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应该注意到
我们应该注意到,金基德在国际电影节上很少得到最佳影片,而总是得到最佳导演奖。这大概是因为他的电影很难得到最广泛的认同,特别是难以得到传统道德观的默许,除了《收不到的情书》,他也很少明确自己的历史批判立场(历史批判,常常,这都是获得最佳影片的有效手段),而是多注意男女,多注意边缘人,特别是失意的女人。我曾说过,《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其脱胎换骨之作,而《撒玛丽娅少女》则是他的转型或突破,这之后他的故事还会保留血腥,但不再以彻底的绝望告终。《空房间》果然成为一则温和寓言,尤其后半部,已经近乎于态度无限暧昧的超现实主题。
金基德电影里的男人多少言寡语,在《空房间》里则是男女主人公同时缄口不言。不言,是隐藏的开始,但面对这样的一个“他人即地狱”的现实世界,个人真的可以隐藏起来吗?很多电影里都有“空房间”这个喻体,比如《重庆森林》,比如《爱情万岁》,尤其《爱情万岁》,蔡明亮要表现台北的冷漠,都市生活的冷漠。金基德大概看过这部电影,因此他比蔡明亮更抽象,更明亮,也更多义——蔡明亮的缺乏幽默感,是他一个很大的局限。
看《空房间》,你真是不能不佩服导演的想象力,他能把低成本电影像这样一部一部地拍下去,而且做得如此变化无穷,左右突围,不但冷峻而且有趣,实在难得。虽然到目前为止,金基德还没有一部绝对好的作品,但在韩国导演里他确实是最具大师潜质的一个人,唯一可与之平分半壁江山的,也只有朴赞郁。
2 ) 爱生活,爱开荒;爱电影,爱YY
有一种红塑料皮的小本本叫小学生手册,有一种小学生在每个学期的期末,都会在这个小本本上收获一句话:
“该同学XXX,OOO,兴趣爱好广泛……”
他有一些任性他还有一些嚣张,他有一些叛逆他还有一些疯狂,啊啊啊,我就是这个小学生。
上房揭瓦,下河狗刨,举枪打鸟,弯腰抓鸡。像我这样的花心小学生,看到什么都觉得特有意思,有什么绝活儿都想学上一手。那些神奇的新鲜的领域,是一片又一片好大的荒地,等着去发现和开拓。而且这个小学生自恃聪明,总觉得只要努力开荒就会有获得收成。在全球还没有通的年代,他就敢自信满满地说:我能!
后来,小学生知道了世界上有轮回一说,他就这么开始梦想了:这辈子做个足球小将,下辈子做个象棋大师,再下辈子做个气质潇洒的画家,下下下辈子做个身手矫健的大侠……最痴妄的是,他希望生生世世轮回中钻研的手艺,都保留记忆,流传不息。当若干辈子滚过后,他就成了一个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牛人。巨牛特牛超级牛。只他一个牛人就是无数个人的合体。
再后来,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中学生变成了大学生,大学生又变成了退学生,他开始明白,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一个人能掌握的事情太他妈有限。他甚至有时撒尿洒到池外,连自己的小鸡鸡都握不稳,更别说精通一切这种妄想。于是他开始YY。
就是YY,只能YY。看电影,就是YY的方式一种。
心有不甘的人会通过电影进入平行宇宙。天香断续膏,有时候电影就是这样的东西:那些人生转折的其他岔路,无数种可能性和没能选择的遗憾,用电影来续接。通过YY,我们在岔路的节点上不规则跳跃,在无数层平行宇宙间穿梭往来。人生如此丰富。我们不单可以这样活,还可以那样活。
我们的肉身坐在影院,蜷在沙发里,窝在床上,我们的灵魂已出窍在喋血的街头、在蛛丝牵挂的高楼、在浪漫满地流淌的巴黎、在红色的寒冷的火星。在另一具躯壳里,在无数具躯壳里,化身无数,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们。我们用YY把自己的世界撑大了,用电影把心撑大了。现实中我们能把握的东西如此有限,电影里我们通过感官的体验,将有限变成无限。
这就是YY的妙用无方。当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为YY而生,但大多的电影都可以成为YY。追溯其本,电影的源头首先是娱乐,而YY就是娱乐的最高境界——我是说,广义的娱乐。被喜剧片逗得满地打滚那叫娱乐,被惊悚片吓得毛孔大开那叫娱乐,被悲情片刺的泪水长流那也叫娱乐。YY中我们哭我们笑我们闹,然后灯光亮起,人群散去,我们擦干眼泪,感到30块钱没白花,感到满足。这就是娱乐。
至于感动、至于思考,那就是YY的饭后鸡尾酒了。有了更好,没有便罢鸟。我们首先还是要吃饱饭,饱起来再说。在肚子还空的时候就嚷嚷着要喝酒,这种人在我们村里管他叫傻叉。谁都不愿意作傻叉,谁都愿意身心愉悦。所以别跟电影太较真,别太形而上,你只要问自己:这部电影让我愉悦了没有?如果答案是yes,那就好办了。虽然不能改变任何现实,但心灵丰满了。在这世界上活着,又有什么能比填满空虚更重要?
所以《空房间》可以是拍案惊奇,也可以是黄粱梦枕。片子结尾的点睛之笔:“有时候很难分清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将人的YY世界无限延展。大概我们都有过无地自容的时刻,或者走投无路的时候,曾经有过那么一天,在某一种情境下,我们巴不得自己像一阵轻烟,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掉。我们想隐匿在别人的视野之外,我们想从泥淖中跳出去。我们这样想过,电影帮我们这样做了。
从YY的技术角度分析,这是一部挺成功的电影。YY的最高境界是偷梁换柱。YY的基本原则是潜移默化和角色代入。不管是自欺,还是被人欺,看着电影的人都希望能融进去,希望能忘记自己屁股下过硬的椅子,和手里面被炸焦的爆米花。这部电影做到了,至少对我做到了。
我们都知道的骗人的诀窍就是九句真话后掺一句假的,电影也是这样。清淡的若隐若现的音乐,几乎没有对白,女主角开了两次口,男主角从头哑到尾——这样一部安静的、不愠不火的电影,是典型的诱人深入型。银幕前的人莫名其妙地看着男主角四处去发传单,又恍然大悟看着男主角撬开空房间的门锁,登堂入室。有一点古怪,但总还算合情合理,有一点好奇,又有一点期待……故事像坐在火炉上的一壶水,渐渐沸腾。
渐渐就恍惚,渐渐地视角就变了。我进入电影,进入那些空房间,我看到那个被施虐的女人,我带她离开,我带着她去进入一个又一个空房间,我被警察逮捕,被关进牢房。然后这样一个智力游戏摆在我面前:
在一间小小的密室里,高墙坚实,铁窗狭窄,没有秘道,你怎样消失?
搁在平时,我大概会说:别逗了,这太他妈扯蛋了。可在这种境地下我只想:一定有什么办法,一定要找出什么办法。于是他(我)开始尝试,开始一次次改进。我们做到了。
我们终于成功地遁形。我们破泥而出,轻逸而高蹈。最后男人和女人相拥着站在体重计上,刻度显示的是零。这样的神来之笔,现实还是梦境已不重要,在负荷的压抑下,逃脱的渴望胜于一切。我们微笑了,我们欢喜了。沉重的肉身下沉,升华的愉悦上升。我们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从现实社会中跳脱,我们从自己的肉身之中跳脱。
这就是电影的愉悦。一个成功的电影能给人带来的,YY的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艺术就是骗人的艺术,骗人艺术里有很深的门道,道行深了就能成功地引领我们在YY的大道上一路狂奔,道行浅了就算恐怖片都能让人大笑不止。
而诚意也显得尤为重要。好些个被炒得热闹的电影,在我眼里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因为缺乏诚意。比如《色戒》里王力宏挥之不去的咬着舌头的港台腔,比如《投名状》里莫名其妙的开头——我的确可以相信一个善良的妇女可以抱着恻隐之心去拯救一个陌生人,但我真的无法相信,这个妇女能善良到不惜钻到一个陌生人的被窝里去拯救他。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事儿只有观音菩萨才干得出来,而显然这个妇女她不是。
所以这些电影对我是失败的,它们从开始就没哄好我,没骗住我。看电影的我就像一个痴情的女人,要是我认定了那汉子没骗我,多少流言蜚语我都不会在意,而一旦开始感到被骗,开始怀疑,我就再也无法对他产生信任。第一印象太重要了,那些不肯在骗技上做足功夫的人,我觉得态度端正与否就很可疑,这是硬伤,也是痴情女人最痛恨的一点——有时候女人不介意你欺骗她,但是她会非常介意,你欺骗了却还不用心去骗。连骗人都没有诚意,这样的人你说怎么值得托付?
电影需要YY,生活需要YY。YY是一种境界,是热爱生活的人的一种技能。爱生活,爱开荒。我们总说:太无聊了,看个电影吧。电影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电影能为我们展现一片又一片荒地。我总觉得人要活得愉悦舒适,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学会寻找乐趣。在生活细节中寻找乐趣,在电影中寻找乐趣。学会YY,学会取悦自己。当我们百无聊赖时,与其皱着眉头说“真他妈无聊啊”,不如给自己一次从现实的泥淖中跳脱的机会——坐下来,看电影。
3 ) 现实与梦幻分不分清又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部在13天拍摄完毕,却让人即使看13遍也仍无法理解透彻的电影。如果说王家卫的台词能够引人深省,那么金基德的无言则给人以心灵的宁静,灵魂的交流。
个人感觉在熙在影片中的表现真的是非常好了,虽然整部影片中他没有一句台词,但是他单纯的没有遮掩的表情,他澄澈而清明的眼睛,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起《豪杰春香》《魔女幼熙》那种简单的青春剧,《空房间》真正给予了在熙充分展现演技的机会。
其实,现实与梦幻,分不分清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过得开心。只要我们相信,梦幻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实,他就会像我们的影子一样一点一点的越来越有实在感。你可以与现实的人恋爱,可以与你幻想出来的人恋爱,甚至可以与自己的影子恋爱,这些,又有什么关系。
真的无所谓分太清吧,如果你只相信你看到的,那么除了视线所及的180°,你的身后呢?你能看到么?所以,嘘~,还是用心去感觉吧,无论真实还是虚幻。
现在,四周安静,请你感觉一下,你的房间,你的周围,真的只有你一个人么?
4 )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观看《空房子》全因被它的宣传海报所吸引,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态走进了这个故事。
故事主人公之一泰石(在熙饰)是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将它塞入钥匙孔中。如果过几天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在那洗澡做饭拍照。作为交换,他会帮主人家做些家务、打理房间。 看似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泰石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自自然然的住进了一个个陌生人的空房子里,仿佛他住的就是自己的家一样,诺大的城市里泰石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偶然间,泰石他在一所空房子里遇见了被丈夫施虐折磨过的女人善华(李丞涓饰),惊慌逃走的泰石却记住了善华眼神里流露出的哀怨和她浑身的青肿,善良的泰石放心不下受伤的善华再次返回她家时,恰好碰上善华的丈夫正在虐待她,他当即出手并带走了她。于是一个孤独的男人和一个受伤的女人这就样阴错阳差的走到了一起,一起漂泊流浪的住进了一间间空房子里,开始了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流浪生活和一段若即若离的爱情。
《空房子》里的爱是理想的、单纯的又是现实的,这是一部韩国导演金基德在2004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的影片,被认为是导演金基德最好的一部电影。整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在于,除了结尾的一句对白:我爱你!整场戏犹如默片,没有对话。只通过男女演员的眼神、动作完成所有的表演,但却不觉枯燥乏味,可以看出演员的表演功底、导演的制作水平都是比较高水准的。导演用最原始的默片形式,给观众讲述了一个最原始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享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最原始的感情冲动,你我心中也许都存在着一所空房子吧。
5 ) 可不可以再暧昧一点
韩国电影在亚洲乃至全世界能有如此大的进步与影响力,除去他们电影自身特有的娱乐性,像金基德这样的导演也是功不可没,他可以说是韩国电影的一面旗帜,屡屡在各大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就是对他的极大肯定。
韩国电影在我印象中就是金基德与朴赞郁的天下,除去老导演林权泽,其他导演根本一点印象都没有,朴赞郁更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金基德之前只看过《撒玛利亚女孩》,谈不上喜欢,这次看了《空房间》,感觉要好于前作。
《空房间》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画面淡雅,除去结尾部分,构图都很工整,白白净净的少年,甚至监狱里都是很干净的。我们知道金基德最善于表现的就是情欲与暴力,这两项正是人类最本质特征,在前作《撒玛利亚女孩》中,援较女孩以及父亲最后的复仇,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甚至父亲最后打死嫖客的场所都选在肮脏的厕所,再遥想早期的《漂流欲室》,那个鱼钩更是生猛,不知是不是金基德刻意的转型,在《空房间》中虽然也涉及情欲暴力的原始主题,但在画面的表象上收敛了很多,没有正面的色情画面,甚至接吻都很少,暴力也是借助高尔夫球这项高雅运动来完成的,甚至都没有流血发生。因此我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在某种层面上说这种干净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金基德原先作品的一种干净,这样的“干净”应该会让他的电影更讨人喜欢。
在我看来影片的三个主角都是有些偏执的,少年是偏执的,在他的年龄完全可以去找一份好的工作,他却偏执的选择了这样空房子的生活,在警察问讯时他本可以开口为自己辩解,他在一次偏执的选择缄口不言,而得到的则是一顿暴打,就连他与女人的爱情都是有些偏执的,二人的沉默不语若不是偏执的力量,这样的爱情怎会长久。女人是偏执的,在丈夫的一次次电话威胁下,女人就是不接,这也是一种偏执,女人本可以就这样过一辈子富贵的生活,可是她对爱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只有这样她才会坐上少年的摩托车,与少年走进一个个空房间。丈夫也是偏执的,他知道女人已经在一次次的受虐后对他由爱变恨,但依旧对她不肯放手,甚至睡觉时都紧紧地抱着她,以至于后来怕少年回来而想到搬家,他的偏执体现在对女人近乎疯狂的占有欲上。最后三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女人与少年终于也能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也不如说是一种偏执的胜利。
《空房间》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沉默不语的,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电影,只是这里金基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少年与女人的沟通已经超越了语言而达到了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一切语言在这部影片里都显得相当苍白无力,也许金基德在告诉我们,语言是迟于爱情产生的,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语言的。
这部电影最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无疑是点睛之笔,少年究竟是真的学会了隐身术还是已经化为幽灵在与女人沟通,没人能说清,导演留给了我们足够的遐想空间,从结局来看本片也是足够温和,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电影来看,虽然没能逃脱道德上的悖误,说到底导演给我们讲述的还是一个第三者的爱情故事,最后真正的受害者还是丈夫。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希望少年与女人的关系能暧昧一点,再暧昧一点,甚至超越这种爱情关系。
不要想得太多,《空房间》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更加想看《弓》了,希望会更好。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ps:片名3-Iron是指打高尔夫球的三号铁杆
金基德导演作品
《弓》(2005)
《空房间》(2004)
《撒玛利亚女孩》(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
《海岸线》(2002)
《坏小子》(2001)
《收信人不详》(2001)
《漂流欲室》(2000)
《真相》(2000)
《雏妓》(1998)
《野兽之都》(1996)
6 ) 每个人都是空房间
同一部电影,有的人看到了爱情,有的人看懂了寂寞,有的人,则看到了欲望……奇怪的是,这部自始至终只有寥寥几句对白的电影,居然没有让人感觉困倦。
导演金基德一开始就不是在讲故事,这位擅长“用画面说话”的韩国导演,用艺术家般的镜头,娓娓道来的是两个边缘人之间的爱情,影片完全摆脱了语言的束缚,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完全通过眼神、动作甚至空白的场景来体现。
同样的房间,主人回来时的被情绪所感染,显得杂乱、无序;而主人离开后,一切又恢复平静、舒适的常态。对比之下,其实世界原本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看待周围的眼光,带上了太多的主观色彩。电影仿佛在无声的提醒我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听你内心的声音。
女主角善华备受丈夫的凌辱,一直渴望逃脱,偶然被男主角泰石(一名游走于各式无人空房间的流浪者)所救,两人开始了一段神秘而温馨的伴侣生活。泰石被抓入狱后,他们的情感联系并没有就此中断,彼此在另一个旁若无人的世界里相依相偎……以上描述,光用想象是无法理解,但在电影里,我们都看到了,善华在与丈夫拥抱的背后,与泰石的亲吻如此真实,如此美丽。
“每个人都是一个空房间,等待有人打开心锁,放我们自由。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谁的心里,不曾幻想过另一个更自由的世界?或许只有在那里,你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和你想看见的那个人。你们之间的默契,不需要用语言表达,但是毋庸置疑,因为都是对方的依靠。
不是所有的抗争,都要通过暴力来展现。静默的力量,往往更让人心折。不得不说,韩国电影人在挖掘人性深处的隐秘上,有着更勇敢的尝试。《空房间》便是其中一种。
迅雷广告太坏了,翻译成“空房诱奸”,搞的我以为是三级片,看了才发现是文艺片,尼玛。而且当年还完全不了解金基德是何方神圣。
最后真的无敌了…震惊到哑口无言。
“每个人都是一个空房间,等待有人打开心锁,放我们自由。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一个男人象幽灵一样走来,带我走出限制,而我毫不犹豫地紧跟着他,直到找到我新的命运……”
孤独,拯救,爱,梦幻
可以感觉到金基达的成长和内心对平静的回归,我很喜欢
相爱的两个人是,一个人
我们灵魂相契,交融的那一刻,体重为零。
灵感的一部分显然是来自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在监狱里打虚拟的高尔夫球但是有声音,球被抢走),然后监狱中男主角修炼的那段怎么看都是玛雅·黛伦的调调。男主角出狱后摄影机的角色化真是牛逼。金基德这片儿极亮
我们什么都不必说。
比鬼片更鬼片。拍金基德电影的主角很爽,都不用背台词的。
喜欢监狱里那段
#重看# 未及一言,灵魂便已相通,可能是最美妙也是最惊悚的爱情,一个会呼吸的影子在空气中环绕我整个的存在,无时无刻,渡我安然,保持和整个世界隔绝的状态,在这片空白哑然的一方天地,只要我们紧紧相依就足够。每个房间都充满人间悲喜,我们是浮萍之下无所依的两尾鱼,打扫或浇花,洗衣或做饭,目睹爱和死,模拟着无波静好的日常,假装没有被世界抛弃,假装我们活得很好,发誓以失语与世界一刀两断。It's hard to tell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拍得很有惊惧氛围,再次重复了金基德拿手的孤绝封闭空间,全靠丝丝情绪的拉扯、缕缕怒火暗涌,撑起一个近乎寓言的故事;高尔夫球是阶层符号与复仇工具。以体重计为零收尾真好。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整个感觉有点像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
以往再好的片子,我连着看两三部没问题。即使遇到要中止的情形,也必然是想先在脑子里回味完了上一部再往下看。可这回呢,我并不觉得需要回味,却就是不想接着看下一部了。似乎这一部片子就把我一个星期没看电影所憋出来的瘾给塞满了。就好象有些真正美味的食物,不必吃饱,品尝两口,就已心满意足。
隐身对其可见。
我一直在等着看这俩人到底要憋到啥时候才说话这事我会到处说嘛……
吴克群吗?
QQ对其隐身可见的灵感来源??一言不发的金基德最高,情欲走来得悄无声息。喜欢结尾,介于梦幻和真实之间的体重归零...
1.男主角一言不发,女主角一句我爱你;2.空灵至深的爱情为无言,或多,只需一句我爱你;3.拯救是爱,孤寂让两人融合;4.最后的超现实很喜感,隐身对其可见。