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美食的作用就不止于裹腹,人们习惯于将精神力量寄托于一道道菜品之中,进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饮食文化,伴随着食品工艺的精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饮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由爱奇艺自制的美食文化脱口秀节目《一桌好宴》,创新地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以独特的节目编排和深层的文化内涵解密每种宴席背后的文化蕴意,为我们呈上了一桌丰盛的视听文化盛宴。
穿越到古代,“宴席”一词最早见于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於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古人对宴席做了不同的细致划分,而每种宴席都有不同的嘉宾、固定的菜品和特色的饭桌礼仪等等,更体现着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虽说在行为方式和礼仪的运用之上古人和现代人有所区别,但勤劳的中国人在“神秘的美食”面前总是存有深深的敬意。毫不夸张的说,食物孕育了生命,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背后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桌好宴》以古时的喜宴、升迁宴、谢师宴、生辰宴、年夜饭、国宴六种宴席作为每期节目的主题,通过邀请各大菜系名厨和嘉宾在闲谈中同观众一道解读传统饮食文化。而节目中的锦盒设置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种内容呈现形式。根据每期节目的主题,节目组在锦盒中设置一件物品供嘉宾和观众共同解读,正如文化究其本质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观众通过对锦盒中“文化符号”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自我满足感,并使观众在探索发现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进入导演所设置的节目环节中。正如第一期节目中的团扇,是唐朝女子出嫁时所需携带必需品,其对决定自己的心仪之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与爱人之间相敬如宾、互相尊敬的一道重要界线,由于此情此景不同,现代观众往往无法独自理解团扇这一符号所蕴含的具体内涵,而通过嘉宾对团扇的解读既交代了节目的主题,又顺利的引出之后的节目环节。即使这些物品我们目前早已不再使用或者说已经转换为其他的物质形式,但在节目中以古物唤起现代人关于古代礼仪记忆的方式可谓是非常巧妙的。
穿越回来,《一桌好宴》宴请的对象不止是节目嘉宾,更是对美食文化有着独特情愫的普罗大众。如果说《一桌好宴》的文化内涵是该节目的内核,那么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则是该档脱口秀节目的包装。《一桌好宴》每期由一位主持人和五位嘉宾组成。伊一作为节目的主持人主要承担着控制节目节奏和串联节目环节的作用,伊一的早期主持作品多以娱乐节目为主,其主持风格也并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此次担任美食文化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能否驾驭整个节目的节奏并与嘉宾和观众之间产生思想上的碰撞,网络上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再说节目嘉宾,其中沈宏非、史航老师作为《一桌好宴》节目的座上嘉宾,把握着节目整体的叙事节奏,扮演着主要的内容输出角色,两人都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别是史航老师幽默风趣却又不失才华的点评更是给节目增添了许多热点话题和笑料。而另一位嘉宾沈宏非老师的言语和行为则更加透露着成熟老成的气息,包括在一些细节的表现上,如沈宏飞老师每次吃饭前都会给伊一先盛上一碗,让观众难免对如此绅士的行为和人设充满好感,可以说节目在座上嘉宾的设置是相当成功的。而相比之下,另外两位名厨嘉宾的表现就略显得黯淡无光了,不论是从话语权力还是人物表现方面在节目中都处于从属地位,其讲解的主要方式是由主持人和座上嘉宾引出,难免会使观众感觉其剧本气息太严重。乃至于看完整期节目下来,容易让人感觉名厨嘉宾就是为其他人服务而存在的。
作为一档室内的美食文化脱口秀,与近年来一些大火的脱口秀节目和文化综艺节目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硬伤”:
1.节目板块缺乏互动
《一桌好宴》的节目板块设置可以简单概括为“宴前闲谈”、“菜品制作”和“开宴品菜”三个部分。其中“宴前闲谈”和“开宴品菜”两个环节设置在餐桌这一场景中,而“菜品制作”这一环节则是移步于餐桌后面的厨房,虽然导演有意拓展谈话原本的叙事空间,并想将两个场景有机结合起来,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三个部分的比例缺乏平衡和互动。首先,“菜品制作”这一环节与前者相比显得相对潦草,仅仅是简单运用几个镜头来展现大厨的烹饪过程,镜头剪辑缺乏逻辑性,显然节目所展现的烹饪过程会与认真学习烹饪技巧的观众产生某种隔阂。或者换言之,导演的意图并不是授予观众烹饪技巧,而是来显示这些食材的“养尊处优”,但其镜头的美感程度却远远达不到期望值,且违背了饮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这种说法也并不成立。其次,《一桌好宴》在场景的转换中仅仅依靠主持人的语言和菜品的特写镜头来进行过渡,缺乏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有趣的环节设置,因此整个节目显得较为单调和平淡,使观众难以有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2.嘉宾设置脱离主题
《一桌好宴》共有六期,六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分别是柳岩、李光洁、张亮、范明、宁静和张晓龙,这些嘉宾大多都是最近事业不温不火的明星,因此会使人感觉节目组在嘉宾设置方面很被动,并从节目表现上来看,这些嘉宾对传统饮食文化都是较为陌生的且并未能与每期节目的主题形成很好的呼应。再者在语言交流上往往无法同沈宏非、史航老师产生碰撞,以致于常常游离与节目主题之外。显然,这样的嘉宾设置是不利于整体节目质量的发展的。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在最后一期“‘使节’张晓龙串门国宴”中得以改观。张晓龙具有中国古代史的教育背景,在节目中发挥专长向观众科普“举案齐眉”、“鸿胪寺”、“使节”等一系列知识,提升了整期节目的话语空间,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抛开制作经费等一系列成本不说,节目组在嘉宾设置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3.“边吃边谈”形式尴尬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但《一桌好宴》这档节目颠覆了我对这句话的看法。虽然作为一档定位为脱口秀的综艺节目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行为有所区别,但《一桌好宴》边吃边谈的形式的确对于观众(起码对我来讲)有些许尴尬,毕竟作为一档脱口秀电视节目完全可以借助嘉宾的话语和精美的视听语言来表现这些宴席的美味和诱人,而不必完全依靠嘉宾“真刀真枪”的边品尝边点评,或者节目组可以考虑在嘉宾集中品尝完之后再统一进行点评,使观众在视觉方面有更好的体验,而这种边吃边谈的形式是一些观众无法接受的。如果能够在这一环节有所创新和改观,相信整个节目的整体质量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虽然所处的时代和语境不同,但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和习得却是息息相通的,通过对传统宴席的品位和解读,是人们在目前的媒介文化下对快节奏、不规律生活状态的一种重要的解决方式。总之,《一桌好宴》作为一档富有创新意识的美食文化脱口秀节目,在立意和内容创新方面都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画面质量等“硬伤”方面该节目依然存在非常大的进步空间。“人们创造文化,同时又被文化创造。”近年来文化综艺节目逐渐兴起,代表着当代人内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和重塑,但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传递优秀内容、唤起观众情感共鸣节目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从这点来看,《一桌好宴》在节目创新的道路上依旧任重而道远。
超级喜欢饮食文化类的节目!也期待能看到更多明星嘉宾来节目中做客!希望在今后的节目中能继续了解世界各地的美食来源、文化背景。此外,进一步了解食物烹饪的方法~科学健康饮食的信息等等。加油!民以食为天,就算无法一一亲自品尝世界各地美食,能大饱眼福也是极好的。哈哈哈哈😄祝愿一桌好宴的节目越来越精彩!!
如果有人对《妖猫传》印象深刻的话,贵妃红衣转身的惊鸿一瞥,得白鹤少年的欢情纵跃,李白醉倒酒池的恃才放旷……这些经由特效而成的梦幻般的景象可能都会留在脑海里,可惜的是,即如白居易也没能亲眼见证这场盛宴,后世也只能想想了。总是如此,也有人好奇极乐之宴到底是什么,也许《一桌好宴》可以提供些信息。
《妖猫传》里开头的那场极乐之宴是为贵妃过生日举办的,举国同庆,《一桌好宴》里史航老师就说,其实极乐之宴就是千秋节宴。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时,皇帝在广达楼大宴群臣,并且安排人奏乐跳舞,召集全京城的百姓,宣布:今天是重大的节日,父老相亲们可以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这就是极乐之宴的来历。其实在此之前因为尊崇儒教,同情父母,并不提倡过生辰,而在唐玄宗时期,国运昌盛,文化繁荣,才渐渐升起过生辰宴的习俗。
而古代另一大盛事,康熙的千叟宴在节目中提起,被史航笑称为“大型老头团体操表演”。但总之,古代这些真正有意思能被记载的,也都只是官家皇恩。
现代人们过生日,小的时候是一家老小庆祝你大了一岁,年轻的时候是朋友们聚会,祝你永远十八岁,老了的时候是子女们祝福长命百岁。其实到头来真正过生日真正关心和在意的也就是家人和朋友。
嘉宾范明就在节目中说自己曾在话剧团提干的时候为父亲举办六十大寿生日宴,感慨自己终于有所回报。中国人对于人情世故很大的一个共性便是展示给别人看,这是中国人情社会的习惯,不能说错,因为父母亲确实也是愿意把自己孩子的成就分享给别人。
川菜兰明路大厨就提到在四川过生日比较讲究,因为是尊重父母,所以大多数还是与父母一起过,而在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如果父母健在,也必须是给父母磕头。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的孝从古至今体现在各个方面。
文化是浸刻在血脉之中的,皇宫贵族的奢靡,生辰宴是国运,是与民同乐,是皇恩浩荡。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真正有意义的其实就是围绕在一起的那份爱意,是相伴相守的情感与温存。
看了下预告片,主要是分几个主题对“宴”进行介绍。喜宴、升学宴、拜师宴等等。以人生中比较重要的几个环节作为线索。宴席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吧,这六个主题也可以说是人生的缩影了。由于宴会的特殊和重要,具体的菜品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内涵,包含着人们对生活朴素的追求。
每期都会有各种嘉宾,让我想起来前几年李咏做的那个节目。和明星对谈,再搭配一道好菜。嘉宾的个人经历是一大卖点,不同风格的嘉宾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各种类型的知识。具体菜品的独特之处,在不同地方文化中所包含的独特内涵也在节目中有所体现。前半部分以历史文化内容为主,后面以美食烹饪和品尝为主。但我想可能这个节目更多的突出饮食文化叭,如果将个人经历和节目主题相结合似乎会更吸睛些,所以可能在咖位选择上以后可以更斟酌。(我是真没看出来每期所请明星的定位和这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有多大…
顶级厨师在节目中介绍相关菜品的具体做法,也较为细致的展示了宴会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各位大厨对烹饪的精益求精也都体现着对于中华传统的尊重和坚守。
近年来,“美食+”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从单纯聚焦美食本身,科普式教做菜和养生,到美食承载情感与价值,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美食正在逐渐展现除了果腹之外的深层文化功能。饭局是打开人际关系的敲门砖,饭局之上可以无话不谈,因此“边吃边聊”类美食综艺节目逐渐进入大众眼球,其中一部分便衍生为脱口秀或者访谈节目,例如《拜托了冰箱》 《你看起来很好吃》 《姐姐好饿》等。而《一桌好宴》正是立足于这一类节目之上的一次创新性尝试,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现代综艺节目制作之中,试图探究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分享传播美食的同时带领我们领略美食宴席背后的深意。不浮夸不做作,寓意深刻,一部小成本综艺能有如此深度与表现力实在难能可贵。
关于节目的具体展现方式和精彩内容已经有同学介绍过了,此处就不写论文了,千言万语抵不过大家的亲自品味和感受,欢迎大家移步爱奇艺锁定《一桌好宴》,品位历史的盛宴,相信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这次主要是想针对节目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小小的意见和建议:
1.节目片头采用" 中国风+动态画"的展现形式,巧妙植入赞助商广告,有创意不生硬,展现出浓浓的传统韵味,但个人感觉片头制作还是过于简单单调,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作为一个节目的开篇,先入为主,若能再花些心思仔细雕琢一下相信会更好。
2.节目邀请了伊一作为主持人,沈宏非、史航老师为座上嘉宾,除此之外每期会有一名不同的特邀明星嘉宾和两名菜系名厨客串,就目前观众的评价来看,主持人没有与节目相应的文化底蕴支撑,对节目的控场能力略显薄弱;明星嘉宾的邀请与节目内容没有太大联系,仅仅只是作为话题流量的吸引者存在,没有为节目升华;厨师的镜头和话语权仅限于做菜和介绍菜品,除此之外鲜有镜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最后,作为一个综艺节目,节目缺少必要的笑点与亮点,嘉宾之间互动些许生硬,导致节目有些无聊,没有了相应的趣味性,观众能否被节目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深深抓住眼球,迫不及待的看完一集又一集,还有待考究。
4.节目菜品制作和菜品品尝部分是为了打破聊天尴尬局面,拓展叙事空间,带动节目氛围的巧妙设定,但却没有达到预想中效果。首先,菜品制作环节的设定原意是为了让观众切身体会名菜的制作过程,甚至从中掌握一二做菜技巧,但节目囿于枯燥的文字解说,没有相应的镜头剪辑呈现,加之菜品光线色彩黯淡,这一部分叙事节奏也没有把握好,使观众既没有融入画面的亲切感,也没有观看大厨做菜的美感,高不成低不就,有些可惜。其次,开宴吃席部分本是吸引观众眼球,推动节目二次高潮的一个版块,可以用美食拉近与观众距离,借机进行文化的二次输出,节目虽然也做到了,但我觉得完成的还不够。近年来吃播和美食自媒体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画面中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轻轻松松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不论是家常菜还是山珍海味,观众都乐意买单,这其中的奥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固然重要,但内容与形式二者缺一不可,对美食本身感兴趣才会对美食背后的文化感兴趣,唯有如此才能将美食制作和展现这一环节所承载的意义完全体现出来。
5.节目制作包装方面还需改进,视听处理方面皆有进步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的整体观感,不论是光线色彩还是声音运用、镜头剪辑,导演还需进一步完善,好的视听体验是吸引观众静心欣赏节目的第一步,要想在众多美食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将自身的创新之处显现出来,就要从多种方面迎合受众需求。
虽然吐槽了这么多,但不得不说《一桌好宴》的立意和内容开辟了美食综艺的一个新方向,品味历史盛宴,带领我们探寻了宴席的古往今生,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整个节目的档次,是当下浮躁的综艺市场中的一股清流,期待节目如果能有第二季会带给我们更精彩的表现。
吃喝是本能,美食是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边吃边喝才是聊天的标配。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更没有什么话匣子是一壶小酒、几口美食打不开的。饭局是开启关系的敲门砖,也是联络感情的润滑剂。中国式饭局就是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缩影,一顿饭既可以知道彼此的习惯、喜好以及合不合拍,还能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渐渐卸下心防,既饱了肚子,又近了感情,一举两得。
大概是综艺导演太想要中国特色的“真人秀”了,这种三五好友围坐一起,边吃边聊的情景被搬到了台前。访谈节目从原来的主持+嘉宾+观众的“干聊+围观”模式转变成了现如今主持+嘉宾的“边吃边聊”模式。
边吃边聊可是个讲究活,如果是私下亲密朋友间的饭局还好,搬到台前,哪个话题冷了,哪个嘉宾稍微被忽略了,哪个环节没连接好,都会成为观众们的槽点。
从腾讯出品的《十三邀》再到优酷出品的《举杯呵呵喝》、《圆桌派》,无论节目定位是深度还是娱乐,“边吃边聊”是不变的要素。
最近爱奇艺出品的《一桌好宴》也大有这样的风范。
打着美食文化招牌的《一桌好宴》以喜宴、升迁宴、谢师宴、生辰宴、年夜饭、国宴六种宴席的方式向观众解密宴席上的民俗与禁忌,共话历史上的宴席趣闻。
对于节目立意来说,如何制作美食是次要,美食有什么文化才是主要。而对于节目展现与传播来说,如何将美食文化呈现出来才是节目精品的重要指标。
很明显,《一桌好宴》打算边吃边聊美食文化。
一集近三十分钟时长除去赞助商宣传、制作美食和介绍美食的时间,留给介绍美食文化的时间本就不多,再加上一些生活常识类的提问,《一桌好宴》最终所呈现的美食文化只停留在百度百科+知乎解密的层面。
主持人作为饭局的主人,是一个把控全场的角色,既要能抛出话题,又要能接住话题,既要能推进饭局进程,又要能照顾好席间每个人的情绪。 饭局气氛热不热,要看主人炒的如何。
从《一桌好宴》的配置来看,邀请《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沈宏非、编剧史航两位文化人做文化嘉宾,颇有种要走深度高端路线的感觉。可主持人和所邀请的明星嘉宾几乎没有与两位文化人同年龄层、同文化底蕴的,本就是搭伙做买卖,熟悉度和默契度有限,因而固定的美食文化话题难以展开,往往是偏文化了年轻人不懂,偏娱乐了稍长的人又get不到点,最终高不成、低不就。
不是主人不想炒,实在是火候不够。
“吃”容易,“聊”也容易,边吃边聊可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想要把这种中国式饭局“合格化”搬到台前,光有《一桌好宴》可不够。
有点无聊,看了柳岩跟宁静两期
看到就是吃到 吃到就是学到 哈哈哈哈啊
享中华美食,品中华文化
非常不错的美食类节目,涨知识了!
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有美食,有文化。知识点不少,很棒的节目。
哇,可以涨很多美食知识也可以了解一些历史文化,很好的节目
乡野土特产和人间烟火气看太多了 是时候吃点新花样改善改善了 文化部分多加一些
首先给我的感受,就是精致,相比剧组人员一定对每一种菜的特色做了详细的考证,很让人有胃口。无论是淮阳菜品的滋味醇和,还是气势、档次都很高的粤菜,以及我最喜欢的清鲜醇浓并重,善用麻辣调味的川菜,都很用心。里面的美女也很好看,建议可以多介绍一点菜的发展渊源和变迁,美女也多出境哈。对剧组的用心点赞,还是很符合菜品特点的历史的,应该是有专业人士指导。不足点在于,我吃不到emmmm
不错,有沈大师和 史航坐镇,文化味儿十足
一个字。就是好看
看了第一集喜宴文化,很多讲究,有些以前也知道一点,听这几位聊完涨了不少知识,还不错。
看好看的历史故事还可以学做美食,这是什么神仙节目!!
看不下去😂
能够做好开水白菜和蟹粉狮子头的那一天,就是我不愧自己厨房艺术家名号的那一天
柳岩同款手机壳 看完电影最近挺喜欢她的 这不就接上了! 期待后面的嘉宾
就沈宏非和史航两位的聊天能增长见闻,其余的部分都挺尬的,剑南春的广告塞到聊天中也挺生硬的。
果然文化和美食更搭···
好尬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显山露水在日常生活之中。一桌好宴,万千讲究。桌上是珍馐,嘴边咀嚼的是滋味。食物背后的故事永远都说不完,因为蕴藏其中的是中国人的智慧与生生不息的历史。一本好的纪录片,总是色香味俱全,也多亏了其背后讲究这色香味俱全的人儿。
历史中国味,浓浓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