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很不错的一部片子,推荐
mini的历史剧,分三集,其实第一集就是给大家介绍个背景,cia、kgb怎么运转等等,怎么通过各种各样虚虚实实的试探、反试探来找到那个内奸,人物头绪有点乱,没看太清楚。
第二集就简单多了,前半集是布拉格之春,后半集是猪湾。我们的孤胆英雄jack屡次深入险境,又非常自然的化险为夷。开始还看到说,有讲古巴导弹危机的,可惜没有。
第三集再次从宏大背景回到地面,三位同学历尽劫波,终于重逢在一个敏感的时刻。这集应该是最有看头的,同学情、政治分歧等等,终于摆在了桌面上,这集不错,三集中最精彩。
将小人物的命运与大历史结合起来,在历史的稀疏之处编织、敷衍出一个个故事,金庸是老手,rome整的也很赞,尤其是rome,那些历史背景我们并不熟悉,看的时候就感觉特别新鲜。the company就不同了,布拉格之春、猪湾事件,来龙去脉我们都已非常清楚,看的时候自然就少了不少惊喜,算是“有关键情节透露”吧。
越狱里面有个邪恶的company,看来这个词儿不是什么好词,下次给学生上课要提示一下,哈哈
2 ) 全是自嘲
我确实又恍惚了。
周末除了远足,在家看了整整270分钟的迷你剧《The Company》。难得一部暗无天日的特工剧让我从头到尾连看三集。个人英雄主义和小俗套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哪怕只有一点略略的反战和人事的无常就已经足够lure me。我从来都是因为这样的触动而丢盔弃甲,一叶障目的给到5星。
我一直以为sasha的落网会是因为耶夫盖尼的倒戈。而我也绝没想到,克里斯提会是那个恶贯满盈的Mole。即使看到他那立陶宛背景的悲惨出身,即使看到眼镜老头幽幽的坚持,我也只是觉得,那是个被布达佩斯击溃了的内心龌龊而不自知的old psycho.而第二集里那一层又一层的谎言,让人难以置信的barium meal。当Torriti说道,Barium Meal不包括Lily,不包括sniper的时候,Jack和所有人心里都是一样的凄凉。这是毋庸置疑的谎言。
对于结局。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这无疑是一部对于美利坚歌功颂德的片子。多少人会说,字里行间全是自豪。然而在我看来,字里行间却全是自嘲。从一开始,美国大学就在源源不断的培养自己国家的敌人。而从匈牙利到古巴.美国唯一做的只是不断的背信而已.而Jack也终于无法再用一杯酒来let it go.冷战结束.可是真的有人赢了吗?Torriti是个坚定不移的believer,而也只有这样的人,能退休后大肚便便的打起高尔夫.更多的,是Frank(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Jack,是耶夫盖尼,是寂寥的克里斯提.
这是部复杂的迷你剧.不是智力游戏,确实一种深奥的感情与猜忌.
3 ) 国家利益~~~
花了一下午时间认真看完了这部冷战间谍片。难得的上乘之作。时间穿越了50年代起的近40年,牵扯到美苏霸国欧陆同盟乃至整个美洲,穿插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古巴导弹危机,真堪称是冷战的缩影,就连不是学历史政治的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联想起当年另一部谍战片【蛇】,虽然已经看的心潮澎湃,但相比一个小插曲来说,【The Company】这个网显然撒的更大更广而且也更有深度。
全片分为三段小故事,而主角们也是当年Yale划艇冠军队的三位青年。立志于报效国家,为理想和事业奋斗,却终究殊途同归,也算是造物弄人吧。CIA和KGB的发展和壮大,也含沙射影的反映出强国之所以强之根源。
故事一:背景集中在东西柏林,围绕第一个mole展开。看过如此双重间谍后,才感慨所谓【无间道】真是玩玩警察捉贼的把戏了。大学毕业的Jack和Leo分别加入了‘Company’也就是CIA前身,翻成‘合伙人’实在太不对路,还没‘黑暗组织’叫的顺口点。Jack跟着师傅Harvey也就是‘术士’到欧洲从事谍报工作,而Leo更多在本部当文职。另一个苏联青年Yevgeny学成归国后,在父辈同志Starik也就是KGB头号人物的一番爱国主义熏陶思想后,完全背弃了自己当初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而追逐共产社会主义去了。第一段故事的矛盾出现在Harvey得到情报说Company内有苏联间谍,为了捉到内贼,术士放出‘假情报’当然情报肯定要是真的而且仅局限于高层知晓。Jack的任务也就是到柏林当情报接线员,他遇到了令他一见钟情的芭蕾舞者Lily代号Rainbow,作为接线人她的情报来源是某位大学教授即Sniper。Harvey一再警告Jack不要动真情,但显然血气方刚又初出茅庐的爱情还是萌芽了,他们甚至还去看乌兰诺娃的芭蕾表演。Harvey的如意算盘起效了,尽管差点被东柏林人追杀。Sniper的情报是假的是KGB传的假情报,一怒之下Jack去找Lily劝她离开那位间谍教授,但Lily被逼吐出真相,真正的间谍不是教授而是自己,她虽然也不知道苏联如何得知秘密情报的事情但他们以教授作要挟,让她传误导性的情报给CIA,Jack知道事情缘由后要带Lily逃离东区到西柏林并且保证她的安全,但Lily执意要带教授一道走,因为当年教授对她有救命之恩。最后他们约好晚上碰面,但Lily才到家就看到教授悬梁自尽,门外东柏林警察早已虎视眈眈,Jack眼睁睁看着吞枪自尽的Lily被抬出住所却无能为力。Jack自责当时没能强行带走Lily,而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是Lily的相片,再也没有第二人了。Jack质问术士Sniper和Rainbow的事是否也放出过风声,术士还当着自己母亲的坟墓起誓没有把他们当诱饵。但事实肯定不是如此,不知被出卖后的Jack是真的相信了还是不得不信。当然术士因此也得到确切证据混在CIA的mole就是Phiby,这位和头把交椅称兄道弟的家伙。Angleton当然坚决不信,作为反间谍专家,CIA情报从自己口中直接传到KGB耳朵,岂不是天大的耻辱。但最后Phiby潜逃到莫斯科,也让老大哥哑口无言。这里又要提到Yevgeny,他经过KGB培训后到美国作为Starik和Phiby的接头人。当Yevgeny和Phiby说该回家了的时候,Phiby那轻蔑的口气‘Russia is not my home. England is.’再次不由得想起当年【蛇】里英国情报局二号人物又是三代贵族后裔的贝尔,自称19岁起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真可谓当心面前半掩的门,让人背后生凉风。据说Phiby这号人物是有原型的,不论从外形家势都要比演员强多了,就像贝尔那样,哪怕资本主义是根,也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样的间谍还是宁死也不屈的。虽然Phiby被揭发是KGB一大损失,但Yevgeny表示Starik早已安插了第二个mole即化名Sasha的苏联间谍潜伏于CIA。
故事二:关于匈牙利革命和古巴猪湾事件。Jack再次冲到前线阵营,作为美方代表和匈牙利革命领袖谈判劝对方推迟革命。这显然是很可笑的。匈牙利人民日日夜夜遭到VAH也就是‘特别警察’的关照,提心吊胆身边家人亲人被带走,人民的怒火已经势不可挡。Do U hear the people sing?起义还是失败了,因为孤立无援,美国口口声声在全欧洲电台宣布会支持匈牙利革命反抗暴政,但事实是艾森豪威尔当时的总统是不会派兵的。镇压少数暴民对政府对苏联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Jack在枪林弹雨中逃过一劫,但他也亲历了革命的流血和残酷,美国政府的麻木和漠视。正如Jack所言,苏伊士一闹世人早已忘记匈牙利的白白牺牲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古巴猪湾事件再次将世界焦点聚集到美苏。一而再再而三向古巴施行经济制裁,最终导致反抗人物卡斯特罗推翻当时政府,联合苏联,炮口直对美国金门。数千名流亡的古巴人在CIA协助下,采取军事入侵,Jack也加盟了,为了痛痛快快打一仗。结果却是捞的和匈牙利事件同一个下场。新上任的肯尼迪政府虽然批准了CIA的计划但毫无出兵打算,CIA高官还信誓旦旦说好总统肯定会打一场漂亮的仗,但结果还是没有增兵没有救援,数千名军人就像靶子一样被卡斯特罗的机枪扫射。当军官拿着枪顶着Jack的头让他离开时,还是有不小的感动,他们是为了推翻国家的暴君才革命的,哪怕死也要尊严的死,既然美国人不肯帮助,他们也不会让卡斯特罗以此为借口抓住美国CIA的把柄说是美国人在幕后操纵。Jack死里逃生,虽然回去后得到了一等勋章,但正如他所说的,要记住海滩上流的那些血。美国政府的失信激起了卡斯特罗的日益嚣张。虽然之后CIA也有找黑社会人暗杀卡斯特罗,但那次‘奶昔事件’也不知真假反而更像是出笑话。在苏联扶持下,古巴导弹危机一触即发,肯尼迪政府表示对于蓄意的挑衅必须采取武力,双方剑拔弩张,赫鲁晓夫在美国的步步强硬下终究妥协,不顾卡斯特罗反对撤回武器。这才阻止了一场美苏大战和有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故事三:主要是找出Sasha。大背景是世界局势趋于平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叶利钦上台和美国建交。但在CIA内部,关于Sasha苏联间谍的传闻却不绝于耳。这个从50年代就潜伏于美国情报内部的间谍究竟是谁。Angleton老奸巨猾真是法眼恢恢疏而不漏,在抽丝剥茧似的分析和判断后,他认定Sasha就是Leo。Leo和Jack有40年交情,而Jack也是Leo的伴郎和孩子们的教父,对于如此现实Jack自然是最不能接受的。在Angleton苛刻的盘问后,Leo仍不招,就连我也被这点伎俩耍了,尤其是Jack义无反顾的为兄弟洗脱罪名。Angleton无奈似的不得不提出辞呈(不知是身体原因年龄原因还是因为被一毛孩耍了不爽)。殊不知这是计中计,虽然苏联高官以出卖情报为名间接供出Sasha信息,但事实是这仅仅是为Leo掩盖其Sasha身份贼喊捉贼罢了。就在所有人觉得Sasha可能仅是个幌子后,Jack的两位女助理发现了一丝线索。她们研究了自50年代起的苏联广播电台(至于怎么分析实在是太高科技了),发现了一则关于Alice In Wonderland的广播,每次这条广播后的数字似乎都是在传递某种情报。Jack想起Angleton当年和他提到的,KGB一直在用一种CIA没法破译的数字传递讯息。帷幕被一层层掀开,Jack等人发现了长久以来一直传递该情报的Yevgeny以及他和Starik之间的传递人一个女波兰客,并最终发现了数字背后的秘密,是银行和汇款。这就是Starik的最终目的,最终幻想,40年来的处心积虑,就是为了让这些银行抛售630亿美元打垮美国经济。CIA掌握该情报后立马通知美国政府,虽然市场经济确实遭到冲击,但区区630亿正如CIA所说的,现在早已不是50年代,每天日成交量高达1.9兆的美国市场是不会被这点小钱所影响。Starik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因为他所构架的是理想是虚无,他没有确确实实去分析过美国的实情,美国40年来的强大其根本。剧中特意安排在Starik身边的那些侄女们似乎过了40年仍旧是女童,作为一种理想的象征吧,就像Alice不长大也拒绝长大,虽然污蔑其恋童癖肯定不道义。Yevgeny也因为计划败北被活捉,当然和其接头的Sasha也不攻自破。当Jack亲自带人去捉Yevgeny时,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但曾经一道Yale划艇的队友是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Jack瞬时觉得被愚弄了,Sasha一直以来就在自己眼皮底下,陷害出卖Lily的就是Angleton认定的Leo。Jack情急之下很没有防备的去找Leo理论,结果是挨了一枪,但还算捡回一条命,毕竟Leo没有杀人之意,身份曝光后他也逃到了苏联避难。也许是天意吧,让当年的三位挚友在这种情况下重逢。Leo逃走其实还没必要CIA亲事动重,但也许国家利益上升到私仇了吧,Jack和Yevgeny谈条件,可以让他活着回苏联,前提是帮CIA找到Leo。当然CIA开出的条件也是让Yevgeny无法拒绝的。当年学成归国的Yevgeny在苏联一次聚会上遇见了一个令他一见钟情而且终身难忘的女子Azalia,而且差点因她而放弃为KGB办事,Starik和他谈心告诫他人民现在之所以能有如此生活都是因为父辈祖宗多多少少人已经为苏联而付出,难道就因一个犹太女子抛弃前程吗?Yevgeny的回答是坚定的,无论是否犹太人我都爱她。Azalia的父母因为犹太血统而无辜失踪,她也一直告诉Yevgeny每年上万人莫名其妙的被失踪,斯大林比希特勒更可怕。最终Yevgeny为了事业离开了她爱的女子,而Azalia也被Starik关进大牢。Jack告诉Yevgeny她的下落。当Yevgeny在莫斯科的书店让Azalia签名时,那句‘Do U still dislike summer so much?’就连旁观者的我也禁不住落泪了。彼此都已两鬓苍苍,物是人非,唯有当年情至始至终未变。一个带着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一个挣脱了历史命运的负担,俩人还是尝试着一起过新的生活。他们是真正幸福的一对。Leo呢?同为犹太人后裔,立陶宛难民逃到美国,当年因为经融危机家庭破落,父亲从布鲁克林大桥上自尽,造成了Leo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敌视,他骗娶议员之女为妻,虽然膝下诸多儿女,但很怀疑他是否真正幸福,如果是真的,那么爱应该早已化解他的恨。如同最后Jack在莫斯科街头已经布局暗杀Leo时候,他想起的是Leo射的那枪想起的是Lily被出卖,但最终他还是收手放他一条生路,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忘记不了40多年前划艇队的日子。尽管这么个结局让人看了觉得不够泄恨,连术士也会说Jack心太软,自己就做不到。洗尽铅华,会看世界,新的政府新的CIA,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一个人或几个人而停下。这些个人物仅仅是棋盘上的子,被国家所摆布和操控。Jack问术士这么多年来的努力算不算白费。Who cares?We are winners.国家利益,没有对错,只有输赢。苏联称不上一个国家,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构建,要打垮一种理想远比打垮一个国家难。至于为什么会赢,术士的解释则更叫人匪夷所思,因为CIA干的坏事比KGB少。如果世界历史都能用这么一句来归纳,一切又似乎都有点道理了。
三段故事各有千秋,没有狗尾续貂或者蛇头虎尾,从个人而言,还是更喜欢第一个。当年的英姿,当年的朝气蓬勃,当年的涉世未深,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一尘不染。再说说人物吧。最喜欢的当然是正义的青年Jack,当年【Scent of a Woman】中稚气未脱的大学生,一把把的潇洒啊。印象很深的人物还有术士Harvey还有Angleton,CIA的元老,一位是良师,一位是军师。Angleton关于养兰花的描述实在精辟到极致,不得不佩服如此的细心和耐心,也再次证实了智者的眼光和价值。另外要提到的是Azalia,也就是Yevgeny的爱人,美人不迟暮啊。话说会拿这部剧来看也是因为前几天又把【布达佩斯之恋】过了遍后想找找看女主角到底还演过哪些片子,结果一搜就发现了部评价这么高的,虽然仅仅是配角,但仍过目难忘。
花了不少墨笔写了篇影评,一般没冲动也不会去写。但与其说是评论,更多是流水账似的剧透吧。才看了一遍必定漏掉许多细节,立场难免有偏颇,想法可能幼稚些,用词也尚欠稳妥。倘若能用英语写一篇洋洋洒洒才好呢。但才疏学浅,能用中文表达流畅已经有点困难。所以只好凑活着,等看了原著再说吧。
4 ) 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
很想练习写影评,一部电影反复的看,总想弄清影片里所有人物间的关系,每一个动作的含义,每个情节包涵的导演的用意甚至影片里所有的彩蛋,可是到最后却只有一些断章取义的片段和思想。额,慢慢来吧,,,
《the company》中文名是合伙人,总觉得这个翻译怪怪的,实质上the company 是圈内人对CIA的通俗叫法。不了解冷战那段历史的人会被影片带的云里雾里,因为场景变换很快,一会莫斯科广场一会伦敦地下室,一会匈牙利一会古巴,当中还有三位主角在耶鲁同学时的倒叙贯穿整部影片。
事实上,《the company》讲述了信仰政治和信仰信仰的人之间、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斗争及给人类历史造成的深远影响,在这方面它和《潜伏》一样引人深思,虽然《潜伏》在情节上是主旋律的、《the company》在情节上也是倾向于西方的道德标准。
leo 在洗脱内鬼罪名之后,对他的CIA同事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引用了John Milton的有关他失明的诗: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这句话我看的版本是这样翻译的:那些站立得稳坚定不移的也是服务。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字幕是采取了朱维之的译本,字面上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联系到leo是表达曾冤昭雪后的心情,觉得胡家峦对这句话的编著意义更为准确一些:“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以who引导的子句作定语,修饰they;此行的语序也可变为They who only stand and wait also serve,侍立左右的(天使)也同样为他服务。在第12~14行中,侍立左右的天使(They who only stand and wait)与奔驰海陆的天使(speed and post o'er land and ocean)仿佛形成对照,但两者并无根本区别,因为“奔驰海陆”的其实也是“侍立左右”的,否则就不能随时听从吩咐(at his bidding)了。无论是“奔驰海陆”(工作),还是“侍立左右”(忍耐),只要忠于信仰,坚韧不拔,都同样是为上帝服务。”所以联系到影片中,我想leo引用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虽然在COMPANY里,我只是一个做文案工作的小职员,但是和那些出外勤的人员(jack)一样,拥有同样坚定的信仰,同样能为打赢冷战发挥不可替代和忽视的作用。
5 ) 中情局的“瘟神”——安格尔顿
中情局的“瘟神”——安格尔顿
1974年12月底,吉姆·安格尔顿的名字出现在美中央情报局的退休名单上,其后还有他3个得力助手。安格尔顿在美中情局大索“鼹鼠”,引起西方情报机构内部混乱,被公认为“瘟神”。新任中情局局长上任伊始首先拿安格尔顿开刀,结束这场瘟疫。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戈列涅夫斯基叛逃
1960年3月18日下午2时,美国驻瑞士-大使亨利·J·泰勒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
这么一封长信,还注明要“胡佛亲启”呢。埃德加·胡佛确实是美国_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他领导联邦调查局只负责国内的反间谍事务。自中央情报局—成立,胡佛就同它争地盘夺权力。不过这封信虽然是写给胡佛的,但联邦调查局无权在美国境外从事间谍和反间谍活动。中央情报局驻瑞士首都伯尔尼情报站站长接到泰勒大使转来的这封信后,拆开了这封信。信很短,内称:“我愿意就共产党在西方的间谍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如需要,请在《法兰克福日报》的人物专栏上登一则收到信件的启事。斯尼帕。”斯尼帕是谁?中央情报局费尽心机,想确定斯尼帕的国籍及身份。最后,霍华德-罗曼作出鉴定:“该伟德体育最新网站的打字机和墨水是东欧产品。斯尼帕来自‘铁幕’后面的国家,当无疑部。”中央情报局马上按此信要求登一则小启事:“斯尼帕,信收到,欢迎继续联系。”此后,斯尼帕的信件就源源而至。后来中央情报局给了斯尼帕两个联系信箱号码。这样斯尼帕既可向那里投寄信件,又可从那里收到密写的搜集情报指示信。中央情报局还给了他一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电话号码。从此中央情报局同斯尼帕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通讯联系。1960年圣诞节前,斯尼帕终于使用了中央情报局给他的应急电话号码。克格勃已经盯上了他。圣诞节那天,斯尼帕现出了原形。他带着他的娇美的情妇出现在美国驻西柏林军事代表团。这位名叫米哈伊尔·戈列涅夫斯基的波兰间谍使美国人获得了意外的惊喜:他既是波兰军事情报部副部长,也是克格勃埋藏在波军情报部里的坐探,真是一条大鱼。戈列涅夫斯基对叛逃早有准备。他似乎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暴露的,因此在叛逃前几个月,他就把几百份事先拍下来的文件藏在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路过的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叛逃日期选得很理想,就在圣诞节。波军情报部起码要几天时间才能发现他的失踪,再过几天采取行动。这样,戈列涅夫斯基可以通知中央情报局把藏在树洞里的文件取走。中央情报局发现,他足足藏匿了300多张用米诺克斯相机拍摄的文件胶卷,其中包括波兰在西方国家活动的间谍名单及波军情报部的组织编制表,无怪乎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大喜过望,称戈列涅夫斯基是“美国有史以来所拥有的最佳叛逃者”。由于戈列涅夫斯基的叛逃,一大批苏联间谍在西方落网。他们中有组织波特兰间谍网的戈登·朗斯代尔,有打入英国秘密情报局的乔治·布莱克,混入联邦德国情报局、被联邦调查局长视为宝贝的对苏情报处处长海因茨·菲尔弗也因此落网。不过,使中央情报局更为震惊的是,戈列涅夫斯基认为中央情报局内有克格勃的奸细,他实际上是因为奸细的出卖才暴露的。
又一个叛逃者戈利钦夸大其词。
1961年12月22日中午,中央情报局赫尔辛基情报站站长弗兰克·弗里伯格听到急促的门铃声。闯入者名叫阿纳托利·克利莫夫,是克格勃一名少校。他说他必须尽快飞到华盛顿去,因为他身上掌握着对西方领导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情报。弗里伯格听后不禁暗自发笑,谁知道他的叛逃是真是假。因此,弗里伯格开始细细地盘问这位克格勃少校克利莫夫。
没花多大工夫,弗里伯格就认定,克利莫夫的叛逃是真的。克利莫夫告诉弗里伯格,他的真名叫阿纳托利·戈利钦。弗里伯格一听到戈利钦这个名字就觉得十分耳熟。1954年克格勃军官彼得·德里亚宾叛逃美国,曾列出一张名单,说这些人最容易被中央情报局招募。当时戈利钦在这张名单中名列第二。没等中央情报局着手招募,戈利钦自己送上至连法国内阁也被渗透。肯尼迪总统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信给戴高乐总统,结果,法国国外情报与反间谍局的一位高级官员因怀疑本组织被苏联间渫控制而自杀,戴高乐总统的情报顾问也挂冠而去。戈利钦声称,苏联间谍无孔不入,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无一例外。结果,这些国家的情报官员蜂拥而至,等候戈利钦的接见。他们期望从戈利钦那里得到一点线索,挖出自己身边的苏联“鼹鼠”。戈利钦告诉安格尔顿,苏联在过去几十年中向西方国家发动了庞大的情报攻势。克格勃的“鼹鼠”无处不在。他们的目标是控制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如果这—计划得逞,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将被苏联接管,最起码会陷于瘫痪境地。
安格尔顿信以为真
安格尔顿认为戈利钦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过去的十几年间,起码有几百名潜在的不忠分子混进了中央情报局!这些定时炸弹何时会爆炸?不得而知。安格尔顿身为反情报官员顿感责任重大。他把自己的前程、捉拿“鼹鼠”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戈利钦身上,对叛逃者戈利钦的警告几乎是言听计从。而为中央情报局工作了几十年的特工却被安格尔顿怀疑、监视,最终丢掉了饭碗。戈利钦说谁可能是苏联奸细,那么安格尔顿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的名字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戈利钦警告安格尔顿:克格勃有一个名叫萨沙的间谍已经渗透进中央情报局柏林情报站。安格尔顿立即按图索骥,寻找这个萨沙。没费多大的劲,安格尔顿就发现中央情报局苏联集团科还真有一个名叫萨沙的人,而且相貌也与戈利钦描述的相符。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个萨沙曾被派驻德国,同苏联叛逃者一起进行反苏活动。中央情报局沉浸在狂喜之中。但是,激动之余,有人冷静下来,克格勃再蠢,也不至用真名。后来,戈利钦进一步补充说,“萨沙”可能是这个间谍的化名,他的真实姓名是以字母K开头的。于是中央情报局又翻开了花名册,寻找那个名字以字母K开头的间谍。结果,中央情报局列出了一份凡是以字母K开头的人员名单,共计12人。安格尔顿下令戈利钦可以接触这些人的档案。被安格尔顿打人另册的头号人物是理查德·科维奇。科维奇是苏联集团科的一名专案官员,祖籍南斯拉夫。戈利钦认为科维奇主管过“萨沙”,会讲俄语,而且来自东欧集团。他还公开同已知的克格勃官员保持接触,参加他们的野餐和郊游。戈利钦查阅科维奇的档案后,竟然提出了科维奇被克格勃招募的确切时间。他东寻西找,证明科维奇就是那个“鼹鼠”。他告诉安格尔顿,曾任挪威驻苏大使秘书的英格堡-利格伦一直在为苏联人服务。科维奇一度把她作为中央情报局间谍加以操纵。安格尔顿一听觉得非同小可,因为利格伦已经回到了奥斯陆,成为挪威军事情报局长威廉·伊万上校的秘书。伊万竟同一个苏联问谍臭味相投,足见他本人也可能是克格勃的奸细。安格尔顿立即飞赴奥斯陆,将利格伦是苏联间谍的消息通报给挪威国家安全局负责人,却绕开了利格伦的上司伊万上校,尽管伊万是挪威情报部门与中央情报局之间的联系人。结果安格尔顿在中央情报局和挪威国家安全局之间来回奔走了好几年,最后的调查结果却让他大为沮丧利格伦是清白的,戈利钦的警告纯属捏造。
引起连锁反应
戈利钦为了把科维奇指控为苏联间谍,把利格伦拉进了他精心编织的“苏联间谍网”。但是安格尔顿认为,科维奇是百分之百的苏联间谍,自己和戈利钦没有冤枉他,戈利钦提出的条条线索都能同你科维奇对上号,你不是间谍谁是间谍!结果科维奇受到了监控,后来调出了苏联集团科到拉丁美洲去担负一项没有出路的工作。最后,科维奇看到自己前途无望,只好离开中央情报局,另谋出路了。
当戈利钦把枪口对准苏联集团科科长戴维·墨菲时,人们对戈利钦的用心就不能不打上一个问号了。墨菲祖籍波兰,同科维奇一样也来自“铁幕”国家,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又娶了一个白俄姑娘为妻,他身上的苏联背景就太多了。更使安格尔顿怀疑的是,在朝鲜战争时,墨菲在朝鲜供职。他的下属的妻子同乔治-布莱克私通,墨菲因此同布莱克相识。布莱克后来因充当苏联间谍,被英国法庭判处42年徒刑。墨菲同布莱克相识,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污点。后来,墨菲加入中央情报局,是中央情报局慕尼黑情报站的头目,“萨沙”一案正是他经手处理的。安格尔顿认为,上述种种迹象已表明,墨菲就是一名苏联间谍。他很快被免去了苏联集团科科长一职,被派往巴黎担任一个小小的情报站站长。中央情报局对墨菲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结论是:墨菲是清白的。但是安格尔顿却不相信这个结论。
墨菲调离苏联集团科后,他的副手皮特-巴格利见势不妙,自己请求调出苏联集团科,到布鲁塞尔情报站任职。接替墨菲担任苏联集团科科长的罗尔夫·金斯利认为,如果有“鼹鼠”在,就必须把他查出来,如果真正查不出来,也要肯定他不在本单位。因此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对苏联集团科大动手术。有“鼹鼠”嫌疑的人被调离,他们的岗位由远在千里之外的、绝对不可能是“鼹鼠”的人填补。这样做能否保证苏联集团科不被苏联间谍渗透,不得而知,但是,本来对反间谍事务毫无经验的人一下子调到苏联集团科,确实感到束手无策。要知道,反问谍不仅仅需要勤奋、聪颖,更需要经验和那种触类旁通的感觉。这种经验和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难怪这些新手调到苏联集团科后,会感到无所适从。
戈利钦又告诫安格尔顿,1957年克格勃第2总局美国使馆科科长V·M·科夫舒克曾来美国作过一次短期旅行。作为一名高级官员,若不是为了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他是不会亲自历险前来美国的。戈利钦说,他是来与一个高层“鼹鼠”会面的。此人是在莫斯科供职期间被招募的,现在已在中央情报局总部担任一个极为敏感的职务。他还说,克格勃为了阻止中央情报局查明科夫舒克访美的真实意图,会派出假叛逃者来干扰调查工作的进行。
又有几名叛逃者送上门
仿佛是为了证明戈利钦的预言似的,在戈利钦之后,又有几名苏联叛逃者接踵而至,其中有两名是由联邦调查局接待的。对于这种送上门来的不速之客,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真是笑得合不上嘴,而安格尔顿却阴沉着脸。他不动声色,要看看这些叛逃者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1962年6月,第3个不速之客又送上门来了。他叫尤里-诺森科,是克格勃派驻苏联裁军谈判代表团的安全官员。他找到中央情报局,说他在一次酒会上狂欢滥饮,以至于动用了克格勃的经费。他愿意以900瑞±法郎的价格出卖情报,以填补这些亏空。此后两年,诺森科一直同中央情报局保持联系,直到1964年2月叛逃。
诺森科的叛逃给中央情报局带来第二次震荡。他供述的一切都与戈利钦对立。比方说,戈利钦警告,中央情报局内部已经混入了苏联“鼹鼠”,而诺森科则坚持认为克格勃没有渗透中央情报局,它是通过正常监视渠道发现潜藏的中央情报局间谍的,如戈列涅夫斯基的暴露。戈利钦说,科夫舒克1957年访美是为了会见潜伏在中央情报局内部高层间谍,而诺森科却说,科夫舒克来美国是为了会见一个代号为“安德烈”的美国军人。“安德烈”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被招募的,当时他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当汽车修理工。联邦调查局查出了一个陆军中士。他承认在莫斯科确实接触过苏联人,甚至还在美国见过科夫舒克。但是,一个陆军修理工所了解的
情况对苏联来说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像科夫舒克这样一个重要官员,是不会不远万里跑到美国来会见一个修理工的。科夫舒克的美国之行必然另有隐情。诺森科关于“安德烈”的供述只能使人把它与掩护科夫舒克的真实使命联系起来。戈利钦说,克格勃将会派出假叛逃者来诋毁他,干扰中央情报局对苏联“鼹鼠”的调查,看来诺森科就充当了这种角色。
在与戈利钦对阵中
在与戈利钦的对阵中,诺森科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戈利钦一叛逃就获得了中央情报局的信任,他供述的很多情报都得到了全部或部分证实,并很有先见之明地提出假叛逃问题。这样如果接踵而至的叛逃者与戈利钦的见解相左,那么他就会被当成一个假叛逃者。
诺森科的处境则要糟糕得多。戈利钦说,克格勃会派出假叛逃者来美国诋毁他。诺森科果然来了,提供的情报确实与戈利钦相冲突。此外,诺森科与安格尔顿似乎是前世冤家,两人一见面就不投机。安格尔顿一开始就认为诺森科是假叛逃者,这让他怎么可能去信任诺森科呢!而且,诺森科确实不够诚实。他刚刚叛逃时说,他是克格勃第2总局7部的副部长,军衔是中校,并且有克格勃的通行证为证。但后来在中央情报局的追问之下,他不得不承认,他的军衔是伪造的,他其实只是一个中尉。他的假军衔竟然有克格勃的官方证明,这就有问题了。诺森科在叛逃前得到过克格勃某种形式的帮助,以获得中央情报局的信任,这大概是毫无凝词的。此外,诺森科的假军衔得到了另外两个叛逃者的证实,这就更让人怀疑了。看来克格勃在派出诺森科来美国诋毁戈利钦之后,又派出叛逃者来帮助诺森科。这样,1964年4月4日,中央情报局对诺森科进行测谎检查。检查之前,中央情报局对他进行了“颤震”,即实施恐吓战术。结果,测谎器测到了一些强烈的反应。是诺森科吓破了胆,还是他在撒谎?中央情报局将诺森科关进了一间小屋,强迫他坦白交代。
诺森科后来回忆起那段生活,还是感到心有余悸:“条件很差,很艰苦。我每周只能洗一次淋浴,刮一次胡子。连牙刷和牙膏都不给我。”在这个禁闭室里待了两年之后,他获准每天可在牢房旁边一个院子里活动30分钟。这个地方有两道围栏圈着,根本看不到外面的东西,抬头看到的只是蓝天。中央情报局把这种非人的待遇叫作“高度安全的环境”,说对他进行“广泛持久的审讯是必不可少的”。在苏联,他虽然不能像克格勃的高级官员一样,享受克格勃高级自助餐,但他毕竟是克格勃这个苏联社会特权阶层中的一员,过的是人上人的生活,哪想到投奔到“自由世界”会享受这种非人待遇。诺森科在这座监狱里度过1277天,其中有292天对他进行了敌意的审讯。这种审讯加剧了中央情报局对诺森科的怀疑。最后,连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也认为诺森科是克格勃派来传递假情报的。
在玩了将近4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之后,1966年8月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命令反情报科和苏联集团科必须在60天时间里给诺森科定案。结果,巴格利起草了一份长达900页的报告,详细论述了诺森科供述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断言诺森科是个骗子。巴格利的报告并没有为诺森科一案画上一个句号,它在安格尔顿的反情报科就没有通过。尽管安格尔顿早就提出诺森科是一个假叛逃者的观点,但他却不能接受巴格利的报告,因为报告认为诺森科压根就不是一个克格勃人员,而安格尔顿的宠儿戈利钦曾证明,诺森科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克格勃军官。如果巴格利所言是实,那岂不是说诚实的戈利钦在某些问题上也撒了谎?这是安格尔顿无法容忍的。最让安格尔顿难受的是,他无法宣布诺森科是一个克格勃派遣间谍,也无法把他送回苏联,尽管他几乎可以肯定诺森科是一个克格勃的假情报阴谋者。1968年8月,诺森科又接受了一次测谎器检查。没有“颤震,没有如狼似虎的卫兵,这一次诺森科顺利地通过了。10月索利向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提交了一份283页的报告,逐条驳斥了巴格利的“千页报告”,最后认为,诺森科没有撒谎,他就是他所说的那个克格勃军官。最后还是由局长赫尔姆斯拍板:恢复诺森科的自由,让他走出笼子,呼吸一下“自由世界”的新鲜空气。1969年3月,诺森科终于获得了中央情报局的信任,被中央情报局聘为反情报顾问。
9年追捕不到一个“鼹鼠”
从1961年戈列涅夫斯基叛逃提出苏联“鼹鼠”的问题,到1969年诺森科获释,中央情报局经过9年时间的追捕,只看到了一些苏联“鼹鼠”的影子,却连一个真正的“鼹鼠”也没有抓到。这还不算,原来风平浪静的中央情报局在这9年中却风波陡起,形成内乱,最后变得四分五裂。庞大的苏联集团科受灾最重,原先捉拿“鼹鼠”的骨干一个个受到怀疑,或被赶出中央情报局,或被调离。苏联集团科几乎陷入瘫痪境地。
克格勃是否真的派出叛逃者到西方去散布假情报,制造混乱,到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由叛逃者带来的冲击性信息已经使整个中央情报局乃至整个西方情报界乱了阵脚。整个20世纪60年代,西方情报界的这场内乱都与此有关。戈利钦,一个苏联叛逃者,仰仗安格尔顿的支持,在中央情报局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发动了一场间谍大搜捕,制造了许多间谍疑案,其中仅美国就有100多起,英国也有近百起,法国几十起,连加拿大、新西兰、奥地利、希腊、挪威这些国家也有若干起。但是根据戈利钦提供的线索,却没能使一个苏联间谋落网。搜捕“鼹鼠”不仅使西方的情报机构陷入瘫痪,而且使得西方国家的进攻性行动毫无成效。每发现一个好案子,得到一些好情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会不会又是克格勃的阴谋?由于无法否认这些疑点,这些情报当然也只能放弃了。这种间谍恐怖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了若干名苏联间谍。中央情报局的很多官员在深受这场间谍恐怖之害后,不约而同地把气撒到这场恐惧的始作俑者戈利钦身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戈利钦是克格勃派遣过来的。德里亚宾说戈利钦被列入可能的招募对象名单,但不知何故,这份名单竞落入克格勃之手。克格勃很可能因势利导,把戈利钦作为诱饵送到美国。戈利钦耸人听闻的警告要真正取得中央情报局的信任不容易的,除非在中央情报局内有人配合戈利钦,仅戈利钦一人是不可能在中央情报报局掀起这场波澜的。
苏联集团科的两位科长异口同声地指责安格尔顿。一个说:“如果要我在中央情报局找出—个苏联间谍的话,我就说是安格尔顿。“另一个说:“有充分理由认为安格尔顿是一个苏联间谍,他造成的危害太大了。”克格勃依靠金·菲尔比渗透秘密情报局,依靠海因茨·菲尔弗渗入联邦德国情报局,为一什么就不能依靠安格尔顿渗人中央情报局?更有甚者,安格尔顿的下属、反情报科的克莱尔·爱德华·佩蒂用“谁获利了”的方法,分析了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所有犬事。他接受了戈利钦的观点,认为中央情报局已经被克格勃渗透,然后进行推演:戈利饮、诺森科都是克格勃的派遣间谍,其目的是在西方情报机构内部引起混乱,掩护真正的大“鼹鼠”。这只大“鼹鼠”至今还没有受到怀疑,但已经严重破坏了中央情报局的活动。他挑起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倾轧,引起了友好国家情报机构的不安,从而使克格勃高兴。这只大“鼹鼠”不是别人,正是组织捉拿“鼹鼠”的安格尔顿!安格尔顿这个毕生以捉拿苏联“鼹鼠”为己任的超级侦探没想到会出现这种结局。在反间谍领域,他孜孜以求,恪尽职守。为了把自己隐藏起来,他几乎放弃了一切爱好,除了偶尔种种兰花之外。他没有朋友,对谁他都是一副审视的目光。连他结婚30多年的妻子也不知道他真正的职业,而真的以为他在邮局工作。就这么一个人,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 ) 帝国的影子
冷战从1950年代持续到1990年苏联解体。这几十年间CIA和KGB之间不断的间谍和反间谍的斗争也和这时期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大事联系起来。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各自网罗了很多人愿意为了各自的理想献出青春,鲜血甚至生命。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从上而下的精英教育的结果。从本质上看,无论从苏联的共产主义阵营还是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中都是将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生存需要做为首要的标准,无论这个看上去冷血的核心外面用什么样的东西包装,当铁幕落下时,谁也无法真正得到解脱。至于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我看是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四十年,在人类的历史中也不过短短的一瞬。留下的种种遗产甚至在现在有的还是依然如故。简单的借这个电影来介绍一下CIA在冷战期间的活动的几个例子。
电影里面的故事还是好莱坞的steorotype,一个有着40年的跨度的一个叫做Sasha的KGB卧底在CIA中潜伏的故事,要用咱的思维来说,就是潜伏在敌人中的地下党了。跳出故事的框架,结合历史事件来看会使观看更加有意思。你会发现很多重大的事件中都有CIA的影子。你也不能说CIA的角色是反应物,只能说他们是催化剂。从匈牙利十月革命,到古巴的猪湾事件,再到后来的苏联解体。从来都是有着伟大的人民出于自身的自由,独立的权利而要求改变,然后是CIA的出现,根据美国自身的利益的需要引导这股群众力量去做他们不方便公开做的事。
1953年,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的一个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批判了斯大林,一下改变了苏联帝国的政治氛围,也导致东欧各国的自由风气的蔓延。这些国家长期被亲苏联的政治领袖控制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能力,应该有着很大的怨气。首先,波兰罢工,然后顶住苏联压力选上了一个非亲苏的领袖。这下等于开了先例了,在匈牙利,56年的十月,人民自然备受鼓舞,学生工人罢工了,要求推选自己的总统和苏联撤军。苏联进攻匈牙利之后又撤了。但是匈牙利的总统似乎低估了苏联的底线,继而批判苏联在整个东欧的军事体系。到了11月,苏联赫鲁晓夫出兵残酷镇压这个独立运动。
在电影中Jack,这个CIA的特务在学生和工人开始运动之前秘密到了匈牙利,告诉他们美国可以帮他们做什么,也告诉他们美国没有准备好全面和苏联的战争,要求他们推迟运动一年。当然,对于已经群情激昂的人民来说再等下去是不可能了,还是拿起枪杆子干了起来,Jack也目睹了运动中对投降的国家机器的军人的残酷的杀戮。电影里面对于Jack的角色只是很少的描述,甚至都看不到CIA有起什么作用,除了给一些情报消息之外。事实上,他们应该也没少培训群众,武装群众。
1960年,在南美的革命风潮中,卡斯特罗建立了新政府,因为南美革命的无产阶级性质,美国 十分担心古巴未来对美国会造成何种威胁,比较古巴和佛罗里达的南端只有短短的100多公里。因此,CIA秘密在迈阿密的军事基地培训了1400多个古巴的流亡分子。这些人也不能说是美国的雇佣兵,他们应该也是带有各自的理想,希望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CIA的官员,电影中的Jack带了这么一批人在1961年4月17号登陆古巴的猪湾,但是在不到72小时之内,这个行动就以失败告终。在CIA,美国看来,支持这个行动似乎可以为以后的军事干涉找到足够的借口。但是后来肯尼迪总统没有派出之前许诺的空中支援,可能的原因是CIA一开始都没有希望这个行动能真正成功,这样他们可以看到古巴更快的倒向苏联,这样就可以为彻底的解决古巴问题有足够的借口。太阴毒了,用自由民主的名义送了这么多人去死,居然一开始就没打算要他们能成功或者活着。电影里面的一个细节看了让我倒是回味了一下。当流亡分子的头眼看失败无法避免的时候,用枪逼了Jack离开海滩,游回停在海中的舰艇,理由是他不想让古巴人看到有美国人卷在里面,让他们觉得他是在为美国人打战,他说he is fighting for his own people. It is his last dignity。真是没错,CIA的影子总是无处不在的出现在人民“需要”的地方。看了一个网站揭秘当时的猪湾行动细节,我看到卡斯特罗那时候居然只有34岁,指挥自己的军队干净利索的干掉上千个人的登陆部队,而且切 格瓦纳居然也在战斗的队伍当中。关于这个南美人民的英雄,下次要借电影摩托日记来好好记述一下。
当然,自从美国在1960年封锁古巴之后,关于暗杀卡斯特罗,CIA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电影里面也一点也没有避讳。Jack买通了一个佣人要给卡斯特罗下毒,自然由于Sasha的通风报信,这也没有得逞。有报道说,CIA曾经试图638次暗杀卡斯特罗都没有成功。
到了1989年,苏联解体。电影中Jack,他的做了间谍的朋友"Sasha"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最后Jack和他的老上司的一番对话似乎含有深意,并不是如同我们所说的主流电影那样鼓吹美国自由民主的胜利。当Jack对这来到的胜利的代价是他看到无数的无辜的死去的人,他最好的朋友做了间谍为的是他自己的理想,他终于有所疑惑。老上司说 Sure,we screwed up along the way, but we screwup a lot less than the did, that's why we won. 苏联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写在纸上的看似美好实际充满缺点的理想,而 A metaphor is a lot harder to slay than a county. 世界总是有黑白对错,也有好人坏人。It was always black and white. Right versus wrong. There were good guys, there were bad guys. Jack问:Which side were we again? 老上司说:We won, didn't we?
豆瓣分数好高,其实只能说还不错
关键词:冷战/美苏争霸/谍战/鼹鼠/菲尔比/柏林墙/匈牙利起义/猪湾事件/苏联解体…………热爱这段历史的影迷书友们,错过此片将是巨大遗憾。
完胜至今看过的所有谍战剧。与此相比,锅匠那个简直是小鸡子
掛路燈好爽。
三部曲,很长
我个人一直对冷战的兴趣超过了二战,而这部3集电影满足了我的口味,第1集讲述柏林谍战,第2集是匈牙利革命和古巴叛乱,第3集是长达几十年的政治对抗。虽然影片还是有渲染美式自由的成分,但相比过去的冷战片客观了很多,不避讳美方的恶行,三大男主角有两个是苏联方的(感觉这两个角色塑造得更为出彩)
最中意的是历史事件的绝不缺席,还能将冷战斗士们对于真实世界看法呈现无碍,即使疲惫和伤痛,依然站队站得非常彻底,直接怒怼白左和共产主义谎言。
一场完全被人遗忘的战争
三个人在冷战中的命运,荡气回肠。。。选择信仰是多么的重要。
冷战四十年,风云诡谲,苏美也算是棋逢对手,到最后美国照耀世界,自由引导人民。现如今冷战已远,贸易战来袭,不知若干年后会不会有一部贸易战疑云,未知后之览者,将如何评定今日之功过。
为什么永远会有个无比美式无比煞笔的男主角 = =
07年看过的 最好看的迷你剧集
冷战背景的谍战故事,最爱理查德·伯顿1965年那部充满诗意悲剧感的《柏林谍影》,次爱,应该就是这部286分钟的《合伙人》,一口气看完,只觉荡气回肠、意犹未尽、夜不能寐……
少掉的一颗星是bs自恋的美国人的
第三集最好看
很棒的反映美苏间谍战的剧集,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特别匈牙利起义一段将以暴制暴的残酷、利益交织下被利用的人民、政治斗争下个人的悲剧表现的都很有感染力。
少有的能将一众间谍群像打造的如此有血有肉却又令人黯然神伤的经典剧集,整体基调沉缓肃穆略带忧伤,高度的写实风格,画面运镜考究典雅,有着极强的代入感与时代感。这一切在第二集中的匈牙利事件与猪湾事件中达到了一个小高潮,CIA的黑暗时代,有理想主义的幻灭也有政治游戏的现实衡量。
虽然有点瑕疵 但是依然足够优秀 尤其是场景方面的营造 迷你剧能做成大片那种档次的 令人震撼
冷战史=间谍史,当你变得和你的敌人一样时,你凭什么说自己赢了呢。
一口气看完三部,不知不觉的天亮了。。。。。。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