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剧照

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1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2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3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4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5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6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13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14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15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16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17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18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19三千里寻母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00

详细剧情

  家在意大利热那亚的马克罗西(松尾佳子 配音)是个活泼有爱心的小学生,他和爸爸皮叶特、妈妈安娜、哥哥东尼奥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爸爸被骗而欠下巨额债务,妈妈为了还债要去遥远的阿根廷打工。妈妈走后,马克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帮为穷人看病开诊所的爸爸做饭干家务,他最大的期盼,就是米克兰杰洛号商船定期捎来的妈妈的信。为了减轻爸妈的负担,让妈妈能够早日回家,小小年纪的马克利用课余时间,就在做些送信洗瓶子的工作贴补家用。因认识了演木偶剧的白宝诺和他女儿菲莉娜,听说他们要去阿根廷表演,马克决定要跟他们一起去阿根廷寻找日夜思念的妈妈。但碰巧的是,木偶剧团的人却病倒走不了。他带着小白猴梅蒂欧终于费尽周折搭上了霍格列号海轮。前面还要经历多少艰险的旅程,马克才能找到妈妈呢?

 长篇影评

 1 ) 这部动画两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情节太薄弱。

这一系列“世界名作剧场”大多有个通病,就是连一部电影都撑不满的内容,愣是每个都拍了52集。少数如《少女柯赛特》因为有悲惨世界的故事底子,水平显得上乘。但例如这部万里寻母记,原作只是个一两页的小故事,情节就太过单薄了。很多内容可以快进略过,大部分情节都猜得到结尾。

第二个问题,形象太薄弱。

怎么说,德米亚契的原作故事就有一些不合人情的地方。比如母亲安娜生重病了,自己无法写信,为何她的主人家不立即写电报、信件通知马可一家?尤其最后的主人,对安娜是很好很照顾的,主观客观上都有写信的条件。又比如要去找母亲,为何要马可去,而不是老爸、哥哥?换做任何别人,都不会放心这么小的孩子独自上路。换做现实社会,马可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德米亚契的故事不同,这个故事是主旨先行的,目的就是突出马可这个孩子的勇敢和坚强,或者说,他的牺牲精神。这个动画片延续了这个宗旨,所以推出来的马可形象一定是伟光正的。

然而问题来了,他只是个孩子,一路上难道不会被欺负被骗吗?不会吃亏受苦甚至于濒临死亡绝境吗?

答案是会的,动画片也不避讳地突出了这些内容(不然这情节真的就不好看了)。但马可对危险挫折的处理方法、乃至处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他藏在船上偷渡,竟然没带什么干粮——可是遇到了一群爽朗热情的船员,默认了他的偷渡;

他和白宾诺剧团在餐馆遇到流氓,竟然完全束手无策——最后靠一个突然出现又突然失踪的大汉解围。好吧,害怕也是人之常情,但我只想问,就这样的心理素质,你们怎么敢这么草率地独自穿越盗匪野兽横行的大草原?

他和白宾诺剧团发现有美洲虎跟踪,竟然找了个完全无法遮蔽的破屋住宿,还都在守夜时睡着了——既然野外生存能力这么差,为何要选择这么一条偏僻的道路呢?赶时间和保住性命哪个安全?

凡此种种,突出表现了马可对于探险、旅行中的安全意识非常无知,但同时又要表现他的勇敢坚强,这两者相加,给人的感觉,不是敬佩他,而是觉得他太过鲁莽!真是建议屏幕前的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他!

 2 ) 三千里寻母记:《爱的教育》和语际穿越

1871年,意大利经历的漫长的战争终于统一,首度迁回罗马。这一段历史在初中和高中课本上只是薄薄的几页。那个年代太久远了,我们无法经验和难于想象。1886年,德·亚米契斯这个退役军官写出了传世之作《爱的教育》。或许他不是一名重要的作家,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却产生了震动性的影响。在他逝世后十二年,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夏丏尊先生翻译了这本书。题目定的颇为有趣,原作《Coure》便是“心”的意思,《爱的教育》则是更为传神的意译。这本书成为了中国知识谱系中经典的儿童读物,同时也是中国中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中《小抄写员》曾选入人教版小学教材,每月故事则见于各个外国儿童短篇小说选本之中。《爸爸的老师》在97年(?)还被中国的超级畅销杂志《读者》选登,多篇日记也作为考试中的阅读题目出现(我本人做过5篇以上的这类题目……)。

当然这些都可以立为专题进行考察。我倒是认为对这本书的评价不应当限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比如,在1886年,亚米契斯便采用了这种颇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文本拼贴的样式——日记这个私密而开放的空间(当然日记是要供家长阅读的)呈现出一种类似今天博客文写作的方式,有日志和留言,还有对留言的回复;有原创,也有转载(每月故事)……当然这是附会之说,只是在小时候读这本书,所见不过一鳞半爪,并不具有通篇把握结构的能力,更不会意识到作者在叙事上的技巧。多年后回来看,倒是有很多新鲜的发现。比如文章中洋溢的对意大利这个民族国家的爱——毋宁说是试图在这本书中,或者在小学教育中建构那个“想象的共同体”;而作者无疑是通过恩里克,文中的“我”,以及永远充当道德评判者的作家父亲来从资产阶级角度来探讨“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其中颇有些共产主义者的调调(当然这也是本书内化为中国版本的重要原因,自二十年代到今天都是如此)。当然这篇文章我主要是讨论《三千里寻母记》(原作中五月的“每月故事”,题为《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从这部事实上独立的短篇小说到1976年日本ANIMATION制作的“世纪名作剧场”中的第二部,52集动画片“母をたずねて三千里/Haha wo tazunete sanzenri”(http://www.imdb.com/title/tt0074002/,mtime竟然没有收录)之间有趣的语际穿越问题。

78年版的动画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导演是高畑勲,场面设定是宫崎骏……这部动画片曾于1984年被引进播出(解密海外怀旧动画,老猫,阿福等。http://www.mtime.com/my/100813/blog/9574/,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数据,其他省台很可能也播过,暂时无法考证),虽然我没有看过,然而在碟市上见到这张碟还是买下了。花了三个月看完,倒是很有收获。对照吉卜力的早期作品,还是可以看出许多风格上的一脉相承。在搜索中还发现了本片的剧场版(http://www.wofox.com/movie,29345.html),电影频道曾经播出过(http://ent.sina.com.cn/m/2006-03-12/15051013331.html),暂时还找不到下载。不过鉴于剧场版通常是TV版的简编版本,讨论TV版还是比较合适的途径。

《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是原作中篇幅最长的一个“每月故事”,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而更像一个长篇小说的浓缩版本,有很多个适合扩写的入口。在动画《三千里寻母记》(所有资料见http://lib.verycd.com/2004/12/04/0000029092.html)中,深沢一夫对这个文本进行了丰富却略有冗长的扩充。全片52集,到第16集马尔可才真正踏上去往拉丁美洲的船。增加了十几个重要人物(还有一只猴子……),对父亲、哥哥的形象进行了扩充。特别地,流浪剧团中的菲尔丽娜与马尔可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精致的互文关系。在动画片里,这个故事被改写为一个成长故事,它有着“公路电影”的表象和叙事,有着流浪艺人的符号,甚至有两小无猜的纯洁友爱。作为一个面向儿童的电视动画文本,无疑它是成功的。我说它冗长是因为它确实不适合集中和连续观看,于是我在观影过程中也试图复原儿童观众的接收途径:每天一集,并且一定会在吃饭的时候观看……当然这部动画的节奏很缓慢,使得我即使埋头吃饭也不会漏掉任何重要的细节,并且还颇有心得。

一方面是叙事。事实上《三千里寻母记》并不单纯来自《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在动画的第23集,《爱的教育》一书中二月的“每月故事”《爸爸的看护人》被巧妙地融合进去,并在51集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回声,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处改动。此外,在小说中拜雅布兰卡(Bahia Blanca)仅仅是被提了一句,在动画中却占据了24-37集的重要篇幅,其中27集木偶剧的嵌套叙事则分外抢眼。在前15集的故事中,马尔可为了去阿根廷一事的各种行动,则让我联想起狄更斯的很多文本。而在16集开始的标准“公路电影”叙事中,马尔可则负载着很多重要的道德评判作用,尤其是38集到45集,基本上可以用“阶级”作为关键词来进行分析。从与原作的关系来考量,在37集之前基本都属于编剧的再创作,这也是我感觉到本片冗长的另一个原因,后面用了15集的篇幅讲述了原作约80%的故事,不能不让人感觉有赶工之嫌。

而就叙事模式而谈,我认为这部动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丁丁历险记》的影响。埃尔热在《丁丁历险记》中使用的人物回旋曲的叙事模式在本片中有重要篇幅(当然时不是埃尔热首创还要继续研究……),重要人物,如佩比诺剧团、伦巴第老人,以及一些戏份较足的配角都会在不同的章节中出现。这是长篇系列剧和单元剧叙事的一个重要模式。当然我认为《丁丁历险记》对本片重要还因为其场景设定,宫崎骏为本片曾赴意大利、阿根廷进行考察,在影像风格的处理上,“漫画式的写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此外在对梦境的处理上,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尤其是阿根廷段落)也有《丁丁历险记》的影子。当然我可以如《永远的丁丁》一书般为本片做一个真实场景和动画场景的索引,只是工程浩繁啊……

另一方面则是视听语言。当然本片是典型的日本动画叙事语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视角。因为马尔可只有9岁,低机位和仰角镜头在本片中十分常见。而进入阿根廷段落之后,大俯角、大全景则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音乐则是一个很有趣的方面,其中融合了意大利民谣,阿根廷/秘鲁等南美小调,吉他曲,当然还以典型的日本动漫场景音乐和歌曲为主。主题曲“草原のマルコ(草原的马尔可)”显然是取材自南美音乐,以各种变奏在本片的南美段落中出现,44集中马尔可和巴勃罗的合唱曲显然是一首翻译过的南美民歌。而另一个贯穿全片的“我漂亮的跳舞鞋”一曲则应该是取自意大利儿歌。当然日语的歌词则又构成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当日语风格的“Bella Ciao(朋友再见)”在“意大利之星”响起的时候,作为观众我不得不露出会心的微笑。

然后便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亚米契斯当年创作这个故事,大约也并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讨论阿根廷籍意大利人身份问题的一个文本。事实上他在这个故事中仍然呼唤的是一个统一的意大利,阿根廷在他那里并不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于是在动画中,这个问题被放大,意大利人和“阿根廷人”是有矛盾的,可是这个“阿根廷人”的概念似乎也值得商榷。动画中涉及到对阿根廷“原住民”高乔人的描述,然而在动画中,欺负马尔可的所有阿根廷人,无一例外地都是资产阶级白人,这就非常有趣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动画中所有的人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区分他们的身份,意大利人、巴西人、以及“阿根廷人”。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一部动画能够处理的。当这个故事从意大利东渡到日本的时候,马尔可的国族身份显然是被弱化了,高畑勳的处理则是用“同乡”来代替国族,比如“意大利之星”那一场著名的戏。事实上,亚米契斯原著中更为强调的是马尔可的“热那亚”身份,在动画中,这个概念在39集中被集中呈现。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则是这个故事的潜文本。当它作为一个“日本故事”呈现的时候,这个故事又涉及到日本移民的问题。且看马尔可为何要绕路在巴西停一停,这必然是有原因的。动画的结尾也向我们昭示了这一点,马尔可的决心是成为一个医生,然后“回到阿根廷,来帮助这里的人民”,这并不是原作所包含的内容,《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结尾戛然而止,却余音袅袅,动画则加了一个回旋曲式的结尾,重要人物都再次出场谢幕,并给出这么一个确定性的表达。恋母情结在这里似乎并不适用,因为在《三千里寻母记》中,母亲与梦想,或者自我价值判断事实上是等价的。多说一句,什么时候我们身边的动画,或者其他影视文学不再关注贫穷了?似乎一旦如此,便会把主题引向对阶级的讨论。然而这些动画毕竟是一个梦境。《苦儿流浪记》中主人公找回了自己的身份;《三千里寻母记》中主人公找到了妈妈也找到了梦想。这似乎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然而考察80年代中国引进动画的篇目,我们却确定地能看出其中本意和效果的重大差别,这是斯图尔特·霍尔意义上电视作为传媒的必然问题,然而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如果探讨这部动画“日本化”的方式,日语本身所具有的仪式感(“早安”、“我回来了”之类)会带来人物行事方式的变化。马尔可几乎不可理喻执拗(在我看来如此,或许儿童天性使然,然而写的有些过)则是对原作的发展。至于人物,日本式的人物还是更多,尤其是编剧增加的那些人物。我们可以确定的指认出其中的日本逻辑——某些人物身上的日本民族性,当然来自编剧的身份——对原作的日本式读解。比如马尔可对工作的态度——这一点在动画片中被无限放大,几乎要成为一个结构性的内容。然而本片还承载着“世界想象”作用,当我们考察动画片在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地位时我们便可以理解到这一点,毕竟着是一个对真实空间的“漫画式复原”,对改编并不必要提这么高的要求,然而回归本片的定位,本片当然地成为《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的一个优秀的视觉读解方式。

《三千里寻母记》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似乎并不如《咪咪流浪记(苦儿流浪记)》,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之中还经常把这两部动画搞混,因为他们的风格和故事实在太像了。毕竟这部动画片构成的是“文革后”一代人而并非“80后”的记忆。联系到互联网的普及,热衷于怀旧的80后,如我,大概也不会对宫崎骏和高畑勳之外的东西发生兴趣。然而一个更加有趣的事实是,在imdb网站的评论(http://www.imdb.com/title/tt0074002/usercomments)中,一位来自西班牙的网友称本片在西班牙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在电视台多次播出,而另一位来自美国的网友则认为本片不仅仅是一部“soap opera animation series”,他认为本片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德·西卡、肯·洛区和罗西里尼的影响……大约我们的结论还是要落在ANIMATION公司的“世界名著剧场”的企划上,相关资料可以参考阿福的博客《[原创]解密海外怀旧动画二十(日本公司篇)》(http://www.mtime.com/my/541891/blog/547398/)。当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世界性的文本被改编的时候,改编者确乎会赋予其某些关于自身的内容。在日本,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其最核心的内容可能有关谈论拉美的日裔移民;在中国,《三千里寻母记》联系着《爱的教育》这一母体的特殊社会意义;而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从日本动画公司的营销出发来看其全球战略。《三千里寻母记》确实成功地完成了改编和本土化的过程。而内化在其中的“日本逻辑”则成功地隐藏起来。只是,这确乎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动人故事。那种粗糙而简约的影像方式,如今真的是不多见了。那个时代过去了,那些记忆还在。


全片可参见:
http://www.tudou.com/playlist/showPlayList.do?lid=2413262
(三千里寻母记 国语版)
似乎只能找到台湾和香港的配音版本。个人认为还是日语的配音更好。参见文中关于日本化的论述)
强烈推荐主题曲《草原のマル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pOe7eic2uU/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962873/

 3 ) 永远的马可:《三千里寻母记》 (高畑勋)(动漫札记)

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世界名著改编 第二章:奇趣的旅程 第三章:可爱的主人公 第四章:马可的朋友们 第五章:细节至上 第六章:动人的歌曲 第七章:爱的主题 第八章:令人遐想的结局

————

这部动画诞生了我最喜爱的动漫角色——马可(超过小悟空),所以我要大书特书一番。

它可讲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虽然宫崎骏只负责场面设定,但本片中无可否认充满了吉卜力风格。宫崎骏和高畑勋本身就是从“世界名作剧场”中出道的,他们后期的导演风格很大程度来源于在名作剧场中的历练。

74年的《阿尔卑斯山少女》和79年的《红发少女安妮》都出自二人之手。其最成功的作品则是本作——76年的《三千里寻母记》。

————

△世界名著改编

刚看到这部动画的信息时,我以为《三千里寻母记》便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的异名,后来看了《爱的教育》,发现除了同是在意大利发生的故事之外,情节并不一样,书里一开始也没有叫马可的小孩。

直到看到五月的“每月故事”时,才发现了“万里寻母”的字眼,我这才惊醒原来这部长达52集的动画原来只源于这么短篇幅的一段小故事。

当我看完剧集后再看原著,发现原著只有个故事框架,剧情集中在动画最后十几集,人物稀少,也缺乏深度,更像是刊登在周刊上的一个简单的叙事。

经过几位艺术家的改造之后,《三千里寻母记》脱胎换骨,不仅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情节,人物也都变得形色各异,性格丰满,虽然剧情进展缓慢,有些拖沓,但却也展现了一幅结合了现实主义的精细准确与浪漫主义的多姿多彩的巨大画卷,呈现了19世纪南欧与南美的民间风俗。

在轮船、火车、马车、步行的交叉互换中,我们分别进入了不同的旅行体验,沿途风景是必不可少的大餐,在各地遇见的好心人更是绝美的调味剂,这部动画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已经超过了《爱的教育》原著。

我也喜欢拿《三千里寻母记》与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比较,因为同是小男孩带着宠物探险旅行的故事,很有可比性,只不过丁丁与马可的出发点不同。

两部动画我都很喜欢,主人公也都很可爱,如果能让丁丁与马可一起探险的话,一定很好玩吧!丁丁这个有趣的小哥哥也一定很照顾马可的——可能马可是“受欺负”的对象了,丁丁负责调查案件,与人交流,对付坏蛋;而马可就做他最擅长的“煮饭、照顾马”(哈哈,出自马可原话)。真是好玩!

现在就等着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动画电影《丁丁历险记》啦!(2018年按:写此文时,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丁丁》还未上映,看后发现拍得很好,很期待彼得·杰克逊执导的第二部。)

————

△奇趣的旅程

向来喜欢旅行探险的我,对于此类的故事,也都比较偏爱。所以每当看到某某探险记或旅行记的时候,兴趣就会随之萌发,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绿野仙踪》、《格列佛游记》也是奇趣见闻类的旅行探险故事。

本作中,马可长途旅行的目的虽然并非是为了游玩和观光,也不是去探险,但是他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因为交通工具的频繁转换与各种搬家造成的误会,使其一直四处奔波,用动画中的原句就是“总是来来又去去”。所以在客观上便为观众呈现出了各种场景与民俗。

马可从意大利的港口热那亚出发,先坐大船由出南欧、北非,由大西洋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再换船到阿根廷拉巴拉他河,再至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接着和费丽娜一家由南经过安第斯山的广阔草原,到达拜亚布兰卡,再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接着经过罗沙里欧,再到科多巴格兰迪斯盐地,最终到达图古曼

一路的行程略显复杂,这是因为妈妈安娜的雇主多次搬家,所以使马可闹了许多误会,走了很多冤枉路,而幸运的观众们在为马可焦急的同时,却领略到了阿根廷各具特色的城市。

作为负责场景设定的宫崎骏,自然是主要对场景的草图进行描绘,因此他展开了他最喜爱的任务,去实地考察。我们知道宫老后面的几部电影,都曾为设定场景和寻找灵感到各个欧洲国家考察,比如创作《红猪》、《魔女宅急便》和《哈尔的移动城堡》时就曾在欧洲生活较长时间。

在这部戏中,宫老在意大利和阿根廷呆的时间也不短,因为他只需要负责场景和环境的绘画和设置,所以更加专心致志,而本片的场景其实是很重要的环节,也是给尚未成熟的宫崎骏一个考验。

我们发现,无论是意大利式的房屋与街道,工业初期的港口,气势磅礴的大海,一望无际的南美草原,由白色房子组成的阿根廷城市,诡异的森林,干旱的盐地,恬静的田园,都与实际图片相似,大师用漫画的手法夸张变形,表现出了与源图像神似的一幕幕美景。

第30集中,正当马可与白宾诺剧团行走至荒凉空旷的大草原时,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凶恶的美洲狮,势单力薄,白宾诺和马可在美洲狮的魔爪下死里逃生,并且晚上担心它会来偷袭熟睡的女儿们,于是轮流看守,这一段情节极具探险趣味,悬念丛生,引人入胜,让人不得不悬着心胆随剧情担惊受怕。

富有真实性的探险情节是本作的艺术特色,虽然我们未曾踏出家门,但看后依然能感受到在南美洲旅游的趣味,加强了对大千世界的喜爱与痴迷。

————

△可爱的主人公

本来我最喜欢的动漫角色是《龙珠》中的小悟空,看过《三千里寻母记》之后,无法控制地爱上了马可,将他排在首位。其实这个人物本身只是出自于《爱的教育》中的一个口述小故事,但经过高畑勋、宫崎骏等人的共同努力再创作之后,微不足道的短篇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30多年后再看仍觉意味无穷。

马可是个善良、懂事、乐观、坚强、勤劳、勇敢的小男孩,为了见母亲一面不辞万里从意大利漂流到阿根廷,经过长途跋涉峰回路转,无数的误会和失落,最终才和母亲相见。

他乐于助人,活泼可爱,热情有礼貌,一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见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时,他一如既往地对别人坦诚和信任,所以也容易得到大家的喜爱,交了很多好朋友。

这些归功于马可自身的优点,也与母亲对他从小的教养分不开的(爱的教育),本作在赞扬马可的同时,亦是在讴歌这位伟大的母亲,只有如此纯朴和睦的家庭,才能走出如此优秀的少年。

马可的爸爸是个心地善良的医生,在热那亚救人无数;哥哥关心家庭,照顾弟弟,并且学习优异,是个模范哥哥;母亲更是为了维持家计,远赴异国他乡工作挣钱,她与马可的母子深情不仅感动了自己的家,也感动了马可一路上认识的大小朋友,现在又来感动我们这些后人。这份家庭之爱终会上升为世界之爱,传播到世界每个地方。

另说一个话题,马可与费丽娜两个人物的形象与之后宫崎骏的动画《天空之城》的主人公巴斯与希达几乎一模一样,就连衣服颜色款式与人物性格都比较相近。而对于先看《天空之城》的我,巴斯与希达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人物,这次认识马可之后,对他的喜爱更是超越了巴斯。

宫崎骏在创作《天空之城》的时候,是否有怀念《三千里寻母记》中带来的美好回忆呢?

————

△马可的朋友们

(这一段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没有看过《三千里寻母记》的读者估计也看不下去,如果只是喜欢宫崎骏、高畑勋和吉卜力,就跳过这一段直接往后看吧。)

马可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故事的发展完全根据他的意愿产生,如果他中途放弃了寻母历险,此后的所有沿途人群都不可能再展现在观众面前。编剧用了马可这一人物做引线,把波澜壮阔的配角群体一一拉出,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可爱独特之处,尽量避免重复。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来看看:

【父亲皮叶特】是个热心肠的医生,虽然我们未曾看到他行医的场面,但从很多人的侧面对话中我们已知他有多么伟大。

【妈妈安娜】虽然是本剧中“天使”类的角色,是马可的精神信仰,几乎每一集都有她的名字,但露脸次数很少,在侧面得知她是勤劳慈爱的母亲象征。

【哥哥东尼奥】好学上进又顾家,对弟弟也很不错,相信一定能成为出色的机械技师。

(三位家庭成员为马可的性格品质的塑造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

【费丽娜】是马可青梅竹马的朋友,也是知心人,他们之间具有很多相同点,单纯善良乐于助人,并且都有些任性,两人一路上相互扶持,心灵交融。马可在与她惜别和重逢的几场戏中,很明显重复了他与妈妈离别时的情景,由马可不舍的奔跑转换成费丽娜不舍的奔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也暗喻着费丽娜就是马可心目中如母亲般圣洁的女孩。她与马可有着更加朦胧美丽的结局,后面会详细叙述。

【费丽娜的姐姐康斯坦】是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她具有照顾人的天性,比较理性和聪明,对马可也如亲弟弟般疼爱。在白宾诺剧团中,老爸急功近利,二妹心地单纯,三妹只知道猴子和哭,康斯坦其实成了剧团中的核心,上能劝阻爸爸做蠢事,下能照顾两个妹妹。

【费丽娜的妹妹茱丽叶】只知道和猴子梅帝欧玩,梅帝欧走了她就会哭,旅途中是个头疼的孩子。

她们的共同父亲白宾诺先生是个对艺术充满强烈兴趣的生意人,虽然好贪小便宜,却有着远大的梦想,善于把握出名的机会,看似市侩但其实是个对女儿非常体贴的好父亲,也是马可的重要恩人。

——

(我更加关注旅途中的人物,热那亚的几个朋友就不再叙述,下面主要说说在南美洲遇到的那些人:)

【霍格列号船上的大厨雷欧那多】是第一个在旅途中帮助马可的人,其实整个船上的人都很可爱,教他航船技能,让他明白工作的乐趣,与他一起钓大鱼,开赤道晚会等等,让刚刚扬帆启程的马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厨口硬心软,虽然平常很挑剔,但其实已经爱上了马可这个孩子,所以在马可离开时他故意不愿意去送马可,表现出异常的冷淡,其实是怕离别的伤心与不舍。这种真实详尽的人物描写在影片中屡见不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里约的移民船上遇见的费德利爷爷】起初是个不太起眼的配角,他有个生病的女儿和爱哭的外孙,马可通过哄他外孙开心而认识了他们一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从巴西到阿根廷而已,肯定比和大厨在一起的洲际旅程短),容易被人遗忘,但预料之外的是,当后期马可一个人在罗沙里欧走投无路、孤独无助之时,竟然巧遇了费德利爷爷,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解燃眉之急,这种回旋式的人物登场模式在本剧中广泛运用,白宾诺剧团、慈善医院的修女、科多巴的帕布罗等等都前后反复出现。

【阿根廷的土著人(高丘人)卡鲁斯勒】是个聪明勇敢、成熟老练、多才多艺的长者,他先是热情款待了白宾诺剧团,对马可也十分亲切,然后为他们弹响了动人的吉他夜曲,神不知鬼不觉地帮他们修好了马车轮胎,在一天之后当他们遭遇恶霸骚扰的关键时刻又挺身而出,制服了恶徒。这个人物就是作为阿根廷的独行侠的代表出现,是正义的勇者,总是在无形之中给予主人公莫大的帮助,让观众也对他十分敬佩与感激。

【梅列里叔叔】是马可的远房亲戚,是帮助他妈妈在阿根廷工作的人,但同时又是为了贪图他妈妈的钱而断绝了她与意大利之间书信往来的大坏蛋。就是因为梅列里一时贪念犯下大错,使他流浪在拜亚布兰卡,当他遇到前来寻找自己的马可时,他只用了化名,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可是同时他又被马可的真情所感动,愿意拿自己抵债去帮助马可。这就是基督教义中所说的“救赎”。梅列里这个人物刻画得十分复杂,他并不是纯粹的好人或坏人,虽然曾经做了坏事,却最终得到教化,牺牲自己的自由去帮助马可,也值得肯定。

【安德雷德里号的船长与其助手】也是十分有趣的人物。船长起初并不喜欢马可,认为这种不付钱就坐船的人十分可恨,可是当助手马利欧向他说出马可寻母的事迹之后,船长就态度大变,不仅被他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动,还为马可是自己的同乡感到自豪,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帮助和夸赞马可。助手马利欧性格开朗,不拘小节,每次经过那个什么岛屿的时候总会想起自己在岛上的女朋友,并且苦苦央求船长靠岸,非常可爱,让人喜极而泣。

【在科多巴认识的大男孩帕布罗】,初次登场是就与流浪中的马可针锋相对,嘲笑他又用面包砸他,两人扭打在一起,不打不相识,后来竟成为了异乡的好朋友。在帕布罗的帮助下,马可终于找到了目的地并开始了下一站的旅程,而他却被无辜地狠揍一顿。马可看到为了自己被打的帕布罗,心里一阵酸楚,这份友情十分可敬。

【梅其尼斯先生】是最后一位登场的重要配角,虽然马可念他的名字已经很多集了,但直到最后两集才看到他。他不仅对生病中的安娜给予莫大帮助,而且还使马可拥有了立志当一名医生的决心。就是因为马可一路上得到了阿根廷人民与意大利同乡的种种帮助,才使他最终能够见到妈妈,甚至可以说是在最后关头救了她的性命。

——

还有两个可爱的动物也是重要配角。首先是【马可的萌宠梅帝欧】,它是只可爱的白猴子,品种稀罕,惹人注目,而它逗趣搞笑的动作又引来众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的好奇,可以说它是马可的守护神、救命星。说实在的,很多人结识马可的原因都是因为这只可爱的猴子,所以马可得到的幸运除了他自己的善良可爱之外,还得归功于梅帝欧。在马可几次想把梅帝欧托付给费丽娜的时候,梅帝欧最终都不忍离开小主人,拼命回到了马可的身边。这几幕相似的情节也让人眼珠打转。对马可寸步不离的梅帝欧其实就是他敢于坚持理想的精神支柱。

另一个动物就是【名叫“驴婆婆”的老驴】,它是一辆车队的首领好心送给马可的交通工具,可却因年纪大、天气差、路难走等原因最终累死在路途中。马可与它的感情虽然不是很深,对它的死却很难过,它帮驴婆婆立了一个木碑,还摘了鲜花祭奠。这让我想起了杨过和孙婆婆。说点自己的恶趣味,马可披着红披风骑着驴婆婆的经典形象在片头曲中反复出现,这个镜头让人百看不厌,这也是标榜驴婆婆功绩的最佳礼物吧。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才使这次寻母旅程显得多姿多彩。虽然宫崎骏和高畑勋在画风上缺少变化,人物大多长得相似,但他们善于塑造不同灵魂的人物,非常真实、复杂、丰满,这已很了不起了。

————

△细节至上

看过《侧耳倾听》的都知道,当男一号天泽圣司在地球屋的楼上拉起小提琴曲——约翰·丹佛的《Country Road》的时候,画面的指法与提琴的指法完全吻合,这一细节制胜法在吉卜力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与美国动画在3D角色的皮肤和毛发上着力表现的时候,吉卜力则在艺术的细节上大做文章,努力地进行着细致考究的工作,直到达到画面的最高标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马可准备去图古曼的时候,他的一只鞋子被穿破了,当时马可穿着张开嘴的鞋子艰难地往前走,那嘴越张越大,最后根本无法穿了,并将马可摔了个顶朝天。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在影片中有所表现,而马可用布将鞋子包裹起来维持了一会却又再次松掉的场景,也完全符合生活常识。可见导演不仅是在做动画,更是在对待一件美妙绝伦的艺术品,一切都表现到极致。之后马可的脚趾甲撞出血来疼痛的表情与其裹着纱布行走的情形,也十分逼真,将观众的情绪完全移情到动画之中,与这个孩子同喜同悲。

还有一个细节,从开场时妈妈离开热那亚到马可最终与妈妈团聚,总共过了两年,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马可的人物形象(身高、脸型)在理论上应该是有一定变化的。而作为一直与马可“生活在一起”的观众却往往会忽视这个细节。

既便如此,本作主创仍旧没有敷衍观众,马可有几次回忆以前热那亚的生活时,大家会发现,马可的形象是有一定改变的,以前的略显稚气小巧,而后来的马可长高了一些,也更加坚强成熟。这些细微如针的变化如果不是对比来看,很难一眼清晰辨认,可见动画制作时用心之深。这是目前许多热门动画无论如何都无法具备的吧。

从马可踏上希望之旅开始,我们就不再将他当成一个动画角色来看待,而是将其当作身边一个活生生的朋友,一个可爱的小弟弟。马可的每次收获与失望,每次开心与烦恼,我们都能感同深受,牢记在心。这都是高畑勋赋予了角色灵魂与魅力,让其摆脱动画的形式束缚,牵动着每名观众的心。

一部好作品如果评断它是否达标,也许更看重剧情与思想,但能让其出类拔萃的秘诀,却在于细节刻画。《三千里寻母记》正是拥有独特真实的细节表现,才能在“世界名作动画剧场”中首屈一指。

————

△动人的歌曲

不得不说,这部节奏缓慢的动画我没有落下任何一集的原因,就因为其美妙的配乐及插曲,它会时不时地突然出现,让人防不胜防。除了激荡感人的主题曲《草原的马可》之外,故事间隙还插入了很多不同风格的小调,有意大利童谣、南欧小调、世界名曲、阿根廷民歌、牧场舞蹈、吉他独奏等等,虽然这些歌曲用日语歌词写出,但从曲风上来看,与当时的场景十分融洽,很有意境。

在表现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的源自马可的记忆,有的由剧团舞蹈中唱出,有的是用乐器弹奏,有的是马可与人一起歌唱,有的是纯粹的乐器配乐,音乐的享受一直贯穿整个剧集。

宫崎骏后来常年与久石让合作(在吉卜力作品中,所有宫崎骏监督的动画都由御用作曲家久石让操弦,近藤喜文与高畑勋则没这个福气),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得到了耳朵的审美,真是一场集视听享受于一体的盛宴。

————

△爱的主题

现实是很残酷的,童话却渲染得太过美丽,有着理想化的人物故事。《三千里寻母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除了美洲狮与一个高丘人恶霸之外,本片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反面角色,甚至缺少冷漠的人。一路走来,有很多给予马可帮助并成为其朋友的人,哪怕是普通路人,都能给予这个外乡孩子一些基本的帮助,比如亲切问候、指路、送食物、帮他查询资料等等。这都是原著中没有的情节。

虽然19世纪的人普遍都比现在热心,但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高畑勋与宫崎骏一样,都在努力构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部作品呈现的有点像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为我们构想的完美世界,人与人之间更多的都是大公无私的帮助,而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这部动画不仅色彩绚烂,情节跌宕起伏,而且人文气息浓厚,内涵深刻,从头至尾贯穿着爱的主题,让现代人脸红与反思。“爱”这个主题虽然老套,却很实用,因为这是生物界共同享有的最大乐趣,这个世界本就是靠爱来维系的,如果世上没有了爱,地球也许早已毁灭。

本片的故事情节自于世上最浪漫的两个国家:意大利与阿根廷(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两个国家)。马可经历了从父母之爱,到朋友之爱,同乡之爱,最终达到人类之大爱,周篇弥漫着爱的气息,达到了“爱的教育”之目的。

————

△令人遐想的结局

这里所说的结局不是马可找到妈妈并一起回到热那亚团聚的家庭戏,我说的是他与费丽娜两小无猜的友情(爱情)的未来走势。

在这部戏里,马可最好的女性朋友就是费丽娜,二人年龄、性格相仿,互相了解对方,也彼此吸引,都有一种舍己为人的大爱胸怀,总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思想行动十分默契。

在拜亚布兰卡,马可与白宾诺剧团分别然后独自踏上回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候,八卦好奇的观众们一定会不由得猜测马可与费丽娜再次团聚的日子,没想到一连十几集都没有费丽娜一家的声音。

直到最后一集,当妈妈带着马可回程中巧遇了白宾诺剧团,立志学医长大之后重返阿根廷的马可,和爸爸一起常居在阿根廷演出的费丽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双方的口头约定。

我想,当七八年后马可学业有成,再次踏上去南美洲的行程时,一定会与正值妙龄的费丽娜重逢,二人变得更加英俊美丽,更加聪明坚强,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共同拥有的单纯善良的心。

当那天来临的时候,曾经同甘共苦的彼此,会不会再续前缘,把两小无猜的友情发展成纯真浪漫的爱情呢?有此善良愿望的观众们一定对两位小主人公的未来报以最纯粹的期待。

监督高田勋和编剧深泽一夫(主要作品即《三千里寻母记》及其剧场版)在此留下令人遐想的剧情悬念,很具有东方艺术的神韵,犹抱琵琶半遮面,此处无声胜有声,为这部动画拉下了最完美的落幕。

(2018年按:回忆当初观看本片、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光,那时我的爷爷奶奶都还在世,重温旧事不仅甜蜜,还有些苦涩与心酸,为了那些关心的我的家人们,无论在世还是往生的,我一定要幸福地爱和生活下去。)

2011年1月27日初稿 2018/8/20修改

 4 ) 《三千里寻母记》

最初知道是因为《爱的教育》改编,然后看了几集,觉得很厉害,那么早期却很完整…

除了画质有点糊其他都很不错…

晒被子
早起开窗
这个分镜很心动啊…平时出去玩不会注意到的视角
火车
轮船
很生活化的工作,那个时代工人就是重复劳动,但是缺一不可,如果大家都做领导者,那么谁送外卖,送快递,卖水果……
好有礼貌
小镇风
氛围很好,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他们家这么穷,为何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要厨房有厨房,还有餐桌,要卧室有卧室,兄弟有两张床,真实穷苦的人不是大家挤一间,兄弟睡一起的嘛?可能他们家也不是特别穷,毕竟爸爸是医生来着……
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想妈妈……
太可爱了,兄弟两人一起说梦话,还对话上了
这一家好多孩子,既幸福又烦恼
排队
一家三口吃早餐
兄弟之间姐妹都是这样的啦,哈哈哈
好可爱
生活化
有钱人的屋顶
海边
工作的人第一个吃
这便车厉害
日落
这么晾衣服好看但是估计都会长不高
猴子被拐走了
熟悉的四方天空
这个真实吗?怎么通知坐这趟火车的?
大团圆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短评

咪咪姊妹篇?

3分钟前
  • 黑手道空段
  • 推荐
  • 印象深刻的是 carry a dream 的音乐响起

    7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 高畑勋将这漫长之旅视作“基底现实”,无论是马可罗西熟悉(但观众不熟悉)的热那亚,还是马可远走的每一个陌生他乡,都是先赋予一个完全的客体的世界,尤其离家前十多集只为观众慢慢道来热那亚那巷角楼宇的阴郁与湛蓝开朗的大海。因此,马可在旅途时,他面临的苦难都是真实的,他遇到的善与恶都是真切的,以及他所思念的热那亚——我们跟随着马可体验着这份真实的时间,对热那亚与母亲的印象也因为此前的真实而与马可的感受同调,我们害怕马可几次梦境中那超现实入侵着这个“基底现实”。在评价为如此伟大的一次关于苦难的讲述之前,这更是关于旅行最真挚的记录,旅行就是游走于真实的梦境(他乡)与飘渺的现实(乡土)之间。

    11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力荐
  • 宫崎骏

    14分钟前
  • Nicola Ivanez
  • 推荐
  • 很小的时候看的动画啊。。。

    18分钟前
  • 赤膊姑娘
  • 推荐
  • 80年回忆

    21分钟前
  • sid
  • 推荐
  • 三千里寻母记

    26分钟前
  • dac
  • 推荐
  • 童年啊。

    30分钟前
  • 🐝
  • 力荐
  • 预支时间的日子今天开始

    35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推荐
  • 记忆已经模糊了,CCTV-6

    4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 这个哭过的

    44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 …………。从小时候看过的这些动画片看,其实有那么一段时间制度是和国际接轨的

    45分钟前
  • 渝中丑人
  • 力荐
  • 哭死了小时候- -

    46分钟前
  • ☠毒糖罐☠
  • 力荐
  • 童年的回忆。

    48分钟前
  • kiki204629
  • 力荐
  • 主题歌是我那时候最喜欢唱的

    53分钟前
  • 松果菌
  • 力荐
  • 我爸妈说我住平房是最爱看这个 我自己都忘记了!!

    58分钟前
  • 豆友39216722
  • 还行
  • 荒原上奔走,向北,不知尽头。婆婆走了,鞋子破了,天上飘下了雪。此情此景,将奔走所承载的艰辛失落与痛苦达到了顶峰,而一路上被各路贵人们支持着走下去,又更加坚定了要找下去的决心。这份由相遇和爱谱写的坚毅和执着之诗,谁人不为此而感动。最让我印象为深的是白宾诺剧团在牧场的演出,动情的人,把悲痛用于赚钱的人,瞎编勇武传的自大地主,动之以情的观众大妈和冷淡的丈夫,看个热闹权当娱乐的少爷以及故事的当事人……这一切搭建起了一个关乎故事创作者,原型,观众等的虚拟舞台,同时也提示着各位观众们,你是怎样的观众,又或者,你也是主角……

    59分钟前
  • Nadia Nausicaa
  • 力荐
  • 书好看些。。。

    1小时前
  • Engride
  • 还行
  • (2016.7.1在看。当时应该是看了一,二集。)《爱的教育》里的故事。2018.2.4重新看第二集,之前以为没看过,看时发现看过。三2018.2.6四2018.2.7五2018.2.8六2018.2.10七2018.2.11八2018.2.12九2018.2.13十2018.2.14十一2018.2.15十二2018.2.16十三2018.2.17十四)1976年画成这样,不错了!3.5/5

    1小时前
  • 2006-03-19加入
  • 还行
  • 《爱的教育》的其中一章,原著只是个短篇故事,所以动画版基本是原创……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