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对表达论点不重要的东西
1,插画
抽象度量衡
纽约客封面
乐高模型 分辨率低
真实生活不能和工作生活混合
不是要等灵感 而是真实地坐在书桌前为灵感创造机会
专注于手艺和辛勤很危险
把你认为最后悔的一部分放进去-通常很有趣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
重新组合你知道的东西
当严格无情的编辑和粗枝大叶的艺术家
不要恐惧创作
有一幅画可以让我意识到我活着 或者我爱别人 或者我害怕
让视觉艺术发声 就像控制钢琴琴键一样
2.鞋
我们的脚是用来行走、奔跑的 偶尔也用来攀爬
赤裸着双脚就可以完成这些动作
但现代运动员所需要的
早就超出了脚原本的能力所及
艺术-来自创作个体的终极自我阐述
而设计是为他人解决问题 并希望穿在别人身上会很好看 对别人来说会是很酷的
每双鞋都有一个故事 不只是随手画画的设计
有很多的努力 赋予这些设计不同的意义
处于会让许多人感到不适的境地 激励、压力 因为你必须掌握全新的方向 还需要说服其他人这是个好决定 庞大的责任 前进的动力
我喜欢指导年轻人 因为这可以传承你所知道的一切 真正的用意是帮助他们克服恐惧 让他们勇于尝试并发展自信
我们是为了篮球的未来而设计
我可以设计一个符号 可以代表这每一个故事
当你看到电子动态调整鞋带 你会想 这样的鞋有什么存在的原因吗 没有 但就像许多伟大的事物 你创造了它 人们就会开始渴望它
赶快到外面的世界 体验人生 让你的脑袋充满生活阅历 再将经验诠释为独一无二的全新设计
有许多设计师非常擅长改良和阐释现有事物 只需微微的修改 就可以打造精巧的艺术 而不过火
对我来说 身为引领创新的设计者 我的任务就是全力深入思考未来趋势 你必须观察世界的面貌 然后决定“好” 我要解决一些问题 我要增加一些设计特色 把所有特色加以融合 冒点风险 做出假设 再将一切组合起来 这样的工作可能充满危险陷阱 但如果人们对你的作品既不讨厌 也不喜欢 那么你还需要再加把劲
3.舞台
我可以找到光线活着拿掉光线 并将事物塑形成可以让光进入的样貌
我会开始问自己 为什么要跟这些人打交道
这个作品和我有什么相关性 我可以赋予它什么
秀这个字意味着你在展出什么 而不是搜寻什么 如果你从未找寻过 你又有什么可展现的呢
光线 比例 时间
如果俯瞰着事物 会比较容易找到模式可循
力量和不完美之间的张力
当你创造了一个不断变换的场景 观众们都会觉得很惊喜
创造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有意义的物件是更有帮助的
最后一切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Destroy and reborn
4.建筑
你一旦将这些好不相融的概念强行放在一块 你会得到一个新的混合品种 最终样貌会很特别 因为它的呈现方式大不相同
我们建造的建筑 要么开放多重的可能性 要么阻碍邂逅和联系
在所有人放心前 无论问题多小 我们都会想办法解决
若你不是在实现梦想 那七年会是很长的时间
当你超出中立的范畴 那一定会有好坏两方的评论 若你太认真看博客上的留言 那你一定会很难过
即便其工艺十分精致 也经过计划、沟通、设计还有测试 当成品出现时 要让人觉得毫不费力
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成为定义你这个人的价值
小孩可以在湖面上溜冰 因此原本是障碍的东西成为了大家沟通碰面的地方
在发电厂建立滑雪场-本质上也体现环保理念(清净科技呈现出近乎乌托邦的可能性 烟囱从污染的代表变成庆祝的标志)
你可以利用一些 被视为基础设施的建筑 并结合他们的优点 如此一来 就能产生证明的社会及环境效应
那些综合建筑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因为它有强烈的必需性与实用性 并使之富含诗意和可能性 有这样的建筑就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发现若不是身在其中 你就无法为这个世界思考
5.汽车
我为什么要打量这辆车?因为它也在看着我 它触动了我的内心
如果不把骨骼弄对 无论你如何努力都设计不出好的东西
真正的天才之处是拉尔夫负责设计数百万人想要购买甚至喜爱的车 而不是少数几百个富豪想要的非同寻常的汽车
最棒的设计永远是饱含情感的
人们不仅仅是喜欢而且是珍惜我们的设计 同时产生了一个群体 (SRT)
把汽车视为生活的第三空间-把你对生活的喜爱带入第三方案
If you can find another car, buy it
不管处境多么艰难 千万不可妥协产品
万万不可
6.平面
你必须带着兴味设计
在完成设计成品后5-10年去重新审视 因为有时候需要微调
设计时1必须考量到人类的行为
你没有改变任何人 你只是让他们看起来更好而已
每份工作都有一个时刻
你正达到最高点而且十分得意 那瞬间你好像施展了魔法一样
我一直以还没创造出最好的作品为动力 创作就是一切的核心
7.摄影
相机只是工具 重要的是相片里的故事 传递的讯息和感受
如何让照片触动人心 这是一种简约的构图与身心力量的结合
在拍摄之前 我的内心所想不是“我该怎么拍出一张好照片?” 而是“我能从这人身上知道什么”
为了让被拍摄对象敞开心房 你必须付出才有收获 他们像花朵一样盛开在光线下 那是你要的感觉
拍摄照片很需要技术 但其中99.9%的时间是在与被拍摄者建立关系
只有存在必要的线条 不必要的就舍弃
我不能解决问题 但我能刺激思考
好的设计能简化复杂的世界
大喊自己的突破使被拍摄者卸下心房
我放黑色的背景 因为我想要营造一种亲密感
我认为绝对不应该让工具传递你要展示的讯息
我必须亲近我拍摄的对象 而且我必须亲身感觉他们的感受 这是成长和经验的痛苦过程
要了解你不曾经历过的事情
当你坐着不动的时候 你的观察力就会激增 你能挖掘人的境况 那是非常强大的能力
最棒的光线就是纯粹的日光
事前做足功课是很重要的
替人说故事的责任 而且要说的对
你要找寻的是 觉得自己离灵魂最近的时刻
8.室内
我们的任务是将顾客的想法以及建筑物的生命转化为设计语言
建材必须搭配环境一起看才更有说服力 至少在灯光下必须是这样的 对比是了解建材的最好方法
为了找到合适的建材 我们必须找出与他相反的材料
重点是如何让人们觉得到了这个环境之后 比他们刚来的时候感觉更好 重点是营造幸福的氛围
最棒的成品永远是合作完成的 你必须打样才能让产品更精致 需要多次反复修改 最后菜得以完成
将情感融入大量生产系统
设计因为有限制而成长 你需要遭遇严重的限制 这样你和其他人才能想办法解决
那些房子虽然都即将被拆毁 但上面都有十九世纪的美丽的瓷砖 当时没人懂那些瓷砖的美 我和我母亲以前晚上会带纸锤子和凿子一起出去救他们 免得他们隔天就被大铁球砸毁了
从过度奢华转化为奢华就是关注 它是一种关怀 它使平凡变成非凡
我希望我们可以让人类更幸福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p1.最大的感受还是会觉得艺术家太强了,生活中最细节最平常的东西中在他们的眼中完全不一样,就像这位纽约客封面的设计者, 他是带着一种抽象的眼睛去看待生活的,并将灵感付诸于N是那么的有趣,他们的眼里的世界和我们真的是不一样的,带着这样一种视域去看我们生活的所有东西,都会觉得有趣了不少,而这份艺术一些可爱一些的创造力,在当下的社会实在是太稀缺了,哪怕只要多一丢丢这样的思维,我们的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一些。
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据说也是它拍的最好看的一部。如果想了解时尚设计行业顶尖设计师的理念,这部纪录片是个很好的选择。简单记录下观后的感悟吧:
【插画】
本季最有意思的一集,没有之一,《论轻微社恐的插画设计师如何面对镜头大开脑洞设计作品》。
这集有个大部分场景下都适用的定律:DDL不会激发你的创造力,这让我想起了以往各种被DDL支配的时刻......
【鞋款设计】
本季最喜欢的一集,没有之一。讲的是耐克乔丹的设计师汀克的故事,这个人的经历很特别,作为一个退役的撑杆跳运动员,怎么会想着从建筑学中取材去设计鞋款,现在看来还是觉得很神奇,能让人看完后立刻去关注了下他设计的鞋(好贵...)。他的理念可能比鞋款更神奇:
走出去,好好体验人生吧~
让你的脑袋充满生活阅历~
再将经验诠释为独一无二的全新设计~
颇有人生指导意义的三句话。
【舞台设计】
一开始困得要死,但后面几分钟真的挺精彩,感谢我坚持了下来......
这位艺术家很迷人,她不同于那些典型而偏执的艺术家,愿意去探索一切,例如音乐、经历、思考等,从中沉淀和发掘艺术,这是我非常欣赏她的一点。
舞台设计是一类非常特殊的设计,这也由此引申出 并非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放在橱窗里静态展览,它们当然有各自的表达情境。但怎么去探索想象力、如何高标准表达、如何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其实是三件非常不一样的事情......好难。
【建筑设计】
开场就是盗梦空间的场景,有点炫酷。建筑师会和造梦师一样炫酷吗?
建筑设计师比亚克认为建筑设计强调包容性,包括山形住宅、8字形三维住宅等,都强调了这种将日常生活和田园诗意相结合的构景。虽然我不太能欣赏他的这两个作品,但这也不妨碍他设计出美国世界贸易中心、谷歌总部大楼、华盛顿红皮球场 etc. 这位建筑师还出了一本书,《Yesis more》,查了下,貌似大家都觉得不怎么好看......
【汽车设计】
dbq真的看不下去......
【平面设计】
说到五角星工作室,说到宝拉,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到win8、Tiffany Co、POV logoetc.嗯,实力镇楼先。
我觉得这位设计师最有意思的点是:在出租车上想点子,然后记录下来。她的设计理念比较玄学:设计时必须带有兴味,如果缺乏兴味,你是设计不出来的。或许,这个兴味指的是设计的愉悦感?
她的丈夫也是一位设计师,但他们坦言,两人从不会一起工作。因为他无法处理她的作品,而她也不了解他的作品。双方都很尊重彼此,这一点挺戳我。
这部还有一个彩蛋,宝拉会教你——设计类人员如何和甲方battle,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节奏把握得绝妙。好了,这又是本季必看的一集。
【摄影】
这部关于摄影的纪录片,对我们日常接触的拍照/摄影,并没有太多可参考的价值;但是对于同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方式,可以给到我很多思考,比如:
-要了解你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要有同理心-
对于摄影师来说,他无法经历被拍摄者经历的所有,所以需要同理心;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确实也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但理解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很快建立链接,所以同理心在这个场景下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去你的注重外表、八面玲珑,我想要真实的东西-
这貌似和我们平时的摄影理念不太一样,我们追求拍出来的内容可以好看、能PO到社交平台上;但很明显,摄影师普拉登是需要将真实事件展示出来,将背后真实的故事传达给全世界,他背负着最真实的使命感。
-当你坐着不动的时候,你的观察力就会飞升-
我试着以各种姿势和状态去观察周围所有人,被大家说今天状态不对劲......
这部纪录片的槽点是,部分内容各种马赛克,绝了......
【室内设计】
设计师伊尔莎一开始就说:室内设计是最不受重视的领域(What? Who? Why?)。我只能说,室内设计和居住or使用者体验感关联度很高,想一想逛宜家的经历就知道了......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体验,一直是设计类行业所追求的主题,对伊尔莎来说也是这样。她设计前一定要实地去了解客户的要求和生活状态,力求营造幸福的氛围(客户思维和前期需求调研真的很重要啊)。同时,纪录片也有提到她成长于思想自由的家庭,这和她的设计理念的萌芽和生长是分不开的吧。
小彩蛋:澳洲品牌Aesop店面也是伊尔莎设计的,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和筱瑾吹牛的场景,内容竟然是:等我有钱,要把全线护肤系列都换成Aesop......呵,女人。
刚刚一口气看了Abstract前两集,觉得欲罢不能,趁着余热来写一下观影体验。
第一集:
Christoph Niemann是经常给《纽约客》(the New Yorker)画封面的平面设计师。他是在纽约生活过很多年的德国人,后来又搬回了柏林寻找灵感。他自诩为一个控制狂(control freak),虽然同意拍这个纪录片,但他却只愿意展现他在工作室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的时间段,外加一点参观博物馆的场景。
最近我自己的职业生涯陷入有点苦闷的状态,但是Christoph在这一集里面说的一句话却很令人受鼓舞:“运动员每天练习,音乐家每天练习,谁说艺术家就不需要练习了?”
诚然,对天赋要求如此高的这些职业都需要日夜的练习,我有什么理停滞和懈怠呢?
第二集:
恕我孤陋寡闻,此前我并不知道一手创立和设计Air Jorden的是Tinker Hatfield。我想这一集对于很多球迷,鞋迷来说一定很燃。
从这一集里面看,Tinker Hatfield是一个很典型的西岸酷大爷。他的很多生活方式,经历和想法和我去年在加州实习的老板非常像。我老板应该和Tinker Hatfield一个年龄,也是每周都会开着老爷大众小货车去海边独自冲浪两三次。
Tinker Hatfield有着令我羡慕和非常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职业:建筑师,撑杆跳运动员,设计师和成功的商人。比起Christoph Niemann,Tinker Hatfield更像一个实干家而不是艺术家。Tinker Hatfield是更加美国化和商业化的球鞋神话。
这一集让我想到最近在看的创业鸡汤《Zero to One》,Tinker Hatfield经历和最后话让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体验生活和解决问题是创新(innovation)的关键。
待续后面几集:)
第三集:
看这一集之前我都没有想过舞台设计师是不是艺术家,但是看完这一集我觉得Es是我会喜欢和未来应该去多认识的那类女人。
舞台设计师不只是为别人的表演服务,这个舞台也是他们的演出。同理,好的舞台设计不只是作为演出的绿叶,而其本身就值得被当做艺术作品被欣赏。Es这个人很艺术,却又不是不是典型而偏执的艺术家。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像有些艺术家所拥有激情燃烧的小宇宙,而是从幼时学习音乐,漫游伦敦,屋顶幻想一点点厚积薄发而来的。为什么我喜欢她呢?因为她能够持续地探索自己,和其他艺术建立联系,创造出极具她个人特色的舞台却又不夺去别人的光彩。
光影舞台的艺术只存在在这一瞬间,和你的记忆里。
第四集:
纪录片的最后,工作人员问Bjarke Ingels:“你有梦见过建筑吗?”
Bjarke Ingels笑答:“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梦过我的工作。”
而建筑是我从小的梦想。至于为什么最后我没有学建筑,我自己和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在看这集之前,我以为这集会让我觉得非常惊艳,然而看完之后居然有种“丹麦建筑师年轻有为,敢做敢想走向人生巅峰”的感觉。这一集有一点像他个人作品和美国梦的宣传片,让我觉得有点苍白。
建筑的意义是什么呢?让人们住上经济适用的房屋?个人的艺术成就宣言?城市的地标和集体的认同?还是美学和文明的跃进?
我现在心里面想的是:以人为本。
5-8:
昨晚一口气看了6-8集。而前晚看完第五集没有写评论可能是真的因为我觉得有点无聊,无话可说。
可能因为这部剧每一集有不同导演的原因,我觉得风格差距挺大的。5-8集让我觉得有点意兴阑珊的原因就是少了第一集那样的艺术感,更多的像普通纪录片那样的演绎。第七集平面设计我觉得如此有趣的话题都被叙述得没什么意思。
本来看了第6集对这个叫Platon的摄影师还挺有兴趣的。但是看到一张他拍的中国politician的照片,我就不评价了,大家自己分辨吧。
P.S. Netflix这部剧第一季主要还是描绘了美国纽约附近和跟欧洲比较紧密的艺术家,对于想看一些西岸文化或者亚洲文化的观众可能会比较失望。
PPS = = 看到最后觉得《纽约客》是不是给了Netflix什么好处,感觉打了很多软广告。
这一集讲了一个建筑师 世界有名 就叫他big 长得很像小李子和小贝,有着很大的建筑经验 设计的建筑物就像是一个个立方体搭出来的 开头就是讲了 盗梦空间 他的一些设计主要还是节约成本为主 在很多地方有空前的思维 有很强的三维能力 会让人惊叹它是一个天才,能设计出这个世界上意想不到的建筑物 ,非常的年轻 41岁就是世界有名 还有就是能源再回收 结尾设计的吐圈的烟囱真的是让人有科幻片的感觉
大概13岁的时候,偶然间看到央视在播一部关于高迪的纪录片,被他的建筑里诡异又明媚的线条死死抓牢,旋涡一样就这么陷了进去。于是下定决心要当建筑师,又因为高考失利读了工业设计,后来又响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召唤,成了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而回头看看这一路,抛开自我的因素命运的因素时代的因素,人生最偶然最不可思议的那个转折点,还是当年在电视机前被高迪深深震撼的那一个瞬间。荧幕上的圣家堂,在巴塞罗那的天空下闪着耀眼的光。
而花两周刷完 Abstract ,结尾的那一刻,几乎有一种回到 13 岁的那个瞬间的错觉。8 位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无数炫目而充满力量的设计,也闪着那么耀眼的光,让我差点忘记了,其实那些闪亮的、抽象的、艺术的、美的部分,并不是设计的全部。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它的切入点其实有问题。设计,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从抽象的想象到具象化的过程。而影片取名 “抽象:设计的艺术”,把重心放在了“抽象”上,弱化了“具象化的过程”。而“抽象”这一部分反而是很难呈现和记录的:你要如何用镜头捕捉设计师脑海内灵光一现的瞬间呢?而且真正的专业的设计师并不完全依靠一瞬间的灵感,正如第一集中的插画师 Christoph Neimann 所说
Chuck Close said, ‘Inspiration is for amateurs. Us professionals, we just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One thing I love about that quote is that it relieves you of a lot of pressure. It’s just about showing up and getting started. All that matters is you have to sit at your desk and draw, and hope for the best
换句话说,没有专业的设计师会每天起床上班坐在电脑前面等灵感。所有接受过系统的设计教育或者自学成才的设计师,无论是哪个领域,都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方式、工作方法、过程。最最抽象的审美与灵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工作之后,最讨厌听到非设计师朋友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搞艺术的blablabla。这应该也是大众的对设计师的最普遍的误读之一吧。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信仰思考诉求。而设计师则是为了满足他人诉求、解决他人问题而存在的。如果你是纽约客的插画师,你是为了唤起人们思考而设计;如果你设计 Nike 球鞋,那你是为了穿鞋子的人而设计;如果你是舞台设计师,你则是为了歌手和观众而设计……是的,剧中的每一位设计师,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然而他们的背后,是一整个团队,无数的研究、试验、交流、沟通、反馈、重复,才足以成就最后的设计。转瞬即逝的灵光乍现,天马星空的想象力,独到的审美眼光,这些听起来几乎成为“设计师”代名词的元素,仅仅只是设计的难以捉摸的闪光面而已。
但也正因为这些闪闪发亮的美好,平行空间里的无数个13岁小孩,被这些光芒吸引着,进入了设计的旋涡,改变了人生轨迹。从这个意思上讲,影片完全是成功并且非常精彩的。尤其是当你发现她承包了你去年看过的所有演唱会的舞台设计,她设计了你最爱品牌的店面,他设计了你爱的球鞋……你会发现他们离自己很近,你会发现好的设计其实离你很近,在你的生活里闪闪发光。
是的,这是一部“过度设计”过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有以偏概全误导大众嫌疑的纪录片,但也是给设计师们的一封闪闪亮亮的情书。你会爱上设计的闪光面,也要记得并懂得享受它复杂理性冷静实际的一面,你会发现,这才是真实的设计的“艺术”。
整个片子都在告诉你品位是什么
不管你想成为什么,都请你多多练习。
喜欢1、3、4集,特别是舞台设计师Es好厉害!而且气质迷人。丹麦建筑设计师有一些我在哥本哈根看到的场景很亲切,喜欢现在的丹麦。
非常希望出续集,可是好像没有任何动静。
"Inspiration is for amateurs. Us professionals, we just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怎么港,人类之光了。
简直太棒。每一集深入采访一个不同领域的顶尖设计师,包括插画,建筑,汽车,摄影,平面,室内,场景,球鞋,带领观众进入他们的大脑,亲身经历他们完成作品的过程。非常inspiring。求快续第二季啊!
运镜漂亮!http:// 膝盖献给Bjarke Ingels/Platon/Christoph Niemann/Paula Scher http:// 有种观念认为,在自己的家乡比较难成功,但如果你在其他大城市成功了,那家乡的人会说:"他是我们的同胞,他做到了!"
每一次失败都只是上帝在问:你对这件事是不是真爱?
总体而言,鞋子和汽车设计的这两集质量赶不过其他。最喜欢的两集是舞美,字体和插画,其次当然是本行的建筑,室内以及摄影
设计源于empathy和humanity,最喜欢Platon,他能通过言语一步一步引出摄影对象独特且丰富的情感和性格,然后用快门记录这短暂的人性流露瞬间。清末的人们愚昧地认为照相会摄走人的灵魂,但是摄影的精髓又何尝不是抓取人的灵魂呢?
Netflix的纪录片巅峰之作。每一集为了配合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而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片头设计。这个系列吸收了chef's table对于让的挖掘和tale by light的专业性。期待第二季。也期待哪天Netflix能做一个电影导演或者摄影师的纪录片。
第一集第三集都好看到爆炸。而且画面也超级美,分分钟想截图。
空白符號的命運,虛空的旋進,空無意義的、義務式的眩暈,對任意的必要性的激情。無節制的多巴胺消耗與再生產。逼真的假象或施魅的擬真。刻奇設計的生命循環週期:生產 - 消費 - 即刻報廢。「讓意義疲勞,消磨它,弱化它,以便從零能指中,從空白詞語中解放出純粹的誘惑」——這便是當代設計的力量
相当都市感的纪录片,不仅纪录的内容是创意人士,纪录片呈现的方式也让人耳目一新。它的编排逻辑和《主厨的餐桌》如出一辙,不过在这里我们看到:设计是一种语言,它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传递他们的生活哲学。
严肃的艺术家都是苦行僧。
看完这部纪录片延年益寿至少三年。
As a designer, it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to become self-expressive. The end goal is to solve a problem for someone else.
太好看了!通透,简单,有趣。第一集插画,12:40分开始的音乐盘活了整个节奏,soundhound搜了好几遍没结果,然后最后看到composer是Mark Mothersbaugh!真的绝了!
其实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开阔些,名字也可以变成Abstract: The Art of Life,如今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师,设计不只是工作,更多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