真的非常好,但糟糕的地方非常糟糕,尤其没有捕捉到城市真正的呼吸感。#2.5(张艺兴可以提了一个金鸡男配
预料之中的观感,像综艺、像段子、像纪录片、像小说、像电视剧、像旅游vlog 、像脱口秀、像短视频……啥都像,就是不像电影。可惜的是前四分之三还能看,后四分之一从跳湘江开始全线崩盘,各种侮辱人智商的情节连连上演,影厅里笑声此起彼伏,很乐。
著名编剧张冀老师首执导筒,把一篇洋洋洒洒、有笑有泪的情书献给心爱的长沙,他所有饱含深情的遣词用句,都从银幕之上穿越而来,送进了每一位影迷的心里。有了《长沙夜生活》,我们就有了中国本土的《真爱至上》和“爱在”三部曲系列。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中国夜生活”,充满烟火气的、色香味俱全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夜晚,它是刻印我们每个人记忆里的家乡滋味,是几代人共享的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许。夜晚结束,新的一天就将开始,日夜循环,构成一个又一个七日。影片围绕几组人物展开,有搭伙夜游的景为为、何西西,有坚持用长沙话讲脱口秀的何岸,还有守护摩天轮、经营大排档的各色人物。在这个奇妙的夜晚里,人们相遇、争吵、纠缠、和解、失去、放下,好在当清晨紧接着夜晚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竟然只有张艺兴那条线立住了 尹昉张婧祎的爱情线 致敬不了爱在也致敬不了新桥恋人 完全是俩不知所云的二货
长沙版爱在黎明破晓前饮食男女
果然是长沙版「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长沙大型赶客宣传片。故事是稀碎的,技法是为零的,人物是有病的,逻辑是隐形的,核心是没有的,分线是混乱的,颜色是饱和的,道具是穿帮的,结局是强行的。长沙本身就是一座烟火气十足的城市,哪怕不做任何设计拿个手机在街头巷尾乱拍都捕捉到市井气息,这是长沙最令人着迷之处,而剧组应该是接到了文旅局的任务,明明说着小人物的故事就要剪点航拍大远景进来展现长沙多么繁华多么威武,分裂感十足,同时明明是小人物的主角们却一点都没有亲切感,虚浮感爆棚。
看完电影直奔大排档,在一天忙碌生活结束之后继续开启下半场。虽然不在长沙,但是《长沙夜生活》展现的恰恰是生活在城市一角对我们。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就算疲惫也吹刷不了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有更大的烦恼,不如就去嗦一碗粉吧。
上海人去了东方明珠会失去上海户口,长沙人看了《长沙夜生活》会被开除长沙籍。
真正的沟通,不说话也可以,但必须真诚
确实不是想象中的城市宣传片,情感浓度很高,很浪漫。创作者对长沙这片土地的情感,投射到每一个角色身上,又通过角色间的情感碰撞传递给观众一种关切,一份治愈。看完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冀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对小人物的精准把握,对生活的体察一以贯之,确实如陈可辛所说,是“很张冀”的一部电影。
张冀编剧的影片真是从小看到大,这一次亲自拿起导筒解锁了新技能,很惊喜!!长沙话好亲切啊,曾经匆匆而过的城市,扔下了好多记忆。影片中多了一点点当代霓虹的色彩,看着陌生又莫名熟悉。中国式父子关系真实得有点揪心,能想到很多身边熟悉的朋友。把关心藏在心里的父亲,还有鼓励儿子勇敢追梦的妈妈,谁还不是在这样特色的爱中长大,想带爸妈走进影院再看一遍了。
对五一没办法出行的游子来说,整部电影都是献给异地长沙人怀念家乡的礼物,有笑有泪的一部作品!
长沙的纨绔子弟都没有夜生活的吗?就每组人物都要选这么励志和有故事的?就不能选一组那种开开心心喝酒吹水玩女人玩男人的角色吗?
宣传长沙美食做得蛮好,刚看完人还没到家就点了碗双码粉的外卖男女主的体力堪比铁人三项了,大晚上的,从德思勤走到黄兴路步行街再爬到岳麓书院再走到橘子洲大桥顺便跳了个江游了个泳再走到五一广场嗦粉,凌晨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坐到了梅溪湖边上并宣布在一起了[强]特种兵们旅游的时候学着点,晚上睡什么睡!都来给我通宵夜游长沙!张艺兴这次的表演惊喜到我了,很松弛自然,准确甚至丰满地传达出了这个角色的个性,摩天轮的两个西北小伙也很不错,说家乡话的时候,我这个长沙人听哭了好想跟编剧说:我们长沙人真的不是天天把“你要哦解咯”挂在嘴边的,听到这句话居然还被编成诗真的是全剧最尴尬的点没有之一!男女主的人设和情节,毁了其他所有演员营造的好氛围,格格不入,以至于最后两人突然接吻的时候,我周围都是一片脚指头扣地的嘘声
谁大晚上去岳麓书院啊?谁命那么大,湘江随便跳啊?
看完了,张艺兴的台词真的挺惊艳的,长沙话特别好听,装扮很贴切角色,眼神戏很有层次感很丰富,和妈妈的拥抱这里也很感人,第一次脱口秀讲的时候大家都冷场的表情转换到生气,表演的很自然,第二次在讲的时候戏里的他更坚定更有信心了,这里的表演也很打动人,很明显能看出和第一次眼神的不一样!导演把长沙拍的很生活化,街道人来人往的人群,巷子里的一家家小吃店,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顿饭,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家人朋友在一起,哪怕是嗦一碗粉,也是幸福的,看完了只想快点去到长沙,下个月马上去,哈哈!
没头没尾。。。三分给何岸讲的地狱笑话
张艺兴的演技狠狠让人共情了,看见他被轻视被取笑被家人看不起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哭,我太能体会这种感受。
从“地域电影”的角度看,长沙和超级都市的北京上海、适合犯罪片喜剧片的四川重庆都不一样。它因为全国顶级的文化娱乐产业而现代,而“快”,但又不是超级都市那种资本的“快”。它的“快”,是大排档和夜生活即来即得的“快”,是烟火气和锅气的“快”。它拍出了长沙和长沙人的“锅气”,那种快火猛炒下的味道。何西西和景为为的锅气在正义,在理想主义;丽姐的锅气在大排档的呛辣烟火中;何岸的锅气,则是对长沙话的坚持。这锅气属于长沙,而这生活则在更广泛的城市共同体验里。我们和城市的关系,只需要这样一个交付彼此的夜晚就可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