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上海往事

    大陆剧大陆2004

    主演:刘若英  赵文瑄  寇振海  严晓频  茹萍  王琳  

    导演:丁亚民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上海往事 剧照 NO.1上海往事 剧照 NO.2上海往事 剧照 NO.3上海往事 剧照 NO.4上海往事 剧照 NO.5上海往事 剧照 NO.6上海往事 剧照 NO.13上海往事 剧照 NO.14上海往事 剧照 NO.15上海往事 剧照 NO.16上海往事 剧照 NO.17上海往事 剧照 NO.18上海往事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9-01 14:19

    详细剧情

      该剧以文坛传奇人物张爱玲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张爱玲从14岁一直到74岁的人生经历。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从张爱玲到美国的婚后生活说起。一天,张爱玲(刘若英 饰)收到国内寄来的一个箱子,里面是母亲的遗物,她睹物思人,记忆的闸门像泄洪般被撞开,随着她的回忆,观众将被带入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张爱玲的一生不动声色地缓缓向大众掀开:她如何在一个沉腐败落的家庭成长,而至老死他乡。她生于上海,上海的富丽文明孕育了她;她求学香港,香港的殖民文化点拔了她;她轰动台湾,台湾的文化菁英,莘莘学子拥抱了她;她隐逝美国,客死异乡,尘归大海,她的故事仍未完。所以,她从海上来,来说她自己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我没想到我会哭……(未完……)

      她来自上海,她从海上来。
     如果你心中有一个特别珍爱的人,那么你也许就会明白这种心情,不会轻易舍得去评论评述她或者她的过往。
     在她面前,我的文字太轻贱。但还是忍不住恬不知耻的瞎写些,所以说,豆瓣是个发泄的好地方。
    (咳咳,星姨,你要是看见了,记得下面那个伪装文艺的我不是真的我啊……)
     就从这部剧说起吧,喜欢张爱玲这么些年,才知道有这么一部关于她的传记剧,着实惭愧啊。
     其实也并不算早,从小团圆开始,第一遍没读下去,隔了段时间再拿出来看,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没想到苛刻自恋如我还能如此彻底的欣赏喜欢一个女人。
     看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共鸣,我始终记得她曾在小团圆里说,她想要一个紫色洞穴,她曾写给胡兰成的那首诗,以及胡兰成读后微微不快的表情。所有女人都避不开的小女儿情怀,因为藏在冷傲的骨子里所以更可贵。
     穿过所有寂寞的年华,走向你。
     来啊,我就在这里等着你,一直等着你啊。
     可惜,在没有她的过去,他活色生香的经历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带着满身风情风霜走向并未饱经世事的她。
     有时候,我一直在想,我究竟是爱这个女人的才华多一些还是寂寞多一些?
     能让寂寞风情万种,妙笔生花是件太值得敬佩的事。
     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爱情,张自然也是清醒的明白。只是,就像她说的,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人没谈过恋爱让别人知道总是不太好的。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一个能让自己奋不顾身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不论值不值得。
     哪怕是悲伤的结局,但成长也正从这悲痛中来,就这样,带着回忆,成为了有故事的人,不枉一遭。
     回到这部剧,回到正题。
     
     第一集,从张爱玲移民美国切入,臃肿秃发的老年赖雅,总是带着瓷暖的笑容。
     冬季的纽约,白雪皑皑,一个人来到异乡,或者说逃离到异乡,很难让人想不起孤单,冷清。
     并肩走在雪地里,一个高大厚重,一个娇小瘦弱,不般配,却嵌合。
    那样庞大的身躯很想让人完全展开双臂去拥抱,而那个瘦小的身躯应该也很想让人拥入怀中吧。
     冰天雪地里,他牵起她的手,放在口袋里,宽厚瓷实的笑容,经过岁月洗礼,心中依然充满渴望的理想灵魂,这样的男人刚刚好合适那个时候的张爱玲,这样的场景更多的不是浪漫,而是最踏实的温暖。
     连我这个旁观者看着也会觉得莫名心安,莫名感动到掉眼泪,像是我把她的手交到了一个放心的人手里,请他护她珍重平安,一世安稳。
     我知道,是我自作多情了。
     我是个很实在的人,我觉得张也是。再抹不掉的过去,也不如目前抓得住的温情,像是滴在清水里的蓝墨汁,漾开层层波纹。
     旁人眼里再传奇倾城的张胡之恋,不过短短两三年,是这个暖厚的老人陪伴着她走过了完整的中年。
     在最好的时候,遇见你。
     因为遇见你,所以是最好的时候。
     ……

     2 ) 候鸟

    候鸟
    连续几年,冬至过后雨雾缠绵的时节,这只候鸟就会循路飞回来,栖在我的鼻尖、喉头,扑腾在我的前额后脑,或者背心里吞吐量偏低的心肺中。自从历经昨岁的那场跨年咳嗽,如今我对它是敬畏恭谨,唯恐招呼不周纠缠日久,彼此成仇。这不,这次终于只消一个星期,它愿趁暖离去,我鼻腔里还残余着羽毛挠出的喷嚏,不想,一部电视剧却又不期而遇,泗涕纵横的局面复又上演。
    我在董桥的文章里看到他无意说起一部有关张爱玲的连续剧叫《上海往事》,因确属头一回听说,心想,要么大陆找不到,要么拍得不好,不然怎么会没有名气。前天饭后刷网页休息,到爱奇艺上一搜,才发现全集都在,好生惊喜。存好电视剧去睡觉,一夜无梦。
    人们谈论影视作品,总喜欢拿演员或者导演的说事儿。其实,刘若英的气质像不像张爱玲这个问题,丝毫不妨碍我以一颗真诚的心来欣赏这部长戏。我其实多么沉醉于这种体验,一篇又一篇稔熟于心的文字,一帧一帧在眼前化作鲜活的镜头,一个又一个被我想象描摹过多少次的男女老少,此刻穿着旗袍撩着鬓发走出了上海的老洋房……
    张爱玲的气质和刘若英的确有些出入,她冷一点,棱角分明一点,而刘若英与生俱来的甜美和圆润在戏里有些遮掩不住。至于胡兰成的饰演者,好在我头一回见他,没有刻板的印象,也不介意青年时代的胡兰成是否真有那么翩若游龙、玉树临风。想必也不会差很多,现实中的胡先生当比赵文瑄瘦小一些。爱玲的母亲黄女士以一种惊鸿照影的效果出场,我当下不觉暗笑剧组选演员的标准,原来风情万种风靡中西的美人是宋祖英那样珠圆玉润再添一点优雅摇曳的姿态呵。整部影片,除了她美,也就还剩下小周护士了,小周护士美则美矣,寒碜一点,可见剧组之用心,认真学习了《今生今世》。胡兰成倒从未交待过小周的相貌,只说她家境不好,清瘦。但体贴的剧组大约经过几番思量,认定这位寒门小护士若没有鹤立鸡群的美貌,当也不应让胡先生动心,于是自作主张让她漂亮起来。我倒颇认可剧组的这个看法,小周肯定美,有一种少女惊怯的美。
    如果关于演员的话题还有什么可说的话,其实,我希望老保姆何干的面容再慈祥一点,这位演员的面相太苦了,慈爱的人茹苦若甜,不会长戚戚。另外,关于爱玲“大眼睛双眼皮的弟弟”张子静,那位小生的演技倒是一流,像极了单亲家庭自卑怯弱的高中少年,可我只担心弟弟原本没那么帅,否则也不必终身未婚。编剧给他戏份颇多,多过他出现在姐姐文章里的频率,大约是一份深深地不忍与怜惜吧!
    电视剧我是极少看的,若不小心狭路相逢看了,对于演员的演技啊,导演的镜头啊,兴趣不大话题不多,专爱独辟蹊径研究编剧。我在网上随便浏览了一下《上海往事》的编剧,一位著名的台湾女作家王蕙玲,《卧虎藏龙》和《色戒》的编剧。而李安之所以邀她写《色戒》剧本,正因为她之前成功创作了《上海往事》。同时,她也是那部以徐志摩为题材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编剧。据她在为《色戒》做的宣传文里所言,为了写好《上海往事》,她在上海住了差不多三年。其实这话多少有点官面文章。因为,如果她面对普通观众说:“我为了写好张爱玲,曾经熟读几十遍她和胡兰成的所有中、英、日语作品,以求真切深刻地体察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一生。”观众大约对这种文人的刻苦会不屑又抵触,而旅居话题显然更符合终日困在办公桌方寸间的观众了。但我深深懂得,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无论这位编剧身在何处,心一定深驻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不仅如此,她还研读过爱玲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的日记,另外,居住在台湾的编剧女士,年轻时就通过朱家姐妹认识了胡兰成先生。
    爱玲的母亲第一次离家,临上船时,扑在雕花大床上放声大哭,“蓝绿色衣裙上金属片粼粼闪闪,仿佛泼上了一桶水。”(《雷峰塔》),当电视演到这个场景时,我非常感动于剧组的用心。黄女士的衣服绿得太淡了点,但金线图案是有的,如《雷峰塔》里所言,她“脆弱的肩膀抖动着,抽噎声很响。”
    如此认真的细节,从头至尾贯穿在影片的每一个场景里。如战火烧到香港,大学生们去医院当志愿者,受伤的年轻人疼得半夜睡不着,看见女学生走过,“小姐——小姐——”地叫着,不是为了求助,仅为让女学生回首,伤痛中有点安慰。
    这些执着的细节,让整部电视剧成为影像版的张爱玲作品。
    我特别感动王蕙玲女士给予何干的戏份。是啊,说到张爱玲大家就只会对她与胡兰成的一段姻缘津津乐道,每夜各大卫视八点档的言情剧贴上文艺的标签,仿佛观众就可以借此高雅一点。但其实她的人生中有一位非常不起眼然而至关重要的人物——老保姆何干。何干对于张爱玲,就算不比胡兰成重要,亦绝不应次于他。若关于这位善良、苦命的老人与张爱玲的关系在这部电视剧里的表现,我还有什么要说的话,我觉得电视剧没有专门用十几分钟甚至一整集剧情,来重现张爱玲在静安寺火车站送别何干的一幕,非常遗憾。十几岁从家里逃出来的小姐,怀揣唯一的两块钱去送别抚育疼爱自己十几年,并因为自己而老无所依的保姆奶奶。这一个锥心刻骨的场景,张爱玲在《雷峰塔》里铺张了几千字的篇幅,光愧疚的心理活动就有千余字。并且,当开往乡下的火车带走凄凉的何干之后,这部重要的作品正是在火车的隆隆声和作者追赶的脚步声里,沉重结束。张爱玲的少年时代,“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随着老保姆何干的离去,至此覆水难收。
    还是谈一谈胡兰成吧。我第一次读《今生今世》,兴趣也不太在研究《民国女子》那个章节。在《韶华胜极》里我就懂得,胡先生是有家国大业之志的。男女之情嘛,于他而言就是“随缘”二字。在电视剧里,好不容易等到第十二集他翩翩出场,几集下来,非常诧异编剧对他的理解。尤其是演到张爱玲去他的书房,两人谈到“兰成”之名的出处。原来,“兰成”二字出自一副对联,大意为“扭转乾坤之志最后只好化作‘扪虱’的百无聊赖”,是胡先生自己取的。当时我非常感慨,因为两位当事人的作品里都不曾写过这回事,但,这究竟进一步表达了编剧对胡兰成的理解。
    说来好笑,胡、张二人在公寓里镇日地闲聊,聊得天荒地老演了好几集,“连说话都是文章”,我在为他们的机智和才华忍俊不禁之时,也感叹,要欣赏这样一部电视剧,怕还非得具备足够的文学常识不可,否则简直不能跟上这“水晶心肝玻璃人儿”谈诗论文的节奏。张爱玲跟胡兰成谈毛姆,回顾了毛姆临终前后的情形,毛姆在森林中的小屋里孤独的逝世,几天后才被人发现。如果这个剧情是虚构的话,可见编剧之用心。她似乎有意要在那样甜蜜幸福的场景里,为女主角的后半生埋下谶言,令后人在当时就忍不住想起这些巧合,然后泪如雨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里,两人在公寓里依偎在一起谈古诗词,谈得最多的是李义山。缪钺先生在《论李义山诗》里有个说法非常有意思,我过目不忘:“盖诗以情为主,故诗人皆深于哀乐,然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缪钺先生认为义山正是“往而不返”的代表,而东坡则可以代表“入而能出的超旷”。爱玲是否喜欢义山诗,又是否与兰成常谈及义山,似无史料可证。然若从广义的“诗”的概念来讲,张爱玲显然属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深于哀乐而又“往而不返”的诗人。所以,爱登堡公寓里甜蜜的下午茶,他们为什么不谈李白、杜甫,不谈花间,我总以为,这是编剧对爱玲的深刻理解。
    如果说张爱玲的作品让我产生了“人世多难、命运无常”的共鸣,那么,这部以张爱玲为题材的电视剧,则让我深深体味到了编剧对于这滔滔人世、艰难红尘中每个人、每一颗心的体贴与慈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先生写了这八个字送给爱玲,然而说到底,受赠之人做得并不够好。往而难返,沉溺哀乐。反倒是,多年以后一位她的同道与读者王蕙玲,终于在一部有关她的电视剧里,彻底为她慈悲了一回。
    父亲是前朝的遗少,满肚子的功名学问再也无处可售,太太还非要抛下自己和一双年幼的儿女扬长而去领个洋男人回来伤他脸面。吃着张家饭长大的女儿,心里却向着早早弃她不顾的母亲。父亲气急将她关起来,也有实在不愿她重蹈姑姑、妈妈覆辙之愿。在电视剧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姑姑、妈妈的下半生并不幸福,还不如一辈子围着丈夫、女儿打转的舅妈。我甚至以为,张爱玲家里那么多亲戚,电视剧里特地让舅妈一次次出场,目的是否仅为衬托姑姑、妈妈的命运?这位没有姓名的舅妈与爱玲母亲有一段对话:“你离婚了,可是你过得并不好啊!”母亲沉吟片刻,有些心虚地答:“至少我自由。”自由的落魄,然后把经济窘迫的原因怪罪到亲身女儿身上?这样想着,我有些为她的一双儿女心痛。而事实也最终证明,赴姑姑、妈妈之后尘的张爱玲同样凄凉半生。女儿至死不肯原谅父亲,编剧倒替她做了——至少,她让大家看到一位真实的父亲,一个困兽般的落魄遗少,一个在后妻与亲生子女的夹缝中求安宁的无奈男人。佛教里说,生就是苦。也许,我们可以在事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后,为这些曾在时代的烽火与废墟中苦苦挣扎的人们,送上一份恰当的理解。
    姑姑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多少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西派作风,情、账分明,以至于她不敢留胡兰成在公寓里吃晚饭。但是,她也写过姑姑为她做芝麻酱包子的事情。没有钱去买现成的包子,甚至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豆沙馅,于是,姑姑干脆用剩下的芝麻酱和白糖来做馅,调了发粉不够的面粉,第一次亲自动手捏了“吃起来像皮革一样”的包子来招待她们母女。《雷峰塔》里的张爱玲内心只因为贫穷而触动,表情木然,而电视剧里的她,终于甜甜地对姑姑说了句:“好吃,谢谢!”
    电视剧里这样的体贴与周到的细节有很多。这两年我常常思考,理解每一个生命所包含的复杂与丰富,是不是一个俗世凡人想要生活得相对快乐幸福的必要条件?入而能出,超旷豁然,是否包含发现每一颗心的真、善、美,哪怕与此同时,我们也明明看到假、丑、恶?境由心生,闭上眼睛想象海滩上的晴天,会感到温暖,若想象置身于潮湿阴冷、毒虫密布的悬崖夹缝中呢?只会牙齿打颤,缩紧双肩吧。所以,我感动于编剧的慈悲。父亲和前夫,母亲或者姑姑,他们其实仅仅是张爱玲生命中的过客,像候鸟南来北往,栖息片刻。从佛教的意义上讲,他们的因缘终究在累世的轮回里经历了绕树三匝、拣尽寒枝,否则彼此不会相遇。相遇了,纠缠了,纵不为还前世,也还是欠下来生。
    在影片里,离世前的张爱玲回想起童年在父亲烟榻前稚声背诵《陋室铭》的情形,想起母亲离她而去无情关闭的铁门,童年的她躲进老樟木箱子,箱子合起来……我想到《小团圆》的尾声,张爱玲描述了这样一个梦境:“青山上的红棕色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她醒来快乐了很久。”之雍是指胡兰成。第一次看到这一段,我就深信,张爱玲从不后悔对胡兰成的爱,甚至在暮年临终之际,她非常感念这段爱情带给她的甜蜜,如果可以重来,她愿意生活是梦境中的样子。我本以为电视剧将在《陋室铭》和母亲的离去之后,能重现这个她心心念念的梦境。可惜没有,我有些遗憾。当然,随之而来故事结束的音乐中,我来不及更多纠结,就在张爱玲的照片回放镜头中,泣不成声。
    命运的跌宕起伏若只是编在小说里,印在书上,到底来得温和一些。然而故事和小说的背后,真实的人生却如此历历在目,不容回避,痛彻心扉。而纵是这样的荡气回肠,慷慨悲歌,一辈子最终也短得只剩下十几张神情各异的照片……我平静下来,恍然有些理解自己为什么那样撕心裂肺。桃花总会凋谢,爱恨皆成风烟。走过的路无论如何依依不舍,可就是再也不能回过身去,一旦陷入回忆,就只能仿佛回到废弃的电影片场。最后我猛然发现,自己其实也不过只是这苍茫人世的一只候鸟,停一停,歇一阵,然后回到该去的地方。这样一想,唯有珍重与感恩。





        

     3 ) 有女倾城─与夏志清谈张爱玲

    有女倾城─与夏志清谈张爱玲(上)

    夏志清在一九六一年出版了英文版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次让美国人知道了鲁迅、茅盾、老舍、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

    今年夏天回国商务旅行时,从上海淮海路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台湾知名女编剧王惠玲的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DVD带到纽约,一口气看完。像王惠玲的《人间四月天──徐志摩传奇》一样,这部电视剧令我深深感动。当看到最后一集张爱玲临死前不久念写给夏志清的信时,我决定去找夏志清。

    二○○四年十月十日 星期日

    今天早上,阳光灿烂好心情。「找夏志清去,请他出来吃个Lunch!」十二点三十分,我开车到他在哥大附近的寓所接他,一起去东六十四街的China fun「中国欢」饭店共进午餐。

    明亮豪华的店堂内大都是美国人在品尝中国美食,我和夏公坐在阳光射进的落地窗前,一边大块朵颐一边聊天。我讲:「夏公,我最近看了《她从海上来》,我算是半个张迷吧。看过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可能因为我和张爱玲都来自上海,我对她的人生与感情世界实在很有兴趣。」

    「什么《她从海上来》?我没有听说过。」夏公说:「不过,你该感谢我啊,是我把张爱玲从遗忘中挖掘出来的呀!」他讲张爱玲一九二○年生于上海,比他大一岁。他就读上海沪江大学时,张爱玲在圣约翰,正大红大紫地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到〈金锁记〉一系列小说,用柯灵的话来说,张爱玲的辉煌时期只有两年。夏公和她的第一次见面是大学文友聚会,他只记得张爱玲戴了厚厚的眼镜,穿著自己设计的「惊世骇俗」的奇异服装,她的清高和与众不同时尚风格,让他印象深刻。

    夏公取得耶鲁博士学位后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任教授,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拨款的研究资金,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他在一九六一年出版了英文版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次让美国人知道了鲁迅、茅盾、老舍、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的名字。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期间,夏志清大量阅读博览从明清到现代的文学戏剧小说,突然他发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这样的评论引起不少人的异议,认为他「过分偏颇」。但是现在我相信此书发表的六○年代初,张爱玲正在美国忍受贫困生活煎熬,这句话一定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新的希望。

    「夏公,您和张爱玲关系如何?」我问。

    「好朋友呀,我是她最信赖的人。我欣赏她能用中、英文写出漂亮小说。」老人笑了,用令我熟悉的上海话讲:「张爱玲去世前几个月给我写了最后一封长信,哀歎老年孤独生活的不易和对文学的依恋。唉,胡兰成是个大坏蛋,什么女人都要沾手,生活品格比政治品格更低下;赖雅又太老太穷,自己明明中风多次却不告诉比他小三十岁的张爱玲。结果婚后仅两个月再次中风,给了她沉重打击。张爱玲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不得不为港台写应景笑剧,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大好时光。嫁给这两个丈夫,真真作孽。」
    「张爱玲在美国为什么这么穷?她在美国的生活资金来源究竟是什么?」

    夏公讲:「刚来美国时她到麦克道威尔慈善文艺营免费吃住写作,但期限很快就到,她的小说《粉泪》也失败了。后来胡适介绍她去哈得福特文艺营,我再介绍她去麻州赖氏女子学院研究所专心翻译清代小说《海上花》,时间都不长。我再后来是推荐张爱玲到加州柏克莱大学当了短期驻校作家。但是都没有解决她的经济困境。真正关键的忙倒是在我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之后,我和台湾的《皇冠》出版集团的平鑫涛、香港的宋淇一起协力陆续再版她四○代的小说。《皇冠》和张爱玲的合同还是由我代张爱玲签的呢!虽然版税有限,但总算可以维持生活,不须四处颠簸了。张爱玲后来精神出现幻想症,认为美洲跳蚤到处跟着她,她不断搬家。根本没有家具,拖著一大堆纸袋不断四处搬家,把自己翻了十几年的英译《海上花》手稿搞丢,把赖雅的信和我给她的信也弄丢了。死时家徒四壁,屋里连一张写字台也没有,只有一个旧床垫,她太苦了!」夏公唏嘘感歎,接著话题一转,讲:「唉!张爱玲的英文、绘画、服装设计倒是样样有功底,如果她不是一头钻进什么文艺营搞创作,而是先到纽约,像你这样先打工,再读书做生意就好了。如果张爱玲搞服装设计,很可能会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等经济富足生活无忧了,再像你这样拿起笔来边经商边写作就好啦!问题是张爱玲绝不肯纡尊降贵放下身架从打工做起,她一来美国就把自己在『文学』中限制死了。」

    我又问:「胡兰成是汉奸、赖雅信仰共产党,您看张爱玲是否有爱无类?」

    「张爱玲作为文学艺术家,对爱情自然神往。她看重的是胡兰成的才华和赖雅的剧作家及哈佛背景,自然不去计较他们的政治身分了。这两个男人的政治倾向都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胡兰成作为通缉犯耻辱地死在日本,赖雅原来不是个等闲之辈,他的好友辛克莱·刘易斯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这个奖有一天会颁给赖雅。但后来他成了捷克共产党头头的好友,信仰共产主义,遭到美国文艺主流社会排斥,再加上写作不出成果,一穷到底。依我看除了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那段初恋时间,身无分文的他给张爱玲带来的幸福也实在有限。」


    有女倾城─与夏志清谈张爱玲(下)

    「夏公,赖雅死时张爱玲也只有四十多岁,依我看她也是可以再找个伴侣的。」
    「哪里容易!除了赖雅这个老头儿,依我看在美国再没有一个男人追求过张爱玲!赖雅多次中风造成婚姻不顺,后来她得了幻觉症。不过即使如此,张爱玲清醒时心地仍很清高。」

    「您举个例子好吗?」

    夏公讲,张爱玲有一回在纽约逗留数日,他去看望她。张讲胡兰成写什么《今生今世》、〈民国女子〉借自己的名字为他粉饰炫耀。给她写的信也有阿谀谄媚之意。张爱玲对这个当年曾经让她「欲仙欲死」的人早已冷漠鄙视,不予理睬。「后来张爱玲给我写信说,如果她回信给胡兰成,势必要『出恶声』的。」夏志清喝了几口青岛啤酒后继续畅谈:「相比之下,赖雅虽然苍老体弱一贫如洗,但毕竟对她怜香惜玉,关注她的写作也护呵她的幸福。赖雅以后,依我看她对男人完全失去了关注与兴趣。」

    讲到这里,夏公变得愤慨起来:「但是这个赖雅,因为穷得淌淌滴,一定要张爱玲去流产!孩子对于女人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啊。张爱玲流产后真真是萎谢了。如果她有个一男半女,在以后寡居的几十年中会给她带来多大的欣慰快乐!我想,这可能是她在最后的《对照记》中既没有胡兰成,也没有赖雅的照片文字的原因。这两个男人实在都不值得她爱恋思念!」

    「夏公,恕我直言,张爱玲从六○年代到八○年代给您写了一百多封信,在当今社会就是情人也很难写这么多信,你为什么对她这么关心备至?」

    夏公哈哈一笑:「因为才华啊,我喜欢她的才华,也同情她的境遇。张爱玲原来有一个梦想、一个期待,那就是定居纽约市,东山再起。但是她太穷了,又不肯做写作之外的事,怎么可能在纽约生存呢?我有时想,如果她生活在纽约,可以写写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林肯中心这些有血有肉真实的美国大都市生活。可她来美后一直在小地方生活,孤陋寡闻,拒交朋友,总是独自埋头写些三、四○年代旧上海的东西,虽然她英文好,但美国人是不要看的呀!张爱玲对现实的社会和人失去了兴趣,这是她的致命伤啊!」

    我又问:「据讲在纽约,最关心、最帮助张爱玲的只有两个人:您和胡适先生,是吗?」

    「张爱玲五○年代刚从香港来到美国时,住在纽约市救世军女宿舍中,胡适放下架子去看望她,还仔细读完了她的英文小说《秧歌》,我知道后很感动。这也促使我后来静静地读了张爱玲的全部作品。她因为胡兰成的关系被打入冷宫,但我发现她的中篇小说是最好的,无人可比。」夏公讲到他六一年的论断,还这么固执。

    「胡适在张爱玲经济窘迫时,写信推荐她到哈特福基金会去住了半年,后来胡适结束了在纽约的生活,回台湾去了。我继续尽自己的努力,联系在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的朋友,推荐她、为她找工作,这样成了张爱玲最信任的朋友。论人论文,我还是最喜欢张爱玲的华丽与凄凉。」

    我讲:「华丽与凄凉,这句话是你这儿来的呀?」

    夏公讲:「唉,张佩纶曾是位封疆大臣啊,李鸿章爱才把女儿嫁给他,两人恩爱生了张爱玲的爹,可这风流高贵的张公子却不幸成了吸鸦片的败家子。李鸿章家财万贯啊,张爱玲也是含著银汤匙出生的;可到了张公子卖掉母亲(李鸿章女儿李菊耦)陪嫁的十一幢别墅中最后一幢别墅,还清鸦片债后,他只能在上海小弄堂租一个十四平方的小屋,窝居等死了!李鸿章作梦也不会想到,他当年来美国时被美国达官显贵团团围绕,可他的曾孙女却在美国沦落去住救世军宿舍,穷到去嫁美国穷老头,穷到去打胎……这载沉载浮的人世本身就是一本小说。」八十三岁的夏公思维清晰敏锐,不愧为耶鲁英美文学博士。

    十月十七日 星期日

    这一周忙碌于商务和社交活动中,有朋友讲「在纽约生活, 好比天天过节」,说实在,不少觥筹交错的晚会,和上周日相约夏志清比起,只是淡淡一滴水。

    我几天来挥不去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张爱玲生命中如此重要、在台湾文学界又名气很响的夏公,居然不知道风靡两岸的电视连续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呢?」我拎起电话:「夏公,距上次见面,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今晚上我想到您家拜访,并请您去哥大餐馆吃饭。」

    五点钟左右,带了我的宝贝DVD《她从海上来》到了夏公家。我们在沙发上坐下,我取出第十盘碟片,夏太太放进DVD机,电视屏幕上出现张爱玲正坐著公车去看牙医,然后坐在家中地上杂堆中给夏志清写信。

    张爱玲旁白:

    「志清,多谢你来信问候,我这几年是上午忙著搬家、下午忙著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所以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诞行径。直到昨天才看了你一九八五年以来的来信。

    我这样莫名其妙,望你不会见怪。你来信问我为何不趁目前中国出版界女作家热振作一下,问题在于我得了慢性病。虽然不是大病,但光看牙医就是两年多,目前还在紧急状态。收到信,只看帐单和紧急的业务信,你,还和久不通信的炎樱的信,都是没有看就收起来了。日而久之,我也荒废了日常功课。」

    「夏公,」我犹豫了一下说:「从六三年到八二年,张爱玲给您写了一百多封信,你能拿出几封给我看看吗?」

    夏公从书房拿出几页张爱玲的信和一个她的信封。张爱玲的黑色钢笔字很清秀,信都是竖式书写的,用的是薄薄的白信纸。有一封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信,六十三岁的张爱玲在圣诞节前,孤坐在陋室的灯下给夏志清写这封信:

    「志清,年底写圣诞信,也没找出上一封信来再看一遍。忘了你提起Diana Chang的小说,寄出后马上想起来了。前几天匆匆写信,又没来得及说。其它你找人译出来,一定有许多人赞赏。……宋淇前一时又生了场大病,现在刚好点……光就我来说,我一向对出版人唯一的要求是商业道德,这些年来?珔皇冠?珝每半年版税虽有两千美元,有时候加倍,是我唯一的固定收入……」

    张爱玲用打字机打出的地址,她既没有用Eileen,也没有用赖雅Fedinomd Reyhor的姓氏,而是一个Chang。

    时间飞逝,夏公拿出一本英文著作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中国古典小说》)送给我。出门前,夏公坐在书桌前,用清秀的字体为我写下张爱玲给他信中的一句话:「我是爱著人生,对文艺往往过苛。」和张爱玲所喜爱的《论语》中的一句话:「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周励寄自纽约)

     4 ) 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

        在酷夏发现这部电视剧,让我苟延残喘宅在家里百无聊赖之际终于有了砍杀时间的利器。

        编剧是王惠玲,她将零星散落于张、胡文章中的事迹针脚细密的编织成了流动的影像,细节皆有出处,并非胡诌,可见是做足了功课。

        对白细腻,演员表演也算到位,只是由赵文瑄来演胡兰成有美化之嫌。赵文瑄人既英俊,称得上是美男子,气质又儒雅,简直可以算完美。

        他的“胡兰成”,明明始乱终弃,却好像还得着一点理,还带点天真,“我以为我喜欢的,爱玲一定会喜欢”,仿佛天经地义,却让人不怎么讨厌得起来。

        看来以貌取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前看到胡兰成的一张相,已经年近花甲,鸡皮鹤发,我又听了很多评价(不外乎骂他),看了《今生今世》,只觉得这人油嘴滑舌,面目可憎。

        看这部电视剧,又觉得胡兰成本人年轻的时候,不一定仪表非凡,却必定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行止见识也一定是极为舒服妥帖的,是人见人爱型。若是你我见了他,多半对他心存好感。

        你别骂,如果是你我看得出他的面目可憎,张爱玲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她的眼光何等挑剔!她是你我觉得平常的人她都觉得猥琐荒唐可笑的。

        况且他这一路这么多女人,小周尚可以说年轻无知,范秀美难道也眼浅?更何况见惯世面的佘爱珍。她们可都是知道胡已有妻室的(包括张爱玲)。

        也可以说这男人手段高明。不过骗人的最高境界是先骗得自己相信。胡兰成是坚信他对每个女人都是真心的。你觉得可笑荒唐,却也有几分真实。

        不过多情却是无情。胡兰成形容张爱玲是与世间万物都撇得干干净净的无情的人,像神仙一样的存在,却唯独对他动了凡心。

        张爱玲抱定决心做像她母亲姑姑那样精神与物质皆独立的女子,而她又那样聪明,鹤立鸡群。凡夫俗子庸情俗爱皆不入她法眼。她得学会忍受寂寞。不过毕竟她年轻,一时遇上个有能力欣赏她,精神上与她交流的,就深陷迷途了。

        初相识,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分手时,张爱玲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突然觉得张爱玲爱胡兰成实在不浅,所以既是不幸也是幸。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必定是极快乐的。

        人生无常,欢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沉寂与荒凉才是常态。

        张爱玲写《十八春》的时候与写《传奇》的时候笔触已经不同。先前她是冷眼看世事,自己全然不沾衣,无欢喜亦无悲哀,无同情也并不憎恨,顶多取笑两下。

        《十八春》里,她写道,“星期六是最好的,到了星期天,却已经是夕阳无限好了”,“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开始喟叹人生。

        我想,她与胡兰成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虽然结局悲凉,快乐却是让她终身难忘的。毕竟,他曾让她“开出花来”,让她曾经盛放。

        电视剧对于时间表现的不够充分,半生的岁月变迁没有怎么体现出来,毕竟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有限,无法做到像《甜蜜蜜》那样,所以我也不怎么伤感。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必替张爱玲跳脚骂胡兰成,因为我们未必了解。

     5 ) 她从海上来,带着记忆的余香

    前几日看完《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很早以前的电视剧,不知道什么原因,去年底才拿出来播,还改了名字,叫《上海往事》,辜负了如此美好的名字。
    剧集的叙述是极其平淡的,没有任何的戏剧曲折,甚至不能算是讲故事,只是娓娓道来,诉说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只是回忆而已。有的只是一些琐碎的生命细节,以及来自张爱玲文字的生活感受,也许这样才最好,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评判,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这不是好看的电视剧,但至少是一部很有味道的传记。
    刘若英的演绎也不功不过,十分淡然,柔美,知性,孤独,世俗,但是终究少了些张爱玲的傲气。奶茶始终过于温润,没有张爱玲的那种凌厉和孤傲。不过很喜欢她念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柔中带刚的坚韧和沉静。
    人的一生何其的漫长,从出生到死亡,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直到垂垂老去,张爱玲一生的时间都在写着,不停地写,不管周围的世事变迁,人情冷暖。
    张爱玲翻开母亲那个古旧箱子里面的那张相片,伴随着三宝作的音乐,钢琴丝丝入扣地铺垫,尘封的记忆就开始如同一扇大门一样徐徐开启,迎面而来的,是一阵回忆的淡然气息,带着岁月的余香,满目沧桑,余韵悠长。然后时空的交叠,文字与现实的交错,张爱玲的平实而又传奇的一生在荧幕前展开。
    张爱玲的童年是惨淡的,母亲是她唯一的希望,是她童年时期的救赎,她是如此渴望着跟着母亲生活,可最后发现,与母亲也是无法完全亲赖的。这样的家庭造就了张爱玲的孤傲和清高,自私还有冷漠,才会写下“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
    童年的记忆显得冗长而又艰辛,如此的遥远和压抑,其实一直在期待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邂逅,等待“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欣喜。
    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也没别的话说,也只是轻轻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那个让张爱玲写下如此文字的男子该是怎样的?那个让张爱玲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的男子该是怎样的?
    赵文瑄演绎的胡兰成是儒雅俊朗的,眉目分明,才华横溢,有着旧日文人的浓浓书卷气,成熟稳重,又有着孩子的纯真。张爱玲和胡兰成,是一种知己式的相知相许,有着对彼此的尊重和欣赏,“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很喜欢他们倆的对手戏,对白有着十分文艺的书卷气息,在谈话的内里是有着欢喜和爱情的。对照着看胡兰成写的《民国女子》,别有一种巧妙的感觉。
    胡兰成不是专一的男人,滥情。但是,对于每个女人的喜欢却是真的,只是没法长久而已。所以,对于张爱玲,确实是倾心的。而他要的,也是不牵绊的爱而已。
    也许,和胡兰成的爱情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张爱玲再也没有了激情。正如张爱玲离开胡兰成时说的,“我是不会再爱别人的了,我自将萎谢了。”所以在美国与瑞荷的恋爱与婚姻更多是寻求一种慰藉,一种对温暖的需索,这是张爱玲一生都缺少的,在美国孤立寂寞的张爱玲需要一个依赖,需要一个家。在瑞荷去世之前,生活虽然拮据琐碎,但至少是有依靠的,也会有略微的幸福。但瑞荷死后,不停辗转在汽车旅馆里面的张爱玲,闭门不出的张爱玲,在公寓里面孤然死去的张爱玲,心中是有不忍的,终究是残忍的现实。
    在原声音乐里钢琴的流淌下,写下的这些文字。不是张迷,但准备回头找她的作品来读。

     6 ) 她往海上去

    我在胡兰成的故乡嵊县(嵊州)分三次看完了《她从海上来》。24集,节奏静缓一如张的小说,直看得春夜寂寂、四壁敞亮,

    先生问我,为何叫她从海上来。我猜是隐指上海,又增添一些波谲云诡的效果,暗合张爱玲奇幻的一生吧。

    编剧很审慎,差不多是情景再现了。台词几乎就是张胡二人见诸笔墨的素材的连缀,连道具如张欲送小周的布料,蓝底上浮出叶子的花样,都有据可查。刘若英与其他人等的表演亦很收敛。只是苏青与我想的不同,似乎太过小巧细致,伶俐有余,凌厉不足;这样的苏青,年轻还有看相,如果老了、缩了,还搬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岂不凄厉。

    胡兰成的扮相并不让人讨厌,眉宇开阔,身形劲朗,可能比实际要高一些。因为他在送第一次回访的张走在胡同口时,曾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推测起来,大概他并没有高出张的相称感;而且,这扮相不像江浙人——少小时往往精明紧凑,年长些又常常圆头圆肚有暴发气,总归是轩昂不起来。

    这个自以为书念得不错,文人相夸是汪精卫“文胆”人,初始时面对张的奇思相炫,失了言语上所有的技巧:论乐府诗、观高更的画、描摹人生世相,一一领受爱玲的开光,只有惊羡的份。惊羡很快混作惊艳,拙拙地恭维张,倒有几分赤诚。因为深觉张的再嫁像李清照的再嫁一样,吃了大苦头,我劝自己坚定——这与双方都是一场真正的爱情。否则,张爱玲这一辈子,太悲苦了!转而又想张决绝时的话--“我就算不爱你,也不能再去爱别人,我只有自当萎谢”--能让她
    这样透彻的人透彻见了底的,于她怎能不是一场真正的爱情!十七岁时她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一语成谶。时局一变,胡的乱世开始了,他在张的面前却机巧起来。在武汉生出个小周(顺德),在温州又冒出个范先生(秀美),哪里是逃难,分明“驿路桃花”;而且还有对张说,非但要对张说,还说得花样百出,“以为但凡我喜欢的,爱玲也是喜欢的”。

    哪个女人会脱俗到与别的女人分享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私欲的借口漂亮得令自己都感佩了。

    张爱玲虽然不需要,也没有,但她是欢喜用自己男人的钱的——在她,因为俗气,所以真实——但是,想来她虽不伸手到胡的口袋掏钱用,却也绝不会愿意万一哪一天伸出手去,在胡的口袋碰到另一个女人的手吧!实况却更糟。

    张爱玲的萎谢子情感的挫败始。败在目无下尘的张看来根本提不上筷子的两个女人手里。

    这种中间隔着胡兰成的从未正面交锋的挫败,是致命内伤。

    张懂得“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但她没有实现的机会;她的聪明远在胡之上,她想要胡给一点人间烟火的供奉,胡偏不能——许是不敢给。结果,张要的自私的完全的爱,在胡那里就变成“亮烈难犯”,好像张一直在示强。

    张是一直在示强的。

    但小周和范——非但她们,绝大多数自视卑贱的女子——都天生懂得示弱。

    小周向胡先生问了半句“张小姐……”便哭了,泪淋淋地坐在江堤边,对赶来的胡赌咒盟誓“我再也不问张小姐了”。那样令人催藏的乖巧,由不得胡股掌间不多了爱惜;况成事之后,其母还亲嘱小周“要知恩”。逃难的书生,在乱世的温柔乡里,倒做起了真命天子,保不定红袖添香时,把眼前人当了小周后呢!

    范(秀美)的示弱,是枕边上的“三娘教子”:人家上海的张小姐,大家闺秀,这般对你,你不能没了良心!——当然了,从武汉到温州,在钱上一向看得紧的张爱玲,克扣了自己,源源的把汇票寄过去——教子毕,她便自弃地把肥暖的白胳膊搁在寒素的蓝印花布的被外,也由不得胡不拢被以示敬赖。

    张呢?她一开始强撑着,避开胡论及小周的津津话锋,这多少让胡扫兴,或者又让胡刺激,越发有邀张共赏之意。写了《武汉记》,留于张的案头。

    张惨然意识到自己的颓势,还在示强——拿出一块料子,蓝底上浮出叶子的花样,托胡转送小周,“答谢她对你多有照料”。这已经不像张的为人。送出礼物,似亲实疏,其实却是在确证身份,乃至名分。胡的回答却是——不必了。她也是个明理亮烈的人,轻易不受人东西;况你轻易不买这些,买了必是自己极爱的。

    ——公允已经不对,按照张对感情的要求,有个薄彼厚此才是对的;又还替小周作主回绝了张,就更不对了,他替小周做主,显见得对张就客气,也就生分了。

    胡返武汉,又远遁温州,张觉得他在难中,多少事,欲说还休。但是内中琢琢磨磨,定是磨出了鲜红的肉刺来,所以追至温州,她还吃着千里之外的醋,强令胡在自己和小周之间作选择。殊不知,小周已是陈年老醋了。

    她又是强撑着示强,对前来送餐的范先生致谢,谢她对胡多有照料。

    范得体地应对着。过分的得体,分明是吃准了她的底,才有的;分明是一个愚笨的人将计就计的可气的聪明。

    直至一直与张对坐的胡对送餐来的范诉说自己腹中疼痛,范依然是得体地、恰如其分地问询。张却是在这一瞬间满面苍凉。

    ——这分明是前事的重演。

    张爱玲再也撑不下去。最后去范与胡的居处小坐,她有了她唯一的一次示弱。她漫不经心无话找话:

    “刚才我看你绣的,你绣得真好。”这是在夸范秀美呢!

    范抢答道:“我这是打发时间。平日里听胡先生讲张小姐,说是什么经了张小姐一夸,便是好的。我今日是明白了——” 这个笨女人!一砣金没有贴上佛面,糊在自己头上人不人鬼不鬼,充了呆头神!话到一半刹了嘴,这半句话象退色的旧春联,没头脑的喜气,挂在半空,断了。

    镜头里似乎有胡兰成一个眼色,那叫“厉色以止”。

    她让自己的愚笨,像挤在鞋帮子外的肉一样肥叽叽地现在两个聪明人面前。

    ——她的话太多了。她太大意了。她原本明白她攀不起张爱玲的夸奖,更不该越了矩,敢去夸张爱玲。

    但是,她胜利了。

    这一次,张没有再自欺地嗔怪胡说:你是别人对你一好,照料你,你就要去爱别人的。当初说这话时,张还是为自己留有余地的。

    现在她离开了来时觉得有胡兰成在,便像含着珠宝在放光的温州,面对滔滔黄水,一路珠泪。不堪其情简直变成不堪其辱,何其惨烈!何其决绝!

    胡兰成,的确是别人对他好,他就要去爱别人的。这种爱,固然有大难中死亡阴影下最原始的贪恋,但这一点在张爱玲看来,怕也还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可是,要夸大了难世把他的“驿路桃花”在现实的世界里摆摆平,终使她这“海上奇葩”无可容量了。——现世安稳他许是给不了,但岁月静好却是他不肯给!

    我妄自揣想:张爱玲遇人不淑,所托非人啊!

    ——她不知道这个聪明人,虽然读了些书,却依然是个穷饥的乡下人,他是穷饥到了骨子里啊!

     短评

    影片结束的照片回放中泣不成声。感谢编剧对滔滔人世、艰难红尘中的每一个人、每一颗心的体贴与慈悲。

    5分钟前
  • 徵音
  • 力荐
  • 赵蜀黍出现之前我是拉着看的,赵蜀黍出现之后我一不小心就看了通宵。。。

    6分钟前
  • Iras🍃
  • 力荐
  • 茹萍太美,字字珠玑。

    9分钟前
  • 邱尔
  • 推荐
  • 台词都是根据书信回忆录写的,但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要聪明。塑造的最好的人物是赵文瑄演的胡兰成,温柔儒雅滥情,真诚又不知廉耻,想当渣男的人都该学学他的话术。

    13分钟前
  • 獭君
  • 推荐
  • 刘若英太乖了,念着张爱玲的台词却没有她的气韵,胡兰成给赵文瑄演得越发绵软,全不见政治“抱负”,虽然纯粹当一个唐璜式的情人来看也算得上魅力无边;剧本看得出的用功,许多有据可查的细节,才女的一生真让人一声叹息呀

    17分钟前
  • Sylvia
  • 推荐
  • 最凄凉的不是张爱玲 是张子静+1

    22分钟前
  • 茶糖
  • 推荐
  •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昨日自你处归来,心头盘唱这八个字。上海的云影天光,世间无限风华,都自你窗外流过。粉白四壁,乃是无一字的藏经阁。十八般武艺,亦不敌你素手纤纤。星沉海底,斜阳古道,临水照花,这些恭维赞美之词出自赵文瑄之口,实在难以不沦陷,温柔儒雅得不像话,他太合适又太不合适。

    24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力荐
  • 剧中的情景皆为在读张爱玲作品时脑海中想象到的景象~太经典了!

    26分钟前
  • 迪仔I编号223
  • 力荐
  • 编这个戏的,写本子的,演的,其实都在做一件不讨巧的事,稍不留神就要被口水淹死。不过……其实真的挺好的。

    28分钟前
  • 松如
  • 推荐
  • 胡兰成是多情近乎滥情,张爱玲是薄情近乎专情。刘若英演张还是过于钝,张的面相和文字多少都给人一点尖锐的感觉。很喜欢张爱玲和胡兰成恋爱阶段的台词,就那么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深情又不甜腻,文艺而不酸腐。但是想想张爱玲一生为父母战争爱人所伤,最终孤苦终老,不免叹息。

    31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35分钟前
  • 心玦
  • 力荐
  • 明知没人能演得了张爱玲...可仍狠不下心视而不见

    37分钟前
  • 王小邪
  • 还行
  • 李安御用编剧王蕙玲的深厚文本做引;继张幼仪之后,刘若英从林忆莲、秦海璐、徐静蕾等候选女演员中脱颖,诠释张氏传奇;加之赵文瑄击败陈道明、孙红雷、陈宝国、王志文而出演胡兰成;张艾嘉也赠献外婆的一件绣金线旗袍;奶茶塑造哀怨柔和版的张爱玲,虽少了冷漠孤高,亦是相对还原史实的佳作。

    3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 张爱玲其文是一码事,张爱玲其人则是另一码事,张迷粉丝就更是别的一回事。这部剧演的玲不似玲成不像成格局低视野浅还能如此高分。。顾影自怜太掉价了。。

    42分钟前
  • UVU
  • 很差
  • 总觉得奶茶的性格难以和张奶奶的“傲”联系在一起,不知演员为什么选她。第二遍看了,任何关于张爱的八卦我都不愿错过。只是把该剧的赵文瑄联想成胡兰成,怎么着都觉得抬举了胡兰成。

    45分钟前
  • Mancy Tsai
  • 还行
  • 真实的胡兰成若是有赵文瑄的半分儒雅,我也是相信张爱玲会陷的。

    50分钟前
  • 南国的小伙子
  • 还行
  • 赵文瑄演得更好

    53分钟前
  • 小壳
  • 力荐
  • 中文系必看!

    56分钟前
  • 沐恩
  • 推荐
  • 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诟病。王惠玲的编剧、三宝的作曲、金马影后刘若英的表演,剧情完全还原历史,很多对白都是参照张爱玲的回忆文字写的。只能说觉得不好看的人首先不喜欢文艺片,再者就不了解张爱玲。资深张迷五星力荐 @2011-08-03 08:06:00

    58分钟前
  • 老咪
  • 力荐
  • 连胡兰成这种薄情小人都被他演的多情且贤良,真是没什么话说了。

    1小时前
  • wa1492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