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剧照

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2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4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5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6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4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5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6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7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8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9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19

详细剧情

  扑朔离迷的事件,神秘莫测的组织,死去的亲人又一一出现,在探寻自己的过去和神秘力量的同时,卡布里将走向善良,还是堕入邪恶?他与克劳迪娅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读圣贤书 所为何事

看了蔡澜这期《十三邀》突然对许知远产生了一种理解的怜悯,因为理解,所以怜悯。 许知远是一个喜欢于探索和研究的人,但不是钻牛角尖;他的思想是过于怀旧、过于向往崇高、太过理想化;也对世界有足够多了解之后,会很敏感的对这个世界担忧和焦虑,更可以说是他自己的迷惘。就想他说的“这是一个让我非常兴奋又疲倦的时代,兴奋和疲倦的来源都是相似的,这么多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全球的各种信息碎片,不同时代/空间,都同时向你涌过来,然后你不知道如何消化所有的这一切。” 很多人都在说许知远很偏激,喜欢用自己的视角来强迫他人服从自己,我觉得说这些的人不过也太主观了,许知远在每一段谈话中,会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罗振宇所说“在许知远的对面,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听得懂。”我看来,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访谈类节目,这是一个关于许知远的谈话类节目,像是在听两个相似/不同灵魂之间日常的谈话,如果有人真是想了解被访谈者背后的故事,直接去看他传记或者是访谈节目就好了。 不用我去强调,许知远是相当聪明的,但他确实陷入很深的思维沼泽当中,用蔡老先生的话,思想包袱过于沉重了。 更多的是很羡慕他的敏感,但有时候又同情他的执着。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Los 2018/8/26

 2 ) 许知远爬过狗洞,变成罗振宇。

1. 关于许知远。

不得不承认的是,许知远长得很丑,丑得我连连感慨得多强大的基因才能长成这样,但是看完访谈又觉得许是个非常可爱的人,可爱到令我觉得他没那么丑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晕轮效应。

许多公众号抨击许知远不是个合格的记者,但许明显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中规中矩的记者,去发问引导下套总结。他在访谈之前就心直口快地说罗振宇就是新时代的guru,我要去见见这个guru,因为我创业不成功而他很成功——他是去取经的。看到这段时我简直要拍大腿笑死了,guru这个词用得太妙了,他就是带着偏见去的,但其实他的偏见还蛮有道理的。

另一面,许比我想象得要接地气很多,在一众公众号近乎发难似的给他贴的“直男癌”“文青”“迂腐”标签下,我以为他应当是极其苦大仇深,满口仁义道德,差不多可能是个低低低配版的杜甫吧。但他行为举止蛮正常的,说到采访场地:“这地方太贵了,贵死了。”那屌丝气息跟我简直太像了。访谈俞飞鸿前说:“去看看她化妆不挺好的嘛?”以及那段无良媒体耸人听闻的“调戏俞飞鸿初夜视频”,其实许知远只是在感慨当年年纪轻轻而美貌的俞飞鸿的表演是多么生动而灵气。而且他也经常笑,不是那种面对镜头的刻意摆拍的笑,想笑了就笑了这么简单。

整个节目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其实比起访谈对象,许知远才是整个节目里最坦诚的一个人,他好像压根不懂得表演二字是怎么写的。特直白地又有点羞涩地对俞飞鸿说“你真好看,我还梦见过你两次”,这种话他也敢在一个节目里讲出来,足见其实是个一点歪心思都没有的人。他甚至还能暗戳戳地说“罗振宇太自虐了,我很同情他”这种话,我真要笑死了:哥们你确定你位置没弄反啊?

在与罗振宇的访谈中有个片段也特别有意思,罗振宇说他很可怜那些唱挽歌的人,然后许知远愣了两三秒,有点自嘲地笑着说:“好吧,我就是那个唱挽歌的人。”然后罗振宇也楞了一下,继而笑了起来。

我一开始以为罗振宇没想到许知远会是他口中的那些浪费生命的人。但后来玩味了很久,其实罗振宇一早就明白许知远是个什么尿性,所以才会突然话题一拐还扯出了“挽歌”这么一个文绉绉的词,他就是想戳戳许知远,他没想到的不是许知远就是唱挽歌的人,而是许知远会自嘲地说出来:我就是那种人。所以罗振宇才笑了。

其实我斗胆猜测许知远人生这一路应该走得挺顺的,不然他身上不会有如此勃发的幼稚的理想主义气质,他如此纠结于这个时代的娱乐至死问题,而且兜兜转转始终无解,却又那么不甘心。在世故的罗振宇面前,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天真得近乎虔诚地发问,而问题的本质就是:“你是怎么在这个新时代如鱼得水的,你不会觉得难受吗?”

我倒以为他才不是迂腐,也不全然是罗振宇所说的“压着股怒气”。他就是不解,一种愤怒的不解,但关键他又很好奇,不解所以好奇,好奇之后又更加不解,不断地循环。而这种不解被无良媒体们简单粗暴地打上“迂腐”的标签,其实事实上反而成为了许知远内心不解的绝佳注脚,很滑稽,很无奈,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黑色幽默。



2. 题外话:许知远与俞飞鸿
罗振宇有点鸡贼,他建议许知远去采访一些美女,很馊的一个主意。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许知远这些忧国忧民的话题遇到他们这些故作糊涂的高知分子,虽然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但是至少回答还能言之有物,但遇到那些美女们,直接就是打到空气里,那场面的尴尬简直就是爆破型的。

许知远后来确实采访了一个美女,不过也是个有内涵的美女。所以戏剧效果削弱了很多。自始至终,俞飞鸿的防护堪称坚壁清野了,她妆容精致,衣着得体,始终嘴角上扬,滴水不漏且一带而过地回答许提出的问题。许知远坚信其秩序性的背后必有其他力量,却始终对打破这层隔膜不得要领,就像个面对高数题目抓耳挠腮的差生。那期节目总体看下来会觉得许真是傻得可爱,以及俞很美但是至少在节目中看来,很无趣。不过其实我特能理解她这种毫不吐露的无趣——她不是真的空洞,她只是没兴趣与许分享内心的宝藏。

这次访谈的无趣与尴尬其实很有价值,它打破了类似于《人物》这种杂志所鼓吹的“啊我们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努力打开了受访者的心灵之门并真正探讨了人物内核巴拉巴拉”之类的说辞,而是呈现了访谈的另一种可能性,而且是一种很大的可能性:一种带有无数空白的并未抵达核心的对话。也就是说更多时候访谈对象其实是戒备心很重的,但凡一个稍微复杂点的人心扉也是很难打开的,但是你就能一定断言这不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吗?



3.关于罗振宇

在我是个低低低配版许知远的时期,是不太待见罗振宇的,总觉得就是个跟高晓松一样的知识二道贩子,给群众喂猪伺料,把大家当傻逼然后捞钱。

后来单方面与之和解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最终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傻逼很多,罗振宇只是顺势而为而已,因为他无比地清楚逆势太难了,而他并没有一副可担道义的铁肩,鲁迅在那个时代横眉冷对还有千夫指呢,在这个时代只会被做成“宝宝心里苦“的表情包。二是我无意中读过罗振宇的一篇访谈文章,其实罗在那篇文章中说的也无非是那么些经常翻来倒去地在媒体面前的套话,但还是有些话很让我感兴趣。

罗振宇出身于一个安徽的普通家庭,一路努力奋斗高考最后终于来到了北京。特别有意思但是很不起眼的一句话是,他形容高考前的岁月是个狗洞,你得朝着那个唯一的光亮使劲地爬,爬出来了你就是个站着的人了。他这样总结:我们曾经活得那样危如累卵。寥寥几句,足够解释为何他注定不会成为许知远的同路人。他还表达过对于高晓松的羡慕,后者具有一种他所没有的信手拈来的脱口秀能力,而他只能死磕,不过他也很满足——至少他的死磕也成功了。

罗振宇做事讲话不端着,非常通俗易懂,但其实有他个人特别深刻的理解。他把时间形容为“拾枣子吃”,又说当年从央视离开目标是“把胖脸露出来”,毫不介意地展示录播室里的假书架,对于运气与勇气的概括,极其诙谐幽默但不浮于表面的一个人,我当时的感想就是:看他那些视频其实意思不大,但人生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堪称一大幸事了。

罗创业早期,在咖啡馆录第一期视频时,曾说过:这个事业是一个读书人该干一辈子的事业。后来媒体把这段高光时刻拿出来作为某个他有情怀的凭证时,他总是戏谑地笑:“你才有情怀。”这样的矢口否认同样在许知远面前上演了。后来许知远说,罗振宇很坦诚,但也有所保留。许知远还是聪明的。要我说,整个访谈中,罗振宇很真诚,包括他夸许知远的话亦是如此,但他永远不坦诚,没必要坦诚。

比起满口诗与远方出身高知家庭一把吉他扬名清华的高晓松,那个从安徽爬到北京并站起来的“我只想赚钱”的罗振宇,比前者实在太多了,更像一个普通人,虽然其实他也不是。

我特别好奇,罗振宇是什么时候开始慢慢转变成今天这样的。曾看到另一篇文章说罗在离开央视后曾沉寂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总在想,那是不是另一个狗洞。但对于今时今日的他而言,其实这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他已经站起来了。对于成功者而言,一切过往的故事都只是对成功的锦上添花的注脚而已。

我不羡慕高晓松那开外挂的人生,我倒是很羡慕罗振宇,因为他真正地从狗洞里爬出来了,而那个黑暗潮湿的狗洞,光照不到的地方,其实尸横遍野。

 3 ) 他还是少年

许知远是理想主义的

许知远40岁,去见他年轻时倾慕的俞飞鸿,在门口不停抽烟,第一句话是我好紧张,第二句是,你真的很美。完全是少年的模样。最想做的事,是跟她一起看《喜福会》,告诉她,我梦见过你两次。

许知远去见他年轻时的偶像,张楚,张楚讲阴谋论,讲NASA,许知远说你相信有这么个星球吗,张楚瞪大眼睛盯着他三秒说,我太相信了,我听说他们那个星球还唱歌。张楚还是那个张楚,那个诗意的,那个孩子气的张楚。真好。

许知远去见他崇敬的白先勇,一定要做的事是跟他一起吃桂林米粉,听他讲他的理想主义时,不忍心问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不忍心看一个八十岁老人内心与这个世界的挣扎。

他的开场白是,带着偏见看世界,他对这个过分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他觉得每个人都对应一段音乐

他去拜访蔡澜,吃了三顿饭蔡先生都没有解答他的疑问,最后蔡澜说,这个世界你什么都改变不了的,只有吃吃喝喝是最好的,许知远说,我觉得能解决一部分,蔡先生说再过一阵子你会同意我,许知远说,先生我还会来看您。

他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见那些他理解不了的人

他没办法完全接受“商业逻辑”,他的书店开不下去,所以他去见罗振宇,他管他叫“guru”。最后他明白了,他做不到罗振宇那样。

他觉得马东跟他都属于那5%的人,但是他不理解他为什么能穿得色彩鲜艳每天讨论一些在他看来完全没必要讨论的东西。最后他也明白了,马东不属于那5%。

他们说,人生从来如此

但是,这就是你不再抗争的理由吗?——许知远没有问的,我来说。

幸好,我们还有许知远

 4 ) 十三邀 陈嘉映其二

陈很有意思。

陈嘉映 许:这一代人身上巨大的成功焦虑,什么原因? 陈:最主要的是信息的自由流通。举例公社篮球,北大,电视普及NBA,在小的社团里容易成功,……一打开电视,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明星,球员,成功人士。 等级社会时阶级穿在身上,平民想都不想,现代社会服装等趋同,去神秘化,平民产生替代错觉。

陈:克服焦虑最重要的是 1.盯准一件事玩命干,直到你干不了。举例it朋友。 2.想办法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别跟着许老师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十三邀式的,先弄一个首师大哲学系的十三邀,(笑)十几个教师,人人都邀上,都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艺的这样一个领域。 许:巨大的焦虑是跟这种小社团,小团体的消失有关吗? 陈:美国,欧洲人挺安定的,举例护工。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挺有价值的。 许:中国人只有权利和金钱,(就想着再往上走一步是吧,就不能停在我是I am这种状态)这个状态能改变吗? 陈:插进来一个角度,北宋教师教育儿女学生,百分之九十到一百不用怀疑,读书农民或从商。今天很难说,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下一代的生活面临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改变。但是从另一角度,或许能是有一点改变的,中国前几十年,从赤贫到富有,从没有机会到人人都有机会,(社会学家:教育昂贵,成功错觉,只要我努力,只要我爱好,就是我哪儿都能去似的),(陈沉默,低头抽烟) 许:焦虑是不是跟年龄有关系啊? …… 陈:我不那么焦虑,有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保护带来的缺点我不知道,也许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也许天性如此,就是对于达不到的东西,不去特别操心。比如说达到文化上的这种卓越,学生的拥蹙,用英文发表,一开始不知道有这么难…… 一直抵制这种建议,欲望或诱惑。我要去做呢,就做不好,就会变形。 讲学呢,我就普普通通的讲,也没引起什么轰动,…… 不知道是天性呢还是经过了某种心里调整,防卫机制达到了那样了。 许:紧张感会催生创造力吗? 陈:教授们智力上的激荡冲撞,榨干,一点都不剩(很迷人)。 许:那么多绚烂的时刻你会选哪一个? 陈:伯里克斯时代。灿烂的时代一般是五十到七十年。德国古典时代,从歌德的出生到死亡,基本上德国古典音乐,哲学,文学,就在他一生就全过完了。 许:怎么解释创造力的这种集中爆发? 陈:举例,郭沫若和同学们在四川边远小县城。明显是互相激荡,产生出来的以小比大。 我们这一代人成名太容易了。 许:到底海德格尔在讲什么? 陈:(不想记……) ……说人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其实人的绝大部分需求都是生产创造出来的。理论指导实践很糟糕,……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 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父权社会向青年人转变。 尼采抗击整个基督教和平民化。 西方价值体系强加于人,它来了,它好不好? 相当普遍的,也不是完全普遍的。 陈:知远,作为有为青年,你可能缺失很重要的一些东西吗? 许:……我是被高度好奇心驱使的人,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它们彼此相互抵消,同时进行,经常进行不下去,…做节目有时候让我自卑,因为我跳跃,我不能追问,我一追问,就陷到一个里面,我的性格也是,遇到困难我就跳到另一个里面去,说服自己了,很多东西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帮助我到达一个更远的地方。 陈:古典时代良好的生活被接受,近代艺术家过于平滑的生活被人质疑,你困扰吗? 许:……崇拜才能…… 陈:崇拜才能而不崇拜经营。嗯…… (摸头思考状,样子太可爱,——感觉有个人魅力的人心性都很活泼,有好奇,尊重别人,为新知欣喜,所以年轻。) 许:生活中有太多坐标,自卑 陈:学生听课,可以听很多老师的,这个好那个也好,最后逐渐长大发现,你变不成任何人,慢慢的就跟老师能平等打交道,一边佩服一边学习,尽可能的汲取每一个人,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丰富。 许:我讨厌我身上的那种狡猾,经过了精确计算的,趋利避害。 陈:不相信纯粹的理想主义,是要有一个计算系统的,不知不觉里它可能就让你变得狡猾了,平滑了,天性或者心理机制,使你避开了所有的危险。…… 许:我的自我太多了,不喜欢,它给我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但有时候又妨碍我。 陈:把它连到另一个问题上,现代人吧,生活中当然都在过,智商情商都没问题,举例,你真的同情流浪狗吗,找到了流浪狗就可以屏蔽掉其他的那些问题了吗?……我们在意或不在意的可能都不够真实,一个做法就是,不去看就完了,我们往下过就完了,另一个就是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去面对它。 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保护太少,陀:拷问真实下面的虚伪,接着要拷问虚伪下面的真实。(这个难) 聊天一旦有表演性,就不好玩了。

 5 ) 许知远与罗振宇:冷眼的批判者vs.卖力的表演者

罗辑思维转载这段采访的时候赋的标题是《感谢你,给我机会和盘托出》;是不是说明罗胖也很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够在这个娱乐化的、浮躁的、一言不和就取关、约架的社会,能够有个机会平静的表述自己,没有主持人刻意设定的陷阱,没有刻意的辩论和撕B,没有政治正确的说辞和关键时刻必须掉落的眼泪......


你愿意坐下来,和同你价值观几乎完全不同的人,心平气和的聊一聊么?


------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最开始知道许知远还是当年他批判韩寒受推崇是“庸众的胜利”,貌似还是当年的一个盛事;后来读过他的文章,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订阅过单向街;后来不记得为什么就渐渐不再关注(大概是每次看完都悲观的思考太多于是大脑出于自我保护机制取关了)。

而知道罗振宇当然是因为《罗辑思维》,从最开始的各种追视频、语音节目到成为会员,被他的各种玩法吸引;到后来发现貌似也就那么回事渐渐都放下了,只是偶尔还会在蜻蜓听听节目(嗯,我必须承认有了音频以后我就一期视频都没看过了,你懂的)

所以这两个人在我心里大约都是“知道,有些了解,喜欢过但不是粉丝”的状态。即便如此,昨天偶然看到许知远的《十三邀》第一期就请了罗振宇,还是各种诧异。因为无论如何,我都很难想象这两个人会坐在一起。
40分钟的节目版完全不过瘾,于是又找了近3个小时的完整版,事实证明,完整版果然更让我惊艳~~~

不知道是因为面对面,或者两个人年纪差不多,或者出于节目需要,或者是许知远真的平和了许多,他们的谈话远远没有我以为的针锋相对、火花四溅;虽然提问依旧犀利,回答更是各种任性,也能明显看出来许爷对于罗胖的很多观点相当不以为然;但是整场访问下来却突然让我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他们是同时代的两个人,经历过类似的文化冲击和社会大事件,面对如今这个浮躁的、快速变化的世界,却选择了两条方向相反的路,并且各自对自己的选择有着强烈的信念,却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一谈(虽然完整版最后结束的那个点还是给了我一种果然谈崩了的感觉,求许爷听到罗胖言之凿凿的说“就应该拼命拍年轻人的马屁”时候的心理阴影面积哈哈哈~~~)

这已经是一件相当有意思的、值得围观的事情了不是么,更何况这场谈话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各种金句频出,罗胖在后来甚至还做出了总结(对此我也是醉了)。

虽然长达3个小时,但是完全没有觉得无聊。虽然罗胖细心的(嗯)做了金句总结,然而我还是今天又看了一遍,只是为了探讨几个我喜欢的观点——

理想主义vs.职业精神
组织vs.个人:谁更稳定
知识的准确性vs.体量:谁更重要
内容付费vs.内容免费,广告养家


理想主义vs.职业精神

当然并不是说许知远没有职业精神、或是罗胖没有理想,只是你能够明显的在许爷短暂的问题当中发现他的理想主义和知识分子情节;而罗胖几乎所有的回答都可以回溯到“职业精神”,无论是身为一个知识传播者、一个商人还是一个创业家...

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许爷选择的是或冷眼旁观或出言抨击,哪怕不能改变但必须不能同流合污;而罗胖选择的是,以最快的方式改变自己,跟着这个时代跑,哪怕他的内心可能也是不认同的,他选择接受这份分裂,并且认为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所以许知远会非常自然的问出——
虽然这个问题很大;但你怎么看待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内在价值?

而罗胖会非常任性的回答——
爱我的妻子,爱我的父母,爱我的同事,爱我的恩客和金主;其他(时代的精神状况)我不关心;也无力关心。
我是一个买卖人,对得起买我东西的人,这就是情怀。

你觉得罗胖冷漠么;然而他又是那么理所当然,并且真的会拿出一整套逻辑来说服你。而且我貌似已经被他说服了......
至少我认同罗胖的其中一个观点,就是个人之于于整个社会和人类进程来说,就像人体的一个细胞,细胞本身是无法判断自己对于人体来说是癌细胞还是健康细胞的,所以每个人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对自己负责、对身边负责,而不是用自己的认知来判断什么对整个社会是最好的,因为你无从判断,这是不同维度是认知。

我不想妄自揣摩,但是你不能不把二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和他们的出身以及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联想起来。一个是首都的土著(不过好像并不是北京出生?具体未仔细考证...),;一个来自安徽的三线城市,一步步考到北京并且拼命留下来。一个受了北大家国天下、指点江山的各种熏陶;一个身在号称不读书、不谈情怀但是坚持专业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责的传媒大学(来自罗胖自己总结)。
如果按照罗胖相信的,人虽然看似有自主选择,其实是被不断驯化的,那么就不能否认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于两个人的影响。


组织vs.个人:谁更稳定

经历了这几年的洗脑,毋庸置疑是个人的力量在崛起,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由于科技的发展等等。但是纷繁不停的关于网红的讨论其实证明,对于组织和个人哪个更稳定的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定论。所以,才会有人不停的质疑网红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其商业伦理,还是其运作的可持续性。

罗胖无疑是个人力量的坚定支持者,虽然他现在也不再能U盘化生存(人家已经有一家150人的公司了好嘛~)但是从访谈可以看出来,明显他创业的全部基础就是坚信这是一个人格魅力大于组织力量的时代。无论是从幕后走到台前,还是开办脱口秀,或是运作PAPI酱。
但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前提,是这个个人要持续不断的产出有价值的内容,如果可以,当然平台或者组织都不重要。就像我可以喜欢可以从博客时代就喜欢一个作家,一直到微博时代、微信时代(没错是和菜头啦~)但是这个对个人的产出要求很高了不是么...在过去三五年出一本书依然可以保持曝光,然而现在,如果一周甚至一天不发一篇文章,都会怕粉丝忘记不是么...

当然另一个趋势就是,网红作为一个个体是很难持续的,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必将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商业模式。因为个人的人格魅力越来越重要并且某种程度上不可复制——不过想想网红的软文都是广告公司按照其调性写好的所以其实也未必,不然怎么会有所谓韩寒替写手的撕B,当然一万个写的像韩寒的人也再成为不了韩寒就是了——所以罗胖才要一次榨出PAPI酱的全部潜力。当然,他同时也是“出名要趁早”的坚定支持者,所以PAPI酱出名越早,对她下一个传奇的铺垫就越大,对于这个观点,我倒是万分同意。

商业模式本身的快速更替也许内在换汤不换药,但更多的是表现方式的创新。问题的关键在于,生物性和社会性训练我们善于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思考问题,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大幅度超出了生物进化或者社会演化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模式在开始被低估;而大家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因为焦虑而变成了宁愿高估一切也不能放掉一个;泡沫也就越来越大。

作为玩家,在这个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时代,当下的直觉和洞见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放大,而事后的分析往往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这大概也是个人力量会重于组织力量的一个体现——社会的碎片化和混沌化导致既成商业模型再也无法预测趋势,只能依靠人的判断(或是传说中的大数据,呵呵)。


知识的准确性vs.体量:谁更重要

通常来说我们会认为,哪怕我知道的不多,但需要都是对的。而罗胖被很多人诟病的一点也就是【杂而不专】对此罗胖自己的解释是,他只是一个小丑,在party上不断的打开一扇门来给你见识一下别的世界,如果你欣然接受,请你付费,因为这是一种服务;如果你不屑、愤怒,不好意思,与我何干。

我想这一点大概是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无法接受的吧。许爷在节目结束后就说过,他觉得罗胖的知识传递过分的速成、简单粗暴,我想他还没有说出的一个词应该是【功利】,但是只要罗胖可以依靠这种方式赚钱,依然有人为此买单,就必须承认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以我自己的经验,我会觉得罗胖的【杂】给了我一个看到更多这个世界的维度的契机,如果这个角度我更有兴趣,我会以此为开端,挖的更深;如果没有兴趣,那么至少聊天提到的时候我也能附和两句不至于冷场。这个时候,知识的体量的优先级是远远高于准确性的。就像罗胖说的,于丹之于国学的功劳,在于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和兴趣,而不是传递了一个完全正确的解读。恰恰相反,正是有人肯花心思指出于丹的错误,才说明其价值。

我很喜欢罗振宇自己讲的那句话——
有些东西只需要打开那扇门,都不需要进去把东西拿出来给他看;只是在门口赞叹,就可以吸引无数的人。

虽然你可以从他的节目里轻易的看出他为了支持自己的立场在有选择性的展示证据,但是这依然不妨碍他给了我一个窥探新鲜事物的机会。而对读书本身,其实我并不完全同意他说的话,阅读本身并不完全是为了社交,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内向的人也喜欢阅读(因为他们并不喜欢社交)。阅读本身就可以带来兴趣。我不能否认我们有大量的功利的阅读——现实来说这个时候的阅读是最有效率的,因为你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但是也有纯粹的只是为了愉悦的阅读不是么,而后一种体验是不能被快餐化的。就像无论外卖做得多么好,半成品做得多么方便,还是有人愿意花费一下午去亲自烧一个菜的呀~

内容付费vs.内容免费,广告养家

免费是互联网的魔咒,其实在传统的时候是没有免费这回事的,书、音像制品都是要收费的,互联网带来了免费,并且击垮了一众传统行业。然而疯狂过后,一切还是要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于是无论是音乐还是内容,收费都是大势所趋,因为其实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真正稀缺的——时间。并且感谢支付宝和微信,现在想要收费真的是分分钟的事,所以门槛很重要,永远不要低估人的懒惰程度~
所以我一直坚定的认为内容付费是必然。虽然范围不会短时间内扩大的很快。

不过我对于罗胖所说的付费内容的传播和影响方式更大,并且举了韩寒、冯唐作为例子...实在是不敢苟同。因为他举得例子们自己都是依靠免费才建立起真正庞大的粉丝群的好嘛~你当韩寒的博客是假的、冯唐的微博是假的嘛~如果仅仅靠图书,我完全不觉得他们会有如今的影响力...我觉得不是由于内容付费而让他们产生了影响,而是因为他们有了巨大的影响,才享受了收费的权利。

就像内容收费的现在,其实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最大的动力还是产生内容的人不是么...同样的内容我写出来和罗胖写出来影响就是不同的呀~尤其是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为了效率最大化,读者会不自觉的筛选内容输出者来决定是否付费不是么;即使是【得到】里面的匿名,其实也是因为有了罗胖的品牌背书所以才会有人肯只看标题就付钱的~

所以我会觉得,内容生产者在一开始就是要接受一时的内容免费,来扩大影响力,等到成熟了,才能开始玩内容付费的高阶版游戏吧~内容付费大概是检验内容生产者最好的标准,就像以前在红馆开演唱会是检验一个人在HK是不是成名歌手的标准~(暴露年龄了...)


还有好多有意思的零散的点,然而懒癌发作不想写了,就是这么任性哈哈~

忙活了一下午,内容供应者真是不好当...
以上

 6 ) 许知远VS 李安,从中看两人对这个世界的叛逆和偏执态度差异

通过看这个剪辑版的采访视频,对采访过程许知远的表现有一些不舒服,李安本身是一个慈祥温和的长辈,用艺术来抒发对人性和世界纠缠的绵绵情感,可是许知远一直试图用很尖锐的角度去探讨他想要寻找人的动力,去探寻人性的疯狂和爆发,他的频道还是偏向于极端和偏执,而李安与这个世界的相处就比较温和通达。所以这个采访过程让我感到,许知远的采访风格对李安是不礼貌的,而且是残忍的,就像在采访中李安说“(你这样问我),这是不公平的”

      许知远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许知远自己在这个社会就没有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他是脱离和反抗着世俗的,所以他是偏执的极端的,他不会轻易表现出对这个世界温和的一面,他只想从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物采访中去寻找答案,试图通过探索别人来确立自己的位置,不过这个过程中,就像他自己说,他会带着偏见出发。

      他们俩的碰撞确实产生了火花。相对来说,整个过程李安继续一贯温文尔雅的祥和姿态,不对世界表现得那么偏执和极端。对,是表现,和许知远相比,李安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他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时候会表现得温和通达,内心里,李安其实也是一个不安分的,有偏执的一面,不过李安已经懂得了和这个世界和睦相处,他懂得了人的局限,他也经常提到命运的安排,他的叛逆和偏执则通过电影的方式去表达,这就是李安的处世智慧。

    总的来说,许知远风格的采访还是不错,他带着他的偏见来看这个世界,这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反思自己和这个社会的机会。最后,希望许知远早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后带给我们更加精彩丰富的呈现,也希望李安在电影里更加完满地表达自己。

 短评

看了贾樟柯这一期,你会发现,他真的是双子座,敏感,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颓得不行,一会儿说要放弃,一会儿又坚强如故,总之适应性太强了,适合生长在这个时代。

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 许知远想和商业靠近,又有点装。不纯粹。罗振宇和李安的采访给我印象太深。

    9分钟前
  • 你好德先生
  • 推荐
  • 许知远总想挖掘他人身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并总用无时不在的偏见与批判做他以为是洞见的嫁衣,他身上的拧巴和纠结,难道不正是他想寻找的个人认知与时代趋势的内核矛盾吗…他采访的所有对象都比他想得清楚,尤其是罗振宇和张楚,但他有一句话我是赞同的,崇拜并欣赏复杂性.

    12分钟前
  • Being槟
  • 推荐
  • 被访者很诚恳,也是极有深度的对话,但许知远太喜欢用自己的语境去套别人的话了,而且什么“时代”啊“情绪”啊,简直就是他的口头禅,听着累

    16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 其实反倒是看完《十三邀》,对许知远改观很多。他或许带着些知识分子式的俯视,不自觉地用“精英理念”去悲悯众人,但他在节目里的坦诚极为动人。我们这个时代,罗振宇跟马东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有一个许知远挺难得。我大概永远都不会是那种两眼一翻,嘲讽理想主义的人。

    17分钟前
  • 走走
  • 推荐
  • 有点意思,但是许老师有点太喜欢把别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来思考了。

    20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推荐
  • 1、罗胖的这期可以确认我是个开放、拥抱改变的现实主义者。心里模糊的意识都被他表达出来了。嗨森啊!我爱矿泉水胜于红酒。2、许知远那句【你不觉得挽歌很美吗】着实惊了我一把。再美也是挽歌。3、给自己的认知系统升维。时间在咬人。4、【我知道你想勾引我说理想主义】哈哈哈笑滚。

    22分钟前
  • HeyMe
  • 力荐
  • 高端名人访谈节目,虽然许知远不是专业的采访人,对话的衔接与问题的抛出略微尴尬,但他和嘉宾的水平已经足够支撑这档节目了,各种思想的交汇与观点的碰撞,许知远与嘉宾的个性尽显无疑。访谈将嘉宾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革结合,从个体映射时代的同时探讨时代对人的影响,格局很大,比鲁豫有约强多了。

    26分钟前
  • 1只醉鹅
  • 力荐
  • 看许知远这个人就不舒服,不喜欢,在做这种节目之前,先去学学采访吧,你带着所谓自己的“偏见”去采访别人,没问题,但是你的偏见并不深刻准确有意思

    27分钟前
  • 叉个手
  • 较差
  • 俞飞鸿是真美啊,所谓顾盼生辉,人生根本毫无意义,就活得乐呵点,她比很多人都通透

    31分钟前
  • Kojote
  • 还行
  • 记忆最深刻的是采访罗振宇那一期。通过许知远与罗振宇这场对话,很明显能看出他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许知远至今仍是是迷惘青年,质疑着这世界的一切,质疑生活的意义。而罗振宇,更像是一个不要脸的无赖,他自己多年经历竟让他就这样笃定了自己的思想毫无差池,自己的行为不可左右,自己就是真理啊

    35分钟前
  • 招招
  • 力荐
  • 这个许知远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系列,恰恰被他自己毁了。一个迂腐清高、没有气场,一点都不落落大方的人,完全糟蹋13位嘉宾。很讽刺。

    36分钟前
  • Henry Gu
  • 较差
  • “跟许知远交流很有趣,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听得懂。"罗振宇的感悟很打动我。 带着偏见的许知远和带着偏见的时代人的对话,不加设计,彼此尊重,最可贵的是彼此通达,看得很痛快。

    41分钟前
  • 大青山
  • 力荐
  • Word 天,罗振宇对话许知远。当许知远低头害羞的笑,罗振宇双手挥起来讲嗨了,突然想他俩在一起。听过一句话“当一个虚无主义者遇到一个野心家就可以改变世界了”,感觉不是把世界毁了,就是把世界建成乌托邦了。特别希望他俩能结婚太有戏剧性了。虽然完全两种人,但都是坦诚的人,欣赏。

    44分钟前
  • 西班
  • 力荐
  • 第一季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很喜欢看许知远的清高、愤怒、困惑、痛苦,被一个个对谈嘉宾搅浑、打破。节目尴尬得让人捧腹,但也很欣赏这种质询的态度。就算没有答案,至少也去追问一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4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 我觉得对话李安还是挺好的

    48分钟前
  • llw
  • 力荐
  • 内地独一无二的深度访谈

    53分钟前
  • 马扎罗
  • 力荐
  • 李安谦逊外圆内方,俞飞鸿淡然外柔内刚,都是欢喜的。倒是许知远,人不如文耐心好看。

    58分钟前
  • EEingxyz
  • 推荐
  • 许知远的视角挺好的。可以粗略视为豆瓣视角,而对手们表现也不错。很值得豆瓣的朋友们看一看。

    1小时前
  • 比多
  • 推荐
  • 虽然很多人表示对许知远的反感,但我倒觉得这种精英悲叹的知识分子有他本真的东西在,挺有趣的。我们这种人生存在世,心里的悲哀撇到一边,只追求现实上的手段,他也不过是我们内心深藏一面的放大化,看到他四处碰壁,怎么能不觉得有趣又可悲。真挚和敞开就是这么回事,不感情用事了,就明白了。

    1小时前
  • 纯Jun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