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youku.com/v_show/id_XNDkzMDA3O...
这种讲述历史的方式还是比较能接受的,一边剧情演绎,一边会有历史学家讲解解说,不失为一种了解历史文化的途径。
当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给大家都赶紧去看呐!
熬夜党福利,优酷每周一零点就更新,爱了!再刷一遍!
看到短评区里有网友提到本片就是把《征服1453》重拍了一遍,我才想起那部当初为了去土耳其旅游下载后来一直没时间看在移动硬盘里囤了几年的据说是土耳其有史以来投入最昂贵的电影,赶紧趁热打铁,快进看完了。虽然两部片子拍的都是1453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历史事件,但是从两片子在豆瓣的不同得分就知道高下了,豆瓣反绿教的“精罗”----我也是刚学会这个词,参考精日-----在《征服1453》下发表的各种揶揄也真够精彩欢乐的,我也懒得引述了,只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其实土鸡拍的《征服1453》立场也还算是比较中立客观的,对最后的拜占庭王朝并无过多丑化。不过限于篇幅和投入,对战争过程的描述自然远不及网飞,比如“陆上行舟”这场戏就交代的非常简单匆忙。网飞拍摄宫廷内部和之间的勾心斗角权谋运用明显是从《权游》现学来的,也算惟肖惟妙。《1453》这方面的内容就少了很多。对角色的塑造,网飞的片子时间多了一倍,在这点上也更是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各主要角色立体丰满:穆二世的野心勃勃锐意进取,意大利雇佣军首领朱斯蒂尼亚尼的勇敢坚毅和风流浪漫,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惶惑无助和以身殉国的悲壮,两边宰相大臣们的老谋深算精致利己都有充分表现。相反《1453》中的穆二世被陪练帅哥哈桑这条线抢了很多戏,选角也不如哈桑帅,君士坦丁十一世更像是个淫邪猥琐的中年大叔,毫无帝皇气质,其他配角就更没有表现的机会。总之,两个片子放在一起比,就是春晚和村晚的区别。最后引用知乎上关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段话结束(我是对这个亡国之君有多大兴趣才去看了知乎上这个辣么长的帖子): “我愿有一天,能够站在狄奥多西城墙上,与君士坦丁十一世对话,听他说说当初作出与城同在这艰难的决定前后的心路历程,静静地听他描述他的挣扎与艰辛,信念与彷徨,与他对视。他眼里有涅槃的火,还有新罗马城头那灰蓝落雪的天空。”
春節連假的最後一天追完了Netflix推出的六集迷你歷史劇《帝國崛起:鄂圖曼》,讓我想起兩年多前曾讀過的《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作為中古世紀世界權力與貿易中心,君士坦丁堡長達1100未曾被攻破的漫長統治,終於在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努力下,於1453年5月29日陷落。
陷落是以西方,特別是基督徒為主的西方世界對於君士坦丁堡最後命運的描述。站在東方,伊斯蘭教的角度,這個統治長達1100年的古老帝國,終於走向終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取而代之,展開一個新的帝國紀元,並自稱為「新羅馬」。
《帝國崛起:鄂圖曼》和其他類型的中古世紀歷史劇相比,在於透過歷史學者、作家的穿針引線,不同以往的角度來解剖君士坦丁堡當時陷落前後的帝國景況,與人物的細微描寫。
出席該劇擔任旁白解說的作家包括了中古歐洲三部曲的Lars Brownworth、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的Roger Crowley⋯等等;其中Roger Crowley正是《1453》的作者,由他來完結「紅蘋果」的故事最為貼切。
當初讀完《1453》之後,這個數字就此停留在我的腦海;彷彿像是一個印記,甚至迫使我點燃了前往伊斯坦堡的濃厚興趣。
如果你曾讀過中古歐洲三部曲、地中海史詩三部曲,也許在觀賞《帝國崛起:鄂圖曼》時會更有共鳴。史學家何以將這場戰役訴諸筆端,可見它對於近代世界政權的影響深遠,尤其是伊斯蘭的重新崛起。
如果我们不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视角来看,君士坦丁的陷落确实多了一点悲情的意味。但是开阔些来看,君士坦丁的“攻占”对奥斯曼来说是一个好事,犹如昔日威廉在战胜法国之后,于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之王。
命运对赌
穆罕默德于年少之时上台,朝廷上下暗流涌动大小官员心怀不轨,这时候,首先需要一个借口转移注意力,“君士坦丁”就是一个突破口,真主安拉的圣喻、无数代先王未竟的意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拿下这座城,他穆罕默德就是比肩安拉的圣人,朝野上下都得唯他马首是瞻。由于“君士坦丁”就是政治正确,凭借战争动员,朝野上的不协和音被暂时压制,穆罕默德可以实现他的第一轮资源整合。这是穆罕默德最重要的小心思,也是一场单方面的对赌,赢了,正式成为奥斯曼的国王,凭借君士坦丁的地理位置,奥斯曼的扩张就打下了第一步;输了,就么有然后了。(感觉怎么看都是东罗马惨啊)
天时地利人和
东罗马帝国作为基督教世界前线,早就被十字军东征和伊斯兰扩张搞得半死不活,领土缩小到君士坦丁附近,宛如战国末年的洛邑。唯一能支撑它的,就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军事还是贸易)、高耸的城墙以及相对占优势的海军和补给支援。来自威尼斯的雇佣军单兵作战能力强吗?强。威尼斯的船大吗?大。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高吗?高。基督教的信仰足吗?足。君士坦丁爱国爱民吗?爱。
按照传统意义来看,奥斯曼土耳其对于攻坚战是不擅长,也是缺乏耐心的,不仅是攻城技术,补给也是个大困难。但是匈牙利的工匠带来的巨大火炮,即是“加农炮”,用铸铁制成的修长炮筒,和前所未有的重量级弹丸,虽然耐用性差、命中率低,但是隆隆炮响终究能击破君士坦丁的城墙,威慑了骑士阶级,也震撼了城堡和封建阶级。城墙不再成了防守的第一首选,火炮也成了攻城利器,君士坦丁的绝望,也是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亡的前兆。
历史总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里面,君士坦丁有基督信仰加成,但“血月”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驱散了围城者心头的阴云。虽然土耳其的小船在水战中占不到丝毫便宜,但穆罕默德是军事奇才,当土耳其士兵肩抗着小舟冲进金角湾,城墙上的士兵和百姓也开始心头多云转阴。
君士坦丁期待着来自地中海的援助,但是穆罕默德的母亲给他带来了来自巴尔干不会出兵的好消息,匈牙利自己还不太行,神圣罗马帝国还在自己快乐,伊比利亚半岛还在努力收复失地,梵蒂冈的教皇早就不复昔日的影响力,更不用说十字军对自己搞破坏导致现在君士坦丁的朋友们对意大利也没什么好感。
君士坦丁是好皇帝,但是他身边的贵族还是有一些不太行的东西,有间谍在身边吃里扒外,隔壁的要塞还和穆罕默德约定好了不侵犯的条例。在奥古斯丁、查士丁尼的注视下他没有让罗马的光环坠地,他带领着市民在街巷冲向奥斯曼士兵,虽然头颅是抛去了,鲜血是撒完了,但是罗马精神依旧在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离开君士坦丁的居民也不会忘记这里,这也成为了南巴尔干和奥斯曼精神冲突的一个历史原因。
攻陷之后
一些希腊居民逃到了更西边去,虽然在之前东学西渐已在进行,但是这一次无疑是加速了传播的过程和力度。东方正统教会已经衰落,教会世界的震荡,再加上火药和大炮的广泛使用,中世纪的终结和文艺复兴的来临已经不远。
征服了横跨欧亚的君士坦丁,穆罕默德也可以高呼自己凯撒大帝,坐稳了王位的他终于可以全权掌控自己的命运,举国上下再也没有不支持他的声音。这也为他打开了东南欧和巴尔干的大门,染指欧洲的土地不再是一件难事。
欧亚大陆的陆路商路至此出了点儿问题,可能必须要开辟新的航道来维持市场供应,帆船技术的成熟和东方技术的传播让航海变得看起来更加容易,毋庸置疑的是,大航海时代已经快要来临。
总而言之,奥斯曼帝国,正在崛起。
每个帝国的开端,都充斥着鲜血、钢铁、机遇和征服。145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士和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为了争夺君士坦丁堡打了一场史诗战役。此前,二十三至军队试图夺取这座传说中的城市,然而全军覆没。无尽的屠杀中,终将诞生一位统治者,并改变未来三百年的历史。一个帝国的崛起意味着另一个帝国的陨落。
1453年5月29日,他才二十一岁,结束了罗马帝国的统治。1453年4月6日,奥斯曼军队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面对苏丹的军队,城内甚至包括了热那亚水手、西欧雇佣军在内的数千守军更本无法招架,但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仍然给予了顽强抵抗,他们依托坚固的城墙苦苦坚守了整整五十一天。5月26日,恼羞成怒的穆罕默德二世决定发起最后总攻,当城墙被攻破,奥斯曼近卫军涌进来时。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君士坦丁堡战败。整场战争持续了近两月的时间,充满了杀戮、血腥和恐惧。君士坦丁堡战败后,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伊斯坦布尔,即奥斯曼帝国的都城。
从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与其说是一个帝国的沦陷,不如说是一个帝国被攻克。一座屹立千年的城堡, 虽然堪称固若金汤但最终还是被大炮和军队所攻破。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或许也是命中注定,神奇的传说、血月的出现还有随之而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灵异事件和迟到的威尼斯舰队,无疑不让罗马人越来越丧失希望和信心。
这不仅是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纷争,更是一种文化与信仰之间的较量,而这场战争只是历史文明冲突舞台上的一段。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首都,那它一定是君士坦丁堡 。
近10年最棒的外国历史题材纪(dian)录(shi)片(ju),没有之一。讲述的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故事。 从场景到对白,让我想起了《权力的游戏》。毁天灭地的希腊火、圣索菲亚大教堂中的双头鹰铁制王座、金角湾中庞大的舰队、红色血月下大教堂穹顶的“神迹”,《权》迷们都不会陌生。 还有首鼠两端的东罗马统帅卢卡斯、英勇善战的雇佣兵头目朱斯蒂利亚尼,都似曾相识。连最后的夺城战中,穆罕穆德二世冲锋在前马失前蹄的场景,都有私生子之战中雪诺的影子。 可惜只有6集,太不过瘾。 就在差不多10年前,我看了英国人拍摄的《罗马帝国》,采用的也是影视化叙事+大片特效+专家访谈的形式。《罗马帝国》讲述到公元476年蛮族覆灭西罗马帝国为止,而这部片子讲述了东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等于是为前者画上了一个长长的句号,两者相得益彰。 1453年可能是比1644年更为重要的年代: 一、罗马帝国彻底灭亡,超级帝国辉煌千年终没入历史尘埃; 二、原先的丝绸之路被奥斯曼帝国切断,西欧被迫另寻贸易出路,这才有了1492年哥伦布的美洲之行; 三、东正教中心陷落,为后来沙俄的崛起腾出了权力真空; 而1644年的英格兰内战,只是把一个国王推翻了而已。英国的崛起进程在此前已经高歌猛进、此后也如火如荼。查理一世确立新教国教地位、伊莉莎白一世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帝国银行的建立、北美殖民地的开拓甚至于《权利法案》的出台,这些事件的意义都更为重大。 也许正因为这些,刘慈欣才会把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最后场景作为《三体:死神永生》的开篇。 与西罗马帝国最后残杀功臣,窝窝囊囊地灭亡不同,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是血战到最后一刻阵亡的。只可惜基督教世界四分五裂,轰击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强力武器——乌尔班大炮居然来自一个基督徒工程师,只能说罗马气数已尽。 而他的对手——穆罕默德二世是一个年轻力壮、意志坚定、手腕高超的君主。整个奥斯曼帝国在发动君士坦丁堡战役之前,已历经百年战争扩张出一个超级版图。在穆罕默德二世手上,“奋诸世之余烈”,完成了对基督教世界最为沉重的一击。 整部“剧”场景宏大、服饰考究、对白精彩——彻底的大手笔美剧操作。 Netflix现在似乎找到了扩张娱乐版图的最好办法:输出资本+技术以及必要的资源,同时寻找本地化人才操刀,从而使得产品在本土化和全球宣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王国》、《甜蜜家园》都是范例。 这让我越发期待《三体》。
视觉和故事部分堪比《权力的游戏》,纪录片部分只靠专家采访来呈现,尤其喜欢那个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的胖子专家,说话太逗了。。照这个趋势下去说不定以后真有纪录片团队要请顶级美剧团队来拍了
和君士坦丁陷落的著作结合了看更有感觉,实在不行,寻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也有对迭个事体个描写
精罗流泪
3.5;自视为古典时代罗马帝国及其基督徒继承者接班人的穆罕穆德二世,自幼便渴望比肩亚历山大大帝,于他的立场,非(君士坦丁堡之)“陷落”,乃(伊斯坦布尔之)“征服”;他亦无意毁灭拜占庭帝国,而意欲赋予其新生,再现帝国辉煌,结尾他端坐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即是政教合一的野心彰显。六集迷你剧撷取帝国漫漫历史一角,闪回中的前史交代性格铸成,提及奥斯曼草创时期首位苏丹的建国大梦,以及对这位年仅21岁即建大业的王者构成夺权威胁的叔叔奥尔罕王子(一窥王权争夺),历史轮廓还原明晰,细节采用推演;不过对西方世界迟迟不援并未多着墨,实则注定失陷——各打算盘的计较,君士坦丁堡作为屏障的虚假安全感(绝非壁垒,前哨而已),中世纪式的守城方式难敌加农炮。奥斯曼的“陆上行舟”之计大赞!
小皇帝差点把自己的国家干灭,幸亏你运气好,如果不能一战功成,那就只有万骨枯的份了。
怎么不说穆罕默德是杀了穆拉德二世最爱的儿子阿里占位的
男主神似少狼主。视觉化历史战役,制作非常精良,历史上略有瑕疵,比如说历史上拜占庭方发现地道的人是哪里人还有争议。
这么宏大的历史事件,拍成这样,虽说差强人意,但总体还是遗憾。
其实他的长辈们已经把东罗马收拾得差不多了。梯子已经架好,最后摘个苹果而已。
人類群星閃耀時
事发时朱祁镇正在被他的弟弟朱祁钰软禁。。。。
非常详细地展现了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的过程,同时展现了默罕默德一世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心路历程,以及当时意大利雇佣军,热那亚墙头草,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对基督教内部矛盾,奥斯曼要面对东面的游牧民,这些讲解不详。
如果是三部曲就好了(不过几乎不可能这么拍,哈哈哈哈)——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奥斯曼帝国的盛衰:1683维也纳之战;奥斯曼帝国的覆灭:一战
宏大,精彩,纪录片和故事片混杂的形式也很新颖,不过对于熟知那段历史期待更多细节和演绎的人来说,还是稍显范范了。
看得我已经精神分裂了,一会儿精罗狂喜,一会儿高喊阿拉胡阿克巴。之前只是简单的知道苏丹把船运进了金角湾,然后从西面城墙最低处攻破;原以为奥斯曼攻占拜占庭孤城很容易,看完了才知道这是多么传奇的一战。如果我们也有这样描述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史诗战役的历史剧,而不是一些辣鸡神剧,那我们的历史将被全人类所认可。
名字难道不应该是Rise of Empires: Ottoman吗。。而且其实人家原声是英语啊。。这个条目错的离谱了
得理解,土鸡祖上的牛逼够吹一辈子。
土鸡最能吹的祖上
感谢网飞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形象的历史课,但标题错了,第一季主要讲的是君士坦丁堡攻克战,虽然加农炮威力很大,但最后还是靠着人海战术夺取了城市的控制权,另外这个佣兵头子很潇洒,我喜欢。苏丹和他的继母,我总感觉很暧昧啊。
虽然是半纪录片的形式,但能在屏幕上看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还是很震撼。伟大的历史篇章总由两方共同书写,虽然对世界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但最后守卫拜占庭帝国的,只有一群意大利的雇佣兵,倒是和大阪城前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浪人,颇为呼应。我最遗憾的部分倒不是迟迟未到的威尼斯舰队,而是没能看到城外血战的同时,索菲亚大教堂里响彻天际的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