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小说到动画——浅谈《听到涛声》的表现方式
从小说到动画——浅谈《听到涛声》的表现方式
日文名:
英文名: The Ocean Waves
原作:氷室讶子
导演:望月智充
作画监督:近藤喜文
制作:德间书店、日本电视放送网、吉卜力工作室
出品时间:1993年
吉卜力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部《听到涛声》。
《听到涛声》曾是刊登在德川书店小说志的青春文学,原作是氷室讶子,擅长写青涩男女间淡淡的爱情故事,《听到涛声》是其风格的代表作。小说共出版了两卷,由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根据小说第一卷内容改编成动画版。《听到涛声》不但是吉卜力历史上第一部TV动画影片,也是其历史上第一部由宫崎骏和高畑勋以外的人(监督:望月智充)担纲指导的影片。结果不负众望,这部制作精致风格清新的作品大受好评。《听到涛声》的成功,我认为,在于其出色的表现方式上。下面让我来尝试就此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作画监督近藤喜文说在《听到涛声》制作十周年的一个纪念特辑上说:“第一次听到要将《听到涛声》拍成动画时蛮火大的。尽管原著的插画是我画的,可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将这部作品拍成动画,因为我认为它是一部最难用动画来表达的著作。”
氷室讶子的小说原著,属于散文风格,情节并不突出,甚至没有什么主题,作品重在读者自身的细细体味,而非情节或动作的精彩。面对这样不以情节来支撑故事的原著,用近藤的话说,即“从未想过这样的剧情也可以拍成动画,这个作品画画插画就已经够了”。就连编剧中村香也说,“与其改成动画脚本,不如写成真人版的电视脚本。”
不过,导演望月智充则看出《听到涛声》动画版的潜在可能性。他认为如果是拍成真人版的电视剧,会拍下很多累赘的东西,好比演技以及背景都会影响到质感,动画的优点恰好可以把这些累赘去除掉。“如果观众说我们剧中的高中生非常写实,就表示我们画的东西成功了……很多地方是只有动画才办得到。”
“只有动画才能办得到”,《听到涛声》正是出色地将动漫的优点运用到作品本身的表现上。比如说作品中的画面,无论是光与影的对比(如美术室、商业街)还是多变的色彩(桥边的树荫、高知的马路),都可说是吉卜作品中最值得赞许的。
基于动画色彩的上述特点和色彩元素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动画色彩的设计决不能是简单的生活色彩的照搬,而是需要设计者依据剧情发展的变化精心设计出带有揭示主题,渲染气氛的艺术化的色彩。这些色彩具有创造性的视觉与艺术的欣赏价值。并且要服从于整个作品的节奏和基调的连贯、协调。在这个方面,《听到涛声》做得恰到好处,大量的亮色系,整部作品都泛动着淡淡的色调,透露出一种少年在成长中的懵懂感,同时充满了回忆的韵味。
对此,作画的近藤说,“正因为有人以及背景等如此单纯的主题,才能成就那么完美的画面。简单地说,就是作品本身要求我们这么做的。这与时间的长短无关,因为这个作品的特色,我所想到的只有这种表现方式。”
《听到涛声》用的是与宫崎骏、高畑勋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部片的原著本身也确实完全没有他们俩的味道。如果要求做得跟宫崎骏一样,作品反而会变得糟糕。由于《听到涛声》由新时代团队为制作班子,其年龄跟剧中角色相仿,作品中把年轻人的世界描写得非常写实。如果改由宫崎骏或高畑勋来做,一来年龄上的差距,二来作品很有可能会比较理想化,表现出来的会是中年人眼中的年轻人世界。据说宫崎骏在看完《听到涛声》的试片之后火冒三丈,认为作品没有忠实地呈现男主角的内心世界,比如他说跟女主角一起搭飞机去东京那一幕,怎么可能自顾自地看杂志,以及住旅馆的时候男女独处照例说男生应该会把持不住的等等。而这些批评意见恰恰暴露了宫崎骏对于这类题材的把握上的无力。正如吉卜力社长铃木敏夫说:“他(宫崎骏)会火大是因为他自知这种东西他做不来。”
实际上,对于搭飞机一幕,就连小说原著上也是这样的写的——“我一边用耳机听音乐,一边将机上杂志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地认真看了一遍……”正是一句话也不说,才真实地表现了男主人公的当时的羞涩,紧张,表面上漠不关心,其实内心不知如何是好,以及想要说话却又不知说什么的复杂心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动画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动画电影表现原著时最难的一点。
突出的例子是故事末尾男主人公拓与好友松野重新聚首,冰释前嫌的一幕。小说把这一幕安排在松野去接拓的飞机,送他回家的车上进展开。拓下车之后直接回家,两人就此分别,使得这一幕戏的分量稍嫌过轻。而动画版则将其改成下车之后,拓没有马上回家,而是邀请松野到海边散步,之后两人在海边释怀相对,重归于好,把故事推向一个高潮。这段场景的处理并没有什么对话交织,伴随着开阔、缓慢的旋律的,是松野寥寥数语的感叹,以及海边夕阳西下、霞光万道的美丽景色。镜头通过交替全景、中景、近景,简单说明了环境。释怀的音乐使得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美丽的海滨场景。两次对两个人物的侧脸特写,伴随阵阵海风吹起的头发,挂在嘴边浅浅地微笑,寥寥几笔清楚地交代了两位好友的前嫌尽释,重归于好。配乐与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印象深刻。
可以说,动画版《听到涛声》忠实于原著内容中那种青涩男女间的懵懂以及少年的单纯,也把原著所要烘托的那种充满回忆的散淡气氛控制得很好,同时它又能够根据动画自身的特点,对原著进行必要的改动,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使动画既忠于小说,而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杰作。
这里着重介绍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拓在月光下回忆女主人公里伽子的一幕,这也是动画对原著改编最大的一个地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在上大学之后便在一个庆祝会上邂逅,然后断断续续地联系,中间还插入另外一个女角色——津村知沙(这个角色在小说的第二部里可以说是第二女主人公,不过,动画根据是第一部改编的,重点放在拓和里伽子上,便直接把这个人物给去掉了,这样一来避免了对主题的干扰)。故事最后,小说和动画的安排同是在月光下仰望高知城,但不同的是,小说是两个人,动画是一个人。小说到这里,是第一部的结尾,此时男女主人公已经在一起了,两人一同欣赏夜色中的城楼,浪漫动人,但未免过于"圆满",少了点回味与想象的空间.而相比之下,我以为动画的安排要略胜一筹。
动画中男女主人公自从毕业之后便再也不曾联系。同学会上,里伽子也没有出现。观众都不免替男主人公感到失望。同学会结束后,拓和年轻时的一帮好友重新来到了熟悉的高知城下,点点星光与古城交相辉映,这时候,拓从同学口中得知女主人公里伽子为了自己而偷偷考回了东京,恍然大悟的他不禁想起和她一起时的那些画面,不停闪回的回忆画面与告知的夜景重重叠叠、虚虚实实地交织着,画外音则是一句句她曾对他说过的话,令人不禁和拓一起回到从前的记忆里,引起共鸣。
这段场景,通过对高知城的一段中景拉远,交替回忆的画面,一方面以和缓感动的主旋律为背景,另一方面不断折叠上武藤以往与男主角的对话加上回响,成功传递出一种胸中感慨、心中悸动的情绪。最后,出现了现在的武藤的想像画面,加上明确的人物配音,美丽大方而又含蓄地表示出对男主角的眷恋。通过仔细比较本场景中开始处和结尾处男主角的侧脸特写,可以分辨出杜崎心中细微的变化——这是终于确认彼此的一种充盈感、满足感,是一种定格的浪漫。同样地,这段场景的旋律与配音的配合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随着主角的回忆一起起伏,曼妙而动人。
这是整部片子中最为闪光的地方。回忆这一微妙的过程,用文字很难贴切地描写出来,大多只能提及回忆的一个个具体内容事情。而动画的特点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失。甚至可以这样说,电影手法很适合用来描写回忆。利用闪回的表现手法,可以将一个个回忆的画面如在眼前般重现。正如老师曾经说过,“电影是开拓性的,而不像小说有封闭性,超越了语言的局限性。”
相比宫崎骏的作品中精彩华丽的画面与剧情,《听到涛声》未免显得平淡。但这部作品本身动人之处恰恰在于其朴素的本质、平淡的故事情节。这种平淡是每个人都熟悉的,甚至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人生历程,它让现实生活中一度行色匆匆的我们不禁驻足细想:生命中曾经有没有过那样一个人?有没有过那样一段岁月?那样一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此时此刻,回忆如同阵阵涛声,在你我心中轻轻地、缓缓地回响……
2 ) 听见涛声
杜崎返回高知参加的高中同学会,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拥有热血青春期的傻逼青年都曾经如此虔诚地暗恋过一个女孩。而影片结尾杜崎与里伽子的地铁站重逢,更是让人唏嘘青春感情的易逝,如果没有及时把握终要留下终身的遗憾。也许,在城市行色匆匆的人群里刚刚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个人就是你念念不忘的睡在浴缸里的人。
3 ) <听到涛声>里的少女和少年
"宫崎动画中登场的少女总是又坚强又温柔,象母性一样的理想存在(拉娜,娜乌西卡,茜塔...)。哪儿有这样的家伙?但是在《听到涛声》中,明确的出现了“现实的少女”。对,就是在男孩子的眼光看来,完全不能理解的女孩子的形象。就像武藤里伽子一样。"
--解说《听到涛声》的浪漫主义 翻译by line
“现实的少女和少年”的确是《听到涛声》独一无二的魅力。《听到涛声》虽然是描述高中生活,但身在其中高中生大概是不能体会出其中的好处的,只会嫌它平淡不知所云。它是给某天长大成人的少年和少女,沉下心来静静的看的。
在真正看到这部片子以前,吸引我的是梦总上一张小小的剧照:拓和里伽子并肩走在夏天的街道上,阳光透过绿荫在他们身上打上光和影。真正看到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关系远远没有图片上给人的错觉那么浪漫,当时走在东京街上的拓和里伽子,之间连亲切都谈不上。仔细想一想,这才是我们真实的青春时代吧?和《听到涛声》一样,在那个青涩的年龄里对我们特别的人,因为特别的缘故反而连朋友都没有做成。我们所有的,大概也是记忆中寥寥几次并肩走在初夏街道上的画面而已。
4 ) 一种在夏日情意回味的情感,既是你人生中不可或缺又无法用语言形容
我们都有那么一段在青春时期有那么一段平淡或悸动的回忆
这是我第二次观赏这部吉卜利动画电影,最近几天我在回味吉卜利动画电影时,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不用刻意去解读我的电影,我只是想传达电影里这份情感。我又仔细思考了一下,确实;电影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传达作者想表达的那份情感。你在观影中慢慢感受,不知觉得被感动,也说不出为什么,因为这也是来源于生活啊,我们曾经经历过。
一种在夏日情意回味的情感,既是你人生中不可或缺又无法用语言形容
电影里两个男生-班长松野丰和他好友杜崎拓被新转校生武藤所吸引,但是这个女孩内心有着太多秘密。她的父母吵架离婚,无奈的她只能放弃她旧日熟悉的东京生活包括她的朋友,来到县城的一所高中继续生活。她经历过这些又有多少人曾理解感受过,面对这一切的陌生与不满,在学校只能以一种孤高,独来独往的方式生活。
但她内心也有一颗与其他女生一样的心,她也渴望能回东京过上正常的生活,也希望有自己的朋友,也渴望恋爱。电影把她刻画成一个在两个男生中神秘不可知的少女,也让她成了两个男生青春时期的不可忘怀的回忆。
女孩就像大海,两个男孩就像浪潮;她那美貌的容貌和神秘的内心吸引着他们,他们没有在意她在班上的格格不入;相反他们了解她,杜崎拓在无意间陪她来到东京找她父亲和相聚的朋友;全程他一直是一个像是外人充当角色,但他在这趟东京经历了解了她因父母离婚的矛盾而没人理解她的心情,以及她无奈放弃的生活。尽管经历了这么多,她一次一次掩盖了自己的内心,一次次欺骗了他们,杜崎拓也和她没有产生外在关系,甚至渐渐没有交谈,但她在两个男生青春中却是一段不可或缺又奇妙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回忆。
我们儿时还是青春时期都有那么一些在你人生中不可或缺又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回忆,在长大后时常回想起来,慢慢得被这份情感所充斥。电影传达着这些无法用语言形容美好也无奈的情感,我们只需要去体会、感受。
5 ) 不只是想见你那么简单
一次初遇
原本是松野喜欢的女生,第一次遇见也没有什么太多奇怪。可是对于这个新来的女生松野竟然如此挂念:为什么高二了还转学,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她。东京的女生来到高知这个小县城,被传成趾高气扬看不起“乡下佬”的讨厌女生。
两次耳光
第一次是在东京之行之后,杜崎拓找里伽子要她不要跟别人说他们的东京之行,免得别人误会。里伽子给了杜崎拓一耳光,杜崎拓愣了一下反手还了一个。以前我曾觉得杜崎拓特别没气度,为了“名声”就这样欺负女生?女生都没说什么。后来我才知道,杜崎拓是因为知道松野喜欢里伽子,才努力和她划清界限。
第二次是里伽子被女生围攻,一个人舌战大家并击退大家,杜崎拓路过却没有帮里伽子,里伽子自然给了他一记。再怎么样,你是唯一见过我最脆弱一面的人,你真的就放手看我这样被欺负吗?
三次帮忙
第一次是夏威夷之旅,里伽子谎称钱包丢了,问杜崎拓借钱。这算是两个人第一次交谈,而杜崎拓说了一通教育的话,终究把钱借给了她。而她没有说谢谢,反而说他古板听话,说他大嘴巴。
第二次帮忙是陪里伽子去东京。这个匆忙的决定让他早上还在高知的家里,晚上就在东京酒店了,毫无预备。而这个决定也让他看见了平日孤傲的里伽子脆弱一面,看到了这个女生的可怜。父母离异,她站在爸爸这一边,希望可以留在东京,而爸爸却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
第三次里伽子在东京见前男友,发现前男友居然和她好朋友在一起了,无奈之下里伽子只好叫杜崎拓下来冒充现任男友来挽回面子。杜崎拓却翻脸离去,事后里伽子突然好像长大了,实则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这样的失望嫁祸于高知的一切,和那个睡在浴缸里的人。才有了后来的遗憾。两个人,一个对世界失望不想主动,另一个碍于朋友也不能主动,最后青春走啊走就要分离,时间没有等他们匆匆离去拆散彼此。
这一次重看,明白了很多以前没有看懂的部分,明白最后里伽子隔空的道歉,明白杜崎拓和松野的沉默,明白杜崎拓听说里伽子在东京时嘴角的微笑。而我们年轻时还没反应过来就结束的爱恋也许就是这样把。
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高知。
6 ) 爱情已经被听见了
还是走吧甩一甩头
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
你还在怀念
白衣飘飘的年代
这就是一个发生在白衣飘飘的年代的故事。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么一段,在发黄的岁月薄笺中,那一页的字迹并不工整,甚至有点模糊,但怀念的视线却一次次逡巡着,摩挲着,滴水般温柔,抽丝般心痛。
还记得吗,那若隐若现的情愫,若有若无的试探,心里明明钟爱着,却装作若无其事。一有机会,还要刻意去伤害。那些难听的话,事后变成一根刺,卡在心口生疼。
多年之后,物是人非,那时的细节却愈加清晰,仿佛清洗完毕的印章,水柱无声无息地滑落,渐渐露出坚硬的文字。所说过的仅有的那几句话,也会突然在耳边清晰地响起,充满了意义,提醒自己又开始想念,就好像临近结尾时有绘子曾经说过的话语有如潮汐般涌上拓的心头。
青春期的暗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除了美好,更多的是无奈,伤怀,猜想,不甘。所以森崎拓和武藤有绘子是幸运的。虽然他们的恋爱没有《侧耳倾听》里的清晰明媚,却远远好过《秒速5厘米》的失落人海。一个看似完美的女孩,在人性和骄傲之下却掩藏着无助和孤单;而对爱情懵懂的男孩,也因为小小的男子汉气而无愧于爱慕的心。哪怕友情和爱情都遭遇了暂时的危机,结尾有绘子那灿烂的笑容仍然弥合了所有的苦涩和遗憾。
东京,这个人海茫茫的城市,曾经淹没了多少恋情,这一次终于露出一点温情。
特别令我留意的是影片的背景音乐。在短短70余分钟的影片中,音乐占据了约半小时。它们象征着男主人公拓的情绪和思想,是存在于画面之外、却能够揭示剧情秘密的“咒语”。讨论会上,当松野走进房间,轻盈平缓的钢琴声随即响起,之后悠扬的小提琴也加入进来,使得气氛宁静悠长。这暗示着一份可贵的友情将持久地为两个男孩注入理解和成长的力量。而当有绘子在议论声中走下楼梯时,响起了具有神秘的螺旋味道的音乐。这既暗示了拓对有绘子升起的好奇和隐隐约约的钦慕,也暗示了拓察觉到有绘子骄傲和无助的双重处境。东京之行中,音乐屡屡表现出与画面截然相反的情调。比如,当拓生气地奔向机场时,北京音乐却是轻柔恬淡的钢琴曲,说明拓的内心并非如他表现出来的一般恼火,相反一段浪漫的旅行在前方等待着他;所以当两人在飞机上时,音乐欢欣轻松,展现出时尚和现代的气质,那是前往东京所带来的豁达开阔感;而宾馆里当有绘子扑在拓怀中痛哭时,俏皮活泼的音符却蹦进故事中。但看似不合时宜却最贴近拓的心情:此时此刻如此美好甜蜜,爱情的种子嗅见春风的芳香。
总的来说,男孩子之间常伴以悠长宁静的乐风,这是一份珍贵友谊所带来的稳定、踏实的气质;而有绘子和拓之间更多伴以俏皮和灵动的音乐,包括开头与结尾在车站的相遇,这是懵懂爱情带来的崭新、狂喜和神秘。
听见涛声,这涛声寓意着内心爱的激越。与《侧耳倾听》不同的是,拓和有绘子的爱要响亮很多,虽然逃避过、掩藏过,但他们的爱情却早已被周围人都听见了。
这不是宫崎骏的动画,因为它拍的比宫崎骏拍的要好。
无法不喜欢望月智充。
如果说《侧耳倾听》是拍给女孩子看的话,《听见涛声》绝对是给怀春少男看的散文式动画。日本真是全世界最闷骚的民族,把暗恋这种情绪几十年来翻来覆去的拍都不会失手。
1.好细腻的爱情...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眼里世界的狭隘,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喜欢着那个人;2.想见那个躺在浴缸的人,哈哈哈哈
无法言语的感受。。。这部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短篇真是太棒了。内心的感动真的是说不完的。。。。我喜欢你,这是最真挚的话语
想念那个睡在浴缸里的人
清新恬淡,片中随处洋溢着的,都是只属于青春的悸动和伤感,亲切得令人不由微微而笑,同时又充满了酸酸甜甜说不清的情绪。
我好喜欢这个故事......青春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克制的感觉,喷薄欲出的情意和无疾而终的爱恋,故事里的悸动和伤感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情代入其中。嗯,我还是喜欢她。
初恋无限美!让我在晚上也情不自禁想起每一个早起的清晨,每一缕朦胧的薄雾,黑夜中忽明忽暗的烟火,还有当年的那份迷茫的痛苦。因为喜欢你,我才成为今天的自己。所以说,香烟也好,电影也好,都只是一种触媒,诱导自己与自己,往昔与今日的对话。
最让人怀念的,果真还是中学时代啊,像海潮一样的暗恋。
不太喜欢,感觉有点做作,这片没有宫崎骏参与,他也不太喜欢这种塑造女主的方式。不过,网上盛传宫崎骏把望月智充叫到会议室里痛骂了70分钟的流言、甚至越说越邪乎衍生出各种宫老头如何迫害望月的传说……实际情况是宫崎骏陪同望月一起观看了本片(这部电视剧70分钟,是电视剧,不是电影),但观看的过程中,宫老头一看到自己不喜欢的片断,就直言说出来,因为望月当时是吉卜力新人、以及宫崎骏的威望,使得望月压力山大,也就是说,宫老头只是干了和你一样的事情……宫崎骏对任何人都很严格(包括他自己),望月也不是唯一被宫老头吐槽过作品的导演,实际上按铃木的说法,宫老头能看完整部片,就意味着他还没彻底嫌弃这片,诸如儿子宫崎吾朗的《地海传说》,宫老头可是看了几分钟就当场走人,并留下了一句:“乏味之极。”那才是赤裸裸的当众羞辱。
想起我的高中同桌其实很像女主,她会对着我甜蜜的微笑,也会没来由冲我发脾气,我不确定我们是否交往过,她曾拉着我去吃我老爸做的大餐,我也曾和她老妈通过电话,高考进考场前我们还互相击掌鼓励,此后就断了联系。然而就如同海浪拍打后一定会有回响,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孩,却完美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确实是和风到了骨子里的作品。有些东西是很日本的,从恬淡朦胧得甚至青涩的叙事语境本身,到松野笔下的字,高知沉默的林荫,他是怎么一夏成人,她是怎么喜欢上他。我讨厌情怀片,可十年后再看,即使已经无法感同身受,却依然会惊叹于那温热细腻的时代感,少年情怀那么美。
松野丰、武藤里伽子都不曾有过爱,他们是海。杜崎拓是涛声,他听见了莫名的爱意:“我是喜欢她的”
很淡的日本恋爱味道
那个女生有啥好的呢?奇怪
三十分钟内意识到自己的肤浅而变成了大人;最糟糕的旅行后故意冷落那个最在意的人;想在曾经错过的时光里,与你一同观望那浪费电的塔楼……真美好啊
毫无触动,毫无共鸣。当她说出妈妈应该对爸爸的出轨忍气吞声,这样她就不用离开东京的时候,她就是一个不值得被喜欢的人。
大家一起看着被灯光照耀的高知城,那一段真棒啊。
1、睡在浴缸的人。2、但想起来,讨厌她也可以成为怀念。跟交换座位一样啊,小学时,讨厌的孩子坐在自己旁边,会因为太失望而不肯上学。“世界太小,讨厌的人在身边”,会十分不舒服的。可是到补习班和钢琴班时,到学校以外的世界时,讨厌的人就算有一两个,也不算什么了吧。3、表白的山尾大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