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有如此的强烈感觉想写一篇影评而且还是记录片。但,和罗杰的影评相比, 这根本不能算作影评吧,应该只能算作一篇观后感。
如果说以前的我对电影的热情是空洞的,是无内涵的,但看完了这部影片,我觉得是彻底爱上了电影。如果你也在为自己爱电影爱的不够深刻而反思,为自己看不懂电影而迷茫,再或者你根本不怎么了解电影;看完《人生如戏》,看完罗杰.伊伯特的一生,你将会被他对电影的热情所感染,这种感觉你无法抗拒!它犹如惊雷,犹如巨浪,刺激着你每一个毛孔;你真的会爱上电影,同时会爱上罗杰。
也许在影片一开始看到大屏幕上的罗杰,你会不敢相信,可能会觉得他搞笑,可能会觉得他恐怖(在你不了解他本人的情况下)。那么接下来他在你心中的形象将会不断被升华;他会变得可爱,变得神圣!同时一种惭愧感也会油然而生,是的,你会为之前的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他是电影界的霍金,爱因斯坦或者是苏格拉底(原谅我的知识浅薄,只可以想出这些名人与之相匹配)。乔托.卡努杜曾让电影成为艺术,而赋予电影生命的是罗杰!是他用他的影评显示出了电影正真的内涵。
影片围绕的核心主要有3个:罗杰在电影和影评上的坚持,罗杰和吉恩的真挚友情,还有罗杰与夏资的感人爱情。这是一部纪录片却有着如此丰富的感情线路,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在此刻让人无法挣脱里面的感情漩涡。你会发现要有一个如同电影一样值得你追求一生的事物,是多么的珍贵,人生是多么的满足;而拥有一个像吉恩一样的朋友,是多么的难得,他会为不能再和你一起工作而烦恼,他会为你的第一次新婚喜极而泣,他会为和你愉快的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工作而隐瞒自己的绝症,像一个正常人在你的生命中走完他的最后一天,即使,他知道,你会恨他,但他也知道,你深爱着他。(写法有着肉麻)而拥有一个像夏资一样的妻子,那是你三生有幸!(无法用过多的言语表达了)
为什么美国的电影一直处于霸主地位,无法被超越?有人说那是因为好莱坞的存在,的确,好莱坞是很强大,我也曾一度以为是好莱坞的原因。但是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知道了,那是因为罗杰的存在!一个如此伟大的影评人,会让美国电影少走许多弯路,始终指引着他们在阳光大道上前行!如果他一直存活,相信电影事业也将永不衰败!
“感谢你们和我走过的一切,我们电影院见”。——罗杰.伊伯特遗言
Life itself. 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 是一封信、老照片、颤抖的手、镜头前的微笑,是堂吉诃德向死亡发起挑战,《I'm your man》随之响起。 老了,他给吉恩的妻子写信:“现在我年老体衰,变得更加想念吉恩了。或许因为我当年犯蠢,让我没意识到他是我见过最风趣、最幽默的人。” 镜头面向镜子的瞬间,我们已陪他走过一生,如今穿越金字塔,站在他的病床前。 死后,街道上仍贴有他们的头像。在光线昏暗的电影院中,他仍在鬼魅般走动。
so basically he was a jerk.
无关成就多少,注定有落幕时刻的生命本身就令人感伤。
夜观罗杰·伊伯特纪录片《人生如戏》几点感触:纯粹热爱一个东西,会充满幸福感,坚持一辈子,也许能出一点成绩;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评判标准,不迷信权威和固步自封;偏激观点也是观点,学会独立思考个性表达,面对团体圈子、利益关系坚持底线;开阔个人视野,一直保持新鲜感,永远学习。
更生动地了解了E的生平和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作品的描绘比较边角,缺乏足够量的严肃批评,信息量不够大,基本还是粉丝电影。贵在真挚,有趣味。
一位毒舌影评人最终丧失了吐舌的能力确确实实有种《人生如戏》的况味,然而我不喜欢职业影评人的原因是他们所持的“职业化”眼界。在那个狭隘的圈子里,且不说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坏电影的帮凶,至少他们的见解也难以逾越那方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是否拥有去职业化的观点是检验一个人学识和修养的尺度。
1 2015年第一部,让我更加坚定的在热爱电影的这条路上走下去。
很喜欢所有关于伊伯特和他的荧幕拍档、职业宿敌吉恩·西斯科的段落,一辈子能拥有这样的同僚,真是非常幸运。或许限于篇幅,伊伯特这个人本身,以及他对整个影评行业的影响我还希望看到更多,不知能不能在自传里找到答案。结尾也是看到哭瞎,555
虽然差点哭瞎,但就纪录片本身来说太中规中矩了
电影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期待。
从制作的角度这是一部教科书般的美式纪录片,导演过Hoop Dreams的纪录片老兵Steve James在各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本片有很多注定成功的元素:R. Ebert是一个电视明星,留下了大量的视频素材;那本天然剧本般的同名自传;那些极具视觉和情感震撼的医院内镜头;算不上经典之作,却无疑是一部精品
best of enemies之电视评论员篇,看二位台前台后斗嘴,还真有点像巨婴症。
看看人家影评人,老马丁听了就面露惊恐地虚心接受。这部电影主要是劝导我们豆瓣标记电影最好写点东西
究竟是给“电影”,还是“喜欢电影”,还是“喜欢评论电影”,还是“影评人”,还是“影评人的观点”,还是单纯这一部纪录片,来一个评分?
哭到不行。
明月点缀了他的窗,他点缀了别人的梦。在电影和电影迷之间,影评人终于有了存在感。如果说罗杰·埃伯特的人生如戏,那么这部戏一定是“天堂电影院”。
Roger Ebert可以算是我的电影启蒙老师。若这只是一部关于影评人的电影,相信没多少观众能产生共鸣;它更多讲述的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对生活的好奇和对人性的感悟。艾伯特说他活在电影里,因为电影就是生活本身。共享感受、分享感悟是它最大的魅力。我们爱他的影评,也因为那里面就是生活!片尾哭瞎!
一部极其工整老练,情感丰富的纪录片,以罗杰·埃伯特的同名传记为蓝本,重点是他的生活,围绕他一生的各个时期展开,就像事业、为人、友谊、爱情和死亡组成的美丽乐章。他的文字除了敏锐的洞察力、幽默感和学识,其实更打动我的是情感,那些人生体验和心理共鸣的东西,人生真的就如戏。★★★★
为什么有些人会从生命中拿出那么多的年华交给电影,去忘我的看,痴迷的聊,倾心的评,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在影院中创造永恒的迷影情结,毕竟,人生有限,但光影无限。罗杰伊伯特,一个有戏而伟大的迷影之魂,天堂依旧会有电影院。
极为精彩的纪录片,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美国最伟大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的人生旅程。本片对艾伯特早年酗酒、情场品味差、骄傲自负等缺点毫不避讳,对其家庭身世、职业生涯、爱情、晚年与癌症的抗争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最让我感动的还是Gene Siskel和Ebert的亦敌亦友“相爱相杀”的关系。(9.0/10)
著名影评人,赫尔佐格《在世界尽头相遇》即是献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