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国梦是个糊墙纸砌成的墙,扒掉一层又一层,还是壮观的墙
尽管想说的太多,但无敌艾伦的反讽还是很集中力量地扒去了所有美国梦的外衣。自我实现、个性解放、爱拯救人类、道德秩序是伪善的温床,甚至精神分析也是剿灭人天性的......特别有意味的是,变色龙从法西斯那儿逃回美国,逃回到折磨他的以前的敌人中间,居然受到热烈欢迎......人类自己就是变色龙,我得说这其实是部反人类的喜剧,处处埋设悖谬的荒唐陷阱。
当然,如果你觉得笑话太冷,他一会又用好莱坞的英雄主义主旋律手法将这衣服穿上,伪记录片的样式使得层层剥茧的戏剧性大打折扣,这片子严肃得我快拉肚子了,我的肚子有点像是个知识分子肚子。
笼统说来, 这片子里,被严肃地恶搞的,有美国政府、好莱坞类型剧、教会、医院、政治领袖、法庭、传媒,连美国人视作勇敢开拓精神体现的文学名著<白鲸>也不放过,几乎所有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东西都被骚瑞了。(女主角在病人和律师之间,很忠实于职业本分和善良自我地选择了她的病人做丈夫,真他妈太讽刺了。)
没弄懂苏珊桑塔格怎么会被骗了出镜的。
如果听不明白我的胡话,如果在这片子之前,这个世界上没有卡夫卡、加缪之类的医生兼病人存在,这片子或能让你惊呼牛逼。所有情节设置倒还是因果相扣的,简直是个剧本标板。
特别是里面接受访谈的人物越一本正经地阐述自己观点,你就越发笑,这就是无敌艾伦的功夫所在了。
2 ) 等待上帝
一个比赛日,天堂的贝比鲁斯和鲁盖瑞相约一道看洋基队的比赛。小老弟乔•迪马乔因为要去前妻梦露家里品尝她新做的曲奇饼干而没能赴约。上帝则称最近天堂的入境事务繁忙而要晚点过来,这不,比赛都要开始了,老哥俩都觉得其实上帝并不是那么懂棒球,他只是喜欢串门,昨天他还去肯尼迪家里蹭饭,明天据说还约了牛顿去参观他的新实验室。这对棒球史上最恐怖的搭档已经有些年头没见了,一生的队友兼对手见了面仍然互相挖苦一番。
贝比鲁斯:伙计,这么多年不见,你看起来不太高兴。
鲁盖瑞: 你懂的伙计,你是故意挑这几天约我看比赛吧,我以为你是打算跟我老死不相往来了,哦不对,我们都已经死了。
贝比鲁斯:别扫兴了,看比赛开始了,别太在意那些记录。
鲁盖瑞: 那小子确实做得不错,一直在为洋基队打球,记录迟早都是留给人打破的,你看你的那些全垒打,当时从来没人怀疑那个记录会一直保持到世界末日,结果怎样?
贝比鲁斯:别提了,每过几十年我的排名就得下降一位,现在又来了,你看那个第四棒,快600了,他还算年轻,前三位都保不住的滋味真让人沮丧。
鲁盖瑞: 算啦,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更有钱,更受女孩子欢迎,你看这小子,据说全纽约的女人都想摸他的屁股,他还穿2号,洋基队的2号!我以为没人敢用我们前面的背号了。
贝比鲁斯:他只会打安打,不停的安打,你的射程比他宽多了,你还有很多记录,他破不了。
鲁盖瑞: 你不也有很多记录么,坦白说,对这事儿我真没那么心宽,我可不想到最后当人们提起鲁盖瑞,只想到一个号码跟一种疾病。上帝这家伙怎么还没来。
贝比鲁斯:我的老伙计,你可是洋基的骄傲,没人会忘记你的。
鲁盖瑞: oh,洋基的骄傲,你别拿那事儿刺激我,你演了那部电影,我却只能在这儿看着你们,天啊,现在都没人记得鲁盖瑞长什么样了,人们总是觉得我应该像加里库珀,加里库珀,当然这小子演的挺不错,你知道,他挺高大英俊,也足够强壮,还算符合我的原型。
贝比鲁斯:说起来,你还记得那年春训吗,那一年来着,我最近记性可不大好,你被人冒充那事儿,那时我正在打击,你on deck,我心想回头跟你说,Lou,瞧我来一发大号的,那时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你吗,Lou?
鲁盖瑞: 能别提那事儿吗,倒霉的事情全让我碰上了,你知道吗,那家伙是个秃子,1000多度的近视,个子是那样矮小,我怀疑他根本举不起球棒,我居然让这样的家伙冒充了!
贝比鲁斯:哈哈,那事儿可闹出不少笑话,那家伙后来好像挺火的,他是个奇妙的家伙,叫什么来着,瞧我这记性,Zelig!Leonard Zelig!
鲁盖瑞: 是的,后来有一个纪录片,我还无意中在这儿看到了,嘿,里头可有当时的录像,就像你说的那样,居然有一个猥琐的小老头站在你身后,我的天啊。
贝比鲁斯:嘿,是有这么个片子,他没给我肖像版权费!
鲁盖瑞: Lou Zelig,他居然化名Lou Zelig,上帝啊,我能感觉到看台上那些球迷,他们嘲笑的目光可全都是冲我来的。嘿,比赛开始了,上帝这家伙真不上道,以后看球可别叫上他。
贝比鲁斯:你得承认,那是部有趣的片子,那是个有趣的家伙。那个年代的影像、老旧的录音,陈年的报纸,真令人怀念,我感觉我又回到那个辉煌的年轻岁月了,那时的一切又回来了,我现在都快300磅了,那时我一年能打60个全垒打,真亏他们能搞到那么多材料,那可不是个容易的事儿。你知道那时我可泡了不少姑娘,无意中也听她们提起,她们很仰慕这个小个子,那可是大萧条时期,他却成了全美国的红人,演出、演讲、参加上流社会派对,甚至成为一种文化,那可是个荒谬的年代,我们却乐此不疲。那小子的特异功能很有意思,当然在我看来更让我关注的是那个女医生很漂亮,是的她有一种沉静的美,医生可是一项高贵的职业,可是如果你长了鸡眼,他们会给你注射胰岛素。不过那姑娘做的不错,她扮演成病人进入了病人的内心,并且爱上了病人,这招绝了,还挺浪漫。不过好景不长,人们总是容易厌倦那些被同化了的个体,需要娱乐的时候你可以是偶像,可是要遗弃你只需要一个道德之类的理由,又或者判你拔错别人的牙齿而把你关进监狱,谁知当你从纳粹德国活着回来,你又是英雄了,这比我们拿世界大赛冠军可难多了,这就是美国,一切荒谬的事情都是那么合理。你知道我也曾思考什么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在独立自由的美国似乎从来不被人们需要,每个人看上去都是那么独一无二,但你看看这个小个子,他可以在你民主党人共和党人中间游刃有余,同时跟黑人和白人称兄道弟,他甚至轮着礼拜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这小子超越了政党、种族和宗教,简直像上帝一样,你看最近上帝不是到处串门么,我想他是想跟所有人打好关系,你知道,天堂里的名流可都不好惹,但显然他做的还没那个小个子好,我甚至不能确定他是不是真的爱每一个人。Oh,把那蓝莓汁递给我。
鲁盖瑞: 那家伙是不是上帝我可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会儿上帝再不来连九局下半都看不到了。
贝比鲁斯:瞧,好家伙,安打,新的纪录,别太难过老伙计。
鲁盖瑞: 。。。。。。
“笃笃笃”,敲门声响,“我是上帝,抱歉我来晚了,比赛给力吗伙计们?”
3 ) 虚构传记:电影与小说
围绕着逸闻趣事,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人物,并为其作传;这看起来更像是小说的拿手好戏。因为没有虚构,恐怕也就不会有小说。有人认定伍迪·艾伦的《西力传》是模仿博尔赫斯,其实不然。博尔赫斯发明的小说写法,是通过煞有介事地虚构一本不存在的书;如果某部电影是虚构一本未曾存在的电影,那么很可能会是一次博尔赫斯式的影像移植。而这显然与《西力传》相异。(题外话:注意小说想象与小说虚构的区别。想象是创造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之事:马尔克斯、卡尔维诺、布尔加科夫……;虚构则是创造现实中可能存在之事:博尔赫斯、波拉尼奥……)
在《西力传》中,伍迪·艾伦煞有介事地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人物,并用现实的影像素材来证明人物存在的真实性。这些方法包括请文化名人来对这一不存在的人评价(桑塔格、索尔·贝娄都是真实的,不真实的是他们在对着镜头表演;故去的菲茨杰拉德则在故纸堆中起死回“声”),让西力卷进真实的历史事件(德国纳粹,与首领共处同一段影像空间),相关当事人回忆往事。如果说有伍迪·艾伦出镜的片段都可以看成是虚构,这是剧情片的手法;那么,那些采访、历史录像、照片等则是借鉴自纪录片。
伍迪艾伦丝毫不想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以假乱真的伪纪录片,不然西力这一角色他不会由自己来出演,其形象的明晰性从一开始就已经告知观众这一切都是虚构的。因而,这种“直言不讳”的态度戕止了模糊虚构与真实所能造成迷人效果,反而获致一种趣味性,而这正是伍迪·艾伦的目的所在。他不只是在娱乐观众,同时也是在娱乐自己。因而,在冗长地(虽然影片只有79分钟)立传过程中,伍迪·艾伦不断地发挥他的“智趣”,以取悦观众,但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是越来越疲乏。当你看着一个小丑从一开始就解开了他将玩弄的诡计,那么他的表演就会被大打则扣。《西力传》的困境也在于此。
我们或许可以从文学中为伍迪·艾伦找到一个先例。如何通过小说的虚构笔法来写一部传记,或者说模拟传记的体例来创作小说,海因里希·伯尔的杰作《莱尼和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范例。在这本小说中,伯尔通过虚构与主人公莱尼有过关系的各色人物,将采访他们的笔记集合起来组成这本小说。虽然莱尼未曾以正面的形象展示于读者面前,但其形象却通过这些周边信息而得到有力的塑造。相应的,伍迪·艾伦中对这个叫“西力”的不存在之人立传的方式就有点像伯尔在《莱尼和他们》中的创造,通过采访当事人、采访文化名人组接而成,但不同的是,如果伍迪·艾伦仅仅采取这种单一模式,他就可能真的陷入“伪纪录片”的褒奖中;故而,他让自己扮演西力,在记录式影像中加入虚构的剧情,来消解虚-实影像笼罩下的严肃,来取得喜剧性。
伍迪·艾伦用极严肃的方式展示喜剧,如何调和两者,这种悖论看来无法消解。这种一本正经的娱乐范,看多了只会觉得无聊。好在,影片不长,我们尚能忍受。
4 ) Notes
"Though the shows and parties keep Zelig’s sister and her lover rich and amused, Zelig’s own existence is a nonexistence. Devoid of personalities, his human qualities long since lost in the shuffle of life. He sits alone, quietly staring into space, a cipher, a nonperson, a performing freak. He who wanted only to fit in, to belong to go unseen by his enemies and be loved neither fits in nor belongs is supervised by enemies and remains uncared for."
"I hated my stepmother. I don’t care who knows it. I love baseball. It doesn’t have to mean anything. It’s just very beautiful to watch. I’m a Democrat. I always was a Democrat. Brahms is just always too melodramatic for me. You have to be your own person and make your own moral choices, even when they do require real courage. Otherwise, you’re like a robot or a lizard."
"Kids, you got to be yourself. You know, you can’t act like anybody else just because you think they have all the answers and you don’t. Be your own man, speak up, say what’s on your mind. Maybe they can’t o that in foreign countries, but that’s the American way. You can take it from me because I used to be a member of the reptile family, but I’m not anymore."
"The thing was paradoxical because what enabled him to perform this astounding feat was his ability to transform himself. Therefore, his sickness was also at the root of his salvation, and I think it’s interesting to view the thing that way. It was his very disorder that made a hero of him."
'"Wanting only to be liked, he distorted himself beyond measure,” wrote Scott Fitzgerald. “One wonders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at the outset he had had the courage to speak his mind and not pretend. In the end, it was, after all, not the approbation of many but the love of one woman that changed his life.”
5 ) 历史漫流中的一块“榜样板”
天才和天赋的区别大概在前者是上帝赐予你一种思考技能,而后者则是上帝仅仅赐予你一个灵感,伍迪·艾伦显然是前者,这部片绝对值得反复看很多遍。像一个逐步肿胀起来的气球,让你从任何一个维度的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完全地刺破它,它内部的气体有足够的力量以某个刺点完整冲出,纪录片也拥有属于自己的观念、态度和话语权。在我看来,这不是反纪录片而是元纪录片,以故事的虚构揭示“纪录片的真实”,既然纪录片是片面的、虚构的、有意识形态立场的,那何不诚实地面对这一欺骗并使它完成其真正的使命?
电影叙事的张力就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中得以建构,每一个镜头与配乐都巧妙地弥合着台词的缝隙,将个体与历史置于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却在时间上形成逻辑的统一。“变色龙”的病症使主人公可以成为每一个人,而他却还是一个个体,这样就把个人抽象为了一个象征、一个符号,而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感情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象征,他游窜于个体生命的各个阶段,游窜于历史的各个阶段,游窜于世界的不同空间,这样一个移动的灵魂通过不断地附着被赋予相应的意义,而荒谬的个人履历其真实感就从这些附着物中来。
一切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人”的丰富性中绽放,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的爱对世界的一次反抗,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个人话语对整体社会的一次挑战,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女性对男性的完美塑造(女性统治男性)与变相成就(女性完成了对自我与他者两方面的成就),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个体人生与历史规律的悲喜协奏曲,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纪录片的一次独立亮相,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揭露理想的先锋让我们走在假想的正确道路上忘记了先锋是永远的反动的反思簿......很多的解读空间交织在一个满是漏洞却又那么自洽的完整电影结构中,它只给你整体解读它的机会,因为你会发现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片面理解的有力讽刺。我实在想不到一个不夸它的理由,毕竟它浪漫、诙谐的画面让你即使将它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都显得那样合适。
我认为,从前面提到的个人话语与历史规律的暧昧关系解读似乎更为合适伍迪·艾伦的胃口,毕竟爱情在历史面前的魅力,女性对男性的挑战都融合在个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联系)的命题下作为具体的问题被不断提出。个人能抛开个人的历史吗?不能。社会能逃脱自己的历史吗?同样不能。但是在最后那群众的盛大欢呼中,以及爱的巨大力量之下,我看到一种完美结果与原本目的的背离。我们在实现自我中成为了某种政治正确的呼号者,于是两位主人公终于是在“为自我”的追寻中化为了一块时代的“榜样板”。
当追求独立成为向大众的献媚,一切都在自我实现中悄悄走向了反面,而在故事本身“自我导向”与“公众导向”的更替间,我们似乎可以预见,故事远没有终结,历史的车轮还将永不停息地滚过每一个个体,每一条“变色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我们将做何选择?未来的时代是温吞的胜利还是激进的夺魁?这一切虽无解,但都会成为被未来的那群站得更高的人作为历史,去摆弄、去嘲笑。
伍迪·艾伦式的讽刺,正在于你看到了某个问题在一个时代中被想象性地解决,又在下一个历史阶段被重新提出,它们不断变换着面貌却始终不改其质。我们的脚将踏向何方?答案或许是,一个我们不由自主会踏向的地方。你能想到吗,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呢?
6 ) 伍迪艾伦:拥抱另一种生活
豆瓣的伍迪艾伦影迷活动一开始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因为当时界面全部是黑白,看到伍迪的照片又出现在豆瓣主页,有那么一刻我真的以为他去世了,震惊之余我打开条目,才发现,这只是一个影迷活动而已。
作为我最爱的导演,没有之一,伍迪的电影,就像他在《我心深处》中说的,一年看一次都不会腻。他的身上,可以这么说,有一种特别的潜质,能立刻抓住观众的眼球。从我入坑的《安妮·霍尔》到今天重看的《西力传》,伍迪已经陪我走过了很多个年头,几个月前又看到他即将退休的消息,心中真的是百感交集。
《西力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也并非传统上的纪录片,这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创作。我认为这是伟大的。伍迪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导演,他是独特的,将生活中各个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小细节完美地诠释出来。
他的电影是另一种生活,在一段时间内也是我的避风港。曾经一个影评人对我说:看他的电影,如果你单纯觉得好笑,那恭喜你,你的生活是单纯的;如果你看完之后觉得思绪复杂,那恭喜你,你的生活是深沉的,你能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东西。
喜剧不过是一种宣泄的方式,一种“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的最好,也是最后的方式。快乐也许应有多重含义,但我只希望看到最浅显的那部分。
做一个简单的人吧。就像西力一样,卸下伪装,拥抱另一种生活。我们也许无法像伍迪一样去拍摄这么多伟大的电影,但我们却依旧拥有这些伟大的电影,“即使它们到头来都毫无意义”。伟大的作品也许不会永远高居热搜之顶,但注定不会被时间所埋没。
伍迪·艾伦最佳之一。1.伪传记纪录片形式,做旧胶片、历史影像资料、访谈、搬演及煞有介事的画外音穿插混融,共同呈现出20世纪20-30年代的浮华与危机。2.节奏酣畅淋漓,笑料段子层出不穷,反讽针砭力道狠辣,70多分钟时间仿佛无所不包。3.Zelig的变色龙/changing man异能恰是对现当代社会人人饰演多角、在高速、高压和虚荣心的作用下失去真我的象喻,群众的猎奇、看客与道德审判心理以及媒体的包装与逐利亦在片中彰显得淋漓尽致。4.以病人来诊断时代的顽疾,无所适从、变化无常的人心一如上下颠倒式的飞行逃生。5.桑塔格与贝娄亦参与访谈,历史影像与虚构搬演通过剪辑与特效无缝结合,后启阿甘。6.这回,伍迪竟在高扬的结局中肯定了真爱的力量。7.为两对分裂人格连体婴治疗-可收8人治疗费;高级自慰课-若我不在那儿,他们自己就会开始的。(9.5/10)
1.改变他的不是公众对他的认可,而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爱。人,往往是这样,难道不是?2.伪纪录片的形式显得惟妙惟肖,有趣。3.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安全和不会犯错误的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是这也让自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己。4.剧情一波6折,很给力啊。
我完全服了Woody Allen,这个样的片子他都能想得出来,特效太他妈牛逼了,完全以假乱真啊。而且真喜欢他的喜剧,那么有程度有思想水平。
很精巧的反类型纪录片。要说这是精心假造的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美国社会当时需求的斑驳倒影。泽力格把与环境融为一体看得太重,太害怕与众不同,把自身弄成了变色龙。你爱我像谁,扮演什么角色我都会。如他所说“如果你是精神病,你将无所不能。”但最后他终于在爱中找回了人格独立、实实在在的本我。
天才之作,看过的伍迪老头最棒的作品。极力推荐。“嘿,那就是20年代的美国。可是美国人什么时候变过呢?”
天才之作,无处不透露黑色讽刺的喜剧效果,大有马克吐温小说在电影上放映的感觉。实在惊叹伍迪的才华,这样的荒诞的伪纪录片风格,好玩好玩~~8.5
小伍迪可塑性之强的绝佳例证,虽然演什么都像他自己。MIA的扮相怎么这么老...
9/10。虚拟艺术的真实感,使用老新闻电影素材、做旧的黑白照片和真实名人采访,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不断交织,将严肃可信的资料与虚构夸张的奇人奇事混为一谈,喜剧效果呼之欲出;影片极力批叛了政治、娱乐谈资、社会团体从个体身上捞取名利的贪婪,从众效应的舆论暴力进一步剥夺了人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四星半,包含诸如默片、征兵广告的解说员语气、黑胶唱片似的音乐等各种元素的神奇传奇;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有意思:在美国某个人一心想变的与周围人一样,被看成是严重的病,一溜医生想方设法治愈你,窝们呢?和旁人不一样倒被当成“病人”了,千方百计奉劝你一定要一样噢,是为了你好噢
伍式喜剧巅峰之作,伪纪录风格以假乱真,奥妙之处只可意会,观影体验如读博尔赫斯小说。
简直不知道伍迪艾伦脑子都装的什么!一个现代性人格的寓言,形式也很敢。索尔贝娄和苏珊桑塔格都是真人么震惊到了。。。
不需要你笑出声,心领神会嘴角微扬即可。这是才华、智商、技术和喜剧融合的范本。通篇洋溢乐观的态度、神经兮兮的疯闹,以及小中见大的魔力!
那段呼唤伪装身份的心理治疗片段,说伍迪艾伦只是为了爱开玩笑是不够的。
完了,有点“连伍迪·艾伦的电影都有太晚看的了”的感觉。应该比这样更喜欢才对。从任意一秒钟开始都能入戏。
目前所看伍迪片中最佳!极尽嘲讽之能事,入骨三分,鞭挞入里,最难的在狠狠耍了番“现代变形记”后又来一个温情无比的结尾:能让他不再变形的不是获得公众认可,而是一个女人的爱;伪纪录片形式煞费苦心,爵士年代场景还原逼真,几个惊天酱油,剪辑合成真不错;你永远无法想象他脑袋里在琢磨些什么。
伍迪艾伦44部达成。应该是老头“最重要”的片儿?伪纪录片,很好玩。倒是从里头看出许多后来发酵成为[午夜巴黎]的小点子(比如嵌入历史的方式)。其实这个虚构的人物介入的30年代美国,大约也是某种“黄金年代”。不过看到苏珊·桑塔格和索尔贝娄还是吓了一跳……
感觉被「伍迪·艾伦」给骗了!在不剧透的情况下直接观影,一开始还误以为这是他拍的纪录片?可印象里这部豆瓣8.9高分的电影不是纪录片啊?→原来是伪纪录片方式拍的伪传记电影。这个古灵精怪的创意,加上大量的台词解说,还真是符合伍迪艾伦的话唠风格。而看那些年代久远的黑白影像,让我联想到《阿甘正传》里类似的以假乱真设计。—— 被催眠后的西力:我哥哥打我,我姐姐打我哥哥,我爸爸打我姐姐和我哥哥还有我,我妈妈打我爸爸和我姐姐、还有我和我哥哥,邻居们打我们家人,下个街区的人打我们的邻居和我们家人。😂
我总觉得...形式这种东西不能玩得太过...
《变色龙》也许不是伍迪艾伦最好的作品,但无疑是他最具艺术野心同时也是最被主流观众所冷落的一部佳作。
伍迪·艾伦用他对那个时代的熟悉与热爱和对这个世界的洞悉和解剖成就了这部奇妙的伪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