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管风琴=大反派标配,这是好莱坞传统,但我好像找到了鼻祖?
因为在这个传统出现之前,管风琴代表着宗教信仰,代表神。而在这部电影开头,还能看到管风琴曾经的标签的影子。博士用管风琴弹了一段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
只不过被反过来用了,圣咏由基克尔博士弹出来一点都不神圣,还让人后背发凉。最神圣的就是最邪恶的,最干净的就是最脏的。当年的好莱坞导演很有想法啊。
虽然现在类似的梗已经被用烂了,但古早的管风琴反派还挺酷的。
以下内容整理自华纳典藏(Warner Archive)发行的蓝光版一评轨,嘉宾是Steve Haberman和Constantine Nasr。
华纳这张碟的包装设计真的是屎,就一张图用到底是吧。但评轨干货确实多,怀疑就靠这俩评轨撑场面了。(骂完记得买.jpg)
听力水平有限,听错了别怪我。
马莫利安并不认为《化身博士》是一篇恐怖小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悲剧故事:Jekyll是冒险家,是先驱。他试图凭一己之力对抗道德约束下的旧维多利亚社会观念,却发现只有借助Hyde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因此他并没有将Jekyll和Hyde看做正邪对立的象征(尽管除他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改编作品都是如此处理)。马莫利安的Hyde的形象并非是“怪物”,而是“动物”,展现的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粹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你不会因为动物茹毛饮血便认为它们是邪恶的,对吧?”)。
在原始剧本中, Hyde的第一次出现并非像如今影片里呈现的那般,因管家的出现紧急又变回了Jekyll,而是遵循了原著的经典段落:Hyde走上街道伤害了一位无辜的小女孩,签了一张支票来息事宁人,而签下的名字是Henry Jekyll。考虑到这一幕势必会让观众将Hyde与“恶”挂上钩,这一桥段最终没被选用。于是我们看到,Hyde第一次走上街道所做的事情是摘下帽子,让倾盆大雨打在自己身上——一种天真纯粹、甚至带有孩子气的举动。他是Jekyll所渴求的那份自由。
马莫利安本是戏剧导演,有声片出现后才被挖到好莱坞。《化身博士》仅仅是他指导的第三部电影,但他在其中展现出的对“电影”媒介的理解远远超出了同时期的导演(强烈安利他的第一部电影《欢呼》,堪称剧场人教电影人如何拍电影)。在《化身博士》中,大量的信息和情绪通过画面、表演及音乐传达,台词仅做辅助。例如在Jekyll终于如愿让婚礼提前举行,回到家弹琴庆祝的段落里,原始剧本中Jekyll有一长段独白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但最终成片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欢愉的音乐下,由鲜花和雕塑等繁华的装饰物构成的蒙太奇——但其传达给观众的情感显然要远胜于台词。
本片的视觉风格深受德国默片的影响(茂瑙《最卑贱的人》、杜邦《杂耍班》)。马莫利安大量使用POV画面,以此希望能让观众与Jekyll感同身受(之前读到一篇文章,说Jekyll的POV画面里对马奇的声音进行了处理,借以表现“骨传声”和“空气传声”的差异。不过我个人没感觉出来= =)。相应的,本片中也出现了大量演员直视摄像机、打破第四堵墙的画面。
此外评轨里提到了一个我从未注意到的隐喻:结尾Hyde被子弹击中后,画面给到马奇躺在实验桌上的正侧视角,我们看到他的面容逐渐从Hyde变回Jekyll。这个画面本身是在效仿20版,因为约翰·巴里摩尔素有“the great profile”之称,所以用他的正侧脸作为结束画面。但马莫利安在拍完马奇正侧画面后,又将相机拉远,最后定格在透过炉火远望众人的画面。说这个是在暗示“Jekyll的灵魂将受浴火焚烧”……
前面已经说过,马莫利安希望的Hyde并非是邪恶的象征,而是人的原始形态。他不像巴里摩尔版的Hyde是纯粹的怪物,却又比后来斯宾塞·屈塞版的Hyde要更粗鄙骇人。屈塞版的Hyde其实有一部分Jekyll的成分,比如他的Hyde甚至还会弹钢琴(实话实说,屈塞这个Hyde妆我是觉得化了跟没化一样= =)。
马奇塑造的Jekyll和Hyde可以看做是两个独立的角色。他演Hyde的时候声音也跟演Jekyll时不一样(评轨特别指出这种差异不是戴着道具獠牙造成的,而是他有意为之)。原本Hyde前往酒馆寻找舞女Ivy时,有一场他在饶有兴趣地围观酒馆门口血腥斗殴的戏,但后来被取消了——因为马奇完全可以通过他的表演直接展现出Hyde的凶暴,没有必要通过其他方式来侧面辅助了。随着故事发展,Hyde对身体的掌控力逐渐超过了Jekyll,于是Hyde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而Jekyll越来越虚弱(妆容上,黑眼圈和皱纹越来越明显了)。这一变化在Jekyll与未婚妻Muriel诀别的戏中达到高潮:通过背影,我们看到Jekyll的身体逐渐变高变大成为了Hyde。而这一幕还强化另一层含义,即Hyde是从Jekyll的身体中生长出来的。
评轨中特别对Muriel进行了分析。在其他的改编版中,这一角色基本是纯纯的工具人,对女角色的关注都在舞女上。但在本片里,Muriel是一个重要且强势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她在与Jekyll的情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Muriel会为了Jekyll主动站出来挑战自己父亲的权威,而每当Jekyll前来请求她的原谅时,她也总会接受并为Jekyll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个人觉得结尾Jekyll想跟她诀别那场戏表现得最明显,妥妥女A男O既视感。pre-code里面这种男女关系的处理也很常见)。
① 1931年对于古典好莱坞恐怖片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年”。环球带来了托德·布朗宁的《德古拉》和詹姆斯·惠尔的《科学怪人》。派拉蒙受此启发,赶在年底推出了《化身博士》(但其实本片的首映礼是在1931年12月31日,大规模放映是在1932年,因此也有一些资料会将本片的年份定为1932年)。
此后好莱坞进入了制作恐怖片的热潮之中,环球建立了其“八大怪”的IP一骑绝尘;派拉蒙买了半个动物园拍了《亡魂岛》与《动物园凶杀案》;向来易被影迷忽视的RKO拿出了《金刚》;就连标榜人畜无害的MGM也有《畸形人》(梅耶:布朗宁他忽悠我!)。但随着制片法典的步步收紧,后来者们基本都只剩逆天的化妆术作噱头,强凸道德感的结尾令其故事深度远逊于31年的“三元老”。
② 派拉蒙的计划是翻拍自家1920年的默片版《化身博士》,因此其首选是默片版的男主约翰·巴里摩尔,但巴里摩尔表示“不想再出演相同的角色”。马奇是马莫利安的首选且唯一选,而对于派拉蒙来讲,让这位因在舞台上出演巴里摩尔而出名的年轻男演员来代替巴里摩尔似乎也能凑活。据评轨所说,最初打算继续沿用20版里Hyde的造型,马奇也拍摄了相应的定妆照。嗯,我也想看,但没图。
③ 《化身博士》能够上映多少算是个奇迹,因为其化妆的恐怖度和对“性”的种种露骨暗示在当时都太太太超模了。1934年《制片法典》开始严格执行后,重映版的《化身博士》被删减了近40分钟,包括所有的变身蒙太奇。2003年本片首次发行DVD时,修复人员恢复了所有被删减的片段,也是至此本片的完整版才终于回归观众视野。
④ 1941年,MGM决定逐帧翻拍31版《化身博士》。他们购置了31版的版权,并为了防止公众发现他们翻拍的过于“原汁原味”,就此将31版雪藏起来。因此数十年间31版《化身博士》没有进行任何重映,公众只有在电视台上才有机会看到删减版。【来,跟我一起骂梅耶!】
⑤ Hyde的面部造型基本是化妆师通过用胶水粘黏固定马奇自己的皮肤完成的,因此对马奇的脸造成了不小的损伤,拍摄完成后他就被送去了医院,好在他并没有因此毁容。马奇随后凭借本片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奥斯卡小金人,这也是奥斯卡头一回将表演大奖颁给一向不受重视的恐怖片——当然啦,颁完这茬该不重视还不重视,下一个获此殊荣的恐怖片是1991年的《沉默的羔羊》。
⑥ 影片开头,Jekyll演讲时处于画面高位,俯视着摄像机(观众);而到影片后半程,Jekyll经常处于画面低位仰望其他角色,包括他多次仰望天空以寻求上帝的帮助。两种镜头的对比深意想必不用我多说。
⑦ 突然一pre-code:Jekyll把拐杖戳进了圆圈里。大家都懂我什么意思吧!【受不了你们这些搞pre-code的了!】
看电影之前和之后 都可以看一下小说 小说和电影的情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有条件可以看英文 因为精彩之处都在作者的用词和韵律
没时间可以直接看小说的最后一章 所有的思辨都在这份自白中
我大学看的作家中 只有王尔德看完了
看化身博士的时候,作者的用词和那种内心的冲突 太像王尔德了
去查了一下 他俩确实是一个时代的
没有查更多 可能他俩本身就是朋友
主人公或者说作者和王尔德,他们的内心冲突在于身处上流阶层,见到的虚伪和对自己形象的约束过于严苛,那比现在的立人设可难多了。
上流社会的规矩,就想象在餐桌上吃饭,什么身份的人坐在什么位置,谁和谁挨着坐,这都是需要主人细究。再者,先怎么样,到了什么时候,再怎么样。上了餐桌,先上什么菜,再上什么……z
诸如此类 将每个人都规训和塑造得严严实实,完美得就像一尊雕像。
所以,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Basil为道林格雷画的肖像替他承受了所有罪恶的丑陋。让道林格雷不管是杀人放火,逛窑子,所有罪孽本该在他脸上留下痕迹——就像我们说的面相,好人有善的面相,坏人有恶的面相。但是他发现画替他承受了。画就越来越扭曲,恶心,甚至最后长了蛆虫。而不管岁月、受伤、道林格雷依然是20出头的美少年,皮肤白净。
在《化身博士》这里,Jekyll作为一个化学家、医生,他发明一种药水,可以让自己邪恶的一面和美好的一面分裂出两个人格。长相都不一样。他本来想让邪恶的一面进展到它的极端,然后自我毁灭。而美好的一面,无需关注自己内心原始的渴望,可以一直做一个完美的花瓶。
但是邪恶致命的吸引最后占了上风,他不受药水控制🉐变化,美好的一面渐渐消亡,直到Hyde完全占据了他的人格和躯体。
作者对于Hyde的形象描述除了丑陋以外,还有像“猿“,文中用了apelike 这个词。
他内心的冲突是极端的美丽约束和满足内心一些“人性”的、“原始性“的需求。比如 人可能总有时候想做做恶作剧,想说个谎,想脱了衣服跳进河里洗澡,甚至对他们来说,只是贫民区某个算体面的小酒馆喝点酒,或者如电影里的,想和自己心爱的女孩早点结婚,而不是非要遵循礼数,无意义地等待那五个月。
完美的人设是可怕的,是非人的。
分裂,是纯自我的个体和社会中的个体的分裂。是人类聚集在一起形成社会以后,不得不放弃掉很多自我和自由,以达到于其他人和谐共处。大家都统一,大家都公平。
现代的我们不分裂吗?
过去了这几百年。依然是分裂的。
所以 东方哲学和宗教 寻求的“一”。回归自我本源的“一”。
地球的历史中,人类的历史非常短,产生文明后,直到现在人类的形体、基因的变化微乎甚微。
而我们却要不断对抗潜意识里面不可磨灭的原始性。
其实最后Jekyll也是获得了一种“一”,只不过这种不是统一融合两者,而是两者取一。
而现代社会“取一”的办法呢?
其实我们做的很“成功”,也只有我们能成功,自上而下的统筹,使得我们可以接受一种教诲。
影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男主演绎双重性格的震撼,也带来了对人性的思考,人类的善良与邪恶是否能够完全分离?
就像柏拉图所说,人性就好比两匹马拉的战车,每匹马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奔跑,每个人的人性中都存在光亮面和阴暗面,因此我们需要光明的牵引,行在光中,在阳光照耀下,让人性的黑暗无处可藏
同时,正如影片中的男主,面对诱惑,内心不坚定,起初只是希望变身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这种邪恶的欲望蔓延至全身,无法再用药水恢复原来那个自己。可见人性中那些天然的善良和道德是脆弱纯净的,然而它们却时刻面临着各种严酷的试探和侵蚀,因此,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御致命的诱惑。
长镜头主观镜头,变身的那些段落真心强大啊。另外,男主很帅。片子很先进。
Fredric March。着重描写人物自身善与恶、文明与原欲、本我与超我相悖离的心理分裂状态,最吸引人的是其中表现幻变的镜头,在技术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
同样的情节,同样的细节,马莫里安版的就像一部经典cult片,弗莱明版的就像一部中产阶级阳痿片~
明明邪恶人格更应该是翩翩公子而不是人猿好么!还有容我吐槽一下这个设定。丫的真的是个科学家吗?你丫以为两个人格好玩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弄个药出来无性生殖自动克隆啊?那个笑声真淫荡,男猪演技很牛逼,但总觉得心理挣扎没有演出来
視覺語言先鋒:開頭的POV鏡頭、長鏡頭,以及全片的剪輯手法。內容方面:獸性與人性,原始與文明,慾望與克制,對比強烈又震撼。但與原小說還是有較大出入,少了哥特式恐怖效果,多了愛恨情愁。PS.很難想像兩人竟是由同一人扮演,化妝效果太贊了,演員演技也絕佳!
适合跟同年的Frankenstein对照看,两位Dr.有异曲同工之妙。Dr.Jekyll与Dr.Frankenstein都是那种为了探索科学未知之境而不惜破除禁忌逾越雷池之人,这种人在循规蹈矩的世界里就是天才、疯子、狂人与怪胎的混合体。Jekyll在路灯下对朋友Lanyon发表的那番议论与Frankenstein在塔楼里对教授说的那番话何其相似。而从Jekyll分裂出的Hyde也可与Frankenstein造出的怪物形成对照,两者都是“人”本能的恶,在不受任何约束与教化下的自然的恶,又同样有善恶的二元冲突与斗争。两部恐怖片的主演都贡献了精妙又可怕的表演,都有神经质的一面。就结局而言,Jekyll玩火自焚,无可救药,而Frankenstein若没有35年续集里复活,本也已死透了。
这版导演水平确实很超前。 几乎看不出Jekyll和Hyde是一个人演的,March的Jekyll太有感染力了,这点可能是其他表演最难比及的地方。可惜我实在不喜欢这个结尾。
1931年!经典恐怖科幻类型,今晚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从社会和心理层面层层推进,连绵不绝。第一视角的主观长镜头和特写镜头抓人眼球,变身时候的叠化蒙太奇,无疑极具开创性。人们衣冠楚楚,只是社会律法约束太甚,一旦释放,欲望如同酒精点火一样,简直欲罢不能,因为这事太TM爽了。8.4
悲剧 让人心碎 男主塑造的很成功 演技也棒棒的不管是对神的祈祷还是对女主的告别。这种浪漫爱情我喜欢!告诫科学不要自大 也算是对科学未知的恐惧吧!拍摄化妆技术还蛮惊人的。了不起
舞台戏剧导演,文学改编,开场以令人惊叹且流畅的摄影机运动引人注目。以一个少见的经过遮挡并运动的POV镜头开场。明显受技术限制无法甩镜头只能拿剪辑在钢琴和管家身上对切。遮挡物的暗角模拟人眼边界。|《宾虚》中蓝红变光的风麻病人反用。2q
出神入化的编排,出神入化的表演。以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赋格接BWV639开场,然后是长达3分钟的移动主观镜头,奠定了双重视角和悲剧性基调。对镜自照、一镜特效、叠化和划变转场,以及推轨镜头精确、有力的调度,今天看也令人叹服。也因此,这个二元、扭曲的故事,将人狠狠抛入一种伦理的焦虑中,善恶赤裸裸地极化在decency与beast的两张脸上,却互为彼此,就像见证恐怖的,是爱神那无辜的羽翼。科学(确切地说是生化技术),被放在僭越“造物”的审判台上,我创造了我控制不了的怪物,那就是我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史蒂文斯回归、或不如说预见到一种二十世纪的神学反思“我看到了一丝光,但不知它通向何方。” 马奇的表演本身就是特效。南方车站聚会里的纵跑墙壁投影,原来出自这里。
DON'T LET YOUR BAD SIDE TAKE OVER YOU
因为想了解下马奇所以看了这部,最后是靠你们马奇老师的颜值看完的……历史意义固然有,但因为故事太熟悉,实在忍不住挑刺。有几幕我总觉得男主下一秒就要唱起Jekyll&Hyde里的唱段了(音乐剧后遗症),前面交代未婚妻和邂逅妓女的部分拖太长(未婚妻部分无聊且男女主毫无化学反应,台词棒读严重,未婚妻演技级差;妓女部分讨好观众的fetish展现实在太多)……主角对研究的狂热表现得不太连贯,总感觉是以身试药前才进入正确节奏。最喜欢的是分裂开始变身后黑眼圈的那个阶段,可惜就那么一点点
主观视角移动长镜头,杰克尔首次露面在镜子中出现,影射了服药后海德尔的双重人格,使用赋格曲配乐(对位,属调模仿主题)也是对应了双重人格,未婚妻与妓女也是一组对应元素。摄影特技表演都相当惊艳。
Paramount 96min版 // Rouben Mamoulian说他的第一人称主观视角拍摄尝试是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待考,1923《最卑贱的人》更早一些,且也是移动主观镜头。
不少表现主义的影子,在表现伦敦夜雾的神秘和鬼魅上着力不小;开场的主观长镜、对角线的分屏画面都非常具有实验精神;摄影太棒了,配合男主的精彩演出,31年的科幻效果竟如此之好,相比之下41年的版本弱爆了!
诚实地说,虽然我不好这口剧情,但是我好奇March的俊美帅气。男主产生欲望时,或者说是这种欲望受到刺激程度变强时会变身,这还挺叫人玩味的。变身后的男主竟写信叫朋友送药水来,还愿意变回他所认为的伪君子,虽说他犯了事。哈,没变身的男主跟我印象中的维多利亚时代绅士有些区别,感觉他们不会说“去巴黎度蜜月”,要说也是在自嘲,我又可以想想绅士问题了。男主有些镜头还会让我想起普卢默。
伟大的剧本,伟大的故事。沸腾的锅和长巷追逐的表现主义,镜子的装置主义。镜头大量使用长镜头、特写和对角线。叹服的特效和化妆,剧场式的表演,惊世骇俗,尤其吓人。March的表演堪称裱起来的神级演出,看到最后都还是惊叹正反对比的表演出自同一个人。近期最佳观影体验。
目前看过的最好的早期怪物片,居然还不是“怪物专业户”环球出品的。弱弱问一句:马奇老师您为何身手如此矫健!
大胆的POV、过场剪辑非常诡异的雨刷、丝袜腿的叠印、旋转镜头+叠印+声效(意识叠加)最后归回POV。变身过程的几次演绎都非常精彩(镜子、身体部位特写)不少突然的推镜头不断贴近人物及变焦。技术限制导致的运动卡顿很具时代气息甚至更染上了一种战间的现代机械感。此外不少夜景的阴影处理也颇具表现主义特征。多年后我们有了被拯救Dr.Jekyll--绿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